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观音菩萨修持法门》教授
作者: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观音菩萨修持法门》教授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观音菩萨修持法门》教授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观音菩萨修持法门》教授

    <2006.1.7>-第一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雪谦寺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晚安!

    我记得去年我们一起挤在这里上课,今年呢,又是挤在这儿,似乎在这儿上课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众笑)

    这里上课的环境不是很好,蚊子也不少。我知道许多外国人,很注重修行的环境,例如宽敞的禅修地方,但在这里呢,似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的确是个问题。但就我个人来讲,有这次的上课机会,我觉得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前阵子事情很多,一直没有时间好好休息。而这次能和大家说说话,我没有把它当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反倒是使我在百忙中能够放松、休息的一段时间;因此,我衷心感谢大家,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休息。谢谢大家。

    这一次的课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与“观音菩萨”相关的法门。

    本来今天晚上安排了观音菩萨的灌顶,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晚上给予过任何灌顶。虽然在国外为了配合大家的时间,多是在晚上授课或灌顶,但是我自己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今天也没有作灌顶的准备。但无论如何,按照次第来讲,我们应该先接受观音菩萨的教授,然后才接受灌顶。首先得了解观修的方法,然后再接受灌顶,这样才是圆满的次第。因此这几天我先给予教授,之后会再找一天给予各位灌顶。

    在讲解观音菩萨的修持法门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观音”这个词,梵文叫“阿哇罗给修拉雅”。透过这个词,我们来对整个观音法门作一个探究跟认识。

    “阿哇罗给修拉雅”的藏文意义为“间瑞夕克”(观音)。“间瑞夕克”的意思是:用眼睛观视。眼睛指的是什么呢?即是慈悲,这里将慈悲比喻如同眼睛一般。那么观看的对象是谁呢?是一切慈悲的对境,也就是所有想要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众生。是用什么方式观视呢?是以菩萨的广大悲愿心在观看的。所以总的来说,“间瑞夕克”(观音)的意思是:以慈悲之眼恒时观视众生。因此,对于观音这个名称,应该解释为其内在的功德特质,而不是指一个人。

    其实当我们理解了“观音”这个名字,就等于了解全部的意义。平时,很多人会认为观音是一位天神,祂能够帮助我们,并且住在某个他方,也的确有人这样来解释观音。但重点是,如果有人说外在有这么一个天神,这对我们自心有什么帮助吗?我们要知道修持佛法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喜乐与平静。并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妄念,平时我们的妄念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再多一个妄念,又有一位天神来帮助我们,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用的,重点是对自心要有所帮助。那么如何才能利益到自心呢?就要了解他内在的涵义。所以这里谈到观音这个名号时,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份,而不能一概而论的理解观音为一个人。由于具备了观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称为观音。因此,观音其实是指功德、特质或功用。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了解观音的意义是如此重要呢?一般来说,我们生活上时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问题,我们受了很多苦。这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佛教徒或者一般人可能回答说:“唉!这就是过去的业吧!”或者认为是魔障、人为的伤害、是自己的错误等等。其实这都只是一些相似的答案而已。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不认识自心,对于自己的未来、欲求也完全不清楚,因此只能无奈、反覆地尝受各种的苦痛。所以,修持要与心合一,这是重点。因此,“观音”指的不是一个外在的神,观音与自心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可以用医生来做比喻。各位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佛陀曾说:“解脱要靠自己,佛陀也无法一手把我们拉到解脱道上的。”然而同时我们也可能听过一种说法:“只要皈依大悲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即会来救护、帮助我们,他会带领我们到解脱道。”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要如何来理解呢?这就好比“医生”与“药”。例如我们生病去看医生,口头上常说:“我去看了医生,病被医生治好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说医生透过了药物、或是一些开导等治疗方法让我们康复,并不是说医生直接把病拿走了。因此所谓的“医生治愈我们了”,是指医生透过各种治疗方法与内外用的医药,让我们的病得到康复。同样的,所谓证得观音的果位,或者得到了观音的成就,指的是因为透过修持观音菩萨自性──大悲心的法门,如此才能得到利益,自心才能得到喜乐与平静。因此,医生与药,分别比喻了观音菩萨与大悲心的法门。

    既然如此,我们又看到墙上画有各种不同的观音相貌,也都知道观音的本质是慈悲了,那修持慈悲法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四臂的、千手的、男相的、女相的各种不同的观音相貌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直接修持观音菩萨的“内在涵义”并不容易;一般人其实反倒对外相的认识比较敏锐与清楚,藉外相比较容易观修。因此当有人说:“有一个观音菩萨存在,有一个具备慈悲心的观音菩萨”时,这句话对于一位已经有经验的修持者来说,他会知道这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其实有更深的内涵;然而对于一般的行者来说,(外相的观音修持)也很重要,也是有用的。重点是,如果说“外在有一个具备力量的观音菩萨存在”,更能够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这样的信心是有很大的用处的。举例来说,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药物、护士、治疗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从内心相信有这么一个外相上的怙主─观音菩萨存在的话,是更能够帮助他减轻痛苦的。无论外在是否真的存在,但就是这一念相信的确有观音怙主在的信心,就对我们有极大的利益。由于大多数的人对于外相的认识是很容易的、很敏锐的、很清楚的,所以先有一个外相来依止,然后再来实修这个法门,使这个法门成为心的依靠,慢慢的即能帮助我们开发内心的力量,使之圆满。这是一个很深奥的所依,因此,我们说有一个外相的观音菩萨存在是有他的原因的。

    我今天把所有能穿、能围的的都包在身上了,因此现在有点儿闷闷的,无法很放松;我希望明天可以租到一个大一点的地方,相信就会比较舒服。无论如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

