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法的全息哲学科学思想
    2008年硕士论文原题目——空海的肉身入定与现代科学哲学观

    高野山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

    密教学

    释真圆(李新正)

    论文目录

    前言

    一、 空海的肉身入定

    二、 肉身不坏的现代科学哲学假设

    假设1、佛教的修行使我们的物质之身发生转变

    假设2、修行改变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

    假设3、物质的精神化与精神的物质化(肉身不坏、舍利、虹身)

    假设4、修行建立完整的精神信息能量场

    三、 佛教修行中神通力的意义及现代科学哲学假设

    (一)问题

    (二)经典解释

    (三)六度万行的全息哲学科学观意义

    (四)六神通的现代科学哲学假设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五)神通力例子

    鸠摩罗什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一行

    (六)神通力的现代科学哲学假设

    四、戒律的全息意义

    五、三密加持的假设

    六、摩诃不可思议现象的假设

    总结

    空海入定留身与现代科学哲学观

    前言

    众所周知日本僧人空海于804年入唐,从慧果和上亲受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空海回归东瀛后即便创立日本真言宗,俗谓东密。

    公元832年(天长9年)11月,空海从高雄山的神护寺迁移到了高野山,而且辟谷专念坐禅修法(1)。834年后的承和元年5月,空海从京都返回高野山前就对弟子们言“我将永远归山”(2)。同年9月选择好了入定场所。同年11月15日将高野山托付给其弟子真然和尚(3)。次年3月21日寅时预告入定(4)。入定乃是超越生死而等待于兜率天宫救济众生的弥勒菩萨出世。

    空海于入定前的3月15日,书写了三份遗书《御遗告》(5),然后每日修法四次准备入定。在《御遗告》公布四天后空海为宗派今后的发展最后上京(6)。《御遗告》是否空海真撰现在存疑很多(7)。在空海和尚入定后,弟子们连续做了49天供养法事,然后将大师连同其坐禅入定的椅子一起用轿子抬到了奥之院,安置在御庙地下丈五见方的石室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然的孙弟子、东寺的第九代长老观贤和尚,认为有必要确认大师入定之身。观贤第二次奏请醍醐天皇为大师赐予封号,而醍醐天皇梦中也见到了空海和尚,于是准奏谥号“弘法大师”,并赐赠御衣。于是在弘法大师入灭后87年,观贤协同两个弟子持御衣朝拜高野山,他们进入弘法大师的御庙石室中。刚进去什么也看不见,观贤等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尽力忏悔,一会石室中居然见物。他们看见弘法大师衣服已经破烂,发长甲锐,念珠串线已经朽烂,珠子散漫地上。大师依然身体柔软栩栩如生。于是他们为大师更替了衣裳,剃发、修甲,重新整饰,然后再次封闭了石室(8)。不论史实中空海肉身不坏确定与否,并不影响本论文的思想。

    一、 空海之肉身入定

    弘法大师空海六十三岁入定,至今肉身不坏,每日于奥之院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针对空海的入定,历史上很多研究家都有非常完美的解释,但仅仅局限于佛教、密教理论和文字相的阐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三——初分辩大乘品第十五之三》云: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往澹泊路观所弃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乃至七日,其身膖胀,色变青瘀,臭烂皮穿,脓血流出”(9)。

    此段经文可见人体在死亡后会腐烂变质,其观点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完全吻合。

    何故肉身不坏?依据现代医学知识,人体在死亡后,大肠菌群迅速分解细胞组织,然后很快腐烂变质。那么空海以及诸多高僧肉身不坏的事实该如何解释?虽然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要阐释清楚确实非常困难。或者可以说这是佛徒与一般众生的区别,毕竟肉身不坏与现代医学知识相悖。

    为什么佛教行者的修炼可以达到肉身不坏或者说金刚不坏身?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佛教的修行多数时候会堕入不可知论范畴中。佛法是真理,现代科学哲学亦有真理成分,如此以真理阐释真理应该是可行的。以前和现代的佛教研究大都倾向于文字相的研究,而借用科学哲学观来阐释佛教理论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来佛法无文字,为了阐释教理而假借文字以表意。如果我们执着文字相,那么觉悟佛法难于登天。

    弘法大师是否已经成佛?如果已然成佛,那么真言宗中关于弥勒信仰的理念似乎存在着问题。信仰弥勒菩萨乃典型的显教理念,按照密教的“即身成佛”理论,关于弘法大师入定等待弥勒佛降生的信仰显然与之矛盾。然则我们可以理解真言宗的弥勒信仰为一种方便说教(10)。

    按照佛教的时间概念,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是同一时间点。设若我们接受这种观点,那么密教的“即身成佛”和关于弘法大师的“弥勒信仰”就丝毫不存在矛盾了。现代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光速相同时,时间静止;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逆转,亦即回溯(倒退到过去)到过去;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光速,时间正向。是否存在超越光速的物质,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人类的思想或者说意念完全可以超越光速,这个问题难以证明,但是可以理解。同时人类的意念还可以逆向思维,好比我们回忆昨天、前天、过去等。佛家的唯识派之主要观点“三界惟心”,物质实体——色,只是虚幻,如阳焰如空花。人类的“意念”乃是心——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此也可以理解“三时惟心”,即过去、现在、未来因我们的信念而转(11)。

    “空”亦是一相对概念,暂且不论佛教的空意,就常识而言,空即是无。人体的一个细胞相对整个人身可谓空无,一个个体相对整个人类群体可谓空无,地球相对太阳系可谓空无,太阳系相对于银河系可谓空无,银河系相对于茫茫宇宙可谓空无,即便宇宙中全部星辰集合为一体,但相对于宇宙本身之广袤虚空而言亦可谓空无。

    如果不能用现代科学哲学观解释,则很难理解,毕竟说教与说理大有区别,故必须尝试用现代科学哲学观来解释。

    肉身不坏在佛教经典中如何阐释呢?

    最早的肉身不坏记录为何?我们大约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大师七十六岁时圆寂于新洲国恩寺,至今肉身保存完好。《禅宗相涉载记》“新兴卢氏,采燋养母,负薪入市闻诵金刚。问,从谁受。曰,蕲州黄梅忍大师劝持云见性成佛。辞母前迈至韶与,刘志略为心友。略姑为尼,号无尽藏,甞读涅槃。师暂听之,即为说义,尼因问字。师云,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易能会义。师曰,诸佛解脱,非关文字。尼异之,号为行者。居人瞻礼,奉以宝林。咸享中达黄梅,师资道契,乃入碓坊,抱石而舂。经八月,忍俾众述偈,上座神秀以偈书壁,师密令童子书偈于旁。忍呼入室,寄托法衣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捧衣南迈,仪凤改元。正月十五,南海印宗法师为师会众落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戒,即开东山法门。(信忍并住东山)回宝林,韶守韦据请住大梵。学者逾千,封土为坛,说法其上,录为坛经。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示寂,葬曹溪,寿七十六,宪宗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达磨至师六世,因称六祖。师化韶阳,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分宗。四祖甞于九江遥望双峰,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岐。问忍,知之乎?曰,师当旁出一枝,相踵六世。果出法融阐化金陵,牛头至南阳忠六世,亦号牛头六祖。嵩山普宗立秀为六祖,自称七祖,故杜诗云门求七祖禅。”(见图一)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师又曾舍宅为国恩寺,先天元年(712),命门人于寺内建立报恩塔。翌年七月,归返国恩寺,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六。师肉身不坏,迄今仍存,归停曹溪。宪宗时谥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3)加谥“真宗禅师”;后由仁宗谥号“普觉禅师”,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12)。

    又据《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

    三十三祖惠能大师示寂。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韬,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掬养。及长家贫,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客曰,此何法?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归告于母以为法寻师直抵黄梅,忍大师一见默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届于南海。及返曹溪雨大法雨,一日示众曰,诸善知识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诸法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即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言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师说法度人,往来学者尝逾千数。明年七月辞归新州故宅国恩寺,其徒泣曰,师归当复来不。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至国恩寺,以八月三日示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已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复谓众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不用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吾涅槃时至珍重。即跏趺而逝,于是山林变白鸟兽哀鸣,彩云香雾连日不开。既时广州都督韦据率韶新二郡官吏,迎奉全身归于曹溪宝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最早的禅定记载当属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道: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泽,母香志。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诸有。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着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涅槃经云:尔时世尊欲涅槃时,迦叶不在众会,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尔时迦叶在耆阇崛山毕钵罗窟覩胜光明,即入三昧,以净天眼,观见世尊于熙连河侧,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来涅槃也,何其驶哉!”即至双树间,悲恋号泣。佛于金棺出示双足。尔时迦叶告诸比丘:“佛已茶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乃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于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毕钵罗窟。时阿难为漏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由是得人。迦叶乃白众言:“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佛所赞叹,聪敏第一。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大众默然。迦叶告阿难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难闻语信受,观察众心而宣偈言:“比丘诸眷属,离佛不庄严。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说是偈已,礼众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时迦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皆曰:“不异世尊所说。”迦叶乃告阿难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也。尊者因外道问:“如何是我我?”者曰:“觅我者是汝我。”外道曰:“这个是我我,师我何在?”者曰:“汝问我觅。”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13)

