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
    第三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

    十四、密续的特色

    现在我要谈一些有关密乘系统,亦即金刚乘的思想与修证。

    关于密乘教义的演进,佛陀教示密乘的时间、地点等问题,是有一些经义上的争论。但是我们不必认定密乘的全部教示都是佛陀有生之年所开示。我认为,经过深彻的内观和高度的证悟,个人能在身体和心理上开展到最完美的境地,这时密续的教示自然出现。经由深彻观察,一个行者达到很高的证悟,就能接受密乘的教示。因此,思考密乘教义,不必呆板地受到时空的限制。

    虽然有一些属于低层的外密系统,佛陀以一个出家比丘身份讲授,但大部分的密乘,佛陀都是以特殊坛城的本尊身所传授。

    密乘的修行必须对于前述显教系统有关成道的基本教义有了完整的基础以后才可以进行。这意味你必须有一个完全舍离苦因的出离心,对于二转法轮中所教示的空性有正确的了解,同时也发了以慈悲度众生的菩提心。有了这些体悟,再配合六度的修行,使你在显密圆融上奠定基础,只有这样修行密乘才可能有成。

    密乘的奥义最完整地表达在无上瑜伽的教义及修行中。例如在三转法轮中有关“无漏智”、“佛性”等等的解释,只有在无上瑜伽才表达得最为圆满。不管我们是否了解《大乘最上要义论》所提到的根本净光,它就是所谓的佛性,即自性的最究竟义。所以,对于佛性的最终义,必须了解根本净光,它在无上瑜伽里都有明晰而深广的讲述。

    无上瑜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且最浓厚的修行,它不但解释并罗列了粗心层次的成道法要,同时也教导如何运用最细心——尤其是根本净光的技巧与方法转化为成道的本质。当你能转化根本净光成道的本质,你就具备了行证的最大力量。

    通常我们在修习禅定时,是用我们的粗重心。结果,我们需要很强的正念和觉照力,使我们的心能专注于禅视对象不致散乱。因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警醒和觉照。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去除粗重心——比如散乱的思绪——就不需要持续保持警醒和觉照。在无上瑜伽里有一个非常殊胜的禅修方法,解释如何去除我们的粗重心,把心带到最微细的层次;在那个状态下,粗重心是不可能生起来的。

    从一般修行无上瑜伽的观点,转化净光根本心以入道的方法,就是去除粗重心和驱使粗重心的气。方式主要有三:(1)透过修气瑜伽;(2)透过四喜经验的运用;(3)透过开展出无想状态。

    不只是要知道这些方法,而且要知道它们之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很重要。这三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去除粗重心和其风习。然而我们必须在此说明,虽然上述三种方法都可以成就这种殊胜之道,但并不表示单独一种方法就足够了,修行其中的一个主要方法之外,还要和其他的方法配合补强。比如,假使今天生起善念,它可以使我们在未来成圣成贤,但这并不代表善念是成圣成贤的唯一因素。

    在一部叙述金刚圆满次第的经典《文殊师利口诀》中,印度大师吉祥智指出,由于我们人的身体结构及所拥有的化学元素之故,即使在平常,我们也时而可以体验根本净光的微细和无想状态,那就是在睡觉时、打喷涕时、昏厥时,以及性高潮时。这显示我们身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潜力和种子可以更进一层的开发。在这四种自然发生的状态中,给我们体验根本净光最好的机会是性高潮。虽然我们是用普通的“性”这个字眼,但这个字眼在此却不能按一般方式理解。它是透过禅定的力量,让明点逆流至顶轮溶化而进行圆融的一个方法。修行双运的前提是行者必须有能力不漏点。根据《时轮本续》的解释,性液的外漏对修行是有伤害的,本续中强调行者要能保持自己不外漏,即使是梦遗也不行。许多经续就是在解说行者应如何防止梦遗的技巧,这与佛陀在律戒中的规定有显著不同。律中虽有禁欲的戒条,但梦遗例外,在律中的内涵来看,梦遗被视为是超越了行者意识所能控制的范围,但在密续中特别强调行者必须在梦中也能保持不漏。

    为了体验红白菩提的真正溶解,行者必须运用平常对性欲望对象经验的那种欲情,借这种欲望的力量,使明点在体内溶化,达到无想状态。就此点而言,你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的证悟上。

    菩提心在体内溶化的一个结果是大乐光明的经验会生起。如果你能把大乐导入空性的体验,你会达到一种成就,即是把妄见转化为空性的智慧,因为这智慧在过去是烦恼情绪,是欲望。当你能运用该无想状态——即上乐心——去证悟空性,如此产生的智慧对于消解烦恼情绪和妄见就变得异常有力。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是妄见本身转化成智慧摧毁了妄见,是由性欲望转化成的空性的喜乐消解了性冲动。这就好像蛀虫一样,它们吃掉了所赖以寄生的木头,这种运用妄见证悟的方式是密乘独有的特色。

    为说明这点,佛陀在传授高层次的密乘时,化身为本尊身在坛城与明妃双运,因此行者也能藉着观想,看到自己化身本尊与明妃双运。

    密乘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关证悟双身的过程,亦即证悟的具象化,得到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根据显教体系,行者只要开展普度众生的菩萨心达到证悟后,也可以得到法身成就和化身成就。然而,证得双身成就必须因缘具足,因地果还生,拥有这样的因才有这样的果。故而,显教谈到证悟化身成就的因,只有十地菩萨才能达到。小乘的经典也强调这点。虽然小乘教示对于证悟的因解释得并不完全,但小乘仍有一些成佛的法要。

    密乘对于成就利他色身有一个殊胜的方法,而在无上瑜伽中不仅有介绍成就色身的原因和方法,而且也解释了成就自利法身的技巧。在修法身成就的前行时,密宗行者必须熟悉心理的机能,也就是说他必须先行“预演”以得到证悟的因,这就是“本尊相应法”,行者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化为本尊。

    一些解释性的密续经典,像《金刚幕本续》和相关的印度论著指出,得到法身成就需要修行一个类似证悟佛果的方法,这方法就是以直接的现观证空性,让所有的二元外相和概念戏论都退怯。同样的,为了得到色身成就,行者也必须开展出类似佛果的特质,证悟色身成就之道。

    证得类似佛果(尤其是色身成就)之道,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力量,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在密乘中谈到此类似佛果之道的四个方法,即众所皆知的四清净:(1)环境清净;(2)身体清净;(3)根源清净;(4)行为清净。

    为了证果使双身合一,结合智慧与方便是基本的方法。这是大乘诸派的共法。但对于方便与智慧的结合,显教的解释并不完全。根据显教的经典,智慧是指了悟空性的智慧,方便则是指修行六度。智慧与善巧的结合就被理解为把此两个不同的要素互补,也就是说,了悟空性必须要靠修行善巧为助缘,诸如发菩提心、慈悲心等等。同样的,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也要靠了悟空性的智慧来互补。换言之,显教认为智慧与方便两个成道的因素是不可能离开对方单独存在的。

    虽然显教的说法是事实,智慧不能离开方便而独立存在,善巧方便也不能没有智慧,但两者如何充分结合,显教教义中却没有提示。因此,显教教义对于证悟佛果——法身成就与色身成就的全然合一——无法提供究竟的因。

    问题接着来了,什么样形式的修行才能把智慧与方便结合为一体呢?答案就是本尊相应法的修行。在本尊相应法中,在出现本尊的那一刻,会很清楚的了悟空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观想本尊与证悟空性结成一体,这一刻的意识因此包含了智慧与方便,这就是所谓“结合智慧与方便的金刚萨垛瑜伽”。

    修无上瑜伽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开发出一种本尊的自我认同——佛慢,克服我们平常的感觉和观念。我想这有助于引发出成道的内在潜力。成功的开展这种自信必须靠亲见强而稳固的本尊身。通常,因为我们的自然倾向和自我感,我们对于“我”和“自我”的本能感觉是建基在我们平凡的身心架构上。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将自我开展出一个明确而坚固的本尊身,我们就可以依照本尊的相开展出佛慢。

