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净土
作者:净界法师开示
唯识与净土1 唯识与净土2 唯识与净土3 唯识与净土4
唯识与净土5      
唯识与净土1
    唯识与净土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阿弥陀佛

    我们有两堂课的时间跟大家共同的学习唯识跟净土,这两个思想的相互应用的关系。那么在讲这个课程之前那,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在我们中国佛教两千年的时间当中,我们的确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证的大德出现。你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法藏大师。那么这些大师的出现呢,除了他本身的善根深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中国佛教建立的宗派,中国佛教的祖师,把这种甚深广大的佛法,把它系统化。你看,天台宗有天台宗的修学的“道”,那么华严宗有它的“道”。那么这个宗派建立以后呢,使令这个浩瀚的佛法,那么一个初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根机,马上找到自己的相应的法门。这当中减少了很多的摸索时间。所以中国佛教的这个宗派的建立,对中国佛教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到了末流,特别是在宋朝以后,也出现了过失。而最重要的过失就是到了后来,也因为宗派的建立而产生了门户之见。使令这个后代子孙呢,得少为足,画地自限。从今以后学唯识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学天台宗的不屑学华严的教理。乃至於净土宗的所有教理都不看。那么这样子的一个结果呢使令一个修学者的思想变成封闭。我们都知道,佛法是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你在教理上的封闭,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很多障碍你都没办法突破。这个障碍就放在哪个地方。就减损了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之所以花很多时间,但是我们的进步非常的少。因为我们障碍没有消灭。所以到了宋朝以后,最有代表性的强调宗派的互相学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了禅净双修。他说净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样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禅宗的观心法门来帮助你破除你心中的执取。如果你内心当中对三界的执取还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哪个执取也就是一种业力。所以从宋朝以后开始,这些大德们开始去冷静的去思维宗派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也就是说,行门上你修什么法门,你还是修什么法门。但是在教理上应该要去融通。那么我们今天这个唯识与净土就是说我们怎样透过唯识的止观来帮助我们念佛。唯识学强调的是心力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的是佛力不可思议。那么心力和佛力之间应该要怎样的互动,我想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探讨。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开这两天课的这个目的。好,我们看讲义:唯识与净土

    这样一个主题有三科来说明,首先我们来看

    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那么首先我们从大乘的教义来探讨生命的缘起。到底佛教对生命是什么看法《佛教的生命观》。这是第一个主题

    甲二、别明大乘修学法要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修学当中,有些什么重要的次第

    乙一、第一个,设定修学目标

    大乘佛法的修学都是先发愿才有修学。没有人一步走一步的,没有这样的人修行。这个地方我们先要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发愿?那么第二个就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发愿?就是设定目标

    乙二、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

    那么这一科当中呢,我们从大乘的角度中来说明,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更重要是生命又是怎么改变的。我们现在是这样子,我们的生命现在是这样子,我们的目标在这个地方,那么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从现在的我,改造成未来的我。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怎么做。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这个就是真实的把止观的力量,把它回归到净土。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也就是甲三、结示劝修

    好,我们看第一个,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那么佛教对生命的态度呢,基本上我们用一个偈颂来作一个总持就是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这个“诸法”就是指我们一个生命的色心诸法。或者讲叫五蕴的诸法。我们常常听到祖师讲的一句话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起点是一样的。起跑点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到了现在,流浪到现在,你看,有些变成一个男众,有些变成一个女众。有些人很富贵、有些人很贫穷;有些人长的很庄严、有些人长的很醜陋。很多差别的相貌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刚开始是一样的,结果变成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诸法因缘生!因为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我们创造很多不同的因缘。这个因缘就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呢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经常作如是的开示。所以也就是说呢,从佛教的角度认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轨则的。我们讲一句简单的话叫:事出必有因。这个事情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它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因素。没有一件事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现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那么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它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在运作的。那么这样子就值得我们去探讨。那么什么是因缘呢?我们看,那么它的因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识学叫名言种子。那么它的缘是所造的业力叫业种子。这两个因缘那,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导性的是“因”,就是你的思想。那么这个缘是比较次要的力量。它是辅助性的,叫做业力。也就是说,今生,我们今天的果报为什么不同?因为我们前生是思想不一样。我们这样讲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块来看,现在、过去、未来。你过去有一种思想,就创造了现在的你,过去的你创造了现在的你。那么今生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来生的你。我们生命是这样子的。就是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创造了出来。比如你前生有布施的思想,看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今天看到财物。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想到钱,你升起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哎,这个钱我应该自己受用的。你来生一定很贫穷,悭贪。如果你今天想到钱,你的想法说:哎这个钱是大家一起来受用,我愿意跟大家来分享。我保证你来生,资具非常的充足。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可以从你现在的思想就可以预测你的未来。因为诸法因缘生嘛,除非你改变你的思想。你来生的果报,其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的生命的雏形就在你心中慢慢酝酿而成。很多人都很想知道我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你不要去问别人,你静坐下来,观你的内心,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诉你一个消息,经常性的想法、习惯性的想法、强有力的想法,这个对你的生命会产生主导的力量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那个因缘已经在那个地方流动了,除非你忏悔改变,否则你生命的相貌其实未来已经慢慢有一个雏形出来。特别是你四十岁以后,你来生已经有一个相貌出来。所以我们讲说啊: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所造的业力,对你的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改变。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美好的思想,产生一个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这个生命是永久的改变。所以今天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今天学习佛法,学习教理,听闻佛法,你是目的是什么?我们出了家以后看了很多的经典,听了很多的课,诸位知道这是干什么吗?学习教理的目的,布施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你的观念。因为你的结果是由你的行为而来的。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你的内心一定有这个思想。所以我们看这个犯罪心理学,这个人一天到晚造罪。你说你从今以后你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压抑。你暂时的压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你压抑性的,你来生照样造罪,因为你思想没有改变。所以你今天探本求源,他有这个罪业,他就是背后有那个思想。这个思想不改变,他怎么可能改变呢?所以我们讲,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改变你的错误的思想。所以我们在修学教理的时候,重点是你要掌握它的“道”。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讲解脱道就是这个“道”。今天这本经论,这个戒律的课程,到底它的道在哪里?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念?因为这里的改变是对你人生路上的真的改变。比如讲我们讲道有世间之道跟出世间之道。当然世间之道最具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你看我们今天读《论语》,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这个《论语》在讲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讲“仁”,仁爱的仁,仁爱就是孔夫子之道。孔夫子认为仁者爱人,他认为人生本来就不平等。他说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看一个道场,他有方丈,有当家师,有知客师,有清众。生命本来就不平等。但是不平等没关系,我们可以去透过爱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怎么做到呢?

    孔夫子:

    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你今天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你不愿意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就不要加给别人。那么以这种推已及人的思想来建立仁爱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就是《论语》的思想。

    其实孟子的道和孔子的道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他讲正义感。

    孟子认为说:生命的目的要赏善罚恶,他说这个慈悲心是不够的。他说作为一个人,最重要你要分辨是非,然后赏善罚恶。他做错了,你要严正的指正他,告诉他做错了。他做对了你应该要赞叹他。所以孟子强调浩然正气,他是比较一种对治性的。所以古人说:

    读孔子如沐春风,可以感觉孔夫子所散发出来的慈悲心,

    读孟子如闻战鼓。呵呵,打仗一样打那个鼓一样,非常的对治。

    所以讲孔夫子之道与孟子之道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讲孔孟之道呢?因为他们俩互补。慈悲心要以正义感来帮助,正义感要有慈悲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孟之道。

    当然在世间道还有一个叫老庄之道。这个老庄之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无为”。他认为人生不要有太多的作为,什么培养慈悲心啊,培养正义感,那都是自作聪明。人只要自自然然的,自由自在的活着就好。他认为天定胜人。上天的力量是不可以违背的。我们只要顺其自然的活着就好。你看有一次,这个楚国的国君啊,要请庄子去做他们的宰相。这个时候,楚国的国君就派了两个使者来找这个庄子,这个庄子在湖边钓鱼。那两个使者就到了湖边说啊:哎,庄公啊,我们这个国王要请你老人家,麻烦你去做我们的宰相。来辅导我们这个国君。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的国君,之前抓到一条一千年以上的神龟哦,抓到了以后啊,你们这个国君宝贝得不得了,把这个神龟啊关在一个神庙当中,给它穿上美好的丝绸的衣服,每天供应它美好的饮食。那么这个庄子就问这两个使者说:我问你们两个,作为一个乌龟,你说是作为一个神龟被关在那个地方好呢还是做一个普通的乌龟,夹着尾巴在泥里面打滚好呢?那两个使者说,那当然是自由自在的在泥巴里打滚的好。庄子说,我就是准备做一个在泥巴里打滚的那一只乌龟。那请你们回去吧。所以这个庄子的思想,他认为人生不要有什么作为,顺其自然。当然大家说那这样很消极啊,这个怎么算是道呢?那么他的目标在哪里呢?是无为之道。

    古人讲一句话,这两个道都有它的作用。古人说:

    得意有儒家,

    失意有老庄。

    你得意的时候要有所作为啊,你遇到顺境的时候,得到重用的时候,你要培养慈悲心爱护老百姓。培养正义感,赏善罚恶,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所以得意的人应该以慈悲之道,正义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但是你有失意的时候怎么办呢?失意的时候有老庄来安身立命,随遇而安。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当中,为什么中国人自杀率特别低,因为他有老庄的文化,退一步海阔天空。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这个就是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那,我们两种的道在维持着人生。但是这两个道都是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过的很快乐,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是不能了生死。当然我们也可以谈谈,大乘小乘之道,佛教的道。小乘之道简单的讲,就是它的出离,以出离为道。所以你看,我们打开了《阿含经》,打开小乘的《阿毗达摩论》,它告诉你生命是无常,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你看变这个样子了。你昨天很健康,今天生病了。你们两个感情,昨天好好的,今天变成这样子了。所以它告诉你生命是不安稳的,你没办法掌控的。所有的快乐都是变化的。你根本都掌控不住的。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无常故苦,所以生命的本质,所有的都是痛苦的。为什么吗,因为你没有安全感,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化。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痛苦当中我们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生命的快乐痛苦不是你决定的。是“他”决定的,是依他起性,是他决定的,是业力决定的。所以

    无常故苦,

    苦即无我,

    无我即空。

    所以你读《阿含经》有一个感觉,你《阿含经》看多了,你会觉得说,哎呀,这个生命实在是像一个破旧的瓦片。赶快把它抛弃掉,早一点往生早点好。因为它散发的道就是出离嘛。你一天都不想留下来,一天都不想。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出离,出离之道。那么大乘之道是什么呢?大乘是以菩提为道,菩提心。我们可以这样讲,小乘对大乘来讲,以大乘法来说是过度悲观。把人生讲的是太过不堪。你想想看你用无常无我的智慧去看一切事情,没有价值。布施,布施也是无常无我,忍辱也是无常无我。什么都是无常无我。所以你看小乘的佛法,你不会欢喜去修善。也不会生欢喜悲喜之心,因为这个没有价值,都是无常无我。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大乘佛法对人生有负面的批判,也有正面的提倡。所以有所放下,有所追求,这中庸之道。所以大乘的菩提道根本思想只有两句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生心。

    当然大乘佛法的根本在“生心”。你要依止你的菩提心,上求下化众生。但是对于这个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

    以无住为本,

    以空正见作根本。

    你在行菩提心的时候,你在上求佛道,在修缮度众生的时候,那么你必须要有一个空性的智慧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讲做你该做的事,菩萨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不管旁边那些小人说三道四的,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你该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对于外在的因缘,不要太重视,对结果不要太重视。你重视你的因地就好。菩萨的目的是积集资粮,你的目的是为了来生而活的。所以它的思考模式是认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的是那些成败得失,那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重点的是你的心在一生当中,你积集了多少的福德跟智慧资粮。你的生心,那个你要注意的。因地要注意,结果你要放下。这个就是大乘菩萨之道,菩提道。

    所以其实我们今天读圣贤书,我们可以得到四种道:

    仁爱之道

    慈悲之道

    无为之道,

    出离心之道,

    菩提心之道。

    那么学这些道干什么呢?