    按照这段历史记载,迦叶尊者付法阿难尊者后旋即入定鸡足山。迦叶尊者当属佛陀荼毗后的首个禅定入寂者,据传此时此刻迦叶尊者一直于鸡足山处于禅定并等待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降诞成佛。

    从唐代开始至今,几乎在华夏大地没几年都有比丘或者比丘尼圆寂后成就肉身不坏。比如中国传统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就有数十僧尼不坏肉身至今保存完好,另有一些则毁于文革中。按照九华山的相关记载依次有金地藏肉身、仁义师太真身、华德真身、隆山、法龙、常恩肉身、明净、大兴、慈明、德风、定慧、圣传、无瑕和尚等肉身。(http://www.fo365.cn/gsgl_list.asp?action=more&c_id=43九华山官方网站)。另外除大陆外台湾等地都有僧尼肉身不坏的记载(14)。

    肉身不坏是否可以看作成佛的标志或者证据?修行法门千万然就成就而言,肉身不坏和荼毗舍利的确很能说明问题。然肉身不坏和舍利并非只说明成就的程度,毕竟除佛教徒外的有情也有成就肉身不坏的事实,比如法国修女BERNADETTE(见图二,1977年,美国天主教徒琼卡罗尔克拉斯JoanCarrollCruz所著《不腐之身TheIncorruptibles》(15)和河北香河县的周凤臣老人。

    显教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方可成佛,密教则是即身成佛。按照密教教理三大阿僧祗劫密法行者一生即可完成,无论是真言典籍还是祖师大德论著都有详细说明,密法行者耳熟能详。

    肉身不坏与肉身入定概念是否相同?两者是否有区别?实际上弘法大师以及上述诸例肉身不坏只是入寂而肉身不坏,并不能看作肉身入定。两者应该是有很大区别。

    无论是佛教徒抑或异教徒的肉身不坏,其肉身不坏的形成原理应该相同。按照密教的阐释,一切有情皆是大日如来等流身,区别的只是名相,佛性完全等同。但如果说肉身不坏就已经成佛,似乎有些牵强难信,毕竟成佛必须具足六神通。严谨地讲,成佛应该分为“理”成佛和“事”成佛,“理成佛”须明心见性,“事”成佛意味着必须具足六神通(16)。

    二、肉身不坏的现代科学哲学假设:

    假设一、佛法的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物质肉身结构;

    首先必须明确,如果未按照佛法如法修行,我们的身体依然和所有生命体一样会生老病死。然就“死”设若如法修行,行者的“死”就与其他未修行者的死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行者尤其是大德高僧圆寂后如果荼毗(火化)会产生舍利(17),甚至有些完全肉身不坏,还有一些会成就所谓“虹身——火光三昧”。“舍利”、“肉身不坏”和“虹身”现象均可以充分说明修行改变了行者身体的物质结构,甚至修行亦可带来相貌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理论假设将在后面一并阐述。

    “虹身”的概念:“虹身”又曰“虹化”或者“火光三昧”,即行者入灭时,其身化为五彩光明而消散(彩虹)。依照密教六大学说,行者若有成就终当归于地、水、火、风、空、识,识是灵魂的精神表现,实则代表精神信息。故“虹身”可以理解为物质向精神的转化。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剎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曜经云:“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维,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证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付尔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股累足,泊然宴寂。复从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爇,请尊三昧火,阇维金色身。”尔时全棺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18)。

    从上述记载看出,释迦牟尼佛祖之荼毗非自身三昧真火而自然之火所不能也。自然之火可以焚烧一切物质但为何不能焚烧世尊金棺?大约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之火——自然之火不能焚烧精神之体,因为世尊的物质之身因为修行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而西天二祖阿难尊者则证风奋迅三昧。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剎竿着!”后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来、迦叶尊胜二师,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覩。尊者般涅槃时,愿垂告别。”尊者许之。后自念言:“我身危脆,犹如聚沫,况复衰老,岂堪久长?阿阇世王与吾有约。”乃诣王宫,告之曰:“吾欲入涅槃,来辞耳。”门者曰:“王寝,不可以闻。”者曰:“俟王觉时,当为我说。”时阿阇世王梦中见一宝盖,七宝严饰,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俄而风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宝璎珞,悉坠于地,心甚惊异。既寤,门者具白上事。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即至毗舍离城,见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礼,而说偈曰:“稽首三界尊,弃我而至此,暂凭悲愿力,且莫般涅槃。”时毗舍离王亦在河侧,说偈言:“尊者一何速,而归寂灭场;愿住须臾间,而受于供养。”尊者见二国王咸来劝请,乃说偈言:“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尊者复念:“我若偏向一国,诸国争竞,无有是处,应以平等度诸有情。”遂于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覩兹瑞应,飞空而至,礼尊者足,胡跪白言:“我于长老,当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尊者默然受请,即变殑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诸大法。尊者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来以大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将灭,用传于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尊者付法眼藏竟,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入风奋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罗龙宫,一分奉毗舍离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乃厉王十二年癸巳岁也(19)。

    依照《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佛陀灭度后渐次西天诸祖多数成就“火光三昧”:

    (1)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教。龙因施其地,以建梵宫。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正法。寻于咤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答曰:“我年十七。”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邪?心白邪?”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尊者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辗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于三昧中,见弟子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导至彼,建塔供养。乃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岁也(20)。

    (2)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梵语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闻师说已,欢喜踊跃,而唱偈言:“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鞠多尊者亦说偈曰:“我法传于汝,当现大智慧。金日从屋出,照耀于天地。”提多迦闻师妙偈,设礼奉持。后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尊者至,率众瞻礼。谓尊者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涂,已经六劫。”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弥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记云:汝却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瘦。今也相遇,非宿缘邪?愿师慈悲,令我解脱。”者即度出家,命诸圣授戒。其余仙众,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于是俱发菩提心,一时出家。者乃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辗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偈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五年己丑岁也(21)。

    (3)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嗣。”乃入城,于阛阓间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祖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答曰:“我从无量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蜜。”祖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师。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曰:‘汝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祖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祖说偈已,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寘于上级。即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22)。

    (4)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难生。初将诞时,父梦一白象,背有宝座,座上安一明珠,从门而入,光照四众,既觉遂生。从值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初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答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知其意,即度出家,复具戒品,乃告之曰:“如来大法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祖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众各以衣祴盛舍利,随处与塔而供养之。即贞王二十七年己亥岁也(23)。

    (5)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于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皈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于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岁也(24)。

    (6)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覩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祖既得法,后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彬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祖曰:“昔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盖符宿因。”即与剃发执侍。至巴连弗城,闻诸外道欲障佛法。计之既久,祖乃执长旛入彼众中。彼问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后?”彼曰:“汝似贱人。”祖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实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彼辞既屈,乃问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闻祖名,乃悔过致谢。时众中犹互兴问难,祖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乃告上足罗睺罗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祖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即前汉文帝十九年庚辰岁也(25)。

    (7)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实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26)。

    (8)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欲界第二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塔。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27)。

    (9)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九番,外道杜口信伏。于时祖忽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斯可殇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呪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授具。后六十载,德胜即位,覆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载,师从谁得邪?”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辗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密多遂求出家。祖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祖曰:“不为何事?”密多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事?”密多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28)。

    (10)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覩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呪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何缓?”或曰:“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祖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祖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29)。

    (11)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辗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30)

    以上西天诸祖圆寂圣相足以说明修行改变了其物质之身的结构,同时也说明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

