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佛学
    甚么是佛学

    ──民国十八年九月在汉口佛教会讲──

    一、佛学的本质

    甲、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

    乙、觉者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

    二佛学的适应

    甲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乙、佛学与政治及社会

    1共和政治的人生观

    2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三、怎样研究佛学

    太虚离鄂已经四载了,此次来汉,承诸位开此盛大的欢迎会,复蒙王会长李厅长

    等备极称誉,实有无限的欣慰!近十年来国内佛教之发达,似乎处处与太虚有密切的

    关系,实则此为诸山大德及各位居士共同努力所致;太虚无所专长,亦无所增益,所

    以受此称誉,实有无限的惭愧。

    首创国民党的孙中山先生,昔在广西军中讲演智仁勇三德时,尝言“佛教是救世

    之仁”,又于民族主义中,亦谓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孙先生所说的佛教为救世

    之仁,即是佛所说的大慈大悲,亦即是佛学上的道德。孙先生所说的佛学能救科学之

    偏,因其见到科学偏重于物质,而佛学则精神与物质并重。又科学是理智的,而佛学

    之心理论理等亦全是理智的,故可以包容科学。依此孙先生的二语,虽可略知佛学之

    轮廓,但欲知其内容,应研究“什么是佛学”。

    一佛学的本质

    甲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相用)真理(性体),故名

    为觉者。佛非创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乃是能于一切事理的因缘果报,种种变化,

    彻上彻下无不通体透彻者。所以佛学即是觉了人生宇宙实事真理之学,是转迷启悟的

    、破除无明长夜黑暗的。常人误以佛学为迷信,而不知自己正是迷妄者,堕入深坑而

    不自觉;颠倒如此,安能不造诸恶业感招苦果呢!

    何谓实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学上说是原子组成的。佛学说他是地水火

    风(坚湿暖动)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缘和合假的相用,没有实在的个体(空);假

    相又是时时刻刻迁流不息的变动。远而世界万有诸法,近而五蕴身心,皆是因缘和合

    相续刹那变迁,如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时期,人生一期相续,有少壮老死。世间虽有

    千差万别,而互相通变,其空性也是同一的。总之,五蕴非有、四大本空,人无慧目

    ,不能觉了;妄从假相上分别而有人我彼此,复从我执上起我贪、我爱、我痴、我慢

    乃至种种颠倒,酿成世界大乱,迄无宁日。倘人们果能从佛学上不妄认幻躯为我,了

    达人生宇宙真理,万有诸法皆互缘相通而空性无二,相资相成,和乐的世界即不难实

    现。

    乙觉者开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戒定慧

    佛是觉悟全宇宙真理之人,即将此所觉的说出来,指示我们从人至佛的修养功夫

    ,能到成佛地位。成佛不限于人类,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过我们

    是人类,故从人道说起。人的理性与佛及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惟相用各别。各人违理

    行事,背觉合尘,随其假相坚固执著,佛能革除此等不良的恶习,乃从众生而证菩提。吾们不去如此认识,执定小小的个体为我,其余广大的非我,由是颠倒,处处障碍

    ,不得自由解脱,亦不能与佛平等,受诸法乐。佛因之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说增

    上戒学,革除其不净的三业,而成不思议的三轮;说增上定学,断除其有漏染心,而

    成为无漏净善;说增上慧学,泯除颠见邪解,而成为无上正遍觉知。我们既有如是的

    “解脱”“自由”“平等”之本能,若能依戒定慧之原理原则去做功夫,自可达到觉

    者的地位。

    二佛学的适应

    甲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

    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

    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析诸法。有此宗教及科学,方成今

    日的文化社会。倘无宗教的团结集合,则人类分散;无科学底条分缕析,则自然界和

    社会界成了浑沌。于此两者之间有哲学,与宗教相近的有文学,与科学相近的有工艺

    ;文学与工艺发达进步则有美术。如上所说,无论由宗教方面或科学方面,产生文学

    、哲学、工艺、美术、皆是文化的内容。此等文化与佛学的相互关系,举示如下。

    ┌宗教─┬────文学─┐

    佛学┤├─哲学├美术

    └科学─┴────工艺─┘

    佛学在文化上,占最高底地位,它究竟是哲学呢、宗教呢、科学呢?甲说是哲学

    ,乙说是科学,丙说是宗教·议论纷纭,是皆不懂佛学而下武断的言论,为向来未决

    之悬案。就哲学之出发点说,或为宗教之演进,凭空想像的解释人生宇宙;或为科学

    的发达,根据“心理”“生理”或“物理”学来说明人生宇宙:哲学虽与佛学同一说

    明人生宇宙,而实与佛学不同。佛学之出发点,由与修养所成圆觉的智慧,观人生宇

    宙万有真理了如指掌,为了悟他而有所说明;所以佛学虽可称哲学而又不同哲学。且

    佛学不过以解说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实行所成的事实,如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变娑婆秽土而为极乐是。

