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爱与恨的心。

    【即名有所见。】

    你若是看到一切境界,你产生爱与恨的心,那么这就是有所见。

    【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

    你看,讲得非常清楚。你若是有所见,就是落入二元,爱性、恨性,二性当中,你二性不空,那么你有所见,这就是众生眼,更无别眼。

    【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问:即言以智为用者。】

    即言,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智慧为作用者。

    【云何为智?】

    所以【即言】在旁边写字: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智慧当作作用。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若是只说即言,我们有可能看不懂什么叫做即言,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智慧为作用,那么什么是智慧呢?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

    划起来。你学佛一定要了解重心点是什么东西,二性就是没有善性、恶性,没有爱跟恨性,没有大跟小、贫跟富,叫做二性空,二性就是对立性,即是解脱。若是了解二性,无善无恶、无正无邪,一切正邪、善恶都是空性,即是解脱,那么一切世间就无碍了。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

    【亦名了邪正。】

    了邪正就是彻底的了解,彻底的悟道,彻底的破除邪跟正的观念,亦名了邪正,就是破除一切的邪跟正,统统没有。

    【亦名识体用。】

    也可以说了解体与用的作用,也了解邪与正。破除了二性以后,什么邪念,什么是正念。这个邪跟正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对立的,那么一种是把它安排在本性的正,而把一切的二性叫做邪。以世间人来讲,是邪念跟正念,以本性来讲,只要不是本性的统统叫做邪,所以亦名了邪正。也可以说落二性叫做邪,不落二性叫做正。亦名识体用,这个【识】不是意识,是彻底的了解体跟用的作用。

    【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既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更不生疑,不怀疑,这就是作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不生善恶。不生爱憎。名二性空。】

    下面这一段刚好要讲到六波罗蜜,那又是另外一段,这个讲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另外一段比较长,我们已经讲了一个半钟头,差不多一个钟头再四十分钟,稍微可以休息一下了,所以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必太快,不然本来就听不懂了,要是讲得很快,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请翻开十七页,第一行第六个字。

    【问:此门从何而入。】

    也就是顿悟入道要门这一门,应该从何处进入呢?

    【答:从檀波罗蜜入。】

    【檀】就是布施,布施波罗蜜入。也就是说,你若是要修顿悟法门,要从布施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

    【何故】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你独说,独独提倡布施波罗蜜呢?佛所说的是六波罗蜜,你为什么只说布施波罗蜜呢?

    【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为何说即能具足而入门呢?答:不了解佛法的人,或是愚痴、迷惑的人(【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五度就是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的五度,就是除了布施以外的五度,其他都是因为第一布施度而产生。这个【度】就是横越生死的意思,超载烦恼的生死河,叫做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愚痴的人不了解,六度的后五度,都是因为布施这一度而产生,你只要,【但】就是你只要,你只要修布施波罗蜜这一度(【但修檀度。】)

    【即六度悉皆具足。】

    也就是六度只要修一度,你就能六度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什么东西叫做布施之度呢?檀度就是布施。

    【答:檀者。名为布施。】

    檀者,名叫做布施。

    【问:布施何物?】

    我们应该布施什么东西呢?

    【答:布施却二性。】

    却,却就是除、放下、放弃。这个【却】有几种意思,就是除掉、破除。两种二性就是二元对立,叫做二性。【却】就是放下,布施、放下,能够放下二元的对立,能够破除二性、两种性,这世间都是对立的东西。二性就是凡是世间的对立,统统叫做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我们布施,就是布施内心的烦恼,放下我们内心善与恶的观念(【答:布施却善恶性。】)。有人说,布施是放下恶的观念,这是正确,云何连善的念头也要放下呢?法师,一般都说要提起善的念头,要断恶修善,怎么现在说连善的念头也要放下呢?你若是执着我们在行善,这也是生死法。执着我们在布施,那么有一天,人家若是对我们稍微没有礼貌时,你就会认为:我有布施啊,我来这个道场布施,师父都没有招待我。还有一种希望回馈的心,这样还是一种执着。所以说我们施舍、行布施,不能有施舍的观念,这才是真正清净的三轮体空的布施。因此我们布施是要布施什么呢?不是说只有布施外在的金钱,布施简单来说,就是全盘放下你内心的烦恼,真正的布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布施,就是布施、放下你内心全部的一切烦恼,才是叫做真布施之人,善恶放下。

    【布施却有无性。】

    【有】就是我们对世间一切虚妄的执着。无呢?就是一切未现前的事物,这个无不是空。譬如说我没有车,我自己觉得很有自卑感,这就是无的观念。别人很有钱,可是我很贫穷,这就是无的观念。我有钱,这就是有的观念,所以无不是空的观念,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布施是连世间的有相、无相都要放下。再来。

    【爱憎性。】

    【爱】就是我们执着四周围的事物,名啊、利啊、色啊、朋友、兄弟姊妹、夫妻,这,个爱,爱的底下一定是多一个【情】字,情的底下一定加一个【执】,情执。所以对这个爱,我们都不善于控制变成升华,如果我们的爱变成对方的负担,那么这个就变成一种不善于运用这个爱的人。夫妻互相关心,若是关心到让对方受不了,那么你的慈悲、爱心,就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爱他,真正的爱,就是要无相的慈悲,才是真正的爱。憎就是恨,因爱生恨者比比皆是,这个世间一定脱离不了这两个字,不是爱就是恨。你注意听这个世间的歌曲,差不多都是讲爱与恨,自古至今所形容的,都差不多是这两个字居多。因此要放下爱,放下憎,也就是恨,憎就是恨的意思。再来,放下

    【空不空性。】

    现在有些人有在修行了,对空性比较了解了,他认为:我在修空性的思想、无相的思想。连这个空也不可以有,修空性的人,当下放下就是,不能说:我现在在放下。那么那个空的念头,也是变成【有】的执着。不空性就是指妙有,我们现在在修行的当下,认为:我有妙有。执着这个境界,也是阻碍,那么也变成了一种对立的。【定】也不能执着。【不定性】也不能执着。认为我在修定,动一个念头,认为我有定,就变成停顿在那里。动一个念头:我不定。那么修行永远不能成功。放下

    【净不净性。】

    净与不净之性,这也是对立的东西。十八页

    【一切悉皆施却。】

    一切都要放下,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讲施的话,要讲一切统统放下。所以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一句佛法,就能够让我们很轻松。

