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抉择究竟的佛法
    七、如何抉择究竟的佛法

    佛陀设教,随着众生的根基不同,除了直畅本怀,显诸法真实相又开设无量方便法门。佛陀灭后,教法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弟子们又随着自身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进行阐释及发扬,这些经教典籍,自然存在方便与真实,了义与不了义,乃至正确与错误,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来去分辨、判断、抉择真实而究竟的佛法呢?

    1、依四依

    (1)依法不依人: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对佛法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对佛陀人格崇拜的基础上,因此在接受佛法时非常注意说法的人,特别在乎佛法是不是佛说的问题,以为是佛陀亲口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则就不是佛法了呢?这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学术界的发展,出现了对佛教经典的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的?”,由于出现这类问题的争议,引起了许多人在信念上发生了动摇,认为如果大乘经典不是佛陀一字一句的,那么大乘经典都不可信。这种人对佛法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佛陀的人格上。他们并不知道佛法虽然是佛陀所创见,但佛陀并非唯一证得佛法的人,佛法乃是三乘圣贤所共证,佛陀所说是佛法,佛弟子证佛所证,说出来的照样也是佛法。因此只要符合于宇宙人生的真理、符合于三法印,无论是谁说出来都是佛法,而不一定就要是佛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人听法是凭着自己的情见,一定要选择自己所尊重的法师所讲的法他才肯相信,认为只有他所讲的法才是最可靠、最真实的佛法,反过来其他人所讲的法他就觉得不可信,因此也不愿意听,正是由于人们有这种观点,所以才导致了佛教出现宗派的对立,每一个人都推崇一个师父,每一个人都根据不同的师父所讲的教法作为标准。这种围绕一个人为核心来接受佛法的现象,是非常不可取的。佛陀是大智慧者,就知道众生有这种毛病,所以佛陀才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检验佛法真伪的标准,提倡要依法不依人,应该检验自己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符合佛法的真理,是不是符合三法印,这才是我们判断真理的根本方法。而不应随着个人的情见与好恶,对佛法进行说是道非。

    (2)依义不依语:义是义理,语是语言、文字。佛法的弘扬必须要借助世间的语言文字,假如离开了语言文字,佛法就无法在世间上得以流传。正如我们现在接受佛法一样,通过听法师讲经、或自己看经,诵经,都要依赖语言文字。这样一来,有的人或许会以为:表达佛法的语言文字便是佛法了,因此,一些人学佛只懂的诵经、拜经,很少去注意经中究竟讲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佛陀教导我们要“依义不依语”。佛经中的语言文字是为了揭示宇宙人生的真实,是为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的解脱之道,我们修学佛法不可以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要透过语言文字。就如佛经里所讲的,如果有人用手指着月亮,告诉我们那边有月亮,他用

    手指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月亮,月亮并不在手指上,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看到他的手指,而不知道从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看到月亮。

    同样的道理,佛经中的一切语言就象比喻中的手指一样,是指导我们了解佛法、认识真理的工具。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把佛教当作一门学术去研究,纵使经历河沙劫,犹如蒸沙煮饭,徒劳无益。《法句经》说:“一个人虽然能诵一千个颂子,可是如果你不懂里面的意思,还不如只诵一个颂子,而了解里面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佛不可以停留在书本文字上,学佛几十年,最后经还是经,自己还是自己,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3)依智不依识:识是虚妄的,取相分别的,我们学习佛法不能离开意识的作用,需要由妄识来接受佛法,再由识对世界人生进行重新考察,从而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但识是虚妄的,取相的,假如我们停留在识上,永远都不能与道相应,不能见道。经中说到见道要在妄识妄境都熄灭的基础上,无漏智慧生起,始能与道相应。以为觉悟的人生是以智为本,因此要依智不依识。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彻底、圆满、究竟的,不了义是不彻底、不圆满、不究竟的。前面曾说过,佛陀的教法分两个方面:一是实教,一是权教,其中实教就是佛陀亲证的这种彻底、圆满、究竟的人生真理,也只有实教才能表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令众生直接了当的悟入佛的知见,证得佛的境界。而权教则是属于不了义、不究竟、不彻底、不圆满的方便教,这种教法是佛陀为劣根众生设下的。在四悉檀中:世间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是权教;第一义悉檀则是实教。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为了适应各种根基的众生,因此又有许多方便教法的出现。学佛者应当善于分辨一大藏教中,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法华经》对于了义与不了义教也有说明。经中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说有一位导师领着一批商人,到一个叫宝所的地方去取宝,因为这一行程实在遥远,走着走着商人嫌路程太长,就不肯往前进了,导师为了让他们继续往前走,于是就在前面布置了一个幻化的城市,说;“你们快点走,前面不远就到了,”商人们一听不远了,就又高兴的往前走,一旦到达化城,有吃有喝休息一会儿后,导师又说:这里只是化城,不是我们真正要到的地方,还得再往前走。商人们经过休息一阵子就不再觉得疲惫了,于是又跟着导师继续前进。这是比喻二乘众生嫌佛道太远不肯去修,这时佛陀告诉他们有声闻阿罗汉果的二乘法门,让他们去修,

    一旦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果后,佛陀又说这个果位还不算究竟,只是已经了断生死,可以休息一下而已,至于最高的境界还得再往前修才可抵达真正的佛位,于是又劝二乘声闻回小向大行修六度法、菩萨行,利益无量众生、积集无量福德而圆成佛果,这个二乘声闻就是佛为劣根众生所立的方便权教。但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却是要众生直接悟入佛的知见得以成佛,这才是佛陀度众生的真正目的。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目的是为了求得佛的知见,证得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依佛法的实教究竟法作为我们修学的依止,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最圆满境界、达到最高的目的。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2、依三法印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印,印证、印可、证明的意思。具有决定性的判断作用,三法印是判断佛法虚实的三种标准,我们如果要判断自己所接触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得根据三法印来印证它,如果这些法都符合三法印的道理,那么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三法印道理的话,我们就知道那不是佛法。今将三种法印的内容陈述如下:

    (1)诸行无常:诸行,指一切有为法。诸行无常,是说一切有为的现象都是不长久、非永恒的。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时间有四季变换、万事万物有苦空无常,一切物质有生住异灭、总之世间上一切东西都是生灭无常、千变万化的,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人人都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着,然而“我”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依印度宗教对我所下的定义是:我,具有常恒、主宰、自在的意思,可是我们观察世界上万事万物,不论是外面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还是我们的内在身心,都找不到一个常恒不变的、能够自在超越的主宰者,由此可知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能自我主宰的“实我”存在,因此佛教讲诸法无我。既然是没有我,那么万事万物究竟是依什么而存在呢?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众多因缘的组合,种种条件互相依赖、相对假立的结果。万事万物既都是因缘条件决定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主宰性、所以说诸法无常、无我。

    (3)涅般寂静:涅盘是寂灭的意思。寂灭,即是心中断尽了一切烦恼,达到一种寂静、安宁、自在的境界。一个人通过修行之后灭除了生命中的一切烦恼而达到解脱自在,就是涅盘。三法印是建立在缘起法上的:依缘起生灭现象,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缘起寂灭的角度,建立涅般寂静的境界。

    上面三种法印便是验证佛法真伪的大印章,我们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只要用这三个印章一盖,看它是否适合这三种法印的标准,如果适合便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不适合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这三种法印便具备有这种特殊的功用,因此只要我们的手上能掌握了这三种法的大印章,那么任何法都欺骗不了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