    此外,为了在我们内里拓展出本尊的意识,我们也必须拥有坚定的因,最后让这些因慢慢发展成本尊的意识。这类坚固的因必须是意识的本体而不是一般的意识,亦即一个持久的意识。

    在此让我担提要说明。为了证入佛性的本尊心,必须要了解心的本质。它必须是连续的、恒常的而且是非常特殊状态的心,而不是其他污染状态下的心,像是妄想、烦恼情绪和认知。后者是不定的、偶然的,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生起旋即又消失,从这个观点来看,它们不是持久的。当我们证入本性时,我们知道心的本质是恒常的而且连续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了解,一个纯净的心其本质是空的,心的本质是从来不曾被妄想所污染的。

    从空性本身的观点来看,外在现象界(比如一株新芽)的空性和本尊(比如毗卢遮那)的空性并无不同。但是从空性对象的观点而言,却有很大的不同。是智慧了悟了“本尊空性”此特殊的空性形态,最后成为证悟佛心的坚固之因。简言之这就是本尊相应法。它包含了本尊的觉观与了悟空性的两相结合。

    再者,根据显教,有关非大乘行者的证悟,佛陀对于妄念一视同仁并不视为他物。但有些经典中却将妄念视为他物。一个菩萨在某种特别的状况下可以利用妄念来利益众生。在大乘经典中,佛陀曾经说,就像粪便,粪便虽然肮脏,对于农作物却是有益的肥料,菩萨也能够利用妄念来利益群生。即使如此,在显教教义中,他仍然没有允许一个菩萨运用嗔恨与愤怒。然而对像我们这样的凡夫,生气有时候对某些工作是强而有力的动因,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何以佛陀在密乘中却允许运用忿怒,因为在密乘中有利用嗔恨与忿怒转化为正面能量的技巧和方法。但我们应该觉知,为了运用嗔恨与忿怒达到正面功效,我们应不断保持最初的动机:即为了利益众生而成正觉的利他心和菩提心。藉由这动机的引发,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在嗔恨与忿怒中找到动力。假使这个观点能够被认可,我们就可以了解密乘中忿怒尊的意义了。

    有关密乘的修行方法以及与显教的不同处,已见于上述,这正是密乘独特的地方,也显示了密宗修法的殊胜。

    十五、密乘的区分

    在《金刚幕本续》中解释,密宗系统有四部。不过,只有无上瑜伽能完全展示密续的深广与独特,因此我们应该视其他三部为迈向无上瑜伽的进阶。虽然四部密续都是利用欲望来引导行者入道,但使用的欲望层次却不同。在第一部“事续”中,入道的欲望仅仅是对具有吸引力的异性凝视而已,其他三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入道意念则分别是对此异性微笑,进而想牵手、触摸,乃至最后想望性的结合。

    这四部密续是依据其功能和不同的特色而命名。第一部事部密续中强调外层的清净行为和手印,认为外层行为要比内层瑜伽来得重要,因此称为事部。第二部称为行部密续,对于内在层面和外在层面同等重视。第三部称瑜伽密续,强调禅定的内在瑜伽更重于外在的行事。第四部无上瑜伽密续,之所以如此称呼,不只是因为它强调内密瑜伽的重要,而且是因为没有任何的密续能够超越它。

    根据宁玛派即大圆满派的解释与说法,区分为九乘,前三乘为声闻、独觉和菩萨乘,也就是显教三乘,也称为苦因三乘。其次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的外密三乘,因为它们强调外层的行事,诸如仪轨、净行等等,又称为苦觉密续,因为这些密乘教法是主张身体上的苦行,诸如持续的断食等等。然后是内密三乘,父密续、母密续和二密续,在大圆满派的说法中或称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玛哈底瑜伽。内密三乘又称为无上乘,因为它包含了体现微细心的方法,它是透过粗重心识和能量的转化,把行者的心识带回超越二元如善恶、净垢的分别,因此能超越世俗被二元所宰制的遍一切智。

    十六、灌顶

    在四部密续中还有许多分支,无上瑜伽包含一些特殊的类别如父密续、母密续和不二密续。伟大的学者如塔克桑罗沙瓦仁干把无上瑜伽分成上述三个类别,即是根据行者修行圆满次第的三个灌顶具备不同的条件来分类,依此观点,强调秘密灌顶的是父密续,强调智慧灌顶的是母密续,强调第四胜义灌顶的是不二密续。无上瑜伽做这样的分类是有其深意的。

    菩提心的证悟——为了利益众生而成正觉——是显教修菩萨乘的入门要道,同样的,接受灌顶是密乘修行的唯一入门要道。在前三部密续灌顶的一般形式是很制式的。但在无上瑜伽中,因为有众多不同密宗教派属于这类别,所以灌顶的方式也不同。

    在不同部的密续中也需要不同的灌顶。例如,在事部中宝瓶灌顶和宝冠灌顶是不可免的,在行部中五智慧灌顶是不可或缺的,在瑜伽部中除了五智慧灌顶外,还要有金刚总持灌顶。在无上瑜伽中所有的四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胜义灌顶都是必须的。

    然而你应该知道,对于这些不同的灌顶,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称法。例如在宁玛派的玛哈瑜伽传统中,金刚总持灌顶称做潜力灌顶,金刚弟子灌顶称作利益灌顶。也有所谓金刚灌顶。在大圆满派中第四灌顶又分为四种:胜义灌顶、非胜义灌顶、胜义大自在灌顶、胜义圆满自在灌顶。

    一般而言,灌顶(梵文原文为AB…),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广义来看可以解释以下的内涵:从异熟的因而言是因灌顶,从解脱的道而言是道灌顶,从异熟的果而言是果灌顶。根据大圆满派还有一个基础灌顶。所谓的基础在此是指先天的净光根本心,使我们具备了可以接受其他灌顶的基础。如果我们缺少了基础的净光根本心,便不可能接受任何其他灌顶。比如,我们不能根据外在现象谈论道和果。只有具足内层基础,才可以谈及道和果。这是广义的四灌顶。

    当我们进行灌顶仪式时,坛城(译注:坛城即曼陀罗)是必须的,这是本尊神圣的净土。坛城有几种不同的形式:静虑的坛城、唐卡坛城、彩沙坛城。在无上瑜伽中还有上师的身坛城,也有世俗菩提心坛城和胜义菩提心坛城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坛城中,彩沙坛城是最主要的一种。只有在准备这种坛城时,才能举行酒净和加持吉祥绳的仪式,而且它允许跳金刚舞,这种舞蹈牵涉到手和脚的不同姿势。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仪式舞蹈。一种是在酒净后所跳的舞,一种是在坛城完成后供养本尊所跳的舞;另外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假面舞,主要是制伏干扰的一种仪式。西藏许多小寺庙对于表演这种舞蹈十分擅长,但他们对于这舞蹈背后的象征与意义的了解却颇传教值得怀疑。而人们也普遍地把这个假面舞蹈视为一种娱乐或展示。事实上这是密乘退化的一个表微,是密宗道的悲哀与不幸。

    我曾经在印度史上读到,密乘在印度式微的一个原因,是密乘仪式在过去某个阶段突然变多。事实上,密乘的修行若缺少基础和前行,密宗的禅修和技巧会弊多于利,这就是为什么密宗称为秘法的原因。

    我们应知,密续典籍相当推崇僧戒和别解脱戒的伦理法则。比如《时轮金刚本续》可以说是无上瑜伽密续的根本,它提到,在教授密法和主持法会的金刚上师中,一个受具足戒的比丘是最上乘的上师,一个受沙弥戒的沙弥则是次等的上师,而不受持任何戒律者则是最下乘的上师。因此,金刚上师有三种,不像菩萨戒只要在佛像前自受戒即可,别解脱戒和密宗戒必须在活生生的人、上师面前受戒。为了在密宗道上有所成就,给予弟子加持与传法的上师必须有源自金刚手菩萨的不断传承。在接受上师灌顶时,必须有不断的传承,才能显发心性,圆满佛果,因此在密乘中上师就格外的重要。

