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杂密传入中土
    杂密初传

    在唐密兴起以前,印度密教的经典、咒语已经辗转传入中国内地。密宗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结集流传前,散见于诸经中的密咒,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只能列为杂密、杂咒,不同于隋唐译传的密教典籍中所载的真言。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许多单行密法,多是早期杂密。

    陀罗尼经和真言咒经的汉译,始自三国时代。竺律炎和支谦译出含有密咒的《摩登伽经》二卷,支谦译出《八吉祥神咒经》一卷、《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西晋永嘉(307-313)中,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罗来华,专门从事陀罗尼法门的传播,据说他本人善持咒术,常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他译有《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等。

    自东晋起,对杂密的介绍逐渐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时,西域僧昙无兰译出《陀邻钵咒经》、《请雨咒经》、《止雨咒经》、《咒小儿经》、《咒时气病经》等二十余部。当时活跃于北方地区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常“以道术歆动徒众”(《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神僧传》卷一)。昙无谶早年便“与同学数人读咒”,故而“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神僧传》卷三)。

    南北朝时期,密典的译传有增无减,当时来华的印度或西域僧侣,一般都兼习密咒、法术。

    隋代阇那崛多所译经中,密典占有很大比重。那连提黎耶舍和达摩笈多两人对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于宣译之暇,时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矣”(《续高僧传》卷二)。

    入唐以后,菩提流志、实叉难陀等译家也各有若干密典翻译,就连玄奘、义净也曾传译过密法。初唐诸大译家中,没有一人不译介密教典籍的。

    《道宣录-大唐内典录》记载“沙門竺律炎(三部三卷經)。魏文帝世。天竺沙门维祇难。吴言障碍。学通三藏妙善四含。历国游方以行化为业。发趾西域同伴竺律炎自到江左。黄武三年于武昌郡译。为吴文。而维祇难既未善方音。”

    《道宣录-大唐内典录》记载“东晋帛尸利蜜多罗(三部十一卷经呪)”。

    《道宣录-大唐内典录》记载“沙门竺昙无兰(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二卷经呪戒)”。

    《古今译经图纪》载“沙门竺昙无兰。此云法正。西域人也。以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岁次辛巳。至太元二十年岁次乙未。于杨都谢镇西寺译出经一百一十一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其中或有自译。或从大部简出。谓义足经(二卷)。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三十七品经(一卷)。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八师经(一卷)。玉耶经(一卷)。荷鵰阿那含经(一卷)。戒德经(一卷)。七梦经(一卷)。水沫所漂经(一卷)。比丘听施经(一卷)。治禅法经(一卷)。蛇行法经(一卷)。暴象经(一卷)。群牛千头经(一卷)。拘萨国乌王经(一卷)。夫妇经(一卷)。犊牛经(一卷)。野鸡经(一卷)。驴骡经(一卷)。蛊狐鸟经(一卷)。孔雀经(一卷)。五苦经(一卷)。十善十恶经(一卷)。自爱经(一卷)。阿难念弥经(一卷)。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一卷)。摩天国王经(一卷)。弥莲经(一卷)。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一卷)。寂志果经(一卷)。罗婆鸟为鹰所捉经(一卷)。大鱼事经(一卷)。见水世界经(一卷)。新岁经(一卷)。佛见梵天顶经(一卷)。鳖猕猴经(一卷)。赤嘴乌喻经(一卷)。无吾我经(一卷)。戒相应经(一卷)。阿耨风经(一卷)。阿难多洹罗云母经(一卷)。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一卷)。采莲华王经(一卷)。四天王按行世间经(一卷)。帝释慈心战胜经(一卷)。三十三天园观经(一卷)。比丘问佛释提桓因因缘经(一卷)。天于修罗欲鬪战经(一卷)。天帝受戒经(一卷)。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一卷)。梵天策数经(一卷)。诸天地经(一卷)。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一卷)。天神禁宝经(一卷)。罪业报应经(一卷)。救护身命经(一卷)。集修士行经(一卷)。劝行有证经(一卷)。禅思满足经(一卷)。忠心正行经(一卷)。见正经(一卷)。四大泥犁经(一卷)。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一卷)。地狱众生相害经(一卷)。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一卷)。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一卷)。铁城泥犁经(一卷)。泥犁经(一卷)。目连见大身众生热铁缠身经(一卷)。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一卷)。学人意乱经(一卷)。萍沙王五愿经(一卷)。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一卷)。五眼文经(一卷)。弟子命过经(一卷)。孔雀王呪经(一卷)。龙王结愿经(一卷)。五龙神呪经(一卷)。摩尼罗亶神呪经(一卷)。龙王呪水浴经(一卷)。大神将军呪经(一卷)。伊洹法愿神呪经(一卷)。十八龙王神呪经(一卷)。摩尼罗亶神呪安摩经(一卷)。药呪经(一卷)。大神母结誓呪经(一卷)。呪毒经(一卷)。持句神呪经(一卷)。麻油述呪经(一卷)。檀特罗麻油述呪经(一卷)。七佛所结麻油述呪经(一卷)。解日厄神呪经(一卷)。呪水经(一卷)。嚫水经(一卷)。请雨呪经(一卷)。止雨呪经(一卷)。幻师跋陀神呪经(一卷)。陀邻钵呪经(一卷)。呪时气病经(一卷)。呪小儿经(一卷)。呪齿经(一卷)。呪眼痛经(一卷)。呪牙痛经(一卷)。六神名神呪经(一卷)。幻师何邹夷神呪经(一卷)。医王惟娄延神呪经(一卷)。十诵比丘戒本(一卷)。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一卷。”

    返回目录

    德高心慈的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大月支人。他的祖父法度在汉明帝时,率领国人数百归投汉室,被封为率善中郎将。

    支谦七岁时,有一天,骑着竹马在邻家嬉戏,口中欢快地喊“驾……驾!”这时,邻家的狗突然恶性大发,扑上来,咬住他的小腿不放。邻居大惊失色,大喝“畜生!快松开!”并赶紧上前制止,可是发现支谦的胫骨已经被咬碎,鲜血不断地从伤口向外流出。邻居非常不安,怒斥恶狗:“我杀了你,用你的的肝给人家敷疮!”说完,就要去拿刀。支越一看,赶紧说,“狗天生就是为人看家护院的,如果我不去您家里,狗也不会咬我的。这是我的过失,和狗没关系。就是杀了他,我的腿也未必能好,所以不能这样做,何况这样对我也没有什么好处,却造下杀生的大罪业。畜生无知,又怎么能够用道理来责怪它呢?”

