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你若是面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都吹不动你,能够定下来,很痛苦时,你也不会怨叹;很快乐时,你也不会迷失。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这个戒是包括一切定与慧的意思。众生若是受佛的戒,当然定与慧就存在。若是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定、有佛的戒,这就入诸佛位。

    【得如是者。即名解脱。】

    解脱,这就是解脱的人。所以戒者解脱心。解脱之心叫做戒,能得自在叫做戒,不是外表。受佛之戒,心得自在,纵横无阻,无障无碍,这就是真正持戒之人,即名解脱,

    【亦名达彼岸。】

    达彼岸就是了脱生死的彼岸。

    【超六度。】

    超六度,也就是完成了这个布施、持戒、忍辱……般若,这六度。

    【越三界。】

    跳出六道轮回。是

    【大力菩萨。】

    你是很有力量的人。是

    【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因为你不受一切影响,你永远是这样。

    【问:心住何处即住?】

    我们的心到底要放在哪里安住呢?

    拿笔划起来,下面这一句要划两条红线,划三条红线也不要紧,因为所有的修行就是在这一句话。

    【答:住无住处即住。】

    住,第一个【住】字叫做安住。安住于无所住之处,就是于此安住下来,就是安住于心无所着。那个无所着,就是我们应该安住的地方。这句话要注意听。住于无所住处,这样就让心安住下来。我们一般所说的安住,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定点。没有,没有定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住于无所着之处,这就是我们应该安住的地方。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

    不住一切处。注意。一切处就是时间跟空间的交会,叫做一切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环境,你完全无所着。

    【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什么情形叫做不住一切处呢?什么情形叫做不安住于一切处呢?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

    不要认为我在做善,别人在造恶。我们就想:他负他的因果,跟我们的因果没有关系。不要执着善,也不要执着对方是恶。下面。

    【有无】

    这是对立的名词。不要执着世间所有的形相,也不要执着一切无的东西。你说:我修行已经修到无相了。你又执着一个无相,还是变成有。或是说我身上没有钱,我一直告诉人家:我没有钱,我很可怜。这样你也是执着无。执着无,也同样是一种执着。

    【内外】也不住。

    内就是内心的起心动念。【外】就是能让我们安住的外境。内是指心,外是指境,简单来说就是心、境不着。【内】就是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一切念无所着。

    【中间。】

    中间是实无中间可言,方便说称为中间。没有实在的中间这个名词,因为有左右两边,才有所谓的中间。

    【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执着一切法是空。因为当相即道,事相不坏理体。这个空就是属于理,不安住于空理当中。也不住不空。不空就是事相。也不要执着这个外在的事相,不空就是事相。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也不要执着理,也不要执着这个外在的事相的不空的东西。所以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

    如果我们在修行,修到某一个阶段,我们觉得心很清凉,很安祥,我们就起一个欢喜心:我已经修得很不错,我现在的心很定了。那也是一种执着,也不能住,就是不能执着于一个定。你执着定,就是认为自己很有修行,修到很有心得,感觉心可以定,已经不受到影响了,连那个念头也不可以有。连认为我修行已经得定的念头也不能有。也不住不定,就是一直执着不定。譬如说我们的心散乱,也就一直执着,一直恨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我怎么这么没用?我为什么不能定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定下来?那个也是痛苦。所以不住不定,连那个不定也不要执着。

    【即是不住一切处。】

    下面划起来。

    【只(上面竹下面固)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

    答案就是在这里。就是这个【不住】两字,这就是我们安住的地方,答案就在这里。而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痛苦?你就是有住啊,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孩子读书的成绩差,你就一直希望孩子功课好,可是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有住啊,住于孩子身上。你有住,你就有烦恼。今天你有很多钱,你就会想:我现在很有钱,大家见到我都尊重得像老大,要尊重我三分。有住,住于自己有钱。我今天很有自卑感:我长得这么丑,幸好文殊讲堂还肯让我来,幸好师父不会瞧不起我。有住,住于什么?住于自卑感啊。或是认为自己很厉害,叱咤风云,不可一世,总是瞧不起别人,有住,住于骄傲啊。我们人若是有住,骄就随之产生,应该无所住,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么就无所住。我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优点,无所住。人家说:法师你很了不起。没有,你比较了不起,大家都很了不起。所以这个不住一切处就是住处。所以我告诉诸位,想要修行,只有两句话而已,两句话而已。若是真的想修行,一句就解决了,这就是我们应该安住的地方。