    上师在密乘修习中的角色,既如此重要,密续经典对上师的资格有诸多规范,上师灌顶亦有条件,弟子考验上师是否具德也很重要,这点是密宗非常强调的。一般说来,弟子必须彻底检验某个人至少十二年,才能尊他为上师。

    一个具德的金刚上师必须能够紧守身口意之门不造恶业;他(她)是温和的;他精通三藏,深明戒定慧三增上学;而且他具备内密和外密层的十大原则。

    《上师五十颂》指出,一个人若缺乏慈悲心或动辄起嗔心,那是不够资格担任上师的;有强烈执着、怨恨、嫉妒的人,没有三增上学修养的人,喜欢夸耀他那一点点知识的人,这三类人也都没有资格担任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弟子也应该具备某些条件。最近有一些趋势,学法者急于成道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检验,就随便找个喇嘛灌顶,往后如果没有学好就抱怨喇嘛没有教好,我认为这很不好。

    在上师这方面,依佛法开示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依佛法的架构来判断一个人的开示是否如法。这是说一个上师不应贡高我慢,认为自己在弟子之中已是全能的神或是创造者,心想“我能为所欲为”。西藏人有句话说:“即使你的心已臻于天人之境,你仍然要表现得像个凡人。”

    以上是对于灌顶的简单解释。

    十七、誓约和誓愿

    一旦你接受了灌顶,你就有重责大任要遵守某种誓约和誓愿。在前两部事部和行部密续中,虽然必须遵守菩萨誓,但却不必遵守密誓。任何一种密法只要是经过金刚上师灌顶,就必须遵守密誓。

    行者如果勉力于前三部密续的修行,就必须要吃素。吃素是可敬的。过去在西藏因为气候的关系以及缺乏蔬菜,人们通常不采素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尤其是一些蔬菜水果富足的国家,人们应尽量减少荤食的习惯,尤其是你在节庆或宴会招待客人的时候,在类似的社交场合安排素食更好。在西藏有个故事:一次有个旅人到拉萨,他看到人们吃很多的蔬菜,他很惊讶,回到家乡后,他对别人说拉萨的人永远不必担心会饿死,因为只要是绿色的他们都吃!

    一般佛教徒对于素食的态度(即使是从戒律的观点)是: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并不特别禁止荤食。在一些南传地区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都特别禁止荤食,这从他们出家比丘的饮食习惯中可以看出来。但在大乘、菩萨乘的系统中,通常是禁止荤食的,然而禁止归禁止,有些出家人还是照吃。

    清辨在他的《中观心论》中对于素食主义和它对修行佛道的重要性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当我们在食肉的时候,动物早已经饿死了,而且吃它并没有对它的身体直接伤害,特别要禁止的是当你已经知道或是怀疑这个食物是为你而杀生,这就不应该吃了。

    在外三密中,荤食是严格禁止的。但在无上瑜伽中,行者确有鼓励去吃五种肉和五甘露。一个无上瑜伽的圆满行者能够藉着禅定的力量,转化五肉和五甘露为清净物品,消融它们用来增加体内喜乐的能量。以此观点,若修无上瑜伽是有可能必须要试着去接受荤食的,但他必须谨记,五肉和五甘露中含有通常被视为是不干净的或有害物质,一个无上瑜伽行者要将它完全转化成干净物品才能吃,否则我们对于这类不净物质是要掩鼻而过,更遑论去吃它。

    在此我想说明一下佛教的性别观,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态度。在戒律中,男女众受戒的机会是均等的,我们有在家男女居士、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虽然男女都有同等机会受戒,但是我们仍可感觉到受具足戒比丘所受到的尊重和崇敬要高于比丘尼,或许有人会经此认为有性别歧视。而且在小乘著作中,我们发现有些经文提到即将证悟的菩萨都是男性。类似的说法在大乘经典以及外三密续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但是无上瑜伽的观点却与此不同。在此,即使是一开始,接受灌顶也必须有双运的体验做基础,这表示男女本尊必须同时出现在坛城,五方佛与明妃必须同时具象在坛城之内。而且在灌顶之后的誓约中,无上瑜伽特别强调与女性关系的誓词。例如,轻视女性是违反密宗根本誓,但是密续中并未提及轻视男性违反了根本誓,男众行者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明显的区别吧!

    而且在本尊成就法的实修中,在许多的母密续例如金刚亥母续中,其坛城本尊即是女性。

    当行者在密宗道达到较高层次时,他们会被要求寻找明妃或勇父作为入道的动力,当进行双运时,男性行者有较高的证量就可以帮助女性行者证悟佛果;同理,女性行者如果有较高的证量也可以协助男性行者证悟。因此不论行者的性别,其效果是互补的。

    在无上瑜伽密续如《密集金刚本续》中,女性行者以女身即身成就证悟佛果的可能性是明显而确切的。基本上这是可能的,因为在密乘尤其是无上瑜伽中,行者修习一个法门去开展其潜能尤其是净光根本心,从每个人都拥有根本心的观点那是没有男女之别的。结论是,证悟佛果是不分男女的,因此从无上瑜伽的究竟观点来看,佛教是没有性别歧视的。

    十八、密续修行:外三密

    现在我要解释真正的密乘修行之道。在外三密中,事部和行部已经讲过,在方法上它们可以称做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事部密续也从另一个观点来开展其道,亦即亲证佛果的身语意;以亲见至尊证佛身;口诵密咒证佛语;在声音结束时起解脱禅定证佛意。这种禅定必须先修行火三昧和音声三昧。有关事部密续是否要修自生本尊一事,密宗大师倒有不同的见解。普遍的看法认为:事部瑜伽不需要修自生本尊,因为修自生本尊会影响到观想本尊现于行者眼前,而事部瑜伽的初学法则就是要能令本尊生起并现前。

    在事部密续中,观想本尊现前必须经过六个生想本尊的步骤,这是为初学者设计的“六天法”:(1)究竟天(2)声天(3)字天(4)色天(5)印天(6)相天。

    就内容而言,究竟天(或空性天)意指观想自己和本尊的空无自性,在禅观中照见自身与本尊的空性无二无别。提婆在他的《四百论》中从究竟义解释,指出一切外在现象间均无差异,诸法都无自性,所以称做“一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切即一。虽然所有外相都是空性,但就一般惯例,它们化现成不同的形式和外观,所以我们说一能生万法。

    第二步是声天,从本尊与自我无二无别的空性,观想本尊的咒音回荡。不是字的形态而是音声。持续这样观想即是第二步,声天。

    第三步是字天,行者观想自己诵念咒音,咒音变成字母,立在白色月轮上。

    第四步是色天,行者观想咒字化为本尊色身。紧接着下一步是印天,在观想自身化为本尊之后,行者结适当的手印,例如在莲花部系中是结心印,这就是本尊手印。

    最后一步是相天,在结本尊手印之后,观想在身体的顶轮,喉轮和心轮分别安上奄、啊、哄三个种子字,然后邀请本尊进入你的身体内,身语意已转为殊胜的本尊相,这00000000是最后一个步骤,相天。

    在所有的密宗修行,行者在证入本尊相之前不论是否修成就法,都需禅观空性,每次修法之前要先念诵梵语的祈祷文“omsvabhavsuddhasarvadharmasvabhasuddhoham”或者是“omsunyatajnanavajrasvabhavatmakoham”等等,你必须经常禅观空性,这象征你渐渐产生自己的智慧,你了悟空性的心识已契入本尊的外相。一开始这仅属于观想层次,渐渐的修行,最后当你了悟空性以后,本尊的色身自然生起。因此如果你对于瑜伽行派或中观学派的空性见缺乏了解,想要在密宗道修行有成是十分困难的。本尊的相是从你的空性智慧中产生。不只如此,行者也必须时时强化自己空性的觉照力和正念。简言之,这就是事部大手印的修行,按照事部密续的说法,它可以加强行者的能力以证悟色身成就。

