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八教
    佛教以慈悲为根本,通过种种方法增长智慧,而达到圆满彻悟,明了、洞悉宇宙万象及其变化规律。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恍如暗夜划过一道灿烂的星光,照破了亘古的沉寂与黑暗,警醒了芸芸众生……

    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清楚地了解众生的心性和适宜的度化方式、时机,

    所以对不同的群体,根据其品性根器宣说或浅或深不同的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此当今天的人们对佛法产生了固定概念之时,就已经背离了真如本旨,变成了教条主义。

    佛陀揭示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人们繁华的表面现象都是短暂存在的,当因缘聚合时才偶然呈现,一旦因缘离散,便如梦中影像,无从把捉。佛陀宣说这些,源于众生只看眼前利益的习性,目下光景能看破放下者少之又少,因而不得已才随机而说。

    汉传佛教天台宗根据佛陀说法的时间顺序将佛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合称五时。又因教导方法不同,分为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机,教理内容有所不同,又分为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这就是五时八教。

    第一、华严时,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高屋建瓴,法界体性廓然开显,空有圆融无碍,色法心法不一不异,森罗万象湛明于海印,尘刹佛土彰显于毫端;小乘学者对此如聋似哑,尽其思维,无法理解。

    第二、阿含时,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苑等处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

    第三、方等时,佛既说小乘,更演说维摩诘经、楞伽经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而执情未泯,因此佛广谈般若空慧令远离我执和法执。

    第五、法华涅槃时,佛见钝根众生,机缘渐趋纯熟,因此说法华经、涅槃经,由权宜说教进而抒发佛陀真实本怀,会三乘法归于一佛乘,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共成佛道。

    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为八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大乘教化法门在佛陀圆寂后500年才逐渐流出,佛陀住世时的说教,由诸大弟子数次编撰成集,为小乘法门,上述划分如果从历史文献去考查,似乎难以吻合。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文字分类,未必精确阐释了真如旨趣。毕竟佛陀住世时日有限,因此当我们不明白三昧耶境界之殊胜时,不免会错误地推论“大乘非佛说”。

    化仪,就是化导的仪范、模式。因为被化导的众生根器不同,而分为四教:

    一、顿教,佛为应大乘利根菩萨直说大法,不说声闻、缘觉二乘法,直接开演华严法界顿入教法;

    二、渐教,渐次教化,佛应大小乘钝根众生之机,而为解说阿含、方等、般若等渐进教法;

    三、秘密教,佛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力,能令大众在同一法会中听法,每个人听闻的佛法各各不同,或为此人说顿法,或为彼人说渐法,而闻法者互相不知道其他人听到的佛法,却能各自获得法益,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尔时大众闻佛是说,远尘离垢及随烦恼,得法眼净。其中即有得须陀洹果者,得斯陀含果者,得阿那含果者,得阿罗汉果者,或有得辟支佛道者,或有入菩萨位者,或有得阿鞞跋致者,或有得菩提授记者,或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者,或有满足六波罗蜜者。其婆罗门远尘离垢,得五神通”;

    四、不定教,佛具有不可思议智慧神通力,能令大众于同一法会中听法,有人闻小法而证大果,有人闻大法而证小果,相互之间也都知道,而他们所得的法益大小不定。

    化法,因教化的法义不同,分为四教:

    一、藏教:藏(音zang,去声)教即三藏教,意为经律论含藏甚深义理,令众生由此证入道果,这里三藏指的是佛在阿含时所说的三藏教,部类分明,讲说因缘生灭四谛法等,主要用来教导声闻缘觉,同时旁化菩萨;

    二、通教,佛对大小乘根机众生所说的共通教法,空、无生等真谛,为三乘通学,钝根者闻之,可入藏教;利根者闻之,可入别圆二教,然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人为旁机;

    三、别教,专为菩萨乘所说的教法,区别于藏教、通教和圆教;

    四、圆教,圆即不偏、圆满之义,对最上利根菩萨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