    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这个道一接触的时候,这个道就可以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使令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彻底的改变,我们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心中要抓住整个佛法的道,从道当中开始用这样的思考模式来面对所有的生命。那这个就是你生命的变化的开始。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道,只是表面上的修学,那这个叫暂时的,因为你来生要变化,就像智者大师讲,你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种性。你现在表面上做一些善法,但是你思想都没有这个道的支持。你来生的时候,将全部恢复原状。因为你没有建立种性,没有建立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次:

    佛法的因缘观,是从内而外的,所有的修学是从内而外,先由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然后再表现外的行为。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生命观:诸法因缘生。

    看甲二、别明大乘修学法要

    那么我们前面讲过,修学佛法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改变我们的结果。那么思想应该怎么改变呢?这有三段: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心中要有一个愿力,一个目标。那么这个地方有两段,先说第一个:

    丙一、为何先设定目标

    这有两段的说明:《大学》

    物有本末,

    事由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每一个修学的佛法,都有它的本末、根本,当然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我们讲“道”。那么枝末就是它的整个修行的仪轨,它的身口的方法叫做枝末。那么枝末呢就是它的整个修行的仪轨,它的身口的方法叫做枝末。那么也有它的一个终始。终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始就是你刚开始下手先做什么?

    你能够掌握本,本末始终的这样的修学次第,你就能够成就这样的一个解脱的功德。所以整个修学佛法,你一定要掌握它的本末始终。所以这个终那就是你要掌握它的目标。那么我们设定了生命的目标有三个好处:

    第一、确认生命的方向

    我们在修学佛法,很怕的一件事就是说,你今天持大悲咒,持三个月,持三个月以后改持往生咒,又持了三个月。后来又念地藏王菩萨三个月。你这个法门不断的变化,结果你每一个法门都没有真正相应。因为你这个心力分散,蕅益大师说啊,你现在口渴要掘井,你今天在这个地方东边挖了三百公尺,没有挖到水,你把它放弃了,到了西边,又挖了五百公尺,又没挖到水,又放弃了。你一辈子挖不到水,因为你把力量都分散了。你应该把精神放在挖一个井,直接挖下去,直到有水为止,叫一门深入。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的有限,你能够修行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你没有确定目标,你就不知道你想做什么?我们都常说诸法因缘生,你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设定目标,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结果不是你要的。你看有些人,他有一种习惯性的想法。他经常会后悔。他二十岁的时候,他后悔他以前所做的事,到了三十岁的适合,他后悔他以前的我所做的事。为什么呢,他就是不设定目标嘛。所以他一辈子永远活在后悔当中。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以愿导行。你有了目标,你才能够确认你生命的方向。你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

    第二、引生修学动力

    这是我们讲的精进。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是很精进的。但是慢慢慢慢的修行就没有力量了。我们说老参就没有力量了。为什么?因为他的目标消失了。他刚出家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早就达到了。所以我们这个目标要不断的要做阶段性的调整。你要调整好你的目标,不能让你的目标达到以后,一个人永远没有一个目标在前面,你就没有力量了。你说,哎哟,早晚课看他也在,他拜佛的时候也出现,怎么他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他修行没有那个心的动力在那个地方。他缺乏一种增上的意乐。早晚课他也没有缺席。但是你看他二十年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动力。所以你没有目标,你就缺乏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三、没有办法突破现前障碍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在修学,都带着障碍来修学。我们修行不是很顺的。这个障碍在唯识学叫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你前生的生命所留下一些负面的思想。你前生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是挫折,产生很多的印象。这些印象就像灰尘一样,一层一层的在你的心中累积起来产生自我意识。你总是觉得我做不到,你就说我的个性,我的个性就是喜欢发脾气,我改不了。我的个性就是贪爱,我也改不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把这个烦恼很坚固的把它强化。

    有一个猎人,他这个猎人那,他养了一只老鹰。那么这个猎人他为了节省金钱,就把这只老鹰养在这个鸡群当中跟这个鸡生活在一起。我们讲我们一个人的见闻觉知会熏习,阿赖耶识会接受熏习。所以它成长的过程当中,是跟鸡一起,所以它就觉得我就是一只鸡。我是长的比较大的鸡而已。所以长大以后,猎人就说你是一只老鹰啊,那你应该要飞翔才对啊。你的肩膀很正常啊,你的肩膀很有力量的啊,你跟鸡不一样,老鹰说,不对,我就是一只鸡。所以这个猎人怎么样使令这个老鹰飞,老鹰就是不飞。我早呢嘛可以飞呢,我没办法飞的。这个自我意识很坚固的。后来这个猎人就很失望,失望就带有生气,把这个老鹰带到这个山顶上就让它自由落体。那么到了山顶的时候,就把老鹰这样放下去了。这个老鹰从空中就慢慢的掉下来,就在快要着地的时候,老鹰突然间潜能发挥,展起翅膀飞翔起来。它突破了自我意识。所以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设定目标,你就永远活在过去。你过去是怎么样的相貌,你三十年后还是这个相貌,因为为什么,因为你不想改变。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其他的都没办法。佛法只能够给你一些改变的方法,真正的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你看我们受戒,我们受戒啊,你一定要面对这个三师尊证,你自己发愿:我从今以后,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未来的法王座下添新孙。从现在开始,我要作出改变,我要:

    誓断一切恶,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众生。

    你一定要怎么样,自己讲出来。很多事情,别人可以帮你做,但是你这个愿,你要自己讲出来,你才能够得戒体。你自己不讲出来,你就得不到戒体,就产生不了防非止恶的作用。所以我们讲这个突破自我设限,我讲一个实际的故事给大家作参考。

    这发生在美国。有一天的圣诞夜,大雪纷飞,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窗前面,眼睛盯着一双美丽的鞋子在看着。站了三十分钟以后,这个老板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小男孩一直盯着这个鞋子干什么呢?就问他说:小男孩,你想干什么呢?这个小男孩就跟老板说啊: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我很喜欢这双鞋子,可以把这双鞋子送给我。那么这个老板说:好好,那你先进来,就请他坐下,说我去帮你向上帝祷告,你等一会。那么这个老板就进去房间里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钟以后,这个老板出来了,他说你的愿望,我帮你向上帝祷告了,上帝告诉我说,要我转答你,他说:上帝不能送你一双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双袜子,你穿着这个袜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这个鞋子要你去自己找。那么讲完以后就帮这个小男孩的这个脚洗干净,把这个袜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后来三十年后,这个老板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他说:某某人你还记得在三十年前,一个在你橱窗前面看着双鞋子的小男孩吗?当初你送我一双袜子,还有给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励,告诉我要自己去追求我的鞋子。别人不能把鞋子送给我,上帝不可以。我现在找到了我的鞋子了。后面的署名就是美国总统林肯。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呢,佛陀不能把目标送给你,不可以。你今天要追求什么,你要成佛,你一定要……为什么说,哎呀,受戒真麻烦,我要自己发愿,佛菩萨帮我发愿就好了,不可以。你一定要出现,所有的生命的改变,你要讲一句话,我一定要改变。这个声音一定要从你的内心发出来。否则你永远保持原状。

    我发觉这个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议,而真正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个誓愿力。

    你在这么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三师七个尊证,你上去以后,你尊重的宣布,我的生命从今以后开始改变了。很奇怪,下去以后真的改变了。真的改变了。因为这是佛菩萨的智慧。因为改变是从内而外的,你自己要发愿。你那句话没有讲出来,你就没办法,就没办法。所以,生命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你心中的愿望。第一个。那么这个就是你从心中的愿望当中,确认你生命的方向,也成就你的修学的动力。慢慢的突破你整个自我的障碍。就是修行的第一个。为什么要设定目标?我们看第二个:

    丙二、如何设定目标

    第一、自利的功德

    第二、利他的功德

    从菩萨道来说,自利的功德:

    第一、现世的暂时的安乐

    第二、来世的究竟的解脱

    那么依止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开始安住般若的空性,来消灭心中的恶法,生起种种的波罗蜜的善法。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其实我们生活的目的,真正的价值来自於生命本身。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目标在哪里,要追求别人对你的恭敬。别人对你的赞叹啊,很多的利养。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的重点在於生命本身,你要活得快乐。你一个人活得不快乐,你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而这个快乐的重点还是来生的快乐。我们这样子讲,如果仅是的快乐跟来生的快乐没有冲突,那当然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这件事情你今生得到快乐会牺牲来生的会影响你往生的,那你要追求来生的快乐。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观念,其实你的目的,你的生命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你不是为今生而活的。你要为今生而活你不用活得那么辛苦。我们的每一个人是为了来生而活的。我们为了创造美好的来生而活。诸位有没有想到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早上那么早就起来拜佛,拜完佛我们还要静坐,静坐完还要稍微诵几部经,加强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有一个愿望,我们希望来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来生得到净土吧,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修学,都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来生。这样子是一个我们一个目标在支持我们,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来生的解脱,这是重点。这个是自利的角度。

    第二个我们看利他

    这个自利的心态跟利他不一样,我们再说一下,

    利他的功德:

    真——真实

    善——善良

    美——美好

    这个真实和美好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美好的,美好的东西不真实。对不对。你看我们从小我们父母是告诉我们说,哎,月亮上面有嫦娥。嫦娥旁边有一只兔子。所以我们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看月亮,哎好像还真的上面有一个嫦娥。但是美国登上月球以后告诉我们,其实上面什么都没有,所以真相出来以后,那个美好的意境就消失了。一般来说啊,小乘佛法是求真,你看小乘佛法讲生命讲得太真实了。但是被这么一看以后啊,生命都没有美好的一面。无常、无我,那么真的啊,真的是这样。你看生命是无常是嘛,无常的变化当中,每一个变化你都没办法决定,都是因缘决定的。所以他是苦的。所以你看佛陀讲《阿含经》,佛陀把生命讲得是非常的真实。但是你看完以后,你一天都不想留在娑婆世界,一天都不想留,不美好。人天乘的法门是把人生讲得太美好。哦,你布施能够得到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够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但是它没有告诉你说,这个东西会失去,它没有告诉你。粉饰太平。所以人天乘是追求美。但是,大乘佛法它其实不求真,也不求美,太求善,安住大悲。我讲一句实在话,你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不能什么事都求真相,你这样子的话,人跟人之间没有人敢跟你相处。很多事情不能讲太白,安住慈悲包容就好。尤其是人跟人之间,思想有冲突,无法沟通时,人还可以保持一些默契。你看古代人讲话,没有把话讲死的。特别是之间没有共识的时候,你不讲,我也不讲,还可以保持平衡,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事,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所以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
唯识与净土2
    《唯识与净土》02

    思想有冲突的时候,你不能把话道破。人不把话道破,人还有一点默契。你看古代的人讲话没有把话都讲死的,特别是之间没有共识的时候。你不讲,我也不讲,还可以保持平衡。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事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所以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我们再讲一下。从自利的角度是追求来生的安乐,从利他的角度是追求善良。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打开讲义第四页,乙二、

    认识生命的真相

    这个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它不是一个点状的。它是一条线的而且是流动的。那么它从过去流动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而这个水流的一个整个引导者就是你心中的思想。因为你的思想决定你的行为,也决定你未来的果报。那么一般来说,我们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大部分都是历史不断的重演。你看看经典上,佛陀看到一个弟子造了杀盗淫妄,佛陀说这个人不是今生才这样做的,他以前就常常这样做。因为我们的思想是一种习惯性的想法。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其实我们今生的生命跟前生很多的雷同。很多是历史重复。直到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皈依在三宝座下开始受戒。我们很冷静的面对三宝的境界,开始发愿。这时候感动了天地,天地迸裂释放出清净的云雾。然后灌到我们的心中产生新的愿望。这个时候,我们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改变。这个时候,生命从那一天开始才真正的改变。所以我们讲思想思想其实思跟想是不一样的。思是你心中的愿望,想是你心中的想法。所以我们第一个改变是由思心所带动的就是你心中的愿。那么有了思心所的愿望以后,第二个要想,就是心中的观照力。你要培养一种,对生命一种正确的不颠倒的想法。这个地方就是第二个主题了。我们怎么培养一个正确的想法,来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前面讲到思,愿望,这个地方讲到观照讲到想。那么我们看认识生命的真相有三段,先看

    第一段:万法唯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由过去的你的心态变成现在的你,由你现在的心态又变成来生的你。所以上帝不是变化我们,是你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的心在变化万法的时候,其实是有三个重点:

    一、万法唯识

    第一、第八识

    第二、第七识

    第三、第六识

    其实这八识当中啊,最重要只有两个就是第八跟第六。第八跟第六。一个是主宰你的果报,一个是主宰你的因地,我们看

    第八识、主宰果报

    第六识、主宰因地

    大乘佛法认为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每一个生命有两个内涵:

    第一、承受果报

    第二、造作业力

    那么从承受果报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个图是从上面读下来的。从成熟果报。

    首先就是有初能变的第八识,就是异熟识。这个“熟”就是成熟的意思。它可以把你阿赖耶识当中强而有力的种子,把它成熟而变成果报。就好像说,你把这个米放到电锅里面煮。这个电锅可以把这个米成熟成饭。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你进去的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但是它释放出来的是一个色心诸法。为什么,因为它有成熟种子的力量。那么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了,变成是你有一个你的外表,可能是男众或者是女众或者庄严或者怎么样等等。那么这个是谁变现的呢?是你的阿赖耶识变现的。你自己变现的,这跟别人都没有关系。所以你长的怎么样跟你父母亲完全都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又不是别人的阿赖耶识。你自己的阿赖耶识释放出来的。那么释放出来以后就变到第七识这个思量。你就在你这一期的五蕴的身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这是我,就是以这个果报为我,以五蕴为我。你会产生一个“我”的想法。这个我的想法是第七意识捏造出来的。所以第七意识是很特别的,它也不变现果报。它也不造作业力,它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果报体捏造一个“我”出来。那么有这个我以后就有第六意识,以这个自我为中心,开始去了别六尘的境界,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等等。这个就是我们讲承受果报是这样子的。从第八识的把这个业力变现出来,第七意识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然后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去受用六尘,产生快乐与痛苦。这个是叫做承受果报。

    第二个,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又造作一个新的业力。这里要注意了,对来生有关系了。那你要造作业力那你要从下面读上去,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在承受快乐跟痛苦的时候,它产生一个想法,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想法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果它产生的想法是及时行乐,那就完了。这个人要修善是很难的。生命的目的是及时行乐,他可以不择手段让自己快乐,然后造很多的罪业。如果它的想法是生命,今生的痛苦与快乐不重要,来生比较重要。我是为来生而活。哦,那这个想法就正确了。这种人就容易去要求自己断恶修善。所以当你果报出现以后,你第六意识去了别境的时候,产生快乐痛苦,你又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当然跟你自己过去所学的圣贤之书,体验了多少有关系。那么这个第六意识的想法,到第七意识,使令它更加坚固。然后再回到第八识,又怎么样,又把它送进去。所以第八识它变现了业力,让第六意识来受用。第六意识受用完以后又造了一个业力,又把它存回去。就构成一个什么样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8:39)你说,哎,你为什么今生死掉以后还有来生呢?因为你今生在受用的时候又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了来生。阿罗汉为什么死掉以后没有来生呢?因为阿罗汉他把业力师父出来以后,他就是观一切法空,他不再造业。空、无相、无作。所以阿罗汉今生结果以后,他没有业力了,他没有业力了,他就怎么样,入无生了,入涅槃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假设你要看承受果报就第八、第七、第六,你如果要看造作业力,那第六、第七、第八。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看,当然这个主导者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承受果报以后,要造业的时候,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流转门就是触、作意、受、想、思,就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目标,做什么都可以,造业也无所谓,造善也无所谓。那你就是怎么样呢,由这个“触”这个触就是由外境决定。你来到了清净的环境你就造善。你离开了义德寺到外面去晃,你就造业嘛。那你这种人是流转门。那你一个人受了戒以后就不同了,你第六意识有作意,警觉的功能,如理作意。我不管外境怎么变化,我一定要断恶,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我心中的三聚净戒跟外境是没有关系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还灭门。也是由作意来引导的。那么这个是个总说,我们看下一段。(10:37)那么把这一的一种承受果报跟造作业力,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

    第一段:相由心生

    就是把过去跟现在这两个来互动,我们其实在承受果报。就是我们现在啊深受过去的影响。那这个“承受果报”这个地方请大家括弧写一个“应无所住”,我们把这个大乘的道放下去。这个承受果报是要无住的,你不能太在意的。那下面这一段“相随心转”这个“造作业力”这个地方,写一个“而生其心”。这个地方要注意。好,我们先看,我们是怎么样来承受这些过去的果报。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成唯识论》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佛陀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已经经历了无量无边的生命,而这些生命呢,凡是走过的生命必定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所谓的“界”。这个界就是种子的意思。你虽然生命死掉了,但是你这一期当中,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种子留下来了。而这些种子呢“一切法等依”都被谁留下呢?被阿赖耶识所留下,依止阿赖耶识而住。所以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留下很多很多的痕迹。有善的痕迹有恶的痕迹,所以当这个业力成熟了以后,就创造了“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有些人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到人间去了,有些人到三恶道去了,有些人到涅槃去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果报呢?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所以你这个业力就不断不断出现这些果报的差别。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

    看第二段:

    《摄大乘论》

    鬼傍生人天,

    个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它说这六道众生啊,像这些鬼道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人或者是天。这些果报为什么那么多差别呢?因为“各随其所应”。各随其心中的这些业力的种子而出现它相应的果报。所以这个果报是由你自己的心把它创造出来的。这怎么知道果报是由心创造出来呢?它讲出一个例子“等事心异故”。你看同样一件事,每一个人受用不一样。比如说水,你今天人去看是水,是一个湿润的水。但是鬼道看到这个水,它变成一个很可怕的火。如果说这个水是真实的,你应该人去看是水,鬼道也看是水嘛。因为你跟鬼心中的业力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他所释放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法的义相,它的真实相是不真实的,我们说一切法空,法空观就是这样。你看我们在义德寺住,我们住了一百多个人。我们吃同样的饭菜,做同样的早晚课。但是你们每一个人感受会一样吗?不一样,是不是。虽然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过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缘,今生才会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业,共业中有别业啊。比如说大家都在义德寺,你一定是哪一天人家在盖庙的时候你有出钱啊。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还是不一样嘛,对不对。所以你看有些人在义德寺他活得很快乐,义德寺非常好。环境也好,这各式各样,有些人就觉得还是有点缺点。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你的心去接触的时候,你会不同感受呢?每一个人的福报不同。因为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诸位要知道,没有真实的义德寺。每一个人都产生心中的义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变现的义德寺。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像。其实我讲实在话,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那没有义德寺,我是在受用什么东西呢?你受用你阿赖耶识自己变现的东西。

    你看这个,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没有真实的法。你看那个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以禅定来看他过去的母亲。堕落到鬼道。当然我们讲过,事出必有因。他妈妈以前就是悭贪,什么东西都抓住不愿施舍。所以到恶鬼道去了。当然阿罗汉有慈悲心,看到自己的母亲就赶快去托钵拿饭菜给他妈妈吃,拿了很多饭菜。当然他妈妈旁边还有很多鬼道都要来抢。他妈妈悭贪的心,思想没有变,还是要把别人拨开来,结果她把饭菜吃下去的时候,变成了火焰,把她的喉咙烧坏了。变成了火焰,把她的喉咙烧坏了。为什么目犍连尊者明明看到是饭菜,跑到他妈妈的喉咙变成火呢?诸位怎么解释?就是没有真实的饭菜可得。你看是饭菜,他看是火嘛。因为他的业力跟你的业力是不一样的。那你的阿赖耶识跟他的阿赖耶识不一样的嘛。所以我们今天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认命忏悔就这样子而已。我们不要在果报做太多的努力,因为这个都是于事无补。因为这跟我们过去有关系,我发觉我们很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在承受果报,在不能改变的事情上,结果浪费很多的生命。因为当阿赖耶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不会因为不讨厌它,它就停止释放,也不会因为你喜欢它,它就释放多一点。它跟你的想法完全没有关系的。阿赖耶识是没有意见的。它该放多少就放多少,放到完它也不会给你多放一秒种的。所以我们在面对果报的时候,只有两个字:认命。就是“应无所住”。你不要把心血放到这个地方。因为你不会因为你的想法儿改变它的,不可能。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知道,那是这个业力还没有变现成果报,你忏悔,有用。一旦它变现了,你很难忏悔。你说你现在是个女众,你忏悔成男众,我看看。不可能嘛,那成熟了嘛。这个米已经成熟了,我再怎样变,它就是一个米。我们忏悔是怎么样,这个业还没有成熟赶快忏悔,有用。它已经变成果报了,这个很难忏悔的。那你只有认命,来改变心比较快。所以我们在讲承受果报的时候,大乘之道是怎么样以“应无所住”来面对,不要在这个果报上成败上浪费太少的时间。因为它是不能改变的,诸位,它不能改变你怎么弄你就是浪费时间,结果你还自己起烦恼。那重点是第二个,这个可以改变了。我们会影响未来,我们看第二段: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造一个业,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就很重要,你要培养一个正确不颠倒的想法。我们看:

    《八识规矩颂》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讲到第六意识在面对果报的时候,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复杂的,你说怎么复杂呢?“性界受三恒转易”。它有时候是在欲界,有时候在色界,有时候在无色界。有时候这三界是讲:

    善性恶性无记性

    欲界色界无色界

    苦受乐受舍受

    这是不断的变化的。那么这个变化当中呢,有时候是跟根本烦恼相应,有时候随烦恼相应。有时候到了佛堂又生起信进念定慧的善根。那么它这样的变化呢,对我们的身口二业产生了引导的作用。你看“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他的情绪不断变化,等到它力量大的时候,它会驱动你的身体,驱动你的嘴巴去讲话,然后最后造了引业跟满业。

    引业就是强大的业力会影响总报的。

    满业就是薄弱的业力影响别报的。

    那么就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20:19)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你第六意识的情绪变化会带动你的身口去造业,而这个业又会影响到未来。那么它这个思想跟果报的互动关系,我们看第二个偈颂:

    《摄大乘论》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於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这个名就是名言,名言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想法。这个事就是你外在的果报。我们的果报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我们的果报。所以这两个是互为客是互相影响的。这样的一个性质身为一个菩萨呢,你应该好好的去体会,那么在这个名言跟外境当中,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都是无自性的。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量,什么样的想法,它就会产生一个不同的作用,这个果报到底是伤害你,还是变成帮助你,这个果报本身是不能决定的,是你的想法。你说你这个人身体多病,我们只能说多病是痛苦的果报,但是我们不能说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讲的,是你自己讲的。是你自己认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报,但是它不是障道。蕅益大师讲,病痛你产生正确的想法,它可以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你看消灭我们的妄想,增长我们的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门。你怎么知道无常呢?因为你生病了。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来生不能再轮回下去了。这不是一个头。所以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看今天,人啊,我们无始劫来结了很多很多的善缘,也结了很多很多的恶缘。这个是不能改变的。这个佛法讲改变啊,很多人总是觉得改变,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我讲实在话,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

    你把你的亲属当善知识,他给我鼓励、给我信心,

    你把你的冤家当善知识,他刺激我让我进步,增加我的忍辱波罗密;

    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每一个人都在帮助你修行。

    你把每一个人都当恶知识,每一个人都在伤害你,我不骗你,很奇怪。

    其实它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唯识学上说它是无记性的,它是非善非恶的。那怎么会变成善恶呢?你自己想出来的嘛。你自己想出来的嘛,所以一个人经常生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我们讲实在话,一个人要怎样,是你自己在伤害你自己,我讲实在话,没有人在伤害你。因为阿赖耶识就是把果报现出来嘛,谁知道你会这样子想呢?你跟果报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会影响你造业。

    我经常问很多的念佛人,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你生起什么想法?你生起什么想法?你说,哎我听到佛号的时候都没有想法。你没办法往生。你没有想法,你就没有好乐心,没有皈依的心嘛。我跟你讲

    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没有想法,你这句佛号是念不住的。你看打佛七啊,有些人这个佛号他一念下去,佛号在他的心中,一句弥陀念诵听,它跑不掉,它跑掉他自然会拉回来。有些人佛号念念念念不住,就跑掉了,跑掉以后拉不回来。拉回来又跑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一种意乐的心嘛。它跟你没有关系嘛。你对佛号没有思维说,喔,这个佛号就是功德庄严,它有种种的安乐的功德,清净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24:53)我今天举另外一个例子来比对。