    如果行者尚未证得心一境性(止)在生起本尊之后与念诵咒语之前要先修息心。许多密续法本和仪轨手册中会建议,假使你对于禅观感到疲累或昏沉时,可以改成念咒,但对于那些只修念咒的人而言,当他们感到疲累时只能结束修法了。在这些法和禅修手册中,主要是强调息心,念咒是其次。

    事部谈到念咒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默诵,当你念咒时小声念,只有自己听得到的方式。第二种是心诵,你只在心中观想咒音而不念出来。

    在修行成就法方面,事部提到两种训练方法,一个是深的,一个是广的。深度的训练是指殊胜的修空,亦即观想本尊的空性,因此集中在本尊的空性禅修形成了深度的训练。至于广度的修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你必须开展出清晰的本尊相,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视自身为本尊,然后尽力去开展佛慢。换言之,首先必须清晰地观想自身为本尊,接着开展出一个强烈的感觉——自己就是本尊。

    印度大师吉祥智在他的修行法要著作中提出一个问题:无明既是生死轮回的根,在本尊相应法的生起次第中却找不到任何明确的观空方法,我们怎么可能用本尊相应法做为清除无明的对治力量呢?他回答说:在本尊相应法的生起次第有观想本尊的空性本质,因此,行者不只是观想本尊,而是要观想空性。我们发觉本尊相应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世俗义,即是聚焦于本尊的相,一个是胜义,它集中于本尊的空性。

    密续也提到三种行为态度:(一)所有外相都是坛城本尊的化境;(二)所有音声都是本尊的咒音;(三)所有的意识经验和觉观都是本尊不二的智慧。第一种态度——观想每一件事都是本尊的化现,每一境都是本尊坛城。此一态度的目的是要克服我们普通的感官,在此观想层次上,试着去开展一种能力,能领悟所有相皆是本尊化现,如此可以使我们对所有思想的理解停留在空性上。

    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主张这种态度不能只停留在观想层次,必须真正了解诸法实相。根据萨迦派的道果教法,密续的意思就是三密。第一是因密,亦即轮回与涅槃的根本,就此一层次而言,轮回与涅槃不二。为了要对一切事产生清净见,行者被指导要视涅槃与轮回不二,这就是因密。

    相同的,大圆满传承的大师多禄吉美尼玛在他的著作《秘密胎藏续要义》中述及本觉的开发,认为出现与发生在轮回与涅槃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根本心的化现与游戏,宁玛派的述语称这个根本心为,意即本觉,是轮回与涅槃的根本、基础,一切相都是清净见的化现与游戏。因此本觉可以视为净光的最微细心。

    中观派哲学也将空性视为诸法的起源。从某种意义来看,空就好像是创造者,因为一切相都可以看做是此一究竟本体的化现。同样地,根据萨迦派传统和宁玛派大师登巴尼玛的解释,所有在轮回与涅槃中出现与发生的事物都是本觉的化现或戏论。此一本觉,即净光最细心,本质上是不灭的,也不受妄见所污染,因此在本质上它是清净光明的。从这个观点,把本觉延伸到一切法界是可能的,诸法就是此一根本的化现。这两个深广的解释是源自无上瑜伽的观点。

    在成就法的修行中,你必须投入上述的禅观。当你觉得疲累或昏沉的时候,可以移转到下一阶段的法即念咒。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的念诵法,包括默诵和心诵,它是从口证佛语的方法。另外也有从心证佛意的方法,例如:拙火三昧、音声三昧和声未解脱三昧等等。

    拙火是一种修行法,行者观想位于心轮的本尊各种咒语和种子字,并观想火焰在这些咒字中升起。音声三昧是一种强调念咒音声的修行法,行者观想而且意念集中在咒音上,好像在聆听别人念诵而不是自己在念一般,行者可以藉着集中意念在音声上而达到心一境性或是息心。在事部密续中提到,透过拙火定的修行可以使行者身心柔软。透过音声三昧行者可以达到息心或心一境性。至于第三种瑜伽叫做声末解脱定,依照事部与行部密续,行者经过这种方法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

    如果就经律论三藏而言,密乘教法应该属于论藏。佛陀自己说过,他会依显教的方式开示密教,这一点说明了四部密续不同于显教之处,在于修“止”的特殊法门,而这正是论藏的主体。

    一般而言,息心是心的禅定状态,行者集中其心识在单一的目标上系心于一缘,这种方式主要是开展“止”而非开展“观”。相对的,特殊的内照就是一种观,偏向分析而非禅定,行者开展内观的能力,重点在于分析。

    息心是一种觉照增强的状态,行者藉由身心的柔软,拥有非常专注宁静的特质,你的身心因此变得非常有弹性、接受性和亲切性。特殊的内观是一种增强觉照的状态,会带来身心的柔软,也会加强你的观照力到不可限量的状态。因此息心在本质上是止,内照在本质上是观。

    谈到禅定我们必须了解有很多不同的禅定形态。某些禅定的修法是以东西做为对象,例如:观空时是以空性做为禅观的对象。其他的形态,比如修慈悲观,行者把心导入特殊的状态,在内心中观想慈悲,可以使慈悲在心中生起。禅修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在其他的例子中,比如行者可以亲见他所观想的对象。以上是几种不同的修法。

    根据显教与外三部密的解释,止和观的获得通常是连贯的,首先,你必须得到止而后就能起观。当你在修止时,你是处于心一境性而不作分析,但是当你在修观时,就必须进行分析,因此,这是两种不同而且是独立的程序。

    但在无上瑜伽有一个殊胜的方法,透过禅修精确的打通微细身的某些生命的轮脉,可以藉着修止而得到观。因此利根行者可以同时获得止与观的成就,不必先修止再修观。

    上面谈到的第三种瑜伽,声末解脱定,是外三密系统的一个空观禅修法,这种修法又称无相瑜伽,而前两种拙火昧和音声味则是有相瑜伽。在事部密续中,无相瑜伽就是证空的修行法。

    在此我稍微谈一下行部密续。在西藏属于行部的坛城很少见,行部密在西藏最普遍的本尊就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

    行部也提到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的证悟之道。就内容而言,强调空性的修行就是无相瑜伽,至于无关空性的其他修法就叫有相瑜伽。

    按事部和行部密续指示,必须修本尊相应法并把自己观想成本尊,接下来还必须进行有关的修行,例如修长寿佛等,去开展生命的长寿与不朽。然而在此部密的经典中,并未谈到有关无上解脱道的细节。

    第三部瑜伽部密续的主要本尊在西藏称做金刚持,此部也包括大日如来密续。一般谈瑜伽部以三个层次来解释修证的程序:清净根、清净道、清净果。清净根是指行者的身、口、意和行为;清净道是指四手印的修法,即大手印、现象手印、智慧手印和事业手印,如同四个清净根一般,至于清净果则是指佛果、即佛的身、口、意、行。

    瑜伽部密续有一部本续叫做《一切如来自性所集》,共分四篇,依上述根道果各四个层面来解说。虽然我已经接受了这个本续的灌顶,但是下的功夫不够,体证不多,所以我想还是暂时保留比较好吧!