    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呢?就是刚刚谈到的慈悲心。平时谈到观修慈悲心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是我在对某某人修慈悲,这个慈悲是从我给他的。例如前面走来了一位痛苦的人,我们会想试着“对他修慈悲”。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首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具备多少力量?其实我们只能将有限的力量给予对方。然而有一种大力量的慈悲心,那是依靠对方而刹那间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巨大力量。

    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巴掌往自己脸上打来,这是很有力量的,会痛的;但如果我们用脸去碰这个手时,是不会痛的。我们平时的慈悲心就好像用脸去碰那个手一样,根本不会有什么感受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是我在给予他人慈悲,应该稍稍换个角度来想: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事实上慈悲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有这个外境的缘,我们才有感受生起。因此可以说,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实是对方,因此我们需要与他融合。这时我们可以观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与菩提心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他人的感受。总之,这些感受,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重点是要去体会。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去思考,以后我们观修慈悲心时就会不同。以前我们只能将自己有限的力量给出去,而无法产生真实的慈悲大力。总之,我希望各位能够好好地思惟、体会一下。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晚安!明天早上六点我会传授大乘布萨律仪。对于如何来持守大乘布萨律仪,会在明天做解释。这个戒是在一天当中,也就是二十四小时来持守的。所以各位也可以考虑一下,明天要不要接受这样一个戒律。今天就讲到这里。晚安,谢谢大家。

    <2006.1.8>-第二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很高兴我们今天换到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够更愉快与放松的上课。首先,我们要向所有提供与准备这个环境的朋友,说声谢谢。

    一般来说,在圣境印度与雪域西藏,有着很多不同的观音菩萨教法,其中加持力特别殊胜的,就是这一部《卓敦康恰玛》。由于这个原因,平时我住在上密院的时候,每个星期的法会,主要修持的就是这部观音法门。因此,虽然在印度与西藏有很多不同的观音法门,但大家一致认为这一部仪轨特别具备力量与加持。

    接下来,我会先念一遍这个修诵(观修与诵咒)仪轨,听得懂的可以做观想;这种方式称为“观修口传合一”,意思是一边观修同时也接受口传。这之后,我会解释这部仪轨。

    (法王给予口传)

    接下来要一起唱颂“嗡玛尼贝咩吽”(观音菩萨心咒,六字大明咒)。前阵子,噶举祈愿法会的负责人喇嘛确扎请我为这部《卓敦康恰玛》谱一个新曲。所以我在瓦拉那西的时候,就谱了一个新曲,明天开始我会唱诵。今天呢,我们先唱诵“嗡玛尼贝咩吽”。

    (法王领众唱诵六字大明咒)

    从小我就跟观音菩萨法门有着深厚的法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小我的父母亲与家人都在念六字大明咒,所以从我出生起,虽然不懂意思,但一直就听着这个咒音,这是一个从未与我分离过的咒音。

    因此可以说,我是在一个充满着六字大明咒音的环境下出生与成长的小孩。

    西藏的传统中,大家很喜欢上亿遍的持诵六字大明咒。一般来讲,持诵玛尼是一个很容易的修持方法,因为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同时念咒。就像我的母亲,从早到晚,无论白天的工作是什么,身体做任何事情,但是她的心,或者说她的语上,都一直念这个咒,从未间断。这说明了什么呢?也就是说无论一天的工作是什么,若能一直持诵玛尼咒语,能带给我们慈爱与平静的生活。

    西藏时局还未变化之前,我的母亲一直在念诵六字大明咒,当时都快念满一亿遍了,但后来社会动荡,遗失了念诵的数字。但是我的母亲很坚持,后来又从头开始持咒,重新计算,那时我还在西藏。直到现在,有时与母亲电话联系时,刚开始还聊些别的,但最后当我问到她有什么心愿时,她每次的回答都是希望能够圆满持诵一亿遍的观音心咒,另外就是希望我俩能够见面。在持咒的修持上,我的母亲非常认真。

    不仅是我的母亲,还有我母亲的母亲呢(外婆),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我好像在介绍家世祖谱一样,我不是这个意思的(众笑)。小时候呢,我曾经见过外婆,听说她也持诵了一、两亿遍的观音心咒。我的外婆不同于一般人,她是个盲人,但是她更是认真地持诵玛尼咒语,而且和平常人一样,心情很愉快,总是面带笑容。我时常想,如果我是一个盲人的话,还能那么开心吗?可能很困难。那么外婆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也实际去体验感受,后来我知道了,因为外婆她总是抱有一种希望:相信未来有一天能够重见光明、得到快乐。就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信心与希望,所以她不会觉得苦。

    总之,我的很多家人,都将希望寄托于观音菩萨的修持,都向观音菩萨发愿祈求。这个法脉,从外婆传给我母亲,我的母亲传给了我,今天,我又传给各位;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是师徒相传,另外从世间家族的传承来说,是将一些家产、宝物传给下一代,虽然我的家庭不怎么富裕,也没什么家产留下。但无论是以佛法的角度来讲,或者以家族传承来讲,总之观音法门就如同我的家传法宝一样,今天我以一念善心,将这珍宝──观音法门,给予各位。

    修持本尊时,我们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本尊法可以修吗?适合吗?这本注解中有一段写道:“没有福缘大小之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观音法门即是慈悲的法门,为什么说“没有福缘大小之分”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慈悲的法门。所谓慈悲法门,因为每一个人都本具有慈爱与悲心的种子,所以谁都可以修持;不因为宗派、社会习惯或见解的不同,而妨碍任何人修持此法。所以注解本中写道“修持观音法门的人,没有福缘大小的分别”,总之,只要想修此法,都可以念诵这个咒语,因为慈悲是遍及一切众生的,每个人都具有的,没有时、地的分别;所以今天,我为各位念诵,大家也都可以念诵修持此法,因为我们都本具有慈爱的心。

