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大手印(第六讲) (第六讲)10
    (第六讲)10

    ‘宛然自有冲天志’大丈夫具有冲天大志,不怕艰难困苦,不向挫折、失败低头。修道就要有大丈夫气概,能行大施,不拘小节,逆境来了不怕,顺境来了不喜,我行我素,勇往直前,没有大丈夫气概,那就难修成了。释迦佛之所以要说净土宗,就是怕我们胆小、怯弱,畏惧路途遥远,不敢修行,故说一个歇脚的好去处: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接引你们去往生,放心去好了,不要怕!所以说佛法最好,样样具备,胆小有胆小的法,胆大有胆大的法。实际上禅宗并不危险,你只要发大愿:我一定要成佛,救度众生,不成功誓不罢休!有这个大誓愿维持,你人身永远不失,再出头来,一闻千悟。老实说来,怕吃苦不容易成佛,因为你的习气磨练不了。你不要以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不用修行,舒舒服服地享受享受,就成道了。哪有这么容易!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水、鸟、风声,皆是‘法音宣流’,宣说什么法音啊?‘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这个美好的世界,享乐而不用功。这个世界也是空幻的,执著就是苦。一切相都是无常的,无可执取,无可留恋,须放下放下再放下。经又说要‘饭食经行’,有人误以为在西方极乐世界,吃饱饭,没事了,走走玩玩。其实大错!‘饭食’应读作‘反饲’,指修道吃饱了法食,就应‘经行’十方,反过来给众生吃法食,即广度众生也。通过救度众生,磨练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成道啊!不然的话,也不能成道。我们要成道,就须在度众生的份上,磨练习气,积累福德,才能圆成佛果。为什么?因为众生的习气各各不同,你要度他,就须舍己从人;要随顺他,就要自己先将习气消掉,这样才能恒顺他人。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就有‘恒顺众生’这一条。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啊!要真做到,把自己的习气消尽了,才能断‘尘沙惑’,心量才能广阔,广大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所以修道要有大丈夫气概——‘宛然自有冲天志’,以上是讲在事境上的锻炼,仍是修道位。我们要艰苦磨练,以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

    最后一个位置‘兼中到’,正位和偏位靠拢了,兼并在一起了。洞山祖师的‘五位君臣颂’,君喻正位,臣喻偏位。君臣合并了,故云‘兼中到’,也有几句诗:‘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碳里坐。’

    ‘不落有无谁敢和’是什么意思?我们曾讲过:我们的佛性,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我们凡夫就是爱执著,说有著在有上,说无著在无上,都当作道理领会了。实际上,佛性是既非有,也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都不可得,佛性本来如此嘛!你说有么,它无相可得;你说无么,它能起妙用。这不是非有非无吗?佛性如此,事相也如此。举个例子:比如茶杯,它无自体,杯子本身是没有的,它是用土捏成形,然后放入窑里烧出来的;你说它没有么,形象宛然,可用来饮水喝茶。这不是非有非无吗?佛性本体是非有非无的,世间一切事相也是非有非无的。‘不落有无谁敢和’,吟诗作曲时,我唱一句,你和一句,此唱彼和就叫唱合。谁敢和?到了最后这个位置就难以开口措词了,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只好无说无闻了。释迦世尊在涅槃会上说:‘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诸位,你们说佛有没有灭度啊?怎么样才能算是佛弟子?‘非有非无’(听众有人插话)。不对,你说非有非无也不对,还是落在‘非有非无’的概念上。那怎样讲呢?离开有、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作么生道?‘海市蜃楼多奇彩,雨后霓虹分外娇。’

    ‘人人尽欲出常流’,常流,意指凡夫,因为凡夫都是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里流转。出常流,就是了生脱死,跳出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的,个个都想成佛,都想跳出生死苦海。

    ‘折合还归碳里坐’,折合,就是到头来。还归碳里坐,就是还归到你原来所处的地方。我们未修法前,因烦恼、执著,遮蔽了本性光明,经过修法,慢慢恢复了光明,怎么最后还回到黑黑的碳里坐呢?这句话是不是说错了呢?没有错!密宗修到最后,就是这样讲,它说,功夫做到家,就像腊月三十之月。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日,这天晚上还能看得到月亮吗?民间有一句赖帐的俏皮话:‘腊月三十有月亮时还钱。’腊月三十有月亮吗?没有!没有,就不还钱。为什么修道修到最后,竟如腊月三十之月呢?因为功夫做到光明大放、神通大发,还不是究竟位。必须做到一切摄归自心,一法不存,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是了手时,故以满黑位以表之。再说,修行到家无有生死可了,以佛性本无生死,六道皆如来寂灭之海,是故来去自由,随缘度生。故过了末后牢关,六道轮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生死、涅槃皆不可得。‘折合还归碳里坐’,末等于初,真正到了家,就像无修行一样。佛性是一个大圆相,无始无终。但你不要误解为修成佛还返回来做烦恼众生。佛的境界是:烦恼不可得,菩提不可得,众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无可取,无可舍。众生是对境生心,妄执妄取。这怎么能相同?

    这‘兼中到’是讲证道位。但是,光有证道位,没有见道位,证个什么呀?必须先有见道位。离开见道位,想入证道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恒河大手印一开始就讲见道位,说明见道位很重要。今天有两位居士问我这‘五位君臣’的问题,所以拿‘五位元君臣’的内容、次序,来和恒河大手印对照。五位君臣的排列次序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前两个是见道位,中间两个是修道位,最后一个是证道位。和恒河大手印一样,先要见道(就是明心见性,即‘见宗’),这是很重要的。

    由于很多人对‘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还不怎么理解,我们因此再作解释。谁知一泄千里,讲了这么多,但仍未离大手印之‘见宗’,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