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唐密东传
    公元805年,青龙寺东院惠果阿奢黎将唐密泄瓶传授给日本留学僧空海,并嘱咐他立即回国弘扬密法,806年空海携带大量珍贵密法法器及两界曼陀罗返回日本。最初于高雄山寺建立坛场,后来移锡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金刚峰寺,法脉延传至今已一千二百年。

    而在中国,自开元三大仕传入正纯密法,唐密在华夏大地兴盛了一百余年后,佛教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荒圮,经籍散佚,中国佛教丧失了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此由极盛而走向衰落。会昌法难后,各个宗派均元气大伤,尤其唐密因五明具足的阿奢黎阙如、坛城仪轨要求精严而流于湮没。

    返回目录

    弘法大师空海

    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密号遍照金刚,为唐密付法第八祖,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师。他不仅是一位修证极高的密教大师,而且在语言、书法、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声誉。

    空海的父亲名叫佐伯直田,母阿刀氏。佐伯氏是赞岐国(今日本香川县)富豪名门,空海大师的弟子实慧、智泉、真雅、真然等高僧,也都出自佐伯家族。阿刀氏一族在历史上多出高僧,如奈良时代的玄昉僧正、平安时代的善珠僧正等。

    空海出生的时候正值日本奈良时代末。他的母亲阿刀氏夜梦梵僧乘紫色云入怀,因而受孕,怀胎十二个月。于宝龟五年(774年)六月十五日,在风景秀丽的赞岐国多度郡屏风浦(今香川县善通寺市)降生。

    因为那个吉祥的梦境,所以给他起名贵物,幼名真鱼。

    空海生而颖慧,五、六岁时有神童之称。童年游戏,常捏泥为佛菩萨像。

    那时,他时常做一个相同的梦境,梦见诸佛菩萨坐在八瓣莲花上,放大光明。年幼的他还不明白梦境的含义,只觉得庄严美妙,心中十分向往。

    空海的舅父阿刀大足是一位儒学家,曾经充当桓武天皇的皇子伊予亲王的侍讲。空海十五岁入京都,随舅父阿刀大足学习学《论语》、《孝经》及史传等,兼学文章。

    十八岁入大学明经科,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从直讲味酒玄成读《毛诗》、《尚书》,随冈田博士学习《左传》、《春秋》,博览经史,尤其酷爱佛经。

    少年时代的真鱼在遍读经史之后感叹:“我学习的这些世间经籍,只不过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浮生百年之间尚且不能带来真实的利益,此生结束之后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如归仰真乘!”

    二十岁,于和泉国槙尾山寺从勤操大师剃度出家,法名教海,后改如空。勤操姓秦,是汉人后裔,三论宗名僧。延历十四年于东大寺受具足戒,改称空海,以勤操为师。

    他从勤操大师受学虚空藏求闻持法,并于德岛、高和二地寂静无人之处独自修法,精进不辍地修持,而有感应。空海入唐前所习虚空藏求闻持法,经善无畏、道慈、善议、勤操,而为空海禀传。

    延历十六年,二十四岁,著汉文《三教指归》三卷。这部著作以戏曲对话的形式,对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影响加以比较,指出佛法的超胜和究竟圆满。这部书见解精辟,对于儒、释、道三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即使是中国的耆年通儒,也很难通达三教,而此书竟然出自一位日本青年之手,不能不令人赞叹。

    此后学习俱舍、成实、法相、三论、法华诸宗经典。

    空海曾在佛前发下誓愿:“我时常寻求佛法的津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经,浩如烟海,心中犹疑未决,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法。唯愿三世十方诸佛,示我不二法门。”如此一心祈愿,果然梦中有人告诉他说:“有一部大经,名为《大毗卢那经》,正是你要寻找的。”空海醒来心中欢喜,四处打听这部经,不久在高市郡久米道场东塔下找到这部经。然而还是有很多疑难,无处询问。