    【即得二性空。】

    就是没有这个二元的对立,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时。】

    就是说达到,二元对立都完成了空性,放下对立性的东西。

    【亦不得作二性空想。】

    也不能认为:我已经完成放下的念头。这样又是执着。

    【亦不得作念有施想。】

    也不能作我有在布施的思想,就是认为:我有在放下。

    【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

    缘就是条件所生,叫做缘。一切天地万物,都是缘生缘灭所造成的。那么到了此时,既然完全放下善恶、憎爱、空不空、定不定、净不净,那么万缘就没有作用了。

    【万缘俱绝者。】

    俱绝,全部都是空,放下了。

    【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缘起性空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

    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凡夫执着的心,不是无圣人之心,要听清楚。圣人就是有清净心、菩提心、慈悲心,所以这很容易让人误会,说:一切处无心,那岂不是跟死人一样,跟石头、草木一样了?38:17不是。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凡夫执着之心,但是有圣人清净觉悟之心,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有念。有什么念呢?有清净心之念,虽是清净心,也是无念。所以

    【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

    那么就很清凉了。修行若是光修无有一相可得,那就很轻松了。我也常常告诉诸位,我们修净土的人,对禅宗的佛的心地功夫若是不懂,我也常常告诉诸位,我就要看看你有多么会修行?就算让你搞三十年,搞六十年,也无法成就。所以禅宗说了一句话很有道理,禅宗说了一句话:有人修无量阿僧祗劫,到今天还不能成道,何以故?他着相而修故,于尘沙劫,不能归成正果。就是说你若是修执着行,你经过无量阿僧祗劫,你还在六道轮回,因为这不是成佛的因啊。若修无相法,于一念觉观,即成正觉。若修无相法,你若是修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缘起无所着,统统放得下,包括我们的生命都可以牺牲,于一念觉观,即成正觉,一刹那之间,马上成就正等正觉,你就是佛。会修的人就在一念之间,不会修的人就要历经无量劫。我们现在在讲经都是讲什么呢?讲净土,讲念佛法门,这是对,认真用功是对,可是有些人还是没办法,照样生气,还是放不下。因此对于无相修行,你若是不能彻彻底底的去做,别说是三十年了,就算三百年、三百万劫,你照常不能成佛,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成佛的因一定要无相。无相,简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什么呢?就是人人都好,不会有妨碍,不曾伤害别人,处处宽恕别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对别人的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非听而不闻,都无所谓,都不会有妨碍,也就是无关紧要。禅宗有一种修行法:即今把它当作死尸看。现在就把它当作尸体看待。所以禅宗有一个参禅的话题。参,拖着死尸的是谁?拖这个死尸的人是谁?拖,就是整天拖这个尸体,是什么人在拖这个尸体呢?因为到最后也要死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尸体。所以禅宗教你,你想了解你本来的面目,你就要参,参拖着死尸的人是谁?实在是没有这个人。缘生缘灭,细胞天天在变化。所以经上说:不历僧祗获法身。不历僧祗,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于一念觉观就是佛。成道,大彻大悟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什么呢?事相当下就是放下,他不必离开事相。本性的东西不隔一张纸,不隔毫端,连零点一的隔阂都没有,那就称为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理事圆融,一切事相如何变化,他内在的智慧无量,圆融无碍,怎么样都不要紧,它是圆的东西。无相也不能说是圆,那只是一种形容。他的心如虚空,不论外境如何变化,千变万化的人生中,他完全不会变化,都同样是如此。你想想看,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当下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当相即道,色相当下就是我们的佛性,清清楚楚,现在就清清楚楚,现在在说法的这个就是。吃饭时,你若是在吃饭,那个正在吃饭的就是,就是你本来的面目。所以禅宗说,我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睡觉时不好好睡觉,何以故?都在打妄想,打妄想。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你看,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有相。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有】的观念令我们痛苦,我有钱、我有名、我有成就、我很了不起,都是【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很厉害了,会障碍你。

    【何以故?为自性空故。】

    我们现在了解无相可得,为什么?为自性故。为什么?缘起自性本空,因为它是条件所组成,条件所组成的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所以这一句要划起来。所以【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所以你们常常要请师父开示,祖师已经对你说得很清楚了,如何一针见血,马上明心见性,即见佛道,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为什么你们还不能了解,何劳我老人家重复的宣说呢?你说修行很难,我告诉你,修行很简单,很简单,完全不费吹灰之力,马上证果,马上就得以归成正果,不用吹灰之力,马上就让我们得到如来的本来面目。你不相信的话,你下次试试看,你若是无法达到无相,你先沉默,你看到任何千变万化的事情,你先冷静,你现在先学师父的这个方法。我告诉你,你现在很不满,非常生气,你就是留到明天再说。好,我学师父,我无法达到无相,我现在很生气,但是我等到明天再说,明天一觉醒来,气就消了,这样再来讨论,就能解决事情。你无法达到无相,但是你沉默,你先学:先睡一觉,明天我再来跟你讨论。这样火气就不会那么大啦,要慢慢的学。不过有些人业障重就没办法,始终就是有障碍,怎么解也解不开,他道理都知道,全都知道。师父,录音带我也有在听,我买了好几万,都有在听啊,道理都知道,当下就是,可是当下就是生气啊。没办法,突破不了,就是在那里钻牛角尖,那种情形就是习气。我们无始劫以来,那种叛逆、那种我相,现在了解空相的道理了,很想突破,却突破不了,一直挣扎,这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顺从我相,因为有我相,从前一直照顾这个我,反对我们的人,我们就认为他是敌人。所以因为我相、我执,他无量劫以来都是这样,一下子要叫他无相,他忍受不了,他就会挣扎,习气太重了,习气太重就先学沉默。若是沉默还是无法降伏,内心蠢蠢欲动,一直想爆发出来,沉默还是无法降伏时,还有一个办法,这是唯一的办法。像我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我脾气很差,哪有像现在这样,个性这么好,我现在的脾气算是不错了,我从前是怎么修的呢?我从前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脾气很差,没办法,我是凡夫俗子,前世没有修行,今生又没有修行,所以我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我若是看到这个人就很气,我就向后转,不看他、不问他、不管他死,你怎么烂都没有关系,我就是不闻不问,总是不要正面起冲突。就是这三种办法。第一、为了照顾自己清净的念头,最好是别遇到冤亲债主,若是实在忍耐不了,就离得远一点,不要看他,不要拿放大镜看他。第二就是沉默,尽量不要伤害到他。修到现在,我已经了解当下都是空性的东西。从前会一直生气,气一个月,都不跟对方说话,我也是很有个性的人哦,不愿意跟对方说话,然后就烦恼一星期。现在就不需要了,不用气上一星期了,现在是大声嚷嚷生个气,等一下过了三分钟之后,就没有什么事了,知道这都是虚妄的东西,都是习气、习气,惭愧、惭愧,去拜八十八佛,把功德回向给你。还是会生气,没办法,对啊,没办法,但是烦恼的时间一直缩短,我们自己就知道我们的心境是什么。这个方法非常好。所以实相者,就是如来妙色身相。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拜托你这一句划两条红线,三条红线,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说这八个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若是问:佛陀的境界是什么?佛陀就是能够离相,离开相的执着。现前所见的一切相,六根、六尘、六识,他知道这都是虚妄的东西。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49:49

