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提婆
    僧伽提婆(约4一5世纪),华言众天,《毗昙》学者,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他是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人,俗姓瞿昙。出家之后,笃志好学。梁慧皎《高僧传》卷一《晋庐山僧伽提婆传》说他“入道修学,远求明师,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这说明僧伽提婆不仅精通三藏,而对《阿毗昙心论》有待殊的研究。又说他“为人俊明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入,恂恂不怠”。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具有高深智慧而又态度谦虚和诲人不倦的人。

    秦苻坚建元(公元365一384年)中,僧伽提婆来到长安。其时先他而来的印度或西域僧人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鸠掌罗弗提、昙摩蜱等人。由于符坚崇信佛法,支持译经事业,当时的长安,形成为一个佛教中心。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人先已译出《婆须密》、《中阿含》、《增一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经论。僧伽提婆来到之后,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亦参与译经事业。由于关中战乱,僧伽提婆与冀州沙门法和移居洛阳。他在洛阳居住将近五年,逐渐通晓华语,在讲说过程中,始知“先行出经,多有乖失”。法和要求僧伽提婆重译。继之姚兴在长安掌握政权之后,又大兴佛法,法和再度入关,而僧伽提婆则南渡江左,受到庐山慧远的热烈欢迎。

    僧伽提婆在庐山期间,应慧远的要求,译出了《阿毗昙心》和《三法度》二论,慧远亲自为之作序推广。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僧伽提婆离开庐山到建业(今南京),受到朝野王公大臣和社会名流的欢迎和尊敬。其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询深信佛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请僧伽提婆讲《阿毗昙》,名僧毕集听讲。他“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服”。同年冬,与慧持等四十余义学莎门重译《中阿含经》等。

    关于僧伽提婆的译经,梁《高僧传》卷一说:“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万余言”。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僧伽提婆译经论六部,一百一十六卷,唐道宣《大唐内典录》说为三部,六十卷;唐智升《开充释教录》说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广且书名出入很大。兹据《出三藏记集》所载抄录如下:

    《中阿含经》六十卷、《阿毗昙八装犍度》二十卷、《阿毗昙心论》十四卷、《稗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阿毗县心》四卷、《三法度》二卷。

    上述所译经论中,《阿毗昙心》有两种,一为十六卷,一为四卷,这可能是广略不同的译本。从僧伽提婆所译经论,即可看出,他的译典,主要是《毗昙》,这就说明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毗昙学者。江左之有毗昙学,亦自他始。他在江南弘化一个时期之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