    假设二、修行改变了我们身体的物质结构,而这种改变导致我们的机体不被大肠菌群所破坏分解,或者说我们体内的细菌认同了我们的机体,由于认同而不产生抗原抗体的排异反应。

    古代佛教行者修行中有句名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简言之就是“贪、嗔、痴”三毒;五行则是儒道之士的哲学名词,五行标示天地万物归属为“土、木、水、火、金”。与佛家“地、水、火、风、空”五大类似。换言之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大中”。断“贪嗔痴”三毒必须如法修行,结果即可脱离三界约束,亦即“跳出三界”。修行锻炼的结果,我们物质之身的“五行”信息结构发生转变,从而脱离“五行规律”的制约。我们物质之身的“五行”结果是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证获得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勤行经、律、论三藏,不断闻、思、修,慈悲喜舍六度万行,达到戒、定、慧。至少从理论上可以假定修炼使得物质之身的五行结构不断趋于平衡圆满,完善的五行场就不会因为外界五行因素的变化而受剧烈互动影响。换言之,行者的身体不受“五行”约束,其全息意义就是“跳出”了三界。

    真言密法行者每日早中食时作法所诵《虫食偈》云“我身中有八万户,一一各有九亿虫,济彼性命受信施,我成佛时现度汝”。我、众生、如来三三平等,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使得我们身体中比如肠道中的大肠菌群趋于和我们自身的机体细胞“平等”,甚至可以认为这些细菌已经成为我们机体的一部分。有这种慈悲同化,使得细菌和机体细胞不会发生相互排异的免疫反应,当然除非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严重失调。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抗原抗体细胞等组成;广义上也包括血液中其它白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至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数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

    简言之,人体免疫系统就是个体识别“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病菌)”从而将之消灭、排除的整体细胞反应之统称。免疫系统可以从自身组织中辨识外来的非自体物质成分(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辨识外来物质的困难之一在于病菌可适应并衍化出新形式而再次感染宿主(31)。

    但是因为个体存在差别如遗传、性别、年龄等,以及个体自身“灵魂”流转中业力的差异,相同的修行产生的结果则必不相同。故并非每一个行者都会出现舍利或者最终肉身不坏。其实遗传基因和“业力”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现,即相同因素的物质化表现和精神化表现。

    假设三、舍利和肉身不坏、虹化,是物质的精神化和精神的物质化表现;

    我们的机体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物质化的肉体与精神化的灵魂。然此两部分整合一体全然不可分割。然物质与精神换言之肉体与灵魂毕竟性质不同,这种一体化整合既然密不可分,理论上则应该可以假设二者之间存在“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比如水结冰的时候,零度的时候就是临界状态,由液体变成固体;100度的时候,由水变成了蒸汽,亦是临界状态。临界状态的特性之一就是同时兼具双相物理化学特性。

    在此假定,肉体和灵魂亦即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发生转化的瞬间、场所即为物质与精神的临界状态。此临界状态并非可以测量的物质化结构,更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整体的对分,更不可能是点、线或面,因为在生命体存活状态下,肉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

    依据现代医学,人体有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然传统中医却一直坚持和承认人体存在经络系统,千百年来的中医历史也证明经络系统确实无疑。然现代西方科学家在质疑中医经络理论的时候也犯了物质实证主义的又一个错误,得出结论“经络是微小的晶体”,其实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证明经络究竟是什么。

    经络理论:“经”者有“径”之意,如路径可通达各处,且是直行干线;“络”者具“网”意,是纵横连接之网络、直行干线横出的旁枝。经络可以将人体上下、前后、内外组织器官机能联络起来,进而或深或浅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头面、躯干、四肢等连系起来,用真气来促进全身细胞的生理作用,实现生命机能,显现生命现象。所言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以及很多脉络和孙脉络等总称。

    经络的作用:经络流行气血、维持人体营养、运行于体表经络的卫气可以保障人体健康、抗御疾病侵犯。经络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抵抗外界致病因子侵入的功能。由于经络全息地将人体内外、上下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保证了内外环境的统一、平衡。

    气通则百脉顺畅,气塞则百病丛生,此乃千古不易的真理。气血的运行完全取决于经络是否畅通。熟悉中医的人都清楚,人体经络虽然不可触摸,却是真实存在。现今风行世界的穴位推拿、针灸治疗,都是以此理论为基础的。

    实际上,人体的经络起着调节机体脏腑及体表的功能,经络畅通,气血可运行全身,补充身体各处器官所需能量;经络阻塞,外邪就容易循体表侵入五脏六腑,人体各处的疾病就会慢慢浮现(32)。

    经络示意图(见图三)

    十二经脉是构成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十五络脉顺着本经之脉回旋,把相互表里的阴经和阳经沟通起来,成为十二经脉在四肢互相转注的纽带,它们参与十二经整体运行。奇经八脉不属络脏腑,亦无表里配偶,而具特殊功能,故称“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另外奇经八脉以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二经脉的每一经脉各有其所属的脏腑,并以手足三阴三阳和所属脏腑命名,属脏的成为阴经,属腑的称为阳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督脉:行于脊背,诸阳经皆交汇于督脉,总督一身阳经,总督一身阳气,故又称“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全身阴经皆会于任脉,总任全身阴气,故又称“隐脉之海”。

    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经络的功能与作用是有规律的。《黄帝内经》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如果发生病变,它又能反映出相应的症候,掌握了它的规律,观察它的变化,可做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辨证施治的依据。

    《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33)”经络像一个网络系统,将气血输送,遍布全身,并把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筋骨皮肉等联系起来,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肉、血脉等组织与器官,才能够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主要是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运行,才能输布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它们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总的来说,它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在此,我们可以假设经络系统为人体物质和精神的临界状态。如果是临界状态必然表现两种状态的特性,换言之经络系统必须有物质化表现和精神化表现。实际上经络也确实存在如此特点,它可以调节我们的物质之身,同时却难以证明它的物质存在(物质基础)。

    瑜伽术“三脉七轮”也有类似的作用。瑜伽术“明点”与“脉轮”学说产生于于印度的古文明,而且密教又曰三密瑜伽,密教的修行和瑜伽术不无关系。

    人体三脉:

    中脉,从海底轮(尾骶骨下端)开始,顺人体的脊椎前向上直通入脑,到顶轮后,向前弯曲,直通两眉之间眉心位置,所以眉心又是各种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通道。通过修持,将中脉位于顶门处的通口打开,成为宇宙能量进入体内和人体神识冲出人体的最佳通道。

    从生理功能上讲,中脉位于人体脊椎之前并上通入脑,中脉的修持,直接为人体的脊椎和脑的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脑和脊椎是人体的神经系统,脑和脊椎管内的脊椎和提高。脑和脊椎是人体的神经系统,脑和脊椎管内的脊髓是人体的中枢神经,脑的表面附有12对脑神经,脊髓两侧又连结31对脊髓神经,并分出内脏神经,三者构成人体的周围神经系统。

    左右二脉通于人体的左右两个鼻孔,上行入脑,夹中脉下行,至平等于脐下四指处的生法宫位置,与中脉会合,其中左脉为水脉,属阴,所以以称太阴脉,右脉为火脉,属阳,以称太阳脉。

    左右二脉位于脊椎前中脉的两侧,从生理功能上讲,二脉与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应,左脉主管副交感神经,右脉主管交感神经。

    人体三脉,管理人体的全部神经系统,通过瑜伽的修持,就可增强人体系统的功能。

    七轮:由下而上,它们分别是:

    (1)根轮(纯真轮MoodadharaChakra)

    (2)腹轮(真知轮SwadisthanChakra)

    (3)脐轮(正道轮Nabhi或ManipuraChakra)3a幻海(Void或OceanofIllusion)

    (4)心轮(仁爱轮Heart或AnahataChakra)

    (5)喉轮(大同轮VishuddhiChakra)

    (6)额轮(宽恕轮Agnya或AjnaChakra)

    (7)顶轮(自觉轮SahasraraChakra)(34)

    (如图四所示)

    同样瑜珈术中的“三脉七轮”没有得到现代医学科学的证实,我们可以假设为与经络有相同或者类似意义的人体物质与精神的“临界状态”。

    如果假设由经络或者瑜伽的三脉七轮是人体物质与精神的临界状态,势必引申出一个假设:因为不能从实验室证明它们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实际上它们确实发生着微妙的人体调节功能,那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意念”可以使我们的物质之身产生改变。如果从理论上这个假设正确,那么三密相应中的本尊观想就可以非常合理地加以解释了。通过观想本尊的圆满殊胜形象,由于精神信息能量的作用,我们的机体也逐渐趋同于本尊。

    假设四、修行者如法持戒修行,可以产生“精神信息能量场”,精神信息能量场会有物质化表现,这种物质化表现可以保证我们的机体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以至于在我们的生命机能停止运动后该“精神信息能量场”依然可以保护我们的肉体不被大肠菌群分解破坏,或者在我们的机体火化后该“精神信息能量场”转化为舍利,或者该“精神信息能量场”转化我们的物质之身形成“火光三昧”现象。

    精神信息能量与物质能量不能等同,它具有精神属性,难以用物质实证手段测量,却和我们的“意念”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意念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那么积极的意念形成的精神信息能量场也是积极的,对我们的物质之身有积极正向的加强作用;如果是消极的意念则形成消极的精神信息能量场,对我们的物质之身起削弱负向的消极作用。因为佛教的修行实质是“慈悲喜舍”的积极意念和行为作用,故而形成的精神信息能量场是积极的正向的,它可以在我们生命体存活状态下增强我们的物质之身,从而少病少灾,这也就是“佛菩萨保佑”的全息意义。

    二、 佛教修行中神通力的意义以及现代哲学科学假设

    (一)问题:佛教抑或密教的理论,可以看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从经典和佛教修行实践中我们知道神通力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神通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一旦神通力被认为是摩诃不可思议现象,那么对于密教修行实践中的种种就很难予以解释而沦入不可知论的泥淖。神通力是否我们本具的而没有开发出来的潜能?现代医学科学的细胞理论与遗传学理论是否可以合理阐释之?