    佛所说的是六波罗蜜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纲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

    注意听哦。所以我们人在布施、放生,都是放外在之物,我们人在放生都是这样,收钱、收钱,然后买些动物放生,但是烦恼还在啊。放生真正的定义是什么呢?将内心的烦恼完全放下。我们内心的烦恼若是没有放下,就没有真实的生命。从前有一位八十四岁的老阿公,因为他八十岁才开始学佛,边走路时还咳嗽。人家问他:阿公你今年几岁呀?我今年四岁。哎哟,须发斑白的人,怎么说今年才四岁呢?他说:不是,因为八十岁以前,我没有听过佛法,没有真正的生命。我现在听到佛法了,我才知道我白费了八十年,我现在才四岁。为什么才四岁呢?学佛四年,所以才四岁。没有学佛,就不了解真实的生命。你的烦恼不除,你做外在的放生,也是有功德,但是不够大。放掉,放掉。我们人这个布施,若是由外面来说,悭贪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贪】字,让我们产生很大的困扰。过去有一个村庄,有一个员外家里很有钱,学问也很不错,但是全县的人都知道,都知道他很吝啬,而且又常常欺负老百姓。也相当有学问,学问还算不错,52:34但是布施之道做得很差,他常常偷抓人家的鸡,常常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很有势力,别人都拿他没办法,对他莫可奈何,他老是喜欢考别人,表示自己很有学问,譬如他常说:来,我问你,上面一个石头,下面是水,这个字要怎么读?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水?不会读。他就往人家的头上一敲:怎么不会读?这个字就叫做咚,石头丢进水中就会咚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啊。这都是他自己发明的,自作聪明。然后又发明了另一个字,也是他自己发明的,他又写了一个石字,右边一个犬。他又问:左边一个石头,旁边一个犬字,这个字要怎么读?人家说:这个字我也不会念,中国字也没有这个字啊。他说:这个字叫做吠,狗若是被石头丢中就会吠。然后他就觉得洋洋得意。这个消息就一直传,传到县府,这个县老爷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县老爷知道他欺压、鱼肉乡民。县老爷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然后就换县老爷出面了,这件事情也闹得很大,闹到县老爷那里去了,县老爷说:让我亲自出马。于是就专程去找他了,来到村庄要找这个员外。他虽然有钱,但是大家都讨厌他,又很吝啬,偷人家的钱,偷人家的鸡,全村的人都拿他没办法,你没证据也无法办他,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他偷的。县老爷去到他家时,他听到县老爷来了,就从里面急忙的出来,就开始迎接县老爷了。县老爷知道他很有学问,县老爷就问他:我请问你,上面一个石头,下面写一个水,这个字要怎么读?他听了很高兴,这就是我常常考别人的嘛,这个字就读作咚嘛。他就告诉县老爷:这个字就读作咚嘛。县老爷说:对,对。县老爷又问他:左边一个石头,右边一个犬,这个字该怎么读呢?他听了更高兴,他说:这个字就读作吠。县老爷点点头,确定他认识这两个字了。第三个字就换县老爷考他了:若是上面一个竹,下面一块肉,这个字要怎么读?结果他答不出来,县老爷马上下令:来人啊,押起来,打他四十个大板。打完之后皮开肉绽,痛得他凄惨哀号。这就是打他偷东西、欺压、欺负百姓的罪,狠狠的打了他一顿。县老爷问他:你会不会读,这个字该怎么读?他说:我确实不会读,县老爷,这个字该怎么读?县老爷说:你不是很有学问吗?员外说:请你教教我。县老爷说:这个字叫做杖。杖你四十大板的【杖】,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嚣张。所以县府比他更厉害,发明一个字,让他摸不着头绪,先打他一顿,才告诉他那个字叫做【杖】。所以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人这个施舍,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若是不好好的修,想施舍就没办法。所以檀波罗蜜,这就是布施。下面说

    【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

    于诸法无所起,无所起心动念,对一切境界,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名尸波罗蜜,

    【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

    对一切法无所念,这个【念】就是无所执着,也可以说是无所违背,名叫做羼提,

    【即是忍辱。】

    我们的忍辱,都是一直起心动念的忍,结果恨就愈来愈深、愈来愈重。于诸法无所念,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完全不怨叹,完全与空性相应,这样才叫做真正的忍辱。我们若是有念,有一个忍辱的念头,那么我们还不是真正的忍辱,我们还认为:我在忍辱。那么还不能达到忍辱的波罗蜜。

    【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

    于诸法离相,于一切法都离相。离一切相,这才是真正在精进。因此我也告诉诸位,我们知道要念《弥陀经》、《地藏经》、《金刚经》、《药师经》,我们知道要诵经,名叫做精进,不过我们这个【着】没有没有放下,不是真精进之人,不是真正在精进的人。真正在精进的人,他处理事情全都无所谓,什么都好,很好商量,样样都没关系,愈好商量的人,那就是真正在精进,愈难商量的人,那就不是真正在精进,还是有障碍,还是滞碍不通。内心无一切相,样样都很好说话。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

