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7 悟入作意
    2.127悟入作意悟入作意者,谓若诸菩萨,发心欲悟入,无分别智者,当作如是意: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别,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依此起异识;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别正智。

    “悟入作意”,是说要悟入转依,得无上大般涅槃,应该如何作意。这里,作意是意解,是观想。可以分为二段:一、作唯识理解;二、修唯识观行。假使菩萨“发心”,想“悟入无分别智”而得转依,那就应该起这样的意解,也就是这样的理解、思惟。这就是要知道:众生无始以来,“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别,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众生从来不曾知道真如、法性,因没有能通达法性,所以就起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是一切妄识的别名。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中,根本识名为一切种,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从种子起现行,所以虚妄分别种子识,能变现而起能取、所取,为现起二取的因缘。到底为什么有虚妄分别呢?虚妄分别的所以生起,就因为不通达平等法性、真如,不通达真如,就起虚妄分别。这样说,有人要解说为迷真起妄了,好像真如本来清净,由于不了,以后才生起虚妄分别。其实,这是论理的前后,并不是时间的先后。什么是论理的前后?在理论上,平等法性是本来如此的,因为不通达法性,所以就有虚妄分别,所以说虚妄分别因不知真如而起,虚妄分别可灭而真如常住,可说虚妄分别是后起的。但这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决不能想像先有个真如,后来因为不悟真如,才生起虚妄分别。真如常住,是超越时间性,所以想像有时间的先后,是颠倒见。应该说,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不悟真如而起虚妄分别。一切种,在唯识学上,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为生起一切的根源。一切种是虚妄分别的生死根源,一切种起虚妄分别,虚妄分别能摄持一切种,虚妄分别与一切种,是不一不异的。无始以来为恶习所熏成的虚妄分别,就是一切种阿赖耶识,为现起二取的因。“依”于能取、所取的变现,“起”种种别“异识”。什么是别异识?能取、所取──二取,就是别异。在能取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一一都是别异,在所取中,色、声、香、味、触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是唯识所现的差别相,一切唯识为性,可以称为识的。

    这样,一切种是因,虚妄分别是果;虚妄分别是因,能取所取是果。“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依因有果,因果的种种差别,其实都是不可得的,只是虚妄分别所现──唯识现而已。虚妄分别如乌云一样,真如如虚空一样。“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这就是虚妄分别种子现起时,就不知法性、真如,如乌云聚集,明净的虚空就隐而不见了。如虚妄分别的一切种子没有的话,法性就显现清净,如乌云消散而显出明净的虚空一样。迷悟、染净的转依,应这样的理解!

    “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别正智”。这是结说。菩萨发心要悟入无分别智,证入法性而得转依,要有上面所说那样的作意。众生无始以来,不悟真如,起虚妄分别,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有了一切种子识,自然的现起能取所取,因果展转,起种种异识,在生死流转中,不能解脱。这唯有了解虚妄分别所现,虽现而无实去求解决。这样的作意,菩萨就要入唯识法门,读大乘经论,理解唯心所现的道理,起唯识的决定胜解。有了这样的唯识正理的闻、思,进一步可以修观了。

    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上来理解到,生死到涅槃──转依的正理,就是依唯识所现,而明迷悟、染净的正理。有了这样的理解,就要进一步修唯识观,观也就是作意。被称为方便唯识观的,是“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缘是所缘,了解到心识所缘的,一切唯识。根本是虚妄分别──妄识。依虚妄分别而显起一切,这一切当然以妄识为自性。在虚妄分别心所缘境界,似乎是存在于心外的,知道了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所以观一切唯识而不得外境的实性。离了识以外,所取的境不可得,就是所取空。唯是识所现前,离心的所取境不可得,是唯识无境的正观。

    “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被称为真实唯识观。识与境是相对的,有境就有识,有识就有境,有漏的心识活动,确是如此的。现在,既观所取的境不可得,与境相对的识,也不可得,所以说亦不得唯识。依空宗说,这妄识也是空的;但唯识宗说,因外境空无,能取的内识也不能现起了,所以说不得唯识。