    这件事很快传开,村里有几十家人被他所说的话所感动,都不再杀生。

    他十岁开始读书,同学们都为他的聪敏所叹服。

    十三岁时开始学习外语,精通六国语言。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支谦翻译佛典,并且熟识多种世间技艺。他虽然长得又黑又瘦,细高个儿,眼中白多,而瞳孔却是黄色的。当时人们流传一句话:“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他所翻译的佛经,语言精练,与佛理相符相契。

    汉献帝末年,汉室大乱。支谦和同乡数十人一起避难前往吴地。刚离开的那一天,只带了一条棉被,一路行来有一人一直跟在他后面。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支谦生起同情心,便叫那人一同盖着自己的棉被睡。到半夜的时候,那人抢了他的被跑了。第二天同伴问他:“咦,你的被呢?”他回答:“昨天晚上被人抢走了。”同伴都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叫我们一起去追他?”他答道:“如果我告发他,乡亲们一定会因为他抢劫而杀了他。怎么能因为一条被子而杀了一个人呢?”远远近近的人,凡是听到这件事的,都觉得支谦非常善良,没有不赞叹佩服的。

    吴王孙权听说他博学多才,于是召见他,询问佛经中深奥难解的义理。支谦随机而答,解释疑难,应机应理。吴王封他为博士,让他辅导太子,待遇尊崇优厚。

    支谦认为佛法虽然流行于世,但是经文多是外语,无人能解。他既然熟悉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于是就收集各种经本,翻译成汉文。他翻译的《维摩诘经》、《大般泥洹经》、《法句经》、《瑞应本起经》等二十七部经,不仅合于佛理,文字优美。他还依照《无量寿中本起经》写了赞菩萨连句和梵呗三契。

    后来太子即位,支谦就隐居在穹隘山,不与世人往来。他跟随竺法兰道人,行持五戒,和他游学来往的全都是出家僧侣,后来他入灭山中,年六十岁。

    他的事迹记载在《大正藏事汇部述列传》中。

    《古今译经图纪》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月支国人也。汉末游洛。谦该览经籍及诸技艺善诸国语。细长黑瘦白眼黄睛。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为博士。辅导东宫甚有裨益。以黄武二年岁次癸卯。乃至建兴二年岁次癸酉。正旧译新凡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然谦译经典深得义旨。谓大明度经(四卷)。禅秘要经(四卷)。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菩萨本缘集经(四卷)。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修行方便经(二卷)。大般泥洹经(二卷)。瑞应本起经(二卷)。法镜经(二卷)。小阿差末经(二卷)。阿弥陀经(二卷)。义足经(二卷)。方等首楞严经(二卷)。法句经(二卷)。慧印经(一卷)。本业经(一卷)。须赖经(一卷)。梵摩渝经(一卷)。私阿末经(一卷)。微密持经(一卷)。月明童子经(一卷)。阿难四事经(一卷)。差摩竭经(一卷)。优多罗母经(一卷)。七女经(一卷)。郁伽长者经(一卷)。八师经(一卷)。释摩男本经(一卷)。孛抄经(一卷)。老女经(一卷)。斋经(一卷)。悔过法经(一卷)。贤者德经(一卷)。佛从上所行三十偈经(一卷)。了本生死经(一卷)。惟明二十偈经(一卷)。龙施女经(一卷)。鹿子经(一卷)。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赖咤和罗经(一卷)。四十二章经(一卷)。难龙王经(一卷)。不自守意经(一卷)。五阴事经(一卷)。七知经(一卷)。人民求愿经(一卷)。佛开解阿拔梵志经(一卷)。宝海梵志成就大悲经(一卷)。梵志子死稻败经(一卷)。梵志问佛师经(一卷)。降千梵志经(一卷)。梵志经(一卷)。度梵志经(一卷)。外道仙居说度经(一卷)。梵志结净经(一卷)。梵志问佛世间增减经(一卷)。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一卷)。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阿质国王经(一卷)。桀贪王经(一卷)。国王成就五法久存于世经(一卷)。惟娄王师子潼譬喻经(一卷)。诸法本经(一卷)。五母子经(一卷)。戒消伏灾经(一卷)。枯树经(一卷)。是我所经(一卷)。甘露道经(一卷)。不净观经(一卷)。水上泡经(一卷)。恒水戒经(一卷)。色无常经(一卷)。护口意经(一卷)。寿命促经(一卷)。法施胜经(一卷)。诸漏尽经(一卷)。修行慈经(一卷)。须摩提长者经(一卷)。魔调王经(一卷)。四愿经(一卷)。净行品经(一卷)。金刚清净经(一卷)。惟日杂难经(一卷)。佛为诃利旷野鬼说法经(一卷)。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劝进学道经(一卷)。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坚意经(一卷)。三品弟子经(一卷)。摩诃精进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普广菩萨经(一卷)。陀罗尼句呪经(一卷)。华积陀罗尼呪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摩诃般若波罗蜜呪经(一卷)。七佛神呪经(一卷)。大慈无减经(一卷)。宝女明三十二相经(一卷)。三鱼失水经(一卷)。演道俗业经(一卷)。不庄校女经(一卷)。申日经(一卷)。孙多邪致经(一卷)。长者音悦经(一卷)。黑氏梵志经(一卷)。法律经(一卷)。出家功德经(一卷)。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七漏经(一卷)。蓝达王经(一卷)。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一卷)。魔化作比丘经(一卷)。佛以三车唤经(一卷)。未生怨经(一卷)。弗加沙王经(一卷)。须摩提女经(一卷)。百喻经(一卷)。雪山猕猴经(一卷)。度脱狗子经(一卷)。猘狗经(一卷)。三种良马经(一卷)。鵄乌事经(一卷)。河中草龟经(一卷)。瞎鳖经(一卷)。四种良马经(一卷)。鹰鹞猎经(一卷)。法灭尽经(一卷)。无母子经(一卷)。并制梵呗三契声于今江淮盛行。”

    返回目录

    竺律炎

    《古今译经图纪》载“沙门竺律炎印度人。解行清厉内外博通。与维祇难同游吴境。以武烈皇帝黄龙二年岁次庚戌。于杨都译。梵志经(一卷)。佛医经(一卷)。三摩竭经(一卷)。”

    返回目录

    高简超逸的吉友

    帛尸棃蜜多罗,汉名吉友,原为西域国王子,后来把王位让给他的弟弟。自己出家,向东游行。永嘉年间到达关中,遇上战乱而渡江。住在建邺(即今南京)建初寺。

    丞相王导一看到他,就赞叹地说:“这是与我同类的人啊”。朝中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等一时名士,都登门拜访,在官僚士大夫中负有名望。王导来看望他的时候,吉友宽衣偃卧,与王导随意畅谈。而尚书王导让卞望之去看望他的时候,吉友却整衣正容,以礼相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王公洒脱适性,期望别人风度翩然;而卞令却是规矩谨严,以此衡量他人,我只是顺应他们的希望而已。”

