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问答录
作者:帕奥禅师
问答一 问答二 问答三 问答四
问答五 即席问答    
问答一
    问答一

    问1-1:请问禅师: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答1-1:在法句经(Dhammapada)中,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我(sabbedhammaanatta)”,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包括所有的名色法,而无为法就是涅槃。当禅修者修行观禅,体验名色或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时,他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我。当他证悟道智与果智时,他就会进一步了解到涅槃也是无我的。

     至于空,它的意义比较广泛。例如:在《中部?小空经CulasubbataSutta,MajjhimaNikaya》中,佛陀说:当比丘居住在森林时,他对森林的想是空去大象、牛、驴、金、银、男人女人的集会的。当比丘修行地遍时,他对地的想是空去森林的。当比丘修行空无边处定时,他对无边虚空的想是空去地想的。至于其它更高的无色界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理解它们的空。当比丘修行观禅时,他的想是空去常、乐和我的。当比丘证悟涅槃时,他就见到了真正的空,因为涅槃空去名与色,空去常与我,空去贪、嗔与痴。

    问1-2:在《如实知见》一书中(第170页)禅师曾提到:“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阿罗汉道与上首弟子的觉智相应,而婆醯的阿罗汉道只与大弟子的觉智相应;上首弟子的觉智高过大弟子的觉智。”除了积聚波罗蜜所需时间的长短之外,还有其他因素造成他们之间的差异吗?为何同样是阿罗汉却有如此的差距?

    答1-2:就证悟阿罗汉果这个方面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然而,正如佛陀在《中部?个别经AnupadaSutta,MajjhimaNikaya》中所说的:舍利弗尊者具有高超的智慧、广大的智慧、可喜的智慧、快速的智慧、敏锐的智慧和通达的智慧。他能够用数千种方式来理解和解说佛陀所开示的一首简短偈诵。他能够详尽地了解每一种名法及每一种色法。他甚至能计算同一时刻降落在整个印度的雨滴数目。就智慧而论,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没有人比得上舍利弗尊者。

     至于目犍连尊者,他在佛陀的弟子当中神通第一。婆醯则是最快证悟阿罗汉果的人。佛陀也是阿罗汉,但是他能以他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来了知所有他想知道的事情;一切知智是只有佛陀才具备的智慧。

    问1-3:一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这是常见。佛陀要我们舍离常见和断见,采取中道。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们承认人如果没有解脱的话,还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就表示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这不就是常见吗?

     在汉译的《杂阿含经》里谈到八圣道分可依世间与出世间的内容加以说明。可否请禅师略为解释?其凡圣之间的效益又如何呢?

    答1-3:中道就是八圣道分。世间的八圣道分包含在证悟圣道之前的戒、定、慧三学里;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就是四种圣道(ariya-magga)。

     在世间的八圣道分当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学,所以当你修行止禅时,就是在培育这三项圣道分。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

    八圣道分的第一项就是正见。什么是正见呢?正见就是正确地了解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什么是苦谛呢?五取蕴就是苦谛。 当你修行色业处与名业处时,就能够以观智来见到你和其他一切众生都只是由名色或只是由五蕴所构成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我”存在。在这个阶段,你了解到什么是苦谛,并且能以这种正见来暂时去除身见(sakkayaditthi萨迦耶见)。

     观照名色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行缘起,缘起就是集谛。你能够见到一组过去因造成一组现在果。过去因只是名色而已,现在果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只是名色造成名色而已。当过去的因在生灭时,它们不会想著:“藉著我们的生起,让某某果报生起吧。”现在的果也不会想著:“假使某某因生起的话,我们就要生起。”因果只是依据固定的自然法则而生灭,因不需要作任何努力来使果生起;当因发生之后,果也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就能够生起。当因缘条件成熟时,由于因的发生,就造成果的生起。因是无常、苦、无我的;果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过去没有我,现在也没有我。所以无我的法则与生死轮回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当你修行缘起时,必须观照到从过去到未来的名色相续流。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断见(uccheda-ditthi)。你必须修行到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当下生起,当下就灭尽。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常见(sassata-ditthi)。你必须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由它们自己的因缘所造成的。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因见(ahetuka-ditthi)。你必须能够照见诸因缘产生它们各自的果报。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作用见(akiriya-ditthi)。因此,这种缘起的正见不但能去除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而且能去除种种邪见。

     然后,你就能进一步修行真正的观禅,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时,你能够暂时去除烦恼,这是世间的灭谛。与观禅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当中,智慧心所就是正见;寻心所就是正思惟;精进心所就是正精进;念心所就是正念;一境性心所就是正定。再者,在禅修时你必须持戒清净,所以你也具备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些是世间的道谛。

     当你修行到生灭随观智时,就能够见到未来证悟阿罗汉果及般涅槃的情形。例如:你也许会见到下一世你将在二十岁时证悟阿罗汉果,在六十岁时证入般涅槃。如此,你就能见到在你二十岁证悟阿罗汉果时,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并且能见到在你六十岁证入般涅槃时,所有的名色也都灭尽。这种灭尽也是世俗的灭谛。

     当你证悟了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时,所有八圣道分都存在道心之中:领悟涅槃是正见;将心投入涅槃是正思惟;忆念涅槃是正念;努力领悟涅槃是正精进;一心专注于涅槃是正定;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则执行持戒的作用,圣者即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五戒之中的任何一戒,这些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证悟须陀洹道之后,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能证得最后的解脱,这是出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而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就是能导向证悟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问1-4:一般人烧银纸给亡者,这是不是属于迷信呢?

    答1-4: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习俗。然而,我们可以用亡者的名义来做善事,例如布施等,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如果亡者投生作能够分享别人功德的那一类饿鬼,知道有人回向功德给他,而且能生起随喜功德的心,则他就能得到那项功德的利益,而得以转生到善道。可是,如果亡者投生作其他类饿鬼、或投生到地狱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等处,则无法分享别人回向给他的功德。

    问1-5:乐于独处者可能会被认为不合群,如此,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

    答1-5:群体生活对禅修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禅定与观智的一大障碍。在证悟任何道果之前,你应当独处,努力修行,千万不要纠缠在群体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看到你好的一面,认为你是真正遵循佛陀教导而生活、努力修行佛法的比丘或比丘尼;另外有些人则可能会误解你是个不合群的人。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这是你无法作主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使一切人都认为你是个好人;更何况别人的看法对你并不重要,你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证悟成圣人或堕入地狱。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交际往来,最好是先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再作此打算;若无法证悟阿罗汉果,至少也应先证悟须陀洹道果。然而,如果你不了解如何修行才能证悟道果,那么,你应当跟随贤能的导师学习,在他的指导下修行,一直到证悟道果。

    问1-6:依大空经中的开示,比丘应当远离群聚,寂静独处,如此比较容易成就道业。那么,大众共修是否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适合离群独处自修呢?

    答1-6:有三种独住,即:身独住(kaya-viveka)、心独住(citta-viveka)与寂静独住(upadhi-viveka)。

     如果你舍离世俗生活,居住在隐居的处所,你就是做到了身独住;但是,若你的心仍然贪著于世俗生活及感官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独住,因为你不具备心独住,你的身独住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相反地,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之中,而能不贪著于你的亲友群体及感官享受,你就是独住,就好像佛陀叙述他自己的情况一样。然而,如果你的心不够坚定,仍然会受到别人及感官对象所影响,那么你最好身心都独住。

     在这里,我要举个例子来说明,以便你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在《吉祥经MavgalaSutta》中,佛陀劝告我们要与智者交往,而远离愚者。然而,“与智者交往”这句话所指的并不只是接近智者而且与他朝夕相处而已,它还表示必须从智者那里学习与获取智慧。“远离愚者”这句话并非指一定不能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若是为了劝告他、引导他走上正途,还是可以与愚者相处,这么做并不违背《吉祥经》中的教导。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佛陀逗留在优楼频螺园(UruvelaGrove),和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教外道相处,以便帮助他们放弃邪道。同样地,你还是能够在与别人共处的同时,也保持独住的状态。因此,共修并不违背独住的原则,只有在你喜欢修行“说话禅”的时候才会有问题。

     另外要考虑的一点是:你是否已经明了趋向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途径?如果你已经明了,那么你可以独住自修,不成问题。然而,如果你还不明了,那么你应当依靠能指导你证悟的导师。这就是佛陀在《大空经》中提到群居的一个好处。

     有一次,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有一半的因素决定于善知识。但是佛陀告诉他: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完全决定于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指的是能引导你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达到解脱,也希望帮助别人达到解脱,跟随善知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问1-7:“禅宗”顿悟法门能达到“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又有人说:不依禅修也能证悟此明心见性。对于此疑,若不依禅修,而能顿悟“明心见性”法门,能否请禅师释疑?

    答1-7:我不了解北传佛法,因此我不知道你所谓的“顿悟”指的是什么?

     不过,我想为你解说南传的教法。根据南传佛法,人可分为四种:

    一、 敏知者(ugghatitabbu)——听闻佛法的简短开示就能证悟的人。

    二、 广演知者(vipabcitabbu)——听闻佛法的详细解说才能证悟的人。

    三、 所引导者(neyya)——单靠听闻佛法还无法证悟,必须精进修行佛法才能证悟的人。

    四、 文字为最者(padaparama)——在这一生中,无论如何精进都无法证悟的人。

    现在,前两种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只剩下后两种人。第三种人(所引导者)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才能够证悟:在他培育起强而有力的禅定之后,必须照见所有的色法,然后照见所有的名法,这是明心的初步阶段。当他进一步修行缘起时,就更深入地明了心的自性。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领悟又更深入了一层。当他证悟阿罗汉果时,就是达到了明心的巅峰。

    问1-8:可否请禅师开示如何行禅?例如:行走时以那一种速度最好——慢速、中速、或快速?在行禅时,我们应当“想”什么呢?再者,可否请禅师给我这个初学者一些方针,以便能培育更深的定力?

    答1-8:有四种明觉(sampajana):

    一、 有义明觉(satthakasampajana)——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

    二、 适宜明觉(sappayasampajana)——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

    三、 行处明觉(gocarasampajana)——清楚地了解处在一切姿势当中所用的修行方法。

    四、 不迷惑明觉(asammohasampajana)——以观智清楚地了解究竟的名色法。这就是观禅。

    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四种明觉就是观禅,因此,如果你修行止禅,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你的定力就会进步。

    《清净道论》中提到有助于提升定觉支的十一件事:

    一、 保持洁净——意思是你应当保持你的身体、指甲、衣服等清洁;

    二、 善巧于相——意思是你应当善巧于了知所修行法门的预备相、取相及似相。例如:安般念的禅相、地遍的禅相等;

    三、 平衡五根;

    四、 有时候抑制心——意思是当你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太强时,你应当抑制你的心,并且著重于开展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五、 有时候策励心——意思是当你的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太强时,你应当策励你的心,并且著重于开展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六、 藉著信心及悚惧智来激励无精打采的心;

    七、 以平等舍心来看待因果报应的事件;

    八、 避免与散乱者来往;

    九、 常与有禅定者来往;

    十、 思惟禅定与解脱的利益;

    十一、 使心倾向于修行禅定。

    因此,你可以实行上述这些方法来提升你的定力。

    问1-9: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著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是的话,将如何解说呢?