    讲到观音菩萨的修持仪轨,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呢?要知道总摄的大纲。首先是前行的皈依发心,正行的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还有结行的转为道用、回向功德与宣说功德利益;共有六个方面来修持。

    首先是皈依跟发心。大家应该对皈依发心都很清楚了,甚至也能解释给我听。但是,由于这是第一个次第,因此还是要作说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用到皈依、发心这些词,但事实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皈依与发心。皈依与发心的意义是什么呢?例如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首先我们要对这件事有信心,或者对于指导者有信心,由于具备了信心,很自然地工作就更有力量,遇到任何阻碍也影响不到我们,更有力量当下面对、超越各种困难。所以皈依也一样,如果我们对指导者(佛)、他所提出的方案(法)与一起工作的伙伴(僧)──这些的确值得我们信任、有保证的对象──具备信心的话,那么自己在这个计划或工作上,会更有力量。

    接下来谈发心。如果要成就大事业,或者说要建立广大的名声,首先要看我们开始的心愿与计划是否完善与广大而定。然而也有些例外,可能一开始只是小计划,但运气好,最后成办了大事。我们从西藏出来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我们没有其他什么想法,一心就是想到印度,除此之外,完全没有想到会上新闻、会出名。但是运气很好,许多事情自然都成办了。但是做事不能只是等待运气,完善的计划和准备才是重要的。因此,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整个计划的完善,与发心、动机的广大来决定,由于这些差别,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所以我们知道重点在于根本的发心。

    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样,皈依是很重要的,尤其我们都是修持佛法的人,更要对法有信心。如何才能生起信心呢?首先要对说法者有认识。过去无量的诸佛开示过佛法,但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劫的教主,因此更为重要。谈到佛,有时我们很难马上生起什么感觉,但是,释迦牟尼佛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他降生到人世间,和我们吃着相同的食物,有着同样的行为举止,和我们是很亲近的,他也是地球上的一份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释迦牟尼佛真的曾经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就能够对他生起信心,然后再渐渐扩大,联想到一切诸佛。

    有关佛陀的介绍,我会在明天给予解释。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要作一个宣布,祈愿法会的最后一天,我们会念诵一篇祈愿世界和平的点灯祈愿文,我思考了这件事情,为此我撰写了一篇祈愿文,也请人翻译成英文,同时我也谱了曲。这个曲子呢,是仿照西方的opera(歌剧)而写的,虽然我自己不懂歌剧,不过还是试着做了这个曲子。由于各位今后需要唱诵,所以如果想要学习的法友,可以跟他(噶玛确陪喇嘛)学习。为什么我要谱曲呢?因为我对西方文化很有亲切感,所以藉由这首类似歌剧的创作,表达出我对西方文化的亲切之情;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首曲子是为了祈愿世界和平而创作的,这是我作曲的目的。

    (法王请英文翻译用英文念诵一遍祈愿文)

    各位就请留下学习,我先离开了。

    <2006.1.9>-第三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晚安!

    首先,我们用新的曲调唱一遍观音菩萨修持仪轨。

    (法王领众唱诵仪轨)

    昨天谈到皈依,提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是很亲近的。接下来要谈的是:释迦牟尼佛能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的合理原因为何,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智慧与大悲。

    一位指引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首先众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无知,对事情的不了解,因此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消除无知而造成的痛苦,我们需要依靠一位智者,来消除无知的苦。

    为了消除无知,就要具备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指要知道一切的智慧吗?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思考。

    有时候,我们对于所谓“遍知”的智慧可能很难马上理解。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遍知智慧的意思,主要来讲,“遍知者”是指知道一切可以利益、帮助众生方法的人。

    虽然说是遍知一切,但最主要的是指遍知“对于我们有用的部份”。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一位医生,他可能具备了能够治疗百病的知识,但是对于治疗一位感冒患者来说,并不需要用到医生所有的治疗方法,只需要给感冒药就可以了。如同这个比喻,佛陀的遍知智慧,可能并不是仅指知道世界有多大,昆虫数量有多少的知识而已,这种智慧其实对我们的帮助不大。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其实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方法的智慧。所以遍知的智慧可以有这两种解释。

    因此,佛陀是指遍知一切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是很好的;但若无法接受,也不用刻意迫使自己一定要相信遍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我们要相信的是,佛陀知道所有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并且能够正确无误的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能够相信这一点──佛陀遍知帮助众生的一切法门──这就足够了。

    那么佛陀遍知的功德是如何产生的呢?他是花了很长时间,透过经验的累积而得到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众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经验感受也是独立的,佛陀是透过多次、长时间经验各道(六道),了解各道的情况,才得证本智的心,这被称为大智。

    仅仅是具有一个聪明的头脑(bigbrain),就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吗?这是不行的,也没有用的。我曾经到印度多所西藏学校去参观,现在的学生都对西方的科学很有兴趣。现在的情况是,其实现在很多有学问的西方科学家开始对佛法有兴趣,反倒是西藏人因为崇拜科学,慢慢对佛法没有兴趣了。无论如何,这些孩子们心中认为,佛陀就像科学家一样,很聪明,很有学问;但是他们失去了那份与佛陀的亲切、亲近的感觉。

    事实上,为什么他们会对佛陀有疏远的感觉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还具备了大悲心的功德。佛陀对于一个人的悲心与对一切众生的悲心完全没有差别。因此,光是具备智慧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我们的皈依处,这是存疑的,为什么呢?因为若是没有具备一念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一念悲心的话,聪明才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对不对?所以,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的人,首先他要具备大智慧,而且具有大悲心,一种完全付出的大悲心,我们若能依靠到这样的人,才会有帮助,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这不是口头上的理解,而是真正得到受益。所以真正值得我们皈依的,是指那无分别、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永远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断开展的大悲心。