    (二)经典解释:

    《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三》“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六神通波罗蜜多。何等为六?一者神境智证通波罗蜜多,二者天耳智证通波罗蜜多,三者他心智证通波罗蜜多,四者宿住随念智证通波罗蜜多,五者天眼智证通波罗蜜多,六者漏尽智证通波罗蜜多”(35)。

    此段经文意义非常明确,唯有波罗蜜多行方出现六神通,然波罗蜜多本智慧也,故六神通就是六波罗蜜智慧。经文中六神通依次为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六波罗蜜行说来简单行来困难,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实际上我辈有情能几人做到?如果做不到不论显教行者密教行者成佛都是奢谈。六度必须落实到我们生活的一念一言一行、时时、事事、处处,如法修行持戒修行如果做不到,那就充其量只是佛教的“说教者”。

    (三)六度的现代科学哲学观之全息意义:

    在解释六神通的全息意义之前,我们必须熟悉当代天体物理学甚至量子物理学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BigBang)是天体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一百四十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起始状态中,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温度和密度极高。至于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广义相对论认为有一个引力奇点,但物理学家对此意见并不统一。

    大爆炸一词在狭义上是指宇宙形成最初一段时间所经历的剧烈变化,这段时间通过计算大概在距今一百三十七亿年前;但在广义上指当今流行的揭示宇宙起源和膨胀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直接推论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同昨天或者明天的宇宙不同。根据这一理论,前苏联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在1948年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辐射被探测到,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由此也就引申出了“奇点”理论和“黑洞”理论。简言之,所谓“奇点”就是质量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点”,宇宙就是由“奇点”不断膨胀而来,而“黑洞”则不断吸收星体,然后演化成新“奇点”。其实这个道理和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原始反终”异曲同工,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无”而由“无”演变成“有”,再回归于“无”(自己的体认)。道儒之说分别阴阳,实则指“有”“无”也。

    《周易系辞上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现)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36)如果从全息科学哲学角度理解上段文字大意就是分析“有无”“阴阳”或者说“物质与精神”的相辅相成辩证关系。

    宇宙大爆炸理论已经被普遍接受,至于“奇点”和“黑洞”理论则有许多新问题不断出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就有不同假设,然并不影响本篇行文。

    然而现代科学只注重了物质实证研究,却忽略了“精神”研究,而这正是现代科学哲学观不完善的地方。同样现代的佛教研究也走上了类似的考古式文献学研究异途。传统道家经典《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37)其大意简单解释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代实证式佛教研究正将佛教推向成为一门学问而非修行证悟菩提的道路。如此研究只会使我们不断埋没于知识的海洋,于开发智慧弊多利少,于修行更无丝毫脾益,正信佛子所不取也,况且其中有些言论和观点几乎无异于诽谤三宝。

    不论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派的基本哲学观不外“物质”与“精神”,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决定精神;反之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精神决定物质。其实这两派的观点都不完善,最完善的就是二派理论的完美结合。其实佛法就是这两派理论事实上的完美结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38)(39)。

    这里所谓的“一合”可以理解为“物质”与“精神”的“一合”。换言之“物质”与“精神”本来非一非二,通俗理解就是物质即是精神、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比如我们面前有一物体,如果我们移走物体,刚才物体所存在的空间是什么?至少理论上我们可以认为是该物体的“虚”体,换言之代表该物体的“精神”,可实际上物体被移动去后原来处什么也不存在(被空气填充),也就是物体移动了虚体同时被移动,换言之物质与精神同动、物体与精神“一合”相。唯物主义者只见物质,唯心主义只见精神,两者的观点都失之偏颇,对于世界的认识好比盲人摸象。不可说的“一合相”就是佛家的宇宙观。佛家的宇宙观另一重要内涵是“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微尘”,“一微尘”即“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法界只住于心,身外法界属相,内心法界属理。然理相一体,悟则无别,迷则殊异。设若宇宙的“大爆炸”和奇点理论被接受,那么宇宙就应该被看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由“奇点”到“黑洞”,再由“黑洞”到奇点的不断循环往复运动中。如此宇宙就无所谓起源也无所谓结束,好比“鸡”与“蛋”的先后问题,本无先后是以显现先后。试问在宇宙中有直线和平面吗?宇宙“大爆炸”假设形成了10的n次幂的微小粒子(这里n是无穷大数),那么在宇宙衍化中这些粒子都延续至今,各组成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设若“大爆炸”产生之初我们对这10的n次幂个基本粒子进行连续不断跟踪观察,那么由其中任何一个粒子推知其它任何一个粒子乃至整个宇宙的全面历史在理论上则完全可能,如此“一微尘”函“三千大千”,“三千大千”入于“一微尘”更何不能阐释?由此还可以推知“他心通”亦可信可解。

    物质与精神的哲学关系亦如前述。物质可以看作我们从父母遗传所得之肉体,精神则是我们的“灵魂”。换言之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物质遵循物质不灭定律生生灭灭,物转物化,而灵魂则于六道中不断轮回,除非觉悟并出离。现代人受偏颇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而对于轮回依然信少疑多,然按照佛教的理论灵魂总在“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因为缘力因业不断循环往复。

    (四)六神通之现代科学哲学理论观假设:

    神足通:如字无处不可至、或者分身而至之能力。

    神足通实则化身分身能力。诸多佛经均记载诸佛菩萨可以化身万千,比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就描述观音菩萨化身三十三种: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40)

    这里我们可以将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看作化身也可以看作分身,所谓化身就是变化身,由一身变化出其他形象身,分身则是由一身分化出许多其他形象身。我们小时候、少年、中年和老年就可以理解为我们自己的化身;如果我们可以变化为他人也属于化身;如果我们身体分化成许多新个体就是分身。实际上我们只有一身,那么佛菩萨为什么可以有分身和化身?佛经中认为必须成就“无量功德”才能做到,那是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佛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轮回”,如果这个概念成立,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们”,就是我们的化身。密法的行者与本尊三密相应中本尊可以看作是行者的化身道理亦如此。至于分身的理论假设后述。如果从理论上我们自身的化身问题可以解释,那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处于任何时空都应该从理论上成立。然而实际上要达到成就“神足通”,必须做到我们机体的每个细胞之全部储存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则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显教的修行要通过“三大劫”不断精进才能实现;即使密教的“即身成佛”思想确实成立也必须三密相应严格如法持戒修行。可是毕竟现代人接受了西方哲学和科学之后已经认为属于天方夜谭了,理论上的修行者多如牛毛,如法实际修行的已经成为凤毛鳞角。但是,至少经典和佛教历史记载证实了是可以实现的。

    如《神僧传第三卷》“杯渡”中云: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人因目之。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少时游止无定,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渡往其家甚见迎奉。闻都下复有一杯渡,陈父子五人咸不信,往都下看之,果如其家杯渡,形相一种,陈设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渡即食蜜姜都尽,余物宛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即留二弟停都守视,余三人还家,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姜为异尔。乃语陈云,刀子钝可为磨之。二弟还都云,彼渡已移灵鹫寺。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书不成字,合同其背。陈问上人作何券书,渡不答顷世亦言时有见者。”(41)