    答1-9:在南传佛教里,没有阿罗汉得到佛陀授记能够在未来成佛的记载。

     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许多阿罗汉在证悟阿罗汉果时对佛陀报告的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当作已办,不须更作。”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阿罗汉死后不会再投生。佛陀死后也同样不会再投生。否则,他们所说的话就的虚假的,他们就是说谎话。但是,佛陀与阿罗汉是不可能说谎话的,他们说出这段话,乃是因为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包括对生命执著的一切烦恼,已经摧毁了会造成未来生死的所有业力,他们不再生死轮回,这是固定的法则。因此,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罗汉都不会再投生。

    问1-10:请示禅师下列问题:

    1. 在禅师所教授的业处当中,是否有教导断食法以配合禅修?

    2. 断食对禅修有何益处或过患?

    3. 在上座部的经典中是否有记载有那些佛陀的声闻弟子因断食而证悟道果?

    4. 有位法师目前正在断食,据说她预备断食到这次禅修营结束。但不知这种长期的断食对身心是否会造成任何影响?

    答1-10:就在佛陀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当中,佛陀开示说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沉迷于感官享乐,另一个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两条错误的道路。沉迷于感官享乐不是证悟涅槃的路,这是一种卑下的行为,称作kamasukhallikanuyoga(沉迷欲乐),这种行为是低贱的、是村夫的行为、凡夫的行为、不是圣人的行为、没有真实的利益。再者,为了避免心中烦恼生起而藉著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如:将身体暴露于火堆前、暴晒于烈日下、持续地举著手等等,这些也都不是通向涅槃之道,这是另一种卑下的行为,称作attakilamathanuyoga(自我折磨的苦行),这种行为也是没有真实利益的,而断食就是属于这种行为,这不是佛陀所称赞的行为。

     佛陀经常劝告我们修行中道,不要偏于上述这两种极端。在律藏当中,佛陀制定了一条戒:比丘、比丘尼必须如理地省察取用钵食的正确目的:“我取用这些食物不是为了像小孩那般地玩乐;不是为了著迷于身体的强壮;不是为了使身体美观;不是为了使肤色光洁。我取用这些食物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活力;为了避免饥饿的苦恼;为了帮助修习梵行。”

     这是你对食物应当抱持的正确态度,佛陀也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在佛陀开悟证果之前,他修行六年的苦行,其中一项苦行就是每天只吃一粒饭。后来,他了解到这是没有利益的,所以他放弃苦行,开始正常地摄取食物,因而得以恢复体力。舍弃感官享乐与无益苦行这两种极端之后,他修行中道,不久即成就了圆满正觉。
问答二
    问答二

    问2-1:有的禅修者已经证得四禅八定,甚至修行到观禅(毗婆舍那),但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或德行并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许多人也因此而对此修行法门产生怀疑。一个证得上述境界的禅修者是否应该比没有证得的禅修者更加坚守他清净的身、口、意?

     一位证得四禅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缘,知道自己的许多过去世,或体验涅槃的禅修者是否应该保守秘密,不轻易向别人透露?

    答2-1:根据巴利圣典,要证得禅那、道、果的人必须先持戒清净;持戒不清净的人虽然还是能培育起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们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道与果。

     在这里,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一点:我从来不曾印证任何禅修者证得禅那、道与果。尽管我确实依照巴利圣典的教法来指导禅修者修行初禅、第二禅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据他们在小参时所报告的情况来指导,这并不表示我印证了他们的修行成果。他们的成果报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为有些禅修者很诚实,有些却不诚实。

     很难说得到上述成果的人在身、口、意方面必定能比尚未得到成果的人清净,因为有些人虽然尚未得到上述的成果,但是他们在德行上却也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大龙大长老(MahanagaMahathera)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罗汉(Dhammadinnaarahant)的老师,修行止观已经超过六十年以上,但是他还是一个凡夫(puthujjana);虽然他还是凡夫,但是由于强而有力的止观修行,使得他在那六十年当中没有任何烦恼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净,因此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悟阿罗汉果了。

     有一天,他的弟子法施阿罗汉坐在自己的住处,心里想:“我们住在五迦瓦里卡(Uccavalika)的老师大龙大长老是否已达到最究竟的沙门果呢?”观察之下,他发现他的老师还是个凡夫,并且他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师,那么一直到死亡他的老师都还是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老师的住所,顶礼老师并且履行弟子的义务之后,他坐在一旁。大龙大长老问他说:“法施,你为什么突然来到这里?”法施阿罗汉回答说:“我想来请教尊者一些问题。”大长老说:“问吧,我会尽我所知道的来回答你。”于是他问了一千个阿罗汉才能回答的问题,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他称赞老师说:“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锐,您在何时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师回答说:“六十年前。”他又问:“尊者,您修行过禅定吗?”老师回答说:“禅定并不困难。”于是他说:“尊者,那么,请变出一只大象来吧。”大长老就变化出一只大白象。他又说:“尊者,现在让这只大白象尾巴直竖,两耳向外伸张,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恐怖的怒吼声,向你直冲过来吧。”大长老就照著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冲过来的可怕景象,大长老跳了起来,准备逃走。这时,断尽烦恼的法施阿罗汉伸手捉住老师的袈裟,说:“尊者,断尽烦恼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他的老师了解到自己还是个凡夫,于是他谦卑地求助于法施阿罗汉,法施阿罗汉说:“尊者,不必担忧,我正是为了要帮助你才来的。”于是他为老师详细地解说一种业处,大长老领受了该业处,然后向经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时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在《中部MajjhimaNikaya》的注释里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年纪老了才出家作比丘,他的戒师是一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年轻比丘,他与戒师住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师是阿罗汉。有一天,在他们前往托钵的路上,他问戒师说:“尊者,阿罗汉长得什么样子?”戒师回答说:“这很难辨别,有一个人年老才出家,和阿罗汉住在一起,却不知道对方是阿罗汉。”虽然戒师已经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这位年轻戒师就是阿罗汉。因此,要辨别谁是阿罗汉是不容易的。

     一位真正的圣者是少欲、知足与谦虚的,绝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证悟。如果这位圣者是比丘或比丘尼,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或她)绝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讲说自己的证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弥、沙弥尼和在家居士。再者,从大龙大长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要确定一个人的证悟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修行成果。另外必须考虑的一点是,有些人会相信你,有些人不会相信。如果你真正证悟了道果,那么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严重的恶业,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因此,尽管证悟圣道的消息可能会激发某些人对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还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问2-2:如果禅修者不诚实,不依照真实情况报告他的禅修经验,他将面对什么样的损失呢?

    答2-2:既然他说谎话,他的戒行就已经不清净,因此他无法证得任何禅那、道与果,也不能在修行上有显著的进步。如果他明知而故意诈称证悟禅那、道与果,那就犯了很严重的戒。若这项恶业在临终时成熟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何在,我们的目标乃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这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唯有达到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引导其他人步上我们所走过的大道,给予他们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我们爱自己以及爱他人的话,我们就必须诚实。我们能说一个让自己堕入地狱的人是爱自己的人吗?当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能够痛改前非,诚实而且精进地修行,他还是可能证悟禅那、道与果的。

    问2-3:是否有不能证得佛果的人?

    答2-3:根据南传佛法,有几种人不能证得佛果:第一种人是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证得佛果,他不能再证得佛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分别证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与大弟子菩提。证悟之后就不再有来生,不再有名色来履行十波罗蜜。再者,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即使是证得最低的道果——须陀洹道果的人。须陀洹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会断尽一切烦恼,在最后一世死亡之后即进入般涅槃,他没有时间去履行至少要历经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来积聚的十波罗蜜。

     至于普通弟子,如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他们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成为普通弟子。然而,如果还未曾得到佛陀授记,他们就还可以修习菩萨道,履行十波罗蜜,也许终有一天能得到佛陀授记为菩萨。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尝试,但是成功的机会是相当小的。

    问2-4:如何透过见、闻、觉、知来达到解脱?

    答2-4:如果你在见、闻、觉、知的时候能够照见名色法,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你就可能达到解脱。

    问2-5:《中阿含经MajjhimaAgama》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答2-5: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后来,在他的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间,听闻富楼那尊者(MantaniputtaPunna)开示时,他证悟须陀洹道果,同时也具备了四无碍解智。要证得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曾经在过去生中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程度。

     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他继续修行观禅长达四十四年之久。在他即将证悟阿罗汉果的当天晚上,他彻夜行禅,尤其是观照身体四十二部份的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然而,由于过度的精进,他的定力变得薄弱,因此他想要躺下来,以便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在躺下来的过程中,五根达到了平衡,而在身体尚未接触到床之前就证悟了阿罗汉果。你应当了解这并不是顿悟,因为在证悟初果须陀洹之后,他还以四十四年的时间,运用种种方法,如:名色法、五蕴法、十二因缘法,来彻底地观照名色为无常、苦、无我。

     如果禅修者彻底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为无常、苦、无我,而且观智已经成熟,那么,在证悟道果的边缘,他可以只观照自己最喜欢观照的法及相。例如,他可以只观照色法为无常,这就足以使他证悟道果。然而,如果还不能彻底地观照名色为无常、苦、无我,他就不可能藉著只观照一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证悟任何道果。

    问2-6:能否以舍心观为基础进而修行无色界定?

    答2-6:不能。要达到无色界定,首先必须修行遍禅达到色界第四禅。例如,修行地遍达到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你必须去除遍满无边虚空的地遍似相。去除地遍似相之后,留下来的只有无边的虚空,这时你才能够修行空无边处定。至于舍心观乃是以有情众生为对象,修行舍心观并没有遍处相可以去除,也就无法得到无边的虚空,因此不能以舍心观为基础来修行无色界定。

    问2-7: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才能分析名色法,这是出自什么经、论的记载?

