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寺高僧传
    一、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 -4-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恒法师 -9-

    三、悟真寺开山者净业法师 -11-

    四、慧思大师的高足慧超法师 -14-

    五、悟真寺净土法门之先达——启芳和玄果 -16-

    六、静藏法师与悟真寺玉泉院的奇特缘起 -18-

    七、道感竭泉复流的空藏法师 -20-

    八、悟真寺大规模扩建者法诚法师 -22-

    九、德感二龙的慧远法师 -25-

    十、善能统理大众的大唐僧统——保恭法师 -27-

    十一、到阴间为阎王讲法的慧因法师 -29-

    十二、悟真寺的华严宗巨星法藏大师 -30-

    十三、楚金法师和多宝佛塔的奇缘 -33-

    十四、“如金如玉”的玄际法师 -34-

    十五、造像感佛的惠净法师 -36-

    十六、现代版的济公——金山活佛 -37-

    十七、悟真寺其余高僧略传 -40-

    (一)竺道生传 -40-

    (二)志公和尚传 -41-

    (三)清虚法师传 -42-

    (四)法盛法师 -43-

    (五)惠祥和怀信 -44-

    (六)化感寺高僧 -44-

    名号,往生西方净土,他一生中讲《观经》两百遍,化风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百姓齐归。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也许是得到了启芳和玄果的指点,听说道绰大师的威名后,不远千里,来到山西玄中寺投于道绰大师门下。对于善导的来访,禅师心中很欢喜,知道眼前这位青年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其彻说弥陀本愿与《观经》真义。

    大师在道绰禅师的指导下,素来对净土的一切疑问当下冰解,体悟到《观经》的幽深奥义,彻见净土真髓,深心归于弥陀本愿,成为了道绰禅师门下面授的杰出的弟子。

    大师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道绰禅师八十四岁往生之后,又回到了悟真寺,在此着手于净土宗的建立。

    在悟真寺,善导大师写下著名的《观经四帖疏》,纠正了当时佛教界对《观经》的错解,让弥陀救度的光明普照整个世间。大师撰写之前,在佛前标心立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都有一圣僧来,指授玄义科文,。当《观经疏》圆满时,大师再度祈请灵瑞,连续三夜,都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圣境。

    具有“易行疾至”、“安乐殊胜”的特色的净土宗渐渐广为人知。此时大师不时出入长安,净土宗的教法也随着大师的倾力弘扬,席卷风靡整个佛教界。

    唐朝是个佛教信仰非常普遍热烈的时代,当时的长安城高僧如林,大师迥异于一般通途教理的说法,也引起了很多高僧的质疑和反对。

    一次,大师在长安西京寺内,与一个金刚法师较量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己见,不认为凡夫仅凭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大师当即发愿说:

    “依照净土三经中佛所说的念佛一法,善恶众生上到一辈子的念佛,下到临终一念的念佛,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如果这是真实不虚,佛没有欺诳众生的话,请佛遣使殿堂中的二尊佛像放出光明。如果这个念佛法门是虚假的,众生念佛不能往生净土,那就让我善导,从此高座上,直接堕入大地狱中,长时受苦,永远不得出期。”

    于是用如意杖指大殿中的佛像,此时所有佛像都放出光明为大师作证。

    随着大师不遗余力的弘扬念佛,信仰净土宗念佛的信众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去悟真寺朝拜求法的人也越来越多,悟真寺原有的建筑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信众需求。永徽年中,善导大师在悟真寺的北侧再修别院,建立净土堂、法坛、玉像殿和迎宾阁,同时,重修山门殿、接引殿和栈道朱栏,设立了上院静修,下院弘法的两院体制。

    这时候的悟真寺,寺院六大群落绵延四公里之多,拥有山场河谷田产500余亩,殿宇庭房四千间,可容僧侣千余人。殿堂严整,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秀甲终南,成为了盛唐时期全国最大的寺院之一。

    在当时施工的过程中,终南山上通往龙岗西侧的岩体中,有一块岩石,硕大无比,横卧路上,十分妨事,工匠们采用火烧、水沃等各种手段试图令大石破碎,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大石丝毫无损,无奈之下,只好叫石匠用铁锤、钢钎楔劈开石头。经过数天努力,大石终于劈开,然而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石头中间天然裹甲,里面裹有高约五寸的金佛坐像一尊,大石四面包裹,无一丝缝隙,趺坐金像绝不可能是人为放进去的。

