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大手印(第十六讲) (第十六讲)1
    (第十六讲)1

    第十六讲

    ‘非经密乘第四灌顶之大手印,不能称为大手印。’

    这里是讲密宗关于‘灌顶’的规定。我们稍微解释一下‘灌顶’的由来。灌顶是古印度的一种风俗习惯。太子即王位的时候,就要给他举行灌顶仪式。要用四大海的水,把珠宝、香料、珍奇之物放在海水里面。然后骑上大象,顺著象牙把水灌到太子头上。用这种形式祝福国王安乐、健康、长寿,祝福国家太平、国富民强、人寿年丰。灌顶是吉祥的象征。释迦牟尼佛恒顺众生,顺应这种风俗,也给大众灌顶。于是,灌顶仪规就在佛教里流传下来了,密宗就很讲究灌顶。但这里讲的‘第四灌顶’是怎么回事啊?密宗讲究四种灌顶、五个地方,下面解释一下:

    第一种灌顶:光明灌顶。放光照佛子的头顶。

    第二种灌顶:甘露灌顶。用甘露水给佛子灌顶。

    第三种灌顶:种子灌顶。观想一个种子密咒,观想到行人的心里去。

    第四种灌顶:执印灌顶。手结印契,加持于行人的五个地方。

    这五个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顶又称‘五方佛灌顶’。

    第一个:中央。大日如来(有的经上说,是阿弥陀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在行人的额头上。

    第二个:南方。宝生如来。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

    第三个:北方。不空如来。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

    第四个:东方。阿(音同触ㄔㄨˋ)如来(不动如来)。表示大圆镜智。在行人的心上。

    第五个:西方。阿弥陀如来(有的经上说,是大日如来)表示妙观察智。在行人的咽喉。

    举行五方佛灌顶仪式,在行人的额、右肩、左肩、心、喉五处加持,叫做‘第四灌顶’。密宗规定:必须经过第四灌顶的仪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这个法。若没受过第四灌顶,就不能算是大手印。其实,这种人间的灌顶仪式只是个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顶,要等到你证到等觉菩萨,受十方诸佛的灌顶,那才是真正的灌顶。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国王传位的时候采用灌顶的形式,释迦牟尼佛也用这种形式给大家灌顶。于是,灌顶仪规就在密宗里流传下来了。现在,密宗传法时都要为学人灌顶。

    ‘真实法尔,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其最上法门也。’

    ‘真实’,只有真如佛性才谈得上真实,故称‘实相’。实相无相,无相而无不相。‘法尔’,本来如此。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如此真实,与修行无关,本来就光明无量、妙用无穷。因为被无明遮盖,便起现为凡夫(这也是妙用)。真实不虚、法尔本然,‘即是真正大手印。’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是真正的大手印。第四灌顶只是形式,未必是真正的大手印;结个手印、修个法,也未必是真正的大手印。真正大手印就是我们的真心,它是不需要修的,它是根本没有修整、没有散乱的。若有散乱才需要修整,它没有散乱,修整什么呀?‘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其最上法门也’,这就是最上乘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当下认识真心,这才算真正得到大手印。当下认识真心,保护真心,使真心不跟境界跑,这是密宗最上乘的法门,禅宗也是如此。禅宗学人问师父:如何是佛?师父说:我给你讲,恐怕你不会相信。弟子说:师父讲诚实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师父说:你若相信,你就是佛。弟子当下了悟:噢,原来如此!弟子承当之后,绵密保任,几年功夫就证成大道。他之所以能成道,是因为能直下承当,作功夫绵密保任。密宗的最上法门和禅宗一样,它也这么讲,你现在知冷、知热、知疼、知痒……这知觉性,就是你的真心,你时时保护它就行了。你要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法身的妙用,通过境界识得真心。真心如镜,境界似影,只认镜子,不认影子。这样作功夫,就是最上乘的大手印,就是最圆满的法门,就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空、乐、明(明又称智慧)”,空即无念,故又称“乐、明、无念”。’

    我们在前面讲‘道验’的时候讲过‘空、乐、明’,是在用功修道的过程中自然生起的三种觉受。明不一定是亮光,是指心光发露,所以明又称智慧。没有妄念而了了分明,心空如洗,就是‘空’的觉受。‘空即无念,故又称乐、明、无念’,有时候也把‘空、乐、明’称之为‘乐、明、无念’。乐者,轻安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任何世间快乐能够比拟的。明者,真心妙明。佛性光明大放,般若智慧显发,必是光明磊落、潇洒自在。无念者,未必一个念头也没有,有念而不住,当体即空,谓之‘无念’。

    前面讲‘道验’的时候已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不起修正心,又绝无散乱,以守护自心。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者,即同手执明灯,照破黑暗。即是善守护三昧耶。’

    不起修正心,即刚才所讲的‘不修不整’;又绝无散乱,即刚才所讲的‘不散乱’。不修不整不散乱,即其最上法门也。‘以守护自心’,以此最上法门来守护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是本觉智慧,它本来无相,本来无住,本来不动。它遍虚空、满法界,本来没有散乱。无论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它都是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在做保任功夫,即守护自心时,不要起任何对治、取舍、修正之心,时时处处放下一切,空灵无住,方与真心契合。这样才能证成大道。

