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忧虑及其来源
    第一篇忧虑及其来源

    第一章恐惧与忧虑

    我们为生活付出恐惧与忧虑的代价,而焦虑便是恐惧与忧虑的根源。

    恐惧与忧虑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一部份,任何一个活在现世的人,都无法从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困扰中挣脱。

    到底人为何而担心呢?他们的忧虑完全根植于各种不同的承诺及责任,而这些忧虑起源于各种的伪装。在与人相比时总感到不如人:“也许我无法胜任那个工作吧!”或“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无法让人对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在他人面前出现,因此对自己说:“我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真正的我,这么一来,别人可能对我失去信心或轻视我。”所以他们只有装做别人的样子。

    人往往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男人会担心自己秃头;女人则烦恼自己脸上出现皱纹或忧心自己的身材、肤质、身高等问题。

    人们也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评与抨击,或遭到上司的谴责,他们害怕被人嘲弄,而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但每当有人表达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并且得到别人的认同时,又感到愤愤不平。他们深感自己为批评所累,虽然明知那种批评是不公平也不是他们应得的。

    担心自己的家庭又是一个问题:“或许我根本不是个好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先生担心自己年轻貌美的太太会对其他男人示好;而太太也会忧虑自己英俊的丈夫会离她们而去或与其他女人私通。未婚男女担心如何找个好对象,而结了婚的夫妻又担心若膝下犹虚会是多么寂寞。在另一方面,已有子嗣的夫妻可能要担心子女的教养问题,有些人则忧虑:“我老公(婆)已不再爱我,可能会遗弃我。‘或’等到我老了,孩子会不会照顾我?”有些父母过度担心小孩的安全问题,是否有足够的钱应付家庭的开销、家庭的保安问题、或是眷属亲人的健康情形等等。

    在工作场合,人们可能烦恼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以及如何做正确的抉择。“如果我的决定是错的,那该怎么办?”“我应该现在赶快把股票卖了呢?还是迟些再卖?”“我的部属在财务处理方面是否值得信任?或是他们会不会趁我不在时背叛公司?”有些人担心可能会造成的损失,或是无法如愿获得升迁,或是被托付太多的责任,有些人则烦恼功成名就时遭同事的嫉妒。

    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遇到的烦恼永远也无法详细列出来。活着本就充满了忧虑和恐惧,这造成我们内心的黑暗面。人有无数的恐惧——害怕在不安中惊醒、怕敌人、怕饥饿、怕生病、怕失去财产、怕老、怕死、甚至害怕来世。

    人不只担忧事情出纰漏,甚至事情进行的太顺利也要烦恼。在他的心中有种隐约的恐惧感,似乎事情会在突然之间出错,眼前的快乐可能在下一秒变成悲哀。虽然有人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人们还是担心没有消息,无端的担忧使得生活中充满恐惧。这种不幸降临在所有的人身上,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从桎梏中解脱。

    忧虑的原因

    在所有负面的精神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的忧虑。人为什么会忧虑呢?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个——忧虑是因为“我”和“我的”概念或佛教说的“我执”所致。

    几乎所有比人类低等的动物均靠本能生存,而人类则不然。人类拥有优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觉,惯用理智创造永久的自我,在人类思想史上,佛教对于自我观念的探讨,占有独特的地位,佛教的教义指出,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呼应。从对自我的信仰中,人发展错误的“自我”和“所属”想法,因而产生渴求、私欲、欺骗、骄傲,以及其他不健全的思想。这“自我”的概念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小至个人冲突,大到国与国间的战争。

    从“自我”的观念中,人们错误地相信,必须不断地满足充满欲望的肉体。因此无法满足需求和欲望,便会带给他烦恼和忧虑。

    因而,忧虑只是一个渴望世俗欢愉的负向心理状态。对某样物体愈执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是,当一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时,新的需求又会产生。

    同样的,人害怕与厌恶的事物有所牵扯,对喜悦的执著与对不快事物的厌恶便造成忧虑。有时极端的话,只要与某样物品或情境有所关连,即使对本人无伤也会产生忧虑。例如对黑暗的恐惧、置身于封闭空间的恐惧、对空旷空间的恐惧、惧高、害怕动物、恶魔、幽灵、怕小偷、怕敌人、怕符咒、幻想被人攻击或背地里遭人杀害等。

    一个人经历的忧虑与遭遇,只是自我对多变的尘世欲望所产生的交互作用。无法了解这项事实是遭遇诸多痛苦的原因。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内心,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便容易克服痛苦。因为他了解无论是愉快的经历或是所爱的人,终有远离的一日,而且随时均可能发生;可能在事业起步之初、或中途、甚至在结束之际。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事是凡事均有终点。所以一个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或事必躬亲的人应该想想,当他无法在场时该怎么办。他会被人所怀念,也可能有人会觉察到他已不在人世,但时间不会太久。没有一个人在世界上是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一人,世界还是会继续运转。既然如此,他就大可不必这么担心自己,心怀想象的忧虑,以至伤害自己的健康,缩短人生的旅程,直到终点——死亡。

    而亲密关系的破裂亦带来痛苦。当自己所爱的人离开了,便感到失落、灰心、绝望与充满挫折,这是自然反应。当自己被所爱的人拒绝时总是痛苦万分的,但有些人不去克服困难,让时间来治疗伤痕,反而以沮丧来麻痹自己,在心里想了一遍又一遍,找各种方法或手段治疗自己破碎的心,有些人甚至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怒与挫折。

    恐惧和迷信

    此外,还有一种在人心蔓延的恐惧:对自然及未知的不可抗力的恐惧。在人学习和野兽搏斗,并且保护自己防御外族时,这种恐惧长久以来即深驻人心。在漫长的蛮荒深夜中,当人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时,迷信的种子早已深植人心,而传承下来,一代延至一代迄今未止。

    恐惧在原始感官中被形容为一种强烈感情的反应。发生时,在本能上有想逃离引起该恐惧情境的冲动,并出现如脸色苍白、颤抖、心跳急速、口干舌燥等生理状态。

    根据名心理学家约翰•柏多斯•华生的说法:“恐惧是三种自然情感的反应之一,另外二种是爱与愤怒。”依华生的观点,突然失去关爱或遇到巨大噪音皆会导致初生儿的恐惧感。他相信即使是婴儿,也需要受到挚爱与给予信心。母爱可以缓和他心中的焦虑。人们相信初生婴儿心中的恐惧可能与前世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恐惧仍深刻地烙印在婴儿心中,而这些与前生有关的恐惧感,时常会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