    虽然佛陀在2500年前示现涅盘,但是佛陀大悲的力量,到现在我们还感受得到,也就是佛陀对他人、对众生的大悲心,现在还感受得到。这不是过去的一段历史而已,现在都还能感受。这里我说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人很忌妒佛陀,总想着要跟佛陀竞争比较,有一次,也不知什么原因,他吃了一种药,但因不消化而生病了。佛陀听说他生病后,说道:“在我心目中,我平等看待提婆达多与我的儿子罗睺罗。我不会因为罗睺罗是我的儿子而贪爱,也不会因提婆达多是我的对手而瞋恨。如果我说的是真实语的话,提婆达多马上就会康复。”佛陀一说完,提婆达多的病就好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神通的示现,但我认为不是,而是因为“慈悲是没有敌人的”。无论是在亲人或敌人的身上,慈悲的力量马上就能展现有效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慈悲的因与光芒。由于有这共同的基础,众生都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佛陀现在就在菩提迦叶的话,很多人一定能够切身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但就是在佛陀圆寂的两千五百年后,佛陀的大悲、关爱之心依旧不减。

    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欢迎各位可提出两个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问题一:第一天法王开示到有关慈悲心的修持方法,恳请法王再次开示。

    法王答:就像那天我也说过,这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

    一般来说,无论外在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境,善也好,恶也好,喜欢的不喜欢的,这都是由心的遍计执而产生──都是心的幻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他追求的是美丽、善的东西,他所看到的也都会是好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比较喜欢负面、丑陋的东西,他看到的就比较都是负面的。所以一般来说,由于心的追求与需要不同,经验到的也会有些不同。

    但是,很多时候外相也会影响我们,例如一个丑陋的境。虽然刚刚说自心的需求会影响对外境的认识,但同时,外境的相貌,也会影响我们内心。当这两者(内心的需求与外境的相)相合时,才会有判断说:“喔,这是丑陋的。”所以追求的心的确是从自己方面出生,也会影响外在的境,但是并不代表外在那丑陋的相也是自己心的追求所生的,因为并不是我让对方变丑的。

    同样的,我们一念追求慈悲的心,是从自身向外开展的。但真正的慈悲的切身感受,却是从外相而得的经验。例如遇到一位悲伤忧愁的人时,对方那悲伤的相貌与感受,会给予我们力量,开展我们的慈悲之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体会的。

    问题二:请问法王,如何在逆境中修持,还有看哪些经典?

    法王答: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课程当中会提到,所以之后再给予解答。

    问题三:佛陀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那棵佛陀曾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请问法王对于这棵菩提树,会不会觉得它就是佛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法王答:“佛陀先生”这个词,一听到让我感觉好像佛陀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一样(众笑)。

    对于菩提树,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没特别去想。

    而且这株菩提树是否就是当年佛陀成道时的那棵菩提树,也不清楚。

    因此,让我有不同感受的原因是,历史记载此地(菩提迦耶)是佛陀成道的地方。

    如果光是对于那棵树,我却没什么特别感受。但是,因为佛陀是在这个地方,菩提树下成道的。因此自然对于整个环境,例如菩提树,我会生起恭敬的感觉。尤其这里是佛陀亲临加持过的殊胜圣地,因此很自然会生起一种不同的感受。

    因此可以说,这个地方是因为佛陀的历史而神圣,不是因为那棵菩提树,菩提树到处都是。

    但因为对历史的认识,对整个环境也有不同的感观。例如当自己坐在菩提树那伸展出来的枝干之下,让我感到整个人好像庇荫在佛陀的大悲之下。

    <2006.1.10>-第四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晚安!

    昨天谈到皈依与发心,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意义,今天接着要讲解的是皈依发心的观修方法。

    今天我的身体有点不舒服,无法好好想些事情。所以今晚课程的教学时间会短一些,发问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回答问题比较容易。

    我们要观想皈依境。在前方虚空,充满着彩虹、光环与花朵的云海当中,端坐着与根本上师无别的观音菩萨。

    为什么这里要观想根本上师与观音菩萨无别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因为密乘当中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离上师的显相,也就是随时观想上师身口意的显相。本质是根本上师,外相却不是人的形像,而是观音菩萨的相貌。

    一般来说,有的人会只皈依佛宝,或只皈依法宝,以为三宝是各自分开的,不是总集一体的,例如以为佛宝指的是人的佛陀,法宝又不同。但是,这里的经文说明道:“观音菩萨是三宝的总集”,这样来观想更能够积聚广大的资粮。比如说一个重病患者,他需要医生,医药与护士。同样,如果我们想积聚广大的资粮,或者很快的积聚资粮,就需要如医生的佛宝,如药的法宝,如护士的僧宝,三者不能分开,而要同时观修。如此才能更有力、更扼要地积聚资粮。

    观音菩萨如何同时具备三宝呢?一般来说,在佛陀所开示的诸多显密经典中提到,从最开始、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就已经成佛了,资粮圆满了。但这不是说观音菩萨本来就是佛,而是说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就透过长时间的积聚资粮与修持而成佛了。但是很多时候,众生无法直接用佛的形象来度化,所以观音菩萨为了众生,示现成菩萨的相貌──一位在有学道修持的人的形像。透过这样的相貌利益众生。因此,观音的自性、本质或者观音的心,就是佛。

    那么观音菩萨如何具备了法宝呢?经典中提到,法宝的定义是指圣者心所具备的道谛──离欲的方法与灭谛──离欲。因此,观音菩萨的心中具有的离欲部分即是灭谛;这里说离欲,也指离开一切的烦恼;观音具备了对治的本智──座中与后得的本智,这即是离欲的方法──道谛。因此说观音具备了法宝。