    于是空海决心前往大唐求法。804年五月十二日,空海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出发,与空海同时入唐的还有后来开创台密的最澄等人。船行海中,遭遇海难,另外两只船下落不明,空海所乘船只飘流到今天的福建省霞浦赤岸。

    福建官吏要求遣唐使出示国信,国信在副使的船上,在海难中失散,守卫官兵怀疑他们是倭寇,不准登岸。当时福州刺史因病离任,等新刺史上任后,藤元大使就修书给刺史,说明遣唐使船入唐的目的、意图。刺史不但没有消除疑虑,反而封检舟船,经常加以盘查。大使只好请空海代书。于是空海用汉文写了一封请愿书《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诉说航程的艰辛和对大唐文化的仰慕之情:

    贺能启:

    高山澹然,禽兽不告劳而投归;深水不言,鱼龙不惮倦而逐赴。故能西羌梯险,贡垂衣君;南裔航深,献刑厝帝。诚是,明知艰难之亡身,然犹忘命德化之远及者也。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家。明王继,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纮。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刳巨抡于苍岭,摘皇华于丹墀。执蓬莱琛,献昆丘玉。起昔迄今,相续不绝。故今我国王顾先祖之贻谋,慕今帝之德化,谨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等,充使奉献国信别贡等物。贺能等忘身衔命,冒死入海。既辞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高波沃汉,短舟裔裔。飘风朝扇,推肝耽罗之狼心;北气夕发,失胆留求之虎性。频蹙猛风,待葬鳖口;攒眉惊汰,占宅鲸腹。随波升沉,任风南北。但见天水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路远。飞虚脱翼,泳水杀鳍,何足为喻?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贺能等万冒死波,再见生日。是则圣德之所致也,非我力之所能也。又大唐之遇日本也虽云八狄云会,膝步高台;七戎雾谷,稽颡魏阙。而于我国使也,殊弘曲成,待以上客。面对龙颜,自承鸾纶;佳问荣庞,已过望外与。夫琐琐诸蕃岂同日可论乎?又竹符铜契本备奸诈。世淳。人质文契何用?是故,我国淳朴以降常事好邻。所献信物,不用印书;所遣使人,无有奸伪。相袭成风,于今无尽。加以使乎之人,必择腹心。任以腹心,何更用契?载籍所传,东方有国,其人恳直礼义之卿,君子之国。盖为此欤。然今州使责以文书,疑彼腹心。捡括船上,计数公私。斯乃理合法令,事得道理。官吏之道,实是可然。虽然,远人乍到,触途多忧。海中之愁,犹委胸臆。德酒之味,未饱心腹。率然禁制,手足无厝。又建中以往,入朝使船,直着杨苏,无漂荡之苦。州县诸司,慰劳殷勤。左右任使,不捡船物。今则事与昔异,遇将望疏。底下愚人,窃怀惊恨。伏愿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纵其习俗,不怪常风。然则涓涓百蛮,与流水朝宗舜海;喁喁万服,将葵藿以引领尧日。顺风之人,甘心逼凑;逐腥之蚁,悦意骈罗。今不任常习之小愿。奉启不宣。谨言。

    当地新任观察史兼刺史阎济美看到这篇谦恭得体的请愿书,惊讶之余异常感动,同时也为这封信的文采和书法所折服。不但允许他们上岸,并且给予盛情款待,安排旅馆,殷勤问候。并且快马奏报长安,终于获准入京。

    于是他们又从海路到福州上岸,获准上岸的只有22人,其中没有空海,因为空海的资历太浅了。空海又给刺使写了一封信,请求前去长安求法,言辞肯切,文笔优美。刺使深为感动,于是一面向朝廷奏明,一面允许他先随行。

