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及目录
    点亮心灵之光

    杰仁波切著

    曹小容译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2004年3月

    本书导读

    净化心灵,进而达到究竟开悟,是学习佛法的目的,而使我们转化或净化心灵的方法或过程,就是修心的技法。这个潜移默化心灵的特殊法门,包括在一首名为《修心七义》的诗篇中,而另一名为《太阳之光》的作品,则对《修心七义》法有详尽的阐述。透过这个修心法门,是我们能扫除自心心灵因无明而起的晦暗,从而修养觉悟心(菩提心),使听闻、修习佛法者,均能正确修行,开见自性光明,不仅让自己逃脱轮回之苦,同时发挥慈悲的力量,开怀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使世界更至圆满完善。

    本书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洛培兹教授所主编的划时代西藏丛书系列的第二本。杰仁波切以温和及深度的辩才,展现佛陀的开示及教导,开释《点亮心灵之光》的法门,将此传世的教导,历久弥珍的证悟之道,以浅显易懂的步骤呈展出来,同时呈现给初学及专修者。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动机与渴望

    第二章 修心法门的源起与特质

    第三章 禅定期间

    第四章 为修行开创远景

    第五章 觉悟心

    第六章 请开悟成觉者亲见

    第七章 化灾厄为幸运

    第八章 觉悟的实在观

    修养心灵的诗歌

    导言

    往听佛陀说法的人,佛陀依其不同的兴趣与性情,分别给予开示。然而,佛的一切教旨,都在简述一些方法,使我们借以净化心灵,进而达到究竟开悟,开见自性光明的境界。各色法门之中,有一所谓修心或潜移默化的传统,这是专为修养觉悟心(即菩提心)所设计和一个专门技巧。觉悟心也是一种渴望,为帮助他人而要达到开见自性光明。印度大师阿底峡将此技巧传给他的西藏弟子,使西藏得到这个传承。霍敦南喀贝传给了第一世法王,又再迭传至我的上师,即已故的林仁波切。从他身上,我习得这个修心法门。

    修心的技巧,也就是觉悟的修养,具体表现了佛法的本质。在我依法修行的同时,很高兴有机会对此法门,造成一些冲击。虽然,开示此法所必备的所有资格,我不敢声称自己都已具备。不过,对这个法门,我抱着莫大的虔敬,也具有无比的信心。我很高兴,在这个颓废的年代,佛法已近失传,但这珍贵的法门,却真切传给了像我这样一个人。不论是由我来开示此法,或是你们听闻,读到这个技法,我们都不是在从事竞争,也不是为着个人的私利。只要我们出于帮助他人的一片赤忱,来传布此法,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堕落的危险,而只会变得更好。

    唯有借着禅定修行,才能开见自性光明。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心灵。阅读及听闻佛法的整个目的,在使我们能正确地从事修行。因此,我们所理解的佛法,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实际去修行。此时此刻,我们生为自由、幸福的人类,拥有宝贵的生命,有能力从事这个修行,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机会。虽然,照顾生计是很重要的,但千万不要只汲汲于营生,我们也该想想未来的事。因为,人死后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所知甚少,死后的命运如何,根本不能预知。假如真有来生,那么,思考来世,为来世做好准备,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此刻,我们既已具备了所有必要的条件,能够修行佛法(达摩,即佛说的道理),我们就该专心致力于佛法的修行,从现在开始,使生活充满意义。

    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走上修道的路途。修行的结果是,将来有顺遂的来生,最终是要获得开见自性光明。不过,未来能否有顺利的转世,不是很确定。因此,我们最终的渴望,仍是企求究竟开悟成佛。我们要反省,整个轮回过程中,种种普遍的、特别的缺点,以及这个生生死死的恶性循环。如此,我们就会渴望解脱痛苦。此外,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自己,更要关怀众人的福祉。

    这个潜移默化心灵的特殊法门,包含在一首名为《修心七义》的诗篇里。在此,本书也提到另一个作品——《太阳之光》(或译《修心笔录日光》),作者是霍敦南喀贝(见前)。诗章里对“修心七义”法,有详尽的阐述。所谓心灵、思想或者意识,这个题目相当复杂。心灵、意识,究竟指何物,尤其在佛家的文义上面,有什么含义,很值得我们细细分析。因为,根据佛法,创造的神祗并不存在。一切现象,都依存于现象本身的因素、条件而产生。而这些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们要详加推理。

