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6
    ○二、结成宗要

    《疏》一经之宗要也。

    ○四、明用二。初、牒

    《疏》四、论用

    ○二、释二。初、引经证成。

    《疏》经云。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钞》初二句。即示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后之文。次一句。即此前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之文。前总列中云。舍苦得乐为用。即经云。即得往生。云云之文。若以后足前。则众生生者。皆娑婆念佛之人。必得不退菩提。以此二文。合证此经之力用也。

    ○二、结成力用

    《疏》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此经之力用也。

    《钞》余之法门。莫不皆令众生。竖出三界。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如重台九级。自下升高。力胜则进。足疲则堕。其登也难。惟净土法门。令众生横出三界。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家庭咫尺。从东至西。举目可观。弹指即到。其去也易。经之力用。岂不大乎。

    ○五、判教相二。初、总标。

    《疏》五、判教相

    《钞》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异同。如来五时设教。适时而进。大小渐顿。各有区分。天台约五时。而分别之。各有攸存。故凡释经。皆须判教。

    ○二、释相

    《疏》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钞》判此教相。而有三说。部属大乘方等教摄者。第一、约时判也。前总列云。大乘生酥为教相。生酥即方等时也。天台大师。用涅槃五时。生起次第。以判如来一代之教。初从牛出乳。譬从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次从乳出酪。譬从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罗。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次从酪出生酥。譬从阿含出方等。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楞伽十六观。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声闻之人。得弹诃益。耻小。慕大。出入无难。如小乘偏空。出三界外。无身无土。今则特告身子。而云弥陀有土。菩萨有身。众生生者。皆不退转。即其事也。次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般若。二十二年。说大品般若等诸经。以空慧水。洮汰二乘执情。令须菩提等。转教般若。付财融通。次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法华。涅槃。九界三乘。会权授记。无小无大。皆令作佛。今是第三生酥。故曰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者。第二、约藏判也。盖佛所说经。有声闻藏。即为诸二乘人说者。明理但至真谛。明惑但破见思。明智但修空观。明果无身无土。今经既明出娑婆外。别有净土。则果报有乎身土。岂不理惑智果。皆属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者。第三、约教判也。化仪之教。有渐有顿。渐则经劫修行。方阶不退。顿则即生成办。位至阿鞞。故结成云。以令凡夫。不退菩提。然而令其即生。位阶不退。固是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自非释迦之善权。弥陀之愿力。行者之宿根。现前之三要。一心不乱。而三惑圆伏。顿斩业根。而直往无前。安能克此。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涅槃经云。置毒生酥中。食即杀人。可不信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