    十九、无上瑜伽修行

    概论

    对于我们西藏人而言,无上瑜伽就像是日常三餐一样,因此我们对这一部密是更熟悉的。金刚持和大日如来的修行在日本很兴盛,一般看来日本好像有很多外三密的行者,但似乎只有藏传系统才能发现真正无上瑜伽的修行,然而我不能完全肯定是不是这种情况。无上瑜伽的修行法则主要是针对欲界众生,尤其是这个星球的人类,他们的身体是由六种生命元素所组成,六种元素中,骨头、骨髓、体液三者来自父亲,肉体、皮肤和血液三者来自母亲。

    无上瑜伽有一个殊胜之处,它不仅可以运用不同的禅修方法证得法报化三身的佛果,还可以在人的普通状态下证得清净的根,例如在死亡时,中阴身和转生时。

    再者,如前所述,密续的意义在无上瑜伽中发挥得更精深,这可以从三个密层来了解:(1)根密续——这是基础;(2)道密续——方法;(3)果密续——成果。这三层密最后都是从净光根本心生起。

    不妨这样理解其意义:萨迦派传统所说的根密是指一切的根本,即住处坛城和住处本尊。所有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生起。根据这项解释,根的所有现象都是它自身特性的显现;道的所有现象都是证悟的显现;果的所有现象都是潜在形式的显现。

    同样地宁玛派的著作中也发现如“根与果不一不异”这样的陈述,因为所有果的现象都是根本因潜在形式的显现与完成,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叙述来理解:“清净身与清净智慧既不能合亦不能分”,一个觉者的身体与智慧代表着双身,即法身与色身。

    当我们研读弥勒的《大乘最上要义论》时我们要谨记,心的染污是偶然的,心的正面品质是自然的呈现。但这并不意味所有正面的品质和心的证悟早已在心中呈现,而是它们都潜在净光根本心之中。因此,审慎而精确的了解这些表象和相关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像外道“数论派”一样执持谬见,主张芽是种子的化现。

    从这个观点可以了解,假使你正确的认识自己,你就完全开悟了。在《喜金刚续》我们也发现类似的经文:“虽然有情众生都具有智慧德相,可是他们也因为偶尔的染污而迷糊。”在《时轮密续》中也强调净光根本心,但它不是用这个名词,而是称遍一切金刚界。

    龙树在其针对《密集金刚本续》圆满次第的论述《大圆满第五支论》提到,行者在修幻观时,视一切法是同一个样子,这意指行者在圆满次第时能够生起微细的幻身,开展他的知觉直到包括一切相,视它们为净光根本心的化现与戏论。

    视一切众生为净光根本心的化现或戏论是合理的,因为最终众生都是从这个根本心所生起,因此它是根源。然而我们会问,应如何了解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环境它们也是由净光根本心的化现与戏论?当然我们不必用唯识学派的观点,认为万法都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学派视一切外相为自心的反映,而且他们也否定原子形构的外在世界。

    龙树的《圆满次第五支论》所采的观点有点不同。外在现象应视为是根本心的化现,而不是在心的本质之中。当一个人明显的经验净光根本心,粗的心识和能量就会消灭退却,不再作用。微细心以净光的形式出现,它很类似直接证入空性的经验和状态。

    无上瑜伽说明了运用净光根本心——它在死亡时会自然显现——的各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根本心入道。显教视死亡时的最微细意识是中庸的,既非清净亦非不清净,但在无上瑜伽密中却是有运用这最后意识的方法,因此它不是中庸的,而是清净状态。

    和心的染污状态相比,此一清净状态具有更大的力量,因为它有正当的基础支持,既合乎理性也不会错误。再者,心的清净状态在死亡时和净光自然发生时会产生而且延长;相对的,心的染污状态在死亡时和净光自然发生时并不会显现。

    噶举派传统的大手印和大圆满派的立断的见解归于同一点:净光根本心的经验。宁玛九乘中,大圆满是无上乘,因为大圆满的修行是运用根本的清净见而不是前八乘所用的普通心意识。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解释,为什么这些不同学派的修法包括大手印、大圆满、无上瑜伽会有共同的净光根本心?

    多禄吉米登巴尼玛已经对这个问题解答了,他说的确,无上瑜伽非常强调净光根本心的探究与开展,大圆满教法也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无上瑜伽开展根本心的方法是渐进的,从生起次第逐步修到圆满次第,最后证悟净光。相对的,大圆满教法证悟净光不是渐进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运用本觉直接契入净光心。

    密乘解析之钥

    我们必须经常记得,当研读无上瑜伽密续时,即使是一个单字也会有好几种不同层次 的解释,就像在般若经中也有两重意义的解释:显明义和隐喻义。事实上,在密续的情况,解读的程序更深广、复杂。

    在密续的一个单字或语辞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四知解义:(1)文字义,(2)普遍义,(3)隐藏义,(4)究竟义。

    首先,文字义是指叙述的外显意义,可以依照文字的惯例和语句的文法结构来了解。第二个普遍义,是指外三密有关修法的共通义,此处所谓的普遍有共通之意。第三个隐藏义有三种形式:1隐藏的方法,藉欲入道。2隐藏的世俗谛即幻身。虽然这些在无上瑜伽密续的经典中是很重要的主题,但在外三密中它们并不明显,而是隐藏的状态。第四是究竟义,究竟在此是指净光和圆融,那是无上瑜伽修行的最终目标。

    密乘也提到另一个诠释学上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无上瑜伽的经典,也就是六参数,它们是三组对照的定义解释经文的意义:(1)说明与定义参数;(2)意欲与无意参数;(3)字义与非字义参数。以这种多层探究的方式理解密乘经典和教法,当上师对弟子传授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师同时对多位弟子传授,一种是上师对弟子一对一传授。

    确认密乘修行是真正佛教徒证悟佛性的一个方式,密乘的论述中提出一个根据,就是以修行的程序做基础,以修行的程序来说明密乘修行的优越。各种不同的密法中有其微细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反映行者身心状况和性向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密法修行以前行开始,主要是要使初学者成为具格的行者。行者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最上乘的行者如珍宝一般。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向初学者解释密乘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二谛的真理,这里所说的二谛与显教所说的二谛不同,它是指无上瑜伽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种解释密乘经文的探究在《智金刚普集本续》中有详细的讨论。

    密续的另一个特色是几乎所有密续都是以两个音节开始:E和VAM,这两个音节包含了所有密续的本体和精义。每一部密续都是由不同的音节所组成,最后都可以解析成母章音和子音,因此所有的音节都包含在E-VAM两个音中。

    由于密续的所有精义可以浓缩成根、道、果三个元素,同样的,所有根道果的意义也包含在E-VAM之中,所以E-VAM事实上已含藏了密续的整个精义。

    月称在他注解《密集金刚本续》的著名论述《五支灯论》开宗明义即简述了密续的意义。月称在论中提到,为了证悟本尊身,密乘修行的第一步是生起次第,第二步是禅视心的本质,这包括了无上瑜伽的整个精义。

    月称以五次第解释了整个密宗道的修行要义,首先是生起次第,其次是圆满四次第已如上述。不同的次第有不同的灌顶,以配合能熟的要素。在生起次第的时候,行者要接受宝瓶灌顶以得加持,行者在修“幻身”的时候要接受第二灌秘密灌顶以得加持。修幻身包括了三种远离:身远离、语远离和意远离。行者在修“光明”的时候要接受第三灌顶智慧灌顶以得加持,可以净化幻身进入光明。行者在修“圆融”的时候要接受第四灌顶胜义灌顶以得到加持。

    空乐不二

    一般而言,无上瑜伽的“圆融”修法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二谛圆融与空乐圆融。所谓二谛圆融是指义光明(胜义谛)和净幻身(世俗谛)两相结合即证得二谛圆融。

    空乐圆融是指了悟空性的智慧与俱生大乐的体验两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之中,证悟空性的后得智就在大乐之中生起,因此智慧与大乐两者是在一个纯净光明的意识中经验,此一圆融也可以经由大乐重新体证空性而产生。换言之,有两个可能的顺序去证得空乐不二。有些行者可以透过明点在中脉溶化后体验到大乐的状态,由此大乐慢慢证入空性。但无上瑜伽行者则先是了悟空性以后才经验大乐。

    有些行者对于空性的见解可能不像中观应成派那样完整,但与瑜伽行派和中观自续派很接近,但运用一些密乘的禅观技巧,例如引燃拙火或修气瑜伽打通身体的轮脉,行者可以因明点在体内溶化而体验大乐,最后可以达到粗心和粗能消解的状态。带着不完整的空性见,经过这种深层的禅修,行者可以进展到了悟更微细的空性,最后了悟诸法不过是自心的戏论而已。大乐的经验可以帮助行者了知一切事物只是喜乐的化现或是微细心的戏论而已,以这种方式,行者可以获得空性的最微细经验,这类的行者是先体验大乐再了悟空性。

