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传播 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传播7
    1.唐代建国的初期

    以唐太宗的英明雄略,辅以初唐开国时期的文武将相,大多都是博识之才,加以接受了六朝以来的政治经验和惨痛教训,对于宗教的态度,无论为佛教、道教,甚至景教、袄教,都是一律优容,任由全国上下,自由信仰。在政府的体制里,僧有僧正,道有道箓,等于已经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专门管理部门。这时在中国文化史和佛教史上最大的一件大事,便是玄奘大师自印度留学回国,唐太宗为他设立译场,集中国内学僧与文人名士数千人,参加佛经的翻译工作。太宗一面尽力提倡宗亲教主的道教(道教奉道家的老子为教主,老子姓李,与唐同姓),一面也笃信佛教的宗旨,而且对玄奘大师,敬爱有加,几次劝他还俗出任宰辅,都被玄奘大师所婉拒。因玄奘大师唯识法相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的经典,在中国得剑广泛传播。同时因法藏(贤首)大师建立华严宗,使佛教更为兴盛。随天台宗以后,复因华严宗的观点,对全部佛教教理,有更进一层的分判。接着道宣法师极力兴起律宗,佛教戒律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的规范,便从此奠定,基础稳固。随之而来,三论、俱舍、成实等佛教宗派,也欣欣向荣,争放奇葩,各自发扬它的门庭学系,形成中国佛教的十宗教派,有如附表:宗派印度宗师中国宗师创立时期所宗经论宗旨净土宗马鸣龙树

    世亲菩萨等。慧远法师东晋时期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大乘起信论》为主。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修证法门。律宗以佛说律藏为主,故以持律第一优波离尊者为始祖。从昙柯迦罗(此云法时)之羯磨受法,为中土受戒之始。曹魏嘉平二年以《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主。兼撮大小乘律学,以持戒证圣为宗旨。天台宗慧文禅师及其再传弟于智顗大师所创。北齐,隋时期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大智度论》为指南,肚《涅槃经》为扶疏,《大品经》为观法。以一乘成佛为宗旨,三种止观为修证法门成实宗师子铠鸠摩罗什法师弘扬姚秦弘始十三年采小乘诸部最胜教义及诃梨跋摩所作《成实论》为主以《成实论》为宗旨,以二十七位法摄贤圣修证之阶梯。三论宗龙树菩萨鸠摩罗什姚秦时期以《中论》《百论》、及提婆菩萨所作《十二门论》为主。破真俗二谛之执,显空、有不住俱舍宗世亲菩萨

    安慧论师真谛三藏玄奘法师陈文帝天嘉四年真谛三藏译旧本《俱舍》,唐太宗贞观七年玄奘译新本《俱舍》。宗《四阿含经》等,并以《俱舍论》为正依,另以《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为主。本宗以玄奘所译世亲菩萨所作《俱舍论》为宗旨,立七十五位法以摄心色等等事理。禅宗迦叶尊者菩提达摩梁隋时期《楞伽经》、《金刚经》。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华严宗杜顺和尚所创,贤首(法藏)大师弘扬之,故又名贤首宗陈隋时期以《华严经》为主以《华严经》四法界、十玄门之学为宗旨。法相宗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玄奘三藏法师盛弘于中土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六经十一论为主。六经为:《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密严经》。十一论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记》、《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又有以五经十三论为主之说。明万法唯识之妙理密宗龙猛菩萨又有东密(由中国传入日本)、藏密(西藏密教)之分,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东来弘传,莲花生大师入西藏弘传。初唐时期以《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为根本所依。亦称真言宗,立十住心统率诸教,建立曼荼罗,身口意三密相应,即可由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