    天眼通:无论遐迩巨细皆可明确辨别的眼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视力具有限度,比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就非人类目力所及。然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则可以看见红外线与紫外线,借助射电天文学望远镜可以遥知很远的星体。这也从理论上确立了天眼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必须借助于科学仪器。佛教中的天眼通是否可以实现?这个问题似乎只有诸佛菩萨才能回答,但诸佛菩萨毕竟皆由人修成,也就是理论上人类本身具备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能性”。这里的天眼通不仅涉及可见物质宇宙,而且涉及可见“精神宇宙”——即十法界。换言之,天眼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能够看见“精神宇宙”,那么天眼通就必须有“意念视力”。如果人类的视力极端是十公里,我们要看见二十公里外就必须站在十公里处,如果我们真站在十公里处了那就不能叫天眼通了,因此只能有一种情形,那就是我们的“意念”将我们的眼睛放在十公里处。而意念力属于精神力量,如果具备神足通能力,自然也就具备了天眼通能力。实际一切答案还在我们的机体和灵魂本身。然十法界的全息意义本身就蕴含于我们的自心中,所以天眼通更是一种精神能力。

    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结果从理论上告诉我们,我们的机体有无数个细胞,每个细胞从理论上都可以克隆出一个新个体,如此可以克隆无数个新个体,克隆出来的一个新个体,又可以克隆无数个新个体。这就是天眼通和天耳通的物质基础理论假设。

    我们不妨继续假设宇宙是全息的,所谓全息就是由一物质推知其他全部物质,由局部推知全面。生物全息学说是由中国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一九七三年发表的理论,简单解释“全息”,就是涵括“全部信息”,就是人体某些功能、结构独立的部位或组织,能够完整反映出“全”身讯“息”(42)。比如由一片树叶可以推知整颗树木,由一根手指可以推知人体全部,由一个细胞推知全部生物体。推而论之,我们可以由一粒微尘推知地球,由地球了解太阳系全部,由太阳系而推知银河系全部,由银河系而推知宇宙。而推知就是思想活动或者说是意念活动。假设“宇宙全息”概念成立,那么人类意念就可以了解全部宇宙,换言之人类的眼睛可以看到全部宇宙,人类的耳朵可以听到全部宇宙的声音。其实中国古代著名经典《易经》就是一部表述宇宙全息性的哲学科学著作,它的思想以及道家祖师老子的《道德经》哲学科学思想完全涵盖在佛教的全息思想中。

    《一切如来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佛言谛听汝金刚手,后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即准书写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所说一切经典,即过于彼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诸一切如来,加持护念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复次佛告金刚手言,若有众生书写此经置塔中者,是塔即为一切如来金刚藏窣都婆,亦为一切如来陀罗尼心秘密加持窣都婆,即为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窣都婆,亦为一切如来佛顶佛眼窣都婆,即为一切如来神力所护。”(43)

    这段经文就是佛教真理的全息性。可以背诵三藏未必理解体悟佛法,醉心纸面文章则去佛法更远。故弘法大师有名句“佛法非遥心中即近,真如非外弃身何求”(44)。读了几篇佛经,研究了一段佛教历史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无异于夜郎自大!

    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也和佛教的“色”观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佛教认为物质和精神可以互相转化,这样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就产生了疑问:如果物质转化为精神物质如何守恒?如果物质能量转化为精神信息能量,能量如何守恒?从基本的哲学观看物质与精神的哲学关系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如此佛法的研究就不能只象研究历史那样,还必要研究“心灵”活动。佛由人中修成,那么佛法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人的研究,也就不能只研究人体的生物学方面,还应该研究人类的精神方面,换言之研究人类的灵魂之实质。按照守恒定律,如果我们全息理解,应该是宇宙中的物质和精神全部守恒。流转于六道中的一切灵魂也应该遵守这一定律。既然物质宇宙是全息的,那么对应的精神宇宙也应该是全息的,换言之可以根据一个灵魂推知宇宙的全部精神体。灵魂是对应于物质的精神“体”。同理现代科学也必须结合“精神”内容才能使其理论完善起来。

    天耳通:分辨阴阳世界一切音声言辞的能力。

    与天眼通的理论假设同。

    他心通:熟知他人内心动念内容之能力。

    我们依然借助全息理论假设,同时借助于“宇宙大爆炸”理论,设若宇宙中的万物皆始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初我们假设对由于爆炸而产生的一切物质成分进行跟踪观察,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宇宙的全部物质之运行轨迹以及所发生的变化应该可以由跟踪观察的数据全息知悉。同样宇宙中已知的基本元素有百零三种,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元素被发现。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最多元素为炭、氢、氧、氮四种,而就人类而言,机体的构成元素基本完全相同,而且这些基本原素由宇宙大爆炸同时产生,根据我身体中炭、氢、氧、氮元素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运行的全部数据也就可以推知一切人类机体中炭、氢、氧、氮元素的全部历史数据。如此,即是在地球另一面的任何一个个体,尽管我们不认识,也可以由此相关原理推知。这正是他心通的物质学理论基础。然而人类毕竟是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可以根据某一灵魂的全部信息推知其他灵魂的全部信息,那么就可以了解其他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一切生命体同理。

    宿命通:了解自身、他人、它种类含灵物三世轮转实际的能力。

    宿命通就是灵魂运行轨迹的全部信息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活动的历史再现、现现和将现。实质就是精神信息的全息性。

    漏尽通:烦恼已断、所做成办的能力。

    这里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全新概念“摄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摄食”就是摄入、食入、消化吸收的意思。但在此“摄食”不仅仅指摄取物质之意,还指摄取“精神信息能量”之意。《金刚界五悔》和《胎藏界九方便》其实都是精神信息能量的交流,是行者的精神信息能量与佛菩萨精神信息能量的相互作用。如果因被人赞美而开心,那是因为赞美包含有是对其而言积极愉快的“精神信息能量”。同样,皈依、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都可以假设为精神信息能量的交流。佛菩萨就是与宇宙全息一合相的精神体,行者对佛菩萨的供养就是精神信息能量的供养,佛菩萨对供养的接受就可谓摄食。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物质与精神可以互相转化,设若我们可以摄取精神信息能量,那么精神信息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道家修行中有一重要概念“辟谷”,就是不吃不喝数日可以维持生命活动机能正常。我们通常在佛坛上供养的花、香、灯、涂不仅仅表明我们的虔诚,更重要的是与佛菩萨精神体的信息能量交流。

    漏尽通顾名思义就是诸漏已尽之意,简言之就是停止新陈代谢。假设我们可以“摄食”,代谢机能就可以休息了。

    (五)神通力例子

    (1)鸠摩罗什,历史上有名的佛经翻译者。《大正藏》《神僧传》卷二如下记载:

    “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宁,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灰尔。”(45)

    鸠摩罗什大师在入灭前誓言,设若我所译经典无有错谬,荼毗之后舌当不烂,然亦确实如此。

    (2)金刚智

    《大正藏》《神僧传》卷第七记载:

    “至开元中达于广府,后随驾洛阳。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实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师一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毘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46)

    (3)无畏三藏

    “三藏饮酒食肉言行麤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在洛时有巨蛇高丈余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

    “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掜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47)

    (4)一行

    《大正藏》《神僧传》卷第七记载:

    “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48)

    (5)不空

    《大正藏》《神僧传》卷第八记载:

    “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趺,举国奇之。”

    “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余,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纔尺余,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

    “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毘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49)

    神通的例子在佛典及佛教纪事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由以上诸例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修持确实可以出现神通。

    佛法不论显教抑或密教都是真理体系,现代科学中的许多观点也具有真理的特性,真理应该被真理所诠释,换言之就是佛法应该可以用现代科学哲学中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来诠释。传统对于佛经的阐释是“以经解经”,其作法固然正确,然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全息哲学科学性,传统的阐释方法就缺乏说服力,长此以往佛教就变成了纯粹的说教。说教的结果只是信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佛教是实践的哲学科学体系,没有实践也是纸上谈兵,现代的许多佛教研究就已经变成了纸上谈兵。佛教研究家整日夸夸其谈,实际对于修行没有丝毫帮助。

    神通力的经典诠释,佛经中究竟如何阐释神通力?