    大将军王处在南厦,听说吉友被诸公器重,心中不以为然。而当他见到吉友时,不觉欣然,并向吉友表达敬意。

    周凯当仆射时,为朝廷选贤,经过吉友那里。吉友赞叹道:“朝廷选贤,得到象您这样的人,真让人没有遗憾了。”后来周凯为王敦所杀,吉友去祭奠他,作梵呗三会,清响凌云,声音宏亮、音韵流畅,而容颜不变,而后又挥泪如雨,神气自若,念咒语千余言才离去。

    王导曾对吉友说,“外国不为富贵所惑的人,只有您一位而已。”吉友笑着说道,“如果我像他们一样,今天又怎么会在这里呢?”当时的人们把这句话传为名言。

    吉友为人高简,虽不熟悉晋朝的语言,王公大臣和他说话,却能心领神会顿时理解,因而无不赞叹他天资颖悟超拔,非同寻常。

    吉友善于持诵咒术,一向灵验。一开始江东一带没有咒法,吉友传出孔雀明王等神咒。后来又传授弟子梵呗,流传后世。八十多岁时去世。诸位王公大臣听到这个消息,痛惜流涕。他的精神超出群伦,为名士所叹。

    《古今译经图纪》“沙门白尸梨蜜多罗。此云吉友。西域人国王之太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仪貌卓然出于物表。以晋元帝世来游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导见而奇之。导尝诣蜜多罗吉友解带偃卧。及尚书令卞望之至。吉友乃敛容端坐。有问其故。蜜多罗曰。王公风道期人。卞令轨度格物。故其然耳。内外博通应对辩捷。凡是晋朝令仆王公莫不雅重。皆所叹伏。善呪术能梵呗。世号高座法师。译灌顶经等三部合一十一卷。谓灌顶经(九卷)。大孔雀王神呪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呪经(一卷)。”

    依《慧学-译经科-鼎记》“晋帛尸棃蜜多罗。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着缙绅间。友尝对导解带盘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棃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媿耳。顗殁。友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呪语千余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已。友咲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呪称。初江夏未有呪。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呪。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余。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剎。冢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大正藏-事汇部-述列传》载“尸梨蜜传第九。尸梨蜜。西域人也。时人呼之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当承继世。而以国让弟。闇轨太伯。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蜜天资高朗风骨迈举。直尔对之。便自卓出于物。永嘉中始到此土。止建初寺。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氷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玙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披衿致契。道诣蜜。蜜解带偃伏。悟言神解。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蜜致善。卞敛衿饰容端坐对之。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桓廷尉曾欲为蜜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蜜可称卓朗。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大将军王处冲。时在南夏。闻王周诸公器重蜜。疑以为失鉴。既见。乃振欣奔至。一面便尽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过视蜜。乃抚背而叹。若使太平世尽得选此贤辈。真令人无恨。俄而顗遇害。蜜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诵呪数千言。声高韵畅。颜容不变。既而挥涕抆泪。神气自若。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王公曾谓蜜曰。外国正当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当时以为当言。蜜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语言。蜜因传译。然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蜜善持呪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呪法。蜜传出孔雀王诸神呪。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年八十余。咸康中卒。诸公闻之痛惜流涕。宣武桓公常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渊着当年出伦。其为名士所叹如此。”

    返回目录

    乱世神僧佛图澄

    佛图澄是西晋和后赵时期的一名高僧,本姓白,西域龟兹人。九岁在乌荼国出家,曾经两次到罽宾国学习佛法。他能够背诵佛经数百万字,善解文义。和诸位饱学之士辩论疑难之处,言辞精妙,无人能及。

    佛图澄持戒精严,不符合戒律要求的行为从来不去做,不饮酒,并且守持过午不食的戒律,清心寡欲。对于自古传下来的戒律,多数都曾经亲自考查校量。佛图澄善于诵念神咒,能够役使鬼神。相传佛图澄用麻油混合胭脂涂在手掌上,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能在掌中看得清清楚楚,同时也能让周围受持斋戒的居士们看到。如果我们能理解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那么处于转化的“临界点”所发生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佛图澄立志到中原弘扬佛法,于是不顾高龄,跋山涉水,穿越流沙,终于在永嘉四年(西元310年)来到洛阳,当时他已经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眼看政治动荡,战事叠起,百姓离乱,慈悲心促使他坚定了誓愿,决心用佛法在乱世之中护佑华夏太平。他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弘扬佛法。然而,第二年六月,刘曜攻陷洛阳,只好潜居于草野之间,静静等待时机。

    永嘉六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省新蔡以北),暴虐成性,滥杀无辜,想以此显扬军威,震摄百姓。中原一带,白骨横陈,血流遍野,顿成人间地狱的景象,一些僧人也惨遭毒手。佛图澄的慈悲心促使他无法再继续坐视众生的苦难,决定寻找机会感化石勒。

    石勒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郭黑略,平生也喜好佛法,因此,佛图澄便有意识地接近他,待和郭黑略熟稔,便向他传授五戒,收之为徒并悉心调教。

    郭黑略后来跟随石勒出征,每次都能预知胜负,久而久之,石勒不免大感惊奇,这员部将已跟随他多年,一向没有发现他有如此出众的谋略,何以忽然有了神机妙算的才能,心中疑惑顿生。于是问郭黑略:“将军近来每战都能预知胜负,才略过人,不过你是如何知道的呢?”郭黑略趁机说:“不敢对您有所隐瞒,并不是我有过人的能力,实在是有高人在暗中指点。”酷爱杀戮的石勒一听,对郭黑略身后的这位高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追问此人是谁。郭黑略说:“有一位来自西域的沙门,神验无比。石将军您天纵之才,神武非常,自然有神灵相助。那位高僧预言将军必定能够拥有华夏。我以前的预测,都是听高僧所说,这位高僧就是佛图澄。”石勒大喜过望,说:“这真是上天赐给我的神人啊!”