    再来僧宝指的是十地的菩萨,具备觉、解两种功德者。觉是智慧,解是解脱。经典提到觉解的八种功德。总的来说,登入三净地菩萨位的,即是大乘的僧宝,所以观音的身,即是僧宝。究竟上来讲,观音也即是究竟的僧宝,因为究竟的僧宝即是佛。

    “如此三宝总集的观音菩萨真实、直接的安住于前方虚空。”无论显密当中,例如显宗也提到,要具备信心与虔诚心。真实直接的安住时,是有一个真实的色法存在的,这个色法称为法处所摄色1。一个众生,如果对佛有信心虔诚心的时候,在他前方佛陀就会显现。所以只要忆念、想念佛,这个法处所摄色就会显现。这是一种特别的色法,在前方虚空出现安住。密乘当中也提到“一切万有皆为本尊的化身”,这两者有点相似。所以这时我们要想观音菩萨真实安住于前方虚空当中。

    接下来经典提到:“在观音菩萨的前方,以自己为主。”这是一定的,平时修法都是以自己为主,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当然的。所以自己为主在中央,然后观想一切怨亲平等的六道众生如同市集般汇聚在周围。观想时,前方是仇人怨家,右方是父母、亲人,左方是自己特别想祝福的人。或者也可观想右边是父亲,左边是母亲。为什么仇人怨家要观想在前方呢?因为通常我们很难对仇人生起慈悲心,也不会希望他们得到快乐。所以这时要观想他们在前方,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在中央,这时不需要特别观想一个自己在中央,自己本身就是了。所以左右边的观想,指的是自己本身的周围。

    接下来经文说要“三门一致、谐调”。这个意思是,心这样想,身、口也这样观修;或者身体这样行动时,心也如此观想。例如平时可能身体在行善,心中却怀着恶念,这样其实是在造恶。因此这里提到不能如此,而要三门一致、合一的观修。这是很重要的。西藏谚语也说:“一个带着恶念持诵玛尼的人,不如一个带着善心唱歌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无法三门合一来观修的话,全然的力量将无法开展。

    接下来可以问二到三个问题——

    问题一:法王之前多次提到自他的关联性。何谓关联性?同时也请问法王,我们与您的关联性是什么?

    法王答:一般来说,“关联性”的字面意思大家都应该了解,不用多做解释。

    大手印祈愿文中提到:“如实成办顺缘赐加持。2”其中顺缘这个词,就阐明了关联性。因此,“顺缘”或者“助益”这个词就代表了一种关联性,如果没有关联性,也就没有助益可言。因此先要结缘,然后才有互相的帮助。

    因此,我们跟过去或现在的上师们的关联性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心想要学法的人,上师们也实修佛法得到证悟,因此,缘份就连上了。不说别的,仅仅如此,互相的缘就建立了。一方想要学佛,另一方实证佛法,并且愿意说法,因此互有关联性。因此透过祈愿、发愿,更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当距离拉近了,就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顺缘。

    因此,无论从世间法,或者佛法的角度来说,结缘都很重要。佛法的缘是善缘,例如透过佛法而认识,互助互信。甚至以恶心伤害一个菩萨,这样也跟菩萨结了缘,称为恶缘。

    现在我们透过说法而结的法缘,指的是什么呢?也就是上师说法,弟子如实的修持,如果能够如此做到,师徒的法缘就结上了。

    问题二:在经典当中提到:为了生起菩提心与功德,供养佛的功德比布施众生的利益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法王答:为什么说供养佛的功德大呢?因为佛是一个有力量、重要的对象。举例来说明,平时如果帮助一个普通人,不见得有多大好处。但是如果帮助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回报会更大。

    然而从布施本身来说,布施众生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够布施众生,对他也有好处,同时诸佛也会欢喜。为什么说诸佛也欢喜呢?因为佛菩萨总想着帮助众生,所以帮到了众生,诸佛亦欢喜。因此,从布施角度来说,这是好的。

    但是谈到为了自心生起菩提心与功德时,是指快速生起菩提心,与开展内在的功德时,如果能够供养一个有力量、有功德的对象的话,因为对方的力量,所以对自己会有帮助。虽然这样说,但有时也不见得供养佛就会比布施众生更帮助自己生起功德,因为重点还是在自己的发心。如果自己带着清净强大的动机来布施众生的话,这样的功德就比供养佛的功德更大。

    总的来说,因为佛陀是一个有力,有功德的对象,所以这里说供养佛的功德更大。

    还好我事先说明今天只能问“二到三”个问题(众笑),现在时间也到了,接下来唱诵“世界啊”英文版。

    注:法处所摄色:成为意处对境之色,如极微尘及梦中所见色。

    全偈文为:上师众与坛城本尊众,十方三世诸佛与佛子,悲悯怙念于我令诸愿,如实成办顺缘赐加持。

    <2006.1.11>-第五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晚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接续昨天的课程。昨晚谈到观想皈依境的方法,在皈依之前,先要观想自己为主和周围的众生。而且要三门合一的皈依,就像昨天讲过,心专注在某个境上时,身、口也要专注在同一个境上。

    当心专注于某境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来专注的,并且要具备什么心态来做皈依呢?接下来,要作这部分的讲解。

    修持观音法门的时候,自心要具备三种特殊的心态,加上身、口一致,三门合一地修持。三种特殊的心态分别是相信,意乐与信任。

    首先“相信”,经典形容说是“付出一切的信心”。也就是无论快乐或是痛苦,观音您都知道,我把全部都托付给您了。可以说是一种纯净、透彻的信心。

    二心或怀疑指的是一部分皈依,一部分不皈依,或者犹豫不决,到底能不能皈依等,而这里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二心,是一种完全的信心。从佛法的角度,或者心智科学来说,这种信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就像我昨天提到,很多人若是具备了没有怀疑的信心的话,痛苦的压力就会减轻。无论我们所相信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这是另外一个题目。无论如何,一个人若具备了全然的信心,能帮助减轻痛苦的压力,人生会找到一股特殊、崭新的力量与方向。