    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有什么想法?你说你没有想法。你没有想法你一辈子吃不到巧克力。你跟它没有交集。因为你没办法忆念它,没办法正确的忆念它。你说这个巧克力很甜美哦。吃下去又一种幸福的享受。它还能够给你种种的能量。你想想看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感受,给你能量。它是可可亚做的,它会安神的作用。你这样把巧克力的功能联想在一起,你就有一种意乐的心。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就很可能跟巧克力再一次的相遇。所以我们讲忆佛,你为什么要忆念阿弥陀佛?问题是你这样子你才能很他建立一个因缘嘛。我讲实在话,你来生不想跟谁在一起,你少去忆念他。这下一堂课会说明。其实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是有关系的。如果你不善用其心,你来生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所以今天我们今天在面对果报的时候,你要注意为什么叫“而生其心”。这个要注意了。这是你该注意,因为它会影响未来,影响未来。好,我们看那是怎么个影响法呢?我们看业果的差别:

    我们讲到生命是由你的私心所创造,那我们很想知道我来时是怎么样呢?这边有一套公式,你把它带进去,你就知道你来生是怎么样。

    第一个、财物

    你来生会不会与财物相遇,会跟很多还是很少财物相遇,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思想检验一下:

    第一、富贵从布施中来;

    贫穷从悭贪中来。

    布施,假设你想到财物的时候,你要想想看,当你今天又五千块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想法。先看你的直觉,你直接的想法,不要去对治它,就直接看你的想法。你说,哎我五千块,我要把三千块拿出来供养常住,二千块留下来自己用。你来生还会继续有钱,一定还会有钱。因为它怎么样,你有布施的心,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你有富贵的果报。

    贫穷从悭贪中来:你看到五千块,你就把它躲在你的床铺底下,你的有钱到今生结束就没有了。一切法因缘生。我跟你讲生命怎么样,事出必有因的。你一个人不想财物跟人家分享,受害的是你自己。所以你要想想看来生的问题。一个人不能只想今生。想到来生的话你就会强迫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再看下一段:

    那么前面讲到财物,这个地方讲生命,我来生的生命是健康呢还是多病呢?这个地方每个人检查一下:

    长寿从慈悲中来;

    短命从杀生中来。

    慈悲,你今天遇到人事的时候,你习惯性用慈悲心来面对,我起码不损恼众生,不管他对我怎么样,我不想伤害他。我不忍心伤害他。你经常起这个想法,我保证你来生,活得比谁都长寿。你也不用找医生,你的福报特别好。因为你那个慈悲的思想是创造健康的果报的身体。如果你今天的想法是经常要去触恼对方,去伤害对方的想法,有这种攻击性的想法。那你来生可能短命多病。这个跟别人都没有关系,跟上帝也没有关系。

    第三、庄严从忍辱中来;

    丑陋从嗔怒中来。

    这个是讲到一个人的外表。说你这个外表是长是很庄严还是很丑陋呢?如果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习惯性的想法是,啊,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经常生起这样的想法,宽恕、包容。那么有些人是嗔怒,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以牙还牙。你经常有这种想法的,嗔怒的想法的,报复的想法的。你来生可能会长得很丑陋的。

    最后一个讲到地位的问题,说我来时是做高位的还是做低位的呢?

    高位从恭敬中来;

    卑贱从骄慢中来。

    那么假设你今天是谦卑,你经常保持很低调,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那么你来生就容易生长在高贵的地方。来生来到义德寺,方丈和尚该你做。因为你有这种因地嘛。所以我们和尚尼前生是修谦卑的,所以她今天有这个果报体。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因地,事出必有因。当然没有关系,我们前生没做好没关系,我们来生有希望。因为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创造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没有把它弄好,但是没关系,问题是你来生你还有希望,你还有机会。

    那么卑贱从骄慢中来

    如果你什么事情都高高在上,总是觉得别人比不上你,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卑贱的地方,永远让别人看不起你。所以我们从这个表格可以检查出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可以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情,对不对。因为你现在的情况,你就知道你过去的你是怎么回事。你也可以知道来生的你是怎么回事。当然我讲过来生,这个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出现的东西都有希望,都可以改变。只要你设定目标。所以我们讲生命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你说我来生想要有钱,一个菩萨没有钱,我都不能做慈善事业,做什么事都不行。那很简单,你从现在开始,培养布施的心情。培养布施的心情不一定要很多钱。我现在有十块钱我布施五块布施六块,可以嘛。重点是培养那个思想,培养那个思想。所以这个表格呢,你可以从这个表格去检查你过去的你是做什么事情。从这个表格你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你是一个什么相貌。这个表格非常的有用。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就是这样子出现了,就是这样子出现了。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你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然后你自己再去受用。过去的你创造了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先谈到这个地方,讲太多也没办法消化。那么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生命的缘起你好好的了解一下。
唯识与净土3
    《唯识与净土》03

    那么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生命的缘起,你好好的了解一下。那么你了解以后开始发愿,你来生要到净土去,那么你怎么样去培养一个跟净土相应的思想。我们讲到事出必有因,你要往生净土有它的思想。有它的思想。你今天培养一个求生净土的思想,净土就跑不掉了。这个到下一堂课我们会说明。当然这个是个总说。这个是从生命的缘起来探讨生命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到目前都还是没有把这套的理论用到净土上去。但是这个理论你先了解。你要能够善用其心,未来的生命就在你的掌控当中。是这个意思。那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改变,那就是看你了。你要不想改变,那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差不多,就是这样子。所以要先发愿,发愿以后培养一个美好的想法。你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唯识与净土》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

    三、业果强弱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有情众生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呢,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痛苦的果报。当然也出现过很多安乐的果报。那么这些痛苦的果报跟安乐的果报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那么如果这句话严格来说呢,其实这个心不是诸位现在的心。是你过去的心所变现到今生的果报。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造。那么当我们对于现在的果报不满意的时候,你说:我对现在的果报不满意?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善用你心灵的力量。只有你的内心能够改造你现在的环境。你不必向外追求。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呢?

    第一个,你要发愿。你希望你未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先要有一个目标。我希望我以后变成一个有福德资粮的菩萨。一个人没有福报啊,障碍很多的。

    第二个,我希望我以后要有一个智慧。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看修行再怎么修,心有千千结打不开。没办法化解你内心的障碍。那么你设定了目标以后,你开始要去培养一个随顺於你目标的思想。你要培养福报,那你要有布施的思想。你有随喜赞叹别人的思想。别人有好处,你要勉强自己去赞叹他,因为你要得到福报,你必须培养一种随顺於你目标的思想。你要有智慧,你要培养你经常读经,思惟法义的一个思想。总而言之,你未来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期待的。(4:21)但是你要先做好你心理的准备。所有佛教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的,先做好心理建设后然后再付诸行动。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外在的修学根本就是沾不上边,这个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们讲你未来的生命其实用你现在的心来决定,你可以设定目标,可以培养你一个美好的思想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人你要善用你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的非常广大,非常广大的。那么,当然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力量,心灵又很多力量。那么我们现在来探讨,那么我内心有很多的思想有很多的愿望。那么到底哪个力量最强,怎么判断呢?我们来判断这个业力的强弱,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今天未来的果报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受了三种因素的影响,

    业力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心力

    第二、境缘

    第三、相续

    我们先讲心力。

    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坚定的愿望,你今天做这件事情是充满了意乐、坚定。你看有些人做这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么这样子的业是很薄弱的。比如说我们刚刚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刚刚拜完了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一起做一堂功课,其实虽然大家在一起做功课,但下了殿以后,每一个人的功德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主动去拜佛的,有些人是没办法,常住排的功课,我不去还不行。勉强行之。这样子的心犹豫不决嘛。你这堂功课做下来功德很有限的。花同样的时间,我们所缘境都是同样一个所缘境。但是你心念薄弱,所以你第一个你的心是不是很坚定。你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想要往生,那么你还有很多很多的空间。那么你一定要往生,你是完全没有退路了。这两个人的往生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你的“心力”决定了你业力的强弱。

    第二个、境缘你的所缘境

    一般来说,我们的所缘境有三品:

    第一个、上品的所缘境

    父母、师长、三宝:这种所缘境你在哪个地方造业啊,这个力量是很强的。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

    中品的是人道的众生:所有是人道的众生所造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第二强的。是中品的。

    第三个是诸天,鬼神畜生这叫做下品境。

    所以你在造业的时候,你心中所想的东西,你所想的这个境缘,也会影响到你这个业力的强弱。

    第三个最重要的“相续”:

    其实你来生会去哪里?你不用问别人,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哪一个念头是特别坚固的,而且这个念头是经常出现的。它出现的时间非常的多,那这个念头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对你的来生有很大的牵引的力量,因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对你是特别的熟悉的。除非你现在开始用止观把它扭转,否则你的生命已经受了某一种力量在牵引了。因为它次数很多,这个就是一种徵兆出现,我们讲事出必有因,每一个结果要出现之前,其实有很多徵兆的。那么最容易的徵兆就是观察你的念头。这是最后的徵兆。我们在戒律里面讲到这个忏悔,这个是有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叫责心忏。责心忏就是说当你起了一个恶念的时候,诸位你生起恶念的时候,你不要放过它,你一定要呵责它。因为你放纵它,它以后一定会再出现。而且势力会越来越大,所以你应该呵责它,这个念头是不对的。这个念头会带引我承受痛苦的果报。你用过失来呵责它,那么它的势力就薄弱。我们生起一个还念头,我要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这个念头你应该要赞叹它,这个时候它的势力就强。所以你想要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你要注意你现在的念头。它的坚定与否,它的所缘境是什么?第三个它生起的次数。其实你能够好好的调整你的心态,你的未来是了可以取代的。佛法讲,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所以一点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你要善用其心。好,我们作一个总结。

    那么我们基本上,佛教把众生分两类:

    一、觉悟的众生

    二、颠倒的众生

    觉悟的众生我们叫做菩萨,颠倒的众生我们叫众生。那么一个菩萨跟众生面对生命的时候,他们两个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菩萨他是活在未来的,他是着眼在未来的。所以他要的是他的那种心地法门,他每一个事情重视他心中所造的业力。他重视他的资粮。那么众生是活在现在,所以他把果报看得很重要。他为了追求现在的果报,可以牺牲未来去造恶业。你看这种人是这样,他可以不管未来,他要的是现在的快乐。所以菩萨跟众生这两个心态不同,当然我们从心态也看得出来未来的结果不同。所以我们讲,你生命的相貌有两种选择:

    第一、心随境转——凡夫(流转门)

    第二、境随心转——菩萨(还灭门)

    我们的生命受两种力量的影响:

    第一、外境的影响

    第二、心灵的影响

    我们讲过佛教是重视心灵力量,所有的戒定慧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如果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那你一生当中完全由外境来主导。你活在外境当中。所以你这个人一出生,你的业就被算得准准的。你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死掉,清清楚楚的。标准的生死凡夫,心随境转。因为你完全没有培养一种心灵的力量,你对未来没有一个愿望,没有培养一个好的思想来对治自己。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顶多活在现在。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心灵培养一种美好的力量,那么去创造未来。我们一般人,我们讲过啊,我们今生是由很多的过去所累积成今生的。所以我们一个人很难摆脱过去的,真的是如此。我们内心当中很多是过去的等流习性。直到有一天,诸位知道那么生命真正变化是什么时候吗?对了,受戒的时候。一个人最大的产生一个大方向改变的时候是受戒。你看你受戒的时候,你面对三宝的境界,发自内心的许下你心中的誓愿。我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这个愿望的可贵,它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境界出现,不影响我断恶,不影响我修善,不影响我度众生。你说一般人他也可以断恶啊,也可以修善那,但是一般人断恶、修善,那是靠外在的环境。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伤害我,我就伤害你。一般人断恶修善是心随境转,受戒的人不是这样。我不管外境这样的变化,别人怎么样的刺激我,我心中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一点没有改变。由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他不是用外境来引导。这个人生命开始变化。

    我们讲过我们生命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外境的力量,一个是内心的力量。如果你经常是由外境来牵引你的,你可能没有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灵来引导外境的,你现在可能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保证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的生命当中不断的在进步,不断的在消业障。所以你一定要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来引导你。这个很重要。你怎么知道是外境来引导你或者是心灵来引导你呢?我们之前也讲过,你一个人经常一天当中,你做你喜欢做的事,跟着感觉走。这外境给你刺激什么你就做什么。你经常做你喜欢做的事啊,你就很难有美好的未来。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对了。那么心灵的力量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讲一个佛在世的小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