    如三民主义能团结全国人心,领导国民革命,是有宗教之作用的;佛学的功用,

    在开人天眼目共趋觉路,亦自然有伟大的宗教团结力。但虽是宗教,却没有其他宗教

    所崇拜的神,或神话迷信,故又可说不是宗教。

    科学重在实际经验,不落玄想,佛学亦是脚踏实地渐次修证,不尚空谈。佛学所

    说者,胥为从实际经验中得来,他所说的宇宙人生、因缘业果种种变化,要皆净智所

    见;故佛学非科学而亦是科学。

    佛学的本身是文化的总汇,予在西洋时,见一般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大都以佛

    学为总线索,因他在宗教上、哲学上和美术上,均有伟大的成绩。

    乙佛学与政治及社会

    1.共和政治的人生观中国的政体由专制而变成共和了。佛学在清季衰败得很,

    因这种学说,不合于专制政体,所以一入民国,研究者日见其多。佛学的人生观,合

    乎现代思潮,他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皆可成佛。

    犹如共和政体的人生观一样,凡是国民有相当的学问道德,具有为国为民的意志,都

    可作行政领袖一般,佛教此种平等的精神,处处都可以表现的。

    2.大同社会的宇宙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古今中外人民不约而同的公共趋

    向,亦即三民主义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会之组成,由于各人为单位积集而成的,故

    一人之行动若优若劣、均能影响全世界,正为佛学上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

    一法皆为法界”的宇宙观。

    三怎样研究佛学

    佛学底内容,约之不外教理行果。“教”是言教,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文教散

    布流传于各国,或多或少,及其种类各有不同。故观于佛像、钵、塔等法物之搜集,

    佛教史料的编考,各种文体经典的校订,图书翻译会通的编纂,均为重要。

    教原出于佛,而“理”、则是研究佛教的学者,各就所见理之大小偏圆不同,而

    有了各种的派别:若印度小乘的二十部,及其大乘之性、相、密三宗,以及锡兰、西

    藏等处现在流行之大小乘;并中华融通显密大小之综合学派(包括日本),和西洋与近

    代日本之新研究派。此新研究派中,亦有教派,因他们或从学南洋等处,或就学日本

    ,或留学西藏,所以虽同一以科学为方法,而秉承有异,遂各成派别。

    于理了解之后,即要去“实行”。“行”有戒律、禅观、真言、净土四门,如法

    修行,胥能得到最后的效果。戒律,有通别不同,通则七众同受,别则七众各别,不

    相混乱。如下表所明:

    ┌比丘──────────二五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式叉摩那────────六戒

    ┌别、七众戒┤沙弥──┬───────十戒

    ││沙弥尼─┘

    ││优婆塞─┬───────五戒或八戒

    佛律┤└优婆夷─┘

    │┌摄律仪戒自利

    └通、菩萨戒┤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利人

    禅观,包括大小乘各种止观以及禅宗。真言,即是密宗一切陀罗尼门。净土、十

    方世界都有净佛国土,随愿往生。此方众生与弥陀有特殊因缘,大抵发愿往生极乐净

    土:或生此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

    有了解行,必有结果,故次言“果”。或有从研究教理所得的果,谓之信果。但

    这不是迷信,因他经过研教、究理、修行所得到的信心,是谓智信,智信才是真正佛

    教的信徒。在家的谓之信众,出家的谓之僧众;亦通于未证真理的十住、十行、十回

    向三贤位的菩萨。或有从严净毗尼执持禁戒所得的结果。谓之德果。这是以五篇、三

    聚净诸业障的戒德,自利利他是为僧宝。然此德果,通于三贤十圣的共果。或有从修

    习禅观得到伏惑超人的结果,谓之定果,即三乘共修之奢摩他、毗钵舍那,乃至佛果

    上的楞严大定、海印三昧,胥为所摄。或有入三乘圣位,修习无漏定智所得的结果,

    谓之慧果,即是般若无漏圣慧,此圣慧展转上进,能断尽无始来一切障种习气,成究

    竟之果德。到此地位始谓之佛,谓之真正觉者。

    统上教理行果,摄表如左:

    ┌佛教法物之搜集┐┌印度波斯爪哇等

    ┌教┤佛教史材之编考├┤锡兰暹罗缅甸等

    ││佛教经典之校订││中国日本朝鲜等

    │└佛教图书之纂译┘└西藏尼泊尔蒙古等

    │┌印度小乘学派──锡兰等属此

    │理┤印度大乘学派──西藏等属此

    ││中华综合学派──日本等属此

    佛学┤└欧美新研究派

    │┌戒律─通─菩萨戒别─七众戒

    │行┤禅观─大小乘各种止观以及禅宗

    ││真言─一印明以及无量印明等

    │└净土─极乐净土或兜率净土等

    │┌信果─研教究理之果亦诸行共果───信众

    └果┤德果─受持戒律之果亦诸行共果───僧众

    │定果─修习禅观之果亦诸行共果───贤众

    └慧果─修胜禅观之果亦诸行共果───圣众…佛

    观右表所列,可知学佛,教理行果为应有之程序,非可躐等。今世学人,大多昧

    教理而妄谈行证,不为邪魔所诱,即同生盲摸象,反使真理愈晦,招世人讥谤为迷信

    ,幸各努力,剪除斯弊!(法舫记)(见海刊十卷十期)

    佛学讲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一佛学之特质

    甲自然之改造与顺成

    乙真如之亲证与应化

    丙理论之超越与施设

    丁定通之习得与销融

    戊即空之有与即有之空

    己即悲之智与即智之悲

    二佛学之全貌

    三佛学之较量

    甲佛学之教与宗教

    乙佛学之理与哲学

    丙佛教之色法不相应行法与物理学生理学

    丁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法与心理学

    戊佛理之因明与论理学

    己佛行之律与经世学

    庚佛行之禅与卫生学

    辛佛果之施设应化与文艺美术

    在此盛暑之下,得在庐山会聚一堂,真有“火宅得清凉”之感。但依清凉之境而

    暂得心地清凉,更进一步来研究从根本上化热恼而成清凉之佛学,谁曰不宜。此次来

    山,因李协和、许俊人诸先生邀作佛学研究,遂亦欣然乐从。现在地球之各个国家,

    阶级斗争正烈,人民皆惶惶不安;我国尤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迭演不穷。于此时来研

    究玄妙高深之佛学,似不相宜。但佛法之出现于世。正因世间种种困难有待解救,所

    以感佛出世为说种种解救之法。若世间安宁,反不感觉需要了!今中国有灾难而待救

    ,正应研究佛法。盖佛法从大悲心而起,因悲悯众生之苦而为说种种解脱方法。其目

    的在令普众皆离苦得乐。而且世界之不安,由人心不良所造成,佛法能根本改善人心

    ,今中国之祸乱,已非支支节节所能救,故正须从根本上以佛法来改善人心。今先谈

    佛学大要。

    一佛学之特质

    佛学祗是佛学。就佛学提出其特点,略讲如下:

    甲、自然之改造与顺成“改造”与“顺成”是相反的。“自然”是通俗名辞,

    今人以人类及世界万物统名之曰自然界,而改造自然界则为佛学之特质。盖自然即俗

    语“天生成的”,“生来就是这样的”,此在各教各学,大抵皆遵循唯谨。如道家谓

    “道法自然”;儒学之“天命”,亦即自然;科学虽倡言征服自然,事实上仍是根据自

    然法则以为利用;故改造自然为佛学之特点。然佛学不谓为自然,谓之为众生世界,

    或谓之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明其是业果而非自然,乃有情众生行为造作所集成的结

    果。然业果复有共同与各别两种。如社会行动而得同一之结果为共业果,个人行动而

    得各别之结果为别业果;其共业之普遍者为共中共;其小者如一民族共业而成国家之

    果,是为共中不共。由此业果以成众生世界──即自然界,所以佛学不认为自然,而

    认为共业与不共业所发生之结果。业之造成,虽藉种种关系条件,而其主要的发动力

    则出于各人及各有情的识心,所以各人皆可从自心上去改造。复次、改造自然又有浅

    深,凡业皆从身语意所生,于身语意之发动处时时改恶存善,亦能造成善果,如一家

    善则一家和美,一团体善则一团体优良,推之一国及全世界亦莫不然。然此种改造,

    佛法仍未认为澈底,仅等儒家之非礼勿视听言动等,而其出发点之心,于宇宙万有之

    事理,还是不明。佛法则更要在业的发动处去追求宇宙之根源,乃知其原动力胥出于

    半明半昧之无明心,以无明故不免于错误,故仍无可靠之道德标准。此“无明”即佛

    说生死循环之十二因缘中的第一支,因为众生心皆半明半暗的无明心,以此心为发动

    机,结果终难尽善,其非正本清源之改造,可以概见。故欲根本改造,非转“无明”

    而为明心──如禅宗明心见性的所谓明心不可。此则必须修禅定而生般若,方可解脱

    由烦恼而起之种种惑业,正如梦中由“无明心”发现种种梦境,一经觉来(喻如明心)

    便失梦境。此从消极方面说故云解脱;若能运用此由“无明心”转成之“明心”,照

    知一切事理之真性,发挥真性中所具足之真实功德妙用,将一切由烦恼结成之恶浊世

    界,一转而为清净妙严的胜妙国土,是皆由“无明心”变成“明心”的结果。此为佛

    法于自然改造中的澈底改造,若能运用此心以改造人世间,方可改造天灾之自然界。

    此皆吾人平等具有之自心力量,亦人人所能达到而无或缺蚀的真实功德。由此力量改

    造的结果,是为佛法中之出世法,亦即佛法之本质。然佛法从随顺世间方面讲,亦说

    明种种世间之因果法,如说由上品十善业力得生天之果,中品十善业力得生人之果,

    下品十善业力得生阿修罗等之果。反之则为十恶:上品地狱果,中品饿鬼果,下品畜

    生果。此为佛法中随顺世间所成之善恶因果的说明。虽佛法本质超脱于六道,但同时

    于循业受报之六道众生,亦为说明善恶因果以资方便救济。若人未得最高智慧以顿断

    无明,而能于善恶因果承认无疑,便可逐渐改恶从善,使善果日增恶行日少;推及于

    世人不休不息,则于改善人世之行业,亦庶几矣。

    乙、真如之亲证与应化真如亲证,是佛法特点中之特点,亦即佛法之真骨髓。

    何谓“真如”?换言之,即真是如此;乃指改造半明半暗的无明心澈底变成“圆明的

    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便是佛心。由此心真真见到之一切的实事真

    理,名为真如。此真如实相惟佛所明,故法华经云:“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但所云之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与众生之程度虽有不等,而佛性则平等,

