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观心 练习13 观贪欲
    (三)正念观心

    本经所列举的第三念处是心念处。“心”是指心理现象,它们又被称之为“行”、“心所”(梵文:cittasamskara,“mentalformations”)。受也是行(心所),但是在第二念处里,我们已经专门讨论过——因为受的范围太广。剩下的是所有其它的心理现象,例如,想(梵文:samjn~a),行(cittasamskara)和识(vijn~ana),它们都是心的作用和即心观心的对象。行(samskara)可以是心理的、物理的或生理的。

    佛教各个宗派所列举的心所的数目各不相同。俱舍宗(AbhidharmakosaSchool)列举了四十六种,成实宗(SatyasiddhiSchool)列举了四十九种,法相宗(DharmalaksanaSchool)列举了五十一种。《四念处经》只列举了二十二种心所,包括贪欲(desire)、嗔恚(anger)、愚痴(ignorance)、不镇定(disturbance)、心胸狭小(narrowness)、目光短浅(limitedness)、散乱(lackofconcentration)、心不自在(lackoffreedom)、昏沉(dullnessanddrowsiness)、焦虑(agitation)、掉悔(remorse)、疑惑(doubt),以及它们的对立面:不贪(not-desiring)、不嗔(not-hating)、不痴(non-ignorance)、镇定(non-disturbance)、宽容(tolerance)、目光远大(unlimitedness)、定(concentration)、心得自在(freedom)、不昏沉(absenceofdullnessanddrowsiness)、不焦虑(absenceofagitation),不疑惑(absenceofdoubt),此外还包括正念(mindfulness)、嫌恶(distaste)、安祥(peace)、喜悦(joy)、轻安(ease)、舍(lettinggo)。本经的第二种版本多列举了一种心所:不净(impurity),它可以包括其它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心所。第三种版本认为感官欲求(sensulcraving)是不同于贪的一种心所。所有这些心所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作为我们即心观心的对象。

    即心观心的练习与即身观身、即受观受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正念地观察那些被称之为“心所”的心理现象之生起、存在和消失。为了看清它们的本质、它们过去的根源和将来的后果,我们借助于有意识地呼吸,去辨认出它们,并且深入地观察它们。我们应该记住,当正念之灯被点亮的时候,作为观察对象的心所就会自然而然地朝健康的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