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28
    ○次、释净土恶道。名体俱无

    《疏》然彼土清净。尚无恶道之名字。况有罪报所生之实体乎。皆是彼佛变化所作也。故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赞佛法僧。灵芝云。当知众鸟。即是如来神力。欲使法音宣畅耳。知非罪报所生也。

    《钞》然彼下。正明其无。皆是下。明今有所以。故观经下。引证。灵芝下。引同。

    ○五、风树乐音二。初、牒科

    ○五、风树乐音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释义二。初、引经类明

    《疏》大本云。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忍法。观经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次、引文明净

    《疏》孤山云。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

    《钞》世人厌烦扰者。必杜视听于见闻。以堕偏枯之失。乐繁华者。必恣任逸于声色。以萦纷扰之劳。总之五浊恶世。根尘皆秽。苟无体空之观。又无析色之门。进之退之。孰能免过。何如净土。不乏宝楼金池之玩。兼风树鸟声之娱。见色而不惑荡。闻声而非惉懘。无分别之劳矣。而又能达境惟心。深念三宝。无偏枯之失矣。净土之妙。从容中道。闻而不求生者。非夫也。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