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无垢性品第四
    己二修无垢业

    无垢性品第四

    无垢性有四种:一、衣服,二、饮食,三、卧具,四、汤药。此四种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资养生命的,若于此不起贪求之心,名四无垢性。如在家的人,因需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卧具可包括房屋床椅等)资养生命,由积蓄保藏以成为私有财产,使子孙相传相续,因此有妻子眷属等俗家的累赘负担在身上。出家人固然要远离一切世间家累,但这生活上所需要的四事,还不能脱离,故虽出家而亦要三衣遮体,一钵吃食,有病痛要施针药,睡眠休息要有房屋卧具。所以、事实上需要此四事来资养生命,世间法不能尽离。但是、这生活所需要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能够知足不勉强贪求积蓄才好;倘若贪求积蓄,又岂不是有家产了吗?既有家产,又必继之而起家眷,无明妄想种种颠倒邪见皆生起来了。依佛法,若为弘法利人的大众资养生命故而积蓄财产,还讲得过去;若蓄为个人的私产,这是绝对不可的。如今一般的出家人,将十方僧众公有的寺产,大多数变为私产了。如剃度子孙派或传法派,将十方僧众公有的财产,作为私人代代相传的产业,同于世俗人的贪恋,成为变形的家族,这实为有垢污的怪现象。本来,出家人只要日常生活应用的四事能随分知足,除现前衣吃资生之外,其余可不必有什么积蓄;若个人的财物有所余,可随时施人,或归为十方公有之僧物。十方公有之僧物,则由经理人负责管理,个人不能丝毫据为己有而独享其优美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出家的僧格,才有与无垢性接近的可能。若将公有据为私有,甚而建立家庭眷属,则有违出家的初心,现造地狱的恶因,将来要受地狱的恶果了。所以、前品中智光长者既决定发心出家,此品中则已经出了家而成智光比丘了,故教诫他不要作形式的出家人,要能安分的作个真正的出家人,这就是此品所由来的主旨。这两品,前一品明要修怎样的出家观,此一品明要怎样的出家人,都注意于出家的戒法。

    积蓄财产,不但出家人的私人财产不应有积蓄,十方寺院亦不应多有财产积蓄。因为,有财产即僧伽堕落的病源,使社会人民轻视僧伽,认僧伽为分利的人。所以从各方面观察起来,不但僧伽个人不应有财产,即僧伽结集的团体亦不应积有财产,倘有一个僧团的大众,能精进道行,勤修学问,自然有人来供养,不用依靠财产。个人或团体有了财产,则各种憍慢心生起来了,道念亦退了,学问也不研究了,以为祗要有了财产什么皆不成问题。大家怀著这种下劣的观念,遂致堕落。

    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寺僧,因财产太丰富,僧伽所应做的事都不去做,腐败堕落,招来外人的摧残、毁谤。如广东、河南等处僧寺的摧毁,可作例证。有财产的佛教大寺院,易招外魔时来相侵扰而争夺,因此高尚纯洁的佛教,也随之沉沦下去了,这真是使人丧气的事!一般的僧伽,因无学问、无道德,也就没有法子来抵制外魔。所以、我的主张,凡是出家人,都应当专在道念、学问、德行上去修习培养,决不要在寺产上贪求执著,这不但建立三宝无益,且为堕落的动因。我有一段回忆:清初重兴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石奇禅师,我最佩服他的思想。此寺先有很多的田产,被地方人侵占完了,其时地方官愿为出力收回,他说:我只要有门前的几亩田可以供佛香灯便好了。此寺往年为了田产与人争斗,因而失掉道行而增长了烦恼,终致全寺倾灭。这是石奇禅师的高见!所以,我主张僧伽或个人团体,都是无产好,有产反使他堕落。若真正发菩萨心为佛教作事,是以道力去作,是为作事而作事,不是为财产而作事,如此免却外人的误解;使佛法清净住世,给与人类永远的幸福。比方,现前的南普陀,大家都知道十亩田地的产业也没有,然而大众反能够研究教理精进修学,这全靠大众的道念爱护。所以常住兴隆,内外安宁和睦,生活也不感觉很因难,不消说,即是社会信仰的人民直接或间接来资助之故。基于上面的理由,佛法无论个人或团体,都以能脱离世间的财产为最善。本来,从出世间法的立场看来,最污秽的即是财产、淫欲。所以前品特别注重要出家而舍离淫欲之法,此品则特别注重舍离财产,这是解决欲界根本的问题。因为人间为求衣服、饮食……等丰富充足的生活时,即自然有无量贪求之心,泉水也似的涌出来了。所以在超欲界的地位看起来,贪财产是最可恶的、最垢污的事。与这正相反的,即是大可佩服的出世的无垢性。此中所云的无垢性,确是这样的。

    庚一智光敬问

    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著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殊胜功德,令得闻者发清净心,乐远离行,不断佛种。世尊大恩,无缘慈悲怜湣众生如罗侯罗,出家菩萨应云何住?云何修习无垢之业?云何调伏有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