    石勒立即派人将佛图澄请来,问道:“佛道有什么灵验?”佛图澄知道石勒出身草莽,大字不识,无法理解深奥的道理,只能用神奇的道术让他产生信心,于是说道:“佛法至高无上,虽然需要久远的修行才能觉悟,不过也可以用眼前的事例来证明效验。”

    于是让人取来盛水的器皿,焚燃妙香,念诵咒语,不一会儿,只见水中生出青色的莲华,光色耀目。其实这只佛图澄大师假藉是外道的法术,而石勒却感到眼见为实,由此信服佛法。

    佛图澄趁机劝谏:“身为君王者,品德若能感化天下,就会出现麒麟、凤凰、神龟和龙四种灵物,表明天下祥瑞。如果政治凋弊败落,天上就会显现彗星和孛星。天象和人事相互联系,吉凶祸福随之演变。这是自古及今的常理,天上和人间都把这作为行为取舍的规范。”石勒听了,心中非常欢悦。从此以后,那些原本要被诛杀残害的人,十有八九,都得以赦免。因此,信佛的人也越来越多。

    襄国(河北邢台)护城河的水源在城西五里团丸祠下,突然枯竭。石勒问佛图澄怎样才能让水流恢复如初。佛图澄答:“现在应当命令神龙出水。”石勒字世龙,以为他在嘲笑自己,面带不悦:“正因为龙没有办法,才来问你。”佛图澄说:“这是真话,并非戏谑之语。水的源头一定会有神龙居住,让龙放水,此事就解决了。”

    于是和弟子法首等人来到泉水的源头。大家一看水源处早就已经干燥开裂,宽宽的缝隙如同车轮碾过的痕迹,众人都心生怀疑,认为很难有水。佛图澄神态安然,坐在绳床上,点燃安息香,念诵咒语数百句,如此一连三天。第一天、第二天,随从的弟子们既充满期盼,又狐疑重重,担心没有效果。佛图澄平静安祥,依然每日作法清修。第三天,水从源头处滴落,渐渐汇成一条细流,一条小龙也随着水流游出来,长约五六寸。众人争相上前,想看清楚,佛图澄大声喝道:“龙有毒,赶快离开,不要接近!”过了一会儿水流越来越大,汹涌而出,向护城河奔流而去,很快护城河甚至沟堑都被水注满。

    石勒对佛图澄非常尊重,殷勤相待,凡有军政大事必定要先咨询佛图澄的意见。佛图澄也常常用佛法义理劝导感化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向民间广泛传播佛教。先后建起了近九百座寺院。常随他修行的人达数百人之多,而先后受学者累计起来约有一万左右,梵僧佛调、须菩提也不远数万里前来学习,释道安等人也曾跟从佛图澄学习佛法。

    石勒称帝后,对佛图澄更加敬重,称他为“大和尚”,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也交给佛图澄所在的寺抚养,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石勒都要到寺里参加浴佛法会,对佛教大力支持。

    石勒死后,他的弟弟石虎对佛图澄的敬重更甚于石勒,尊称他为“国之大宝”。朝会时,每当佛图澄升殿,常侍以下的官员都要去“举舆”(抬轿子),而太子则要扶着轿子边沿随舆而上。司礼官高喊“大和尚到”时,全体官员应当起立迎接。这些礼节都写进石虎的诏书,成为朝庭的制度。石虎又规定司空李农每天早晚两次亲自前往问候,太子每五日去拜访一次,以此表示对佛图澄的尊崇。佛图澄在朝中享有如此殊荣,为佛法的弘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民间百姓崇信佛法的人越来越多。

    佛图澄也常常对石虎晓以佛法义理,劝他戒杀行善。石虎向佛图澄询问佛法时,佛图澄总是回答:“不杀”。石虎也和石勒一样以屠戮闻名,认为治国者必须使用刑罚杀戮。佛图澄对他说:“帝王事佛,表现在外表恭敬内心承顺,让三宝得以显扬弘化。不行暴虐,不伤害无辜。而对于那些凶顽无赖之徒,佛法教化无法改变他们,这些人犯下了深重罪业因此不得不杀,造作恶业恶行不得不加以惩处,这样也只是当杀可杀,当刑可刑而已。如果暴虐百姓,恣意杀害,那么即使倾尽财力事奉佛法,也不能解除灾祸。希望陛下能够发起慈心,让一切众生都能获益,如此佛教就可以永远兴隆,而您的江山福祚也才能长久啊。”生性残暴的石虎虽然无法完全接受这些道理,但多少也有所收敛。

    建武九年(343年),石虎大兴军事,进攻前燕、前凉,都大败而回,军队损伤以十万计。正在这时,南方的晋国又派桓温出兵淮泗,对后赵形成极大的威胁,朝廷上下一片惊惶。此刻的石虎犹如受伤的困兽,恐惧不安。忽然想到:“我信奉佛法,供养僧人,结果又怎样呢?现在攻打燕、凉全都失败,强敌又虎视眈眈,佛法到底有什么灵验呢?”焉知些许功德不能改变必然之因果!

    第二天,佛图澄一进殿,石虎便问他:“佛法是不是没有灵验了?”佛图澄从容答道:“陛下前生曾经是一名大商人,在罽宾寺供养过斋僧大法会,在应供的僧人当中,有六十名罗汉,贫僧也在其中。当时法会上有一位得道者对我说:‘这个商人因为恶业果报,死后会变成鸡,然后再转生为人,在晋地做王。如今因果昭然,您由于供养僧众,今生才得以为王。这难道不是佛法的灵验?胜败乃兵家常事,又怎能因此私意揣度,怨谤三宝,心生歹念呢?”石虎茫然地听着,前生的事早已没有印象了,不过,听到他当上王,是前生供养僧众的果报,并不是出于侥幸,他还是愿意接受的。供养三宝果然有这么大的果报,他于是赶紧跪地谢罪。

    尚书张离、张良家境殷富,信奉佛法,各自建起大塔。佛图澄并没有顺着他们的心意加以赞叹,反而善言相劝:“信奉佛法,关键在于清心少欲,心怀慈悲。施主虽然表面上虔信佛法,但贪婪竞争之心没有停歇,毫无节制地玩乐享受、奢侈靡费,聚敛民财,现世罪业的果报很快就要降临,还希求什么来生的福报呢?”不久,二人就被石虎除掉。

    由于佛图澄的教化影响和石勒、石虎的支持,佛教在后赵政权下极为兴盛。信奉佛教的人日益广泛,寺院也越造越多,渐渐地有一些小人恶徒也趋之若骛,混进寺院,邪行非法,影响到佛教的声誉。石虎看到这种情况,就下诏询问:“僧人应当高洁精进,现在杂入邪佞小人,应该如何处置?”中书郎王度认为,佛是异邦神灵,对百姓没有利益,贵为天子,不应当崇信佛教。石虎本身也是所谓夷人,因此没有采纳王度的意见。他认为,自己生于边地,时运垂顾,得以君临华夏之地,“祭祀本来应当照顾旧俗。佛既然是边戎异域的神,那么正应尊奉”。于是正式下诏,无论胡人还是汉人,只要自愿信奉佛法,都加以允许。这样一来,佛法的地位继续稳固,可是一些并不真心信奉佛教的人,也投机取巧混迹佛门,轻法慢教、胡作非为,更甚于前。正如佛陀所说,“师子身中虫,还食师子肉。”佛图澄虽然神通明达,对此也无能为力。