    空海在赤岸前后共停留了41天。他身披僧袍,头戴斗笠,足踏芒鞋,虽然行旅稽迟,求法的信念却从未动摇。唐时的赤岸已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镇,空海栖身避难上书侯旨的松模墩沙滩,离赤岸王氏家族先辈建立的书圣王羲之的“佐军祠”,只有一箭之地。对汉字书法怀着深厚感情的空海,一见如故,甚至经常沉浸于祠内庄严清幽的环境中,揣摩那些纪念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碑刻、碑文和书法拓片。还没有正式踏入大唐,就由于海难,而徘徊淹留在书圣的祠堂,这其间奇妙的因缘,令人感叹不已。空海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采王羲之与颜真卿之长,清逸端严,别成一体,对日本书法影响甚巨。

    空海一行后来辗转来到福州,被安置在开元寺内,住了一个多月。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城内最大的寺院,约占当时城池面积十分之一,寺内藏有众多经书、宝物。

    空海在福建初识惟上,写下《在唐日示剑南惟上离合诗》:“磴危人难行,石崄兽无升。烛暗迷前后,蜀人不得过。”离合诗虽是一种文字游戏,却有很强的技巧性。在谜一般的诗句中,通过字与意的离合,寄托幽深的寓意。

    前御史大夫泉州别驾马揔,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泉州归福州中都督府所督,马揔受宦官监军薛盈珍之谮而被贬为泉州别驾。他看到空海的诗非常惊异,于是写诗相赠:“何乃万里来,可非衔其才。增学助玄机,土人如子稀。”

    空海随遣唐使一行由福州前往京城长安,在福建段以水行为主。从福州出发乘船逆水上溯闽江、建溪、南浦溪,抵达浦城,舍舟登岸,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在清湖渡乘船顺流而下抵杭州。经江南河,北上渡长江,由山阳渎转淮河、汴河,经开封、洛阳,抵达长安。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一月三日,空海从福州往长安,十二月二十三日入长安,暂居长安城宣阳坊官宅。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即延历二十四年,二月十日,敕住西明寺永忠和尚故院。此后博览内经外典,研经习字,并遍访诸寺名僧,请益佛法,在醴泉寺从般若三藏与牟尼室利学《华严经》等,又随昙贞学悉昙梵语。他在中国期间,还广泛学习了唐朝的书法、艺术、工艺、科技和医学等等。

    大唐永贞元年(805年)五月下旬,始于青龙寺东塔院见到唐密第七代祖师惠果阿奢黎。

    惠果阿奢黎乍见空海,就含笑对他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等你很久了,今日相见,太好了。我住世的时间不长了,无人付法,必须速办香华,入灌顶坛。”

    805年六月十三日,空海在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灌顶道场,入学法灌顶坛。这一天,临大悲胎藏大曼陀罗,沐五部灌顶,受三密加持。从此以后,受胎藏界梵字仪轨,学诸尊瑜伽观智。

    七月上旬,更入金刚界大曼陀罗坛城,受五部灌顶。

    八月上旬,受传法阿奢黎位灌顶。当日青龙寺设五百僧斋,普供四众,青龙寺、大兴善寺等供奉大德,并临斋筵,观礼随喜。

    此后,金刚顶瑜伽五部真言密契,相续而受,梵字梵赞,空闲便学。

    惠果告诉空海:“真言秘藏,经疏奥义隐密,不假借图画不能相传。”于是惠果和尚又令供奉丹青李真等十余人图绘胎藏界金刚界等大曼陀罗十幅,召集二十余名经生抄写《金刚顶经》等密典,供奉铸博士杨忠信、赵吴新造密法法器十五件。

    惠果阿奢黎在三个月中将两部大法传授完毕,又嘱咐空海说:“如今此土密法缘尽,不能久住。应当将这两部大曼陀罗,一百余部金刚乘法,以及不空三藏传付的法物和供养具等,请回你的家乡流传海内。你刚来的时候,我恐怕自己的寿命不够长。现在已经传授你大法,经像等也已完成了。早日回到你的家乡,流布天下,上报国恩,下为苍生增福。这样四海清泰,万民安乐,就是报佛恩报师德了。你要为国尽忠,于家尽孝。明白这些道理,尽心供奉佛法,将来再回传华夏弘扬。你这一去,要将密法在东瀛传下去,努力啊!”