    故现前众生亦皆是未来之佛。又此真如实相虽唯佛方能究竟,而得到相当程度之觉有

    情(菩萨),亦能证到少分;但此须各人亲证,虽闻佛说及依佛经论理解真如义相,

    仍不过如观庐山之图而非亲见庐山。佛虽说真如,而言说实非真如,故须亲证此真如

    ,证此真如要用根本无分别智:如“白”原不知其为白,要用相对待之“非白”方能

    明了,所以常人之知识皆是对待分别;若无菩萨地上之根本智,但凭众生心中之对待

    分别,极难实证。如古今一般禅客,稍得轻安便误认为证真如实相,殊为大谬!此境

    为佛智境,乃佛知遍一切法之境界也。安住佛境,应永隔众生,然在佛菩萨未证真加

    以前,以大悲愿力普度有情,更愿有情皆得究竟安乐;由是证真如以后,现种种身种

    种国土,而应种种世界之机感,化度众生。众生闻法修行而又达到真如实相之亲证。

    以所证得,复兴方便为众生说其得证之境,令众生悉能证得;于是成为流传世间之佛

    学。

    丙、理论之超越与施设佛学有极精深而圆满的理论:经为佛所证理与修证法之

    说明;律是行为上的轨范;论属佛弟子研究经律所造,各部论之理论非常精密,一般

    所谓最高哲学是也。此精深之理论,实足以尽吾人智量研究而不穷,然其特质仍不在

    于此,故云超越。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结果尚云未说一字。然佛非无说,而且说无

    不尽,但因说到的并非就是真如实际,仅说明其趋向与方法而已。又如庐山之图实非

    庐山,其图中所表现者影像而已。故欲达到其真如实相,当从彻底改造自然界烦恼等

    心,再去深造,由深造所得到之结果,则为亲证之真如实相。若但依理论上的说明,

    即便认为真如,是根本上大大的错误。复次、理论之说明,在揭开虚妄之境藉以显示

    真如实境,故又名开示。然可因理论而明经律以了达修证途径者,是为依教明理,故

    有种种佛学之施设以供世人研究,使学佛之人有趋向的标准,因而进证真如,故欲达

    到真如实境,仍不外乎理论。故佛菩萨亲证真如后,乘其愿力,以其所得,藉言说之

    方便而施设诸法觉济群萌。

    丁、定通之习得与销融定即禅定,通谓神通。修习禅定,在使精神力得以集中

    而统一,如国家之有组织而能集中统一,则可发生政令上之伟大功用。在未加修习禅

    定以前之见闻知觉,散漫纷乱。故须禅定为之摄持,使精神归于一致,则极微之音、

    极细之色、不难察觉,久久功深,便得神通。又以功力之深浅,而别程度之高低。如

    稍得静定,即能听微细之音等,实非奇事,迩来禅客稍得轻安,或与定心少分相应,

    便以为得圣成佛;须知佛境渊深,证果不易,凡修行之人,未到真如之境,不应夸大

    自误前程!复次、习禅方法不一,总以全心不散乱为主,而不必坚执静坐之相;若见

    不常静坐之行者,便斥为非修行之士,其不明禅理可以概见。但禅定神通虽可藉修习

    力以得之,究竟亦不过对治散乱,发见本来寂静光明,证知一切法本来如此;其一切

    神通变化,当下便是。古德云:“动亦禅,静亦禅”;经云:“如来常在定,无有不

    定时”。故虽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无不在定中,是为如来之大寂灭定。在定中照见一

    切法界众生皆融通于法性中,本是圆明通达,故无别所谓禅定神通之相,到了现证真

    如平等法界,而全法界以成一身,遍法界无不圆明了知,故无一见闻觉知而非神通之

    大光明,其见闻觉知之所行境无不是禅定,更何禅定神通可得,故习得之定通皆销融

    也。若执有习得之禅定神通,即非佛法之禅定神通。

    戊、即空之有与即有之空──不常不断中道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是即空之有即有之空之义。即有之空者,一切事物说明为有,其实非有,以世人

    执为事物实有之体与实我,佛经谓为我执法执,又谓为遍计所执。然此皆为妄情上错

    认为有,而实际上并无有我及物体可得,故有即空。又、佛说一切法,皆因缘生唯识

    现,虽有而假,无固定之体可得,故三界万有,皆由许多关系条件组织集合而成。一

    切事物既无实体,悉由众生之知识所现,同时又经心识之变化,刹那不定,虽假体亦

    难立定,故有即名为空。以上二义,一以遍计唯妄执故空,二以依他无定体故空。即

    空之有者,万有无固定体之有为幻有,是为即空之有。又、由妄计之我法皆空所显的

    真如实相(明心见性之真性)是真有,是亦即空之有。换言之,佛法所明之有,皆即空

    之有;所明之空,皆即有之空。显得佛法是有空皆非,空有不离,故显不常不断之中

    道。又通常之所谓常者、是固定性,断、谓断灭;佛法则不然,以即空所显之有,有

    即非有,亦复非空;即有所显之空,空即非空,亦复非有;故不常不断。又离却妄执

    之空所显得的真如实相,方为真有;此为普遍所显真理,世出世法无不周遍。故不常

    不断,为佛法之中道了义也。

    己、即悲之智与即智之悲──不苦不乐中道悲者悲痛,大悲者,非属于自身之

    苦痛。佛法之慈悲,俱属救济众生而有,故凡兴一慈念,必以悲为出发点,其慈方堪

    称为佛法之慈。故凡佛徒不问自身之苦痛为如何,其所措施皆属救济众生之苦痛,以

    众生之苦痛即为自身之苦痛,故名同体大悲;众生之苦痛既除,更须令其得究竟乐,

    是为大慈,以出自本性力故,又名无缘大慈。是佛法之慈悲,较普通之慈悲为深切而

    彻底。然悲虽深,若乏于智慧,仍未尽善。如从水救人,须先知水性与方便工具等;