    这一奇闻立刻轰动京城长安,人们普遍认为是净土宗兴起的灵瑞祥兆。

    约总章初岁(公元668年),大师五十六岁时从悟真寺移住京都实际寺,此后多往来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弘法,

    大师戒若冰清,慈心无量,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此。唐高宗以故赐额大师所在寺院为“光明寺”,后人因而尊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大师书写《阿弥陀经》分赠长安有缘四众,数量多达十万卷,这么惊人的数字,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唐朝时代,全靠人力一笔一笔写出,累积达到十万卷,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善导大师在长安弘法布教,广泛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随着教化年深日久,渐渐百姓家家户户断肉食素念佛,满长安城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在百万以上,古代唐朝,在交通、通讯、印刷技术等等都极其低级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断肉念佛的,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时候,城里有个姓京的卖肉屠夫,眼见摊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难卖出去,后来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非常气愤。一日,屠户忽然提刀,气势汹汹地闯到寺院,找到善导大师。然而屠户刚走到大师面前,猛一抬眼,被大师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所折服。善导大师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极乐世界,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屠户对念佛往生,信受无疑,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树,合掌高声唱佛,堕地往生。当时围观的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户的神识从顶门出而随佛西去。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四月一日,武则天以脂粉钱二万贯资助修建河洛上都龙门大卢舍那像龛,善导大师奉敕为检校僧前往洛阳主持像龛建造。至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十二月三十日完工,大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清秀脱俗,而又亲切可近。佛陀的博大胸怀与悲愍之心,展现无遗,佛陀的睿智与慈悲,触手可及。只有深体弥陀慈悲而又具有惊人的艺术天赋的善导大师,才能如实地将佛陀的悲智如此巧妙真实地展现于世。

    在诗歌、音乐方面,大师同样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大师所著《往生礼赞》、《般舟赞》为优美的净土诗偈,《法事赞》为净土诗偈之唱咏。

    晚年的善导大师仍然时时不忘悟真寺,历史记载,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三月,大师五十九岁时曾参与谋划悟真寺下院山北寺的水陆大斋法会。法会声势浩大,情景壮观,参加的僧人、仕宦、民众数以万计。斋会历时七天七夜,引磐、木鱼、鼓钹、经忏的声音不绝于耳,燎绕的香烟,幢幢的身影,悦耳动听的梵乐,抑扬顿挫的合唱,或发人深醒,或催人泪下,给人以巨大震撼,

    大师往生前不久,正在所住的寺院指导画工作净土变相图,忽然催促画工快点完工,弟子问原因,大师回答说:“我快要往生了,在世不过两三天而已了。”

    果然,几天后,大师忽然示现微微的病态,很快就安然往生了,往生后身体柔软,面容颜色和平常一样,空中有奇异的香味和美妙的音乐,很久才停下来。此时是在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

    师事大师十多年的怀恽法师,为纪念恩师的盛德,选在此胜景之处建塔立碑,并在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唐朝时的香积寺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的传说,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

    善导大师之著作,现存的有“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其中的《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善导大师是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以其简易的行法和超胜的利益,成为了八大宗派中影响最深远、摄化最普及、利益最弘深的一大宗派。更由于其开创的净土宗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现实当中,使凡夫众生也能得到佛法无上的利益。由净土信仰所衍生的诚信、谦卑、报恩、安贫乐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安定社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后来日本法然上人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而现今日本净土法门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的净土宗,故古今日本净土学人高度崇敬善导大师,奉之为“高祖”。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蜚声中外,誉播全球,成为了全世界净土行人共同的圣地祖庭。为感念祖恩,忆念祖德,仅日本净土宗一派便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余家寺院名“善导寺”,以大师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近百家。

    善导大师真正使悟真寺名传千古,万代常鲜。悟真寺自古高僧辈出,但皆埋于历史陈迹,唯有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高名,与悟真寺一体相连,使得悟真古寺永久住于人们的记忆,千载以来,寻根祭祖,从无间绝。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恒法师

    道恒法师,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说起鸠摩罗什,大概对佛教稍有了解的就闻过他的大名。中国有历史上唯一一次为了争取一个15岁的僧人而发动七万大军与别国交战,当时所要所争夺的就是这位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天才的译经家,相传是“七佛译师”,中国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几乎都是他翻译出来的,他翻译的经典深得中国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的喜欢。他死后,以其舌头焚烧不坏之灵瑞来证明其毕生翻译之经典准确无误。