    石虎晚年,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权位自相残杀,太子又阴谋造反,事情败露后,佛图澄劝谏石虎慈心宽恕太子,石虎不听,残忍地活活烧死了自己的儿子。佛图澄预见到后赵运祚不久,准备在动乱之前,先行化去,离开这个扰攘纷乱的世间。

    他派弟子向石虎告辞:“世间一切无常,变化迁流不定,没有人能够永生不死。贫僧四大假合的幻躯,也将不久于人世。长期以来受到陛下的恩泽,所以特来相告。”石虎大惊:“没听说大和尚生病,怎么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他急急忙忙赶往寺中探问。佛图澄见到他,只是淡然一笑:“陛下,生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人的寿命长短自有定数,不可随意延长。修道而能行事周到完备就不会有遗憾;修德,理应勤勉精进无有懈怠。如果操守德行没有缺失,虽然死了和活着也没有什么区别。损害做人的道德,希冀苟延性命,这不是我的愿望。”“现在唯一令我抱憾的是,国家鼎力拥护佛法,建立寺院修造塔庙,本来应当受到上天的祐护。可惜却以暴烈的手段进行统治,滥施刑罚,不仅违背了圣典的要求,也与佛陀慈悲的本怀相违,因而最终不能得到福祐。”“如果您改弦更张,慈心不杀,惠及百姓,贫僧可以死而无憾了。”石虎突然之间失去了精神上的依祜,不觉失声痛哭起来。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十二月初八,佛图澄圆寂,时年117岁。一生造寺达八百九十三所。相传这位神僧死后还有神迹,后来有人开棺,却只看到一具空棺,里面没有尸身,只有随葬的钵盂和法杖。

    佛图澄虽然把神异之术作为弘扬佛教的手段,宣讲的教义,大多也限于因果善恶之说,而实际上,他精通佛理,门下弟子如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雅等,都是研习般若的大家。

    《神僧传》卷一记载“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白氏。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以永嘉四年来适洛阳。志弘大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杂臙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亦能令洁斋者见。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有一沙门知术非常。云将军当略有区夏。已应为师。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勒喜曰。天赐也。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止可以道术为教。因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华。光色耀目。勒由此信伏。澄因谏曰。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销。则彗孛见于上。恒象着见休咎随行。斯乃古今之常理。天人之明戒。勒甚悦之。凡应被诛残。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其水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勒字世龙。谓澄嘲己。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曰。此诚言非戏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往以敕语告之水必可得。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来出。诸道士竞往视之。澄曰。龙有毒勿临其上。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返回目录

    坦荡随缘的昙无忏

    昙无忏,也被称为昙摩忏,中天竺国人。六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

    沙门达摩耶舍见昙无忏天资聪敏,收为弟子,教授小乘佛法。后来昙无忏与白头禅师辩论佛法,为禅师所说大乘义理折服,于是改学大乘。二十岁时已经能够背诵大小乘佛经二百余万字。

    昙无忏的从兄善于调驯大象,一次骑国王所乘的白耳大象,出了意外,那头大象不幸死了。国王大怒下令将他处死,并且命令:“如果有来收尸的,诛杀三族。”那些亲属畏惧国王的威严,没有人敢去。昙无忏独自前往,痛哭凭吊,埋葬了从兄的尸体。

    有人向国王禀告,有人竟敢藐视他的禁令。国王大发雷霆,命人将昙无忏抓来,打算杀了他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昙无忏说:“我的从兄误杀大象,触犯了刑律,您因而杀了他;而我是他的亲属,他死了我前来埋葬,并没有违背大义,您又何必动怒呢?”

    旁边的人听他这样说,都心惊胆颤,恐怕会触怒国王。

    昙无忏却神色自若。

    国王听了他话很惊讶,仔细端详了他一会儿,感到此人志气非凡,不但没有治罪还留在宫中并礼为上宾。

    昙无忏明解咒术,凡有所施,一向灵验。西域人称他为大咒师。

    一次随国王入山,荒野之中口喝难耐,命人寻水,远近一带都搜索过了,一无所获。于是昙无忏念动密咒,顷刻从石缝中流出清澈的泉水。并且说道:“国王的惠泽感召,才使得枯石生泉。”邻国听说这件事都赞叹国王的德行。那个时候,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国王看到他的道术有神奇的功用,也十分欢悦,以优厚的礼遇相待。

    后来,国王渐渐习惯了这一切,认为理所当然,对昙无忏也逐渐冷淡。昙无忏看到自己待得日子久了,以致令人生厌,于是向国王告辞,前往罽宾。

    他想传播大乘佛法,而罽宾人却喜好小乘,于是又继续东行,来到龟兹(qiuci),后来又到了姑臧。在那里的旅店歇息,他随身携带着《大涅槃前分》十卷与《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珍贵的大乘经典。他担心经本被盗,所以藏在枕下休息。

    到了夜晚有人把他拉到地上,昙无忏惊醒了,以为是盗贼。一连三个夜晚都是如此,昙无忏心中很是奇怪。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空中有人说话:“这是如来的解脱法藏,怎么能枕在头下呢。”

    昙无忏闻言,才明白原来是神明指点,心中惭愧,于是将佛经放到高洁之处。

    深夜,有小偷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潜入室内。窃贼用尽全身的力量,经本竟然纹丝不动。

    第二天,昙无忏携带佛经离去,丝毫没有显现出沉重的样子。盗经的人看到,认为遇见了圣人,都来忏悔谢罪。

    河西王沮渠蒙逊占据凉州一带,昙无忏曾经告诉蒙逊:“有鬼进入村镇聚落,一定会发生灾疫。”蒙逊看不到鬼,对此狐疑不信。昙无忏对蒙逊施以法术,蒙逊果然看到附近有鬼出没,不禁惊恐害怕。昙无忏说:“应当清净身心,诚心斋戒,然后用神咒驱鬼。”于是念诵神咒三天。然后告诉蒙逊:“鬼已经离开了。”当时边境上有人看到数百疫鬼狂奔而去。国中恢复了安宁。