    “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由于观所取无所得,能取也无所得;境不可得,唯识也不可得,所以能悟入二取无别。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同样的无得,无二无别。“二别”──能取所取的差别都“无所得”,能从观而悟入无得,“即无分别智”现前。妄识与分别智,有这样的根本不同:妄识一定有所取、所缘境相,如没有境,妄识是不能生起的。有心一定有境,所以密严经说:‘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众生心有二性,就是现有内外,内是能取,外是所取。有能取、所取,相互关涉,所以种种贪爱,种种执著,种种分别,都起来了。无分别智,决不是我不分别,不想就是了。一定要破除所取,因所取空而能取也不起,无分别智才能现前。无分别智与妄识不同,是没有所缘相的。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真如无相,所以无分别智不是妄识那样,有真如相可得。一般心识的缘了境界,心内一定有所缘的影像;没有影像相,就不可能知道。无分别智是没有影像相的,所以叫无所取,无能取,能所双忘,也就是无分别智,是超越主观客观的自证。

    总结的说:“无境无所得”,境是没有的,由无境而能取、所取都无所得。这样,“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在无分别智证中,一切相都是以无所得而显出真如。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都无所得,就是般若,也就是无分别智。在无分别智证悟中,一切相不可得。所以,如以为证悟是这样那样的,是不可信的。从前,香港有一位禅师:劝人参禅,他的方法特别快,几天就可以开悟。他对他的弟子说:你看,你看,你找啊!有弟子问他:‘师父!你到底找到了什么东西’?他说:‘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头颈后面亮亮的’。那是笑话!真正的证悟,那里是这样的相?证悟无分别智现前,一切法都无所得,佛也不能说是什么的。

    依悟入作意说,要这样的理解唯识所现,除二取而灭虚妄分别,才是唯识法门的主题。

    2.128悟入无分别智遍知悟入地加行悟入地,于四相当知:由胜解加行,于胜解行地,是顺抉择位。各别证加行,即于初地中,是触真实位。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由究竟加行,任运佛事业,相续不断故,此即是达到,彼智体性位。

    ‘加行’一词,上面说过,含义是有宽有狭的。现在所说加行位,是广义的。在修行历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进一步说,佛的无方妙用,从十地菩萨进修到成佛,成佛的利生大用,也还是加行。所以这里所说的“加行”,是广义的。修行到成佛,一步步的前进,用“四相”来说,也就是四种不同的阶段。唯识宗立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从菩萨发心到成佛,分成五个阶段。现在所说加行的四位,没有说第一资粮位。资粮位虽修福德、智慧资粮,还没有修唯识正观,对于悟证转依,差得太远,所以不说。从加行位说起,就只有四位了。

    一、“胜解加行”:胜解是深刻的理解,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胜解不是真实的体验,不过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依唯识说,这是深解一切唯识,而修唯识观的。“胜解行地”,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地是经历的地位,修胜解行的地位,名胜解行地。这是初地菩萨以前的,修唯识而到初地证悟的阶段,那一不长的时期,名胜解行地。胜解行地,“是顺抉择位”;那时候的智慧,又名顺抉择分善根。什么叫顺抉择?真正能抉择真理,那是证悟了。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观所取空,观能取不可得,观所取、能取──二取都无所得,这种观察慧,是顺于抉择的。换言之,是倾向抉择,引到真正的抉择、证悟的,所以叫顺抉择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修顺于抉择、证悟的观慧,就是上面所说的: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修这四种加行的阶段,是胜解行地。胜解行地,一般说,可通于初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不过本论专指十回向末了,起四加行时,名胜解行地。

    二、“各别证加行”:菩萨初证真如──见道位,初地菩萨所起加行,名各别证加行。证悟真如、法性的加行,为什么名为各别证加行?各别证是各别自证,证得一一法的本性──自性。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通相,但不是抽象的普遍的理性,而是一一法的法性;一一法的法性,无二无别,所以或说为通相──共相。是一一法的本性,所以说各别证,但又不是一法一法去体认,而是一证一切证的。前面曾说到自内证,正就是这各别证。中国人欢喜说一,如说一真法界,其实真如、法性无二无别,无二而又是不著一的。各别证加行在“初地”菩萨见道位,就“是触真实位”。触是直接体验到的,真如的亲切证悟,名触真实位。各别证加行,与胜解行的加行不同,胜解行是加行无分别智,各别证是根本无分别智。