    第二是“意乐”──想要皈依的心。这种心其实在“相信”或者后面会提到的“信任”的信心中都已具备。但这里特别提出来称为“意乐心”,我想应该是指一种愿望,深切祈愿“一切众生未证菩提之前,我都要皈依您”的一种信心。

    第三是相信观音菩萨确实能救护的“信任”。某方面来说,信任与信心相似,两者都是一种信心,但还是有些不同。不同处在于因与缘上的不同。信任是因为知道原因而相信的,例如开始时,我们努力地想要知道观音菩萨能够救护我们的原因与力量是什么?不仅是外在的观音菩萨的大悲力,更有我们自身内在的各种因与缘的力量,总之透过内外的观察,而生起胜解──确定观音菩萨是真时的救怙主,真的具有力量。当我们对外境生起信心,也就是视观音菩萨为可以寄托的对象;同时,透过观察内心的因缘后,而生起我能够皈依的心,我想这就是信任的意思。

    按照次第来说,首先是相信,之后是意乐与信任,讲说时是这样一个顺序的。但是在实修生起信心的次第上来说,就不一定是这样。我想过,事实上是反过来的。首先我们认真探讨皈依的原因,透过判断而得到胜解(信任)。胜解有了,就会想要皈依(意乐),很有可能想要皈依的意乐心与全然的信心会同时生起,就像一个人会带着全然的信心而想要皈依。另外一种顺序可能是,首先我想要皈依(意乐),进一步会问自己:我要如何皈依呢(思惟而生起信任)?答案是以全然的信心来皈依。总之,可能实修时的顺序与讲说时的顺序不同。

    接下来要念诵皈依文。念诵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些时候是一边念诵文字,同时观想。另一种方法是先把经文念完,之后就不用念了,休息一下,然后全神专注的观修。或者先观想,再念经文,这也有可能。总之方法很多,视情况而定。

    无论是先念后念,或者念一段,停一下,观想一下;这里的重点是:要念出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光是心中想还不够,如果加上身体和语言的行为的话,会更有力量。尤其语的力量是很大的,“表达能力”就是语的一种力量,例如坏话让人生气,好话让人欢喜,这都是语言的力量。所以念出声音是很重要的。

    但光是念出声也不够,还要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如果念得不清不楚,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例如昨天我感冒了,就有点念得不清不楚,我也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当时大家都感冒了,所以也没什么关系。总之,要唱出内心的感动,那种可以深深打动人心的感动,就好像唱一首震撼、有动感的歌曲一样,力量才能展现。就像刚刚说过的,光是心里想着要一个人生气,他是怎样都不会生气的,但是如果当着面骂他的话,他就会生气了;骂得愈难听,他就会愈生气。

    接着经典中又提到一段重要的文字。经典中几乎没有一句话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这句特别重要呢?因为这句说明了:仅有发愿还不够。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对夫妻吵架了,互相不说话。有一天晚上,因为隔天先生一早有事,所以睡觉前写了一个字条给太太说:“太太啊!我明早八点要起床,请叫我。”结果,隔天到了九点,也没人叫他,他自然醒来后,看到床边多了一张字条说:“先生喔,快九点了,该起床罗。”就像这样一个情况,可以知道光是发愿没什么用,就像光是写张纸条说快九点了,先生也不会醒来。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时我需要三点起床,但我没有调闹钟,有时我发现光是心里想希望三点起床,有时还是起不来。但是,如果我特别有力、清楚地告诉自己说:明天三点起床后,有很多重要的事要作,例如这个那个。结果到了时间就会自然醒来。

    所以这里的经文说:“我皈依于大悲观音座下”时,不是只有愿望而已,而是要有强烈的感觉到“我真的皈依于观音座下了”。如所随时我们能将这种深刻、强烈的感觉放在心中,那么就算早上只观修了一遍的皈依文,但是整天都会很安心,就好像沐浴在温暖愉快的阳光中一样。

    今晚就讲到这儿了,没有提问。我希望问题像酿酒一样(明天会更香浓,问的更好),但也有可能是问题变的更多。外国人总有个习惯,做任何事都讲求效率,按部就班。所以我今天也仿照这种效率,我要走了。

    <2006.1.12>-第六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晚安。

    接续昨天的课程,昨天谈到皈依境的观想。接下来解释发心的观想。

    观想皈依境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为主的无量众生在皈依境的前方。发心时的观想也是一样,不需要换另外的观想,还是以自己为主的所有众生为所缘境,来观修发心。

    结合菩提心与修心的方法与口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他平等交换与七重因果这两种口诀。

    其中七重因果口诀,有一般的七重因果口诀,还有特别的止贡噶举派吉天宋恭大师所传的七重因果口诀。这两者有一些不同。

    我现在不记得七重因果的次序,但是,我会解释它的意义。

    这里主要讲的是止贡噶举派的七重因果口诀。一般的七重因果口诀,会先从“知母”开始,但止贡派的方法不同,是先从“我与我的执着”开始。

    可能在座的有些母亲会觉得我怎么没有说明“知母”这部分呢?因为对我来说,“母亲最重要”的这个观念,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观念了,因此不需要再有文字上解说,而且平时我也说的很多了。因此如果从其它角度来深入探讨的话,会对“知母──知道一切众生皆曾为我们母亲”的这个观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相信。

    谈到“我与我的执着”。很多佛弟子会认为,我与我的执着是应该舍弃的部分,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从相对角度而言的确是如此,因为有一个对治法──智慧时,就有一个被对治的颠倒、错误的意识──我与我的执着。但是,从世俗、一般的情况而言,我与我的执着,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因此可以说,它(我与我的执着)同时具有恶(相对上应断)与善(世俗上本有)两个部分。