    答2-7:在许多部经及它们的注释里都提到这一点,例如《中部MajjhimaNikaya》的《大牧牛者经MahagopalakaSutta》及《相应部SamyuttaNikaya》的《不遍知经AparijananaSutta》。至于色业处的修法,简略的修法出自《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详尽的修法出自《中部MajjhimaNikaya》的《大象迹经MahahatthipadopamaSutta》、《大教诫罗候罗经MaharahulovadaSutta》、《界分别经DhatuvibhavagaSutta》,以及《阿毗达摩论藏AbhidhammaPitaka》里《分别论Vibhavga》的《界分别Dhatuvibhavga》。

     有两种禅修者: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和止行者(samatha-yanika)

     止行者就是先证得某一种禅那,藉此而达到心清净。当他想要进一步修行见清净时,应当先进入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外的任何一种禅那。出定之后观照寻、伺等禅支,以及与禅心相应的所有心所。必须依照它们个别的特征、作用、现状、近因来辨别它们。他能够照见这些心所,因为在修行止禅时,他已经辨认过五禅支了。

     然后他必须照见这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照见心所依处色所依靠的四大,以及存在那里的其他种所造色。同样地,他必须辨别它们个别的特征、作用、现状和近因。

     接著,在他观照五门心路过程之前,必须先修行色业处。在尚未修行色业处之前,他无法观照五门心路过程,因为他无法照见眼识、耳识等所依靠的眼净色、耳净色等,所以无法观照五门心路过程。

     然而,如果止行者不想先观照名法,而想要先观照色法,他应当采取和纯观行者相同的步骤。根据《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中的指导,纯观行者培育心清净的方法如下:

     “若纯观行者,或止行者想要从照见色法开始修行观禅,而非从照见名法开始,那么,他们应当依照第十一品中定义四大的部份所叙述的种种方法当中的一种,简略地或详尽地来辨别四大。”

     根据《清净道论》的这些指示,不具备任何禅那基础,而想要直接修行观禅的人必须先以简略法、或详尽法、或简略与详尽二法都采用,来辨别四大。已经证得某一种禅定,或证得所有八种定的人,若想从色业处开始修行观禅,他也必须同样地如此修行。

     关于色业处与名业处,《中部》的注释及《阿毗达摩论》注释的第二册里谈到:

     “在这两种当中,色业处指的是以简略法或详尽法来辨别四大。”

     注释中对如何修行观禅的色业处所作的这些指导,显示出佛陀教导纯观行者或想先修色业处的止行者应当从简略地或详尽地辨别四大下手。如果禅修者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他的修行将产生最有利益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注释并不是由觉音论师写成的,他只是将注释从锡兰的辛哈尔文翻译成巴利文而已。虽然有些注释无疑地是后代论师所造,但是大部份注释都是从佛陀时代传承下来的。在佛陀时代很平常的情况是:听完简要的开示之后,有些比丘还不明了法的意义,因此他们去拜见佛陀、或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或阿难尊者等,请求他们作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在五百阿罗汉参与的第一次结集中被结集为杂藏(PakinnakaDesana),也称为根本注释(Mula-Atthakatha)。负责在锡兰弘扬佛法的马兴达阿罗汉(arahantMahinda)将它们带到锡兰,他知道后代将无法以巴利文来保存这些注释,因此将它们翻译成辛哈尔文,并且称之为大注释(Maha-Atthakatha)。到了觉音论师的时代,有些人认为有必要推展以巴利原文来研究佛陀的教法,因此觉音论师又将所有的注释翻译回巴利文。

     在四部注释每一部的序言中,觉音论师都作了如此的结论:“我现在要翻译的注释,它的宗旨是阐明微妙殊胜的长部等圣典的含义,这是由佛陀及具有与佛陀类似资格的人所详尽解说的,具有与佛陀类似资格的人指的是舍利弗尊者与其他能够讲经的佛陀弟子。这些注释在第一次圣典结集时被诵念出来,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圣典结集时又再度被诵出。它们由马兴达阿罗汉带到锡兰,翻译成锡兰文以便利益锡兰岛上的居民。我将不乖违大寺(在阿努罗陀城Anuradhapura)长老们的观点,而将这些注释从锡兰文翻译回与圣典一致、庄重而且纯净无瑕的语言。”

     在《清净道论》中,他提出自己看法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他说:“我们对此事的抉择是如此。”(清净道论?第十三品?第一二三段)。在《中部MajjhimaNikaya》的注释里,他也只提出过一次,他说:“古代的尊者们并没有提到这项观点,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中部?I?28)只有这些极罕见的例子是出自他个人的观点。在《长部DighaNikaya?567-8》的注释里,他也说道:“自己的见解是最没有威信的,只有在符合经中义理时才能被接受。”(长部?567-8)这些很明白地显示了他并不是在撰写自己的注释。

     有人批评觉音论师,然而那是不对的,因为他只是将古代传承下来的注释加以翻译而已。举例而言,《清净道论》中的《说缘起品》完全是从《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一书中翻译出来的,而《迷惑冰消》就是《大注释》里的一个部份,它是佛陀在许多经中(如全部的《因缘相应NidanaSamyutta》)所教导缘起法的注释。在许多经中,佛陀教导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世的果,例如: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业造成现在世的五蕴。佛陀还教导现在世的因造成未来世的果。如果你不承认缘起的教法,那么就会有问题产生,因为这表示你认为佛陀讲了一些无意义的话或谎话。再者,如果缘起的教法是错误的,那么你也就不需要为了成佛而积聚波罗蜜了。为什么呢?因为否定缘起的教法也就是否定过去世的因能够造成现在世的果。若是如此,过去世的因不能影响你的现在世,那么你在过去世所行的善业都是白费的。而且,如果现在世的因不能造成你的未来世,那么你可以为所欲为,造作杀生、偷盗、邪淫等罪恶,而不用担心来世会堕落恶道受苦的危险。一切都只是靠运气而发生,也就不需要为了成佛而历经至少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来圆满十波罗蜜,因为你所修的波罗蜜全部都是白费的。

     然而,这是一种严重的邪见,称为无作用见(akiriya-ditthi)。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他们还是能观照到因果的作用,例如:吃得过饱是因,消化不良是果。然而,佛陀不需要教导这种因果,因为一般的正常人都知道这种道理。他们应当问自己:什么是造成这一世得到人生的业因?难道他们能说那业因也是在今生造作成的吗?当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们依然坚持得到今生为人的业因是在今生造成的,那么,他们可以去造作善业,然后发愿变成天神。如果现在业因能够产生现在果报的话,他应当马上变成天神。但是,他当然不可能由于那项善业而马上变成天神,为什么呢?因为造成今生得到人身的业因必然是来自过去的某一生。

    因此,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缘起的教法并不是想像,批评觉音论师说他造成混淆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以至诚恭敬的心来看待这些注释,因为它们是佛陀及许多大阿罗汉遗留下来的教导。

    问2-8:佛陀是否会“作梦”?作梦时是否有正念?

    答2-8:包括佛陀与辟支佛在内的所有阿罗汉都不会再作梦,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所有的迷惑幻想,在巴利圣典中,这称为pahinavipallasatta(远离颠倒梦想)。

    问2-9:具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各种善心的人,如果想投生人间,是否需要发愿?

    答2-9:不需要。如果想要投生人间,他必须依靠欲界的善业,然而该善业必须在他临命终时成熟才行。不论他是否发愿投生为人,只要他对人生还有执著,他的欲界善业就会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果报。然而,如果在临命终时他进入任何一种色界禅或无色界定,那么他将依照业果法则而自然地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
问答三
    问答三

    问3-1:禅师在开示中曾经提到我们的菩萨过去世投生为狮王时,有一只免子在睡梦中被掉落的果实所惊吓,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因而引起整个森林里所有野兽恐怖。当时狮王则逐一地追查,最后得知乃是误传所造成。弟子很好奇,人与人之间尚有语言隔阂,何以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可以沟通?请禅师慈悲开示。

    答3-1:我想那是因为菩萨的波罗蜜之缘故,使得他能够与其他动物沟通。例如,佛陀说法时只用一种语言,但是全印度各地讲不同种方言的人都能够清楚地了解佛陀所说的法。

    问3-2:修白遍时,以头盖骨的白色为对象,除了容易取相之外,还有其他意义存在吗?

    答3-2:事实上,我也教导禅修者以白花、白石头、白布等的白色作为对象来修行白遍。因此,任何白色的物体都可以作为修行白遍的对象。

    问3-3:如何才能对自己以及外境保持警觉,并且清楚明了?

    答3-3:要对自己以及外境保持警觉,并且清楚明了,你必须修行四念处。四念处是:

    一、 身念处;

    二、 受念处;

    三、 心念处;

    四、 法念处。

    身念处包括止禅与观禅,而其余三种念处则纯粹只是观禅。

     当你修行安般念时,就是在修行身念处。如果能以至诚恭敬的心,持续不断地修行,你的正念将会愈来愈强,定力也会愈来愈深,于是你的心变得非常宁静与清醒。

     修行到观禅时,你能够清楚地见到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以及它们的因。换句话说,你能够清楚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受、心、法。因此,如果想要对自己以及外境保持警觉,你应当努力培育强而深的定力,进而修行观禅。如果你能证悟阿罗汉果,那是最好的,因为阿罗汉一直是保持警觉与正念的。

    问3-4:请问禅师,如何检查自己是否落入有分心?如何避免落入有分?

    答3-4:在两个心路过程之间有许多有分心在生起与消灭,即使像现在,你正在听我开示,但是仍然有许多有分心正在你的心中生灭,这是自然的现象。通常人们无法察觉有分心,因为他们的定力很弱。但是,当他们培育定力达到近行定时,就能了解到有时候他们的心会落入有分,那时他们感觉自己似乎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还是无法见到有分心,因为有分心的对象乃是前世临死速行心缘取的对象。唯有当他们修行到缘起法,并且能照见前世的临死速行心及它的对象时,他们才能分辨有分心。

    问3-5:我曾经被人问倒了,请禅师帮我的忙,解答这个小问题——有人问:每一尊佛像都是有头发的,为什么你们出家人却是光头的?

    答3-5:在我们菩萨的最后这一生中,当他在阿拏摩河(theAnomaRiver)边出家时,他切掉自己的头发,直到只剩下两个指幅的长度。从那时候起,他的头发就一直保持两个指幅的长度,不会变长,也不会变短。

     佛陀允许比丘、比丘尼头发留到最长两个指幅。如果头发留到比两个指幅还长,那就犯了突吉罗罪(dukkata恶作罪)。因此,如果你办得到的话,你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一直保持头发两个指幅长。

    问3-6:每个人都可以修禅吗?是否有不能修禅的人?是否有人一直修禅,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却都没有禅相发生?这是不是因为业障重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

    答3-6:每个人都可以修禅。然而,有些人无法得到禅相,这可能由于他们过去的业障、或不够精进、或得不到善知识引导、或方法错误等因素所造成。也可能同时由几项因素合并所造成的。

    问3-7:有位比丘在做过还俗的仪式之后,仍然冒充为比丘。请问禅师,在家居士供养已做过还俗仪式的比丘会有什么功德?如果这样的假冒比丘剃度别人出家,并授与别人比丘戒,将来他会遭受什么果报?