    三、“修习加行”: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随念,是随顺根本无分别智,依证悟的法性清净,于一一法不断的体验、修习,趣向圆满。随念位是修道位,名‘修习加行’。依菩萨十地说:初地归入触真实位;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名为未清净六地;八地、九地、十地,是三清净地。也可以说:从初地到六地,是未净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是清净三地。未净与清净的差别在那里?菩萨地中,从初地到六地,名有相有功用地;七地名无相有功用地;八地到十地,名无相无功用地。前有相,所以初地到六地菩萨,无分别智悟入真如,一切相都不现。当然清净了;但后得无分别智起,相又现起,有相与无相间杂,一下子有相,一下子无相,所以名未净六地。八地菩萨以上,无相无功用,二谛并观,真俗无碍。七地菩萨以上,才是纯无相观,八地、九地、十地,名三清净地。第七地无相而有功用,在清净与未净之间,如在两国中间一样。可说清净;约有功用,也可说未净。修道位菩萨的地地加行,是修习加行。

    四、“究竟加行”:从十地菩萨后心到成佛,所起的名究竟加行。十地菩萨的时间很长,到了十地菩萨的最后心,一念圆证中道,也可说真俗无碍,事事无碍,到了最究竟,最彻底的阶位。虚妄分别习气一些也没有了,所以说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习气,全部断除之时。十地圆满的最后一念,进入佛位的加行,名究竟加行。由究竟加行,圆成佛道,能“任运”──自然而然的施为一切“佛事业”。佛的身业、语业、意业,都有自利、利他的一切妙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名为任运。任运的佛事业,“相续不断”的尽未来际,所以名为常。以究竟加行,到达成佛,才是真正到达了,“彼智体性位”。佛以无分别智证真如,真如最清净,无分别智最究竟为体性。如如、如如智无二无别,名为法身;法身是智法身,是以无分别智圆满显发清净法性为体。经中或名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就是佛的体性智。上来所说四加行,各各不同,一步一步的深入,也一步一步的圆满。究竟圆满成佛,是究竟转依,大菩提与大般涅槃,圆满成就。

    下面说转依有二种相:一为过患相,一为功德相,这是一正一反的。什么是过患相,功德相?意思说,如没有转依,有一切的过失,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立;反之,有了转依,一切功德能成立,一切都没有过失,这说明了,为什么要说转依,转依是后期大乘──唯识与如来藏学所说的。转依的自性,是无垢真如。迷真如法性,有虚妄分别,现二取相;悟真如法性,能断惑,修道,得涅槃,菩提,成就智法身。转迷启悟的佛法,都不离真如法性而成立。

    2.129悟入无分别智遍知悟入过患悟入过患者,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患:无断惑依过;无修道依过;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三菩提差别,施设无依过。

    如没有转依,“有四种过患”:一、“无断惑依过”,就是断惑没有著落,断烦恼就没有依止。二、“无修道依过”,修道──以悟入真如,没有依处,没有著落。三、“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什么是涅槃?涅槃依什么而说?如没有转依,也没有施设涅槃的依处了。四、“三菩提差别,施设无依过”。三菩提是声闻、缘觉、佛的菩提,这三种菩提,如没有转依,那三种菩提也亦无从施设了。所以,修行断烦恼,要转依;修道证真,也要转依;涅槃要转依;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都要转依。如没有转依,断惑,证真,涅槃,菩提,都无从安立,这就是后期大乘,特明转依的理由所在。