    当面对无法理解的势力时,原始人与野兽间的差异便很清楚。野兽直觉的去适应并屈服于威势下;然而,原始人在被凶狠的野兽包围、或面临自然现象如雨、风、暴风、闪电,及天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传染疾病时,会匍匐在地上,向未知的力量寻求保护。从稍早对外界力量的感觉,人认为可以藉祷告来停止灾害,就像自己也可被取悦般。原始人发展仪式及信仰,把自然的力量当作神,若是助力就变成“善神”,若是阻力,则变成“恶神”。

    于是,那些不了解自然法则的人便心生恐惧,不管是原则也好、动机也好,恐惧是迷信的开始,在许多宗教信徒的内心中,他们依赖神的帮助来满足需求,深恐得罪造物主,因此许多宗教制度及信仰的根基都建立在对未知的恐惧上,而由宗教产生的恐惧是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它禁锢并诱惑人心,并助长无知与迷信。

    在这千变万化、对问题永无解决之道的世界里,人们渴求自身及所爱之人的安全。在自认为解决了难题时,产生原先问题的环境可能已经改变,因而引发另一个问题,情况依然令人困扰与迷惑。于是,他深感忧虑,就像一个在沙滩上筑城堡的小孩一般,担心着每一次风浪的袭击。

    在这种渴求安全感及害怕死亡的情况下,我们只好求助于宗教力量。于是在神秘的宇宙中,对于令人恐惧的物品发展出了信仰,是无知与对未知的恐惧使人产生最初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宇宙的一切运行原则,都是由超越自然力量完美的神所掌握。虽然科学的发展多少减低了这些迷信,也增进现代人的知识,但是过去的迷信依旧残留在人心。因此,人们必须从束缚中挣脱开来。迷信削弱意志,囚禁人心,而且荒诞不经的宗教理论及信仰,不仅深植于粗野不文的人心,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里根深蒂固。

    因此,我们应该记得释尊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恐惧源自何处,它总是来自愚人而非智者。”

    忧虑带来什么

    亚力斯•卡罗医师说:“当嫉妒、仇恨和恐惧成为习惯时,疾病就不远了。”医学的观点是,假如无法消除烦恼与忧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皮肤病、哮喘将更形恶化。当我们产生需求时,欲望的念头会引起生理的失调,医生发现病人有时是在自我期许下康复,而非医师的诊疗。心灵的伤痛会彻底瓦解健康的身体。企业家若不懂如何排解忧虑及沉重的压力,往往会英年早逝;而无论外界如何地骚动,能够保持内心平静的人,则不会引起生理与心理的疾病。

    经验也显示,忧虑时常导致身心失常,忧虑使血液更快干涸。适度的恐惧与忧虑是自然的,并且对自我成长或许也是必要的,可是,若控制不住时,长期的恐惧和忧虑对人体只会造成破坏,这些要素均会削减身体自然的功能。

    根据医学上的观点,治疗功能失调症状的患者时,须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灵状态;同时,忧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给人身体、心灵的摧残。而且,一个长年忧虑的人通常会给家里、办公室中、以及社会上造成不愉快的气氛,透过他个人的忧虑、惊慌引起的卤莽行径,经常会破坏了周遭的平和与欢乐。

    如同忧虑可以造成自己及他人的伤害般,恐惧亦然。持续的恐惧使一个人处在长期精神戒备和剧烈挣扎的痛苦中。恐惧腐蚀生命、堕落人心,它是一种强烈的悲观力量,时常为未来前途蒙上阴影。假若一个人怀有任何一种恐惧,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影响,这种不健全的心灵状况会慢慢侵蚀人性,而变成恶魔的主人。

    恐惧力量对我们影响之大,它甚至被形容为人类的撒旦,有几百万人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对恶魔、幽灵与众神感到恐惧,这是人性无知的表征。

    如果对威胁的来临没有预先的心理准备,突然而至的危机可能会将恐惧转变为惊惶失措。

    第二章我们的困扰

    遇到困难有两种处理方法:去改变它,否则便去面对它。倘若可以尽人力去挽回,何必忧伤呢?——去改变它呀!假如已经回天乏术,也毋须沮丧,愤怒和忧心都不会使事情回转的。

    ——圣提蒂瓦——

    生活是一连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扰和烦恼就会一直成为生活的一部份。生命中充满着利益、名声、赞美与欢乐,然而我们也有面对不利环境的时刻,例如失败、毁谤、责备与痛苦。生活如同钟摆,摇动不定,目前摇荡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或许下一瞬间又摆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状况了。

    人通常有夸大问题的倾向,而不去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这与“小题大作”类似。当失去所爱的人、事、物时,总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任何欢乐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无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却又不断困扰他们时,便会感到从未受过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将伤害埋在心里,带着没必要的痛苦,继续接受这些想法的折磨。让我们摒弃这些想法,了解到万事都有终极,所受的困苦总有消弭的一天,不是更好吗?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终有解决之道,没有永远受诅咒的灾难,除非自己愿意让事情如此发展。去了解所有制约的现象(包括灾难及各种问题)所引起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件事的发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藉由找寻问题的根源,便可以解决各种形式的灾难。

    面对问题

    遇到问题不可气馁,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没有一个世俗的人可以从困扰中解脱,因此,不是问题本身来区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点在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

    苏格拉底的太太是以火爆脾气闻名的,常常挑先生的毛病,几乎每天喋喋不休地责骂他。有一天,在太太骂完了之后,苏格拉底却赞扬她的措词及演讲技巧都比上一次进步了不少。

    这显示一个聪明人如何面对问题,并以幽默方式消遣之。

    尼赫鲁曾说过:“我们应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用心灵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

    依拉•威克斯在笑谈人的困扰上提出她的观点:

    当生命就像一首歌时,

    快乐是很容易的;