    故佛称一切智人,有遍一切无不了知之智。此智兼大悲,相辅以行,惟利无弊,否则

    利人无功而自害尤甚!然智慧,亦须从大悲心流露出来,又应先明空有之理,始为究

    竟。故发菩提心人,以悲愿为出发点而复具甚深之智慧者,则救济工作不虞危险。如

    科学之精,虽能利人,若无广大慈悲心,一经运用,便成制造杀人之工具,不特害人

    ,且害世界,是皆悲智不兼具有以致之!茍能悲智双运,理事融通者,是即菩萨之中

    道行为。但菩萨于度生期中,不计其苦,不著其乐,是为不苦不乐悲智不二之中道。

    若此行未臻圆满,是为菩萨;圆满时,便成佛道。

    以上所讲,一、自然改造,重在转无明为明,否则随业受报不得自由。二、真如

    亲证,即明心见性,了知一切法真如平等,方能随缘应化。三、佛法教化,虽仗理论

    ,然理论实非事实,必须超越理论而亲证到者,方为事实。四、欲知三界众生无边无

    尽之事实,须修禅以启发非常之见闻觉知,便能证明一切。五、理解上之中道。六、

    行为上中道。此六层在讲明佛学的特点。

    二佛学之全貌

    佛学之总相,不出教、理、行、果,四法循环,不见终始,故又可名为法轮。

    “教”、由真如亲证而施,远非世间通常之学说所可比拟。佛学来源,须经过长时间

    的修证,转无明成圆明,还见众生感受虚妄颠倒种种痛苦,以所证之“果”为之施“

    教”,是为真如亲证之应化。又佛之教,非祗属经典,如佛身、佛国土、佛像、塔庙

    、舍利,以及僧相仪制,悉为佛果之所示现,皆足以令人发起信心趋向修证;如见佛

    相发菩提心等,故与通常之教不同。“理”、理由教出,谓闻法受教之人,起研究心

    ,问答辩难,分条析理。如佛在世时之议论,佛灭度后,便结集以成论藏,传于世间。故佛学之理,可尽容人作种种精密之研讨;且研讨之结果,皆契证真如之理,以之

    传世,宜为世间最高之学术。“行”、行即行为,广义则虽理解亦皆是行,于理解得

    到决定处,方始去作,不致有盲修瞎炼之虞,即所谓修行是也。狭义则如戒定慧学,

    与大乘之六度、十度(六度外加方便、愿、力、智)等。普通之行,不外戒定慧三学,但

    其特质,如修净土虽普及三根,若能明了实相念佛等甚深之理,依之去修,较易证果。佛法之重心在实行,而行又贵乎集中,因此乃成种种特殊之方便行法。“果”、行

    必证果,其理固然。大乘之行,未到初地未为证果;虽云未证,十信成就,其行为上

    之成绩,已不致退堕。果位之极,佛地方称究竟。果既证得,复从果地回入苦海,以

    施教度生,使之明理修行,如法证果。如此四法轮转,为佛法全体,故名全貌。

    对此四轮,衬以信解修证四义,更易明了:一、教要信,论云:“佛法大海,信

    为能入”。二、理要解,陇侗真如,颟顸佛性,为害甚大。三、行要修,言行不相应

    ,理事难圆融。四、果要证,说食数宝,终成穷措大!以上四法,愿学佛者下以甚深

    之解察,庶不致徒费劬劳。上述四法:虽均重要,但各宗于此则各有其特重之点,如

    大乘之真言、净土宗,偏在从果所施之教,必用信心去接受;法性、法相宗,特重于

    依教助理,须深研究;禅、律二宗,重在依理所起之行,贵乎实践;法华、华严宗,

    重于从行而证于果。又理、行、果三,重在自力;教重他力。故此四法,可用为观察

    各宗之大概。

    三佛学之较量

    今以世界宗教学术,为之比较衡量其大概,以便世人之取舍。普通各宗教学术之

    出发点,或假无根之神权,或凭抽象之理论,譬如梦中所见。佛法是从大觉悟中得来

    ,本不能与之比较优劣,然佛法既流传世间,仍应以方便一说梦中之境,而度梦中之

    迷也。

    甲、佛学之教与宗教佛教之教,从方便说亦仿佛是宗教。以佛之身是从大觉果

    海中流出之应化身,等于人而人见之,等于天而天亲之,等于诸类而诸类拊之,故名

    平等示现之千百亿化身;而真身无相,而超越诸相,此有似宗教之“神”也。佛所说