    【得如是者。】

    你若是能做到这样。

    【即名无住心也。】

    这就是无住。那么【无住心者是佛心。】

    要划起来。你若是想了解佛的心,就是一切无所着,放得下,而且是真正放得下的人,真正放得下的人,这才是了不起。

    第二集

    【问:】

    我们这个无住心、佛心,

    【其心似何物?】

    是什么东西呢?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

    没有去也没有来。所以这个不去不来意思就是说,他走到任何一处,都安住于当处。因为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他都放得下,所以他就没有所谓去跟来的观念,因为当相即空,当相即道,自体本空。既空,空走到哪里也是空。你不可能把台北的空,拿到高雄的空这它就不空。内心空性的东西,你走到全世界,到哪里都是空性的东西。空没有所谓的移来移去的东西。空的东西,不会有从这边的空移到高雄的空,移到台北的空,全部一样。在座诸位,你若是用一个货柜,装货物的货柜。在座诸位,用一个货柜,里面都不要装东西,只装进虚空,也就是货柜里空无一物,然后一路运送到台北,你把货柜打开,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有没有?没有啊。可是你确确实实从高雄把一个虚空装进货柜,照理说高雄的虚空会缺一角。若是有形的东西就会缺一角,但是虚空是无形的东西。这样一路运送到台北,然后把货柜门打开,你在高雄看到人家在装货柜时,门一关起来,高雄的虚空也没有缺一角。然后车子一直开一直开,国语说:一直驶一直驶,驶到台北去,把它打开,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有看到虚空从货柜中跑出来吗?那么虚空有来有去吗?不来不去。对啊,用货柜来比喻最恰当了。本来就不来也不去,不来不去。我从前的时候,就是没有这种观念。没有这种观念就会很痛苦。我有一次跟师妈去找我大姊,两个人就从新营,好像又是隆田,还是从林凤营,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出家。两人去搭火车。因为师妈说要省钱,我说:好啊。我们就去搭每站停靠的慢车。于是从七点多开始,我仍然记得,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坐上火车,坐到下午五点多才到达,正好足足坐了十几个小时,十个钟头。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会很痛苦,每站都停,每一站都停靠,就像吕明祚讲的:坐得久又便宜。那实在是,让你坐得久又很便宜,那实在是很痛苦,不是像所形容得那么好,坐得久又便宜,那是要坐很长的时间的,坐了十几个小时。而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就会很痛苦,只能一直等一直等,又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学佛就是有这种好处,心不会空虚,坐再久也没有关系,我正好能念更多佛号。所以学佛能够改变我们的个性。3:57所以以往我们在开车,若是碰到红绿灯就猛按喇叭,佛教徒就不会这样子,佛教徒若是遇上塞车,正好念佛,正好念大悲咒,也不会急躁。所以我们佛教徒都会瞻前顾后。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车,塞了很长的一排车队塞车等候的时候一久,跟我同车的人就开始抱怨了,我那时候已经出家了。同车的人一直抱怨:哎呀,叫你不要上高速公路。他就开始在骂司机了,你偏偏要开上来,你看现在塞车塞成这样。叫你提早出发,你就不肯。我说:你这样讲就不对了,要是提早出发,前面发生车祸的,可能就是我们这一辆车了,他已经很厉害了,算到不会撞车,只是塞车而已,塞车总比出车祸好吧。他说:对哦,没有错。塞车有什么关系,塞车顶多是尿急不方便而已。像在高速公路上,在高速公路上塞车,塞车是很无可奈何的事。我告诉你,到了那时也顾不得威仪了,没办法,那真的是憋得受不了,我就一路走到高速公路下。出家人的袈裟又很长,我还是慢慢的把它撩起来。高速公路上塞车的人又多,众目睽睽之下,没办法,尿不出来,因为我不曾在高速公路下小便,所以就要靠吹口哨了。没办法,那实在是塞在太久了。但是我能够回光返照啊,我回光返照这样想:今天遇上塞车没关系,总比发生车祸幸运吧,这样就万无一失了。所以说好坏、解脱,全在于我们的一念而已。因此我们也不要怨叹,不要发牢骚,所以这样也很不错,坐得久又没有发生车祸,这样也很不错,因此心情就比较轻松了。所以说不去不来。

    【非垢非净。】

    空性的东西,也没有污秽,也没有清净的东西。清净是相对于污秽来说的。譬如说自来水是清净的,厕所的排泄物是污秽的。但是若再以蒸馏水来比较,蒸馏水是清净的,自来水就是污浊的。若是再对虚空来说,蒸馏水有形相,这也是不清净的,而虚空就是清净的。所以垢、净是对立的东西。再来

    【不生不灭。】

    我们的本性不生亦不灭。

    【湛然。】

    这个【湛】就是光明晃耀叫做湛。有光明显赫叫做湛。这个【湛】就是放大光明的意思。湛然简单来说,就是智慧无量。这个念:湛(ㄓㄢˋ),不念:湛(ㄓㄢ),应该念:妙湛(ㄓㄢˋ)总持不动尊,不是念:妙湛(ㄓㄢ)总持不动尊。湛然就是所谓光明晃耀,智慧无量。