    但人活得有价值——

    在于他懂得笑,

    尤其在事情错得离谱时。

    心灵的困扰是一种考验,

    且常是经年累月的,

    令世人赞赏的微笑,

    是闪烁在泪水中的笑容。

    瑞宾•泰戈尔博士是一个著名的印度诗人,他在祈祷文里表达面对问题的态度,而不必藏匿自己的恐惧及忧虑。

    不要让我汲汲寻求避免危险的保护,

    而是无惧地去面对。

    不要让我祈求消弭痛楚,而是有颗征服的心。

    不要使我恳求消除忧虑的恐惧,

    而是希望有赢回自由的耐性。

    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譬如当我们喜爱的事物遗失或损毁了,有两种方法来处理:可以责怪自己或他人,因而笼罩在低潮情绪中;或者抛开烦恼,说:“事情已经过了,丢掉东西已经够悲惨的了,为何还让自己因而不快乐呢?”追溯原因,日后不要再犯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我们也该想想因应措施,或是可能引发的问题。假如损失没有影响到他人,或许就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因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不是轻易能够找到解答。如果不幸的事超出我们的控制之外时,我们应该依仗对生命的了解,鼓起勇气去面对它。

    换句话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而非驼鸟式的躲藏。假如因负面的想法导致不愉快,那真是自作自受。

    根据释尊的说法:“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他认为悲伤是由自身行为及无知引起的,并指点众生必须自己去找寻快乐,摆脱悲伤。

    培养勇气及理解力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想,因为一颗未经修行的心正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释尊说:“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

    人往往易于将自己的忧虑归罪于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找来代罪羔羊——可以受责备、发泄苦情的人。例如小孩受伤而哭时,为了让他不再哭,妈妈假装打其他小孩,显示已经有人受罚,小孩子报了仇,因而得到满足,便展开笑颜。这明显的表示对人采取报复手段会满足一个世俗者的心。

    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而责怪别人就显得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所以当遇到相同的情形,我们不应该对人心怀恨意,而应该竭力承受痛苦并冷静地解决问题。要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令人忧心时,假如我们知道如何保护心灵,便无人可以真正侵犯自己。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以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能够帮助我们坦荡荡的以勇气来面对麻烦。

    心怀自信

    在他人失态而责怪于你时,依然昂首阔步;

    在遭他人怀疑时,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

    遭受他人欺骗,而不落入圈套,

    或遭人怨恨而不回报,

    而自己相貌平平,说话也不机智;

    依然等待耐心地等待。

    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

    假如拥有思想,而不图利自己;

    那么荣耀与灾难便无轩轾。

    当赢来的钱财,

    孤注一掷于骰子游戏的风险中,

    输尽又重新开始,

    依然不对损失置啄一言。

    当自己口中说出来的真理,

    遭流氓扭曲、愚人诬陷,依然可以忍受,

    或眼看自己一生的心血遭受破坏,

    有勇气以破损的工具重建;

    当精疲力尽后,依然可以强迫心智继续运作,

    当体力耗尽,

    只剩意志说:“撑下去!”

    当与众人接触,依然保持美德,

    或与国王并肩而行,依然保持谦卑,

    当敌人或挚爱的人皆不能伤害你,

    当所有的人把你当成其中一员,但却不过火;

    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

    世界便属于你,

    更世俗的一切事物均包容在其中,

    此外,

    你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孩子!

    在面临恐惧时,要有相当的勇气去了解事情真相,并有更大的毅力去接受经历过的真理。恐惧是自己造成的,但若能坦然面对,则恐惧就无所遁形。坦白面对恐惧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可以客观地追溯恐惧的来源,这场克服恐惧之战已经拔得头筹了。

    忧虑时,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展现给世界看,每个人的问题已多如牛毛了,根本无暇顾及他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说给能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听,千万不要再添增哀愁给那些自顾不暇、爱莫能助的人。

    当遇到困难时,您是否有勇气保持微笑呢?如果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为只有自己才需要安慰,那就不难了。而且应该惜福,而不怨天尤人。记得一句话:“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思及此,便可以了解还有太多比我们更悲惨的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想别人,而不笼罩在自己的困境中也是一种快乐的方法。忙于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自己的私利。

    有个学生问一位著名的英国解剖学家一个问题:“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回答:“试试为他人做点事!”这学生感到很惊讶并要求进一步的说明,老师说:“心中不能同时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想法,否则必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举例来说,假设心灵完全被摒除自私、乐于助人的意念占满了,就不会有剩馀的空间容纳恐惧。”这观点说明健康的思想与不健康的思想是不会同时出现的,与佛家所言相同。建立起一颗光明的心,困惑恐惧将不会在心中扎根,并且,还要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帮助他人。

    磨练心智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锻炼体魄及言行。五官包括眼、耳、鼻、舌及身体,提供众生对于环境感觉的讯息。眼睛看到物体而创造思想,正如耳朵是听觉系统,鼻子是嗅觉系统般,藉由感官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心灵可以分辨哪些刺激是令人雀跃的、厌恶的、或是中立的,而且,还侦察出身体对这些讯息的反应。大部份的人对物体的反应是自发性的,亲近悦人的物体,避开令人憎恶的东西,极少人能摆脱这些制约反应的控制。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可分为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健康的思想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合适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这种思想有助于人类的福祉。相反的,阻碍积极的人格发展,以及对人类有害的便是不健康的思想。

    人要学习认识思想的本质,因为思想瞬息万变。人一旦发展出观照思想的技巧,那么他在培养正确思想上已迈出一大步。如果思想不纯正,他应该竭力摒弃这些不正的思虑;如果思想纯正,那么他应该尽力去培养发展它。换句话说,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锻炼身体以净化心灵与言行可以带来欢愉。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些,而快乐本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想获得与生俱来的快乐,应力行佛家所训诫的净化自己过程:

    一、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永断)

    二、摒弃有害的思想。(未生恶令不生)

    三、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

    四、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得生)

    这四个原则(四正勤)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地实践,此乃保存一颗清澈明朗之心的方法之一,人人均可做到。虽然如此,仍然有许多人无视于自己的渴望、欲求及嫌恶的情绪,其实,假如真心想拥有快乐,实在不该如此。我们应该立即自我觉醒,培养积极健全与启发性的观念,而现在正是开始着手的最好时机。

    以正确的观点思考问题

    面临棘手问题时,总觉得沮丧,看起来似乎很严重。这时,可以在夜晚时分出外散步,抬头凝视夜空,见到满天星光点点、灿烂夺目。从外太空看来,太阳在整个银河系中也只不过是众多星星的其中之一。假如太阳突然从外太空消逝,就整个宇宙而言,恐怕是浑然不觉的。