    答3-7:根据《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Sutta》,即使接受布施的是一只动物,或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布施者仍然能够从那项布施中得到功德。然而这样的功德并不殊胜,因为该布施不会由于受施者而净化。

     如果比丘还俗之后仍然穿著袈裟,冒充比丘,那么他就是一个贼,因为他偷取在家居士供养出家人的四种必需品(四事供养)。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就是“贼住”的人(十种波罗夷人当中的一种),在这一生当中,他不能再出家为比丘。

    问3-8:有人怀疑涅槃近似于断灭论。请禅师开示涅槃与断灭论的差别?

    答3-8:断灭论乃是认为:不必造作任何业因,人死亡之后就达到灭尽。相反地,佛陀教导说:有因才有果;什么样的因就造成什么样的果。例如:有了无明、爱、取、行、业这些因之后,果报五蕴就会产生。佛陀也教导说:没有因就没有果。例如:当所有的无明、爱、取、行、业都被阿罗汉道所灭除之后,果报五蕴就不会再生起。因此,涅槃的教法是中道,它依据自然的定理,显示因果相生的法则。再者,如果有人认为:灭除了无明、爱、取等这些因之后,并没有所谓的涅槃存在。那么,事实上,他本身就是存有常见的人。

    问3-9: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入佛位,同时也成为一位阿罗汉。他不必从证悟初果开始,再一直修行到四果。佛陀的弟子里是否也有不必证悟前三种果位,就直接证悟阿罗汉果的人?

    答3-9:根据南传佛法,事实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菩萨乃是透过证悟四道与四果而证得佛果的,他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证悟了四道与四果,在两种道之间只有几个观智生起而已。所有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都必须经历四道与四果,因此,没有任何一位弟子能够不证悟前三种道果而直接证悟阿罗汉果。

    问3-10:由于不通达世俗谛,而造成在修学真实谛时有障碍,应当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答3-10:佛陀开示说:“有定力的比丘能够如实知见诸法。”因此,如果想要照见究竟的真理,你应当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修行,培育强而深的定力。

     在这里,我要讲述周利槃陀伽尊者(VenerableCulapanthaka)的故事。出家之后,周利槃陀伽尊者在他的哥哥摩诃槃陀伽阿罗汉(arahantMahapanthaka)的指导下修行。然而,经过整整一个雨季安居的时间,他连一首四句偈都背不下来。他之所以如此愚笨的原因在于:过去世中,在迦叶佛(KassapaBuddha)的时代,周利槃陀伽是一位学问渊博而且能教授佛法的比丘。有一次,他嘲笑跟随他学习的一位比丘为愚蠢。那位比丘因为受到老师的嘲笑而感到羞愧,并且丧失了继续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项恶业,周利槃陀伽在许多世里都出生为愚笨的人。乃至在他的最后这一世,生为周利槃陀伽,出家之后他突然变得愚笨,因此,很意外地,当他背诵到下一句的时候,已经忘了上一句所背的内容。

     他的哥哥摩诃槃陀伽认为他不可能证悟任何道果,就命令他还俗。听到哥哥这些令人沮丧的话,周利槃陀伽感到很伤心,于是哭了起来。

     那时,佛陀住在明医耆婆(Jivaka)所供养的芒果园僧寺里。佛陀见到周利槃陀伽的困境,并且知道他将因为佛陀的指导而证得解脱,于是佛陀来到周利槃陀伽身边,问说:“我儿周利槃陀伽,你为什么哭泣呢?”周利槃陀伽回答说:“世尊,因为我的哥哥要赶我走。”“我儿周利槃陀伽,你的哥哥并不具足明了众生意向与根器的能力,而你正是必须由佛陀引导的人。”说了这些鼓励的话之后,佛陀以神通力变出一块清净的布,交给周利槃陀伽,然后告诉他说:“我儿周利槃陀伽,用手拿著这块布,并且朗诵著:‘rajoharanam,rajoharanam——这块布容易遭到污染,这块布容易遭到污染’,你就这样子修行吧。”

     于是周利槃陀伽尊者就坐下来,用手摩触著佛陀给他的布,并且朗诵:“这块布容易遭到污染,这块布容易遭到污染”。当他如此摩触几遍之后,那块布开始变脏了。他继续摩触,那块布变得更脏,就像抹布一样脏。他的智慧成熟的时机已经到了,消失与坏灭的法则在他的心中现起,他内心思惟:“这块布原本是洁白清净的,但是由于和我的身体接触的缘故,现在它已经充满污垢。我的心就像这块布一样,在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我的心原本是洁白清净的,但是由于和贪、嗔、痴等不善心所接触,我的心变得肮脏了。”如此思惟自己本身之后,他进一步精进地培育定力,并且证得四种色界禅。以这些禅那为基础,他努力修行观禅,然后证悟阿罗汉果,同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及六神通。

     从周利槃陀伽尊者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不应该认为愚笨的人就不可能证得殊胜的成就。

    问3-11:佛陀教导周利槃陀伽念“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念“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

    答3-11:根据南传经典,周利槃陀伽尊者并不是诵念“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念“容易遭到污染”。

     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槃陀伽生为一个国王。有一天,在城里巡查的时候,他的额头冒汗,于是他用一块清净的布擦去汗水,那块布因而弄脏了。国王自言自语地说:“由于这个不清净的身体,把这么一块清净的布给弄脏了,使这块布丧失了它清净的本质。有为法真是无常啊!”如此,他得到无常的印象(anicca-sabba无常想)。所以,就周利槃陀伽尊者而言,“容易遭到污染”这个法门是他证悟阿罗汉果的强力助缘。由于佛陀见到他过去生中的善行,并且希望促使他专注修行契合那项善行的对象,因此佛陀交给他一块清净的布。

     周利槃陀伽尊者已经积聚波罗蜜长达十万劫之久:他在许多过去生中都研究三藏典籍,并且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这是每一位要证得四无碍解智及六神通的阿罗汉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在他的最后这一生中,当他看到布变得肮脏时,立刻省察到有为法无常的本质。由于过去的波罗蜜与禅修,他能够领悟有为法无常的本质,也能够领悟有为法苦及无我的本质,藉此而证得阿罗汉果。

    问3-12:有人说:在修禅之前必须先累积福德,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

    答3-12:如果这里的“福德”指的是过去生中所行的福德,那么这句话是真实的。有两类种子:也就是智慧(vijja明)种子与善行(carana行)种子。善行种子指的是布施、持戒、修行禅定等等。过去生中所累积的善行种子使你今生能得到好的父母、遇到好的朋友及导师、以及能够听闻到佛陀的教法。智慧种子指的是修行四界分别观、色业处、名业处、缘起及观禅。过去生中所累积的智慧种子使你今生能够明了佛法,尤其是明了四圣谛。

    如果一个人具备善行种子,而却缺乏智慧种子,那么他将有机会遇到佛陀的教法,但是却不能彻底地明了佛法,就像一个有双脚而却瞎眼的人。例如: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名叫真谛(Saccaka)的辩论家。虽然佛陀为他说了两部长篇的经,他仍然无法证得任何道果。他心里认同佛陀所说五蕴是无常与无我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愿意承认。虽然佛陀知道他不能证得任何道果,但是仍然为他讲了两部长经,因为佛陀预见到在他获得智慧种子之后,将在佛陀般涅槃后大约四百年的时候投生在斯里兰卡,成为一位大长老,名叫大黑护佛(Mahakala-buddharakkhita),并且将在那时证悟阿罗汉果。 如果一个人具备智慧种子,而却缺乏善行种子,假使他遇到佛法,他能够明了佛法;但是他却很难遇到佛法,就像一个有敏锐的视力而却没有脚的人。例如:阿阇世王(KingAjatasattu)原本具备了足够的善根,能够在听闻佛陀开示《沙门果经SammabbaphalaSutta》之时证得须陀洹道果;然而他却没有证得道果,因为他不能在杀害自己的父亲之前就先遇到佛陀。如此,由于缺乏善行种子,他不能在适当的时机遇到佛陀。同样在佛陀的时代,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对年老的乞丐夫妇,并且露出微笑。阿难尊者就请问佛陀为什么微笑。佛陀告诉他说:那对乞丐夫妇当中,丈夫名叫大财长者子(thesonofMahadhanasetthi)。如果他们在早年的时候修行佛法的话,丈夫将会证悟阿罗汉果,妻子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如果他们在中年的时候修行佛法的话,丈夫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妻子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如果他们在晚年的初期修行佛法的话,丈夫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妻子会证悟须陀洹道果。但是他们却一直蹉跎到沦落为乞丐,现在已经太老也太虚弱而不能修行佛法。他们错过了修行佛法的时机,也就无法证得任何道果。所以,同时具足善行与智慧这两类种子是很重要的,如此才有机会遇到佛陀的教法,并且能够明了佛法。

     至于今生所造的福德,正如我在之前的开示中谈过的,对于今生能证悟阿罗汉果的人而言,今生所造的福德是不重要的。他们应当专注修行戒、定、慧三学,努力证悟阿罗汉果。今生所造的福德不能带给他们来生的利益,因为他们不会再继续生死轮回。然而,对于还必须生死轮回的人而言,今生所造的福德还是很重要的。

    问3-13:有一位老比丘尼经常对信徒说:你以前堕胎的婴灵现在正跟著你,你累劫的冤家债主正跟著你,障碍你的一切,所以你的事业才会失败、会生病、家人不和、争吵不休,你会得癌症。请问禅师,堕胎的婴灵及累劫冤家债主真的会二十四小时跟著自己,等著报仇吗?