    法,为超过三界之理,有似于天启之圣经;而佛教之塔庙、经像,僧众仪式,亦似各

    宗教之有仪制;故佛教亦有引人入胜,起人信仰之宗教功用也。然佛教与其他宗教有

    大不同点,则在度与佛平等之众生,入于平等自由之域耳。若其他宗教,则别有一种

    特出之“神”,超然于人,而不可与人平等。佛虽亦为超出一切之大觉者,但承认众

    生即为未成之佛,佛虽先成,不过为三界万物之大觉者,而非三界万物之创造及主宰

    者。并说三界万物,皆众生心造,即前所讲世界万有,皆众生之共业别业所造成,故

    亦可由自心而改造,而异于他教之不平等不自由也。

    乙佛学之理与哲学中西哲学,虽名派不同,然以探究人生宇宙根本而作概括

    说明者为哲学,大致无疑。与超人间只能以信仰去接受之宗教不同,与各别分开以研

    究之科学亦不同。佛法之理,不舍一法,故无法不说,无微不至。即如印度小乘学有

    二十支流,虽各别不同,而对于万有之理无不尽量发挥;大乘亦然。所以从“理”之

    研究说,亦可名哲学。然其所依教,既从修证到之果流出,而研究后又须趋向于行果

    ,故亦非其他哲学可比例。然如最近今最有力之新实在论,其所取材多出于最新科学

    ,然与印度小乘学派中之一切有部学,亦略相同;此部执一切法为实有,其精详处,

    尚有为新实在论所不逮者,若旧实在论,则自郐以下可无论也。

    丙、佛教之色法不相应行法与物理学生理学佛学之目的,在遍明不在局部,故

    于物理、生理,无如科学之繁琐说明;然色法中之四大、五尘、五根,及法处所摄色

    ,与不相应行之方位、时分、势速、和合、流转、命根等,确有关于物理生理之学说。且其精奥处,亦多有近今物理学、生理学所不能及者,其互不相背亦可推知。

    丁、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法与心理学佛学之心心所法,实较心理学为详尽。如八识心法,及与心相应而起用之五十一心所法;又不相应行法中之无想定、灭尽

    定等奥义,远非心理学所能窥见。

    戊、佛理之因明与论理学论理学即西洋之逻辑。因明在印度,原为正理派,后

    入佛学,方名因明。因明为论理之方式,比较最新之西洋论理学,皆为因明中早已说

    到者。

    己、佛行之律与经世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律学之义甚广,

    通于应作不应作:禁其所不应作者,而其所应作者、尽形寿去勤作。大乘以群众利益

    为前提,凡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均名犯戒。大乘应作之范围甚广,即经世为出世

    之佛行,实际等于社会科学,且更彻底于社会科学。其于行为道德为伦理学,止作严

    明为法学,正命正活为经济学。故欲建立佛教的社会,当依律为根据。

    庚、佛行之禅与卫生学中国从前所重之养生学,近谓之卫生学。但佛行之禅,

    原不限于养生,但修证者起居食息之注重卫生,如早起于曙前,养息于昏后,食则分

    器各如其量。食后经行以助消化,继之静坐以调气息,其平均调匀,在在皆有合理之

    运行。若以饮食滋养,其消化仍须耗费精力,习禅若得相应,则较饮食之滋养为更有

    效。且能却一切病,又能改造心理,进而改善生理之化学原素。若淫欲之原素亦已改

    尽,致全身改变之后,倘不起贪嗔痴以破坏禅定,住禅定中;因其变换过之生理,可

    勿须饮食(禅悦为食),能延生命。是为因心理改变而达到生理改变之结果。

    辛、佛果之施设应化与文艺美术亲证真如,由无相而现相,与文艺美术等由想

    像力而创造意趣接近。凡好学文艺美术之人,可研究此富于想像之佛法,以作创造之

    张本;如应化之无量身刹庄严,极美术之能事。故有谓美术可以代宗教,亦不无少分

    根据也。(克全记)(见海潮音月刊十三卷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