    空海回国前夕,惠果屡次说起宿缘。惠果圆寂之夜,又在禅定境界中对空海说:“你不知道我和你的宿缘有多深!多生之中,共同发下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不只一两次。所以劝你远涉重洋,受我深法,受法完毕,我的心愿就了却了。你来中国接续我的法脉,将来我也会在东瀛成为你的入室弟子。不要在大唐淹留太久,我先行一步了。”

    十二月十五日,惠果和尚兰汤沐浴,结毗卢舍那法印,右胁而卧,安然圆寂。第二年正月起塔于孟村龙泉不空三藏大师塔侧。空海受唐宪宗诏命撰写碑文。

    当时长安内外,人才济济,精通文墨者不可胜数,惠果阿奢黎受三朝帝王的礼遇,得到百官的敬仰,尊为国师,他的碑文,竟让一位仅有半年师徒关系的海外学僧撰文题写,足见弘法大师在佛法、人品、文学、书法上的造诣,也可看出当时中国文化恢宏雍容的气度。

    皇宫中珍藏的王羲之墨迹损坏,因空海擅长“二王”书法,就请他补写,结果他补上的字与王羲之真迹极为相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806年,空海打算回国,在明州(今宁波)海岸等候放行。一日,在海边遥遥面对故乡,望空抛出三钴杵,祈请三宝加持,为他探寻归国后弘法之地,只见三钴杵消失在海天尽处一片祥瑞的紫云中。空海回国后,访寻三钴杵的下落,一路找到高野山,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和“狩场明神”的指引,发现三钴杵钉在一棵松树上,后来就在高野山建立起真言宗根本道场。

    806年八月,空海同橘逸势等人随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在明州登船,携带经律论疏章传记和佛菩萨金刚天等像、两界曼陀罗、传法阿奢黎像、金刚智阿奢黎从印度带来的付法信物和其他法器等,扬帆启航驶向日本。

    当时秋风肆虐,风波险恶,空海向惠果阿奢黎开光的不动明王像祈请加持,明王放出光明,手中的利剑频频挥动,风浪平息下来,从这以后顺风航行不再有阻碍。这尊明王像至今保存在高野山,被称为“波切不动明王”。

    空海于大同元年(806年)十月二十二日归国。佛灭度后一千七百五十六年,真言教传汉土,后九十二年,密法始弘于东瀛。

    空海回国后暂住紫观世音寺,在安艺、博德等地修习惠果大师所传密法。十二月向天皇呈上新请来经等目录,大师仍旧滞留于九州岛太宰府。目录中不包括外书,仅佛典就有二百一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其中新译经一百四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梵字真言赞等四十二部四十四卷,论疏章等三十二部一百七十卷,另有胎藏界金刚界曼陀罗及祖师影像等十幅,真言道具九种,惠果阿奢黎付嘱物十三种。

    新译经中,有一百一十八部一百五十卷为不空新译本,其余二十四部九十卷都是尚未传到日本的新译本。空海大师将玄宗至代宗朝由不空译完的密藏大部分传入日本。

    惠果阿奢黎的付嘱物包括金刚智阿奢黎从南天竺带来的佛舍利八十粒等八种传法印信,青龙寺阿奢黎所付健陀谷子袈裟等五种,供奉铸博士杨忠信等新造道具五宝五钴铃等九种,以及梵夹、金刚子等惠果阿奢黎所付法物。