    北魏拓跋焘听说昙无忏道术神奇,派人来迎接他去魏国。蒙逊和昙无忏相处日久,不愿意让他离开。后来拓跋焘又软语安慰,再次来迎。蒙逊舍不得放昙无忏走,又畏于魏国的强大。到了蒙逊义和三年三月,昙无忏请求西行,寻找涅槃经后分。蒙逊因为他要离开自己而怀恨在心,密谋杀害昙无忏,还装模作样地供养了许多财物粮食,又赠送了许多宝物。

    临行的那一天,昙无忏流着泪对众人说:“我宿世的怨业果报就要降临了,即使是圣众也无法相救。”因为他有心酬偿夙债,所以没停留。蒙逊果然派遣刺客在途中害死了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远近的人们听说此事,无不嗟叹惋惜。

    不久,蒙逊身边的人常常在大白天看到鬼神用剑刺杀蒙逊,到了四月,蒙逊卧床不起一命呜呼。

    《神僧传》卷三记载“昙无忏。或云昙摩忏。中天竺国人也。六岁遭父忧。独与母居。见沙门达摩耶舍。以忏为其弟子。习学小乘。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莫敢往者。忏哭而葬之。王怒欲诛忏。忏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莫违大义。何为见怒。傍人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之。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忏乃密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德。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忏以久处致厌。遂辞往罽宾。欲演大乘彼国不合。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有人牵之在地。忏警觉。谓是盗者。如此三夕。闻空中语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以枕之。忏乃惭悟别置高处。夜有盗之者。数过提举竟不能动。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盗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忏尝告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蒙逊不信。欲躬见为验。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忏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谓蒙逊曰。鬼已去矣。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境内获安。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遣使迎之。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后又慰辞以迎。蒙逊既吝忏不遣。又迫魏之强。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忏因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蒙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忏。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临发之日忏乃流涕。告众曰。忏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岁宋元嘉十年也。远近咸共嗟焉。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返回目录

    幻化人间的杯渡

    神僧杯渡,没有知道他真实的姓名。人们常常看到他将一只木杯抛在水面上,乘坐木杯渡水,所以称他杯渡。

    最初他游方在冀州一带,既不修边幅,也不严格守持戒律,然而神力莫测,无人能及。

    他曾寄宿在北方一户人家里。这家有一尊金身佛像。杯渡把这尊佛像偷走,这家主人发觉之后,狂追不已。然而只见杯渡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他们在后面骑着快马怎么也追不上。

    到了孟津河,他取出木杯,抛向江面,然后飞身跃上,在水面上飘然疾行,虽然没有风也没有橹,木杯却轻捷自如,很快到达对岸来到了京城。

    杯度那时看来也只有四十多岁,衣裳褴褛几乎无法遮蔽身体。说话颠三倒四,喜怒无常。寒冬腊月有时敲开厚厚的冰层,用寒冷彻骨的冰水洗澡。有时穿着鞋上床卧倒,有时徒步出入闹市。随身之物,只有一个芦圌(tuan,)(一种盛谷物的容器)。

    他曾经到延贤寺法意道人那里,法意特意准备了专门的房间请他居住,终于有了安身之地。

    可是过了不久,他又想去瓜步江,到了江边看到一艘船,就走上前。船主看他衣裳破烂,心生傲慢,鄙夷地说:“快走开,不要挡了我的财路。”

    杯渡就盘膝坐在大杯之中,顾盼前方,口中念念有词,大杯自然前行,直驶北岸。

    到了广陵遇见一处村舍,那里有一户李姓人家正在举办八关斋会。杯渡之前并不认识这家人,却直接走进斋堂坐下,把芦圌放在中庭。众人看他形貌鄙陋,都有些看不起他,毫无恭敬之心。李家主人看到芦圌挡在道路中间,就想移到墙边,不想竟然拿不起来,又使劲去搬,芦圌依然不动。旁边的人看到,都上来帮忙,可是好几个人费尽力气也没能举起来。

    杯渡吃完之后,轻松地提起芦圌就走,还笑着说:“四天王李家。”当时有个年轻人听见这句话,就好奇地探头向芦圌里看,只见四个小人儿,长约数寸,面目端正,衣裳光鲜整洁。年轻人不觉惊讶地大叫:“快来看啊,他的芦圌里有四个小人儿!”众人闻声都跑出来追杯渡,追着追着不知杯渡去哪里了。

    后来过了好几天,有人看到他在村西一棵树下静坐。李家主人闻讯急忙前去,向杯渡恭敬顶礼,又请他回到家中,每天尽心供养。杯渡不怎么守持斋戒,饮酒吃肉,甚至也吃葱、蒜、韭菜等五辛和鱼肉,和俗人没有什么差别。

    附近百姓听说他的神迹,纷纷前来供养,有些杯渡一看就接受下来,有的却不愿意接受。

    兖州刺史刘兴伯听说这件事,就派人来请他,杯渡带着芦圌来到兖州。刘兴伯想证实杯渡的芦圌是不是真正的宝物,就叫人把芦圌举起来看,十几个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芦圌岿然不动,仿佛立地生根了似的。刘兴伯忍不住自己探身向芦圌内看去,只看到一件破旧的衲衣和一只木杯。

    不久,杯渡又回到李家。过了二十多天,一天清晨,杯渡忽然说:“在中午之前帮我准备好一件袈裟。”李家人赶紧开始买衣料、找人缝制,一直忙碌到中午还没有做好。杯渡说:“我出去一会儿”,说完走出李家,到了天黑时分还没有回来。整个村庄里都弥漫着奇特浓郁的香气,村人非常讶异,以为发生了什么非同寻常的怪事,于是到处寻找杯渡。后来在村子的北岩下终于找到了,只见他身上穿着破旧的袈裟,右肋卧地而死。头前和脚后都长出鲜洁的莲华,香气芬氲。过了一夜莲华就枯萎了。村民们一起将他埋葬了。

    后来过了几天,有人从北方来,说看到杯渡背着芦圌往彭城方向去了。于是村民们共同开棺查看,发现棺中只剩下杯渡穿的鞋子。

    杯渡到了彭城,遇见一位深信佛法的居士,名叫黄欣。黄欣见到杯渡就虔心礼拜,请他回到自己家中。黄欣家徒四壁,极为贫穷,只能供养杯渡天天吃麦饭,杯渡却吃得格外香甜,这样过了半年。