    答3-13:佛陀说:胎死腹中的婴儿多过安全出生的婴儿。当一个婴儿在子宫内死亡之后,依照他临死那一刻成熟的业,他会投生在五道当中的一道。如果投生于地狱道、畜生道、人道、或天道,他就不可能跟著自己过去的母亲。如果他投生于饿鬼道,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他会遭受极大的痛苦,不可能跟著过去的母亲。只有某一种鬼可能会跟著母亲,但是很难确定那一个婴儿会是这种情况。即使他跟著母亲,也不会带给母亲什么大的伤害,只是偶尔惊吓她一下,或使她闻到不好的气味等,如此而已,因此母亲并不需要害怕。

     母亲必须了解的是:自己已经造了一项恶业,因为堕胎就是杀人。如果这个恶业在她临命终时成熟,她就会堕入四恶道之一。然而,对于已经做过的事,哭泣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事情已经做了,谁也无法将那个业去除。她必须做的是:避免再造同样的恶业。如果她能够避免造作所有的恶业,努力只奉行善业,那是更好的。她应当实行布施、持守五戒,如果能修行止禅与观禅,那又更好。如果这些善业当中的一项在她临命终时成熟,她将投生到善道。如果能够证得须陀洹道果,她将永远不再投生于恶道。只要今生没有做过五种无间业当中的任何一种,她都还有可能证得圣果。五种无间业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使活著的佛陀身上出血、分裂和合的僧团。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盎崛摩罗尊者(VenerableAvgulimala):他在家的时候杀死了许多人,但是在他出家为比丘之后还是能证得阿罗汉果。因此,以前曾经堕胎的母亲不应再为那件事情忧虑,因为那样对她的生活没有帮助。相反地,她应当善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奉行善业。
问答四
    问答四

    问4-1: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你得癌症是因为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正在纠缠你,你要拿三十万元新台币出来,我帮你拜一堂消灾超度、梁皇宝忏,你的癌症自然会好。请问禅师,在南传佛经里是否有记载比丘、比丘尼拿信徒的钱,保证可以免除信徒得癌症或绝症的事情?

    答4-1:在南传经典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2: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到信徒家里说:你们家大门方位不好,冲到对面那户人家的墙角,有杀气,你们要赶快搬家,不然会有厄运,子女会生病,生意会赔钱。请问禅师,在南传的经律里是否有教导比丘、比丘尼去帮信徒看方位、风水的记载?

    答4-2:在南传经律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3:有一位老比丘尼到信徒家,见到客厅里有祖先遗照,就对信徒们说:你家祖先遗照的眼睛在转动,客厅里不能挂祖先遗照,祖先会附身在遗照里,不去投胎转世。

     请问禅师,过世的祖先真的会附在遗照上面吗?鬼道众生到底住在那里?

     鬼道众生一定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吗?

     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我经过坟墓及佛寺骨灰塔时,都有一些鬼跟著我回家,请求我超度。请问禅师,公墓里的每个坟墓及佛寺的骨灰塔都有鬼道众生吗?每个众生死亡时都会执著骨灰、尸体而去当鬼吗?

    答4-3:根据佛陀的教法,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依照业果法则,只要还未证得阿罗汉果,在临死那一刻成熟的业就会决定下一世投生的地方。如果临终时善业成熟,他将投生于善道,即:人道或天道。如果临终时恶业成熟,则他将投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道当中的一道。因此,说每个众生死后都会执著他的骨灰或尸体而去当鬼,这种说法违背佛陀的教法。事实上,这是一种宿命论邪见。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佛陀所教导的业果法则就是错的。

     从上述所说到的业果法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并非所有亡者都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投生于天道,他将会住在天界。如果他投生于人道,他将会住在来生母亲的子宫里或家里。如果他投生于地狱道或畜生道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鬼道众生,他们依照各人自己的业而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如果他投生于鬼道,他将依照自己的业而在某一个地方受苦,很少会继续住在以前的家里。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非常执著自己身体的女人,她死后投生为住在自己尸体里的鬼。有一位比丘看见坟场里的这具尸体,就拿走尸体身上的布,来当作粪扫衣。由于这个鬼的执著,她使自己的尸体站起来,跟著比丘走到寺院。比丘回到寺院,进入自己的房间,并且将门关上。由于无法再跟进去,那尸体就倒在门口。这种投生为住在前世的所有物的鬼,实在是非常罕见的例子。

    问4-4: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

    答4-4: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正如在前面某一次问答中所提到的,只有某一种鬼能够分享到以前的亲人回向给他们的功德。除了这种鬼之外,其余的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忙,即使佛陀也帮不了他们。

    当禅修者修行慈心观或悲、喜、舍心观时,他能够大略地看见鬼道众生。他必须看到鬼道众生,否则怎么能对他们散播慈爱、悲悯、随喜或舍心呢?至于具备天眼通的人,他能够详尽地看到鬼道众生。

    问4-5: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

    答4-5: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除了佛陀、辟支佛及阿罗汉之外,对于其他人而言,在临死的那一刻不可能没有任何善业或恶业成熟。

    问4-6:梦属于那一种心识?为什么会在正要躺下,将睡未睡的短暂时间出现似梦的景像?在梦境一结束却立即清醒?是否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境?或可能是过去世的事实?或是未来将成为事实的事情?为什么呢?有可能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吗?

    答4-6:梦是由许多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我们无法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因为梦是由微弱的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梦境一结束立即清醒是因为他又回复了正念。

     梦有四种原因:第一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二种是:身体的四大不平衡所造成。第三种是:天神托梦。第四种是:未来的预兆。前两种梦是虚假的;第三种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第四种梦是真实的。

    问4-7:夜半醒来,却以为是白天,因为看到的是明亮如白天的景像,为什么会如此?

    答4-7:如果禅修者在睡觉之前修禅,并且有光明出现,在他醒来时就可能还有光明存在。但是,如果你所说的那个人不是禅修者,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会见到光明。

    问4-8:南传比丘如何培育还需要在轮回中生死流转的福报?中国有一句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否有出家人会因为福报用尽或不足,而来生沦为乞丐?又凡夫比丘如何肯定自己来生仍然能在人间,而且出家修行呢?

    答4-8:根据佛陀的教导,比丘有两项责任:

    一、 研究经典;

    二、 修行止观,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无论比丘选择履行其中的那一项责任,持戒清净都是绝对必要的。他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这意味著他必须有德行。当他从施主那里接受供养之后,他可以将所得来的物品供养给同参比丘、僧团或佛陀。如此,以他这样一位有德行的比丘,将如法得来的物品,布施给有德行的接受者,他的布施是崇高而且能产生大果报的,就像因陀卡(Indaka)布施给阿那律阿罗汉(arahantAnuruddha)的那一汤匙饭一样。

    他也能以所接受到的花来供养佛陀。当他在奉行寺院里的义务,如:扫地、清洁僧团的建筑物等的时候,他正是在积聚崇高的德行。当他礼敬上座比丘时,也是在积聚德行。如此,南传比丘经常有机会积聚崇高的德行,以作为他在生死轮回中的资粮。事实上,他比任何在家人具有更殊胜的机会积聚德行。

    如果他选择履行第二项责任,则他必须专注于修行止禅与观禅。如果他能够彻底地修行缘起法(十二因缘),更好的是如果他能够修行达到行舍智,那么,下一世他将不会投生于恶道。这表示来生他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成为比丘。

    如果他修行止禅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他将投生于梵天界。如此,即使他没有证得任何道果,仍然能依靠他的布施、持戒、禅那、观智等善业,而在未来世投生于人界、天界或梵天界。这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现象。然而,如果他尚未修行缘起法,临死的时刻万一有恶业成熟的话,他就仍然会投生于恶道。

    问4-9: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

    答4-9: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导,而修行达到行舍智。精通巴利圣典的人,当他们有系统地修行提升上去时,就能知道自己达到行舍智。

    问4-10: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否有能力知道别人也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

    答4-10:如果他具有他心通,也就是能够知道别人心念的神通,那么他可以知道别人是不是阿罗汉。如果他不具有他心通,则无法知道。

    问4-11:在某次静坐的经验中,可察觉内心的念头极迅速地生灭流转,但是无法看清楚念头的内容与善恶,这是属于什么心法?

    答4-11:既然连你自己都无法知道它们是善或恶,我又怎么能知道呢?

     这样的智慧还是很肤浅的。至少你必须修行到名业处,能够分辨究竟的名法,那时你才能详细地了解心与心所。

    问4-12: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菩萨道有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分别?若有,其分别何在?

    答4-12: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然而,南传经论中讲到有三种菩萨:慧者菩萨、信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慧者菩萨以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信者菩萨以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精进者菩萨以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

    问4-13: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如何发愿修行才能生到兜率天,于弥勒菩萨处闻法修行?而在龙华三会时于弥勒佛前得到授记?

    答4-13: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想从未来的弥勒佛那里得到授记,你必须在遇到他的时候,具备出生为人、生为男人等符合授记资格的八项条件。

    问4-14:有人说:“人死亡的时候有如生龟脱壳。”那么死后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器宫捐赠是否也是菩萨道的行为?如果舍心不够,如此做是否会影响往生善趣?生前应该如何作心理建设呢?

    答4-14:死亡之后捐赠器宫就像将吃剩的食物布施给人一般,这不是上等的布施,只是一种微弱的善业。菩萨通常是在活著的时候将器官布施给他人。

     根据佛陀的教法,死亡之后立刻就投生,在今生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与来生的第一个心(结生心)之间没有其他心识存在。今生的死亡心灭去之后,来生的结生心立刻生起。在这里,我想建议你透过修行缘起法来亲身体验。在这期禅修当中,就有一些禅修者修行到缘起法。如果你付出足够的精进,终有一天你也能亲身见到生死之间的真实情况。

    问4-15: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

    答4-15: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

     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能够在临终时修行观禅是次好的。如果不能,能够达到禅那并且维持到死亡时刻也是好的。至于其他种善业则是很不保险的: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导致投生于善道,然而,由于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于恶道。

    问4-16:如果想从四大分别观改修安般念观呼吸会有困难吗?

    答4-16:有些禅修者会遇到困难:在鼻子和脸部的四大特相变得非常明显,使得他们无法专注於呼吸。但是有些禅修者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一心专注於呼吸。

     至于已经修成四大分别观,并且修行了色业处的人,要修安般念是很容易的。修行了观禅的人也是如此。

    问4-17:在回答问题里,讲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中提到:“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由于和贪、嗔、痴接触的缘故,心变得肮脏了。”如果说有一个“本来的心”存在,是否会落入常见?或是我误解了禅师的意思?请禅师加以解释,心为何是本来清净的?

    答4-17:“心本来是清净的”这句话中的“心”特别是指有分心而言。正如注解《法聚论Dhammasavghani》的《殊胜义注Atthasalini》一书中所解释的,有分心是清净的,它是一种果报心,不与贪、嗔、痴等不善心所相应。一切的果报心、善心及唯作心也都是清净的,因为它们也是不与贪、嗔、痴等不善心所相应。

     根据《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再注疏《根本复注Mulatika》,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只有心所才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不善心所是不清净的,其余的心所都是清净的。

     然而,在南传教法里并没有所谓的“本来的心”。南传经典里只提到:有分心称为主人,六门心路过程称为客人。

    问4-18:如果已经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可否不修慈心观,而直接修悲心观证得初禅?同理,可否不修慈心观、悲心观,而直接修喜心观,或不修慈、悲、喜心观,而直接修舍心观证得初禅?如果不可以,原因何在?