    有我的执着,每个众生天生就有。例如害怕的时候,通常不会想别的,只会感觉好像身体当中有这么一个我在害怕。西方也说:为什么有我呢?因为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理论,也不需要我再多强调了。总之,我执是善与恶的基础与根本。

    我执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在这个“东西”、“执着有我”的基础之上,又会生起“我的”的执着。例如,这是我的东西。因为自己认为有一个我,所以会说:“周围的东西也是我的”,就好像这个我在宣布一样。当“我的”的执着愈来愈多,对己有利的就成为了“我的亲人”,而生出贪爱;对伤害我们的人,便生起厌恶。自然而然由于我的执着增多,当外境有了变化后,自心也会受影响:当遇到善的、悦意的外境时,透过“我的”执着的转化,心中就生起欢喜,同样,遇到伤害就厌恶。这一切都是由“我的”执着而产生的。

    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显相世界”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就像看一场电影,我们各自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当电影播放的时候,我们执着那是“我的”,但这并不是说显相是“我的”,因为我们不会说:“一切显相都是我的”或“我看到的某某人是我的”,这里所谈的还更细微些。总之,我们在心中先找到一个位置,持有某种观点,然后自心自然地会执着于显相的某个部分。因此,当这个显相改变时,这个“我”也会受到影响。

    举例来说,首先,我们执着一个正在播放影像的电视机,同时也执着当中播放的影像。同样地,如果我们没有对电视机的执着,自然也就不会有对其中播放影相的执着。就好像对电视机与对其中影像执着一样,我们对于显相也有着各自的执着与观点。我们执着于眼睛看到的景象,认为:“我看到景象”。因此这个我与景象就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我”执着了景象。这好像是孩子般的想法,听起来有点怪。(众笑)。因此,无论外在是痛苦、快乐的景象,由于“自我”执着是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所以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例如利益或伤害等关系。我觉得,也由于具有这种执着,我们才会对有恩的人生起报恩与感恩的心。

    总之,有了我与我的执着,就会产生利害、好恶的分别念,而慈悲心等念头也是因为我与我的执着而产生的。由于我们都活在各自所执着的现象世界当中,互相之间就会建立利与害的关系,其中,我们应该要多培养的是互助互利的关系与思想。这里并不是说不准有伤害的念头,只是因为伤害只会带来痛苦,毫无利益可言,所以没有必要有伤害的念头。修行是为了得到快乐,因此不需要那些负面、伤害的念头。

    有了正面的,互助的思想,人与人直接或间接就会产生利益;因为互助,互相就有恩情,这是一种紧密的善缘。有了这样的思惟之后,生起慈悲心,对于一切和我有缘、有恩的众生会生起欢喜、悦意的心,这是首先要生起的感觉。之后就要发愿: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发心修持观音菩萨仪轨,成就观音的功德;总之,只要还有一个悦意的众生未脱离轮回大海之际,我就要尽力修持观音菩萨的法门。我们要如是生起无造作的愿、行菩提心。

    这样思惟之后,会得到一种深刻的了解与感受。接下来就要在刚刚观想的皈依境面前,以三宝为证而发心说: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绝不舍离菩提心。并且念诵发心文:“以我布施等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我们的发心一定要稳定与持久。(这里说个故事:)一般来说,外国人很喜欢到湖边游泳,渡假。有一天,一个外国人发心想要游泳横越一个小湖。准备好蛙镜、泳衣之后他就出发了。游到湖中心时,他往前一看,心想:“还这么远,可能游不到了。”竟然掉头就往回游。以旁观者来看,其实他已经游到湖中心了,继续向前游跟往回游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他却选择了回头。同样,我们已经努力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了,如果半途而废,这是不好的。所以,发心要长远与坚固,这是很重要的。

    <2006.1.13>-第七天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日~2006年01月13日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台湾朝圣会馆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王昭文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札西德勒!晚安!晚上好。

    时间过的很快,由于明晚是点灯祈愿法会,因此今天需要将整个仪轨教完。昨天提到将会给予各位观音菩萨的灌顶,我会安排时间的。

    今天要说的没有太多,继续昨天的课程。昨天讲述了皈依境的观想,在其前方皈依与发心。接下来,观想从皈依境中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观音菩萨心中,放射无量光芒,照射到所缘的一切众生,使其痛苦尽除,得到快乐。之后观想皈依境融入自身。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正行的观修本尊。此时不需观想自己成为本尊身,还是本来的凡夫身即可。自身周围围绕着一切众生,如同皈依时的观想一样。在自他一切众生的头顶,有一盛开的八瓣莲华,具备花蕊;今天我们的讲台前也布置了好多盆新花,这个缘起与感觉很好。在如此盛开茂盛的八瓣莲华当中,有一满月的月轮。这里的月轮,是指从地球往天上远远看去的白皙月亮的形像,不是指靠近看的黑黑、像烤饼般的月球。

    接着,观想在此圆满、清净的月轮之上,有一如同珍珠般白皙的种子字──舍以。各位最好能清楚观想这个字,因为它不仅代表观音菩萨的精髓,字形本身也具备着特殊的涵义。但是,如果无法观想清楚这个字,也可观想一团散发白光的光团。总之,本体是观音菩萨的智慧,外显的相貌为白色的舍以字,或白色的光团,我们要这样做观想。

    放射出的光芒,如同月光一样,白色的,但是不像太阳光那么强烈。此无量的光芒,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使其欢喜,由于这是本智的光芒,因此供养能使诸佛欢喜。光芒照射到众生,清净一切罪障与痛苦,使其堪能成为修持观音法门的法器。之后光收摄回来,此光含摄诸佛菩萨的大悲加持,融入舍以字中。

    光收摄融入顶上的舍以字后,借此缘之力,咒字转化现为四臂白观音。如同主颂文中形容:“身白放射五色光。”观音菩萨身体为白色,放射五种光芒,遍满一切处。观音面带微笑,象征着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很多人说我看起来很严肃,所以不是像我这样。同时,观音的眼神很特殊,是慈悲之眼。观音有四只手臂,后二臂拿着水晶念珠与白莲华等,如同法照一样,我就不细讲了。(法王手拿观音法照用英文说:looklikethis.)