    无住者,没有执著;无缘者,没有攀缘;任运者,随顺环境。一切都是应因缘而起,不要随著缘起而动心。环境是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环境变化,我就跟著变化。不要加上任何主见,随顺一切因缘。如果你要自作主张,要这样,要那样,或者勉勉强强地随顺,那就不行了。‘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者’,像这样无住、无缘、任运,即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即自性也)。违越,就是违背、越轨。自性本来是不动不摇的,你却动摇不定;自性本来是不来不去的,你却来去不停;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你却生灭不已。这就是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你却动动摇摇、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不相应啊!我们要时时刻刻与本性相应,无住、无缘、任运,在在处处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若能这样的话,‘即同手执明灯,照破黑暗’,就像是手里拿著一盏明灯,黑暗都被照破,眼前一片光明。前途坑坑洼洼也不怕,夜间走路也不怕。要想不跌入深坑,就要照破黑暗。不然的话,前面有坑,你也不知道啊!所以,我们面对境界不要动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如果你看到很好的发财机会,心就动了,这发财机会很可能害了你。为什么这样讲?若你发了财,绑票的来了,把你绑去,敲诈勒索,岂不成了坏事!唐朝的庞蕴居士,他把万贯家财都沉到湘水里去了。他说:‘金多乱人心。’财宝一多,心里就乱,也惹人眼红,扰得你不能安稳。它是祸水,不要它!如果我们只认妙明真心,不随境界走,不被金钱、美色等所迷,佛性就会时时现前,心就不乱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一定要‘一心不乱’,心一乱,就不能往生了。

    我们要时时处处无住、无缘、任运,与自性心净本体不相违越,就像手执明灯,照破黑暗一样。若能这样,‘即是善守护三昧耶’。三昧耶是什么?就是平等、誓愿、不违越。平等者,佛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自心明净本体完全一样,没有高、低的差别。本来没有苦海,只因众生妄执妄取,才幻现出无边苦海。誓愿者,要使大家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要发大誓愿救度众生。要向地藏王菩萨学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向普贤菩萨学习,恒顺众生,和众生一起在六道里滚。不违越,刚才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覆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警觉,不要为境所迷,时时处处除垢障,把我们污染的习惯除掉。如果稍微受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哎哟!这太苦了,手又痛,脚又麻,不修了、不修了。心里闷,好难过,还是散散漫漫的好,去看看戏,或者和朋友聊聊吧。看著、聊著,不知不觉就到三恶道里去了。真要了生死,就要发大誓愿,不能怕吃苦,要于行住坐卧中努力用功。仅靠两小时,三、四小时的打坐还不够,还要时时刻刻警觉,不为境界所迷,保护清净的本性。这就是‘善守护三昧耶’。

    ‘如分别执著,岂唯违犯三昧耶?!’

    反过来说,假若还是分别不息、执著不舍,那岂止是‘违犯三昧耶’?那不仅仅是违犯三昧耶,而是六道轮回的种子、地狱的种子。分别执著,分明是妄心乱动、不肯放下一己私利。这样修法,如何与虚阔大道相应?诸位注意!不分别绝不是不知好丑,我们讲的是不能‘分别不息’,不能念念相续、刹不住车。起用的时候善恶分明、是非宛然,用过之后便无有粘滞,无有爱憎取舍,不留痕迹。若能如是,即现量而比量、比量而现量,这并不是分别。是好、是坏,心里清楚得很,但并不是偏爱好人、厌恶坏人,我们希望坏人转化为好人,希望好人更向上。

    从前,僧团里有一个人偷东西,这就犯了‘不偷盗’戒,并且再一再二地犯,当家师要把他赶出僧团。他痛哭流涕、哀求忏悔。因为他不是初犯,所以当家师不听他忏悔,坚持要把他赶出去。可是方丈和尚却要留他,再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当家师和一些正直的修行人对方丈说:‘你如果留他,我们就都离开这里。’方丈说:‘你们就是都走,我也要留他。’当家师说:‘走归走,但话要说明白。你留他、不留我们,难道我们这么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好的,还比不上一个犯戒僧吗?’方丈说:‘正是因为你们每一个都比他强,我才留他,不留你们。你们到哪儿都还可以继续修行。他若走掉,谁会收留他?他除了堕落,还会有别的结果吗?’一席话说得大家深为感动,都不走了。那犯戒僧更是感动,从此一心学好,不但再不偷盗,而且努力用功修行,日后也得了成就。所以,不分别绝不是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为一己私利而爱憎取舍。这就是现量而比量、比量而现量,虽然现量没有分别,而比量还是知道好丑。我们的佛性是有知觉的,不像木头、石头,但却不可有分别执著。如果分别执著,岂止是违犯三昧耶,那是六道轮回的种子,甚至要下地狱的。分别执著,后患无穷啊!

    ‘永离分别执著,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见彻三藏一切教义真谛而无余也。’

    上面讲了,假如不离开分别执著,不但违犯三昧耶,而且后患无穷,所以要‘永离分别执著’。你纵然家财万贯,也执著不得,你能保得住吗?保不住啊!因为你总要死的,你死掉之后一分钱也带不走,还是两手空空而去。终归要放下的,舍不得放也要放。何不聪明点,现在就放下,从而得大智慧,得大受用呢?慢说死时,即使在眼前,你也未必能保得住它。释迦佛说,钱财是‘五家所共’。不是你自己的,是你跟五家所共有的。哪五家?水、火、盗贼、国王、亲属。你的财产可以被大水冲完,被大火烧光,被盗贼抢去,被国王没收,被亲属争夺。哪是你自己的啊?一旦五家来取,不管你放不放,总是要放下的。所以,我们放聪明一些,不要再分别执著了。要‘永离分别执著,无所住而生其心’,于一切时、一切处都无分别执著,谓之‘永离’。心不贪著、意不粘滞,谓之‘无所住’。并非心如死灰,而是活泼泼地妙用现前,谓之‘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