    答4-18:禅修者可以直接修行慈心观、悲心观或喜心观而证得初禅。然而,修行舍心观只能产生第四禅;若禅修者要达到舍心观第四禅,他必须先修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达到第三禅。次第地修行上述三种法门达到第三禅之后,以它们为基础,才能修行舍心观达到第四禅。

    问4-19:已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之后,为何还要修白遍、褐遍、黄遍、红遍达到第四禅?修这四遍有何不同的利益?有助于修行观禅吗?

    答4-19:禅修者不一定需要修行遍处禅;但是修行遍处禅是很有帮助的,理由是:如此修行之后,禅修者的定力将变得更强,更容易修行色业处、名业处及缘起。再者,他将能更清楚地照见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如果他能够证得所有八定,那又更好了。

     再者,如果他能以白遍、褐遍、黄遍、红遍为基础而证得八定,他也就能够以任何白色、褐色、黄色、红色的物体为对象来修行遍禅,如:石头、花、云、布等。于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专注于它们的颜色,他就能达到禅那。如此修行的时候,他的心路过程里将生起众多殊胜的善业,因此,修行各种遍处对体证佛法很有帮助。

    问4-20:修安般念最初证得第四禅时和修白遍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又如果十个人分别修十种不同的遍处,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

    答4-20:他们的定力并不相等。例如:在十遍当中,白遍是最宁静的。再者,佛陀的第四禅比其他人的第四禅更强,因为佛陀的第四禅能显现双神变,而其他人的第四禅不能。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比其他弟子的第四禅更强,因为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能降伏嗔怒的难陀跋难陀龙王,而其他弟子的第四禅不能。

    问答四

    问4-1: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你得癌症是因为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正在纠缠你,你要拿三十万元新台币出来,我帮你拜一堂消灾超度、梁皇宝忏,你的癌症自然会好。请问禅师,在南传佛经里是否有记载比丘、比丘尼拿信徒的钱,保证可以免除信徒得癌症或绝症的事情?

    答4-1:在南传经典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2: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到信徒家里说:你们家大门方位不好,冲到对面那户人家的墙角,有杀气,你们要赶快搬家,不然会有厄运,子女会生病,生意会赔钱。请问禅师,在南传的经律里是否有教导比丘、比丘尼去帮信徒看方位、风水的记载?

    答4-2:在南传经律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3:有一位老比丘尼到信徒家,见到客厅里有祖先遗照,就对信徒们说:你家祖先遗照的眼睛在转动,客厅里不能挂祖先遗照,祖先会附身在遗照里,不去投胎转世。

     请问禅师,过世的祖先真的会附在遗照上面吗?鬼道众生到底住在那里?

     鬼道众生一定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吗?

     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我经过坟墓及佛寺骨灰塔时,都有一些鬼跟著我回家,请求我超度。请问禅师,公墓里的每个坟墓及佛寺的骨灰塔都有鬼道众生吗?每个众生死亡时都会执著骨灰、尸体而去当鬼吗?

    答4-3:根据佛陀的教法,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依照业果法则,只要还未证得阿罗汉果,在临死那一刻成熟的业就会决定下一世投生的地方。如果临终时善业成熟,他将投生于善道,即:人道或天道。如果临终时恶业成熟,则他将投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道当中的一道。因此,说每个众生死后都会执著他的骨灰或尸体而去当鬼,这种说法违背佛陀的教法。事实上,这是一种宿命论邪见。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佛陀所教导的业果法则就是错的。

     从上述所说到的业果法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并非所有亡者都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投生于天道,他将会住在天界。如果他投生于人道,他将会住在来生母亲的子宫里或家里。如果他投生于地狱道或畜生道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鬼道众生,他们依照各人自己的业而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如果他投生于鬼道,他将依照自己的业而在某一个地方受苦,很少会继续住在以前的家里。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非常执著自己身体的女人,她死后投生为住在自己尸体里的鬼。有一位比丘看见坟场里的这具尸体,就拿走尸体身上的布,来当作粪扫衣。由于这个鬼的执著,她使自己的尸体站起来,跟著比丘走到寺院。比丘回到寺院,进入自己的房间,并且将门关上。由于无法再跟进去,那尸体就倒在门口。这种投生为住在前世的所有物的鬼,实在是非常罕见的例子。

    问4-4: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

    答4-4: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正如在前面某一次问答中所提到的,只有某一种鬼能够分享到以前的亲人回向给他们的功德。除了这种鬼之外,其余的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忙,即使佛陀也帮不了他们。

    当禅修者修行慈心观或悲、喜、舍心观时,他能够大略地看见鬼道众生。他必须看到鬼道众生,否则怎么能对他们散播慈爱、悲悯、随喜或舍心呢?至于具备天眼通的人,他能够详尽地看到鬼道众生。

    问4-5: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

    答4-5: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除了佛陀、辟支佛及阿罗汉之外,对于其他人而言,在临死的那一刻不可能没有任何善业或恶业成熟。

    问4-6:梦属于那一种心识?为什么会在正要躺下,将睡未睡的短暂时间出现似梦的景像?在梦境一结束却立即清醒?是否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境?或可能是过去世的事实?或是未来将成为事实的事情?为什么呢?有可能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吗?

    答4-6:梦是由许多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我们无法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因为梦是由微弱的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梦境一结束立即清醒是因为他又回复了正念。

     梦有四种原因:第一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二种是:身体的四大不平衡所造成。第三种是:天神托梦。第四种是:未来的预兆。前两种梦是虚假的;第三种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第四种梦是真实的。

    问4-7:夜半醒来,却以为是白天,因为看到的是明亮如白天的景像,为什么会如此?

    答4-7:如果禅修者在睡觉之前修禅,并且有光明出现,在他醒来时就可能还有光明存在。但是,如果你所说的那个人不是禅修者,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会见到光明。

    问4-8:南传比丘如何培育还需要在轮回中生死流转的福报?中国有一句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否有出家人会因为福报用尽或不足,而来生沦为乞丐?又凡夫比丘如何肯定自己来生仍然能在人间,而且出家修行呢?

    答4-8:根据佛陀的教导,比丘有两项责任:

    一、 研究经典;

    二、 修行止观,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无论比丘选择履行其中的那一项责任,持戒清净都是绝对必要的。他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这意味著他必须有德行。当他从施主那里接受供养之后,他可以将所得来的物品供养给同参比丘、僧团或佛陀。如此,以他这样一位有德行的比丘,将如法得来的物品,布施给有德行的接受者,他的布施是崇高而且能产生大果报的,就像因陀卡(Indaka)布施给阿那律阿罗汉(arahantAnuruddha)的那一汤匙饭一样。

    他也能以所接受到的花来供养佛陀。当他在奉行寺院里的义务,如:扫地、清洁僧团的建筑物等的时候,他正是在积聚崇高的德行。当他礼敬上座比丘时,也是在积聚德行。如此,南传比丘经常有机会积聚崇高的德行,以作为他在生死轮回中的资粮。事实上,他比任何在家人具有更殊胜的机会积聚德行。

    如果他选择履行第二项责任,则他必须专注于修行止禅与观禅。如果他能够彻底地修行缘起法(十二因缘),更好的是如果他能够修行达到行舍智,那么,下一世他将不会投生于恶道。这表示来生他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成为比丘。

    如果他修行止禅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他将投生于梵天界。如此,即使他没有证得任何道果,仍然能依靠他的布施、持戒、禅那、观智等善业,而在未来世投生于人界、天界或梵天界。这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现象。然而,如果他尚未修行缘起法,临死的时刻万一有恶业成熟的话,他就仍然会投生于恶道。

    问4-9: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

    答4-9: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导,而修行达到行舍智。精通巴利圣典的人,当他们有系统地修行提升上去时,就能知道自己达到行舍智。

    问4-10: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否有能力知道别人也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

    答4-10:如果他具有他心通,也就是能够知道别人心念的神通,那么他可以知道别人是不是阿罗汉。如果他不具有他心通,则无法知道。

    问4-11:在某次静坐的经验中,可察觉内心的念头极迅速地生灭流转,但是无法看清楚念头的内容与善恶,这是属于什么心法?

    答4-11:既然连你自己都无法知道它们是善或恶,我又怎么能知道呢?

     这样的智慧还是很肤浅的。至少你必须修行到名业处,能够分辨究竟的名法,那时你才能详细地了解心与心所。

    问4-12: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菩萨道有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分别?若有,其分别何在?

    答4-12: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然而,南传经论中讲到有三种菩萨:慧者菩萨、信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慧者菩萨以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信者菩萨以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精进者菩萨以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

    问4-13: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如何发愿修行才能生到兜率天,于弥勒菩萨处闻法修行?而在龙华三会时于弥勒佛前得到授记?

    答4-13: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想从未来的弥勒佛那里得到授记,你必须在遇到他的时候,具备出生为人、生为男人等符合授记资格的八项条件。

    问4-14:有人说:“人死亡的时候有如生龟脱壳。”那么死后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器宫捐赠是否也是菩萨道的行为?如果舍心不够,如此做是否会影响往生善趣?生前应该如何作心理建设呢?

    答4-14:死亡之后捐赠器宫就像将吃剩的食物布施给人一般,这不是上等的布施,只是一种微弱的善业。菩萨通常是在活著的时候将器官布施给他人。

     根据佛陀的教法,死亡之后立刻就投生,在今生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与来生的第一个心(结生心)之间没有其他心识存在。今生的死亡心灭去之后,来生的结生心立刻生起。在这里,我想建议你透过修行缘起法来亲身体验。在这期禅修当中,就有一些禅修者修行到缘起法。如果你付出足够的精进,终有一天你也能亲身见到生死之间的真实情况。

    问4-15: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

    答4-15: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

     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能够在临终时修行观禅是次好的。如果不能,能够达到禅那并且维持到死亡时刻也是好的。至于其他种善业则是很不保险的: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导致投生于善道,然而,由于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于恶道。

    问4-16:如果想从四大分别观改修安般念观呼吸会有困难吗?

    答4-16:有些禅修者会遇到困难:在鼻子和脸部的四大特相变得非常明显,使得他们无法专注於呼吸。但是有些禅修者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一心专注於呼吸。

     至于已经修成四大分别观,并且修行了色业处的人,要修安般念是很容易的。修行了观禅的人也是如此。

    问4-17:在回答问题里,讲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中提到:“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由于和贪、嗔、痴接触的缘故,心变得肮脏了。”如果说有一个“本来的心”存在,是否会落入常见?或是我误解了禅师的意思?请禅师加以解释,心为何是本来清净的?