    《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云:

    “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习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获五神通,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如是布施得大果报,谓如实知。如是布施得生剎帝力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婆罗门大族,如是布施得生长者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居士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四大王众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夜摩天,或生覩史多天,或生乐变化天,或生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初静虑,或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因是布施得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或无所有处定,或非想非非想处定。因是布施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因是布施得三解脱门,因是布施得八解脱,或八胜处,或九次第定,或十遍处。因是布施得陀罗尼门,或三摩地门,因是布施得入菩萨正性离生,因是布施得极喜地,或离垢地,或发光地,或焰慧地,或极难胜地,或现前地,或远行地,或不动地,或善慧地,或法云地。因是布施得佛五眼,或六神通。因是布施得佛十力,或四无所畏,或四无碍解,或十八佛不共法,或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因是布施得三十二大丈夫相,或八十随好。因是布施得无忘失法,或恒住舍性。因是布施得一切智,或道相智,或一切相智。因是布施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或独觉菩提,或得无上正等菩提。能如实知,如是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得大果报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普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以天耳普闻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正法,应学般若波罗蜜多。”(50)

    《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六》云: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苦圣谛速得圆满,亦令集灭道圣谛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四静虑速得圆满,亦令四无量四无色定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八解脱速得圆满,亦令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速得圆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四念住速得圆满,亦令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速得圆满。”

    以上经文之意义就是行六波罗蜜可以获得神通或者说开发潜能。六度万行为什么在全部佛典中反复强调?原因佛经中已经充分阐释,笔者认为六度万行正是我们的精神体与外环境中一切精神体不断的信息能量交流,正如我们的身体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成熟完整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体也是不断发育完善的。这里在成人阶段并非表示我们的精神体已经发展完善,而仅仅是向佛菩萨更大的精神体趋同的开始。

    神通力的表现究竟如何?神通力属于超能力还是我们自身细胞本具能力?一切有情皆具佛性,换言之我们都有成佛的潜在可能,那么我们自体是否具备潜在神通力?是否密教和佛法的修行这种能力必然产生?

    如果我们自身具备这样的潜力,那么通过如法修行就应该能够达到目的。可是如今的行者中为何这种潜力开发者不多见?如此一来必然涉及到戒律守护,戒律的全息意义正是转烦恼为菩提的最适当辅助手段,也是开发我们自身本具潜力的必然途径。

    佛由人中修成,那么人体是为根本。如此一来势必我们必须结合人体生理、解剖、遗传等理论来了解人体构造,而这些理论也应该必须可以阐释佛法。

    近代生物遗传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依照最近的生物克隆技术理论,生命体的单一个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新生命体,从此理论可以推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成一个新“我”个体,如此便有无数无量个体,新的克隆个体依然可以继续克隆。如此“诸佛菩萨犹如胡麻遍满虚空侧塞无隙”有何难解?

    以单细胞为例,单一细胞的全部功能如对声音、光线、味道、触觉、运动、信息传输等必须由细胞独立完成。依照胚胎发育理论,单一受精卵细胞衍化分裂形成一个个体,每个细胞中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无论细胞分化为何种职能,遗传基因的相同性决定细胞职能的“相同性”,这大约可以理解为神通力的理论基础。

    (六)神通力之现代科学哲学观假设

    就自然科学对生命现象研究至今的论述看,我们可以接受如此论点,生命是由单细胞演化而来。在单细胞生命阶段,一个细胞要独立完成色、声、香、味、触、动等全部生命活动的机能。随着细胞由单细胞演化到多细胞而出现组织器官分化,生命的活动机能在细胞间产生分工,有些细胞负责色(视觉)、有些细胞负责声音(听觉)、有些细胞负责香(嗅觉)、有些细胞负责味(味觉)、有些细胞负责触(感觉),还有其他的细胞则负责运动。当然这个过程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才完成的。到了多细胞阶段,由于细胞的功能分化,负责色的细胞“遗忘”了声、香、味、触、动功能,负责声音的细胞忘记了色、香、味、触、动功能,负责香的细胞忘记了色、声、味、触、动功能,负责味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触、动功能,负责触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味、动功能,负责动的细胞忘记了色、声、香、味、触功能。但是,由于细胞由同一源细胞分化发展而来,如同我们机体的全部细胞由一个独立的受精卵分化发展而来,细胞虽然功能分化了,但是遗传物质——基因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细胞的全部活动机能在每一个细胞的遗传基因中同等存在,只是这些基因不再发挥“不相关”或者“遗忘”了某些功能,所以到今天生命的高级阶段,色觉细胞单一负责色觉(对光),听觉细胞单一负责对声音的感受,嗅觉细胞单一负责气味,味觉细胞单一负责味觉,触觉细胞单一负责触觉,运动细胞单一负责运动,如此等等。但是色觉细胞“遗忘”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听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嗅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味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功能,触觉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味觉、运动功能,运动细胞“遗忘”了色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

    尽管细胞的功能单一化,但是任何细胞的遗传基因中都涵有细胞其他功能的密码“记忆”。比如色觉细胞起色彩分辨功能,但是它也具有“遗忘”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够使色觉细胞恢复对其他功能的“记忆”,色觉细胞依然可以具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功能;骨骼细胞起固定作用,一旦回复记忆,也可以起运动功能和其他细胞所“遗忘”的全部功能;运动细胞可以固定、可以感觉、可以传递神经信息;同理其他细胞在理论上都可以恢复其因为分化而“遗忘”的功能。

    无论如何,这一假设在理论上完全成立。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神通就应该是本能。由于普通人并没有神通表现,所以说,并非人类细胞的全部本能发挥和表现了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仅仅是人类本能的极少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本能我们称为“潜能”。所以,神通是人类也是全部生命体的“潜能”,换言之全部有情的“潜能”。

    神通所以只是潜能,由于遗传基因在各种细胞中的信息全息等同,这就决定了神通的全息性。

    如此一来,神通就非“超自然”的能力,佛教经典中记载的“神通”也就不是天方夜谭了。如此神通就不再神秘,神通也就不再被看作超自然能力,而实质是本能。

    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神通?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潜能”?

    只是我们在轮回中被无明妄想贪、嗔、痴三毒覆蔽了妙明本性而不知也。远古的祖先为什么在灾难来临前能够预先预知?动物在地震前为什么能有预警?其实道理完全一样。所以神通非超自然能力而是本具能力,这就是神通的自有性。神通的开发在佛经中反复强调要持戒、精进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四无量行等等,换言之“潜能”的开发就是要经过我们的机体不断与外环境进行积极善良的信息能量交流。好比一个原子,其围绕原子核外的电子如果要跳跃到一个高能阶,就必须接受额外的能量。埋在地下的宝藏必须经过开挖才能显现,然即使开挖出来也必须筛选精制等才能展现宝藏的全部特质。人体“潜能”的开发道理相同。

    现代生物遗传技术可以由单一体细胞培养出一个新个体,抛开伦理学不谈,由人体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新人”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人体的细胞数量应该说是个天文数字,那么假设人体有十的二十次方个细胞,那么理论上就能够克隆出十的二十次方个新个体,每一新个体又可以克隆出如此多的新个体而繁衍不穷。如此佛陀、菩萨化身万千住定三千大千世界也从现代科学理论上推论成立。这也正是人体信息的全息性。这也是“一微尘涵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复入一微尘”之全息意义。

    但是理论并非实践,佛陀的法教正是实践真理的教导,也是开发有情本有潜能的教导。经、律、论三藏之制,通过闻、思、修,达到戒、定、慧,智、行圆满神通必然成就。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全息科学体系,释迦牟尼成佛正是基于对宇宙真理的彻底认识和证知。

    如何使细胞记忆起“遗忘”的功能呢?能不能使细胞恢复记忆“遗忘”的功能?答案是肯定的,能!释迦牟尼世尊的证道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通过不遗余力的修炼,释迦牟尼的所有细胞潜能都得到了百分之百的发挥,所以世尊具有各种神通。修炼从外相看无非简单艰苦的身体力行活动如诵经打坐等,其实不然。更进一步看修炼的精神内涵,应该明白修炼是不断地积极健康精神信息能量的累积,这种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发出我们本具的“潜能”——神通。佛教的修行特别重视持戒,如果没有戒律了,佛法也就失没了!

    (佛教的记述不要愚妄地认为是编造的历史故事)。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具有“特异功能”,其实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人体的本能!

    由此可以推论:一切都可以改变!所谓众生皆可成佛!途径——修炼。多读佛教经典如法修行或许会获益匪浅!

    四、戒律的全息意义:

    佛家戒律中有不杀生戒,经论中已经有详尽解释,大意为慈悲心使然。因为一切有情皆可以成佛,杀生而食无异于杀佛、出佛身血。不杀生正是培养我们的慈悲爱心。

    从理论上也应该可以这样解释:任何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现代生物学的许多实验也基本证实了这点。须知生命的涵义包含两个基本部分,一者肉体,二者灵魂。灵魂换言之是我们的精神之身。宰杀任何生命,它会以感谢、快乐的感情对待屠杀者吗?大约不会。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宰杀任何动物,它们必然充满恐惧、忿怒、仇恨等等情绪。物质与精神是一合一体,恐惧、忿怒、仇恨等情绪的精神信息能量也必然和肉体结合。食用了它们的肉,食用者身体吸收了脂肪、蛋白质等等,补充了物质之身的需要。同时精神之身必然也摄取和吸收了包含在其肉体中的“恐惧、忿怒、仇恨”信息能量。那么这些消极的精神信息能量便会在食用者的物质之身内不断蓄积增加。

    哲学的基本命题中已经肯定了物质和精神可以相互作用,那么食用者精神之身所蓄积的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反作用于其物质之身!结果食用者的物质之身就会被其所摄入的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削弱,被削弱了的物质之身必然容易患病。因为物质之身的受损而导致行为出现缺陷而必然容易出灾祸!

