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讲话(卷十) 第三章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实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此下分别凡圣及三乘具不具四种涅槃。一切有情不管是凡夫还是圣(P927)者,都具有最初的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正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经说一切有情本来涅槃。凡夫以及二乘有学虽具第一涅槃,但未证后三种涅槃。二乘无学不定性未入地的,有初自性涅槃及二有余依涅槃,无后二种涅槃;如果是定性的,有初三种涅槃,无后第四涅槃。如果是直往而已入地的菩萨,有初自性涅槃及后无住涅槃,无中间的有余无余的二种涅槃;如果是无学回心而且已入地的菩萨,有自性及有余依的二种涅槃及后无住涅槃,无第三无余依涅槃。唯我释迦世尊,可说四种完全具足。有人以为:佛具有余三涅槃,那是不成问题的,怎么还有有余依涅槃?如果佛还有有余依,岂不是佛的苦依犹尚未尽?为了解答这问题,所以说,在佛方面虽没有真实苦依未尽的有余涅槃,而现为苦谛等似有有余涅槃。或者约苦依尽,说佛无余依,虽然如此,但有非苦的所依身在,所以说名有余依。怎么知道?因佛具有无漏所依蕴在,是故世尊可以说是具有四种。如来亦有有余依,或者是不错的,然而声闻缘觉等二乘圣者,如平常说,既有无余依,为什么有的地方,如《胜鬘经》说“彼非有无余依”?答:有的地方——《胜鬘经》所以说彼二(P928)乘都无涅槃者,岂有余依涅槃彼二乘亦非有?然而实在说来,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报身报智尚在而未灭的时候,有所知障所依苦身未尽,圆寂的意义非常隐覆,所以说都无涅槃,并不是说二乘圣者实无烦恼障断尽已后所显真理之有余依涅槃。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证得无余圆寂(涅槃),所以也就说他没有无余依涅槃,并不是说二乘圣者灭了身智已后,所谓灰身泯智,无有苦依灭尽的无余依涅槃。或者经说二乘都无涅槃者,是依第四无住处涅槃而说,不是依于前三种的涅槃而说。

    【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谗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P929)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又说彼二乘圣者,无有无余依涅槃者,是依不定性的二乘而说的。为什么?因彼不定性者刚刚证得有余依涅槃的小果,立即就又发广大心,决定回心求最高无上的大觉。并且由其所修定及所发愿的力量,留身久住在世间,广行菩萨道,非如一类定性二乘,唯取小果,永入无余依,所以说二乘无无余依。然而上说一类入无余依者,又是怎样的呢?谓有二乘行人,深深的爱乐圆寂,畏生死苦,但念空无相无作,得生空观慧,亲证于诸法的真如,永灭招感生死的烦恼障尽,显示依于离障所显的真理,名为有余涅槃。因为彼能招感生死苦果的烦恼障尽,后有的异熟果报就无由更生。现在的生命苦果是依过去的惑业所感,如今现苦所依的惑业既然渐尽,则能依的果报身自然亦随之任运而灭。是则余二乘观智及相应心品的诸有为法,既然失去了它的所依,当然就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示依于真理无余涅槃。苦依与智既然同时而舍,谁能证于无余真理?要知入无余的那个时候,虽说没有二乘的身智,然而由彼二乘能证此灭,故亦可说二乘有无余依,并不是说身智在的时(P930)候,可说二乘名有无余依。或者有说:既证无余,便与佛等,为什么二乘与佛有异?答:此位既断烦恼,证得清净真如,离分别想,得寂灭乐,根据这一点意义,可说彼二乘与佛,是没有差别的;但因二乘没有上求菩提下利乐他的事业,所以又说彼二乘与佛,是有差别的。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一切的所知障既然都不招感生死,怎么可说断了所知障,能得无住处涅槃?所知虽不感于生死,然能隐覆障蔽法空真如,使令不能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的利乐一切有情。所以断了所知障的时候,显示出法空的真理,当知此所显示的法空理,就是无住处涅槃,因为令于生死涅槃的二边俱不住的缘故。《述记》说:“令不发生大悲般若者,真如为所证缘,起后得智,后得智即般若。般若能起大悲,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如既不证,悲智不生。”

