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七(经文卷六之三) (经文卷六之三)11
    巳三常真实。此中全取击钟验常科中佛所说义也。分二。午一对尘显常。对声尘显闻性常也。又二。未一动静无关。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谓音声正起为动。音声灭尽为静。惟一音声。双含动静。故曰音声性动静也。闻中为有无者。言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还代谢。动则音声历然现有。静则音声寂然向无。无声号无闻者。言世人颠倒。于无声而妄说无闻也。末句。言据理而论自是声无。非是闻性无也。

    未二生灭双离。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首句蹑上科末句。而牒闻性既不随声无而灭。次句形对推知岂随声有而方生乎。是则闻性湛然常住。一任其中声有则闻动。声无则闻静。而自体了无生灭之可见。故曰生灭二圆离也。末句结常真实。以见闻性人人本来自常。喻如虚空。恒无起灭。此句结意应在后科之末方成总结。今随文便。寄结于此耳。

    午二离思显常。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梦想者。以梦是第六独头意识所现。故今言梦带想。正表梦是意识所为也。不为不思无者。言梦中双以忘尽梦外动静而了无所思。似闻性暂成断灭也。今则尚闻杵音而惑杵为钟。是可见不为不思而遂成灭矣。上觉即闻性本体。下观指闻性照用。寤寐恒一。不假思惟。出思惟外也。所以前拣月光如如非觉观者。正为彼是思惟觉观故也。可以反显此出思惟之觉观却是真如如体矣。末句全同五根所不齐也。身兼外四根。心是内之意根尔。色香味不能通于梦中。触虽可通。而离亦不能。至于意之缘法又已忘尽。是可见五根皆不能接梦外之五尘而有觉也。惟独耳根能觉梦外之声。所以声尘得通梦中。一呼便觉。超彼身心皆不及也。前经佛于引梦之后。遂表形销命谢闻性决无间断。岂非决其为常真实乎。凡此三种真实。皆表人人现具。未经解结修治。已即有圆通常之三相。若前此更以修证究竟圆通。真同为高因于丘陵。为下因于川泽。必至易而至速也。示法真实已竟。

    卯四显行当根。此科翻上不便初心。明耳根最便于初心。然既便于初心。即可通常普修。已该四义。但文不甚显。故第四义属下。分三。辰一举此方教体。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