    【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

    注意哦,在这里要很注意。这个【戏论】不是讲笑话那种戏论,也不是说开玩笑叫做戏论,这个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这样。凡是不与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的法,统统叫做戏论,这要很注意。于诸法无戏论,就是说凡是一切法,不与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统统叫做戏论。因为没有意义,不能成就佛道,究竟解脱,这都叫做戏论。不是指平常开开玩笑,讲讲笑话,那个不是叫做戏论,不是这样。无意义的语言,不能成就佛道的,叫做戏论。二十页,名般若波罗蜜,

    【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

    现在改成六法,六种法没有什么不同。把笔拿起来。【一舍。】在旁边写个:布施。【舍】就是布施。【二无起。】就是不起念头,就是持戒。你不起念头就是持戒。【三无念。】无念就是忍辱。第一、舍。我们所说的布施,六度的第一度。第二、无起。就是持戒。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真正持戒之人。所以我们若是能够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真正在修行。因此我们要常常说我们没有修行,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平凡。不过有时候我们谦虚,也要遇到契合的人才能了解,要是遇到对方也是无明很重的,那还是无法接受。有一次有人去跟美国老大说我很凶,又是如何如何差劲,我就去跟他见面。我第一句话就告诉他,我是没有叫他美国老大啦。我告诉他,我虽然没有修行,我本来想告诉他,我虽然没有修行,但是也没这么差劲,不会做得这么糟。我才开始讲第一句话而已哦,我跟他说:我虽然没有修行……他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竟然有老法师说话是这样子的口气,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是啊,我是说我没有修行没有错啊。他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所以我内心顿时很震撼:八十几岁的老法师,烦恼还是这么重,你也应该先听人家把话说完,看人家在说什么东西,要说些什么事情。我倒是认为世间都是一种宣传,书上把他形容得是多么不可思议,他出生时有什么光,像我跟他见过面的人,只要一次我就晓得了,有没有境界,一看就晓得了。若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就像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东西,如如不动,你就会大慈大悲,你的心地所散发出来的,没有对立的东西,那么众生就会很尊重我们。所以标榜持戒,还要有心地功夫,你持戒,若是没有心地功夫,你还是一种执着,他这种执着很严重。因为他日中一食,若是徒弟胃不好,不持午,就骂人家破戒。有一次,某一间道场落成,美国某一间道场落成,那一天有很多众生都去观礼,有很多众生去,去到那里以后,他也没有准备东西给人家吃,人又很多,因为落成时很多人都去观礼,美国的道场又是地广人稀,位于空旷之处,在这种空旷之处,你没有准备斋饭给人家吃,外面也买不到东西,因为过了中午一、两点,大家的肚子都很饿了,他待在里面也不出来。有人就去问他:师父师父,大家都在问,怎么没有准备吃的?他是饿鬼啊,他是饿鬼,是为法而来的,还是为食而来的?意思就是说,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吃饭而来的。然后就开始骂人了。你冷静的想想看,凡夫俗子,不是圣人,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你一下子就要叫他为法而来、无相,这个世间人怎么有办法呢?美国的道场位于空旷之处,是没办法买到东西的,那根本是找不到地方可以吃饭的。所以这个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是认为世间都是靠一种宣传,要是看书上对他描述的,那就不得了了,简直跟佛一样了,他现在培养徒弟到了什么程度呢?培养到他的徒弟若是讲到他师父,就是只有他师父对而已。我很不希望讲堂的这些在家菩萨,或是这些出家人,不论佛教哪一位法师,有没有用,会不会弘法,我们都要平等尊重他三分,不能说:我师父最有修行,我师父最会讲经。这种话不能说,没有人教你这种说法,再没有用的出家人,他还是有一个长处,至少他剃度出家了。我不希望你因为崇拜慧律法师,到处树立敌人。这个不是我所希望的,对不对?没有人教你这样做啊。但是他就不同了,他的徒弟一开口,就只有他师父是对的而已。所以说你若是想亲近出家人的话,亲近的师父都是对立性的观念,那就不得了了,到处树立敌人。他夸下海口:我要铲除台湾省两个败类,一个是星云,一个慧律。你想想看,我们两个是败类啦,那还得了,这怎么得了呢?所以这就是说明,在座诸位,佛教若是这样搞下去,一定会很凄惨,绝对会完蛋,渐渐就衰微了。我也常常说,信徒在护持他,护持得好像有点发狂一样,发狂了,他师父讲的永远对,别人讲的都不对。你应该看他有没有依法,对不对?他如不如法?只要你依法来说,这样才对。每一个法师只要他依法嘛。所以说:依法不依人嘛。你师父有修行,那我们很赞叹,但是不能说你师父讲的才对,别的法师讲的都不对,那么佛教成何体统,这样怎么行呢?所以我告诉诸位,无起,持戒是不能看表面的,你不要看他日中一食,就以为他是大修行人,那要是蛇过冬眠时,一次要四个月,一百二十天都不吃饭,你能比得上他吗?蛇可以一百二十天不进食。持戒这个无起,我们内心里面无是无非、无善无恶,这才是一个真正持戒之人。你光是一直看这个表面上,那个不准。你也不要看他那个宣传怎么样,靠他那个噱头,他是怎么样,他一出生就佛光普照,人就是很奇怪,一定要把他形容得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要是我,我就不会这样,我问师妈:我出生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光?怎么会没有光,七点多时生产,太阳都出来了怎么会没有光?对啦,这样也是很光明啦,太阳都出来了嘛。我很不不希望,我这个人很讨厌讲那个什么神通啦,讲那个什么很感应啦,很讨厌人家讲那种他出生时有多伟大的瑞相,讲得天花乱坠。我觉得我们亲近这些高僧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广化法师、忏公、或是广钦老和尚,也不曾看到他们在讲神通,或是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他也是吃三餐,跟平常人一样,完全一样,让你看起来完全一样,他们也没有在标榜什么什么,完全没有,对不对?持戒,现在就是因为讲到持戒,内心无相是名真持戒人,大慈大悲。连慈悲都做不到,还讲持戒?笑死人了。第三、无念,无念就是忍辱。我们要忍耐,这是世间人所说的,其实用忍辱这个名词,可以说是无忍可忍,因为无念,不起心动念。【四离相。】这才是真正的精进。那么简单来说,你今天一切的用功、念佛,你都要离相,离世间的虚妄之相。