    诸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做鸯崛摩罗,这个人以前在家是杀人魔王。那么他为什么杀人呢?因为他受了他师父的误导,他拜一个婆罗门外道做师父,他师父告诉他说你要生天很简单,你先去杀一千个人,然后杀死以后把他的手指头剁下来,串成一个像花蔓一样的项链,挂在身上。然后我再告诉你种种的修学法门。怎么样持咒,怎么观想,你很快就生天了。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产生一个邪恶的思想,以杀人为功德。这个人就拿着刀子就去杀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一个城里面的人几乎杀光了,不是被杀死就是逃走了,几乎是没有人住了。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说,我的功德还没有圆满啊,还差一个,这个时候他想到他家里还有一个母亲在等着他。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敢做,就是要杀他母亲,这个时候,大慈悲的佛陀现前,那么这个时候鸯崛摩罗看到佛陀就要杀佛陀了,但是他不管怎么追佛陀,佛陀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鸯崛摩罗追了累了后就说:沙门啊,你停下来,停下来,不要跑那么快。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的心没停下来,我早就停下来了。那么鸯崛摩罗这个人善根很深厚啊,他知道一观想,哎,心停下来,把心带回家。他的心马上寂静下来,他的嗔心邪见就消灭了。后来就觉得自己不对,向佛陀忏悔。后来跟佛陀出家,后来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还修慈心三昧,来忏悔他过去杀人的罪业。有一天,他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在生小孩,释放出那种很痛苦的叫声,这个时候,鸯崛摩罗觉得很感动。就问佛陀说,我要怎么做人才能帮助这个妇人,减轻她的痛苦呢?佛陀说啊,你可以做一件事,可以减轻她的痛苦,你把你出家以来,你内心当中,你对一切有情众生完全没有生起一念的伤害之心,你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不容易啊,完全对众生没有伤害的心。这个蚊子怎么叮我,怎么咬我i,我完全没有想要伤害它,这不容易。他把那种完全无嗔的念头回向给她,那么对这个女众产生很大的加持力。当然,我们今天讲鸯崛摩罗,我们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鸯崛摩罗这个生命体是没有自性的,他以前你看他以前是嗔心,看到人就杀。那么经过佛法思想的栽培以后,他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嗔心,没有伤害心的一个念头。所以我们讲说啊: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他的生命彻底的改变过来。

    一个生命的改变的原点,一定是从心灵发动出来的。从心灵的改变才有你行为的改变。最后才有结果的改变。所以,整个修行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须心做好心理建设,才有资格修学。那么这个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整个修学不能产生太大变化。这叫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几天,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

    第一、誓愿力

    第二、观照力(20:50)

    那么这个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整个修学不能产生太大变化。这叫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解脱,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第一个、誓愿力,第二个、观照力。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要有美好的思想。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前面的讲到我们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命改变,从内心发挥它的力量。我们一种誓愿力、观照力,这个观照当然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观照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在净土上。前面是个体生命的成长,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观照来培养对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这是两个众生的互动,前面是个体众生的单独的成长,这个地方讲我们跟佛之间,怎么透过我们心中的忆念观照来触动佛陀的加持力。那么大乘止观当中,净土宗的第一个根本思想,感应道交的观念。那么什么叫感应道交呢?这个内涵是什么?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丙一、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譬喻

    第二段:合法

    我们先讲譬喻

    那么佛陀对感应道交的观念,先讲一个世俗容易了解的一个譬喻:

    说在世间上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某甲跟某乙之间,他们之间未来的生命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呢?

    我们看说是,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某甲他经常去忆念某乙的好处,哎这个人不错,很勤劳很有慈悲心。你经常忆念他的好处,他的功德,把这个人的好处经常的放在心中,铭记不忘,这叫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呢一人专忘。某乙早就把某甲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甲的存在了。那么这样子的话,这个某甲跟某乙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因缘会怎么样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那么这两个人纵然相逢,你也生长在嘉义,他也生长在嘉义。但是有逢就像没有逢一样。你骑脚踏车过去,他骑摩托车过去。二个见一个面,但是完全不产生作用。或者说“或见非见”即使有见面,你说二个人都在义德寺住,但是看到以后也没什么感觉。彼此间也没有什么互动力量。为什么?因为,单方面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两个生命体的互动,来自於你心灵的互相的忆念。所以我们知道,心灵的力量很大。他不但影响你个人未来的前途,还影响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你忆念他,他不把你当一回事,你们二个以后还是起不了作用。那么这个是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看另外一种情况: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那么假设这二个人是互相忆念的,哦,某甲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偶尔也忆念某甲的好处。哎这二个之间因缘就比较深了。乃至於“二忆念深”,不但是偶尔忆念,是经常的忆念。辗转增深,那么这样子二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呢,可能会有一生乃至於多生。如果你因缘浅的话是一生,因缘深的话会多生。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样,就再也分不开了。所以人跟人之间的相逢,跟你心灵有关系的。就是你是不是彼此的互相忆念。那么佛陀讲出这样忆念的观念,就把这个观念呢,就讲到佛陀跟众生的互相关系了。

    就是“十方如来愍念众生,如母忆子”

    身为一个佛陀,在那种清净的的般涅槃的心中,他的心中因为他过去发那个大悲愿力。所以他虽然证得我空法空,但是那个大悲心是不空的。他那个大悲心释放出那个悲悯众生的心情,就像是母亲来忆念他的独生儿子一样。经常希望跟儿子见一面都好。但是,身为儿子的,假设一心一意只想要离家出走,只想要攀缘三界的果报。不把阿弥陀佛的净土当一回事,“虽忆何为”?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修净土都知道,我们有心力跟佛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两种力量都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佛力你要把它启动,你要有你的心力。你要心中去忆念他,他才能够启动。你不忆念他,佛陀的力量有四十八种力量,有等于没有。

    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这个念佛真正能够消业障吗?说拜佛一拜能够罪灭河沙。拜佛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说啊,你说有,它就有,你说它没有,它就没有,很奇怪。我觉得佛菩萨的加持力就是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认为它没有,它果然没有。纵然有,跟你也没关系。你说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种愿望,有四十八种加持力散发在法界当中,随时跟你感应道交。你说:“我说,没有,那真的没有”,那就真的没有。你说“它有,它真的就有”。这个佛力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你把四十八愿研究透了,你就知道了。你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他的功德非常重要。你要启发他的功德,你要忆念他。当然你要先了解。所以说这个地方讲到一个观念,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力量。佛陀释放四十八种力量,但是你要把这个力量转化成你的力量。你必须要做一个工作,你要忆念他。诸位有些人做过人家的师长,你知道做师父的最在乎徒弟什么事吗?其实徒弟有没有出息这是其次啦,做师父的最在乎的徒弟: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这个很现实。因为你徒弟不再忆念师父了,两个缘就越来越远了。真的是这样子。你以后做师父你就知道了,做父母亲也是这种观念。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因为这样子你们才能保持因缘嘛,母子的因缘,师徒的因缘,彼此互相忆念嘛。所以说佛陀的力量最大。诸位要知道,佛陀的力量再大,他不能主动的帮助你。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他只能够被动。你要先释放一种力量,他才能够产生回应。这个是你要知道的一个修净土法门的。这个回应的力量有多大,是你释放的力量有多大,它回应就有多大。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里的力量是主动的。所以我们这样子讲,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29:36)

    其实感应道交他有三种力量:

    第一、佛力不可思议

    佛陀的本愿功德力

    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详细说明,我们从下一次以后会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佛力不可思议。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那么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法力不可思议

    那么这个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一个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通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这个法力。当然最重要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一个心中的忆念,这是个心力。

    第三、心力不可思议

    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很多人身上挂很多的观世音菩萨,唵嘛呢叭弥吽的咒牌。挂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你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你说这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是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它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他就没有力量。你不忆念它,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的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永远是被动的,它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一个概念,你不释放一种力量,它不会产生回应的。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他力量再怎么大,他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念佛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好,我们讲一个公案来加以证明这个事情:

    在《净土圣贤录》的讲到清朝有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是做南北生意的,那么她生意做得很大,南北货的生意啊,后来她先生往生了。这个妇人就独自撑起整个广大的家业。这个老妇人她学了佛以后,知道净土法门,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事业交给她的子孙来经营。这个老妇人这样子在家里念佛,念了三年,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增上,业障也没有消除,烦恼也没有突破,对往生也没有把握,觉得功夫不上路。那么她就去请教一个老和尚,一个叫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就说,你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怎么怎么念。道源老和尚说你这样念没办法感应道交的。你嘴巴念佛,你心里还是攀缘这些世俗的事情。你没有真实的去忆念佛陀的功德。真实的忆念净土的功德。哎这个老妇人善根很深厚啊,她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嘛。她之前念佛没有把心力放进去。没有善用心灵的力量,佛力表现不出来,后来她就……老和尚说啊,你从今以后修一个法门,就修《随它去》,什么事情随它去,后来她自封为“百不管”。百不管妇人,这个时候真正把心那从娑婆世界的攀缘真实全部收回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后来没有念了多少,就真实的往生了。内心跟阿弥陀佛真实的相应了。同样一句佛号,为什么她之前的时候没有相应,她后来相应呢?因为她前面缺乏一个心力的力量,缺乏心灵的力量放在里面去。我们真实相信有佛陀的力量存在,我们真实相信。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所有的佛的力量都要透过你心中的忆念。才能够把它启动起来,这个是你修净土宗的必要知道的。它没办法主动救拔你的,不可以。好,那么这个地方你懂了这个净土法门,你就有资格修学了。那么的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以后,那我们再探讨它的功德利益,当我们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讲有两个:

    丙、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我们先看现世的安乐先看经文:

    现世安乐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先作一个法说,第二段再讲出一个譬喻。

    先作法说,它说我们一个人的心力,我们要把心灵的力量放进去。那么放什么力量呢?这个地方讲两种力量。第一个忆念,这个“忆”指的是一种观想。你经常要去想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经常要把心中的那个净土想出来,然后不断的告诉你。这个地方是我以后要去的。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其实一个人要把净土经常放在心中,这一点我们显教做的太差。你看密宗他们对于自己的本尊的功德,法身的功德跟净土的功德,他画一个唐卡,不断的修本尊相应,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你要把你未来的愿景在心中画出来。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是观想。那么这个“念”,这个念指的是明基不忘。就执持名号,那是完全修止了,专注在佛号上。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的启发,有包括了忆佛,有包括了念佛二种方式。我们一般人可能偏重念佛,忽略了忆佛,这是很可惜的。那你不断的忆佛、念佛,你“现前”指的是你现生的利益。或者“当来”。这个当来指临命终的时候,现在见佛或者当来见佛,那么必定是可以见佛。那么见了佛以后呢,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见佛有什么好处呢?你不必假借他的什么持咒、拜忏的方便,你自然可以成就心开。这个地方的心开指的是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看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一般人很难打开,就是你很多业障盖住。所以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常打瞌睡,做早晚课也昏昏沉沉,暗暗钝钝的。你就是心那个业障把你包住了,所以心没有开。那么你念佛的人,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业障打开。那么这种打开的方法,当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透过你忆佛念佛启动佛力。帮你打开的。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

    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去做香,他身体上没有香气,但是他可以把别人的香气,把外在的香引到你自己的身体,变成你身体的香气,就仰仗他力让自己有香气。这个叫做香光庄严。有香气,光明。这个地方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的成佛之道,要灭除很多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你有二种选择来完全你的使命,

    第一个、你完全用你心灵的力量

    我们前面讲到你心中发愿,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单独的面对你的烦恼障、业障,这是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想说“何必这样子呢?”