    鸠摩罗什生前有三千弟子,所谓“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而这三千弟子中,其中有十位,论道德、才华、修持、影响力,都是最一流的,被后人尊称为“十哲”,而这位道恒,便是当时的“十哲”之一。

    释道恒,东晋时代高僧,陕西蓝田县人。

    道恒小的时候便迥异于常人,显现出特别的气象,正如古人说的“松柏虽小,常有凌云之气”。9岁的时候,一次在路边玩耍,正好被当时的隐士张忠看见,张忠不禁惊讶地慨叹道:“这个小儿有出人之相,如果在世俗,一定能够做王公大臣辅佐君王朝政;如果出家,则必能光大显扬佛法,只恨我人已入老迈之年,不能亲眼见证那一天的到来了……”。

    道恒年少时,双亲就相继去世了,由继母抚养长大,他侍奉继母至为孝顺,一如生母,在当地很有孝名。由于家里很穷,他常常靠卖画为生。道恒好学不倦,异常勤奋,常常通宵达旦地研习儒释道经典。

    二十岁时,继母又去世了,他办完丧事,守孝期满后就出家了。出家的道恒后精通佛理,佛典与世俗典籍无不通达,思维清晰而敏捷。

    后来他听说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便慕名前去投师拜访,罗什见到道恒,相谈之下,对其大为赞叹嘉许。后来罗什在草堂寺组织翻译佛经典时,道恒参与协助校阅经文,故今日我们翻开罗什翻译的诸多经典里面,也有道恒法师的辛劳所在。

    后秦皇帝姚兴,受其父影响,从小就信仰三宝,得到鸠摩罗什后,万分欢喜,立刻拜他为国师。在姚兴的促成下,鸠摩罗什才开始在长安翻译经典,但姚兴这个人有时爱才爱的有点异想天开,他觉得鸠摩罗什这样的绝世天才如果没有后代继承天才基因,就太可惜了,于是找了十名绝世美女,强令鸠摩罗什与之结婚。

    当时同为罗什大师的弟子还有一个名叫道标,道德和才华跟道恒一样,都很出众。

    姚兴听闻道恒和道标两个人的名声后,觉得他们有经世济国的才华,异想天开的旧习复发,居然想要据为己有,想要他们脱下僧衣,穿上官服,让他们来帮助他治理国家。

    于是,姚兴派大臣姚显游说二人从命,姚兴同时亲自写信给二人,表达他渴求贤才的真诚而急迫的心意,希望二人不要以“守节为辞”。道恒和道标则在回信中态度坚决地说“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披上这出家之衣,便早已发誓永不还俗,一生只研习佛法,不参与世俗之事。

    然而姚兴仍不罢休,又转求他们的师父鸠摩罗什劝他们从命,什师自然爱徒心切,反而在姚兴面前为两个弟子求情,希望姚兴成全他们的修道之志,勿以皇权逼迫还俗。

    但姚兴还是不死心,之后又屡屡下诏,逼迫道恒、道标二人还俗为官。甚至派人强行缉捕二人入宫,好几次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朋友的帮助下才避开追查。

    道恒见此情形,知道势所难逃,不禁慨然长叹一声:“益我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能增益我财物的事,也在损耗我的精神;能让我做官、增长我的名声的事,也同时会给我带来杀生之祸。

    之后道恒便回到了他的家乡蓝田,隐姓埋名,遁形于人迹罕至的终南山蓝谷,并在蓝谷里建了“悟真山舍”,他把在长安翻译的很多经典带到了蓝谷,这些都成了日后吸引无数佛子来到蓝谷研习的佛学珍宝。

    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姚兴被东晋刘裕所灭,道恒也在同年于悟真山舍中圆寂,春秋七十二,有著作《释驳论》《百行箴》等传世。

    可能道恒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之后的蓝谷佛教日益发达,百年后他的“悟真山舍”变成了“悟真寺”。再其后,很多人沿着他的足迹成为高僧,他命名“悟真”两个字也一直沿用了一千五百多年,真应了隐士张忠的那句话:“若能出家,必能光显佛法”。