    第四集

    【五无住。】无住就是禅定。无所住,心无所住,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不是整天都在打坐。六祖就说得很清楚了:原是臭骨头,何必立功过。无住就是心无所着,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不是说我们坐在那里参参参……以为这样就能成佛。那么残障的人不能站立,只好整天坐着,他的双脚不能站立,他只好整天坐着,可是坐那么久,为什么都不能成佛呢?成佛不是光靠盘起双腿坐禅,若是断腿的人,要怎么盘腿呢?或是下半身全无,全都锯掉的人也是有啊,对不对?那么他要如何禅坐呢?所以成佛作祖不一定要盘腿坐禅,心无所住才是禅定。

    【六无戏论。】

    这就是般若。

    【如是六法。随事方便。】

    随着外在事相的方便。

    【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

    所以意思就是说,名词虽然不同,譬如:舍、无起、无念、离相、无住、无戏论,名字不同,但是妙理皆同,但知一个舍,舍就是无起,舍就是无念,舍就是离相,舍就是无住,舍就是无戏论。你只要了解一个舍,即一切舍。

    【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

    不契就是不相应,迷的人不相应。

    【悉谓有差。】

    他就会说六度有差别。迷的人他不相应,他就会说六度有差别。

    【愚者滞其法数之中。】

    愚痴的人,【滞】就是有碍,不通叫做滞。停顿在法数当中。法数就是数目当中,一、二、三、四、五、六嘛。

    【即长轮生死。】

    其实论理是一而已,真理、妙理是一,若是事相安排,则有无量无边。所以停顿在法数当中,你就是长轮生死。所以【告汝学人。】若是想学道的人,你只要修这个施舍的【舍】,就是檀,【但修檀之法】。你只要修这个舍,就是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连舍的观念都没有。

    【即万法周圆。】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学佛哪有什么困难,说实在的,真的很简单,说实在的,真的很简单,你不要一直说很难:师父,修行很难。真奇怪,我一直告诉你很简单,你偏偏一直要说很难,真奇怪,你为什么要跟我唱反调?要说:很简单。就像日本人讲的:非常谢谢,很简单、很简单。每天就反复的说:很简单,放下。日本人是很有这种精神,就算老板、总经理打他几个耳光,员工还是很有礼貌的说:感谢。一直感谢他的老板,无论被打了几个耳光,还是很感谢老板,一定会跟你说:对不起。就是一直跟你道歉。现在我们就要把这种口号运用出来:学佛很简单。诸佛菩萨所说的,就是一个【舍】字,舍得清清净净。怎么会很困难呢?不然就老是生气,一直气愤。像今天这位菩萨,七十五岁的这位菩萨,马上要赶回台北去,他的儿子是个超博士,去钓鱼的时候,被掀起的海浪冲到海里,结果被淹死了。儿子五十几岁,他七十五岁,儿子还是个超博士。所谓超博士,我们现在的学历就是这样,小学、国中、高中,大学叫做学士,再来就是硕士,再来就是博士,再来就是超博士,知道吗?超博士就是博士以后再修三年、二年,叫做超博士。结果受到狂风巨浪冲击,当场死亡。他的大儿子在台大,第二个儿子也在台大,第三个儿子在建国中学,生的儿子都这么会读书,吓死人了。现在儿子死了,谈起来就哭。刚才在流通处的时候,我一直安慰她,不过还是没办法。所以他七十几岁了,他没有学佛,承受不了,那种情执,这么杰出的一个儿子,读到超博士,可是五十几岁就被水淹死了。他一想到就非常痛苦。要是我,我可能也会这样,但是我今天学佛了,我就不会。要是我儿子被水淹死了,也只能说:不然能怎么办?我叫他不要去钓鱼,他偏偏要去。结果被海龙王选去当女婿了。超博士,海龙王又是最喜欢的。不然能怎么办呢?所以我就告诉她,你无法挽回的事情,你只有承认,要直接接受它,不然你也无可奈何。你今天哭得伤心欲绝,你儿子也不能起死回生了。所以我告诉她:要赶紧写下去超度,我们这里有点灯消灾,也有设这个灵堂拔度亡灵。她说:有,我有替他超度。这样做就对了。我们这里全年当中,消灾、拔度全年都有。那么消灾拔度时要会念,法观你要会念,要这样念:愿以此功德,消灾参加点灯者,消灾参加亡灵拔度者。就是本讲堂所超度的,要这样念,一念就全部包括在内。所以说设这个灵堂,也能够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即万法周圆,

    【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何况于五法,就是其他的五度,又怎么会不具足呢?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你看禅宗所回答的,跟一般宗派答的就是不同,一般所答的持戒就是身不要杀生、偷盗、邪淫,口不要妄语、两舌、绮语,意不要贪、嗔、痴,一般都是以这样叫做持戒。你看禅宗祖师在解释持戒,跟一般的说法完全不同,你注意看底下所写的,什么叫做持戒。

    【答:清净无染是戒。】

    你看看,这实在是太好了。这本《顿悟入道要门论》看了实在非常清凉,清净无染,这才是真正在持戒。下面

    【知心不动。】

    知道我们这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对境寂然是定。】

    面对一切境界,他都一样,完全清清净净。【寂然】就是不动,叫做寂然,很安静的意思,不喧哗,不会烦躁,很安祥。面对一切境界,还是那么的安祥,这就是真正的定。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

    你若是知道心不动,知道不动就好了,不要想:我的心不动。又起心动念,想控制我的心不动,多一个念头,作不生不动想,不要产生不动的想法。

    【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

    就是说加一个清净的执着,又变成不清净,知见又立知嘛。所以知心清净时,不能生清净想,不行。

    【乃至善恶皆能分别。】

    善恶皆能分别。

    【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

    这个要划起来。于当中无污染,能够得到自在,你就是有智慧。

    【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

    戒就是定,定就是慧,一体三面。所以

    【是名三学等用。】

    二十一页倒数第二行下面倒数第五个字。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着净否?】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若是执着在清净时,这样是不是执着清净呢?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问: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答:若作空想。】

    若是作空的想法,说:我在修空、空观。

    【即名着空。】

    这就是执着空。所以修空的人与空相应,他没有空的思想,不会多一个念头:我现在在修空。这样又变不空了。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