    我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假如我们都消失了,又有何宇宙性的象征意义呢?当然所爱的人、朋友会想念我们一阵子,但除了他们,也许再也没有人会了。与自己相比,我们的困扰又是多么渺小。思及宇宙的浩瀚,太阳相较之下就显得微小,更遑论我们所处的世界了,相形之下,困扰是多么微不足道。

    假使从这个观点来看,便可了解八正道中第一道的“正见”的含意,它是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自己的重要性甚于一切,进而了解生命中的事物哪些重要,哪些则否,以及体会困扰对我们的微不足道。想一下回教徒珍贵的谚语:

    信仰是力量的来源,

    悲伤是我的朋友,

    知识是我的武器,

    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

    ——先知穆罕默德

    麻烦很快就会远离,今日使您悲伤的明日将被遗忘。也许您记得哭过,但是记不得哭泣的原因。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多少晚上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虚掷心神及劳力,回想着白天所发生的困扰。我们会一再反覆地回想对他人的恨意,但在另一件更令人气愤的事发生时,又让我们回顾究竟一开始是在气什么?想想过去的怨恨,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是自己刻意使自己不愉快,事实上,只要使思虑移转,便可终止这一切的不快。

    不管困难有多大,痛苦有多深,时间会治疗一切。但在依赖时间之前,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我们须常保心中平静,不让烦恼虚耗我们的精力,毕竟快乐要自己创造。

    我们无须亲身经历,就可得到知识。以知识作为凭藉,很多年轻人以为可以克服世上所有的问题。然而科学解决得了物质的麻烦,却解决不了精神的困扰。没有人能取代经验万物的智者,想想这句话:“十八岁时,我自忖父亲愚不可及;现在我二十八岁了,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他在十年间学到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父亲的成长,而是您学会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事情。

    第三章我们为何受苦

    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释尊——

    没有比释尊更透彻地体验到人类的痛苦了。让我们深入去了解释尊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参透人世痛苦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释尊未出家前贵为一个王子,拥有富丽堂皇、终身备受呵护的宫廷生活,他不愁苦,只有安逸和奢华,终日有美丽的女仆服侍,官中乐师、诱人的舞者忙于取悦他,拥有任何一个正常人所能享受的极限,但他身为王子,生活仍感到空虚。

    有一天,世尊到宫外游玩时,看到四种景象,或许这对其他人而言不过是普通的现象罢了,但却带给他很大的冲击——他分别遇到一个老人、一位病人、一个死人及一个化缘的僧侣。他对这四种现象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的景象,他悟出生命原是由苦难堆砌而成的。前三种景象提醒他老年、病痛及最终的死亡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宿命,他也不例外。

    但是僧侣的出现,让他重新唤起希望,给予他灵感和勇气来放弃王位及世间所有的享乐,去寻找真理,以拯救在痛苦深渊中的生灵。

    一天晚上,释尊决定放弃物质享受,去探索宇宙间人类生存意义的解答。他悄然离开皇宫,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袍,整整六年之久,他四处飘泊,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及在哪儿歇脚。他没有同伴,除了路人施舍的食物之外,没吃过一顿正餐,像乞丐般,他手持破碗进食。过惯了奢华生活的他,在第一眼看到穷人施舍他的粗劣杂菜时,差点忍不住甩掉,但他忍受一切——粗食、炽阳、豪雨及在湿冷的森林中渡夜——赤足跋山涉水,为真理不断地访求老师。

    最后,终于让他在菩提树下悟出真理。在此过程中,他分享贫苦大众的人生经验,领悟到贪欲不只来自于奢华的生活,更来自藉苦行磨练心智以获得智慧和自由的迷思,他差点死于刻苦的自我磨练,但事实证明苦行对悟道并无丝毫助益,他也曾试着与最好的老师学习,但却得不到他想要的解答,最后他体验出必须靠自己去寻求真理,他放弃对自我折磨并采取“中庸之道”,避开极度的奢华或自我虐待。本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藉自制的工夫而成为万世景仰的释尊。

    释尊发现痛苦来自各种欲望,要摆脱痛苦,必须遵循八正道的方法。在彻底领悟生命本质后,释尊奉献一生,教导那些愿意听他述说真理及有所了解的人。

    生命的本质

    释尊正视痛苦与快乐的本质,这不是未启蒙的心可以看见的。通常,大部份的人不愿面对生命的真实面貌,往往藉由白日梦或幻想,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很多人从来看不见、不明了、甚至不在乎去寻找生命的真相,反而比较喜欢生活在平凡乏味的世界里。

    假如我们检讨一下人性,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到人性充满缺陷,每个生物,不管是人或其他生物均为永无止尽的生存之战而挣扎,虽有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也伴随病痛的侵袭、年老及死亡。

    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兼哲学家歌德曾说过:“假如让他算算这一生中快乐的日子的话,加起来不到两个星期。”

    不管我们如何巧妙的安排、组织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只要世界存在,即使是最好的人,还是难逃苦难;即使我们拥有财富,避免生活的刺激,却也躲不过死亡,我们的肉体终将分解。必死的命运是人世上不变的法则,生存的终结是死亡,这个念头对无知的人而言,是难以容忍的,他们沉于享乐,并误认为生命是永恒的。

    拒绝认清真相,接受生命(如年老、死亡)的真理,到头来人必定吃足苦头。唯有念及死亡的必然,以及保持正直不阿的心态,必定能够赋予人勇气,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在悲伤或面临死亡的刹那间保持镇定。

    贪欲像影子般跟随人的一生。在婴孩时期,就必须承担责任;在成年时期,更在养家活口的重责中挣扎,而晚年的生活又充满病痛、虚弱、依赖、孤独、受苦乃至死亡,这就是所有人类的命运。

    当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人为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

    了解生命的真实

    没有学佛的人无法参透生活即是痛苦的真正含意;想想,地球上的生物不是捕食猎物,便是遭其他动物捕食,甚至草食性动物亦生活在恐惧当中,因为他们是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牺牲品,没有人可以从生存的战役中逃脱,因而生存一定会带来对痛苦、死亡的恐惧及生活的不确定感,释尊一生的转捩点,在他还是个王子时出现。有天,他看到一只青蛙被蛇吞了,然后一只老鹰猛扑带走蛙和蛇。释尊对此感触良深,所有生物均是可怜的,因为所有生物总要挣扎躲过自己的克星,同时,他们又为求生存而捕食他物。这实在令人费解,为何伟大而怜悯的神创造这些无辜的生命,目的在使他们受苦?何以造物主让众生不断地生活在捕食的恐惧中?