    阿弥陀佛存在这么多力量,我可以拿来善巧运用嘛。我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嘛。可以把他力引导进来嘛。我自己打佛七的经验我觉得,我现在一年打三次佛七,一个佛三,平均。我觉得念佛法门跟其他的持咒啊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念佛的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你马上感到内心一种寂静的力量产生。法喜、寂静。而且身心非常的调柔舒畅,你一般持咒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刚开始也不觉得为什么,后来我最近在编那个四十八愿的讲义,编到四十五愿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了。

    第四十五愿说:

    设我德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号,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他说你一个人,这个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能够闻我名号。能够不断的用欢喜心、专注的心来忆念我的名号。你就能够成就解脱普等三昧。这个三昧的力量就是一种调柔寂静的力量。所以诸位你打佛七的时候,你感到调柔寂静,这不是你自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你心中那个摩尼宝珠,你跟它接触的时候,它这个摩尼宝珠有四十八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就是清净解脱普等三昧,它释放给你的,他力的加被啊。当然,哎也是要你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对,你要忆念它,它才能够产生反应。所以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善用佛力,其实你生命当中,你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产生一个更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业障,不必这样子辛苦的。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居士,叫杨选一居士,杨(木易杨)一(一二三四的一)选(选举的选)杨一选居士,这个居士在一个地方上做一个小官,那么娶一个太太以后,二个都学佛。他太太比他还学的认真。他的夫人,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一个男孩,之前是生几个女孩子,生下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们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个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这个杨夫人就找一个空房子,就开始很专心的念佛。可以说是,那个说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的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多久啊,她的背上长了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她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的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后来又一天晚上
唯识与净土4
    净界法师讲《唯识与净土》04

    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居士,叫杨选一居士,杨(木易杨)一(一二三四的一)选(选举的选)杨一选居士,这个居士在一个地方上做一个小官,那么娶一个太太以后,二个都学佛。他太太比他还学的认真。他的夫人,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一个男孩,之前是生几个女孩子,生下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们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个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这个杨夫人就找一个空房子,就开始很专心的念佛。可以说是,那个说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的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多久啊,她的背上长了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她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的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后来又一天晚上(43:27)

    接上集

    后来有一天晚上她作一个梦,梦到一个很大的鬼。拿一个刀子要杀她,她就赶快跑。跑到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更大的一个神像出现。放大光的神像,她就跑到他后面去了。这个神像就把这个鬼赶走了。哎,那一次以后啊,她醒过来以后,她背上的脓疮就慢慢慢慢的好转。慢慢慢慢的干枯,最后就脱落就好了。这次以后她就有信心了。她也没做什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后来她念了没多久,就往生极乐世界。她临走之前还把她先生叫过来,说有四个童子要引我到净土去了,来跟他道别。她看到四个金童来迎接她,然后就安然的往生了。诸位都知道,我们在修行当中,最难处理的是冤亲债主。你要处理冤亲债主不是你有慈悲心就可以,你还要有功德力。所以,哎,你欠他一百万,你还不起。有一个大富长者说,没问题,这件事情我帮你负责。你欠一百万,我给你五百万行吧,可以。所以这个地方呢,这个“如燃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创造香气,重点是你要把这个香的香气引到你的身体里面来。这个地方是重点。你再怎么修行,你修得过阿弥陀佛吗?不可能嘛。他是佛,你是众生。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重点不是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比,而是说,你怎么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到你的力量。这是一个人成败关键。我们今天前面面对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你怎么样把阿弥陀佛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唯识与净土》04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那么我们讲到这个念佛的功德有二个

    丙二、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第一个是现世安乐,第二个是来世究竟的解脱。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它叫做一种本尊相应法。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整个修行的破恶生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要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我们讲他力法门,那重点的你怎么把本尊的功德启动起来,变成你的功德这是重点。那么在本经当中讲到两个方法,忆佛、念佛这两个方式。你就可以把本尊的功德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现在没什么钱,没关系,你靠在本尊身上,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

    印光大师——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一个众生,一个没有资粮的心情,那么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这个就是本尊相应法的一个思考模式。那么当我们忆佛、念佛以后呢,对我们来生有什么好处,我们看经文:

    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大势至菩萨的一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先讲它自利的功德,

    “我本因地”:那么这个大势至菩萨他回忆他过去在因地身为一个凡夫的时候,怎么修学呢?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刚开始跟我们一样,苦苦恼恼的,业障很重。但是我有一个好处,我能够善加利用佛陀的功德,我不会一个人那么笨,一个人去面对烦恼,业障。我知道这法界“深信诸佛皆充满”,有无量的佛,有无量的本愿功德。我呢,善巧把佛的功德引导在我的心中。而因为这个佛力的加持而证入了无生法忍。但是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并没有强调他往生净土。其实诸位你看那个净土法门的传承,在最早龙树菩萨的时候,他判作难行易行道的时候,他是不强调净土的。他是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的念佛。然后修止观证得无生法忍,没有求生净土的观念。到了昙鸾大师以后,才把求生净土放进去。这个我们待会再来说明。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但是现在的环境不同,大势至菩萨说,我并不劝那么来走我过去的路,因为我那个时候生长在正法像的时代,善知识很多,三宝的力量很强。现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恶因缘的力量超过了正法的力量。那么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呢,现在我是摄受念佛的人,我是劝勉念佛的人啊赶快到西方净土去。所谓的“往生不退”,成就不退转。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的。要能够保持菩提心不退转是非常的困难。恶师邪友的误导七弄八弄的就菩提心退了,退大取小。更严重的连二乘也推掉,退到生死凡夫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引用这个了然法师的一个说明。了然法师说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实总归有四种的摄受。

    第一个,我们忆念佛陀的时候,

    第一个,有光明的摄受:

    这个光明的摄受是干什么呢?消灭众生无始的业障。在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把阿弥陀佛的光明引到你的身心世界。就感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消业障。就你过去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业,阿弥陀佛慢慢慢慢把你的业消灭。

    第二个,有神力的摄受

    那么破除鬼神冤亲债主的障碍,这个是很麻烦,冤亲债主。这个我们过去很颠倒造了很多的杀业,现在这个冤亲债主找上门,他放不过你。但是没关系,你靠在阿弥陀佛身上。阿弥陀佛有神通力,他四十八愿里有很多消业障的。消除这个鬼神障的叫神力摄受。

    第三个,有法身的摄受

    使令念佛人菩提心的善根慢慢增长,法身摄受。我看到很多修大乘的人退大取小很多。但是我看到念佛的人退大取小的很少。你看念佛人退失大乘善根,修习小乘的非常少。在比例当中,在所有宗派当中,最少。有阿弥陀佛的摄受。其他的人要退就退了嘛。那么你念佛的人他阿弥陀佛有一种法身摄受你。不容易退。

    第四个,有色身的摄受

    这最重要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开示慰导,那么接引往生,这叫色身的摄受。

    前面三个,光明摄受、神力摄受、法身摄受,是讲现世的安乐。那么色身的摄受是讲临命终的时候,你要是起烦恼了,那么阿弥陀佛来开示你、慰导你,把你带走。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前面只讲到念佛的时候能够破除障碍、消业障,并没有强调往生净土的思考。但是,到了大势至菩萨到了这个地方就强调了。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这个净土宗就正式成立了“归於净土”。

    我们讲到其实在净土宗的判教,最早的时候,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它是不强调求生净土的,它只强调念佛来破除障碍当助行。但到了唐朝的昙鸾大师,他认为这样子是不够究竟的。他说这个五浊恶世很容易退失菩提心的。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有这种观念。他说:在我们一大事因缘当中,三界生死最难跳脱。说我们成佛之道那么远,其实真正困难的是前半段,这前面一小段而已嘛,我们在成佛之道上花的时间最多的障碍最多的就是三界这一关。我讲实在话,三界这一关你跳出去了,后面那一段就很好走了。因为你障碍少了。我们讲断恶修善,其实你大部分时间都在修善。所断的那是所知障那很简单的,那是观念的问题而已。不像三界那么严重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不得了。你说你今天跳出三界以后,你顶多是你说你是初果或者是初住二住三住,你顶多进步比较慢而已。你说我一个礼拜都没做功课,顶多就是怎么样,顶多就是保持原地,没有进步。诸位你知道在三界打滚会有什么后果你知道吗?你现在是个正念分明的出家人,但是你可能来生会造很多的五逆十恶的罪业。有可能,因为你福报现前了。如果你内心没有很强的心灵的力量,正念的话,你容易心随境转,福报现前。我们讲菩萨福报现前的时候,如果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观照,很容易产生放逸,这个放逸以后你就起颠倒了。一般会去造罪都是福报大的。因为你积集资粮,你布施持戒来生福报现前,你造了恶业,第三生堕落就三世怨啦。所以这个三界的退转是很严重的。会把你变成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然后退到地狱去,退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个地方讲: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你应该要赶快到净土去修学,成就不退转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念佛,其实真正的目的的这个。

    好,我们看第三个,修学方便:

    前面我们讲到,我们要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要忆佛念佛,那么怎么样忆佛,怎么样念佛会比较好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便?那么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把忆佛、念佛的一个主要的方便讲出来,我们看经文:

    修学方便: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那么佛陀问我说,成就这个首楞严王三昧,所谓的圆通就是三昧,不过这个三昧是真如三昧的意思。不是一般的三昧。佛陀问我怎么样成就真如三昧。我没有其他选择,我只有两个最好的方便,第一个就是:都摄六根,第二个是:净念相继。这个是成就念佛三摩地当中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两个方便。

    那么印光大师解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说,这个“都摄六根”就是一种对佛号的专注,那么“净念相继”呢就是把这个专注的力量变成成片叫相续。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都很想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会去忆佛念佛,那么这个当中的成败的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够都摄六根,摄心专注。我讲实在话,佛陀对你的加持力,不是你念的很多就有效,不是。你是不是没一句佛号印光大师讲,要听得清清楚楚,那种虔诚专注的心要生起。(14:06)我过去有一次一个很特殊的经验,这个经验对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法王达赖喇嘛来到我们台湾,在高雄做一次演讲。那个时候法王有去参观佛光山,那个电视的新闻节目都报导出来。那么我在看这个影片的时候,看新闻报导的时候,我就盯着法王的一举一动看,他刚开始跟星云大师两个有说有笑,菩萨都是自在嘛,观自在嘛。但是这个法王一到了大殿,看到佛像的时候,那整个人身心世界开始变化,那个六根开始收摄。变成非常的严肃了,然后他看到他所皈依的境,佛陀现前,很虔诚的拜下去。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动。你看,我看达赖喇嘛的传记啊,他每次在遇到障碍的时候,他修本尊相应法,佛菩萨就很容易加持他。我们会觉得佛菩萨很不公平。为什么达赖喇嘛每次祈求都有效果,我都觉得没什么效果。后来我找到原因了,问题不在外面,就是都摄六根不够。你看法王,他平常是嘻嘻哈哈,但是他一到了这个本尊功德现前的时候,他非常的认真。这个就是为什么他经常可以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嘛,就这样子。他有这种方便力嘛。所以今天我要老实告诉大家,念佛法师一个原则:宁可少不可草。你说你没有时间,你宁可念少一点。但是你要摄心专注。每一句佛号要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净念相继

    当你的心把佛号听得很清楚、很专注的时候,你要慢慢的把这个佛号怎么样,变成片状,我们讲由生转熟,所以那个夏莲居老居士说,念佛只有两句话而已。他每次开示打佛七就一个是由熟转生、由生转熟就这两句话。

    由熟转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这些三界的五欲果报,把它转成:由熟转生。

    第二个、你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很生疏,由生转熟。所以我们整个打佛七啊,这个观念呢我把它会归成两句话:就是打的念头死,建立弥陀佛。把你三界的念头慢慢慢慢的消灭。把你对阿弥陀佛那个皈依的念头慢慢建立起来。净土宗就是修这个而已,就是一心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圣贤道有一点不一样。

    圣道门是完全靠自己,什么事都靠自己的。净土法门是你要想尽办法把佛陀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自他不二,这两个思考模式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两个都是向内追求。我们要知道,净土法门虽然祈求外力,但是跟外道不一样。外道在忆念他们的上师他们的本尊的时候,他是向外求法,我们是向内求。我们讲过是由内而外,由内心的摄心专注,那么虔诚恭敬来招感佛力加被。没有人一开始就注意说:哎,佛菩萨什么时候现前,没有人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好,那么前面是讲到念佛,那么我们怎么忆佛呢?我们怎么忆念我们未来的一个净土,我们即将往生净土。那么你对未来的愿景怎么在心中规划起来。然后不断的忆念它,产生皈依的心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作意。把净土描绘出来,然后不断的接触,产生欢喜的感受,产生一种很正面的联想。我一定要去,我一定可以去。然后产生一种思想的造作。那么我们把这个极乐世界这一个未来的愿景,我们根据《阿弥陀佛》分成两类,第一、安乐的功德。第二、解脱的功德。《阿弥陀经》比较简单。那么安乐的功德,我们讲到离苦得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想我们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对於离开痛苦是比较急迫的。离开痛苦第一安乐功德中:不堕恶道

    我们生命有很多灾难,比如说你发生车祸,产生很多的意外,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一个人当中最大的灾难就是堕落到恶道去了。那个刀山油锅的痛苦啊,而这个堕落恶道不仅仅是因为他痛苦的感受而已。而是他产生一种愚痴相。那么遮蔽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所以你到了恶道以后,你再出来,那你这个菩提心完全几乎是被毁掉了。所以菩萨要避免到三恶道去,那么极乐世界呢就是说,你即使过去有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你到极乐世界它保证你,直至成佛为止。(
唯识与净土5
    净界法师讲《唯识与净土》04