    一、无断惑依过:断惑(烦恼障、所知障)与证真是相应的,证悟的一念无分别智现前,就断除了见道所断的惑障;证真如光明的显现,断惑如黑暗的消散。本论上文说到转依的自性,是:‘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真如是转依自性,无始以来为客尘诸垢──惑障所蒙蔽,不得显现无垢清净;转依就是转灭客尘诸垢,转显真如清净。客尘诸垢等虚妄法,是依附真如的,但真如不受惑染,而终究可以转去的。在断惑中,如断惑证真时,眼、耳、鼻、舌、身、意等识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一切相都不现前。但惑障并没有断尽,见道证真以后,从真出俗,二取相又现前了,还有烦恼障习气,所知障现行、习气,所以并没有成佛。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毕竟清净,怎么还有未断的惑障,惑障保留在什么处呢?当然不在无分别智中。因为无始以来,法性本来清净,而为这虚妄习气所熏染。虚妄分别习气与真如,虽真妄不一,而虚妄却依于真如。所以无分别智现证,虽一切不可得,而虚妄分别的二取习气还在──依于真如。所以要经长期修行,二取习气彻底断了,虚妄分别彻底不起才是纯无相行,圆成佛道。中国佛教有一句话:‘一念清净一念佛’,那是不知道惑障次第尽的实际情形了!虚妄分别的习气依于真如法性,如乌云依于虚空。乌云依于虚空,但不能说是从虚空生的,虚空不生乌云,乌云却依虚空而有。所以说断惑而得转依,是以真如法性为依而说转的。经中说到:如来藏为依、为住,为建立故,有生死,有涅槃。虚妄杂染法,依附如来藏,而不是如来藏,是离、是异,真如法性在虚妄隐覆中,名为如来藏。惑障依于真如,真如离惑障,无垢真如是转依自性,所以说,假使没有转依,就没有断惑的依止,断惑障就不能成立了。

    二、无修道依过:修道也是以清净真如为依。修道,从听闻佛法,知有佛法开始。修布施、供养、持戒,修定,修观察慧。这样的修行,都是虚妄分别,都是有漏,这有什么用?以真如法性为依,所以修道是有用的。听闻佛法,所听闻的是法界等流,是从佛证悟法性所流出的圣教。从佛或佛弟子听法,能熏习成出世心种子。这是虚妄分别的,是世间有漏的,却发生向于真如法性的作用。能破坏虚妄分别,达到证悟真如,成为无漏圣道。那时,戒、定、慧一切功德,都与法性相应,与真如不离、不异。这样,修道才有了意义。无漏圣道,一得永得,菩萨的展转进修,功德也愈修愈大,修到究竟圆满而成佛。所以说修道,必有转依,自性──真如为依止,否则,没有清净真如为依止,修道也不能成立了。

    三、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归趣,究竟依什么施设──安立?没有苦恼,没有忧愁,种种虚妄颠倒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吗?不是的!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涅槃是依转依而施设的;一切虚妄杂染都没有了,清净法性就显现,也就依清净法性而安立为涅槃。如不说转依,无有无垢真如的转依自性,那涅槃是施设无依了。

    四、三菩提差别施设无依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成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的意义是觉,觉是以清净法性转依而建立的。如以生空智慧,通达生空无分别性;通达生空真如的,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如以圆满的无分别智,通达我、法空性、真如,修到圆显最清净法界;圆满无分别智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声闻、独觉、佛的菩提,都是依真如、法性而建立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没有转依自性──无垢真如,那三乘菩提,都有无依的过失,三乘菩提也成为不可能了。没有转依,断惑、修道,涅槃、菩提,都不能成立,也就没有佛法,过患可太大了!

    2.1210悟入无分别智遍知悟入功德当知彼相违,四相入功德。

    知道了没有转依的四种过患,就知道与上面“相违”反的,也有“四相”悟“入”有转依的“功德”。有了转依,断惑到究竟清净,一切都能成立了。有转依自性,从有漏修行,到无漏修行,经十地菩萨圣道而达究竟圆满,也可以成立了。三乘的涅槃,三乘的菩提,有转依自性而可以施设了。佛法修证成圣的事,一切都依之成立,这就是功德。这就是唯识学特别重视转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