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释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今释此经、概依清凉国师意而述之。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

    ○一总释名题

    《记》‘大’约体、十法界共有之心体也。十法界同一心法、界虽有十、其体唯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故曰大也。众生虽具此竖穷横遍之心、因迷失故、认肉团心为心、或认缘影心为心、故佛说此大方广真心法、俾学佛法者、有以认识。以久迷失故。初颇难识、宜多认识、喻如素不相识之人、设多见几次面、即便熟识矣。吾人欲认真心、亦复如是。然肉团心非真心、而不离真心、缘影心非真心、而亦不离真心。真心随缘不变、故修行可以返妄归真。

    ‘方’约相、体本无相、以无遍计所执相故、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净、虽遍处水深火热之中、其心不动、性德如是、修显亦然、是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体竖穷横遍故、相亦竖穷横遍、智无不知、亦通性修、是为智慧之相。又常讲、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规矩法则能生众生之解、故曰轨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如说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为命、失慧则法身虽不没而全隐矣、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智慧现前时、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以此得知自性以慧为命、二而不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开成恒沙性德、皆诸佛本有修生之正法也。

    ‘广’约用、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君子不器、能有多用、况称性之心乎。用之恰当、即返妄顺真而归真、用之不当、则迷真逐妄而成妄。学佛法人应将此心用到大方广上去、则成佛不远矣。

    ‘大方广’唯一心法而有三义、不唯体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体用亦方。不唯用广、体相亦广。三而一、一而三、唯证乃知。又大方广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开则有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约理法界即‘大’字、约事法界即‘方广’二字、约理事无碍法界、即‘大方’二字。约事事无碍法界、即广字。

    ‘佛’者觉也、凡夫依本觉而有不觉、二乘人能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能自觉觉他而未能究竟、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究竟觉人。自觉圆即智慧足、觉他圆即福德足、故曰佛陀即两足尊。

    ‘华’者因华、通人通法。约人、即普贤文殊菩萨是也。约法即普贤十大行愿及文殊十度等也。一一行愿具无量行愿、以此因华严成佛果、如莲花之严莲然。

    ‘严’者庄严、亦通人法。能严之人是菩萨、所严之人是佛。能严之法是六度万行、所严之法是大方广。因将所迷之大方广究竟证得、而成福慧二严之人。

    又佛华严三字、普贤行、严福也。文殊智、严慧也。以此二严而成佛、即因华庄严果德也。

    ‘经’者法也、径也、典也、万古之常规也、亘古亘今径直修行之法、常恒不变也。有涌泉义、涌出无量法流故。出生义、出生诸佛故。显示义、显示大方广故。绳墨义、正诸不正故。贯穿义、摄持义、贯穿摄持一切法宝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是入法界。依八十卷经、此普贤行愿品为别行经、即与人法界品文义相连、合为一入法界品者、于四十卷行愿品此当第四十卷。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总全部成八十一卷。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无我法二执之真空、亦不碍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议。若有我法二执、即是可思可议、以有我故、则为我执、以有法故、则为法执。是故解脱境界、非不解脱人所能思议。众生心被境转、一迷一切迷、一纸之隔、尚不得见、而况十方世界。佛无我故、揽三世间、融十法界、以为一个真我。故三世间十法界法、由我隐显、由我示现、如是空有不碍事事无碍境界、谁能思议。

    ‘普贤行愿品’品者类也、普贤行愿、有通有别、通则三世诸佛同有之因行、别则华严会上释迦如来之长子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也。此品为全部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可轨可持。不能受持全部华严者、当以受持此品为日课。‘大方广佛华严经’属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属品题。

    此经有三译、一东晋觉贤法师译、唯五言颂。二唐代宗大辨正法师译、唯七言颂。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般若法师奉诏译。此一品为第四十卷。今为末卷、前二译但偈、故疑是菩萨所造法语、此译有长行、与华严经八十卷相连、故知是经无疑矣。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记》‘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梵语羯湿弥罗、此云阿谁入、位处山中、兵乱不及、从坚固得名、乃法师之出处也。‘三藏般若’般若二字、师之名也。三藏者谓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也。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六月、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师之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