    你若是作空的想法,你就无有着处。

    【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

    你若是要了了识无所住心时。

    【正坐之时。】

    正于端坐的时候。

    【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

    你只要不想一切物。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过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记忆,记忆力。过去不论是愉快、不愉快的事,过去都已经过去了,讨论那个已经没有用了。过去心不可得的意思就是说,过去的事,你现在再怎么想它,再怎么回忆,都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人都是这样,感情太过丰富了。要是翻开相片,看到过去的情景,眼泪就不停的流,坐在那里,想着他过去是受了多少的委屈,都是这样。所以对于过去的事,若是有大智慧的人,当下这一念,他就能解脱。过去有一个寡妇,这个寡妇对先生的感情还是很重,学佛已经好几年了,还是放不开,她经常会唱首歌。那一次我去她家,她不晓得我已经到了,她在二楼,我刚好到了楼下。我就听到她在楼唱:我君离开数千里……也不知道是怎么唱的,老是在唱这首歌,意思就是很难过。我上楼时就说:怎么不念佛,变成在唱这首歌了,13:43真糟糕。没办法,虽然也已经在这佛了。所以我常常说,学佛的人是千百种,你是学解脱,或是学执着的东西。丈夫死了就死了嘛。没办法,因为两人的感情太好了。还有些人喜欢唱【旧情绵绵】,总是放不下。所以过去心不可得。我们人若是了解这种东西,一切恩怨、爱恨,当下都是无的东西,莫让伤心的事再涌这个心头,因为那都是不可得的东西。

    【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

    未来的事尚未到来,你也不必求、不必去想。像我们本来请了一个小姐要来上班,可是她又跑来告诉师父:师父,这里又没有剃度女众,我要是来这里上班,老了以后怎么办?她现在就开始在担心以后的事了,现在还这么年轻,现在才二十几岁而已,就杞人忧天的想到年老以后的事,你能不能活到三、五年后,还是个未知数,她现在就开始在想:老了之后怎么办?一下子就开始操心老了以后的事,却不能好好把握现在的时间修行,都是这样。也没有出家,也没有出嫁,她就开始在想了:不知道要怎么过日子。没有人可以安慰她。所以这些女众真是很难搞定,又怕出家、又怕在家,又怕独自一个人,没有伴,没有人能安慰她。你嫁人,是他来安慰你,或是你安慰他,这还是个未知数。我举一个例子给你们听,我那时候去教专科学校,有一个学生,她就是有这种观念。我那时候还未出家,她都称我林老师。她说:老师老师,我要是没有出家,也没有嫁人,以后怎么办呢?我说:将来的事情你也不知道,不可知啊。她就真的决定结婚了,后来她就不出家了,那时我已经坚持要出家了,我大学二年级,我就知道我一定会走出家这条路,因为我会害怕结婚,我要是看到女众这么可爱,我会怕,太可爱了,老是闹个不停,一点小事就可以闹上老半天,你也拿她没办法,无理取闹,就是闹得你没完没了。然后她就结婚了。她结婚两年六个月,刚好满两年半,她先生出车祸,受到严重撞击,到现在还昏迷不醒。真的,有人可以照顾了,到现在还在照顾他,还在照顾啊,takecareof,takecareof就是照顾,takecare叫做珍重的意思,到底是Youtakecareofhim,还是Hetakecareofyou,cannotdecide,还不晓得,不能做决定,到底是你照顾他,还是他照顾你,这还不知道,知不知道(广东话)?广东话都这么说:知不知道?老是想嫁人,希望有个人安慰你,我都不需要,我自我安慰我自己,有空我就自己摸摸胸脯,安慰我自己,谁能够安慰你?有谁能够了解我,我还年轻,只有佛陀了解我的心。不需要操这个心啦,杞人忧天的一直在想将来该怎么办。我告诉你,很简单,将来佛教一直发展,我们若是真正在佛教里修一、二十年,我们已经有正知正见,等我们老了以后,像在妙莲法师那里,举办大法会时人很多,我们就去帮忙捡菜啊,老菩萨就可以去帮忙捡菜,寺院办法会时,我们就去厨房捡菜,多少帮忙做一些工作。不然也有一些清修的道场,我们就存一些钱给寺院的住持:我供养这二十万,你给我一间房间住,让我住到百年之后,也是可以啊。因为你有正知正见,又能帮助寺务。但是你不要等到视力模糊了才想去,你要尽早,趁眼睛明亮,戴上眼镜还看得清楚时,差不多五十五岁、六十岁的年纪,视力还不错时,就赶紧去寺庙找一个安单的地方,你是在担心什么?怕没有地方去。像我要出家的时候,我也没在想:我将来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不必担这个心,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情还未到来,何必杞人忧天担心成这样,你要是活到八十岁才往生,你在五十年前,就提早担心以后的事,脑袋坏掉了?没有人是这样操心的啦,吓死了,五十年以后的事情,五十年以前就挂在心头开始操心,哪有人这样子的,对不对?所以说,未来的事莫愿莫求。

    【未来心自绝。】

    就没有这种观念。

    【即名无未来事。19:53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

    很重要,拜托你们划起来。现在的事已经现在,于一切事,你只要无着,也就是你只要了解无着。

    【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

    这个现在心最重要,但知无着,你只要不执着一切事,那么现在心自绝,

    【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

    过去、现在、未来都无。

    【亦名无三世也。心若去时。即莫随去。】

    就是说心若是起心动念时,你不要跟着它去,这个起心动念的去的念头,起来的这个念头,

    【去心自绝。】

    起心动念,心若起去时。你的心若是要行动,要起来了,起心动念时,你不要随着它去。观空,当下清净心就现前。去心自绝,也没有起心动念这种东西。

    【若住时亦莫随住。】

    你若是住时,不要随着住。不要说:我现在在住。又变成一种执着。21:18

    【住心自绝。】

    我安住的时候,无所着的时候,不要随着住在那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若是安住的时候,也不要随着安住,产生一念执着,这个安住的心自然就没有了,执着的心自然就没有了。

    【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

    要划起来,就是住无住处。修行就是这样,就是说若是想修行,三言两语就解决了,你就是安住在无所执着的地方,令它畅通无阻,就像大便能畅通一样。哲学家说:你要快乐,第一个,你大便要通。这句话很有道理哦,这句话很有道理。粪便若是不通,肚子就会胀起来,你若是想快乐,第一,大便要通,排泄要很通畅,体内就不会阻塞,或者有便秘,使力拉也拉不出来。

