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僧祐
作者:佚名
释僧祐      
释僧祐
    释僧史传学家释僧祐(公元445一518年)佛教史传学家,专弘《十诵律》的高僧。俗家姓俞,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世居建业(今江苏南京)。幼年时代,他随同父母到建初寺进香,对寺中的陈设和环境,颇感兴趣,即不愿回家。父母怜其志,许其留在寺中,皈依僧范道人。年十四,家里人暗中为他择女订婚,他得知后,即逃往定林寺,从法达法师出家。年二十,受具足戒,从当时律学名匠法颖研究戒学。梁《高僧传》卷十一《齐京师建初寺释僧佑传》说他“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告”。他的授业师法颖圆寂后,他亦成为律学名家,常应齐竞陵文宣王肖子良之请讲律,听众踊跃,多至七八盲人。齐永明中(公元483-493年),他被朝廷派往三吴试简(考试)五众,宣讲《十诵律》收受供养丰厚,但他将这些财物,用之于修缮定林、建初诸寺,或举行“无遮大会”广行布施,或建立经藏、搜校卷轴。这就是说他所收信众的供养,不为自己享受,而是用之于佛教事业。因此他名声远扬,受到朝野敬重。朝中凡有关僧事,均请他参与审决。晚年,他患脚疾,行走不便,梁武帝肖衍持许他乘舆进入内殿,为宫内诸人说法或授戒。梁天监十七年(公元512年)卒,终年七十四岁。

    僧裕是南朝的高僧,历齐、梁两代,名重当时,受到皇室的敬重,待别是在梁朝,成为实际的最高僧正户他一生做了两件最大的事,即弘传《十诵律》和编写佛教文史传记资料。

    僧枯弘传《十诵律》,乃继承其授业师法颖的传统。《十诵律》是一切有部(萨婆多部)律,流行于当时。同时流行的还有《四分律》、《五分律》和《僧抵律》,但《十诵律》流传最广。僧祐毕生宣讲此律。他在自己的《法集总序》中说:“春秋讲说,七十余遍”产在《萨婆多部记序》中,他也说自己“年逾知命,仰前觉之弘捻,奉先师之遗德,狼以庸浅,承业《十诵律》,讽味讲说,三纪于兹”。由此可见,僧史传学家释僧祐在弘传律学问题上,床辱师命。

    关于僧祐的著述,多为文史传记之类,甚少疏经释论之作。据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考四载有如下各书:

    《山三藏记集》十六卷(实为十五卷)、《法范集》十五卷、《弘明集》十四卷、《世界记》十卷、《萨婆多师资传》五卷、《释迦谱》四卷、《大集等三经记》一卷、《贤愚经记》一卷、《集三藏因缘记》一卷、《律分五部记》一卷、《经来汉地四部记》一卷、《律分十八部记》一卷、《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一卷、《善几拌毗婆沙记》一卷。

    僧祐的上述著作,道宣说“合六十三卷”。这个统计数字不准确,实际为七十二卷。不过大多数已遗失,在《开元释教录》卷六仅记载了三部,这就是现存的《释迎谱》、《出三藏记集》和《弘明集》其余各书,智升说:“自外《法苑集》、《世界记》、《师资传》等,以非入藏,故阙而不论”。这说明智升除了在《开元录》中所记三部书之外,仍承认僧祐还有《法苑集》等其他著作,只是因为未入藏,故他不录。实际这些未人藏的书在唐代可能就不存在了。

    僧祐著述仅存的三部书中,在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用途最广的是《出三藏记集》和《弘明集》二书。前者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古老的综合性的经录和文献汇集,学术界称之为《柏录》,其内容第一卷撰缘记内有五篇文献资料;第二至第五卷为诠名录,即《经录》,收入自汉迄梁之经、律、论,共二千余部,四千余卷。此外,还有伪经目录四十余部,五十余卷;第六至十二卷为总经序,收入经序产百二十篇,第十三至第十五卷为述列传,是为古代高僧三十二人文的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翔实资料。至于《弘明集》,则是一部佛教历史文献汇编,始于《牟子理惑论》,终于释宝林的《破魔露布文》,前后收入各种佛教论文、书札等一百余篇,历史价值极高。

    僧祐还是一位造像工艺钓设计师。梁《高僧传》卷十一说:“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所以光宅寺的大铜佛、摄山的大佛像和剡县的石佛等,都是由他课计和监造的。

    僧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毕生弘戒,勤于著述,在当时的史条件下为中国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