    通常,行者应该先了悟空性以后才开始修无上瑜伽。在这种情况下,了悟空性的智慧会比大乐的体验先获得。像这种有慧根的行者,在禅观“自我”或“我”的修法时,会利用引燃拙火的方法、修本尊相应法或是透过巧妙的方法运用细能穿体内的轮脉等等。行者将明点溶化并透过最初生起的欲望,借其力量体验大乐。就此点而言,行者重新了悟稍早的空性见而与大乐经验相结合。

    如何产生大乐的经验?当明点在你体内溶化时,会在中脉产生一种奇特的觉受,这会使你在生理上产生大乐的强烈经验,把你的心带向一个微细的境界,充满心理的喜悦。当你返照空性,这心理的喜悦会和空性结合,这就是空乐圆融的修法。

    了解密乘每一名词和表达的真正意思十分重要,尤其不同的文脉之间有多重的意思。通常,喜乐有三种形态:(1)密乘中无上的喜乐。在密乘修行中经常运用后两项喜乐来证空性。因为是运用喜乐证入空性,在无上瑜伽中许多双运的本尊被描述成性的交抱,事实上,空乐不二与一般两性的交合是完全不同的。

    死亡、中阴、转生

    无上瑜伽的修行主要是针对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的有情众生,即使是道的次第也是以死亡、中阴与转生为基础。由于人体的特殊结构,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很自然的历经死亡、中阴与转生。死亡是所有粗糙的意识和能量最后消解进入最微细的状态,此时他将经历死亡净光,从净光的状态接着会呈现微细身,此即是所谓的中阴身,当中阴身再度呈现粗糙身变成形相时,就转化成另一个新的生命。

    由于我们是以通过一般经验的方式自然通过这几种状态,龙树和提婆在密续论著与指导要义中说明了利用死亡、中阴与转生的技巧,行者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状态做更高的提升。一般人历经这些状态时无法控制,行者可以控制并加以运用以成就佛果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三个分别与死亡、中阴、转生有类似的特质,因此在无上瑜伽中死亡、中阴与转生称为三身的基础。

    无上瑜伽道解释,所有生起次第的修行必须包括佛果三身的禅修。但在宁玛派却有不同的用语,三身的修行他们称做三禅定:真如等持、现位等持和因位等持。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共法中,对此通常解释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和无愿三摩地。这与宁玛派的说法是不同的。

    简言之,三身的修法就是将死亡、中阴与转生的过程导入道的修行。例如,你可以把死亡做为修法身之道,在禅定状态中观想整个死亡的过程,在观想时让粗心和粗气的作用一并消解退却。死亡的过程就是从身体元素的分解开始,有八个阶段,从四大分解开始,先是地大分解,然后是水大、火大、风大、紧接着会经历四个阶段:白色景相心、红色增上心、黑色近成就心和死亡净光。在修生起次第时,这些分解过程的经验仅止于行者观想的层次,但在圆满次第时,行者在证悟上更进一层,他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更深的实证,最后在禅定中真正体验分解的过程,尤其是死亡净光的经验,就如同他们在真正死亡时会经历的过程一般。

    现代一些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死亡过程和可能发生的经验,如果他们能专心研究那些经验死亡过程比较缓慢的人,他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结果,因为这些分解的特征会比较明显。这个缓慢的过程最好是自然的发生,比如,观察研究一个久病的人。

    一个有证量的行者能够认知死亡过程,并运用它来证道,在死亡时能够保持觉照不被业力所淹没。这种能力就是靠平常修行的成果。普通人停留在净光阶段顶多三天,但修行人可以停留几个礼拜。停留在净光状态的外在现象,在医学临床上可能已判定死亡,但是身体却没有腐烂。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他想对修行人在历经死亡过程时做实验,为此他留下一个很特别的仪器给我,但讽刺的是,为了实验,我必须等待一个修行人的死亡。

    在修生起次第时,行者在观想层次历经净光时,要同时观空。这就是法身的修行,是净化死亡的要素。

    如同一个普通人在经历死亡净光后进入中阴身的状态,行者修生起次第观空之后,呈现一个微细身,但还是在观想层次,这就是报身的修法,是净化中阴身的要素。

    接着,一般人从中阴身回到粗糙身准备转生,这时修生起次第的行者要观想从报身中出现化身。这就是化身的修行,是净化转生的要素。

    生起次第有关自生本尊的解释有很多不同的教本,在某些修法中,必须先生起因金刚持再转化进入果金刚持。在其他的例子,自生本尊必须透过五净化才能生起。因此,自生本尊有许多不同的生起方法,不同的生起次第成就法,也有不同的本尊呈现。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修行它的深义和广义,如此你可以开展本觉与佛慢合一。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行者首先要开展出一种能力见到清晰的本尊相,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佛慢,视自身为本尊。

    严谨的行者在修法时会时常反照自心以及证悟的程度。你必须小心观照保持你的修行是处于自在状态,不受内心的昏沉或掉举所影响,以一种忍耐又和谐的态度去实修。禅定的最大障碍是来自于无关的思想干扰造成散乱,这包括许多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内心的散乱和不同形式的掉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掉举,此时一般会建议行者利用方法放松心情,例如转移禅观对象,让心从紧张转为放松。一个有力的方法是反照轮回是苦,可以缓和掉举的情绪。

    为了开展强而稳定的心一境性,你必须净化禅观对象,若无净化,则尽管你或许也能将你的心从外在对象中撒出,但你仍无法达到心一境性。净化有两种形态:一是认知对象的净化,一是知觉意识的净化,即主观经验本身的净化。阻碍我们净心的因素是昏沉,当你注意到自己昏沉时,你需要运用技巧升起觉照。因此当你修止时,你必须观照你内心的状态,你的情绪、脾气等等,判别一下它们是太紧张还是太松散,然后你可以判断应该用什么方式使它不松不紧而达到心一境性的状态。

    在无上瑜伽的修行中,由于你修法的殊胜对象——化为本尊的自身——也由于你专注在殊胜的轮脉,使得你能够完成气脉的启动。我个人知道有一些修行人他们已经体证了这些奥秘的经验,他们告诉我这些。我教他们如何修行,他们告诉我经验,这是不错的交易,不是吗?

    当你能以专一的心观想本尊在你内心一段时间,它能阻止你平常的观念和见解升起,引导你产生佛慢。经过这些阶段的修法,保持空性的觉照以强化最初心是很重要的。以这样严肃的态度修法,你可以清晰而鲜明的呈现整个坛城以及在坛城内的本尊,就好像以肉眼活生生的看到一样。这表示你已经达到生起次第的第一个层次。

    再进一步修法,你会达到另一个层次,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微细的本尊在你身体上出现,这是生起次第的第二个层次。接着你会获得止,还有几个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一些更进一步的能力,例如,从你内心中放出本尊并把他们消解。这些修法包括:在中脉的上端开口处见到微细相或手印,在中脉底部见到微细明点和种子字。当你对这些修法感到疲累时,下一步在成就法中是念咒,无上瑜伽有几种不同的咒:祈请咒、光明咒等等。

    念咒以后就是结行阶段,一个密乘行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结合方便与智慧的修行,因此修法后阶段也很重要。密乘也谈及一些修法后的瑜伽,像是睡瑜伽、保持适当饮食以及清洗瑜伽等等。对一个严谨的密乘行者,一些特殊的修法即使是在大小便时也可以修行。大师们说修行要有进步,除了正行的修法之外,还要靠修法后的补强。

    在修法后阶段,你可以明确判断你的修法是否有成,假使你发觉在修法前后你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习惯都没有改变,虽然你修行多年,但很明显的这不是好现象。比如我们吃药,并不是吃它的味道、颜色或数量的多寡,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身体是否有益。假使你服药多年却不见效果,你就没有理由继续服用。不管你的修行有多艰辛或短暂,毕竟它必须对你的转化有帮助,也就是说对你带来更好的改变。