    【常寂。】

    就是说智慧无量,但是心安住于清净的空性中。

    【此是本心形相也。】

    这个心现在就是在我们的身中。

    【亦是本身。】所以当下这一念悟了,【本身者即佛身也。】

    就是佛的身相,即心即佛嘛。心就是我们的身体。好了,今天就到这个地方。所以《顿悟入道要门论》,【论】就是一问一答,我们讲到这里,都是问答,问答的形态。好,下课,明天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八页。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

    见,无如,没有像这么多,如许种见。麦克风调整一下,这个声音太大了一点,稍微小一点点,稍微有一点回音。说:见无如许种见。见,没有分这么多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那么要用什么来见呢?能见的是什么呢?

    【答:是自性见。】

    这段要注意听。我们现在就是用意识在见,因为习惯用意识见,分别心、执着心,由无始劫以来,都是用这种心在见。所以在眼睛来说,变成眼识;在耳根来说,称为耳识。我们就是运用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见。那么我们现在是用什么见呢?见实在是没有这么多种,实在是自性自有见,所以答:是自性见。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自然有这种妙有的见的能力。但是它是透过清净心、平等心的见。所以我们形容本性没有分别心,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清楚。所谓无分别,就是说它虽然分别,但是不做分别想。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种能力。这个自性见,就是它本来就有那种能力,见的能力。譬如说,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跟无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都是一样,都知道一切境界,同样是六根、六尘、六识的名相。但是凡夫的眼睛看出去的东西,他增加、覆盖一层无明,覆盖一层执着,覆盖一层分别。明心见性的人也同样这样见,碗就是碗,碗公就是碗公,电风扇就是电风扇。同样是这样看,但是他以清净心看,清净心就是一合相,就是事理圆融,看一切事相完全无碍。开悟的人也同样这样见,而不是凡夫说这个叫做碗,开悟的人说这个叫做碗公,那差别就很大了。开悟的人来看,说是男众,没有开悟的人来看,说这是女众,那么事情就严重了。完全一样,大彻大悟的人看这个世间,跟凡夫看这个世间,完全一样。你说这支麦克风是麦克风,开悟的人也同样说这是麦克风。你用意识心见,他用本性见。但是在唯识学来说,性识周遍法界。本性跟意识同时存在在一念之间,而周遍法界。意思就是说,法界都是我们本性的东西。简单来说,我们的妄想、无明,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不论你转生到任何一处,只要有无明盖覆,你照常无法解脱。叫做性识周遍法界。如水与波,本性就如同水,意识心就如同波,波浪。心若是不受无明的风吹动,如水清映像,照天照地。我们的心若是受到无明的风吹动,我们控制不了,那么波浪就一直生起,而波浪不能离开水,所以我们的意识的当下,这个妄想若是顿除,其实是不能除,也不能断。无明不能除,也不能断,讲断跟除是不得已的,讲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断无明,无明你怎么断呢?对不对?要转识成智,要转,要转,而那个转也是多余的,本来就无生的东西,你要转什么?所以说,答:是自性见。你用意识心看,也是见;你用本性去看,也是同样见啊,完全相同。所以有一个出家人来,他对禅很有兴趣,对净土也很有意愿,很欣赏净土,赞叹佛的慈悲、愿力,也很想要了解禅的道理,但是对于本性他始终是听不懂。有一天他就来问师父:请问法师,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告诉他:你现在说话的这个就是,你现在说话的就是。他就是没有悟,他认为本性好像是离开这个身体而存在,好像跟这个身体、说话、眼睛,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他以为本性是一种跟我们截然不同的东西。开悟的人一定是跟我们不一样,他就是要问出本性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本性现在就是在作用,你只要不分别、无住,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就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永远找不到本性。本性就是当下这一念的东西。你说当下也不对,也是多余的,因为也没有当下这种东西,因为清净心的东西,你要说当下,这只是一种形容而已,因为清净心的东西,保持这个清净心,时间、空间一切都瓦解,它当下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而这个世间人,他不了解本性,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种东西,这个变成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见,有那个能力,但是我们强迫自己那个能力,变成怎么样子?