    一天,杯渡忽然对黄欣说:“你去找三十六个芦圌,我要用。”黄欣回答:“家里只有十个芦圌,没有钱买不起,您吩咐的恐怕不能完全做到。”杯渡说:“你就把家里可能有的都找出来。”黄欣于是在家中仔细搜检,果然得到三十六个芦圌,全都放在院子里。虽然数目是够了,可是大都已经破损。等黄欣仔细再看时,发现全都完好无损,和新的一样。杯渡把这些芦圌密封好。然后又叫黄欣打开,只见所有芦圌中,都盛满了钱帛,加起来大概超过百万。有些有见识的人就说,这是杯渡在其他地方的分身得到的供养,拿来布施给黄欣。黄欣接受这些财帛以后,全都用来作功德。过了一年,杯渡辞别黄欣离去。

    《神僧传》卷三“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人因目之。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马逐之不及。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不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及岸达于京师。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褴缕殆不蔽身。言语出没喜怒不均。或严冰叩冻洗浴。或着履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圌(音遄)子更无余物。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意以别房待之。后欲往瓜步江。于江侧就航人。告渡不肯载之。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杯自然流直渡北岸。向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圌于中庭。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有四小儿并长数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于是追觅不知所在。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李礼拜请还家。日日供养。渡不甚持斋。饮酒噉肉。至于辛鲙。与俗无异。百姓奉上或受不受。沛国刘兴伯为兖州刺史。遣使要之。负圌而来。兴伯使人举视。十余人不胜。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后还李家。复得二十余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李即经营。至中未成。渡云。暂出。至瞑不返。合境闻有异香。疑之为怪。处处觅渡。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极鲜香。一夕而萎。邑共殡葬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乃共开棺靴履存焉。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见渡礼拜。请还家。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语欣云。可觅芦圌三十六枚。吾须用之。答云。此间止可有十枚。贫无以买。恐不尽办。渡曰。汝但检觅宅中应有。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虽有其数亦多破败。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渡密封之。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嚫施。回以施欣。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返回目录

    密咒汇编结集

    由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真言咒语的影响已经很广泛。

    随着密典译传日趋繁盛,各种密咒汇编的总集也相继传入中国内地,如东晋失译《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四卷、梁代失译《陀罗尼杂集》十卷。这类经典所宣传的密法便是“杂密”(与“纯密”相对,意为不纯或不系统的密法)。杂密的根本经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谓《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于唐代永徽三年(652)由阿地瞿多译出,名为《陀罗尼集经》,共十二卷。

    《慧学-译经科》载“唐阿地瞿多。华言无极高。族氏出家。史不载。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届长安。所奉西印土梵夹。诏于慈门寺安置。仍同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有司供办。屡现灵瑞。道俗忻叹。四年翻译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沙门玄楷笔受。”

    杂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的咒术可应用于息灾、求祥,安家、治病,驱鬼、役神,降龙、祈雨,无所不能;法术包括火祀、占卜、星象、魔幻等。杂密又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以及民间巫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在中国的流传,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至今在民间许多地方依然流行,只是鲜为人知。

    返回目录

    杂密与纯密的关系

    杂密为散见于诸经中的密法,比较分散缺乏系统。随着大乘佛法的兴起和传播,逐渐从印度教中吸收了一部分咒术,作为弘法的方便,以吸引信众。

    纯密为释迦牟尼佛法身大日如来宣说的法身内证秘密法门,为大乘圆顿教中无上法门,主张“即身成佛”,因而也被称为“佛乘”。主要经典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经》两部根本密典,而以佛教一切大小乘经典为基础。

    两晋时期的竺法护曾经传译部分密典,而东晋时昙无谶(也作昙无忏)将部分《涅槃经》和《菩萨戒本》等大乘经典引入中国。

    到了唐代,开元三大士将正纯密教引入中国,并在中土发扬光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至惠果阿奢黎时真正形成了中国化的正纯密教体系,也就是唐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杂密的长期流传与后来密宗的建立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杂密的译传和流行,为“开元三大士”等人传译纯密、建立密宗准备了条件。

    返回目录

    译经不倦的竺法护

    竺法护(约3一4世纪),也叫做昙摩罗刹,他是鸠摩罗什来中国以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曾经译出《正法华经》,为法华经的最早译本。竺法护一生翻译的经典共有154部309卷。

    他的先祖是月支人,世代居住在敦煌。他八岁出家,礼外国沙门竺上座为师,所以改姓竺。

    竺法护记忆力过人,每天背诵佛经万言,过目不忘。他天性纯良,道德高尚,修持佛法,勇猛精进,不畏苦辛。他弘扬佛法的志愿坚固,勤勉好学,寻师访道,不远万里。不仅深入学习佛法,而且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从来不把世间荣辱毁誉放在心上。

    晋武帝时,京城里寺院中的佛教图像虽然受到崇拜,然而大乘方等佛典却在西域。竺法护慨然发愿,希望弘通佛法,流布佛经。

    于是跟随师父来到西域,游历诸国。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竺法护都一一学会,音义字体甚至古语全部通晓。而后携带大量外文佛典,回到中国。从敦煌到长安,沿途一路翻译佛经。