    空海刚回国时,因为违反自费僧必须学满20年的规定,受到冷遇,后来经过疏通,日本皇室才许可他进京。

    空海回日本后首先在京都西部的高雄山神护寺修建灌顶坛。翌年即元和二年(807年)游化京都,入和泉尾山本寺山居修行。并在京都久米寺讲授大日经。810年冬十月,空海上表天皇,为镇护国家,消灾祈福,欲在高雄山寺(神护寺)修《仁王护国经》法等,得到许可,这是空海首度建坛修法。

    弘仁三年(812年)十一月十五日,空海大师于高雄山寺,修金刚界灌顶,受灌顶者有最澄等人,从此空海声名远播,广为人知。

    嵯峨天皇曾召空海入宫,与各宗派诸师论说佛法,空海以即身成佛立论,入五藏三摩地观而折伏华严宗道雄、天台宗圆澄等诸硕德,天皇和诸臣都赞叹不已,并向空海作礼。

    816年空海上奏朝廷取得高野山封地,经过十年的建设,总本山金刚峰寺落成,这里成为日本真言宗根本道场,法脉绵延1200年,至今不衰。

    空海刚完成金刚峰寺的建设,821年又到赞岐(今香川县)从事开凿万农池的工程,以方便农民灌溉。这项工程开始由他人督建,由于工程困难,进展迟缓。地方官员协议请空海担当此任,并向朝廷上奏请求。同年五月,他被任命为修筑别当,六月初,他由京都回到他的故乡。在他的率领下,历时三个月修建了赞崎平原南部的水利工程,以灌溉周围的农田。当地百姓十分感念他的功绩。

    弘仁十三年(822年),空海奉敕于奈良的东大寺建立真言院,修息灾、增益法。翌年,受赐京都的东寺,作为真言宗永久根本道场,并蒙嵯峨天皇赐号教王护国寺。东寺的建筑、佛像、僧众威仪等,全部仿照唐朝青龙寺的风貌。

    天长五年(828年)十二月,空海在东寺的东邻创建“综艺种智院”初等学校,教导僧俗弟子各项技能,确立密宗教学,普及庶民教育,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学校,后来扩大为“种智院大学”。这是日本第一所平民学校,“普济童蒙”,“不论贵贱,不看贫富”,向一切庶民子弟开放,并且免费负担全体师生的生活所需。学校根据“兼综众艺”的宗旨,教授儒、道、佛教及各种学问。在坚持二十年之后,835年空海圆寂,由于经济困难,学校随即宣布停办。

    承和元年(834年)得到仁明天皇的敕许,仿唐朝设内道场作法,于宫中设真言院,创办“后七日御修法”。

    空海大师平生著述颇丰,如《辨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大悉昙章》等,《文镜秘府论》等文学作品也广为流传。大师显现了多方面的卓越才华,擅长诗文的大师还著有汉诗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十卷。

    在日本,大师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同称“三笔”,在日本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作品笔势俊逸脱俗,如《风信帖》、《七祖赞》等都广为人知。

    空海回国后建坛修法五十一度,并以高野山金刚峰寺与东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前后授灌顶者数万人,日本真言宗自此确立。

    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实慧、真雅、真济、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智泉、泰范、忠延,被誉为“十贤”。此外真绍、真然、常晓、坚慧、道昌、圆行、惠运等,也是颇有成就的高僧。

    承和二年(835年)三月二十一日寅时,空海大师示寂于金刚峰寺真言堂,世寿六十二。至今肉身完好保存于高野山奥之院空海庙下石室中。日本贞观六年(864年),赠大僧正法印大和尚。延喜二十一年(921年),空海的徒孙观贤上奏醍醐天皇,赐以“弘法大师”的谥号。

    附:

    弘法大师御遗告

    第一章 (亦名《弘仁遗诫》)