    【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

    你若是了了,也就是清清楚楚。你清清楚楚自知,住在住的时候,安住于住的时候。

    【只物住。亦无住处。】

    就是说东西放在那里,但是你的心不住,亦无住处,就是它没有固定之处,所以他的心无所着,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这不是真实的东西。只物住,只是这个东西安住在这里,心无所住。东西放这里就放这里,你的心不要跟着执着,意思就是这样。亦无住处。所以

    【亦无无住处也。】

    也不能说没有一个住处,因为在这里,确实有一个安住的地方,你也不能说没有,不可以否认说,它没有一个安住的地方。意思就是说,安住于无住的地方,却又不能否认它。也就是说,它安住在这个地方,但是你不要执着它有一个安住的地方,但是也不要否认它没有一个安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无住。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

    就像水沟畅通了。我们若是了了,清清楚楚,不住一切处。

    【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这一句太棒了。你若是清清楚楚,了解心不执着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你想想看,一个人若是到这种程度,你看他会有哪件事不快乐。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哥哥混黑道,我们一直劝告他,自己心里会很难过,世间人都会觉得很痛心。劝告哥哥,哥哥也不肯听,师父讲的:心不住一切处。我已经尽心了,我做妹妹的人已经尽心了。或是自己的侄子很不中用,劝导他也不听,我做姑姑的人,我也已经尽力了。或是自己的父亲,或是自己的女儿,我叫你不要跟那些流氓在一起,她却硬是要去,那也没办法了。所以说,尽人力以后,一切不执着。我已经尽力了,一切不执着。我做师父的人也是这样,我已经尽我的力量,叫你们要亲近善知识,叫你们不要离开讲堂,叫你们要共集一处,要好好修行。但是这不是师父的问题,受了两三句是非一挑拨就离开了,人家来说:师父,他已经离开了。我已经尽力了,我已经尽心尽力讲经给你们听了,我也是叫你要不离善知识,不离道场,我也是都讲得很清楚了:不传是非。好好的对三宝有信心,好好的念佛,25:30你要受人影响,我有什么办法。你要回去,我也不可能把你拖回来,因为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不住一切处嘛,对不对?这是世间正常的道理,一切法无常,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其实本来就是无来也无去的东西。即名了了见本心,这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你若是用本性修行,你看有多轻松,回到家里,你不可能与父母亲不合,夫妻不可能不合,因为了了见本心啊。见本心就譬如先生若是不学佛,我无所着,不然能怎么办?我已经尽力了。妻子若是不学佛,不听做先生的劝告,不然能怎么办?可是我们人就是不懂,不懂本性的东西,我就是硬要叫他来学佛,可是他不肯啊,硬碰硬之下就起冲突了,就开始家庭革命,闹得鸡飞狗跳了。我就不会这样,我很自在,我自出家以后,我就了解,我不会一直说:爸爸,你怎么不来学佛?你是当师爷的人呢。我不会这样。我也不会叫师妈来学佛。人家说:你不是要度她吗?没有,我随缘。说真的,直到我出家七、八年之后,我家人当中还没有几个在学佛,我家人学佛,差不多是这三、四年当中,才开始学佛,因为我这个人的心很自在,我顾我的生死,我不是自私,因为缘尚未成熟啊。到现在人家在花莲一直赞叹,师爷在花莲,现在大家开始晓得了:他就是慧律法师的父亲。已经开始晓得了。他一开始持大悲咒,他几十年来的皮肤病,师父的父亲,几十年来的皮肤病总是医不好,看过多少医生,就是治不好,结果自己念大悲咒,念到都痊愈了。现在不必我劝他了,自己念大悲咒得到感应,皮肤病都痊愈了。现在早晚都持往生咒,就是要拼往生。师爷的根机比师妈更利,因为他受过教育,他一下子就有办法。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所以说一刹那之间,学佛就是一刹那之间而已。现在是非常精进,但是因为他很少在听经闻法,28:05但是还是有在听录音带,他的习气较重。烟也戒了、赌也戒了、色也戒了,所有坏习惯都改掉了,我按月寄钱给他,两万两万寄给他,寄这两万去,是要给他很大的鼓励,意思就是叫他要念佛。他常常说:唉呀,我也没尽到什么责任,我要是死了以后,叫政府简单的用具棺材装进去火化就好了,我就留个几万元处理后事。我说:笑死人了,一个法师的父亲,后事办得这么草率,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是他自己有自卑感,世间再不孝的人,也不会做这种事情。所以他念佛已经念到自己有感应了,这不用我再说了。所以说:了了见本心,所以用本性修行,碰到任何一件事,就算天大地大的事,也没有什么事,随缘,你要学佛就来学嘛,你不学佛也只能随缘,不然能怎么办?不然我要按怎呢(台语谐音)?你说啊,你不学佛我能怎么办?把你打死吗?所以那就很轻松了。但是我们要有机会给他,要给他机会,要买录音带给他听,我有机会给你,其余的就要看你自己了。就像一只牛不肯吃草,你硬是压住他的头,要压着他喝水,根本不可能的事。要是我,我常常说我很自在,你要不要学佛,不是我的问题,是我自己生死的问题,你要自己负责。

    【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上竹下固)不住一切处心者。】

    就是只是这个不住一切处这个心。不住就是不执着,于一切处不执着,【即是佛心】。这句话你要好好的听,也就是同于: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佛就是就算一切天大地大的事发生,不论丈夫、妻子、子孙、一切财物完全无所着,那么你看佛的心有多快乐。你由这句话,你就能体会。一个人到了连生命都可以牺牲、奉献,完全无所着,你想想看,他把生命都交出来了,那么这个人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因为他不怕死啊。世间最快乐的人,就是他不怕死,因为他对死亡已经清楚了。这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无所着的心,

    【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

    色就是一切内外,烦恼、外境,色性空就是表示一切法皆是空性,一切法。这个色性空不只是说外境,凡是一切由色法衍生出来的色、受、想、行、识,统统都是空性,都是空性。

    【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

    经典说:证得无生法忍时,你若是尚未得到这种心,也就是解脱心、菩提心、无生心、色性空,这就是无生法忍。

    【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

    你的功力若是到这种程度,你自然就能够了解。

    【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

    你要怎样才能体会呢?一切处无心,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体会,这就是能够契合。

    【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

    什么叫做无心呢?无假不真,所有假相当下就是真的。意思就是说,你对一切事相完全放得下,不与人斗争、不与人计较,对一切是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假不真,所有虚妄的东西,外相虚妄的东西,当下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就是变成真的,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何谓假呢?