    圆满次第

    在本尊相应法的生起次第,行者可以先修一些法则做为圆满次第的前行。在修生起次第的更进一层时,行者开始会感到对自己的身体有某些明显的受用,当你开始经验这些身体上的改变时,比如明点溶化生起大乐,这种受用代表你已经达到圆满次第的初阶。

    圆满次第有许多不同的修法,像拙火瑜伽、气脉瑜伽、四喜瑜伽等。气脉瑜伽就包括诸如宝瓶气、九节佛风、金刚念诵等技巧。从生起次第进阶入圆满次第的首阶,一个在家行者可能会急于寻找异性进行双运以入道,但对于一个受戒的出家行者却还不到修行双运的时候。

    为了对圆满次第更精深的修行,行者首先要完全熟悉身体的细微本质,他必须开展出一套有关气脉明点的完整知识。就脉而言有三条主脉:中脉、左脉、右脉,和五个脉轮。三条主脉和支脉流布全身,密乘的论著中说有七万二千脉,《难陀入胎经》中提到人体内有八万脉。

    有关流动气通常有十种主要的形态:五主气和五支气。明点则是红白明点,在《时轮密续》中提及四种明点:(1)在眉心轮的明点于清醒时显现;(2)在喉轮的明点于作梦时显现;(3)在心轮的明点于沉睡时显现;(4)在脐轮的明点于性高潮时显现。《时轮密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事实上行者整个身体的结构,气脉明点称做内在时轮,内在时轮是修特殊法门时净化的基础,《时轮密续》谈及三种时轮:内在时轮、外在时轮、中间时轮。

    以深入观察入体内的微细本质为基础,行者在禅修时正确地穿透身体的轮脉,其结果是,他就能够使得体内的粗糙心和能量的流动消解和退却,最后行者能够产生出净光的微细层次——死亡净光,而入空慧不二之道。获得这样的证悟就如同找到一把能开启任何宝藏的钥匙一样,有了这把钥匙,你可以依照《密集金刚密续》的方法实证幻身,透过密集金刚道证悟佛果;你也可以依圆满教法证得虹光身而得道。

    一旦行者能够主宰心并在清醒时运用它来修法,也就能在梦中用它来修法,这种修法称九行证三身,即醒时三行、睡时三行、死时三行。

    一般认为最上乘的无上瑜伽行者能够即身成就;中乘行者能在中阴阶段证果;下乘的行者只有等待来生证悟。中下乘的行者被教导一种迁识法的修行。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修法叫“换体法”,是一种形体复活的修法,当行者的身体老旧时,神识离开旧身体进入另一个刚死的有情体内。这些方法在一本修行集《那洛六法》中有描述,这是印度大师那洛巴有关密乘的教法,他是从噶举传承中萃取精华的集成。格鲁传统也强调那洛六法;萨迦传统有关道果的修行也可发现那洛六法;宁玛派有关“心点”的修行也有那洛六法的精髓。

    旧翻译学派

    以上我们已讨论了新翻译学派无上瑜伽修证的几种形态。但在旧翻译学派(或称宁玛派)有大圆满乘的修行,也就是所谓的玛哈阿底瑜伽。大圆满乘的修行包含三个范畴:(1)心的范畴;(2)精华指导范畴;(3)空间范畴。关于这些主题虽然有丰富的论著,但是关于此三类法教的许多细节仍难以理清。三者之中以指导精要的范畴最深奥,其他两者,心和空间的范畴是修立断法门的基础。

    在宁玛九乘中,其他八乘所讨论的空性见与这儿的心与空间范畴所解释的目的,证悟原本清净无瑕的内在法身和清净光明的外在色身。根据一些大师的解释,行者可以透过立断与顿超的方法证悟清净的法身与色身。了解大圆满的这些内容,你就可以更了解大圆满的根、道、果。

    如前所述,这些内容只有靠实证才能了解,只靠文字的描述想要一探究竟终究无有是处。我们可以从研读龙钦巴有关大圆满修行的著作《无上乘宝藏》着手,欣赏其深度与难度。原文非常难懂,注释多而不容易理解。龙钦巴的另一本著作《真如无尽藏》也概述了大圆满的修行法。事实上这两部著作是大圆满的法钥,只有依据这两本著作为基础去了解大圆满教法,你才能对大圆满有更完美、更可靠的领悟。研读昆些吉美林巴的《证悟宝藏》也很重要,在本书的结尾你可以找到大圆满教法的解说。

    你也可以参考一些大师们透过实证经验研究成的论著,证量高的大师们能够汲取大圆满教法的精髓,而且能简洁无误的解说。但如果我们只凭这些简短的原文就想要去了解大圆满法,的确很困难,例如最短的般若经是由一个单字“阿”所形成,它含藏了诸法空相的真义,但如果我们只是念诵或观想“阿”字是不够的,虽然佛陀可能已经在一个单字中传达了空义的本质,但我们却不能保证只靠这个字就能够完全开悟。

    在前面的问答中已经讨论过,当我们研究中观哲学,我们必须研究其所有的复杂性,检视不同的因素并找出何以中观学派的论师们会得到“诸法无自性”的结论的原因。除此之外,要完全了解此一哲学观点以及其所有微细的含义,我们也必须了解小乘的思想见解。

    可以说,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很简单,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没有独立自主的实体,所以一切法无自性。虽然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假使你试着直接解读应成派的空性见,从一开始,“因为诸法相依相生,所以诸法空”,你可能无法了解它全部的含义和旨趣。同样的,当你读到大圆满教法的原文时,即使是经过有证量的喇嘛注解,如果你感到大圆满的见解和教法很简单,这是一个警讯,代表你没有真正了解它。如果说大圆满是九乘中的最上乘,但却是如此简单的话,岂非一大讽刺!的确是很大的反讽呢!

    二十、问答

    问:圣座,就我所知,在过去修习密乘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度,上师与弟子之间也有一套正式的规矩。今天这些法教可以轻易取得而且交给初学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这样修行有没有危险?

    答:这样的方式修法的确有危险,但仍有一点效果。在密乘的著作中本来就有歧见,不幸的是,其中还有许多修法上的误解,这造成很大的伤害,许多人因此对密乘也误解了。正确的解释密乘、传授法教,对于理清这些混淆是有帮助的。

    虽然我对密乘没有很高的证悟和丰富的知识,但我可以了解其中有很多的混淆,这是由于许多不具德的上师和不具格的弟子在散布密法的结果,因此由具德上师来正确解释并传扬密法,的确可以帮助澄清这些误解。

    问:圣座,敦珠法王在注解龙钦巴的著作时写道“空的本质可以直接证明”,您可否解释,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如何直接证取空性?假使空性能够直接证取,为什么空性又那么难以理解?

    答:就此而言,我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空,什么是究竟真理,这很重要。在佛教经典中,究竟真理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参考依据。比如弥勒的《辨中边论》中谈到究竟的三种用法:究竟义、究竟果、究竟道。同样的,在《大乘最上要义论》弥勒谈到究竟和依止的对象。印度大师智藏在他的《二谛论》中谈到两种形态的究竟义:真实究竟与近似究竟,对两种不同的层次做解释。再者,依照密乘像《密集金刚密续》的说法,净光是究竟义,幻身是世俗义。

    同样的,空性这个词也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学派对空性的不同解释,在《时轮密续》也谈到主要形态的空:情器世界的空。这个空可以分两个层次,具象的空与非具象的空。然而在《密集金刚密续》中谈到四种空,这是依照人死亡时历经四个不同消解过程的经验:(1)当八十种指示概念的粗心识消解时出现的初空;(2)当微细景象开始消解时出现的广空;(3)当红色增上心开始消解时出现的大空;(4)当净光体验出现时的真空,又可分为客观的净光(即空)和主观的净光。或许我的答复使你更混淆,但我认为了解这些微细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比如无念在不同的经典其用法有不同的意义。心的无念状态是佛教与外道修行的共法。在显教有禅定的无念状况和直接证入空性的无念状态,在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有无念状态,即使在圆满次第的无念状态也有普通人和上乘行者之别。因此即使是如此一个简单的名词就有这么不同的内涵,主要看你讨论的内容和层次而定。