    语诸弟子等。凡出家修道。本期佛果。不更要轮王梵释家。岂况人间少少果报乎。发心远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所谓显戒者。三归八戒五戒及声闻菩萨等戒。四众各有本戒。密戒者。所谓三摩耶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所谓十善者。身三语四意三也。摄末归本。一心为本。一心之性。与佛无异。我心众生心佛心。三无差别。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若上上智观者。即身成佛之径路。上智观者。即三大证果。中智观者。缘觉乘。下智观者。声闻乘也。如是诸戒不具足。慧眼闇冥。知此意如护眼命。宁弃身命。此戒莫犯。若故犯者。非佛弟子。非金刚子。非莲花子。非菩萨子。非声闻子。非吾弟子。我亦非彼师。与彼泥团折木何异。师资之道。相亲父子。父子虽骨肉相亲。但是一生之爱。生死之缚也。师资之爱。法义相亲。世间出世间。拔苦与乐。何能比况。所以殷懃提撕。示之迷衢。若随我诫。即是随顺三世佛戒。是则佛说。不是我言。诸近圆求寂近事童子等。奉行此等戒。精修本尊三摩地。速超三妄执。疾证三菩提。圆满二利。拔济四恩。所谓冒地萨埵。岂异人也。违我教诫。是名一阐提。长沉苦海。何时得脱。我又永不共住语。往去莫住。往去莫住。

    弘仁四年仲夏月晦日

    第二章 (亦名《承和遗诫》)

    语诸金刚弟子等。夫剃头染衣之类。我大师薄伽梵子也。呼僧伽。僧伽梵名。翻云一味和合等。意云上下无诤论。长幼有次第。如乳水之无别。护持佛法。如鸿雁之有序。利益群生。若能护己。即名是佛弟子。若违斯义。即名魔党。佛弟子即是我弟子也。我弟子即是佛弟子也。魔党即非吾弟子。吾弟子即非魔弟子。非我及佛弟子。所谓旃陀罗恶人。旃陀罗恶人即佛法国家大贼。大贼则现世无自他之利。后生则入无间之狱。无间重罪人。诸佛大慈所不能覆荫。菩萨大悲所不能救护。何况诸天善神。谁人存念。宜汝等二三子熟顾。出家之本意。惟寻入道之源由。长兄以寛仁调众。幼弟以恭顺问道。不得谓贱贵。一钵单衣除烦扰。三时上堂观本尊三昧。五相入观证无上悉地。变五浊之浇风。勤三学之雅训。酬四恩之广德。兴三宝之妙道。此吾愿也。自外训诫。一如显密二教。莫违越。若故违越者。五大忿怒。十六金刚。依法捡殛。善心长者等。依内外法律治摈而已。以一知十。不烦多言。

    承和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遗诫终

    返回目录

    唐密在汉地隐没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唐中期以后,朝政日渐腐败,朋党斗争加剧,国势逐渐衰微。统治者的治国才能远远不能与盛唐时代相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院经济却持续繁荣,引起了统治者的觊觎。以韩愈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不满归咎于佛教,认为佛教是异邦宗教,违背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是造成社会弊端的原因,因而极力加以排斥。

    盛世不再,唐王朝也已经丧失了泱泱大国的气度,弊端丛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如同巨大的阴影渐渐加深,笼罩着国土。

    唐武宗继位后,力图重振朝纲,认为佛教是造成国力衰微的原因,并且武宗崇信道士赵归真等人,喜长生炼丹之术,因此决定废除佛教。

    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唐武宗“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会昌四年三月,任命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唐武宗灭佛,实际上始于会昌初年,而于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早在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所有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中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805年)四月,武宗下诏,敕令检校天下僧尼人数。五月,再下诏书,令东西二都(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各留佛寺四所,每寺各留三十人。天下州郡各留一寺,按寺院规模,上寺保留二十人,中寺保留十人,下寺保留五人,其余僧尼皆令还俗。八月,武帝又下诏书,令天下各州郡按期拆毁佛教寺院。此诏一下,立即有4600余所寺院、四万余所兰若被拆除。拆下来的木材用于建筑学校、驿站,金银佛像被打碎,称量斤两,交盐铁司收管。铜像铜器用来铸铁,土地财物尽数收归国有。当时,武宗从佛教手中共得到田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二十六万多僧尼蓄发还俗,佛教法难空前,祸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五台、天台等名寺均被摧毁。

