名人论素食
作者:svaha
诗人王维的素食观 安国寺与东坡饼 汉武帝与面条 托尔斯泰谈素食
诗人王维的素食观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他才华卓异,九岁知属辞,十九岁举解头,二十一岁进士擢第,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其中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名篇至今仍传诵不衰。王维不仅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他还非常善于属文、作画,同时对音乐也十分精通。有这样两则故事,可以对王维的卓越才华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开元七年(719),王维十九岁的时候,赴京兆府,试举解头。《集异记》记有这样一段传说:“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进主前。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并出所为文。主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至第,喻之作解头登第。”这则故事是说,王维在京应考期间,甚得歧王的激赏。年少的王维不仅因文章得名,还弹的一手妙好的琵琶,歧王亲自带他到公主的府第,让他扮作伶人,并演奏自己作的《郁轮袍》曲。公主大为惊奇,不仅令宫婢传教王维的这首新曲,还特将考官召来,内定王维登第。少年王维解头登第的“内幕”,原来是到公主府上弹奏琵琶,这可真是一件畅人心怀的大“奇闻”。另一则故事则见于正史,新、旧《唐史》均载有此事。《旧唐史·王维传》云:“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只根据画中乐师们的姿态,便可准确断定正在演奏的曲目是《霓裳羽衣曲》,且正好是第三叠第一拍,这足可证明王维对绘画及音乐是何等的精通了。无怪乎王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在朝廷里所担任的第一个官职竟是大乐丞。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王维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他与佛家的密切渊源了。王维出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一说长安元年(701),他所得以啸咏终日、徜徉自得的那个历史时代正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其时佛教鼎盛、高僧辈出、朝廷倾礼,净土、华严、禅宗、律宗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备,更是曹溪禅法正式创立,逐步取代北宗神秀一系的正统地位而发扬光大的重要时期。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迦牟尼佛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早年诗作《春日上方即事》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及“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的诗句,其向道之心油然。他所交游的僧人为数甚多,记于诗文之中的就有道光禅师、璿上人、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北上传法的六祖门下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与他关系密切的居士则有胡居士、萧居士、魏居士等,也都以禅法自娱。对于潜心向佛的诗人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隐居生涯的主要内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深大无量,不可胜言。而慈心不杀,严格茹素,更是大乘佛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汉传佛教的一贯传统。王维生于素食之家,他的母亲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30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请施庄为寺表》),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激发王维山水诗创作灵感,环境极为幽静的蓝田辋川山居(即辋川别业),就是他为了方便自己母亲宴坐经行修道之用而购置、营建的。他的弟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在王维的笔下,更是多了几分舒惬的雅韵和审美的意味。王维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其行为也决不背离本衷。他由衷地赞扬德人达士:“虽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虽高门甲第,而毕竟空寂。人莫不相爱,而观身如聚沫;人莫不自厚,而视财若浮云。”(《与魏居士书》)和“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没齿”(《为人祭李舍人文》)的高贵品格与闲淡旷达的胸襟。他在《谒璿上人》一诗中写有“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的诗句,决心谨遵佛法教敕、上人风训,茹素戒杀,勤求出世解脱之道。他说:“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此是安口腹,非关慕隐沦。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对那些虽然也有兴致尝试过退隐的生活,但却因口腹之欲而捕兔钓鱼的行为表示不满,他标明自己与众不同的素食追求,赞扬蔬食可以养护人的慈柔清净的志趣,可以有益于澹泊物欲,怡性安神。他还称赞在家居士“药藉茹荤,虽愈疾而不受”的严明自律(《京兆王氏墓志铭》)。他的诗句:“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赠李颀》)对于世人受口腹之欲的盲目驱使,不惜杀生害命,迭相吞噉的不幸事实表示了深切的悲悯。在王维的诗文中,常年的素食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丝毫的清苦,相反却使诗人的情思更加的欣悦润泽。请看他的《游感化寺》诗:“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一碗青菰米,一钵绿芋羹,在他眼里竟是那样的色香味美。而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描写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竟也有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王维的素食选择是与他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紧密相关的,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本来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在《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有这样的名句:“猛虎舐足,毒蛇熏体;山神献果,天女散花。澹尔宴安,曾无喜惧。”称赞净觉禅师德业纯厚,感动天人,兼及禽兽,无不倾心向善。他的《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诗中,还有这样的怡人诗章:“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王维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全方位的艺术素养,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他终身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而朴素慈柔的素食选择亦使他远离杀业,培植着与自然万有坦然一如的亲密氛围,更加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他说:“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以及:“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正是由于他能以一位仁者的胸怀兼爱万物,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山水,反映在他的诗中便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寂悦、澄旷。在他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这样写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在这篇短文中,诗人王维那种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可说是诗文之中的极品。王维才思绝妙超群,品格也极为高贵,在史书中尤以笃诚奉佛而著称。王维事母至孝,其母去世后,他“柴毁骨立,殆不胜丧。”他的妻子去世很早,大约在王维三十来岁的时候,其妻便不幸亡故了,他从此终身独处,史称“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甚是稀有。王维晚年有《偶然作六首》传世,其第六首为:“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可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其受佛家思想影响之深,亦由此可见。其第三首,有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可以见到他对佛门修持之功用力之深,也是对他自己一生行持的绝好注脚。
安国寺与东坡饼
    苏东坡来到黄州,住在江边上一个叫临皋亭的地方。背后有条路,隔不了几百步,就是安国寺。安国寺里有个大和尚参寥,有一手制作酥食点心的好手艺。苏东坡经常从后门上安国寺去,同参寥谈禅说佛,聊天喝茶,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到黄州的点心铺“何氏园”买点心下酒,碰上一种酥食,他买了试着吃了一点,觉得味道不错,就问掌柜的:“这酥食叫什么名字呀?”掌柜的回答:“还没起名哩。”“为甚酥(为什么这样酥)?”苏东坡又问。掌柜的听到了苏东坡夸奖,感到高兴。他把这话传出去,就给这点心起名为“为甚酥”。不久,苏东坡又想买“为甚酥”下酒,就叫家里人去买,附上一首诗:

    野饮花间百物无,

    腰间惟系一葫芦。

    己倾潘子错着水,

    更觅君家为甚酥。

    苏东坡买“为甚酥”的事传到参寥那里,他知道苏东坡喜欢油酥点心,每当预料苏东坡要去安国寺,就事先做好油酥饼等他。可往往不凑巧,他做好油酥饼,苏东坡偏偏没有去,油酥饼搁上一天半天,脆的变成软的,不酥不香,很不好吃。一回,苏东坡上安国寺去,参寥端出搁久了的油酥饼说:“等你不来,都搁成这个样子了!”苏东坡看了看,也叹了口气。苏东坡晓得参寥的好手艺,就说:“凭你这样高的手艺,就不能制作一种又好吃又能存放的油灸酥食点心么?”参寥也有这个想法。于是,苏东坡设计了一种“千层饼”,参寥试作成功了。这种饼,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用香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然后撒上雪花白糖,吃起来香、甜、酥、脆、搁上十天半月也不变味。这种“千层饼”传开后,黄州人都说好吃。传到外地去,外地人也都说好吃。因为它是苏东坡设计的,大家都叫它“东坡饼”。

    从此以后,黄州就有了“东坡饼”招待贵宾的风俗。同时,“东坡饼”也被当作旅游小吃。
汉武帝与面条
    据传,汉武帝跟文武百官闲聊时说:“《相书》上讲,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长一寸,能活一百岁。”这时,侍中东方朔“噗哧”一笑,百官大惊,嗔怪他嘲笑皇上。东方朔辩解道:“我哪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脸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8寸长。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呀!”汉武帝和百官都被逗乐了。

    古人称脸为面,脸长就叫“面长”。人们都想长寿,于是流传下来过生日吃面条的习俗。
托尔斯泰谈素食
    不久前我跟一个退役士兵,屠夫聊天,我说屠宰是件憾事,他对此大为惊讶,他说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命运都是被注定了的。但是后来他赞同我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安闲,温顺的牛。它们向你走过来,可怜的动物!它们信任你。我实在是卑鄙呀!”

    这真是可怕!不仅是动物的苦难和夭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不必要地压抑他自己最高等的精神力量——对象他一样的生命的同情和怜悯——违背他自己的感情去做残忍的事。不杀害生命的指令扎根在人类的心灵,是多么的深厚呵!

    有一次,几辆运货马车去西尔埔夫附近的森林运木材,我搭便车,我们从莫斯科出发。我乘第一辆车,车夫强壮,红润,粗俗,显然有些醉。进一个村子时,我们看到一只精心喂养的粉红色的猪被拖到第一家院子里去屠宰。猪可怕地嚎叫着,就象人在叫一样。正在我们经过时他们开始杀。一人用刀子割开猪的喉咙。猪叫得更惨了,挣脱了那几个人,浑身是血地逃开。我有些近视看不清楚,只看到猪类似人的粉红色身体,听到它绝望地惨叫。车夫看得真切。他们捉住那只猪,把它打倒,割断它的喉咙。当嚎叫声停止了,车夫忍不住叹息,“人真的就不能想一想这种事吗?”他说。

    人性强烈地厌恶一切屠杀。但是受榜样的影响,受贪婪的丛恿,受上帝允许这样的谎言的欺骗,所有这些形成了习惯,人类完全丧失了他的同情心。

    我只想说,符合特定规则的有益的行为,对一个美好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认真的话,这个向往会产生一系列结果。在这个系列中,首要的美德,首先必须达到的是自制,自我约束。一个人要学会自制就要遵循系列原则,第一件事就是食物控制。如果他寻求一个美好的生活,他是认真的严肃的,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绝他所习惯的肉食,因为,说人类的同情心——这种肉食激发起来的同情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说法明明白白是不道德的,与这种说法相应的行为——屠杀,是与人类的道德品性相违背的。

    对那些努力用自己的生命在地球上建造上帝的天国的人们,这个改变会带来特殊的喜悦。不仅素食本身就是通向天国的重要步骤,也因为它是一个信号,表明人类对完美道德的向往,是认真严肃的,因此遵循他内在天性的不可抗拒的指令,从第一步做起。

    一个人不可能不对此心生喜悦。就好象一个人,欲再上一层楼,满墙乱爬徒劳无益地挣扎之后,最终爬上了上楼的第一层台阶,看清楚了除开这个台阶别无他路,他满心欢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