    推而广之,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心念中善良的成分越多,我们接收到善良精神信息能量的机会越多;反之亦然。所以,以善心对待一切有情正是我们对自己进行保护的最佳方式,也是保护我们菩提慧命的基本方式。

    古人有句很实在的对联“诚为至善一生用之不尽,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

    生活中人们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酒肉最不容易穿肠过,而是最后的“断肠过”。

    密严院发露忏悔文:“我等忏悔无始来,妄想所缠造众罪,身口意业常颠倒,误犯无量不善业。”这几句话从字面理解很容易,“我”其实一生即生老病死,何来“无始来”?这里的“无始”就是无始劫,指过去的无量岁月,那就隐含“我”不仅仅指我们的物质之身肉体,而更多指我们的精神体——灵魂。我们的灵魂携带着过去的一切“罪业”,换言之,我们的精神体负荷着我们的灵魂在六道轮回中所积累的全部精神信息能量。而这些精神信息能量中的消极能量就是“无明”,只有转化消极能量为积极能量才是所谓“断无明”。既然今生我们的人身携带无量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将其转化就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而要开发我们本身的“潜能”,势必首先转化或者抵消消极能量,并增加积极能量。这也正是戒律和六度万行的全息意义。

    戒律的全息意义正如不杀生的道理一样,所以守戒对于修行者而言至关重要,轻视戒律违反戒律者,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成就者。即是偶尔有极端例子,那也是入于魔道,非佛菩萨道也。六度万行孜孜不倦才能真正做到心清净,心完全清净,一切都成为方便法门。心不清净,谈所谓方便法门无异于痴人说梦。

    五、三密加持之假设

    严格按照密教教敕如法修行必然开发行者本具潜能,三密相应乃开发六神通之必由之路。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解密教教理事相,而怠于勤行明显不足,实践乃密法修证的大事。就实践而言仅仅每日机械教条作法显然不够,必须将四无量行落实到生活的全部领域,将佛法智慧用之于日常,如此我们必将行进在成佛的道路上。从三密相应实践看,经络(与瑜伽异名全息)之运行乃非常正确之法门。

    经络的全息意义(或者说瑜伽术的全息意义)为何?欧美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认为经络仅仅是微小结晶,诚然对于浸淫东方哲学思想的行者而言,接受此结论实在困难。我们的身体如果二分则为肉体与灵魂两部分,换言之物质与精神两部分,我们在此完全可以假设“经络”是人体物质与精神的“临界状态”,如此一来,手印的全息意义也变得更容易理解。观想法门正好也可以理解为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的途径之一。

    由此看来,精进于密法实践,即生成佛指日可期。

    日本著名博士江本胜先生致力于水分子结晶的研究,其研究结论非常有意义。当水在各种媒介比如声音、图像、文字乃至意念的刺激下,其冷冻结晶非常有趣。或许我们完全可以用其研究结果说明神通力和肉身不坏等现象。

    梵字真言乃佛陀语言,持诵梵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效用?佛陀一圆音说法,众生随类而得度。佛陀语言满含慈悲哀悯,如果依法诵唱,我们身体的水分子结构会否改变?依照江本胜博士的研究结论,答案是肯定的积极的。同理我们身体的其它一切组织结构都会发生积极转变。

    三密加持修行对行者?如此修行对于细胞、神经、经络等有何影响?如果不能很好解释这些问题,那么如今的佛教就完全沦落为说教。

    就密教的研究而言,究竟该如何进行?单纯的考古式或者文献式研究或许有些意义,但此类研究结论大多属于历史和佛教知识的堆积,若果其中缺乏佛法的智慧成分,其研究与制造垃圾何殊?密法是实践的佛法不纸上谈兵的空论。

    三密加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三密相应”,其次是“三力加持”。三密是行者身、口、意与本尊身、口、意的秘密相应,三力指法界力、如来力和行者功德力。

    研究家江本胜先生关于水结晶的系列研究对于佛教密教修行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其研究大概来说就是给水以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这些刺激大致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所谓积极的刺激比如“爱”“关怀”“幸福”“感谢”“赞美”,消极的刺激比如“恨”“冷漠”“悲哀”“背信”“咒骂”等,结果观察水分子的晶体结构,给予积极刺激的水分子晶体非常规则、美丽,相反给予消极刺激的水分子结晶则不规则、凌乱(见图五)(51)。

    1987年,法国科学家杰克.班伯尼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水有「记忆」的功能,但是始终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同。日本的江本胜悟出了雪花结晶独一无二的原理(历史上世界各地亿兆粒出现过的雪花,没有两粒是图案完全一样的),于是开始观察不同来源的水所结出来的冰粒,晶状图案有甚么分别。

    他将水放进一般的雪柜里结冰,然后用强力的显微镜拍下结晶的样貌(详载于其著作《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一书),结果拍出来的照片显示天然水的结晶都十分漂亮,而自来水及受过人类工业文明污染的水,结晶则丑陋,不少甚至根本结不成冰。

    取自巴黎、伦敦、东京、罗马、威尼斯、曼谷、澳门的自来水,无不影像模糊,颜色黯淡,形状扭曲不规则,教人看了心里挺不舒服。

    取自香港的自来水结晶也很不规则。取自华盛顿、温哥华、伯尔尼(瑞士首都)等城市的水,结晶匀称而亮丽,线条明确。

    取自南极、各大洲的涌泉及荒郊地下的水,结晶都像宝石首饰那样,令人为之神往、迷倒,绽放出开心的信息。

    进一步研究发现,水听了优雅的音乐,结晶变得漂亮,听了吵闹令人烦厌的音乐,则变得扭曲丑陋。水受到了法师祝福,结晶变得漂亮。将优美的风景或祝福字句放在水的前面,结晶变得漂亮。将诅咒的字句放在水的前面,水变得扭曲丑陋。

    听过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那样美丽而整齐;听过韩国民谣《阿里郎》的水,结晶形状好像心痛万分(该曲描述恋人分手的悲痛心情);听过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唱《HeartbreakHotel》(《碎心酒店》)的水,结晶体竟成了一个破碎的心的形状,部分掉了出来;听过巴西音乐那些强烈节奏激动旋律之后,水结晶纷纷成复雑细腻的星星形状;听过奥地利民谣《提罗尔的摇篮曲》的水,结晶体内出现了一个婴儿的形状;听过西藏经文诵唱的水,复杂的结晶相互纠结,形成强而有力的形状,恍似西藏经文中描写的曼陀罗(有能量的图案);最妙不可言的是那两幅听过阿根廷探戈音乐的水的照片,结晶不约而同都是双双对对翩然起舞,舞姿甚至令人陶醉神往,飘飘然起来呢(没有任何其他结晶是双双对对的)。相反,听过某重金属乐曲的水,结晶一片混沌零散,跟该曲愤怒低俗的歌词一样人令人不安难耐。

    水阅读字句之后又如何呢?他们把同样的水装入多个瓶子之内,然后在纸上写不同的字,并将字面朝内贴到瓶身上,让水“阅读”,结果:

    “谢谢”字样的水结晶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型,相反“混蛋”字样的水结晶亦是像听过重金属乐曲一样的混沌零散;“我们一起做吧”的邀请字句水结晶形状匀称完整,“给我做”不客气的命令句子水分子一片凌乱,无法呈现结晶;用多国文字写“谢谢”的水呈现出不同的结晶,但一律都晶莹匀称动人,但看到了不同文字写的“混账”、“蠢蛋”之类咒诅的语句的水都无法结晶,其中“火冒三丈,宰了你”的水结晶竟呈现出一个小孩被人欺负的影像;日、英、德文“智慧”一词的结晶都端正而中空,呈六角形状;“天使”一词的水呈现一个小结晶的美环光环;“恶魔”一词的水结晶中心部分呈现黑色突起状,感觉充满攻击性。

    水受赞美、受咒诅之后的情形如何?研究组邀请一些小学生对一瓶一瓶的水讲话。结果听过“好可爱喔”的水,结晶体纷纷呈现可爱的图案形状,被诅过“王八蛋”的水,一片灰暗混浊,无法结晶;听过一次“你好漂亮喔”的水,结晶精美,不断听到“你好漂亮喔”的水,结晶更完整匀称,而丢在一旁没有人关心的水,结晶形状散乱,令人感到可怜。