    中土佛教遭受了历史上最致命的打击,当时盛行的各个佛教流派几乎全部分崩离析,史称“会昌法难”。

    唐武宗在下诏毁灭佛法后9个月,就因服用道士赵归真炼制的长生药发病死去。其后唐宣宗继位恢复佛教,然而佛教已经元气大伤,各流派精神仅存形式。

    密教要求传法阿奢黎必须五明具足,不仅要明佛理,有佛法上的深刻体悟,还要通达世间知识学问,擅长逻辑思维,懂医术,能够调和身心,还要通晓语言文字、音乐、绘画、建造等等,以便能够以各种方法引导众生行持善法,获得今生来世以至永久的安乐。由于缺少五明具足的阿奢黎和完备的坛城仪轨,唐密在中国趋于湮没,系统性的两部大法传承中断。至宋初,虽稍有复兴迹象,但仅限于译经。一些密教经咒散入其他各宗,直到现在汉地寺院还普遍将《楞严咒》、《十小咒》、《往生咒》等作为每日的定课,而瑜珈焰口、水陆法会等也被其他宗派吸收。唐密的一些单行法门和别尊曼陀罗逐渐融入到其它宗派中,如《药师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秽迹金刚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流传至今,仍为佛教寺院广泛采用。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就是佛教中的缘起偈,也被称为法身舍利偈。释迦牟尼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古代佛塔一般都刻有缘起偈,并视同舍利供奉。

    了解历史,我们能更好的体会其中“如露亦似电”之含义。

    返回目录

    日本真言宗——东密

    唐密由空海大师传入日本,唐密得以在日本完整保存并延续至今,由于重视真言念诵,所以被称为真言宗,也称东密。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师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其法统由教祖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传金刚萨埵(二祖)、龙猛(三祖)、龙智(四祖)、金刚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八祖),称为付法八祖。而传承八祖依次为龙猛、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惠果、空海。日本和歌山县高野山金刚峰寺,为真言宗根本道场。

    空海大师受惠果阿奢黎泻瓶传授,并秉承师嘱回国传法,延续法脉,其经轨完全继承盛唐法统。

    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另又依《苏悉地经》、《瑜祗经》、《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大日经疏》等经轨与论释。

    此外,空海自撰《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也极为重要,可以看作是对唐密的补充。系统讲说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等,建立两部曼陀罗,而以即身成佛为主旨,并依据十住心判定密教优于其它诸宗。至于“十住心论”判显密二教适宜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不可否认,由于弘法大师空海的努力,使衰绝于印度的正纯密教、绝迹中土的唐密,于东瀛宣流至今。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空海入唐,历经千难万险,飘零至福建赤岸,后撰文劝服当地官吏,才得以入京。次年师事惠果,从惠果受两部大法灌顶,大同元年(806年)返国。弘仁七年(816年),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赐予东寺(即教王护国寺),遂与金刚峰寺同为真言宗根本道场,由于空海早期弘法于东寺,故称真言宗为东密。

    空海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或媲美为世尊十大弟子。空海与门下杰出弟子大扬宗风,对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影响极深。

    然而在空海圆寂后百年,事相的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各流派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花本尊和事相上的差异。中世以来仅大别为新义、古义二派。新、古二派在教相上的相异点是古义派主张本地身说法,新义派则首倡加持身说法。

    在教理上,真言宗完全承袭了唐密,由于日本的文化以中土文化为基础,因而东瀛先贤十分敬重中土文化,佛教也不例外,甚至历经千余年,传去经典中的错别字仍原样保持至今。正因为如此,唐密才得以原汁原味地在日本保存下来。

