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经论的要求和方法1
    对浩如烟海、广博精深的佛教理论,在研究的时候,如果不掌握几个原则,很可能学了一个时期,没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如先研究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等,这些经文浅显易懂,并不晦涩,而且篇幅不多,不至于因卷帙过多或不易领会而中途倒兴,而且这些经文,文字虽简短,义理却很丰富。此后可研究金刚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文字较长,义理较深的一类经论。这样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的研究,不致知难而退或望文生畏,对研究教理的习惯和兴趣,也可慢慢养成了。

    (二)要结合修持,联系实际

    教理学习,必须结合修持来进行,因学佛重在实证,理论是实证后所流露,因此理解教理的能力,是和各人的人事阅历和修持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若光是作学术性的研究,有解而无行,这种理解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会正确的。譬如经论处处所说的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名相,我们即使研究得烂熟,自问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去,但终觉得依稀仿佛,只是口头玄妙,隔靴搔痒。但若能直下明悟到这一无念而又灵明的本体,便觉得经论所说特别亲切有味,所以古来大德,一旦明白己躬下大事,便能对经论融会贯通,所谓三藏十二部是我自心注脚。而且研究经论若不结合实际,难免执指为月,被文字所转而不能自拔。坛经中说僧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不能明心,被经所转,六祖教他口诵心行即能转经,可见实修的重要了。

    其次所谓联系实际,就是要将教理研究所得,在现实生活中配合观察,例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便观察到的确世界有沧海桑田,人事有悲欢离合,思想有生住异灭,客观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在运动变化、刹那生灭之中,从而也推想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可能性,虽然没有‘现量’证到,但可以‘比量’而知了。其他对因果、事理、善恶、苦乐等等,都可联系实际来观察,便更能感到教理的正确和圆满。

    (三)要依靠师友,广学多闻

    这也正是研究教理的群众观点。由于佛教教理是智慧的结晶,是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加上文字的简赅精要,在自学中不免有提不起兴趣或无法理解、觉得苦闷的情况,这样必须依靠师友来切磋解决,互相交流、学习,或请大德善知识指示。况且佛法如大海,哪个能尽其底源?所以只有亲近师友,才能不断提高。至于依靠集体,也很重要,单干独行,往往世间事情都搞不好,何况学佛大事,如果集合大家智慧,互相观摩增上,便易于得益了。

    研究经论的要求和方法2

    在掌握了上述原则以后,我们也应知道学习的具体方法:

    1.多钻研,多薰习

    那就是有机会时要多多闻法薰习。佛法说闻、思、修三慧,闻法是很重要的,能将他人钻研所得,转而为我所有,费力少而获益多,岂不是很好吗?至于不懂的名相等,则宜耐心思考,或查阅辞典,或请问师长,务求了解,不宜含糊笼统。

    2.做摘记,绘图表

    凡是考查过、学习过和听到过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忘记,若一查再查,势必浪费时间精力,因此最好备一手册,将常见的名相等,根据自己需要,做好精要的摘记,不必过细,只要便于检查翻阅就是了。此外绘成表解,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了解和记忆,例如:将五蕴与百法的关系、三界六道的系统、四谛十二因缘的开合、五阴与八识的关系等绘成图表,可以一目了然,温故知新。例如:(见附表一、二)

    附表一:

    附表二:

    3.弄通关键名相

    名相不了解,是阅读佛书的最大苦恼,往往越看越糊涂,不得要领。有些名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例如‘心’字,有时指妄心,有时指真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这是指妄心;‘心如虚空不动转’则是指真心。又如‘法’字,含义很广,凡一切事事物物都可用‘法’字代表,如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等;有时也指真如、法性,如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时又指法门、方法,如金刚经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些名词虽不同,而所指的却相同,最突出的如真如、实相、涅槃、法住、法身、金刚般若、一真法界、第一义谛等等,无非都是觉性的异名。此外如‘大方广’、‘常寂光’、‘法报化’、‘真俗中’等等,无非是自性体、相、用的不同说法。还有些名辞,内容相仿,但开合不同,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指思想现象和物质现象;三界、六道、九地、二十五有,都是指不同的生命现象。我们在研究佛经时,这些特点都有了解的必要。

    4.领会主要精神

    经论中有的侧重说空,如般若经、中论、大智度论;有的侧重说有,如楞伽经、解深密经、辨中边论等。小乘中的‘俱舍’是有宗,‘成实’是空宗。有的多说理性,例如圆觉、金刚、坛经;有的多说事相,如地藏、弥陀等经。但不管它说空说有,说事说理,佛法都是整体的,所谓‘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我们在研究时先了解其旨趣大意,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