    【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择灭离缚,彼(P931)非缚故。既尔!断彼宁得涅槃?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槃!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假定说是所知障亦障涅槃的话,为什么断了所知障不能得到择灭?我们知道,择灭无为是离烦恼障缚所显的,彼所知障既不感生,非同烦恼有缚有情住于生死的力量,所以断了彼时,但证真如无为,不能获得择灭。彼所(P932)知障既然非缚,为什么断了它亦得无住涅槃?要知前面所说的四种涅槃,有的是择灭,有的不是择灭,并不是说四种皆是择灭所摄。假定不是这样,而说一切涅槃皆为择灭所摄的话,那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应当不是涅槃,因为性净的理体原来不是断障之所得的。能够系缚有情住于生死中的烦恼,断了这系缚的烦恼,方可说得择灭无为。诸有所知障,如前所说,是不感生死的,与能缚有情的烦恼不同。烦恼是缚,择灭离缚,所以断彼烦恼时,可以证真择灭。所知非缚,但障大悲及法空理,所以断彼所知时,不能得于择灭。既断所知不得择灭,为什么名为涅槃?这是因为断彼所知,得显法空真理,此法空理其相本寂,所以说为涅槃,并不是说这无住处涅槃,以择灭为性。因此之故,四种圆寂诸无为中最初的自性与最后的无住,其体就是真如,中间的有余无余二种是属择灭所摄。外人又问:假定说是唯有断缚方得择灭者,不动及想受灭的二种无为,于四无为中又是属于那个所摄呢?这应说它是属缘缺不生的非择灭所摄,为什么?因此二种无为只是暂时离系,不是究竟离系,有似缘缺不生的非择灭义,所以不是择灭所摄。为什么不属择(P933)灭?因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永害随眠。有非择灭非永灭故者,谓不动等二,乃是缘缺所显的非择灭,以非永灭故,所以不是本性清净的非择灭,因本性清净是永灭的。或者可说无住处亦是择灭所摄,什么道理?要知此体虽然不是系缚,但由法空观智真择灭力,断所知障而证得的。于此有人或又将生起这样的疑问:前说无住非择灭摄,现在又说亦择灭摄,前后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现在特为解释这一个疑问说:择灭是有二种的,一为灭缚所得,谓即断除招感生死的烦恼而所得的择灭,所以说择灭不摄无住;二为灭障所得,谓即断除其余的所知障而证得的择灭,所以说择灭亦摄无住。由是之故,四种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就是真如,由性净涅槃,不依抉择而证得,所以不属择灭,后三皆是择灭所摄。不动与想受灭的二种无为,因为是暂伏灭,所以非择灭摄,究竟灭除,方得算为择灭所摄。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P934)

    有人这样问:既所知障亦障无住涅槃,为什么圣教但说是菩提障,而不说为涅槃障?对的,问得很有理由,不过你要知道,经说烦恼障但障涅槃,难道它真的就不能为菩提障吗?亦能障于菩提少分的。圣教所以说二障障别者,应知诸圣教中是依胜用而说,所以各别障一,在道理上讲起来,实在俱能通障二果的。如是像上所说的四种涅槃,于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第一自性清净涅槃,非由断障之所显得,所以不名所显得。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上说所显得,此说(2)所生得。所谓所生得,就是大菩提,其体为无漏智。那个能生的种子虽无始来法尔存于第八识中,但有所知障存在的时候,即被障碍而不能生起。若由能断的圣道力,断除了那个障碍,使令从种子生起现行,这就名为得大菩提。既已生起了以后,就能展转相续的至于尽未来际。这菩提就是四智相应的心品。(P935)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第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这是由转变有漏的第八识聚所生得的东西。谓此第八识的心品,远离我我所执,名为离诸分别。一切所取能取分别境及行相,都是穷极微细难可了知的,所以说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由此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智。因中虽则相染而性净,但自智光开发以后,有漏永亡,于是性相俱得清净,离于一切虚妄杂染。纯净圆德者,纯是纯一而无杂的意思,净是清净而离染的意思,圆是圆满而无缺的意思。纯简因中的无漏,净简一切的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如是纯净圆满功德现种依持者,就是为现行的功德之所依,为种子的功德之任持。换句话说:任持胜无漏的种子,变现佛果的诸现行功德法而为其所依。能现自受用的佛身,亦能现自受用的佛土,更能现起其余的三智之影。而且这个现起,不是一时的,(P936)能无间无断的,至于穷未来际。如是身土等诸相现于此智品上时,犹如于大圆镜中,影现种种的色相,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第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这是由转变有漏的第七识聚所生得的东西。谓此第七识的心品,在有漏位上的时候,恒向内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因为有这我执的缘故,第六识在外执着自他彼此的差别,不能生起平等大悲。然而一旦从有漏转成无漏时,在内则证平等的理性,在外则观一切诸法及自他的有情,完全是平等平等的,不见有一点儿的自他差别。因有自他平等的思想存于脑际,所以大慈悲等就恒恒时的与之相应而起,随着十地觉有情(菩萨)的所乐,示现他受用身土的影像差别,而使他们受用法乐。因为因中的第七识是第六识的不共所依,所以果上的平等性智也就为妙观察智的(P937)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者,因为此识恒与悲智相应。涅槃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为建立。《佛地论》说:“建立佛地无住涅槃,更无易转,名为一味;无间断故,名为相续。”由此智品证悟诸法的平等理性,所以名为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第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这是由转变有漏的第六识聚所生得的东西。谓此第六识的心品,善能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其神用无方,名之为妙;具缘诸法自共相等,名为观察,合而言之,名为妙观察智。又因巧妙的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故能摄观无量的陀罗尼门(总持)。虽余三智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功德,但是入出诸禅,总持差别,此智是胜余三智的。及所发生的功德珍宝,就是六度道品、十力等法。并且,由于善巧的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能(P938)于大众会中现无量无边的神通妙用差别,一一皆得自在,雨大法雨,转大*轮,断除一切众生的疑惑,令诸有情皆获利益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