    有人也许会问:“道恒法师既然真的有经世济国的才能,又有皇帝礼请之大好机缘,何不脱下僧衣,穿上官服,辅佐君主,治理天下呢,不是更有意义吗?”此话乍听似乎有理,其实不然。

    要知道,出家修道至尊、至贵、至重,连顺治皇帝都曾感叹: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世间一切,无论善恶美丑,尽属生灭无常之法,而佛法中所要追求的是不生不灭,超越一切世间的永恒的解脱之道,佛法是要给人最彻底,最究竟,最恒久的利益。出家人的眼光落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框架之内,时间上,有无始的过去、无尽的未来;空间上,有十方世界,重重无尽。在如此广阔的时空框架下看,人生直如电光石火,生命在无边的宇宙中像一粒微尘一样渺小和短暂,即便是所有的国与国的争斗都不过是蝼蚁之斗、蜗角之争罢了。大丈夫出家,一心念道,可以在这极其短暂的人生中脱离轮回,甚至成为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的佛,自己得到此殊胜利益,也同时让天下人得到此利益,止息众生无止境的痛苦轮转,这岂不比辅佐一世君王,令全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有意义、有价值千万亿倍?为天下人谋一世之福,不过如划一根火柴,光微且弱,瞬间灭去,为一切众生除万劫之轮回,则如擎红日普照大地,光达四极,永辉世间。

    道恒法师在世间最高的权势威逼之下,誓不低头,犹显修道人的大丈夫风骨气魄,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勇卫道精神足可为天下所有修道人的楷模!

    三、悟真寺开山者净业法师

    道恒法师圆寂后不到两百年,悟真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在此开山建寺的高僧净业法师,道恒法师的悟真山舍也由此改名为悟真寺。

    释净业(564—616),隋朝人,俗姓史,汉东随人(今湖北随州市)。

    净业幼时刚会识字读书之时便有缘接触到了佛法。由于他禀性纯善,天资聪慧,乡里人都称赞嘉许他为“贤者”。

    到了能够独解经义的年纪时,净业便毅然地辞亲割爱出家了。出家后的净业,威仪举止安祥稳重。持戒精严无犯,如霜之清、冰之洁;受具足戒后,精勤研习经律论三藏中的律藏。

    后来净业遇到净影慧远大师,深心仰服于他,遂拜于门下,在慧远的指导下开始研习《涅槃经》。

    这位慧远大师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净影寺修行的高僧。佛教界为了区别他与另一位佛教高僧东林寺的慧远,习惯称他为净影寺慧远。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和三论宗开宗者吉藏合称为隋代三大师。慧远博宗诸学,精通文理,世称“疏王”、“释义高祖”,是中国佛教界隋唐时期的集大成者,他的《大乘义章》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慧远又被后人称为“护法菩萨”,据《续高僧传》记载,北周时期,武帝灭佛,命废经像,僧人还俗,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都不敢提出异议,只有慧远对武帝说:“今天陛下以为有王权在身,就破灭我佛三宝,你可知道阿鼻地狱所收之人是不分贵贱的,难道你就不怕将来下地狱吗?”慧远虽未能改变周武帝灭佛之心,但却保留了大量佛经。隋朝佛法大兴,慧远在净影寺讲授佛法,所讲出疏,纲目具备,文旨允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僧。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召六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慧远位居六大高僧之首。

    慧远大师应隋文帝诏令入长安弘法时,净业也背负经书陪同大师一同入城,日夜相伴左右,尽承师学,妙悟涅槃幽深玄理。

    其后慧远圆寂,净业又投师于昙迁禅师门下,学习摄论。

    昙迁禅师,少年时代便精通《周易》、《老子》,在隋代佛教界,昙迁称的上是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玄奘曾专门前往拜访学习《摄大乘论》的慧休就是听闻昙迁的宣讲而精通《摄大乘论》的。智偐法师,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大师的师父,他一生中的五位师父中其中有四位都是昙迁的弟子。昙迁到达京城长安不久,就成为佛教界的领袖之一,很得文帝的崇信。《佛祖统纪》记载:开皇七年,诏昙迁法师为昭玄大沙门统,沙门统也就是当时的沙门领袖。