    在充满贪欲的世界中,释尊义无反顾地为无常的世界,提供稳定的保证。一些不明了的人因而称呼他为悲观主义者,他们像在沙滩上筑城堡的小孩,认为随着潮汐来往,城堡必毁坏的预言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在尘世的不定中,释尊赐予我们比安定还要好的东西。他提出追求最终稳定的方法——涅槃,永恒的平静及无虞。

    根据佛教的观点,世事本是无常。人之所以不满足是由于不了解世界的无常。很多人甚至无法领悟这个道理,即使知道,也不习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无知,我们责怪政府、不满社会或厌恶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对于身为文明人而言,实在应该为我们的自大与无知负责。阻挠我们悟道的障碍是私心、骄傲、仇恨及无知。就是这些污秽的心态妨碍我们寻找真理。

    通常我们不喜欢真相,是因为事实总是令人不悦或无法满足欲望。没有比“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句话更重要、更深含意义了。换句话说,便是忠于自己的良心。不管我们是否接受欲望导致悲伤的道理,都不会也不能改变宇宙万物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能够分辨对错间的不同,但由于无知和愚蠢,我们时常给自己找上千个理由,表示察觉不到个中差异。以我们的智慧,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上各种的理由,但追究其根本,我们最好还是承认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应该如同一个外科大夫般,找出扩散的癌细胞,予以切除。手术是很痛苦的,但是一旦癌细胞切除后,拥有健康的希望又将令人雀跃万分。

    稍纵即逝的快乐

    生命不完整是因为生命无法永恒,法国哲学家亨利贝格森说:“生活是为了改变,改变是为了成熟,成熟是为了不断创造自我。”所以,那些痛苦颓丧的人应该寻求光明及依靠,而不是把快乐的希望建筑在宛如河口流沙的生命中。

    当一个人拥有快乐的生活时,都会希望时间能停止流逝,然而,时间不断地流逝,却是我们生活上的一个特质。在不断起伏的时间中,我们随着生、老、病、死载沉载浮。

    释尊:“生命是无常的,但死亡却是必然。”

    短暂的生命向每个人大招其手,年轻人终究会衰老,健壮的身体会受病魔侵袭,精力将会耗尽,美丽会变成丑陋,所有的生命也会步上死亡,无人可阻挡这个过程。死亡尾随生命而来就有如夜晚紧跟着白昼般,不论贫富、老幼都一样,然而,人很健忘,以为生命是不朽的。

    如果细看人生,会发现生命的变动与起伏频繁:乍起乍落、成败得失、鼓励嘲讽、赞美责难。我们内心情绪的反应随之快乐悲伤、欢愉沮丧、满足失望、期盼恐惧。

    这些情绪把人送到极乐境界,但不久又推入万丈深渊。还尚未歇息,旋即又推向另一峰潮,我们怎能奢求永驻高峰顶点呢?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生命浪潮中,心中有一座平静的岛屿,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风浪侵袭,这片心田是历经挫折后的智慧结晶,能够提供我们安宁与平静的力量。

    生命之幻象

    即使快乐也是建筑在贪欲之上。在我们修行的路途上,不管喜欢与否都要认清这一点。乍听之下,似乎会令人不快,但是如果因而放弃,那么距求真理之路则将遥不可及,而且会受幻想所蒙骗。

    由于世界偶尔也有美好的一面,所以要相信这一点并非易事,但环顾四周,即使在春天这般璀璨的景色下,还是有许多人死亡,而且更多的人遭受不治之症的折磨,事实上,我们会经历各种不同形式的失望、挫折、恐惧与痛苦。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的累积,如果不故意蒙闭自己的眼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逐渐开阔,如再深入看生命的内涵,会发现我们可以自他人的生活领悟生命的无常,一个喜剧的结局有可能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细微的失误可能会毁了人的一生。因此,生命是无常的,这项体验多少安慰了人们追寻的心灵。

    世界运转不息

    从新生到衰萎

    如水中的泡沫

    晶莹、破灭而后消失

    ——雪莱——

    西藏佛教徒兼瑜伽大师、诗人密勒日巴阐明了以下简单、易理解的生命之图: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田畴,

    突然就来到你跟前,

    释尊说过:“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来得快,去得也快。”

    病痛有如一只被弹弓打伤的鸟,

    知否?健康和精力总有一天离你而去,

    死亡则像一盏枯竭的油灯(在最后的闪动后熄灭)。

    这个世界是短暂的;

    我保证没有一件事是不变的,

    作弄的命运如同瀑布,

    从不会往上倾泄。

    一个罪犯有如一棵有毒的树——

    一旦靠近它,便会受伤,

    一个罪人如同冻伤的豌豆——

    也像腐败的肥肉,会毁了一锅的食物。

    佛法的修行者就如同农夫在田里耕种。

    命运法则就像轮回——

    不论是谁乱了它的秩序都将损失惨重。

    轮回有如一根肉上的毒刺——

    假如没有拔掉,毒性便会蔓延全身。

    即将来临的死亡,

    有如黄昏时树木的影子——

    飞快消逝,令人阻挡不及。

    当此刻来临时,除了神圣的佛法之外,

    谁也阻止不了。

    虽然佛法是胜利的泉源。

    但毕竟受其鼓舞的人还是少数。

    许多人都纠结在轮回的悲剧里,

    在注定的不幸中,

    与盗贼互争利益。

    年轻健壮时,

    总不曾想到会生病,

    但病痛往往来得如闪电般急速。

    当生活在尘世纠纷之中,

    总想不到死亡的降临,

    但它也如雷电般急遽地劈在人头上。

    病、老、死如同手口,

    彼此相互交错,

    难道你不怕以往所经历过的悲苦吗?

    假如再有不幸,痛苦必将更深一层。

    生活上的灾难接连不断,

    如海上的浪潮般波涛汹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直到自己自其中解放,

    痛苦和快乐才能随意来去,

    像街上偶遇的路人般。

    快乐有如做日光浴,

    总随着人转移;

    短暂的人、事、物也如暴风雪,

    来时总不会好意的示警。

    思及这些,

    为何还不跟随佛法呢?