本来它就是很清净的东西,我们硬要把它加上一层能力,这个能力就变成起心动念的无明,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清净心,当下这一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但是我们硬要将清净心,用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观念来猜测,说本性是什么东西。结果本来自然影现的东西,却变成勉强,勉强的这一念,就称为无明,用现在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自作聪明。它本来就是无分别,清清净净、平等,可是我们自作聪明,动一个念头,想要将本性影现出来,愈动念是离得愈远,愈动念是离得愈远。放下就是,放下这种东西就是。而我们世间人不了解本性的东西,硬是要把清净的本性,一直要把它拿出一种形相出来,一定要用有形相的东西来安立。他想:我一定要了解本性。愈想了解就愈偏离,本性不须要了解。无形、无大无小、清净心、智慧心,这一念即是,无分别心、无执着心,这一念放下,当下就是。所以我告诉诸位,开悟的人大彻大悟,跟没有开悟的人,完全是同样的一个人,都一样。但是开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同样是一个人是指外表,开悟的人他充满了欢喜心,他真正找到他本来的面目,他不会再为了生死、生老病死烦恼,他当下这一念就是涅槃,他当下就是圆成佛道,不历僧只获法身,他不必经过无量阿僧只劫,他本来面目就是这一念。你说念也不对,因为本性不能说有念,你说无念也不对,因为本性本来就有妙用。所以没有开悟的跟开悟的人,外表看起来都一样,你吃饭,他也吃饭,你休息,他也休息,但是他是圆成佛道的觉者,是圣者,他所影现出来的,都是安祥、自在、解脱、慈悲喜舍,二十四小时中充满了智慧。凡夫他也是这样,所见的都相同,但是他充满了贪心、嫉妒、分别,强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种观念,用这种观念,透过这种错误的妄想观念,硬将这个世间定一个标准,因为标准产生,他就有无量无边的法,对立的法就一直产生。我执、法执就会一直产生。所以我们的清净心、自性,本来就有见的能力,你注意听。(举起一个木块)这个有声音吗?这个没有声音。桌上有声音吗?桌上没有声音。你再注意听。(木块拍向桌子,发出【啪】的一声)这个有声音,这个有声音,声音自然产生,又自然消灭,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它自然有听的能力,不管是有声来,耳朵也有听的能力,声音消灭,没有因缘会合的声音产生。(木块往桌上一拍发出【啪】的一声)现在听到有声,声歇听到无声,它同样有听的能力,不会因为有声、无声,而影响到本性的听。我们今天所谓的听,譬如说这个人耳聋,这是因为耳根坏了,我们所发出的意识作用,只是藉着耳根显现而已,我们现在所谓的神经系统不是耳识。就算证得阿罗汉果,也还不能了解根与识,何况是本性。所以说听的能力,不管有声、无声,它都在听。就算全世界都没有因缘会合的声尘,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简单来说,本性在六根触六尘中,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它从来不停止。眼睛现在在看,你们现在在看外境,眼睛睁开时,它有能力见,眼睛闭上时,它也一样见,它见到什么?它见到眼前一片漆黑。它这个能力不减。只是说藉着眼根来了解外境,就算眼根坏了,本性也不会坏。你去问眼睛失明的人,你问他:你见到什么?他一定告诉你:我【见】到眼前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见到的东西。今天我们是藉着光线才看到外境。所以光线使我们产生明与暗的对立性关系。明暗是代谢这词,这是生灭,但是见性永远在作用,光线只是帮助,帮助你看到东西而已,光线并不会影响本性,有光线、无光线眼睛都能见,或是看到黑暗,不然就是看到境界。所以我们现在说有看见、没看见,只是变成世间的名词。我们现在说有看见,就是有光线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就说有看见,对不对?而我们会说没有看见,就是因为灯光熄灭了,一片黑漆漆,只能用摸索的,所以我们就说没看见。这是世间自古至今,没有开悟的人所说的话,明心见性就不一样。明心见性的人,光亮时他看到一切境界,灯光全部熄灭后,他也能看见,见到什么?他见到黑漆漆的一片,见性一直作用,照常一直作用。所以物有来去,光有明暗,本性不明不暗,一直妙有,一直作用。有一次一个禅师要考他的徒弟,两人就一路走着,跟徒弟走啊走。这个师父就在想,要如何教化徒弟,才能使他开悟。刚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鸭子,师父捡起石头,就往那一群鸭子丢过去,鸭子会飞啊,用石头一丢,鸭子就飞走了。徒弟对师父说:师父,鸭子都飞走了。师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是你的心飞走了,怎么会是鸭子飞走了呢?被这样一捏痛就开悟了,原来鸭子飞走是生灭,从这里去到那里,而你的本性是不动的东西,没有来跟去,鸭子飞走,自是鸭子飞走,对你的本性来说,物的生灭,不干碍你本性的东西,你本性的清净心照常一直作用。你说来去,那是世间安立的名词。被这样一捏之下大彻大悟。原来我们说来跟去,是意识心在分别,不来不去,原来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管来去,本性完全如如不动。境界、明暗、善恶,这个都是代谢之词,生灭无常的名词。所以说,答:是自性见。自性见,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