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谶
作者:佚名
昙无谶      
昙无谶
    昙无谶(公元385-433年),《大涅槃经》的译者。中天竺人。六岁丧父,随母以佣织为生。遇沙门达摩耶舍,母见其利养丰厚,乃以昙无谶从其出家。谶年十岁,聪敏过人,诵习经典’日过万言。谶先学小乘,及五明诸论,能言善辩,未有能与之抗衡者。后遇白头禅师,共相议论,因各自所宗不同,彼此皆不相让。白头是大乘学者,虽谶攻难频起,终不肯屈,谶服其理,乃谓白曰:“颇有经典,可得见不?”白头授以《大涅槃经》。谶读后,甚惊奇,膘方自惭恨,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于是集众悔过,改归大乘。年二十,已诵习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

    昙无谶有从兄,善调象,杀死国王的白耳大象,被处死。王命令曰:“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皆不敢去,唯谶哭而葬之。王大怒,欲杀谶。谶日:“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不违大义,何为见怒?”他人为之担心,而谶则神色自若。王奇其志,遂留供养。

    昙无谶善咒术,曾有益于王之声誉,因而得厚待。后王待之淡薄,谶知不可久留,乃携《大涅槃经》前分十卷(他只有此十卷)及《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辞往罽宾,再经龟兹到敦煌。其时沮渠蒙逊据河西称王,接谶到姑臧,礼遇优厚,请译经。谶以未通方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译”。从此,他学汉语三年后,方开始翻译《大涅槃经》初分。时有慧嵩、道郎更请出经多部,共六十余万言。谶以《大涅槃经》品数不全,后从于阗获得中、后两分,皆译成汉文,共三十六卷(梁《高僧传》作三十三卷)。

    据史书记载,昙无谶翻译《大涅槃经》初分之后,曾回天竺寻求该经中、后二分,值母丧,停年余,后于归途中在于阗获得梵本,回姑臧译之。

    其时魏拓跋焘闻昙无谶有道术,便遣使迎请,并告沮渠蒙逊:“若不遣谶,便即加兵”。蒙逊师事谶多年,知其善密咒,有神功,不愿其离去。拓跋焘为获得昙无谶,又派人为蒙逊加官进爵,并催蒙逊驰驿送谶。义和三年(公元433年),谶欲返天竺更求梵本,蒙逊迫于拓跋焘之压力,乃对谶起谋害之心,伪称为他赴天竺派人送资粮赠品,密遣刺客于途中将其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昙无谶在姑臧译经多少,历代《经录》所记不同。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载为十一部(实为十二部),但同书卷十四《昙无谶传》又说“垂二十部”。此处“二十”或为“十二”之误。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载为二十四部。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四载为一十九部。僧祐为梁代人,离昙无谶译经年代较近,所记似较可靠。兹根据他的《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抄录经名如下:

    《大涅槃经》三十六卷、《方等大集经》二十九卷、《方等王应空藏经》五卷、《方等大云经》四卷、《悲华经》十卷、《金光明经》四卷、《海龙王经》四卷、《菩萨地持经》八卷、《菩萨戒本》一卷、《优婆塞戒经》七卷、《菩萨戒经》八卷、《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

    以上共计十二部,共一百一十七卷。除少数遗失外,绝大多数仍保存在《大藏经》中。

    在昙无谶的译经中,同一部经的卷数,历代《经录》记载也不同。如《大涅槃经》,僧祐在《出三藏记集》记为三十六卷,但慧皎的《高僧传》则记为三十三卷。到了唐代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则又记为四十卷(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所记同)。为何如此不同?此或因古代尚无印刷术,经典的流通全靠抄本,因而同一部经,抄写有先后,卷数也就有多有少。

    关于昙无谶译经的质量,总的说来是好的。道朗在《大涅槃经序》中评价说:“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

    昙无谶的译经中,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大涅槃经》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亦可成佛。此经未传至江南以前,竺道生根据法显所译六卷《泥洹》(涅槃),就提出过这种见解。六卷《泥洹》说除阐提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种见解。六卷《泥洹》说除阐提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道生认为阐提也是众生,法性平等,无有高下。阐提既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也可成佛。他的这一主张,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并将他驱逐出僧团。道生当时因找不到经典作根据,受辱,亦无可奈何。后来《大涅槃经》传到了南方,证明他的主张与经相符。据说道生获得此经,喜极,在庐山开讲,死在法座上。鸠摩罗什的弟子慧严、慧观和谢灵运等人将《大涅槃经》的译文改编,史称《南本涅磐》在江南掀起一股研究《涅槃》的热潮,出现了一批涅槃师。

    另外,在昙无谶的译经中,有几部大乘戒律典籍。据《法苑珠林》卷八十九云:沙门道进至敦煌从昙无谶受菩萨戒。后来佛弟子从道进受菩萨戒者过千人。至今中国出家人受三坛大戒,其中之一是受菩萨戒。由此可见昙无谶在大乘戒律的传授方面,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