    总之“观音菩萨为三宝总集之体性。”这是重点。很多人修持会遇到一个疑惑:“本尊佛菩萨好多,每尊佛菩萨又都很好,例如度母、观音等;因此不知道该选哪一尊来修?”我们不需要担心,因为此句说观音菩萨是一切三宝总集的体性,全都集合在一起。如此观修甚为重要。

    观想本尊并不是在找寻一个新的、造作的妄念。重点在于透过本尊的观修,开发自心俱生的本智光明,这称为微细的心识,或微细的智慧。因此,观想莲华、观想观音菩萨,而其本质,就像之前提到的,即是光明的本智。每个众生都具有烦恼清净的部分,例如贪欲的烦恼清净即为妙观察智等;因此,自心微细的本智与观音菩萨心的本智无二无别,可以说观音菩萨的本质即是本智。因此观修时,是要开发观音菩萨内在的本智,而不是随便想像一个观音菩萨的形像,观音的相不是妄念所成,而是本智自然就具备的能够开显成为本尊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身界中能够自然开显色身的各种相貌”,在此即是以显空不二的方式展现出观音的相貌。

    观修本尊时,自他一切众生的光明本智与圣者观音菩萨的心是无二无别的,这即是观音菩萨的本质。而观音的相,例如莲华、身形、颜色与各种庄严饰品等,则是由与本智同时出生的各种心或者说气化现而成的。例如与本智俱生的智慧,能展现为莲华──外相为莲华,然其本质却无实体的莲华存在。观音的本质为本智;身形与各种庄严,例如莲华等,则与本智俱生,这些相可以说即是本智的气(智慧气)。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持咒。分为两部分:一、祈请敦励其心(透过祈请引动本尊的悲心),二、实际覆诵咒语时以观想光的收放来圆满本尊身语意三门的瑜珈)。

    通常观想时,为了祈请,会观想本尊或上师在对面虚空中;为了得到成就,会观想本尊在自身头顶;为了修持本尊瑜伽,会观想本尊在心间。此时我们要观想观音菩萨在自身头顶上,向其祈请。我与一切众生,带着感恩专注的心、与之前谈到的信心等三种心态,然后念诵:

    “尊者无瑕白净身,圆满佛陀顶上严,慈眼恒常视众生,观音尊者我顶礼。”

    要念多少遍呢?没有一定的,直到感观有些改变为止。

    第二,透过之前虔诚的祈请,敦励其心之后,观想观音菩萨放射五色光,其中白色特别明显。

    对于这部分我个人觉得,一般来说,其实外境并不需要被阻断与消除。为什么呢?因为外境不伤害我们,而是自己的贪执牵制了自己;所以真正需要阻断消除的不是外境,而是执着外境为实的贪执。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凡夫来说,他不知如何分别虚幻的境与以执实心而安立造作的真实境的差别。因此,当一个相生起时,他马上就执着为真实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对治呢?这就需要透过修持来对治。

    一般来说,谈到对治消除显相,好像以为就将外境消除成为黑黑一遍,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所以这里要观想观音菩萨放射五色光芒,其中白色最显着。光芒放射出去后,我们可从自身前面的景象开始,光芒照射到这些景象,次第清净。(此时法王指着前方的桌子,由于阳光的照射而有明、暗之分,)。清净过后看到的景象就是由智慧五色光清净过的景象(如同阳光照射桌面明的部分),而不净的景象就消除了。一切即为自心五智的景象,除此之外,别无任何其他景象。很多人以为放光清净后,就会黑黑一片,这里要记得,清净过后即为五智光芒的景象。

    这些被自心五智光芒清净过的景象,例如桌子,手表等,又再次显现回来,这时再看到的就不是不净的相了,而是转变成为五智光芒的显相了。所以开始时是凡夫不净的相,但现在不净的相都被阻断,只剩下五智的光芒,而此光芒当下转变,再次返回显现给我们看到,因此这里所看到的手表、桌子等都是五智慧光芒的显现了。这样观想有两个好处,一是消除以为观想清净显相后,一切都会变为黑暗的想法;第二是消除以为外相为真实存在的执着。

    如此观想后,接下来是禅定,但因缘未成熟,所以这部分这次不说。之后讲到“转为道用”的部分,此处就跟之前解释的观想方式一样,所以也不多做解释。接下来,要讲回向。

    所谓回向或愿望,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小时候的心愿,无论自己年纪多大了,愿望的力量还是存在。同样,当我们积聚了广大的善业,要坚定地发愿:在目的还未实现之前,我决不放弃。如果不这样发愿回向的话,很容易修到一半就忘了或者浪费了。因此,修持的善功德,要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接下来,我们共修一次观音仪轨。

    (共修)

    今天各位带着极大的清净欢喜心来到这里,我们能够互相带着关爱之心相聚一起,我感到非常高兴。

    就我个人来说,能够透过这次的教学,看到各位脸上浮出更多的笑容,这就让我心满意足了。

    其他没什么要多说的;我其实没有时间为此次课程做太多准备,都是各位给我的力量,我到了现场,面对各位时,力量自然就产生了。所以不是我的力量,而是各位的。

    因此,我要说的是,各位都是我心中的佛菩萨,各位的慈爱与善良,充满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与快乐。因此,我要不停地再次感谢各位。同时,祈愿我们能够再次欢喜相聚,再次吉祥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