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公元652-71O年),译为“学喜”,大本《华严经》的译者,于遁(又作于阇,即今新疆和田)人。宋赞宁《高僧传》卷二说他“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喜大小乘,旁通异学”。由此可见实叉难陀在于遁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武则天即帝位之后,重视佛法,尤喜大乘。她以晋译《华严经》内容不全,希望获得梵本重译。当时她听说于遁有此梵本,便派使者前往访求,并请译师。实叉难陀以是因缘应聘来华。武周正圣元年(公元695年),他携带诸梵本至洛阳,住大遍空寺。不久,即组织译场,由菩提流志和义净同宣梵本,弘景、圆测、神英,法宝、法藏等人担任笔受和证义,复礼任缀文。经过将近五年的时间,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始完成《华严经》的重译工作,全书共八十卷。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以后,又在洛阳三阳宫译经多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实叉难陀因母亲年迈,要求回国省亲,武则天允准,并派御史霍嗣送他。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请他来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他到长安,其时中宗以万乘之尊,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请他骑大象入城。长安城内的僧众亦热烈欢迎也他杖后,住在大荐福寺,准备再次组织译场,但是他病倒了,于景云元年(公元7l0年)逝世,终年五十九岁。

    实叉难陀逝世后,尸体火化,传说其舌根犹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护送他的骨灰回于遁安葬,又在他火化之处建塔作纪念,世称“华严三藏塔”。

    实叉难陀虽有两次应请来华,但是译经的成就只是第一次,第二次来到长安不久即去世。他所译的经典,据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九载为十九部,一○七卷。兹抄录经名如下:

    《大才广佛华严经》八十卷、《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大方广入如来智穗不思议经》一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大方广普贤菩萨所说经》一卷、《大乘入楞伽经》七卷、《观世音秘密藏神咒经》一卷、《妙臂印幢陀罗凡经》一卷、《百千印陀罗凡经》一卷、《救面燃饿鬼陀罗凡神咒经》一卷、《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大来四法经》一卷、《十善业道经》一卷、《大乘起信论》二卷(第二出,与真谛出者同本)、〈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一卷、《离垢净光陀罗凡经》一卷、《菩萨出生四法经》一卷。

    实叉难陀的上述译经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数最多(八十卷),也是他的主要译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华严经》称为旧译,而他译的则称为新译。这新旧两译之问的不同之点是:

    (一)旧择只有六十卷,新译为八十卷。(二)旧译只有八会三十四品,新译有九会三十九品。(三)旧译梵本为三万六千颂,新译梵本为四万五千颂。(四)旧译无《入法界品》,新译有。

    实叉难陀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是他仅次于《华严经》的一部译经。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曾译此经,实叉难陀是重译。但二者也有些不同之处,求译只有四卷、而实译则有七卷。此外,实译经首多《罗婆那王劝请》一品,经文中间又开出《无常〉、《现证〉、《如来常无常〉、《刹那》、《变化〉、《断食肉》等六品,经文较长,说理详细。

    实叉难陀的译经,大部分都是重译本。他是在玄奘以后,按理说应该效法玄奘的译风,但他没有这样作,而是摹仿鸠摩罗什的译文,以简约顺势为宗,经文近乎意译,并采用罗什所创的许多译名。这或许是由于助译人员的喜好所致,并非其本意。

    实叉难陀是否重译过《大乘起信论》,在学术界有争议。迭部论的旧译本,传为陈真谛所译,原来就有争议,有人说是后人的伪托。现在实叉难陀的重译本,也有人说是后人的伪托。但是记载实叉难陀重译《起信》的是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智升本人与实叉难陀几乎是同时代或很近的人,他的记载,是权威性的,一般说可信。故否定实叉难陀重译过《起信论》的说法,还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