    江本胜博士认为:一般人总是以为水是“死物”(没有生命的东西)。原来所谓没有生命的东西并不“死”,它们都一样有「感应」(能看能听能阅读)有“思想”(能分析)有“记忆”。由此可见,万物分分秒秒在交流一些能量,作曲家演奏者将“气”放进音乐内,音乐作为载体,会将“气”传送到水,水能接收能解碼且能储存个中的信息(52)。

    意念本身就是能量,可以传送、被接收,而且必然影响所有接收到的东西(包括“死”物)。以前,这种玄学(形而上学)的理论被视为宗教的概念或抽象的信念,如今被客观具体的方式证实,并显示了出来。

    凡是积极的意念,都发出真、善、美的信息,令万物更好。由这些实验见出,“我爱你”、“我多谢你”(爱与感恩)是天下间最强力的积极力量(正能量)。

    水尚且如此,根据我们的宇宙全息概念,宇宙中的万物,不特生命,都具备如此性质。就我们人类的机体而言,其组成除了物质结构还具备灵魂,如果仅仅用物质能量的变化还不能说明江本胜博士的研究,要全面解释其研究就必须引入“精神信息能量”概念。

    三密修行中,真言是佛菩萨的语言,代表着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的精神信息能量,手印是佛菩萨的动作,代表如来事业,观想本尊是用意念使我们与佛菩萨趋同。如此精进不断,我们的身体之物质结构必然会发生积极的改变。好比炭原子,杂乱排列是碳,高级有序排列是石墨,最完美的晶体结构排列是钻石。同样,我们身体的结构未修行前是众生,修行中可以达到缘觉声闻罗汉状态,成就后就是佛陀。不特密教修行,显教修行全息意义亦然。以上的研究也证明密教更胜于显教,然只知显密优劣,不持戒,不修六度万行,不行慈悲喜舍,心则不得清凈。心不清凈,就没有方便法门,即使日日修密也未必成就;心清凈,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法门;心清凈,修密法才更容易成就。奢谈佛理,无戒无行,成佛无疑做梦。

    六、摩诃不可思议现象的现代科学哲学假设假设

    佛教修行中伴随一系列摩诃不可思议现象,如金刚不坏(肉身不坏)、虹身、舍利等,究竟是自然现象抑或超自然现象?就至今的佛教研究面看,相关解释还没有。

    比如虹身,入灭时行者身体挥发为光、热和香气,的确很难思议。舍利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与精神临界状态的产物。

    什么是摩诃不可思议现象?如果我们用全息哲学科学观看待,似乎就很容易理解了。现代科学因为缺乏对于精神因素的研究故而偏颇,用片面的理论是无法阐释上述摩诃不可思议现象的。佛教是完全可以涵括现代科学的全息哲学科学体系,在此认识基础上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研究物质与研究精神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实证主义研究仅仅适用于物质研究,精神研究必须靠我们的“心”。

    摩诃不可思议现象又曰超自然现象,指超越人类已知的知识而存在的或者发生的现代科学哲学理论所不能说明的事物或者现象。比如“肉身不坏”、“舍利”、“神通”、“火光三昧”、“时空隧道”“人体自燃”、等等。

    这里不准备就超自然现象进行展开,前面的分析和假设以及举例,足以说明现代科学哲学观的局限性,以及引入精神概念的重要性。

    与其说是超自然现象,毋宁说是现代科学哲学还不完备无法解释的现象。现代科学哲学之所以不完备,是因为它只考虑了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物质和精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转化。而现代科学哲学现而易见地只注重了物质实证,完全忽视了精神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总结

    空海——弘法大师,一生积极实践密教教理,慈悲喜舍六度万行,终获肉身不坏。肉身不坏就是成就的证明,这比空谈佛理来得更为直观可信。

    现代人接受了西方科学,渐渐走上了物质实证主义道路,使得佛教、密教的研究变得不伦不类,几乎完全忽略了精神的作用。而在佛教的修行中,精神又至关重要,研究精神的方法更没有人涉及或者说仅仅局限于文字分析和说空理。西方科学不是完善的哲学科学,完善的哲学科学只有佛法,它完美地结合了唯物与唯识的合理论点,在修行实践中体现出其全息哲学科学之真理性。

    宇宙分为实宇宙和虚宇宙,即物质宇宙和精神宇宙,两者一合不可分割;实宇宙就是佛家所谓的“色”,虚宇宙就是佛菩萨的精神体;一切所谓超自然现象摩诃不可思议现象都是发生在虚、实宇宙的临界状态;神通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或者说“潜能”;三密相应的修行好比将炭原子由无序到有序排列的能量吸收过程;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不断与外环境的精神信息能量交流;戒律的全息意义就是保证修行者不断摄取积极的精神信息能量。

    参考文献:

    1、《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弘传全》vol.1,p.54a.

    2、《空海僧都传》《弘传全》vol.1,p.32b.另空海语录《御遗告》《定弘全》vol.7,p.356)、圣贤(1083-1147)《高野大师御弘传》下付此五月二十八日《遗诫》(《定弘全》vol.7,pp.391-392)(《弘传全》vol.1,pp.262b-263b)。

    3、《太太政官符并遗告》《定弘全》vol.7,p.346.

    4、《御遗告》,《定弘全》vol.7,356.

    5、同上,p.365.

    6、《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弘传全》vol.1,p.55a.

    7、就遗告是否为空海撰写至今有疑,参照武内孝善《御遗告之成立过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vol.43,no.2(vol.86),pp.607-611,1995及《御遗告的成立过程-付御遗告项目对照表》《密教学会报》vol.35,1996等。

    8、兼意《《弘法大师御传》意『弘法大师御伝』,《弘传全》vol.1,218a-b,贤宝《弘法大师行状要集》vol.6,《弘传全》vol.3,pp.193a-194a.

    9、《大般若波罗蜜多経》vol.53,T.5,p.298c.

    10、《弘法大师入定说研究》,p.190,六兴出版1982。

    11、《成唯识论》,vol.3,T31,p.12c。及《成唯识论述记》,vol.3论及“道理三世、神通三世、唯识三世三种,其中唯识三世乃「多分分别妄心所变,似去来相,实为现在,此中论文,法体离言但惟有识」(T43,p.339c)。

    12、《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三』,pp.69-70。

    13、《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1-31。

    14、参照九华山官方网站:

    http://www.fo365.cn/gsgl_list.asp?action=more&c_id=43

    15、JoanCarrollCrutz『TheIncorruptibles』,TheUnitedStates,1977.

    16、《大智度论》,vol.28中云「五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通是佛所得。若菩萨六神通可如来。」(T.25,p.264a)。

    17、《宋高僧传》等列举诸多。

    18、《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28-31。

    19、《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1-32。

    20、《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2-32。

    21、《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3-33。

    22、《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3-33。

    23、《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4-34。

    24、《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5-35。

    25、《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5-35。

    26、《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6-37。

    27、《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7-37。

    28、《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9-39。

    29、《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39-40。

    30、《大正藏_第八十卷_五灯会元卷第一』,pp.40-40。

    3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2、吕志平・赵春妮《基础中国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33、《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4、参照霎哈嘉瑜伽:http://www.sahajayoga.org.hk/index.html

    3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vol.9,T.5,p.45a。

    36、《周易系辞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7、《道德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38、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T8,p.756c。

    39、skt.”eka-pinda”(Conze,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p.60.SOR.Vol.13,Is.M.E.O.,1957)及吉藏《金刚般若疏》,vol.4中「世界一合相者。若微尘世界相对。微尘喻十方法身不一。世界喻十方法身不异。但论意用微尘通喻不一异。」(T33.p.123a)。

    40《妙法莲华经》,vol.7,T.9,p.57a。

    41、《神僧传》,vol.3,T.50,pp.961c-963a。

    42、张颖清《全息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3、《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T19,p.713a-b。

    44、《般若心经秘键》,《定弘全》,vol.3,p.3。

    45、《大正藏-史传部二-神僧卷第二》,pp.957-958。

    46、《大正藏-史传部二-神僧卷第七》,pp.996-997。

    47、《大正藏-史传部二-神僧卷第七》,pp.996-996。

    48、《大正藏-史传部二-神僧卷第八》,pp.995-996。

    49、《大正藏-史传部二-神僧卷第八》,pp.1001-1002。

    50、《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

    51、《大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六》。

    52、《水之传言》:

    http://www.thank-water.net/picture-book/Picture%20Book.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