    ——《密勒日巴之歌》——

    我们能满足欲望吗?

    在今日遭贪求、仇恨、怀疑及恐惧支配的所谓先进社会中,愈来愈多人感到孤寂、挫折、嫉妒及充斥着敌意,无法认清生命的意义是一点也不稀奇了。现代的青年更从犯罪到吸毒,在在显示出对生命的迷惘。

    人类的敌人是私心,所有罪恶缘此而生。人总是渴求快乐与财富,以为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这种想法在物质主义的社会更为风行,当无害的欲求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时,不应该以为感官的满足是最大享受,或是快乐的唯一泉源。抱持这种想法的人所过的生活是空虚缥缈的,如同追逐彩虹式的生活,显然不切实际。

    有些事物带给人快乐,不想让它轻易溜走;有些事物则给人痛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除非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及厌恶感,否则,祸端总是接踵而至。欲望和反感彼此牵连,一会儿行为是反感所驱使,一会儿又是欲望所致。

    当饥饿或口渴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因此,欲望使人想平息这不适感,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欲望皆起源于此,由于不适感或空虚感的趋使,然后便开始去寻找自认为可以抑制痛苦的妙方。倘若没找着,空虚与不适便持续下去;倘若找到了,欲望或饥饿得到满足后,过一会儿便消失不复存在,当期待的快乐消失后,我们会感到遭受欺骗与失望,因为结果永远无法与期待相符。新的欲望于焉产生,而尘世的生活便建立在不断追寻欲望的满足中。

    有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搜集物质的东西,却永远不满足,反而身陷于无穷的欲望中,寻求不着自己要的东西就失望不已。但即使好不容易寻获所需,也一样无法欢欣,因为所寻觅的物品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们的欲望与期待无法圆满达成,获得的事物也感到不满意,总以为“草是邻家的绿”,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拥有愈多,欲望就愈大。有人说,人的需求如食物、房屋及衣服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却常常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人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事实上,钱在现代社会为求生活舒适或许有用,但终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更制造出问题来,所以,我们该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了解事物真正的内涵,而减低对感官的需求时,便会自平凡与知足中得到心灵的平静。

    为满足希望或怨恨,人常常给自己或他人制造麻烦: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冀求打倒对方,霸占领土,各国的历史便由灾难与战争占尽整个篇幅。但是,人活在现世中很难认清自己,在尝尽百苦、面对多少危险后,尚不能觉醒,面对现实。就像骆驼喜欢吃有剌的灌木般,吞食愈多的剌就涌出愈多鲜血,但仍旧不肯放弃,继续埋头猛吃。事实上,所有现世的欢乐就像吃热马铃薯般,总是令人容易受伤。

    释尊谓所有的悲苦乃源自于错误的索求:更多的钱好放纵一番、权势以凌驾人,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等。这些欲望使人对生活不满,并只顾及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利益。如果这些人没有得到满足,便益发地不满,然而在得到自己所求之时,又因为害怕失去所得,仍然感到不满与失望。

    因此,所有心灵上的痛苦皆是来自于肉体渴望逸乐。我们时常伪装自己,不以真实面貌示人,渴望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或摒弃不想要的物品。因此无庸置疑的,无法让人享受真正快乐的罪魁祸首就是欲望。

    恐惧,是由于我们想要避免不愉快的经验;贪婪,是因为我们想要拥有;嫉妒,是希望他人不要拥有我们所缺乏的事物;悲伤,是盼望重获人或物,这些负面的情绪皆是由于欲望造成的,并束缚我们,所以,唯一的办法只有摆脱肇因的欲望了。也许不易做到,但也非天方夜谭,克服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平静与满足。

    释尊曾说过:“天上人间的喜乐比不上欲求消失的欢愉。”

    以下亦值得深思:

    遗憾使一个人负担沉重,

    而快乐是把担子卸下来;

    当人把担子除却后,

    将不会再成为他人的负担。

    痛苦是生存所付的代价,而痛苦的产生是因欲求而来。为了满足欲望,我们会做出一些事情,而种下因果的种子,在今生或来世,我们的行为会带来回报,换句话说,自私的欲望会在轮回中显现出来。由于我们以往的行为掺杂其他因素,才呈现今日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

    观照自己

    有人一生不断学习,从经验中累积智慧,而了解到要求愈多痛苦益甚,要消弭痛苦不是仰望上帝,而是从自己身上寻求解决之道。

    无论如何,一个只具有凡心的人总会遭受太多身心的悲苦。少壮时想让日子填满欢笑,但尚未尝到,即早已迈入老年,临老时,虽苦恼身体无法享受快乐,但心灵对欲望的追求仍不减年轻时代,这些人的欲望随着年岁而增长,愈老欲望愈强烈,当然痛苦也就相对愈大了。

    不能控制欲望归因于一个人的骄傲。在骄矜的外表下,人时常作恶多端而无法认清事实,我们应该避免在保有健康拥有美好生活的年轻时期,坚持骄傲。

    有些人看不清自己,傲视群伦,过于自满,因而有此高傲的想法,这可能极度危险,因为骄傲是失败的前身。

    牛粪上骄傲的甲虫:从前有一只甲虫飞到牛粪上,非常喜爱这个地方,便邀其他同伴一同在粪上建立它们的小城市。在辛劳的工作数天后,终于在粪堆上建造了一座城市,甲虫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得意,决定推选第一只甲虫当国王。为了荣耀国王,其他甲虫在城中举行盛大的阅兵大典。正当游行进行到一半时,有一只大象碰巧经过,看见一堆牛粪便举起脚以免踩到。然而,国王看到大象却很生气的咆哮着:“喂!难道你对本王一点尊敬也没有吗?难道你不知道把脚抬在我的头上是很无礼的吗?立刻道歉,否则我就要判你罪了。”那大象低头一看,道:“吾皇陛下,请原谅小民之罪……”说着便跪下,摧毁了国王、城市、市民,与骄傲。

    释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三种骄傲:看到老人,丢开身为年轻人的骄傲。看到生病的人,抛开健康者的骄傲。看到去世的人,挣脱生者的骄傲。倘若能摆脱这些骄傲,当自己经历这些人生过程时,就不会惊恐和沮丧了,想想以下所言:

    我易老;我没有战胜老年。

    我易生病;我没有赶走病痛。

    我是易于死亡的;我没有挣脱死亡。

    人世的改变与分离都与我很亲近。

    我是自己行为之结果;无论我种了什么因,

    是好是坏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在现在社会,年轻是最大的本钱。人会花大量的钱保有年轻,因此,有人即使年纪再怎么大也要到处掩饰,甚至隐瞒自己的年龄。

    年轻女性的年龄:有一位女电影明星被警察逮到酒后驾车,警察问她的年龄,她回答“三十岁”。

    过了几年后,这位电影明星因类似罪状上法庭,同样也谎称自己的年龄是“三十岁”,然后依旧认得她的检查官问:“怎么可能呢?五年前你说你三十岁,怎么现在你还是三十岁?”这位已过气的明星为了压过他的气势,眨眨她的假睫毛说:“阁下,我已经被提醒过好几次:在法庭前不能更改证词,所以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三十岁了,这次也决不会改变的。”

    既然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而且不必如上述的电影明星对自己年龄撒谎,“自知”乃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一步要知道心的本质,藉由心智发展及沉思来驾驭心性。心灵的修养可培养人一生的洞察力,宛如火炬照明生命中蜿蜓的小径,并使人从恶劣中分辨出至善,从错误中寻出正确之途。使内心的想法豁然开朗,因此,沉思冥想也有洁净心灵的功效。

    我们冥想时,慎防幻想,尤其是心灵方面的幻想。有经验的冥想者倘若不小心,也常误入歧途。

    一个冥想家的幻想:曾有个僧侣端坐冥想,欲达到至高境界,在心灵全神贯注状态下,他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创造出肉眼可见的具体幻想。因此,他认为自己已臻于完美,修持达到阿罗汉的地位。

    他有位学生的修行也是十分崇高,而且境界已经达到阿罗汉,当他达到这个境界时,便了解老师由于自我蒙蔽,无法达到阿罗汉的地位,但问题在于如何让老师认清事实。

    有一天,他跑到老师那儿,并问老师是不是个阿罗汉?“当然是啊”!老师回答着:“为了证明给你看,我可以创造出任何你心中所想的东西。”“那么,变只大象吧!”学生说。一只大象立刻呈现眼前。“让它攻击你吧!”学生又说。老师便让大象攻击他,就在大象要开始袭击时,老师见状拔腿就跑。

    “嘿!等等,假如你是个阿罗汉,”学生说:“应该不惧怕,怎么你跑开了呢?”之后,老师便了解自己并未达到阿罗汉的境界。

    人的肉体最多也活不过一个世纪,且经历世事的瞬息万变。人的感情是感觉和想象的汇集;人的心智乃是思想之河。我们的人格随时间改变,在肉体与心灵庞杂的交互中,没有一个永久的实体可视为不变的。

    假设有个坑洞约一百呎深,且底下摆了些点燃的木炭,之后,放个梯子,然后叫人一个接一个爬下去,那些人一开始并无怨言,直到三十呎至四十呎深时,才开始抱怨,在四十至五十呎深时,感到一股热气,当走到七十呎或八十呎更接近火源时,他们体验到强烈的赤热感。同理,虽然释尊说人生是痛苦的,但年轻朋友从没吃过苦,可能无法体会,然而,对于解释倘若经历更多便更能看清痛苦的此项事实,这实不失为一个好例子。

    我们必须承认在生活中为求方便,我们仍用传统的字眼,如“我自己”或“你自己”,这如同我们常说太阳自东方升起,事实上,我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自转而言。

    第四章精神虐待及健康的心灵

    做好事也许不难;困难的是要心地善良。但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且在他人控诉、批评、阻碍之下,还能为人服务,又属其中最难的了。

    英文中“人”这个字源自梵文,意即心智。人不只有肉体也有心灵,因为具备心智,人就能够思考,这是心智的特殊功能。藉由心智而非肉体,人能够被人所了解、欣赏及追随。倘若一个人不以心灵去理性的思考、慈悲的待人,那么,他就不配为人。

    人出生到世上是来做些善事,而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对社会造成负担的。应该不断的要求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否则便辜负了上天所赋予我们的独特能力。

    在宇宙无数的生物中,人类努力攀上山的最高点,并挣扎着朝向完美存在的最高峰而行。我们目前已十分接近山峰了,再一、两步就可以到达,即使无法走完达到顶点,我们人生的道路是正确、安全的,不至于有跌落回低等动物的危险。最后一步通常是相当困难的,然而,秉持着坚忍的毅力及决心,我们可以确信自己达到永不后悔的境地。

    因此,目前最急迫的事,是要确定我们不会跌落至更低的生物形态中,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试着明了生命的过程,并领会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的掌舵者。本着佛法指示的蓝图,领导自己的生命,不致降至低等的生存形态。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

    生命在大部份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呢?只是一个重覆单调的生活吧!有二十五年,他们工作为求生计;另外二十五年,挣扎于无尽的渴望中,以求累积更多的财富;而再另外的二十五年,慢慢步向死亡甚至完全不知自己的生命因何而活的意义。

    很多人为了谋生,无暇享受生命,想保持自己光鲜的外表,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遭感官所蒙骗,以假为真。每天辛勤工作,甚至打落牙齿和血吞,为求财富、权势及地位,以为假如抓紧这些生命中的报酬,便可以“成功”了。在此,有位作家想告诉我们人是如何过一生的:

    我们活着、工作、梦想,

    每个人皆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时欢笑,

    有时悲伤,

    日子因此消逝。

    可以说,面对现代生活最大的弊端就是有太多的行动。行动,再行动,直到进入坟墓划上句点为止。很少人能花五分钟在静谧中好好松弛自己。

    今天,人能以两倍音波的速度搭超音速飞机旅行。在陆地上,也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搭乘所谓的“子弹列车”旅行,或乘气垫船呼啸海面。在这些人类活动中,目的在以更短的时间,从事更多的活动。他来去匆匆,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不得不然——匆匆忙忙吃饭,解决一餐之后又加入每天的竞争中。跳上床,辗转难眠到夜半,当正要入睡时,闹钟却响了,又得起床开始另一天的生活。现代人已经把身心摧残得体无完肤了。人的神经状态是禁不得起这种的生活步调,所以崩溃是迟早的事。大自然从来不赶场,我们应该也是一样的。