    火的本性是热的。因此,火的热力,不是另外有某个人制造出来的。基本上,正因为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所以有心灵与意识的存在。这好比水的本性是湿的,道理是相同的。大体来说,如果不懂得某个特定实体的本质,就很难去利用或改变它。对某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我们如果不了解,也很难判断何时可以播种花木。同理,若想使心灵得到转化,就先要能辩明心灵、意识究竟是什么。然后,再看看,如何可以潜移默化心灵。

    所谓心灵或意识,你承认它存在也好,不承认也好,很显然,每个人都经验到快乐和痛苦,而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躲避痛苦。我们所追寻、渴望的幸福,全因心灵的作用而产生。因此,我们要认清心灵的本质,还有,经由什么过程,可以修养并潜移默化心灵。事实上,修养心性,只能从心灵开端。因此,我们要审查,究竟是否真有一个境界,可以使我们完全免除心灵所有的邪恶层面;若要获致这自由之境,实际要经历的过程又如何?

    痛楚、快乐与苦难,皆依其本身的因素、条件而定。因此,心灵的恶面使我们受苦,我们要认清,并且设法克服。同理,心灵的正面,为我们带来欢乐,我们要加以善用与增进。

    使我们转化或净化心灵的方法或过程,就是修心的技法。世上一切主要的宗教,特别是佛教,都教人修养心性的方法。不过,修心法是特为涵养我们放荡、迷乱的心性而设计的。为什么诗篇以《太阳之光》为名呢?因为诗篇阐述的这个法门,使我们能扫除自心心灵因无明而起的晦暗,心灵的晦暗、蒙蔽,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误见以及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态度。这也是心灵的邪恶层面。这个法门为我们扫除因无明而起的晦暗,正如阳光扫除黑暗。

    诗的作者霍敦南喀贝,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在诗篇的开首,先尊奉宗喀巴为尊贵的大师,祈求大师的慈悲。这个“尊贵大师”的称号,意指宗喀巴能不执着于短暂的尘世欢乐,并获得最高证悟的种种大德。

    向宗喀巴致敬之后,接下来的诗句,即对佛陀(释迦牟尼,也就是修心法的原创者)、未来佛弥勒,以有智慧菩萨文殊等,一一致敬。接着,也提到西藏修心派,也就是噶当派的大师们。作者细叙佛陀的种种超凡德性,以此向佛陀致敬。他描述佛陀出于对有情生命的大爱、大慈,修持六度、四大,为求成熟他人的心灵。他的目的,在于使众生解除苦痛,进而引领众生,得到解脱与究竟开悟的心。

    在此段诗行中,作者将佛陀比拟作领航员。正如领航者引领一船乘客到达彼岸,佛陀所领航的,是一艘爱与觉悟心的船,引渡的是有情众生,航向开见自性光明的彼岸。佛陀原也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平凡人,但基于慈悲的力量,走上修行成道的途径,而能够变化自心,终于开见自性光明。是慈悲促使他成就这个境界;是慈悲使他圆满成就开见自性光明;也是慈悲的力量,使佛陀依照各人不同的兴趣、性情,而教化他人。

    因此,觉悟心是全宇宙一切幸福、和平的根本。长久来看,要获得开见自性光明,就要以觉悟心为基础。但即使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如果能善加培养利他的态度,我们会更快乐,周围的气氛会更和谐。反之,如果我们有激烈的情绪变化,又时时心生憎恨、嫉妒,那么,一大早开始,不但连早餐都不能安享,朋友也都会走避。因此,情绪不稳,不只干扰自己的心情,也会波及他人,使他人不安。此种不安的情绪,完全是自己心境引起的,怪不得他人。因此,利爱他人的态度,使我们心境恬静,倍感喜乐。

    心境愈恬静,周围的气氛就愈祥和。反之,恐惧与疑惑,是基于自私与其他负面的心态而产生。自私的态度制造恐惧、不安,因此而产生疑惑。所以,人们可以没有特定的信仰,重要的是,要拥有平和的心境。而讨论到佛陀的德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觉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