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要来讲《佛遗教三经解》,这一部经顾名思议,就是佛将入涅槃所说的话,世间人所说的百年之后,临命终交代的遗言。

    我们如果看《佛遗教经》佛临入涅槃所交代的话语,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真正在用功修行的比丘僧团,或是比丘尼僧团,他们都将《佛遗教经》奉为戒律学,都将《佛遗教经》当成戒律在钻研,而且要诵《佛遗教经》,所以《佛遗教经》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虽然文句不是很难涩,但是它所说的有关我们身、口、意的清净,一个出家的修行人或者是他有准备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怎么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该怎么样来远离恶境,该怎么样来定这一颗心,怎么样放下五欲六尘,所以《佛遗教经》不但可以说是戒律的辅助,也可以说是修行的指标。所以从以前到今天,研究《佛遗教经》的人,也是不计其数。那么因为《佛遗教经》的教理来彻悟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这一部《佛遗教经》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与后来《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意义差不多相同,也是教我们要离五欲六尘,要持戒律,而且要收摄身、口、意清净,再来包括《八大人觉经》,它所说的诸行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是否该是这个“蕴”?)无我,教我们要观无常。所以后来就将《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三部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这三部经所讲的其实重心点:

    第一、人身难得你要珍惜;(人身难得!人身难得!)

    第二、你一定要知道无常;(观无常)

    再来,就是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一定要珍惜我们今天的人身。观无常,珍惜我们这一生一世学佛的因缘。

    再来,无论是《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包括《八大人觉经》,一个共同重要的就是要离欲,要清净离欲。这么说,这三部经典的思想都很接近,因此后来的人将《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这几个重心点的贯穿性,将它合并叫做《佛遗教三经》。

    我们这一次所采取的是蕅益大师所著的,蕅益大师释智旭,明末四大师之一,我所采取的注解,第一、纯粹白话,没有什么好讲的,读一读就可以了。所以有掺杂一些文言,读起来就比较有味道,这可能是我以前对文言文有一点酷好,因为我的国文差不多都是第一名的,所以对国文都很有兴趣。都讲白话读一读,读不出什么味道出来,读不出什么味道。国文稍微有一点点文言也不能太深奥,像以前唐朝的文章、八股文那个就没有办法,我们也不能选太深奥的,也不能统统是白话,统统是白话读一读就好了。所以,会选这一本注解,第一它简洁有力,然后重心点全部都读出来,只要将这一本注解将它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漏掉,从头到尾好好地研究,那么对《佛遗教三经》的义理也就非常的清楚,诸位请看《佛遗教经解》,就是佛遗教经的注解。

    [明古吴],古就是旧有的,吴就是吴县,这是一个县,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或者是江苏省的江宁县。江苏省丹徒县这个丹是炼丹的丹。明朝旧有的吴县,等于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或者是江宁县人。

    蕅益[释智旭]日,这个旭,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旭日,这个旭表示光辉,蕅益就是智旭大师,智旭就是蕅益大师。把笔拿起来,西元一五九九年到一六五五年,就是说他是西元一千五百九十九年出世的,往生是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活了五十七岁。

    蕅益大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明末四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莲池大师,再来就是蕅益大师,号称明末四大师,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这个。

    师父这里有资料,我把它念一下。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到一六五五,明代的出家人,住在吴县,就是江苏省木渎人,俗性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我们常常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对不对不增不减?简单讲就是中道的意思,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对不对?不垢、不净,简单讲的八不、中道,所以他叫做八不道人,因为他晚年居住在灵峰,就是在浙江的杭县,建道场、创社,著书,所以世人称为灵峰蕅益大师。我们在看的灵峰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他小时候学问就非常好,非常好,他从小就学儒家思想,接受孔子的思想,他和我有一些相似,也是我慢心很重。誓灭释老。他学习儒家的思想以后,发愿一定灭佛教跟灭老,老就是老子就是道家的思想,发这种狂妄的愿,我是没有这么严重,这是还没有这么严重,要灭佛教跟道家,我是没有这么严重,我只是讲话比较会吹牛而已,坏脾气如此而已。这个人很狂,这个人比我还狂,这个人如果没有学佛,保证要下地狱的,所以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发愿一定要灭掉佛教,不然就是要灭掉道家的思想。偶阅祩宏,祩宏就是莲池大师,在偶然之间看到莲池大师所写的,祩宏大师自知録,这个[自知録]我们找资料都可以找到这一本自知録,还有竹窗随笔,看以祩宏大师所写的自知録,跟看到他的竹窗随笔,大为感动,了解他以前所发的愿是狂妄的愿、是错误的愿,这个人是大丈夫,马上回光返照,知道以前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因此将自己所写的骂佛陀的话[辟佛论],辟佛论就是批判的意思、毁谤的意思,反驳的意思,辟佛论就是说佛怎么样,出家众怎么样,简单讲就是骂三宝的意思。他就将这个自己所写的因为他不了解,就将它火化掉,全部把它火化掉。

    在他父亲往生的时候,在服丧期间,就是一般所谓的守灵期间,请了一些出家众来诵《地藏经》,诵……,自己跟在后面诵,诵到《地藏菩萨本愿经》他才感到被菩萨感动、地狱的可怕,才开始因为误解、不了解正法,后来有这个因缘诵出到《地藏经》他就发愿出家。这一部《地藏经》救了他,要不然他一定要下三途的,不然他是比我更惨,一定要下三途的,谤佛、谤法、谤僧。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大愿。他也是很勇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他自己也发四十八大愿,但是这里没有写,他发四十八大愿,到底是发什么大愿。我们一般的人大部分发的愿比较没有这么多,我们不像佛陀发的愿,我们发的愿大部分第一愿吃得饱,第二愿穿得暖,第三睡得好,我们发的愿一般都是这种愿。四十八大愿大部分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还有发一个愿说万一你有剉冰,拜托你请我吃一碗,到处跟人家化缘这个冰。所以他发的四十八愿是什么

    愿这里没有写。发了四十八愿以后,自己称为[大朗优婆塞],优婆塞就是近住男,近事男,二十四岁就随憨山大师的弟子叫做雪嶺,他的师父民做雪嶺法师。以前有一首歌,又人走到青春嶺。雪嶺法师是憨山大师的弟子,即蕅益大师就是憨山大师的徒孙。

    蕅益大师学华严,他这个人太伟大了,学识又丰富,精力充沛学识又丰富,整天都在钻研经论,通达《华严经》,通达天台宗,又通达唯识学,他又发一个大愿,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的体系,所以,他重在实践。实践就是侧重念佛,就是念佛为最大的实践,将华严、天台、唯识把它统一起来,统一禅再来教、律综合起来,然后实践念佛法门,简单讲那些都是打基础,然后理念正确以后,付诸实践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阅藏知津就是阅读大藏经要知道那个重要的关要,这个津就是港口,出入的港口,阅藏知津意思就是说阅读大藏经,应该知道什么诀窍的意思,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他的弟子民做成时,另外编纂他的遗文,称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后来称为灵峰宗论。与憨山、紫柏大师、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合称为明末的四大高僧,这是他的来历。这是很有来历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人确实学识丰富,如果没有学佛的,三途是跑不掉的。因为我慢,单单那个谤佛、谤法、谤僧就不得了了。

    明朝旧有的吴县,等于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县人。

    释智旭述。述就是他所写的。述就是他根据前人的著作,然后用自己的见地配合叫做述。述而不作,述就是说虽然是他写的,不过他有根据前人的著作,他根据什么?根据天亲菩萨,就是我们所讲的世亲所造的佛遗教经论来作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