    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居士,叫杨选一居士,杨(木易杨)一(一二三四的一)选(选举的选)杨一选居士,这个居士在一个地方上做一个小官,那么娶一个太太以后,二个都学佛。他太太比他还学的认真。他的夫人,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一个男孩,之前是生几个女孩子,生下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们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个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这个杨夫人就找一个空房子,就开始很专心的念佛。可以说是,那个说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的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多久啊,她的背上长了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她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的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后来又一天晚上(43:27)

    接上集

    后来有一天晚上她作一个梦,梦到一个很大的鬼。拿一个刀子要杀她,她就赶快跑。跑到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更大的一个神像出现。放大光的神像,她就跑到他后面去了。这个神像就把这个鬼赶走了。哎,那一次以后啊,她醒过来以后,她背上的脓疮就慢慢慢慢的好转。慢慢慢慢的干枯,最后就脱落就好了。这次以后她就有信心了。她也没做什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后来她念了没多久,就往生极乐世界。她临走之前还把她先生叫过来,说有四个童子要引我到净土去了,来跟他道别。她看到四个金童来迎接她,然后就安然的往生了。诸位都知道,我们在修行当中,最难处理的是冤亲债主。你要处理冤亲债主不是你有慈悲心就可以,你还要有功德力。所以,哎,你欠他一百万,你还不起。有一个大富长者说,没问题,这件事情我帮你负责。你欠一百万,我给你五百万行吧,可以。所以这个地方呢,这个“如燃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创造香气,重点是你要把这个香的香气引到你的身体里面来。这个地方是重点。你再怎么修行,你修得过阿弥陀佛吗?不可能嘛。他是佛,你是众生。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重点不是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比,而是说,你怎么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到你的力量。这是一个人成败关键。我们今天前面面对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你怎么样把阿弥陀佛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唯识与净土》04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那么我们讲到这个念佛的功德有二个

    丙二、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第一个是现世安乐,第二个是来世究竟的解脱。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它叫做一种本尊相应法。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整个修行的破恶生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要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我们讲他力法门,那重点的你怎么把本尊的功德启动起来,变成你的功德这是重点。那么在本经当中讲到两个方法,忆佛、念佛这两个方式。你就可以把本尊的功德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现在没什么钱,没关系,你靠在本尊身上,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

    印光大师——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一个众生,一个没有资粮的心情,那么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这个就是本尊相应法的一个思考模式。那么当我们忆佛、念佛以后呢,对我们来生有什么好处,我们看经文:

    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大势至菩萨的一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先讲它自利的功德,

    “我本因地”:那么这个大势至菩萨他回忆他过去在因地身为一个凡夫的时候,怎么修学呢?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刚开始跟我们一样,苦苦恼恼的,业障很重。但是我有一个好处,我能够善加利用佛陀的功德,我不会一个人那么笨,一个人去面对烦恼,业障。我知道这法界“深信诸佛皆充满”,有无量的佛,有无量的本愿功德。我呢,善巧把佛的功德引导在我的心中。而因为这个佛力的加持而证入了无生法忍。但是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并没有强调他往生净土。其实诸位你看那个净土法门的传承,在最早龙树菩萨的时候,他判作难行易行道的时候,他是不强调净土的。他是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的念佛。然后修止观证得无生法忍,没有求生净土的观念。到了昙鸾大师以后,才把求生净土放进去。这个我们待会再来说明。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但是现在的环境不同,大势至菩萨说,我并不劝那么来走我过去的路,因为我那个时候生长在正法像的时代,善知识很多,三宝的力量很强。现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恶因缘的力量超过了正法的力量。那么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呢,现在我是摄受念佛的人,我是劝勉念佛的人啊赶快到西方净土去。所谓的“往生不退”,成就不退转。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的。要能够保持菩提心不退转是非常的困难。恶师邪友的误导七弄八弄的就菩提心退了,退大取小。更严重的连二乘也推掉,退到生死凡夫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引用这个了然法师的一个说明。了然法师说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实总归有四种的摄受。

    第一个,我们忆念佛陀的时候,

    第一个,有光明的摄受:

    这个光明的摄受是干什么呢?消灭众生无始的业障。在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把阿弥陀佛的光明引到你的身心世界。就感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消业障。就你过去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业,阿弥陀佛慢慢慢慢把你的业消灭。

    第二个,有神力的摄受

    那么破除鬼神冤亲债主的障碍,这个是很麻烦,冤亲债主。这个我们过去很颠倒造了很多的杀业,现在这个冤亲债主找上门,他放不过你。但是没关系,你靠在阿弥陀佛身上。阿弥陀佛有神通力,他四十八愿里有很多消业障的。消除这个鬼神障的叫神力摄受。

    第三个,有法身的摄受

    使令念佛人菩提心的善根慢慢增长,法身摄受。我看到很多修大乘的人退大取小很多。但是我看到念佛的人退大取小的很少。你看念佛人退失大乘善根,修习小乘的非常少。在比例当中,在所有宗派当中,最少。有阿弥陀佛的摄受。其他的人要退就退了嘛。那么你念佛的人他阿弥陀佛有一种法身摄受你。不容易退。

    第四个,有色身的摄受

    这最重要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开示慰导,那么接引往生,这叫色身的摄受。

    前面三个,光明摄受、神力摄受、法身摄受,是讲现世的安乐。那么色身的摄受是讲临命终的时候,你要是起烦恼了,那么阿弥陀佛来开示你、慰导你,把你带走。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前面只讲到念佛的时候能够破除障碍、消业障,并没有强调往生净土的思考。但是,到了大势至菩萨到了这个地方就强调了。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这个净土宗就正式成立了“归於净土”。

    我们讲到其实在净土宗的判教,最早的时候,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它是不强调求生净土的,它只强调念佛来破除障碍当助行。但到了唐朝的昙鸾大师,他认为这样子是不够究竟的。他说这个五浊恶世很容易退失菩提心的。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也有这种观念。他说:在我们一大事因缘当中,三界生死最难跳脱。说我们成佛之道那么远,其实真正困难的是前半段,这前面一小段而已嘛,我们在成佛之道上花的时间最多的障碍最多的就是三界这一关。我讲实在话,三界这一关你跳出去了,后面那一段就很好走了。因为你障碍少了。我们讲断恶修善,其实你大部分时间都在修善。所断的那是所知障那很简单的,那是观念的问题而已。不像三界那么严重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不得了。你说你今天跳出三界以后,你顶多是你说你是初果或者是初住二住三住,你顶多进步比较慢而已。你说我一个礼拜都没做功课,顶多就是怎么样,顶多就是保持原地,没有进步。诸位你知道在三界打滚会有什么后果你知道吗?你现在是个正念分明的出家人,但是你可能来生会造很多的五逆十恶的罪业。有可能,因为你福报现前了。如果你内心没有很强的心灵的力量,正念的话,你容易心随境转,福报现前。我们讲菩萨福报现前的时候,如果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观照,很容易产生放逸,这个放逸以后你就起颠倒了。一般会去造罪都是福报大的。因为你积集资粮,你布施持戒来生福报现前,你造了恶业,第三生堕落就三世怨啦。所以这个三界的退转是很严重的。会把你变成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然后退到地狱去,退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个地方讲: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你应该要赶快到净土去修学,成就不退转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念佛,其实真正的目的的这个。

    好,我们看第三个,修学方便:

    前面我们讲到,我们要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要忆佛念佛,那么怎么样忆佛,怎么样念佛会比较好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便?那么这个地方,大势至菩萨把忆佛、念佛的一个主要的方便讲出来,我们看经文:

    修学方便: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那么佛陀问我说,成就这个首楞严王三昧,所谓的圆通就是三昧,不过这个三昧是真如三昧的意思。不是一般的三昧。佛陀问我怎么样成就真如三昧。我没有其他选择,我只有两个最好的方便,第一个就是:都摄六根,第二个是:净念相继。这个是成就念佛三摩地当中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两个方便。

    那么印光大师解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说,这个“都摄六根”就是一种对佛号的专注,那么“净念相继”呢就是把这个专注的力量变成成片叫相续。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都很想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会去忆佛念佛,那么这个当中的成败的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够都摄六根,摄心专注。我讲实在话,佛陀对你的加持力,不是你念的很多就有效,不是。你是不是没一句佛号印光大师讲,要听得清清楚楚,那种虔诚专注的心要生起。(14:06)我过去有一次一个很特殊的经验,这个经验对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法王达赖喇嘛来到我们台湾,在高雄做一次演讲。那个时候法王有去参观佛光山,那个电视的新闻节目都报导出来。那么我在看这个影片的时候,看新闻报导的时候,我就盯着法王的一举一动看,他刚开始跟星云大师两个有说有笑,菩萨都是自在嘛,观自在嘛。但是这个法王一到了大殿,看到佛像的时候,那整个人身心世界开始变化,那个六根开始收摄。变成非常的严肃了,然后他看到他所皈依的境,佛陀现前,很虔诚的拜下去。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动。你看,我看达赖喇嘛的传记啊,他每次在遇到障碍的时候,他修本尊相应法,佛菩萨就很容易加持他。我们会觉得佛菩萨很不公平。为什么达赖喇嘛每次祈求都有效果,我都觉得没什么效果。后来我找到原因了,问题不在外面,就是都摄六根不够。你看法王,他平常是嘻嘻哈哈,但是他一到了这个本尊功德现前的时候,他非常的认真。这个就是为什么他经常可以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嘛,就这样子。他有这种方便力嘛。所以今天我要老实告诉大家,念佛法师一个原则:宁可少不可草。你说你没有时间,你宁可念少一点。但是你要摄心专注。每一句佛号要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净念相继

    当你的心把佛号听得很清楚、很专注的时候,你要慢慢的把这个佛号怎么样,变成片状,我们讲由生转熟,所以那个夏莲居老居士说,念佛只有两句话而已。他每次开示打佛七就一个是由熟转生、由生转熟就这两句话。

    由熟转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这些三界的五欲果报,把它转成:由熟转生。

    第二个、你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很生疏,由生转熟。所以我们整个打佛七啊,这个观念呢我把它会归成两句话:就是打的念头死,建立弥陀佛。把你三界的念头慢慢慢慢的消灭。把你对阿弥陀佛那个皈依的念头慢慢建立起来。净土宗就是修这个而已,就是一心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圣贤道有一点不一样。

    圣道门是完全靠自己,什么事都靠自己的。净土法门是你要想尽办法把佛陀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自他不二,这两个思考模式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两个都是向内追求。我们要知道,净土法门虽然祈求外力,但是跟外道不一样。外道在忆念他们的上师他们的本尊的时候,他是向外求法,我们是向内求。我们讲过是由内而外,由内心的摄心专注,那么虔诚恭敬来招感佛力加被。没有人一开始就注意说:哎,佛菩萨什么时候现前,没有人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好,那么前面是讲到念佛,那么我们怎么忆佛呢?我们怎么忆念我们未来的一个净土,我们即将往生净土。那么你对未来的愿景怎么在心中规划起来。然后不断的忆念它,产生皈依的心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作意。把净土描绘出来,然后不断的接触,产生欢喜的感受,产生一种很正面的联想。我一定要去,我一定可以去。然后产生一种思想的造作。那么我们把这个极乐世界这一个未来的愿景,我们根据《阿弥陀佛》分成两类,第一、安乐的功德。第二、解脱的功德。《阿弥陀经》比较简单。那么安乐的功德,我们讲到离苦得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想我们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对於离开痛苦是比较急迫的。离开痛苦第一安乐功德中:不堕恶道

    我们生命有很多灾难,比如说你发生车祸,产生很多的意外,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一个人当中最大的灾难就是堕落到恶道去了。那个刀山油锅的痛苦啊,而这个堕落恶道不仅仅是因为他痛苦的感受而已。而是他产生一种愚痴相。那么遮蔽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所以你到了恶道以后,你再出来,那你这个菩提心完全几乎是被毁掉了。所以菩萨要避免到三恶道去,那么极乐世界呢就是说,你即使过去有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你到极乐世界它保证你,直至成佛为止。(20:25)

    你不用再到三恶道去一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你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列进去“不堕恶道”。这个你未来的愿景要列进去。

    第二个、色身坚固

    那么这个地方跟弥陀四十八愿有关系,它说成就往生的菩萨,他的色身叫金刚那罗延身,一生没有病痛。《华严经》说菩萨的修学,他还不怕老,菩萨也不怕死。菩萨最怕什么?诸位知道吗?对了,生病。这件事情,蕅益大师他是感触良深。你看蕅益大师的自传,他说:我每次一修行就生病,很奇怪。蕅益大师他说,他每一次一加行,蕅益大师是心力,他的行力,他的观照力,不得了。他说他每一次加行就生病。当然这个也是他的增上缘。他蕅益大师要不生病,我看他的《传记》,他可能不会求生净土。他就是因为病痛的关系。后来开始念佛。他说他病到:

    蕅益大师——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后来含泪念佛以后把病消灭了。那么出关以后就从此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万牛莫挽。对阿弥陀佛就真实的皈依下去了。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这个病痛对一个祖师的折磨是如此,那我们凡夫那就不要讲了。所以阿弥陀佛跟你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在这一期的生命,你绝对不可能生病,不可能生病。不管你以前还有什么杀业,你那个业不能再活动了。这两个保证很重要。不堕恶道,色身坚固。这个起码离开这两种痛苦。那么得乐当中,我们先看它的依报,依报有三个自然

    安乐的功德:

    第三、衣食自然

    我们一般你来生如果你还选择在娑婆世界,你要为衣服、饮食付出一些精神体力,去工作、去追求。在极乐世界,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要什么饮食,你一想它就出现,吃完了也不用洗钵,它自然消失掉。那么减少很多精神体力的耗损。这是一个安乐的环境。

    第四、我们看:国土庄严

    诸位都知道,一个美好的庄严的环境,的确会产生一个欢喜的心。那么在《阿弥陀经》当中讲到,国土庄严,讲到主要有四种:

    第一个、生处庄严

    你到极乐世界,你是在什么地方受生呢?