    返回目录

    天台密教

    台密是日本天台宗所传密教,有别于真言宗的东密。主要源于天台宗最澄、圆仁和圆珍所传,以比睿山延历寺及园城寺为中心,后由五大院安然和尚集其大成。最澄即传教大师与空海同时入唐,其后专精修学天台教义,并受唐密结缘灌顶。最澄比空海早归东瀛数月,归国后致力于天台宗的发扬光大。后来最澄又从空海接受入坛灌顶,截至空海拒绝最澄披览《理趣经疏》而宣告二人友谊终结。

    按东密主张大日真言胜过天台法华,以大日如来法身说教为密教,以释迦应身说教为显教,认为二者各别,重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以金刚界为果曼陀罗。台密相对于此,主张“圆密一致”,调和《大日》、《法华》两经,以遮那、止观两业双轮为理想。认为大日、释迦二者同体。于金胎两部灌顶外,又别立苏悉地部,重视三部大法,并判金刚界为因曼陀罗。

    根据史书的记载,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唐贞元二十年),传教大师最澄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学天台教义外,并随灵岩寺顺晓(从不空与一行分别受金胎两部大法)受三部大法结缘灌顶。返日后,最澄亦曾从空海受入坛灌顶。

    最澄以止观(天台)、遮那(密教)两业为修学课程,主张“圆密一致”,成为日本天台密教之滥觞。其后,承和五年(838年),慈觉大师圆仁入唐,仁寿三年(853年),又有智证大师圆珍入唐求法。三者为台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后称根本大师流,圆仁之后称慈觉大师流,圆珍之后称智证大师流,一般统称根本三流或台密三流。而天台密教真正奠基者赖此三贤。

    台密主要依据的经典为《大日经》、《苏悉地经》、《金刚顶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及《瑜祗经》,并称五部秘经。观其理事,实质是将天台宗与唐密、律宗和禅宗杂揉在一起,已非正纯唐密了。

    返回目录

    东密与台密的差别

    民国时期曾“三次东渡,二上高野”的持松法师(密林)不但得东密古、新义真言宗传法阿奢黎位,而且曾专门修习台密仪轨,回国后于上海静安寺建立密宗坛场弘扬东密。他所著的《密教通关》堪称“唐密绝传之后全面介绍密教的第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将东密、台密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1)教主,“东密以大日为本,与释迦别体,故台密斥为昧于一实之理。台密释迦与大日同体,故东密斥之为未脱显网。”

    (2)教义,“东密无理密事密之分,除两部外皆为显教。台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华、华严与两部无轩辕。”

    (3)两部,“东密偏重金刚界,为金胎次第,两部外不立不二。台密偏重于胎藏,为胎金次第,两部外立苏悉地为三部。”

    (4)血脉,“东密,两部一系,故法流统一。台密,两部各分系门,故教门分张。”

    (5)修法,“东密,以爱染法为至极之大法。台密,以炽盛光佛顶为至极大法。”

    以上各种异点,不过关系教相组织上的差别,究其三密相应,四曼不离,即身成佛等义,则区别无多。

    在日本千二百年来东密一直凌驾于台密之上。

    尽管有上述差别,但综合东密、台密二宗,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所传密法,都是唐代由中国传去的,由于传授师门不同,到了日本各专所长而形成所谓的真言宗和天台密教两派。

    空海从惠果所受密法为正统,而最澄所传台密为旁传。由于密法传承的严格性,弘法大师将惠果阿奢黎所传如法传承下来,可见真言宗的本质还是唐密。虽然传承流派一千两百年间表面变化繁多,而其根本内涵全然未变,仍旧是唐密。

    唐密是大唐盛世护国利民的法宝,因缘际会而于日本完整保存了下来,而今盛世重开,唐密法宝也得以回归华夏,一千两多年前惠果阿奢黎“弘法禹域”的殷殷期盼,也将随着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而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