    【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

    所以说,你若是一切都放得下,无心,爱恨都放得下,一切都变成本性的东西,无爱憎心,就是本来的面目。

    【但无爱憎心。】

    你只要没有恨心,以及占有的执着心。

    【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那有什么困难?

    【问:为只坐用。】

    意思是说,只有坐禅时有这种心,那么行走时,是不是也能够运用呢?

    【行时亦得为用否?】

    我们学禅的人,学解脱自在的人,坐禅时有这种解脱的思想、觉悟的心,那么行走时怎么办呢?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

    所有一切的造作,叫做所造运为。就是所有一切的造作,一切三业造作。

    【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一切法无心。用无所生心,清净心,一切造作都无间断。运用无间断,名叫做常住。

    【问:方广经云:】

    方广是指大乘的经典,一切大乘经典叫做方广。这个不是说有一本经叫做方广经,不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凡是大乘经典,统统叫做方广,既遍十方又广,无量无边叫做广。所以凡是讲遍十方的道理,内容很广泛的,统统叫做方广经。那么方广叫做大乘经典的别名。大乘经典说到:

    【五种法身。】

    哪五种法身呢?

    【一实相法身。】

    实相就是无相。

    【二功德法身。】

    修无量功德的法身。

    【三法性法身。】

    就是无一切相。

    【四应化法身。】

    就是方便度众生。

    【五虚空法身。】

    这是一种比喻。下面说

    【于自己身何者是?】

    我们自己的身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有什么法身呢?五种法身,你了解是什么法身呢?对自己的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

    实相就是知,知道我们有一颗清净的心,这个是不可磨灭的。不坏的意思就是说,修到最后可以显示出来,你除不掉的。譬如说,可以坏的叫做无明,不可坏的,就是我们真实的本性。所以说知心不坏,这是实相法身。

    【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

    这是第二种法身。知心,了解这个心包含天地万物,即是功德法身。第三、

    【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

    了解我们的心,当下就无心,无形相的东西,即是法性法身。第四,

    【随根应说。】

    随根就是根机。这个【根】不是六根,这个【根】就是众生,随着众生而感应的说法,视众生的根机,

    【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

    了解我们的心是无形不可得,

    【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

    了解这个道理,二十六页,

    【即知无证也。】

    无所证也,没有一个真正证得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是空。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

    无有可证,本来就无,

    【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

    所以很简单,你若是常常听到人家在讲经说法时,赞叹自己有多么厉害,这还是落入一个邪见的有。有一个人去参访广钦老和尚,一个平凡的人。他去找广钦老和尚,看完回来后竟然告诉我:师父,我去看广钦老和尚,都一样啊,没什么特别的嘛,就是经常坐在那里。我问他:不然你想看的广钦老和尚,你觉得要哪一点不同,你才认为他是广钦老和尚?我以为去的时候,可以看到他展现很厉害的神通,结果什么也没看到,跟平常人完全一样。他的看法就是高僧大德会耍把戏给他看,才称为高僧大德。结果没有,就是经常坐在那里,跟平常人完全一样。所以他不能了解,因为凡夫嘛,38:55以为成佛作祖跟我们人不一样,其实完全一样。这就是邪见,认为有得有证。

    【增上慢人也。】

    增上慢就是说得相似法以为证悟,叫做增上慢,他虽然非常精进,但是所得到的法,他不是真正的悟,相似而已,叫做增上慢。

    【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

    你得到什么?

    【何所证?】

    你是证到什么呢?

    【辩乃得如是。】

    你的辩才才能如此的了不起啊。【辩】就是你的辩才,【乃】就是才能。你的辩才才能够得到这么了不起的口才呢?舍利弗问天女:你是得到什么、证得什么,你的辩才才会这么了不起,辩乃得如是,你的辩才才会如此无碍呢?

    【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

    我无得无证,无所得亦无所证。

    【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增上慢就是自认为有所得,有所得就是顶堕,堕入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地方,叫做顶堕。增上慢人。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

    已经知这个色法与空不异,色法当下就是空,名为等觉。

    【二性空故。】

    就是色跟空性同时都是空,

    【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无觉就是说,不能说我有一个觉悟,因为觉是本有的东西,他本来就有这种能力,本来就有菩提心的觉性,所以说无觉,不能说我在觉。也不能说无无觉,也不能说一个无觉,认为一个无觉才能成佛,落入一个无觉,那又变成观念了。所以说无觉就是空性,当下就是圆满了菩提。也不能说有一个无觉的观念:我就是因为无觉,所以我成佛。这样也不能成佛。连那个无觉都不可以。譬如说:我没有修行,所以我能成佛作祖。无修行,因为无行,不执着修行,所以无行。说:我没有修行。连这个无修行的念头都不能执着,我就是因为无修行。连这个无修行都要去掉。所以无无觉,也不能有一个无觉的观念,名叫做妙觉。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等觉与妙觉,有什么分别或不别呢?

    【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

    我们本性的这个般若体

    【毕竟清净。】

    智慧心就是嘛。

    【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

    恒沙就是无量无边。无法可说,当体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足恒河沙妙用。

    【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轻贱,也就是被人瞧不起。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

    就像一个人尚未遇到大善知识时,

    【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被糟蹋【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所以【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

    被人谩骂。因此别人若是骂我们、瞧不起我们,诽谤我们,就是替我们消灾,就是这个意思,替我们消灾。今天我们若是被人骂了,我们就想:一大早就有人替我消灾了。也就是一大早就被骂的意思,一大早就有人替我消灾了。晚上被骂的话就说:昨晚我先生替我消灾。听不懂的人还问:你先生真厉害,还会念经?对啊,只不过他念的经跟佛的不同。骂了一整晚,像极了女人的性格,骂了一整晚,唠唠叨叨的。有些男人很像女人的性格,我很不欣赏这种人,唠唠叨叨的。男人若是带有这种毛病,那就完蛋了。男人不像男人,一般是女人才会唠唠叨叨的,女众的本来面目就是唠唠叨叨的,怎么连男人也学女人唠唠叨叨的,整晚唠唠叨叨的,要是碰到我,准会被我揍。Dynasty王朝(台语揍的谐音),准会被我揍,我很讨厌那种有女人性格的男人。

    【无明灭尽。乱念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