    你是在七宝池中、八功德水中的莲花中化生。那非常的庄严、非常的尊贵。

    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出生是硬拉扯出来的。你这是一个痛苦啦。

    第二个、住处庄严

    那么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是宫殿。这个宫殿,诸位在想象的时候,观想的时候有两种:

    一个是地上的宫殿

    一个是树上的宫殿

    有些人喜欢住树上,居高临下

    有些人喜欢住地上,宫殿

    第三个、大地的庄严

    黄金铺地。

    在《无量寿经》中讲到,极乐世界的黄金是柔软的。而且它会释放香气。大地庄严。

    第四个、虚空庄严

    那么在虚空当中,经常产生美妙的音声。那么使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这个我们应该,你要经常把极乐世界这种庄严,要把它想象出来,想象出来。诸位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把净土的极乐世界想出来,你很难产生皈依的心,心想事成。你对本尊的功德一无所知,你怎么去跟本尊感应道交呢。诸位知道,所有的修行最大的过失是什么吗?愚痴!无知是最严重的。因为你无知,你没办法想象,就打妄想。前面是讲依报。第五第六是讲三宝。

    第五个、具足五通

    极乐世界,你只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阿弥陀佛给你的果报体,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在《阿弥陀经》特别讲到神足通,它提供一个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让你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我们刚开始念阿弥陀佛,但事实上到净土去的时候,是亲近十万亿佛。而且回到极乐世界的时间非常的快。这个果报体功能很大。你看你住娑婆世界,你从义德寺到台北去,就要花好几个小时,而且你的活动范围就在地球上打转。你没办法离开地球。你怎么去亲近十方诸佛。没办法。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差别,环境是有差别的。

    第六个、寿命长远

    时间是一个修道的基础,你问问那个老参,就知道这个时间很重要。你看我个人的修学,我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佛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我慢慢感受到,真的,人生真的是一个动态变化,我觉得无常还不是非常可怕,变化,我还可以接受。其实这个“无我”是最可怕的。它怎么变,你没办法控制。你没有主宰性,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你没办法决定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出家越久,对无常无我的感受越来越深。经典是要透过你生命的经验去体验,点点滴滴先把它了解在心中,然后跟环境不断的碰撞。然后产生反省,那么点点滴滴,就可以把文字的义理转成你一种智慧的光明。所以这个生命的碰撞是必要的过程。这个都要时间的。我觉得一个人要修行有成就,你要活的久一点,真的是这样。因为你时间太短,真的没有时间消化。那么阿弥陀佛提供我们一个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你可以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来亲近善知识,来听闻佛法。那么这种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才离开痛苦到成就依正的庄严。最后给你一个正报的一个殊胜的五通的长久生命的一个果报。这个你都要记在心中。

    第二个我们讲:解脱的功德

    前面是安乐,这个地方是解脱。那么

    第一个、亲近十方诸佛

    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方便力。其实我们在修行当中,有些障碍没办法破除,就是你没有找到一个好医生。没有人来引导你,说实在的,可能你自己也没有这个福报。你自己就是过去没跟善知识结缘。那么所有的善知识最殊胜的是佛陀。亲近十方诸佛。我们现在只能够亲近佛像。所以这个还是有差别。

    第二个、听闻佛法

    那么在极乐世界你经常能够透过鸟类的声音,那么风吹宝树的声音来听佛法。佛法有闻慧之功。它能够开启你心中的智慧。所以一个人不听佛法久了以后,就跟着妄想走了。没有智慧了。就容易起颠倒了。所以这闻法有开慧之功。

    第三个、诸善俱会

    这个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它有一个清净的僧团。你一天到晚跟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在一起,你也不敢放逸。所以它有这个三宝的力量的摄受。所以在安乐的环境当中,你很容易成就圣道。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一个观念就是说,我们修本尊相应法的时候,你要先知道结果,才有因地。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一个因果相应法,他说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他创造一个净土的功德,他也创造了一个佛号。这个净土就是一个果。佛号就是因。那么你应该怎么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说,你必须把你的净土的功德跟佛号连接在一起。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把你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在一起。你希望你来生没有病痛,你要发这个愿。我到极乐世界没有病痛。为什么呢?因为有佛号。你希望你来生的果报体不要像现在障碍那么多,去亲近阿弥陀佛也没办法,亲近药师佛也不行。你能够自由自在,今天亲近药师佛、明天亲近阿閦鞞佛、后天亲近文殊菩萨、它提供一种神通的果报体。那为什么有这五种神通呢?因为有佛号。你必须把你来生的愿望跟你心中的佛号联想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佛号才能产生强烈的皈依的心。你现在有一颗钻石,如果你不知道这颗钻石的价值,你一下子就把这个钻石像石头就把它丢掉了,忘失掉了,很简单吧。如果你把你的愿望跟钻石连结在一起,哎,我这个钻石不能丢掉,因为我很想买一栋房子啊,为什么有房子?因为有钻石嘛。我想买高级汽车,因为有钻石。我想买很多珍宝,因为有这颗钻石。这个时候诸位你这个钻石还会丢掉吗?不会了。它是你整个未来生命的希望。所以,修净土的人,你要怎么样呢?先设定目标,你未来的愿景。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庄严,三宝的加持。然后把你的功德跟佛号联想在一起,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打佛七的时候,有些人的佛号,很容易持得住,有些人的佛号,念没多久就跑掉了,诸位知道为什么吗?事出必有因。对了。因为你这个佛号,没有产生一种功德联想,它只是一个佛号一种声音,你对它是可有可无嘛。你根本没有对佛号修皈依嘛。我讲实在话,你这个佛号没有产生一种功德联想,这个佛号你念不住的。你必须把你未来来生净土的一个愿景跟佛号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佛号就意义重大了。你必须告诉你自己,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无所有了。我看你还敢不敢离开佛号,你绝对不敢。你想说怕啥,我没有佛号,我靠我的戒定慧。那你这个人没办法修净土。因为你没有一心归命嘛。佛号对你是可有可无嘛。那你这个算什么本尊相应法,那你就跟禅宗一样。把佛号当作摄心方便而已。所以,所有净土宗要把佛号念好,第一个,产生强烈皈依的心。我们讲不共的皈依。你要观想你自己是业障凡夫,你离开了佛号,你来生就完全没有希望了。这个叫做通身靠倒。你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句佛号上。我保证你这个佛七念得非常好。而且你也真实可以把本尊的功德全部启发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这个意思,一心归命。

    好,你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甲四、结示劝修

    那么我们作一个总结,把前面的心灵的力量跟佛的力量,唯识讲心灵的力量,净土讲佛力。心力、佛力作个总结。那么第一个,我们作一个结示法要。

    那么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这个止观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云何应住

    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

    你的生命怎么安住,这是根本问题,就是你的目标在哪里?我们这念心的安住其实有三种:

    一个是住在过去,一个是住在现在,一个是住在未来。我们常说一句话:

    下等人是住在过去。

    我不知道诸位……你看我们现在,今天有昨天跟明天,你比较在乎昨天还是比较在乎明天?啊,明天啊,那你这个人有希望哦。一个人老是讲到昨天,前天怎么样就完了,就完了。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嘛。一个人老是想过去的事情,一个人老是注意过去就失去未来。因为你老是去注意一个你不能改变的东西。过去又不能改变,你把精神体力放在过去干什么呢?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人不能老是活在过去,因为它不能改变。你这个是浪费时间。你再怎么样去想它,再怎么样去努力,它永远就是不能改变。但是你也不能活在现在,因为现在变化多端。无常变化,无常无我,你根本没办法控制的。一个人要活在未来,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是有无量的可能性的。所以,在圣道门当中,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其实圣道门是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净土宗是有所住的。一个人完全无住,净土宗你没办法修学。你说我完全无所求,你来生求生净土也好,不求生净土也无所谓。那你这个思考模式不是修净土宗的思考模式。我们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传承,这个传承当中就是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它的核心价值是不同的。你没有掌握这个净土法门的心要,你怎么修呢?为什么所有的法门都要上师口授的传承,就是要把这个基本精神抓出来嘛。你光是念佛能够往生吗?我看未必。你没有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净土宗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最清楚:

    净土宗的中心思想: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净土宗的生命观那,你如果真的把今生当客人,把今生完全放弃了,你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久莲池会上人。你把生命放在来生,我保证你一定往生。这是根本问题,安住问题。我们很多人忽略了根本,你看你把今生看得很严重,然后再来对治,怎么对治都不对。因为你刚开始根本就错误嘛。你就不应该住在现在嘛。我要提醒大家,净土宗的人,修净土宗的人,不能重视今生的,讲实在话。你“住在现在”你是障道。因为你这个思考模式错误。你不合乎净土宗的中心思想。它的根本心法是不能这样子的。净土宗是住在未来。修净土宗的人,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理念,你为了未来而活,你不是为了现在而活。你人生的目的只是来积集资粮而已。你来今生的目的是在积集资粮。你如果能够掌握这个中心思想,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那是其次,所以:

    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这句话你要参透了,你大概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就掌握起来。净土法门你再修就不难。根本。但得本不愁末。好,但枝末我们也讲一下:

    你我们真实的住在净土,住在未来以后,要怎么样去增上,用枝末来加强根本。就是加强心中的意念,就是:

    心念之增上: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其实这个思想我们前面也讲过。蕅益大师的因果相应法。我们再把它念一遍:

    你要思维——娑婆的是苦,极乐世界真实乐。

    要告诉你自己,你来生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继续在三界里面打滚

    那你一定要继续的面对烦恼障、业障、报障。那充满着变数。

    第二个、你往生极乐世界

    你看极乐世界有很多的,那么不堕恶道,那么没有这个病痛,有种种的依正庄严,有种种的三宝加持。你要经常把极乐世界的功德放在心中。

    然后第二者要思维——我是业力凡夫,无有出离因缘。

    我很想到极乐世界去受用极乐依正庄严,但是我自己没有力量,这个很重要。你要相信你没有力量,你才能够真实的皈依这句佛号。印光大师讲:死尽偷心。那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修净土宗的人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太有信心,你净土宗没办法修。你要对佛有信心,不是对你有信心。

    第三个、思维阿弥陀佛有大誓愿,决定可以救拔我。

    你相信阿弥陀佛,他有四十八种力量,他决定可以救拔你。这个四十八种力量,我们从下一堂课会一一的加以说明。这个时候,它的思考模式就是说:你首先要创建一个你未来的愿景,你希望以后你怎么怎么的,而这些未来的目标,都是因为有佛号的关系,你才可以完成。你平常要经常做这个工作。这个时候,你跟阿弥陀佛的佛号的关系就越来越深。因为离不开它了,离开它,你就完了。这个就是我,我们要透过这样的思维,来建立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因缘。要越结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