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第11讲1
    第11讲

    我们的课程已进入第五个礼拜的第二次了,实际修证的资料,因时间的关系,无法在这里作仔细研究,要大家自己去研究,光听而不研究是没有用的。

    我们开始所讲的,是关于学佛见地方面;后来偏重于修证做功夫的事相。特别要注意的,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方法。这个修出入息的方法,因个人生理、心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佛说的念安般是大原则,当然每一句话,内容都很复杂,若能修好,绝对能做到健康长寿。若做不到,则是因为不得法,或者没有恒心。有了初步的修持,再进一步得定,发智慧、得神通,也都绝对能做到。至于详细的方法,当然不简单,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四部,都是修安般法门发展出来的。

    先不谈悟道成佛,光说修养功夫,应参考孟子的养气原则,还有吕纯阳的百字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也非常重要。吕纯阳是道家,也学禅,他在百字铭中,把修证的事相,尤其炼出入息成就的步骤,都包括在内了,很值得研究。当然细则很多,非依明师不可,没有过来人指导,会走很多冤枉路,如由有经验的人点一句,则事半功倍。

    前面所有关于修持法门的讨论,都属于四加行的范围。修气的法门与心物的关系,因时间不够,暂时摆下不谈。

    现在再介绍中国学佛的修持路子。

    前几次谈到自东汉以后,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间,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隋唐以前,走的都是小乘的修持法门。后世有一个毛病,一听小乘就看不起,这也是颠倒因果。我也再三地说,学大乘没有小乘基础,根本就不必谈,等于小学基础没打好,怎么读大学呢!唐宋以后,禅宗兴盛了,证果的人却越来越少,而说理的越来越多,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一般人动辄参话头、参公案,或者观心、默照,统统叫它是禅,这都是笑话,都在颠倒因果。

    东晋时代,大小乘经典源源滚滚,都向中国介绍而来。经典的翻译很多,教理越来越发展,对当时做功夫的人不无影响。尤其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金刚经,影响中国之大,无与伦比,维摩经亦然。

    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间,是中国文化学术,以及哲学思想最辉煌蓬勃的时期。在形而上道方面,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高明。不过很可惜,一般学佛的人,只懂学佛这一面,南北朝的历史未加研究,只晓得那时“清谈误国”,至于清谈了些什么,误了国没有,并没有真正了解。实际上,清谈不曾误国,倒是当国者误了文化,所以读历史不可人云亦云,要自己真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