    答4-17:“心本来是清净的”这句话中的“心”特别是指有分心而言。正如注解《法聚论Dhammasavghani》的《殊胜义注Atthasalini》一书中所解释的,有分心是清净的,它是一种果报心,不与贪、嗔、痴等不善心所相应。一切的果报心、善心及唯作心也都是清净的,因为它们也是不与贪、嗔、痴等不善心所相应。

     根据《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再注疏《根本复注Mulatika》,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只有心所才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不善心所是不清净的,其余的心所都是清净的。

     然而,在南传教法里并没有所谓的“本来的心”。南传经典里只提到:有分心称为主人,六门心路过程称为客人。

    问4-18:如果已经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可否不修慈心观,而直接修悲心观证得初禅?同理,可否不修慈心观、悲心观,而直接修喜心观,或不修慈、悲、喜心观,而直接修舍心观证得初禅?如果不可以,原因何在?

    答4-18:禅修者可以直接修行慈心观、悲心观或喜心观而证得初禅。然而,修行舍心观只能产生第四禅;若禅修者要达到舍心观第四禅,他必须先修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达到第三禅。次第地修行上述三种法门达到第三禅之后,以它们为基础,才能修行舍心观达到第四禅。

    问4-19:已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之后,为何还要修白遍、褐遍、黄遍、红遍达到第四禅?修这四遍有何不同的利益?有助于修行观禅吗?

    答4-19:禅修者不一定需要修行遍处禅;但是修行遍处禅是很有帮助的,理由是:如此修行之后,禅修者的定力将变得更强,更容易修行色业处、名业处及缘起。再者,他将能更清楚地照见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如果他能够证得所有八定,那又更好了。

     再者,如果他能以白遍、褐遍、黄遍、红遍为基础而证得八定,他也就能够以任何白色、褐色、黄色、红色的物体为对象来修行遍禅,如:石头、花、云、布等。于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专注于它们的颜色,他就能达到禅那。如此修行的时候,他的心路过程里将生起众多殊胜的善业,因此,修行各种遍处对体证佛法很有帮助。

    问4-20:修安般念最初证得第四禅时和修白遍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又如果十个人分别修十种不同的遍处,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

    答4-20:他们的定力并不相等。例如:在十遍当中,白遍是最宁静的。再者,佛陀的第四禅比其他人的第四禅更强,因为佛陀的第四禅能显现双神变,而其他人的第四禅不能。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比其他弟子的第四禅更强,因为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能降伏嗔怒的难陀跋难陀龙王,而其他弟子的第四禅不能。
问答五
    问答五

    问5-1:佛陀及上首弟子般涅槃时,是否从初禅顺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再逆转到初禅,又顺修到第四禅而般涅槃?既然佛陀及阿罗汉般涅槃后即不受后有,为何还要顺逆修八定之后,才在第四禅般涅槃?

    答5-1:我不确定大目犍连尊者般涅槃的方式,但是佛陀与舍利弗尊者确实是以如此的方式般涅槃。这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所以他们如此做。而他们的第四禅是唯作性(纯粹作用性)的禅那,不能产生任何未来的生命。

    问5-2:由于生理因素而不适合修安般念的人,如果想修白遍,应如何修?其详细步骤如何?

    答5-2:他可以使用任何白色的物体作为对象,专注于那白色来修行白遍。例如:他可以用白布包裹在钵盖上,做成一个白色的圆形。然后坐在适当的地方,张著眼睛专注那白色。几分钟之后,闭上眼睛看是否心中会现起一模一样的白色圆形。如果闭上眼睛时也能看见白色的圆形,他就能一心专注于那白色圆形,直到证得禅那。

     另一种方式是先修成安般念或四大分别观,然后修行三十二身分。一旦能够清楚地照见骨骼或头盖骨时,就能专注于骨骼或头盖骨的白色来修行白遍。

    

    问5-3:限定虚空遍禅和空无边处定有何不同?为何前者是色界定?又修限定虚空遍禅有何特殊利益?

    答5-3:修行限定虚空遍时,禅修者直接觉知空间;修行空无边处定时,他专注于去除遍处禅相之后留下来的空间。除了限定虚空遍以外,其余九种遍都可用来修行空无边处定。在巴利文中,限定虚空遍的所缘对象称为“虚空”(akasa);而空无边处定的所缘对象称为“除遍空”(kasinugghatimakasa)。

    问5-4:今世为人,如果没有证得色、无色界定,来世可能生到色、无色界天吗?

    答5-4:不可能。

    问5-5:色界初禅天的众生一直处在初禅的状态吗?能够进而修到第二禅乃至无色界定吗?

    答5-5: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并不是一直处在初禅的状态,他们有眼门、耳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而在这些心路过程之间,有分心也会生起。

     他们能够修行止禅,进而达到第二禅等,乃至无色界定。他们也能修行观禅,乃至证悟阿罗汉道果。

     至于无色界的众生,他们能修行达到与自己这一层天相等深度的禅那,或更高的禅那,但是不能入更低的禅那。例如:识无边处天的众生能够修行达到上三种无色界定,但是不能入空无边处定及四种色界定。

    问5-6:一位凡夫比丘患有长期而极度痛苦的疾病,而且医药无效的情况之下,应如何如理作意,以度过或忍受痛苦?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修行?例如:是否可藉著此病痛而修证道果?

    答5-6:我们必须记住:即使连佛陀也免不了生病。在佛陀般涅槃之前的十个月里,他遭受严重的背痛,一直到他般涅槃为止。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免除病痛呢?当我们染患长期、痛苦而且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对疾病生气或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忍受病痛,与病痛共处,并且充分利用我们的有生之年,精进修行佛法。事实上,在这世间里,没有医生能彻底治愈疾病;医生只能暂时治疗疾病而已,因为佛陀说:“五蕴就是病”,所以,只要还有五蕴,我们就还会生病。如果真正想要完全根除病痛,你应当努力修行,证悟涅槃。涅槃没有名色,当然也就没有病痛。

     生病的比丘能够以病痛所产生的苦受为对象来修行观禅,这称为受念处。然而,如果想证悟道、果及涅槃,只观照感受是不够的,还必须观照其余的四种蕴,也就是:色蕴、想蕴、行蕴及识蕴。他也必须观照五蕴的因,然后观照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就能够证悟道、果及涅槃。

    问5-7:缅甸南传佛教如何面对一个还俗的比丘,再度进入僧团?僧团如何处理才如法如律?

    答5-7:根据南传佛教的戒律,并不禁止还俗的人再出家受戒为比丘。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名叫吉达(Citta)的比丘,六次出家,六次还俗。第七次他再度出家受戒为比丘,但是这一次他不还俗了,因为他证得阿罗汉果。

     在缅甸和泰国有许多短期出家的比丘,他们通常只出家几天或几个月而已,这是这两国的佛教传统。然而,在佛陀的时代,并没有所谓出家作“短期比丘”的这种事情,我们不应当鼓励出家作短期比丘这种作法;但是对于这样的传统,我也无法去改变它。

    问5-8:在大龙长老的故事里,以神通变化出来的忿怒大象会伤害人吗?长老可以用神通变现出此大象,是否应该也能以神通令此大象消失?当时,为什么没想到可以如此做?已生起恐惧心的时候,神通力是否不能同时存在?

    答5-8: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大象不会伤害人。当时大龙长老能以神通力使大象消失,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忘了。恐惧心与神通心发生在不同的心路过程里,二者不会同时存在。

    问5-9:行菩萨道需要修忍辱波罗蜜,那么修解脱道的行者是否也需要修忍辱波罗蜜?

    答5-9:是的,修解脱道的行者需要修忍辱波罗蜜,而且也需要修其他的九种波罗蜜。他必须修行十波罗蜜达到相当的程度,直到这些波罗蜜强得足以令他证悟阿罗汉果。然而,他的波罗蜜不能和菩萨的波罗蜜相比,菩萨的波罗蜜远远超过阿罗汉的波罗蜜。

    问5-10:禅修营期间,大家专心学习“解脱道”,何以禅师开示“菩萨道”?请问是否有特殊用意?

    答5-10:因为有北传的法师建议我讲菩萨道,而且我也有心讲解南传教法中所教导的菩萨道,以便对各位想修行菩萨道的人有所帮助。

     我们不能说禅修只是在修行解脱道,因为菩萨不但必须禅修,而且他的止禅与观禅都必须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你应当还记得十波罗蜜当中的一项是出离波罗蜜,出离波罗蜜的颠峰就是证得禅那。慈波罗蜜及舍波罗蜜也是在以无边宇宙中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证得慈心禅及舍心禅时达到颠峰。你也应记得十波罗蜜之一是智慧波罗蜜,而行舍智就是菩萨所必须达到的最高智慧与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话,菩萨如何能达到行舍智呢?

     再者,当一个人精进地禅修之时,他正是在修行精进波罗蜜。他必须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付出强大的耐心与决心来禅修。因此,禅修之时他正是在积聚许多种波罗蜜。从《本生经Jataka》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在我们的菩萨出生为人的许多生当中,他都精进地禅修,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十遍禅、八定及五神通。因此,很清楚地可以知道,不仅想要证悟阿罗汉果的人需要禅修,菩萨也必须禅修。

    问5-11:菩萨乘思想起源自何处?为何有此思想的开展?

    答5-11: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二年,他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当佛陀抵达迦毗罗卫城时,释迦皇族们以盛大的典礼来欢迎佛陀及比丘众,并且带他们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园(Nigrodharamamonastery)。到达尼拘陀园之后,佛陀坐在特别为他准备的座位上,在两万名阿罗汉的围绕之中,佛陀保持沉默。因出身高贵而自傲的释迦皇亲贵族们心里想:“这位悉达多太子年纪比我们小,他只是我们的子侄甥辈而已。”在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怂恿后生晚辈们说:“你们去向佛陀顶礼致敬,而我们则退居在后面。”

     佛陀了解因出身高贵而自大的释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显现双神变来降伏他们的傲慢心。从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涌现的双神变产生显赫光明的殊胜奇观,释迦皇族们被这景象所摄受,怀著敬仰的心情,他们发出赞叹的言词。

     那时,正住在王舍城(Rajagaha)灵鹫山(GijjhakutaHill)的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通看见发生在迦毗罗卫城的整个经过,他心里想:“现在我应当去拜见佛陀,并请求佛陀讲述他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波罗蜜的故事。”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随著他的五百位阿罗汉,并且向他们宣布说:“走吧,我们去觐见世尊,并请求他讲述过去诸佛的故事。”如此表白之后,他们以快过风雷的神足通,一瞬间就来到佛陀的面前。礼敬佛陀之后,就提出该项请求。

     应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Buddhavamsa》,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DipavkaraBuddha)时代到维山达拉王(Vessantara)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菩萨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萨乘的思想源自佛陀。

     从佛陀的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此经的理由,佛陀说:“谛听《佛种姓经》,此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去除忧伤的尖刺,并带来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槃乐。聆听之后,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问5-12:请问禅师,生为女众,出家修行,若今生无法修得成就解脱,那么如何才能“转女成男”,来生再继续修行呢?请慈悲开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说的,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透过他清净的戒行而得以实现。同样地,女众也可以透过清净的戒行而转生为男性。如果能够证得禅那,而且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则能投生为没有性根色而只现为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与观禅,成功地证得初果须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PrincessGopika)那样。她证得初果之后,发愿投生为男性,结果就真的能如愿以偿。

    问5-13:请问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观,佛陀是“万能,全能”的吗?或者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在《法句经Dhammapada》第276偈中,佛陀开示说:

    ‘Tumhehikiccamatappam;

    AkkhataroTathagata.