    现代人往往工作过于忙碌,以至在睡梦中也会说梦话或梦游。现代人生活的步调宛如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机器般,频频发出怒吼。紧张精力的消耗、精神泉源的浪费在在侵蚀人的身心。

    人似乎陷入各式各样的想法、观点及意识的困境中,这个现象发人省思,大众传播,如电视、电影、报章杂志等改变人的思考方法、欲望和生活型态;人类的性欲遭媒体彻底的利用,游说人们买些不需要的东西。音乐、舞蹈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提供现代人休闲活动,但现在已经被如吸毒般的感官刺激所取代,因而导致心灵浮躁不安,甚至引发人们原始的兽性,最后,人们变得困惑,舍正道而不为,而走上放纵、荒淫之途。

    生活如战场

    世界本身宛如一个大战场。每个地方都有打斗、暴动及血腥事件。生存充满着不断的挣扎:无论是分子之间、原子之间、电子之间,以至男人之间、女人之间、人与动物、精神自然之间冲突频仍,乃至于人的有躯之体都充满变迁与挣扎。

    犹如世界般,心灵本身也是烽火连天的,每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影响到心灵的平衡。当小孩出生时,父母的心灵极度欢喜,而小孩生病或出了意外、得了不治之症时,又变得难过着急、郁郁寡欢。心在极喜、极悲中游走,因为一颗没有修行的心看不见生命的真正本质。因此,世人常会感受痛苦、恐惧、与不安定感,在不断的变迁中,情绪很少得到满足。然而,在另一方面,一个用冥想修养内心以及可以看清事物本质的人,他的心灵不会附属于这世俗世界,也不受其束缚。因此,他便可以从痛苦及世界的不完美中挣脱开来。

    生命像一个永恒的战场,分别有两条防线防御我们,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而所谓外在的防线是知性及理性。假如第一条防线弹尽援绝,人会退到第二条防线:内心感情与思考,并重新奋战。当第二防线也失去了,他会先退出疗伤一阵子,为的只是哪一天能再出军作战。然而,如果人完全的退缩,躲在自己的壳内,生活在气愤、挫折、欲望和幻想中,经过长时间的轻消慢蚀,那健全的心智一定深受影响。

    一个无法驾驭的心灵会被下述不健全的思想所左右:如私心、贪婪、世俗的名望、所得及财富。假如没有时时检视这些贪心、私欲,心灵会导向罪恶的渊薮,把人转变成邪魔妖鬼,杀害摧毁阻碍他们的人。

    由于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现代人早已忘了自然之音,只想从生命中攫取更多的东西,但因此精神及体力均告崩溃,而双双瓦解。人被迫相信“成功”意味有能力做任何事,而且要做最好的。当然,这在体力上是不可能的,此外,他全神专注在未来的快乐上,以至忽略倾听生理的需求及珍惜眼前重要的东西。所以,无法分辨孰轻孰重,也是我们挫折、忧虑、恐惧及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之一。

    因此,结果会如何呢?这些焦虑及压力便会造成心理障碍及困扰,即是众所皆知的“情绪杀手”。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恐惧、忧虑、不安、嫉妒心等等,不只使当事人受苦,也连累了周遭的人。

    在许多已开发国家里,发现每十人中约有两人正受精神异常之苦,而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病状,需要接受精神科医师的治疗。愈来愈多的医院和机关因精神上的各种疾病患者而设立,还有更多极需治疗,却没有接受治疗的人。社会犯罪率的增加也与精神疾病有关,数字已达到令人警惕的地步了。其中一个由弗洛依德研究出来的结果是:“强迫性罪犯及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这些人需要的是体谅与治疗,而非惩罚。”我们应该采取社会改革与健全的方式,而非一味的报复。

    有些精神治疗上的技巧,可以用来医治那些心理不平衡的人,首先需将尘封已久的心理问题重新浮现。精神病医师鼓励患者多谈,并吐露出那些刻意掩饰下深藏已久的想法,有些问题甚至患者自己都未曾察觉。精神病医师不会告诉患者该做些什么,而是让他们发觉自己错误的看法,产生自觉。因此,一个有技巧的心理医师会诱使每个患者吐露造成病因的秘密,每个实例都是患者本身的体验。这种表露问题的做法会给患者产生洞察力,使其了解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的方式。

    这种做法类似释尊“自助”的方法,主旨在使人了解生命的本质与人自己的真实面貌和问题。依着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将会领悟到世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的渴望和无知。同时,应该修养身心,以减少心灵污染,并将问题连根拔除。藉此,能够让我们体验心灵的成长,并从世间事物及苦痛中解放。

    步向精神健康之道

    我们应该对具有破坏性的精神力量及情绪时时检视,并减少到能够处理的程度。其中,松懈是必要的,而非奢侈品。我们应筛减所有不必要的活动,然后早早起床,才能有充裕的时间更衣、与家人聊聊天,并养成习惯,从事一些对个人有益的活动,如阅读、冥想、身心的松弛等。

    所有的病苦端视他如何横渡生命中的潮流。没有人能逆风张着帆漂洋过海;相反地,他必须调帆整舵、顺风而行。生命中的潮流总是流向同一方向,从不会更改流动的航线,如同太阳不会改变它的运行般。人须使自己适应生命的波动,以便令周围环境与自己完全融为一体。

    遵从释尊所指示宇宙不变的自然法则(法),遵行这项法则的人,无论是今生或是来世都会活得快乐。运用自己的心智导向正确的道路上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人心应凿建流向公正、公平、宁静世界之渠。倘若任心恣意漫游,将变得肤浅、歪曲,与堕落。世上大部份的苦痛都源自一颗难以控制、扭曲、邪恶的心。倘若人心无法平静,也就不能与人和平相处。

    恨,是一种不健康的态度,它只会增加更多的黑暗面,防碍正确的思考。如果能够驾驭得了恨,爱就得以解放。能够扼杀恨,爱就得以展翅翱翔。恨会为我们带来懊悔,爱则带来宁静和平。恨会使人变得无情,爱却软化人心。恨阻碍我们行事,爱却能够推波助澜。藉由对爱价值的理解,我们应该连根拔除对世人的恨意。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人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欲达成此点,必需要修养人心。或许有人会问:“如何修养呢?”这是个逻辑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想做?”倘若答案很清楚的是“是”,加上承诺,他更可以发展修养内心的技巧了。

    心灵基本法:

    看而后觉

    觉而后想

    想而后欲

    欲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