    竺法护一生中共翻译大小乘经典等一百四十九部,包括: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菩萨说梦经》二卷、《宝智菩萨所问经》二卷、《普门品经》一卷、《胞胎经》一卷、《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郁迦罗越间菩萨行经》一卷、《幻士仁贤经》一卷、《须摩提经》一卷、《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离垢施女经》一卷、《如幻三昧经》二卷、《太子刷护经》一卷、《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弥勒菩庐所问本愿经》一卷、《呵差末经》七卷、《大哀经》八卷、《宝女所问经》三卷、《无言童子经》二卷、《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如来兴显经》四卷、《度世品经》六卷、《方等般泥洹经》二卷、《普曜经》八卷、《正法华经》十卷、《大方等项王经》一卷、《佛升忉天为母说法经》二卷、《阿惟越致遮经》三卷、《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持心梵天经》四卷、《持人菩萨控》四卷、《济诸才等学经》一卷、《文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无枚宝三昧经》一卷、《普超三昧经》三卷、《无所希望经》一卷、《大净法门经》一卷、《顺权方便经》二卷、《太子沐魄经》一卷、《月光童子经》一卷、《乳光佛经》一卷、《无垢贤女经》一卷、《决定总经》一卷、《如来独证向誓三昧经》一卷、《龙施菩萨本起经》一卷、《八阳神咒经》一卷、《盂兰盒经》一卷、《四不可得经》一卷、《梵女首意经》一卷、《宝网经》一卷、《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须真天子经》三卷、《海龙王经》四卷、《诸佛类集经》二卷、《贤劫经》十三卷、《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心明经》一卷、《灭十方冥经》一卷、《鹿母经》一卷、《遮逆经》一卷、《穗光太子经》一卷、《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四辈经》一卷、《当来变经》一卷、《过去佛分卫控》一卷、《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文殊悔过经》一卷、《离睡经》一卷、《受岁经》一卷、《乐想经》一卷、《尊上经》一卷、《意经》一卷、《应法经》一卷、《鸯崛摩经》一卷、《力壬移山经》一卷、《四未曾有法经》一卷、《圣法印经》一卷、《舍头谏经》一卷、《所欲址患经》一卷、《琉璃王经》一卷、《生经》五卷、《分别经》一卷、《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大迦叶本经》一卷、《四自侵经》一卷、《身观经》一卷、《修行道地经》六卷、《法观经》一卷、(智升说:“已上见存,已下却本”。)《新道行经》卷,《仁王般若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菩萨藏经》三卷、《般舟三昧经》二卷、《菩萨十地经》一卷、《萨芸芬陀利经》六卷、《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闲居经》一卷、《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弥勒成佛经》一卷、《十二因缘经》一卷、《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百佛名经》一卷、《观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勇伏定经》二卷、《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一卷、《超日明三昧经》二卷、《照明三昧经》一卷、《惟明三十偈经》一卷、《法没尽经》一卷、《诸神咒经》三卷、《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小郁迦经》一卷、《诸方佛名功德控》一卷、《十方佛名经》一卷、《仁慈问/\十种好经》一卷、《三十二相因缘经》一卷、《严净定经》一卷、《宝施女经》一卷、《金益长者子经》一卷、《离垢盖经》一卷、《慧明经》一卷、《众祐经》一卷、《三转日明经》一卷、《十等藏经》一卷、《决道俗经》一卷、《檀众德本经》一卷、《小法没尽经》一卷、《猛施经》一卷、《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菩萨斋法经》一卷、《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佛悔过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六十二见经》一卷、《楼炭经》六卷、《普法义经》一卷、《舍利弗目犍连游诸国经》一卷、《捺女耆域经》一卷、《七女木经》一卷、《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摩目犍连本经》一卷、《五福施径》一卷、《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四妇喻经》一卷、《庐夷亘经》一卷、《庙罗王经》一卷、《檀若经》一卷、《龙施经》一卷、《给孤独明德经》一本、《龙王兄弟陀达诫王经》一卷、《劝化王经》一卷、《雁王经》一卷、《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解无常经》一卷、《城喻经》一卷、《降龙经》一卷、《邪法经》一卷、《犯罪经》一卷、《苦应经》一卷、《三品修行经》一卷、《夫那罗经》一卷、《贾客经》二卷、《沙门果证经》一卷、《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诫王经》一卷、《诫具经》一卷、《诫罗云经》一卷、《比丘尼戒》一卷、《迦叶结集传经》一卷、《耆阇崛山解》一卷、《杂警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

    他把弘通佛法作为自已毕生的事业,终身翻译书写不辞劳倦。竺法护是鸠摩罗什以前译经最多的大译师,翻译的佛经数量众多,于《般若》、《华严》、《宝积》、《大集》、《涅槃》、《法华》等重要大乘佛典都有所涉及,当时流传于西域各国的重要佛经,全部译出,因而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晋道安法师曾赞叹竺法护翻译的佛经,说:“护公所翻译的佛经,只要经过他的手眼,纲领必正。他所翻译的佛经,虽然言辞并不玄妙,也没有宛转的文义和机捷的雄辩,却恢宏流畅,法理通达,充满智慧而不事雕琢,文字简朴却接近佛法的本意。”

    梁僧祐也曾经称赞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晋武帝末年,竺法护隐居深山。山涧有清洌的泉水,竺法护总是用泉水洗澡漱口。后来有一个采薪的人,把泉水边弄脏了,不一会儿泉水就枯竭了。竺法护徘徊叹息道:“如果水永久枯竭了,那么在这里就无法自给自足,应当从这里搬走了。”话音刚落,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流满了山涧。这大约是他立志弘扬佛法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神明吧。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可以理解为是他的精神能量信息场与外界环境交流、转化的结果。

    后来他在长安青门外建立寺院,精进修持,道德远播,有数千僧人前来跟他学习佛法。一位名叫竺法乘的小沙弥,八岁的时候,就显现出聪慧的心性。他依止法护,时常跟随左右。

    关中有一个出身望族、富甲一方的人,有心拥护佛法,想先来试探一下法护是不是一个有道高僧。

    于是他装成遭遇急难的人,去向竺法护借二十万,法护没有回答。法乘当时年仅十三岁,侍立在师父旁边,对来人说,“和尚已经默许了。”这个人告退离去。

    法乘对师父说,“我看此人表情,不象真正急需用钱的样子,他不过想以此观察师父您的道德如何罢了。”

    法护说:“我也这样认为。”

    第二天,那人率领同宗一百余口人,前来拜访法护请求授予五戒,并且一再忏悔想来试探法护的做法。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四方的读书人和普通百姓都很热切地想亲近礼敬这位道德高尚的大法师。因法护世居敦煌,德化遐迩,所以当时人们尊称他为“敦煌菩萨”。

    《大正藏-事汇部-述列传》载“竺法护传第七。竺法护。其先月支人也。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涉猎百家之言。虽世务毁誉。未常介于视听也。是时晋武帝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西域。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有六。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古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晓。遂大赍胡本。还归中夏。自炖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以晋文所获。大小乘经。贤劫大哀法华普耀等。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译写劳不告惓。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间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慢其侧。水俄顷而熇。护乃徘徊叹曰。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终而泉流出满涧。其幽诚所感。皆此类也。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四布。声盖远近。僧徒千数咸来宗奉。时有沙弥竺法乘者。八岁聪慧。依护为师。关中有甲族。欲奉大法试护道德。伪往告急求钱二十万。护未有答。乘年十三。侍在师侧即语客曰。和上意已相许矣。客退。乘曰。观此人神色非实求钱。将以观和上道德何如耳。护曰。吾亦以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余口。诣护请受五戒。具谢求钱意。于是四方士庶闻风向集。宣隆佛化二十余年。后值惠帝西幸长安。关中萧条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昆池遘疾卒。春秋七十有八。后孙兴公制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以护比山巨源。其论云。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其见美后代如此。初护于西域得超日明经胡本译出。颇多繁重。时有信士聂承远。乃更详正文偈。删为二卷。今之所传经是也。承远明练有才理笃志法务。护公出经多参正焉。惠怀之际。有沙门法炬者。不知何许人。译出楼炭经。炬与沙门法立共出法句喻及福田二经。法立又访得胡本。别译出百余首。未及缮写。会病卒。寻值永嘉扰乱。散灭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