    Patipannapamokkhanti.

    JhayinoMarabandhana.’

    “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如果他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石头吗?请思考这一点。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生都变成佛。

    问5-14:想修行菩萨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证到行舍智,不证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经得到授记的菩萨,除了在他即将成佛的最后那一世之外,无论他如何精进修行,都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即使是尚未得到授记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强烈意愿,那么他的观智提升到行舍智时就会自动停在那里。

    问5-15: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他菩萨授记成佛?

    答5-15: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经Anagatavamsa》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是后人的著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5-16:如何有次第地学习巴利藏经?其特色为何?

    答5-16:如果想要彻底地研究南传三藏或巴利圣典,最好是先学习巴利文之后,直接研究巴利文三藏,因为还有许多巴利圣典并没有翻译成其他语言。再者,从巴利原典翻译过来的著作中,意义上经常有一些改变。

     在不同的国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许的差异;然而,你可以选择用任何一种文字保留下来的巴利文,例如:斯里兰卡的辛哈尔文巴利或缅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应当在博学的导师指导之下研究这些圣典。在研究巴利三藏之时,你也应同时研究注释和再注释,因为若不研究注释和再注释,你就无法透彻地了解巴利三藏。

     三藏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在这三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须彻底地研究律藏。经藏包括许多部经,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到证悟阿罗汉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业处、名业处及十二因缘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阿毗达摩论知识,否则无法彻底地修行这些业处。

    问5-17: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能否请禅师开示,或在那些经论有说明,可以有所依据?

    答5-17:须陀洹道断除身见、疑及戒禁取见。在某些经及《阿毗达摩论》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须陀洹道时被断除。斯陀含道将感官欲望及嗔恨减轻。阿那含道断除感官欲望及嗔恨。阿罗汉道断除剩余的五种高层次的结(五上分结),即:色界欲、无色界欲、骄慢、掉举和无明。

    问5-18:请问禅师,瞎眼、耳聋的人是否没有眼净色、耳净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聋的话。

    问5-19:如果一个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缘接受具足戒。当他的戒腊足够时,能否传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据南传戒律,他可以传授他人具足戒。只有当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时,参与授戒仪式的比丘犯突吉罗罪(dukkata),而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并不犯任何罪。
即席问答
    即席问答

    问1: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

    答1: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样做,就违犯了突吉罗罪。

    问2: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

    答2: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puthujjanabhikkhu)是认定比丘(sammutibhikkhu)。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认定比丘也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比丘的戒条与威仪)、根律仪戒(防护根门,不令烦恼在根尘接触时生起)、活命遍净戒(以清净正当的言行来过活)及资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种资具之正确目的)。这四种戒称为增上戒(adhisila)。增上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假设一位凡夫比丘遇见一位阿罗汉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腊比阿罗汉比丘高,那么阿罗汉比丘就必须礼敬凡夫比丘。这是戒律上的规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问3:根据北传佛教,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是否有不同阶位的分别?

    答3: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确实是智者,但是在他们之间并没有阶级的差别。

    问4: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经过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答4: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Yasodhara)及儿子罗候罗(Rahula)还有贪爱。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以观智照见时,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如果分析这些微粒,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这些色法是刹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在燃灯佛时代,虽然我们的菩萨具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灭除无明,因此他还有无明。由于无明,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此,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爱著,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错知为有人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avijja)。对人生的爱著称为贪爱(tanha)。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这些是在他成佛后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Sutta》中所宣称的“凡夫的行为”。

     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经彻底地毁灭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问5:要发至上愿(abhinihara)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

    答5:她并没有发愿要成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禅修期中帮忙护持的义工人员。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为男性。转生为男身之后,如果具足八项条件,他就能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得到授记之后,他必须以至少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履行诸波罗蜜。波罗蜜成熟时,他就能成佛。菩萨得到授记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为女性,一直到成佛那一世都只会投生为男性。但是在她得到授记之前,有时还是会投生为女性的。

    问6: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比阿罗汉更强,因此应当是圣者,怎么可能还是凡夫呢?

    答6: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罗蜜还未成熟到足以证得圣道与圣果。而还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问7:为什么佛陀不教导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舍智为止,然后发至上愿,修菩萨道,直至成佛?

    答7:这个问题你应当去问佛陀本人。在许多经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怀是:既然他本身领悟了四圣谛,也要让弟子们领悟四圣谛;既然他本身渡过了生死苦海,也要让弟子们渡过生死苦海等等。这是佛陀的本怀。

    问8: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答8: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sabhavalakkhana)及共相(samabbalakkhana)。共相指的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

     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一切知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上首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大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普通弟子觉智相应。从这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差别的。

    问9:根据北传佛教,即使佛陀般涅槃之后,他仍然能以神通力变现无数的应化身,继续救度众生。禅师认为如何?

    答9:南传有一部经中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请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一一答覆了,婆罗门感到很满意。最后他问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有些人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婆罗门问说:“涅槃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证悟涅槃,有些人却没有证悟涅槃呢?”佛陀反问他说:“你知道前往王舍城的路怎么走吗?”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如果有两个人请示你前往王舍城的路,一个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个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错路。结果一人走到了王舍城,另一人却走不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呢?”婆罗门回答说:“哦,乔达摩,我只能指示他们前往王舍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同样道理,诸佛只是指示通向涅槃的道路而已,众生必须自己精进修行。有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些人不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而已,他们并不救度任何人。依《阿毗达摩论》,佛陀从未救度任何人达到涅槃,他只是指示涅槃之道而已。

     根据《阿毗达摩论》,佛陀的神通是色界唯作神通心(rupavacara-kiriya-abhibba-citta),这是一种名法。佛陀般涅槃时,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灭,包括神通心在内。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槃时也息灭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

    问10:在涅槃当中,是否有个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乐、净?如果涅槃里没有名色,我无法想像那是什么情形。

    答10:涅槃是不可思议、超乎想像的。如果有个常住真心,因为心是名法,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涅槃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槃还有一个常住真心,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

    问11:北传的经典里提到有五件事是不可思议,佛陀的神通力就是其中一件。既然佛陀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怎么能以《阿毗达摩论》来解释它呢?

    答11:所谓“神通力不可思议”只限于佛陀还在世的时候,而不包括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仅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其他人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

    问12: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会再出来度众生。但是他在过去行菩萨道时与许多众生结缘,当这些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时,佛陀也不会出来帮助他们吗?

    答12:与菩萨有缘的众生通常都跟随著菩萨。他们的波罗蜜往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成熟。在佛陀的时代,有四十倍无量数的众生领悟四圣谛,证得圣果,他们的数量之多,无法计算。当我们菩萨履行波罗蜜时,这些都是与他有缘的众生。

    问13: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圣者是否还会结婚生子?

    答13:会,像:毗舍佉、给孤独长者等。在佛陀时代,憍萨罗国(Kosala)有七千万人口,其中有五百万人都是证果的圣者,而他们大部份是有家室之人。

    问14:修行成就慈心观有十一种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观,但无法证得慈心禅,他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利益?

    答14:是的。《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个故事:当一只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时,有个猎人以矛刺它,但是那矛无法刺入它的身体,而该时它所拥有的只是普通慈爱而已。如果你修行慈心观,虽然未能证得慈心禅,但是修行慈心观的善业仍然能产生今世在人间的善报,以及来生天界的果报。

    问15:《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答15:因为四梵住只能产生禅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禅,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禅,修行舍梵住只能产生第四禅。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禅那,而不修行观禅,则他们无法证悟涅槃。死后他们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唯有观禅才能令人证得涅槃、知见涅槃。

     如果他们能以四梵住禅那为基础,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并且能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达到涅槃、知见涅槃、证悟涅槃。

    问16:如果一个人求受比丘戒之时年龄未满二十岁,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如法的,而且受戒后他持戒精严。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

    答16:他不是真正的比丘,但是能持戒是很好的,这是善业。如果他内心诚实无欺,则他还是可能修行到证得禅那、道、果及涅槃的。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不是个真正的比丘,就应当重新求受比丘戒。

    问17:考虑求受比丘戒者的年龄时,是否应将出生前住胎的时间包括在内?

    答17:是的,通常是九个月或十个月。

    问18:如果有人不知情而从假冒的比丘那里受戒,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如果不算,他是否算是“贼住”的人?

    答18:根据南传三藏,此人不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但是如果他诚实不欺,内心清净,那么他可以再求受比丘戒。

     根据南传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至少必须有五位比丘组成僧团,才能授予他人比丘戒。如果在这五位之中,有一位犯了波罗夷罪,那么求戒者无法成为比丘。如果在授戒堂里有十位以上的比丘,其中有一个比丘犯了波罗夷罪,其余比丘并不犯,而且他们能完整地诵念羯磨文,那么求戒者仍能成为比丘。

    问19:怀孕多久之后堕胎会造成杀人罪?

    答19:结生心一生起就是有了生命,堕胎造成胎儿的命根断绝时,即形成了杀人罪。

    问20:结生心一生起时就有了生命,那时的名色是什么情况?是否也有性根十法聚、身十法聚等色聚?

    答20:你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请实际地修行体验。当你修行到缘起法时,就能照见那时有多少色法,多少名法。

     根据《阿毗达摩论》,结生时有三十种名法。对于智相应喜俱投生的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三十种色法存在于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及心色十法聚之中。在这三种色聚当中都含有命根(色命根)。在三十四种名法之中也有命根(名命根)。由于色命根和名命根都已具备,所以我们称它为生命。

    问21:修行观智属于智慧种子。那么,能否说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并不是在培育善行种子?

    答21:修行方法有两种:止禅与观禅。止禅属于善行种子,观禅则属于智慧种子。但是有时观禅也算是善行种子,例如:如果观禅在临命终时成熟,那么它将造成新的结生心。此时观禅可称为善法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