    昙迁器宇恢弘,思想深邃,城府甚深,他对净业钻研仰就佛学的至诚之心赞赏有加,赞他为自己的知音,对他十分的爱惜,倾其毕生所学善加导引,净业也一心仰受禅师所教。

    开皇十三元(公元593年),隋文帝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净业得到昙迁禅师的举荐,第二年便离开长安到终南山,准备悟真寺的修建。

    净业建寺得到了京州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在依山临崖的幽林之间建起了规模弘大的藏经阁、千佛殿、观音堂、三宝堂和寺南沟旁的弥勒阁及房庑庭阶。同时,在悟真寺至碥口的蓝谷西崖绝壁,修建了连通谷口内外的栈道和行人停息的石龛与进香阁。历时三年,寺院方才完工,并正式称名为“悟真寺”,这一年是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到今天,悟真寺名字已经沿用了一千四百一十多个春秋。

    隋文帝当年尚未登基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天竺沙门,得到了沙门所赠的一袋佛舍利,沙门曾言:“此是大觉遗身,若使之广显于世,则来福无疆。”佛教《大智度论》中说:“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由于这个缘起,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将舍利交给昙迁禅师,敕令在全国三十多个州建舍利塔,同时派功高德盛的出家名德分送舍利到各州供养,悟真寺当时也是建造灵塔奉藏舍利的京郊寺院之一。

    净业建寺之举远近闻名,德重一时,后受时人推举,奉诏送舍利于交州景藏寺。在这个过程之中,发生了很多奇特灵瑞的感应,“屡兴别瑞,传言不尽”,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景藏寺供佛舍利的大殿中原塑有一尊极高大的菩萨像,众人合力也无法搬动使其移转方向,净业把舍利安奉好的第二天,塑像居然底座未动,上身自行扭转头身,面朝佛舍利的方向,其外状一如同天然塑成,周身不见一处损坏。

    菩萨像何以转而面朝佛舍利方向呢?原来,在佛教中,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尚未圆满。而佛是悲智圆满,觉行圆满,故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将遇君王,自然要臣服礼拜。佛为老师,菩萨为弟子,弟子师事老师,自然如子孝母,佛门有如是之理,故才有如此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一幕。

    其余感应,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中都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

    隋大业四年,净业受诏回长安鸿胪寺教授来自日本、新罗、高丽的学僧,鸿胪寺是唐代专门负责接待周边少数民族使臣和外国使节的机构,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唐朝长安城,鸿胪寺可谓承担着重大外交任务。净业在鸿胪寺不但教学内容丰富,且教学形式多样,常带学僧们走访大寺,问津佛道,增长见识,净业深受当时学僧们的仰佩尊敬。

    五年后,净业又奉诏入住长安禅定寺。禅定寺与悟真寺渊源颇深,此寺缘起于建筑大师宇文恺营建隋朝都城时,因为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低下,于是建木塔以补之,塔成高达97米,周回120步,大业三年,隋炀帝为纪念隋文帝,后依塔建寺,寺名禅定寺,此寺历代倍受帝王重视,寺中僧人多数是帝王从全国各地召请而来,都是当时之世高僧中的精英,史料中曾载“天下伽蓝(寺院)之盛,无过与此”,而悟真寺绝大多数高僧都僧受诏入住过。唐朝李渊立国后,于武德元年(618年)禅定寺改名为大庄严寺。

    大业十二年,净业突然要从长安返回终南山悟真寺,临行前与从前的学生告别说:“此次一去,便不再回来了。”果真其后不到半个月,净业便圆寂了,世寿五十三岁,此时是在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弟子们遵照净业遗嘱,将净业的尸骨露放于山间松树下,与山中虫蚁鸟兽结缘,供它们采食。

    净业法师与悟真寺的缘份甚为深厚,悟真寺因他而命名;悟真寺因他而呈现出宏大的建筑规模;悟真寺因他而成了全国顶尖级佛学重镇,他承接了慧远、昙迁两位佛门宗师级人物精深的佛学造诣;悟真寺因他而有了光明的未来,他慧眼独具,恭请高僧慧超法师驻锡悟真寺,而慧超又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法诚、保恭、慧因一大批悟真寺后继之高僧。

    正是与悟真寺甚深的因缘,净业心中深深眷念着悟真寺,他选择在悟真寺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他把一生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悟真寺,连死后的尸骨也与悟真寺所在山上的众生结缘了。