    宁玛派大师吉美登巴尼玛曾经提到过,虽然我们在大圆满中可能用到像大惊奇这个词,但它却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从一个乞丐被群狗攻击所受到的震惊到圆满次第的大惊喜,的确有许多不同形态的惊奇。

    现在你了解到要理解一个字的意思,比如空,是多么不容易。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这些词的不同用法并据以实修,最后你才会了解大圆满的真实义。通常在无上瑜伽尤其是大圆满教法,它更强调空性的主观经验,而不强调客观世界的空性。

    在大圆满中整个教法植基于三个基础:清净、自然和慈悲。清净是佛陀在二转法轮中解释的所谓客观世界的空。对于显教教示的空义若不了解,想要对大圆满教法的立断和顿超有所领悟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大圆满修行有正确的了解,你才能使用那些不依赖粗糙心识消解的禅修方法,观想和映照你内心的本体净光。虽然你也会产生妄念,因为它们也是意识的一部分,它们也有光明和知性的本质,就好像芝麻仁可以酿成油一般,所有的心理因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光明和知性本质的延伸与扩展。如果你正确了解大圆满法,即使你经历妄念或粗心识的作用,你仍然能够觉照心的本质,这就是大圆满法的殊胜处。

    龙钦巴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虽然他看到许多人在修大圆满法,但许多时候他们所修的几乎一无是处。因此,这是很深奥而且困难的法门。因为它是如此的困难,所以不是光靠研读经典或思考字义就可以成就的。相反的,行者在累积了足够的福德资粮以后,必须寻找具德的上师依止指导,假使这些条件都具足了,才有可能从大圆满的教法中得到受用。

    问:我已经接受了一些灌顶但似乎只能修习观音。我是否最好不要接受度母灌顶?

    答:你可以接受度母灌顶,也可以不接受,都无所谓。这对于你修行的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既然你已经接受了观音灌顶做为修密的承诺,接不接受度母灌顶也就无所谓了,况且,观音和度母并无二致。

    问:有关心的本质方面,请问什么是光明?

    答:就此而论,从萨迦派的论著来看会有点意思,它说,在不同思想升起的中断时刻,心的本体净光会不断出现。

    建议你看着一个没有特别色彩、颜色并不吸引人的物品,凝视它片刻。当凝视这个不鲜艳的物品时,告诉自己保持观照,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觉知和经验,不要使自己被其他内在外在的东西干扰而散乱。处在这般心思端凝的情况下,你可以正确的察照到你被分心的那一刻。例如,你听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乐音,你被分神的那一刻,你会立刻察照它,并用正念去驱除它。如果过去的回忆生起,或是未来的想法出现时,你也可以立即认知你的分心。通常,不同的念头不断的在你的心中生起,而且念念变迁,起作用而遮蔽了它的本质。当你运用这种正念的方法,保持觉照只专注于你眼前的物品,你会立刻察觉到分心并驱除它,最后你会清除所有的杂念,它们遮蔽了你内心的本质,慢慢的你会觉照到一个非常微细而清净的心。

    通常我们的心被一些念头、种种的思想状态所遮蔽,为了要认知心的本质,有必要一层层剥掉不同的杂念,并清除这些蔽障,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借着禅观外物以找到自心的一个方法,如此可以开展出平静自在。

    如果你肯如此修行得到自己的体验,当你在未来谈到“心意识”的时候,你就不会只是在定义上打转,你的体验将使你了解什么是“心意识”的真正意思,心意识是一种无碍现象,是非物质的,而且具有光明本性能遍照一切法。

    心意识就好像水晶,当水晶放在有色彩的表面上,你就看不到纯洁无瑕的水晶,但当你把水晶从色彩的表面移开,你就可以看到它的澄澈。

    光明或是心的清净本质,我无法以言语向你们清楚的形容,另一方面,如果你自己去体验,经过实证以后你就会了,最后将会说:“啊!何期自性本来光明!”

    问:圣座,可否谈一下藏传佛教有关上师相应法的修行?它似乎非常重要但这次你只是略微谈了一下。而且,我怀疑要完全研读密乘和大圆满法的经典与注解是否有必要,因为时间那么有限。

    答:这的确,时间很短暂,通常我教导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在没有翻译中断的情况下要花二十天。在此我们不过才花了九个小时就把整个藏传佛教做了一个概述,而且要从你的内心深处把某人当做是你的根本上师来修法,在这个基础上,你才可以修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本尊相应法。

    《上师王》是一本概述在无上瑜伽中上师与弟子关系的经典,其中说到上师给你任何教示,如果你无法做到,你应该直接向上师解释,这种关系与原始佛教的传统是一致的。在经典中佛陀解释说,上师给你的任何忠告只要是合乎正道的,你就必须遵守,但如果上师所说的与正道相违,那就绝对不必遵守。在律仪中也有教导,假使上师所说的不如法,你必须反应而且向上师解释那是错的。假使弟子是诚心的指正上师的错误而且解释其不如法的行为,事实上这是在帮助上师,使其不致有错见和妄行,这是我做此解释的理由。

    同样的原则我也应用在我自己身上。我经常对西藏人民和其他人强调,如果你们发现可以在我的教法中得到受用,你们就应该在生活中依教奉行,如果没有任何受用,则把它放置一旁吧!

    就上师相应法而言,区分根本上师和传法上师也很重要,根本上师是行者最微细的净光心,因此我的自心和上师及本尊是不可分的,当我们视此三根本为一体时,我们将了解此三者已如同栓在一条绳子上一般。

    问:可否请圣座解释一下“加持”的意思,加持是如何给予?又是如何接受?

    答:在西藏,加持称做(JIN-LAB)意即透过庄严和力量得到转化。简言之,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经过转化以后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这种经验就是加持。佛经中提到为一个地点加持,比如为一个用做坛城的地点加持,但我不太清楚为一个地点加持是什么意思。

    问:在西藏,灌顶只有少数才可以公开对一般人进行,可否请圣座解释一下时下灌顶的价值?

    答:在公众场合,可能有些还没准备好要受灌,可能有些并不希望参加灌顶,因此我常建议这些人不要进行灌顶的正行观想,这是灌顶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JE-NANG是对于已接受过灌顶的人进行的授权,此时要进行的灌顶名度母灌顶,包括四种灌顶都浓缩在度母的加持里,因此受权者的先决条件是先前已接受了无上瑜伽本尊的任何一种灌顶。

    问:当敌对的两派都主张对某块地拥有权利时,请问宗教战争的纠纷应如何解决?

    答:也许解决的一个方式就是不断的加重冲突吧!当人们陷入一种情境,没有人愿意去听从对方,而且对方也没有共识的时候,或许除了战斗、战斗、战斗之外,人们别无选择,直到有一天双方都精疲力竭为止。

    问:对于那些未接受灌顶者,圣座是否解释他们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法?如何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得到类似接受灌顶的受用?

    答:早晨当你醒来的时候,如果你想对心灵有任何增长的话,你可以检视你的内心,试着去启动一些喜的发心,接着发一个大愿,在未来尤其是今天我要实践善行,并且心存善念要利益别人,如果这不可能的话至少你不能伤害别人。接着,这一天你无时无刻不断以这种发心和发愿提醒自己。

    到了晚上,回顾这一天,你是否如早晨发心一般行所当行,如果你发觉是的话,很好,你可以感到愉快,而且决心未来也要如此强化你的心愿。如果这一天你发觉并没有做到自己的发心,你应该为你的行为感到懊悔并自我处罚,反省为什么你还是做出这些不当的举止经历这样不愉快的后果。想想,如果未来你还继续沉迷于这种行为,它仍会产生一些同样不愉快的后果。

    就是这样,不断的尝试、尝试、再尝试,过一段时间就有希望,这可以使你进步。从别人身上得到加持是不够的,身为佛弟子,要知道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有百千万亿,而在这里我们仍然要经历许多的困难和错误,所以加持是不够的,明白吗?加持力必须从自心中生起,没有你自己的努力,加持力量是不可能来的,同意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