    四、慧思大师的高足慧超法师

    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世称“东土小释迦”,一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隋炀帝未当上皇帝前即在他处受菩萨戒,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作“天台三大部”,临终正念往生西方净土。他的老师慧思大师,是天台宗三祖,少有人知的是,慧思门下还有一个得意弟子,也就是智者大师的师弟,慧思赞之为“得忍人”的慧超。

    慧超受净业法师的礼请来到了悟真寺,一时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佛子前来悟真寺拜谒请教,其中不乏当时大唐僧统保恭这样的名僧。

    释慧超(公元546—622),隋唐时丹阳建元人(今江苏南京)。

    他生性温和、善良、仁慈。年纪很小便厌倦于世俗生活,于是出家修习佛法,平日以诵读《法华经》为业。

    慧超后来听说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慧思禅师对《法华经》的造诣甚为精深,于是便和天台智者、仙城慧命三人同拜于慧思禅师门下。在慧思门下,慧超经过数年的精勤修行,终于彻悟“法华”玄旨。

    慧超行持谨严,智慧高远,德冠时贤。慧思曾在众弟子前赞叹慧超的修行境界:“超之神府,得忍人也”。

    隋朝初年,天下刚刚统一,慧超随之北上,至河南嵩山采药坐禅,欲在山上度过余生。后来隋朝太子杨勇召集全国的高僧名德会于长安,因为慧超出类拔萃的佛学造诣,杨勇特别留他在长安,悉心供养。此时慧超虽名振天下,且得到太子的倾心供养,但他本人却依旧言行谨慎,一心在道,毫不顾眼于眼前世间荣华。

    后来杨勇被废除太子,慧超便移居定水,在定水仍然是德音远播,道俗无不归仰。其后在定水遇到终南山悟真寺的净业法师,净业钦佩慧超的道德修持,诚恳地邀请他驻锡于蓝田悟真寺,于是慧超便从定水来到了悟真寺,在山中,慧超与净业共隐居了八年。

    仁寿三年,隋炀帝在长安西南置禅定寺,迎请昙迁禅师入往,同时诏请全国名僧高德120名同居行道,慧超也受诏离开悟真寺来到了长安。在长安留居数年后,慧超屡屡托病请求回终南山,皇帝最后没办法,只好许其回山,这样慧超又回到了悟真寺。

    到了唐朝初年,慧超的声名荣望比以前更盛,长安的名僧慧因、保恭等都仰慕他的高德,纷纷来到终南山悟真寺向他请教佛法。慧超常在山中松树下、岩石上与大众论讲佛经义理,大众听完后莫不欢喜感动,纷纷赞言:“超公所讲,真是出离生死大法之心要精髓啊!”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慧超因病卧床,弟子们忍不住涕泪交流,跪倒在师父床榻前。慧超安慰大众说:“如同我经常对你们讲的,能长生不死,也不为之欣喜;即便晚上就要死去,也不为之悲伤。”凡夫贪生怕死、厌死求生本是常情,慧超却能够在死亡面前如此豁达洒脱,这在于他超凡的定慧功力,恒住于空性境界之中,外见生死幻相,内心却如如不动,正如一首偈子所说“生既无可恋,死亦是奚足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学佛人,身体健康时候什么空慧玄妙的道理都可以说可以讲,然而生死真正摆在面前之时还能拿出这样的空慧是不容易的。

    慧超为众弟子做完最后的开示,便起身面朝西方禅坐,过了一会儿,慧超忽合掌而言:“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话音刚落,便坐化而去了,面容不改,如入禅定,春秋七十七。

    弟子们把慧超的肉身放于山间松石上,一个月后视之,坐姿颜容肤色没有丝毫改变。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听说此事,特地派人察看,果然是端坐如生,秦王也不禁叹为稀有,钦服不已。慧超逝后肉身一月不腐,诚然世所罕见,此是慧超不凡之戒定慧熏修而成。史上有六祖惠能大师亦是肉身不坏,其肉身一直保存到今天,供奉在韶关南华寺里。

    慧超自九岁入佛道直到圆寂,诵《法华经》五十多年,计一万多遍,种种灵瑞感应不可胜言。北周武帝下令禁佛时,为躲避这场佛门浩劫,慧超藏进一座瓦窑之中,三年之间没有出来过。后来武帝驾崩,政令被解除,慧超才从窑中出来,。临走前他找到窑主说:“贫僧在这座瓦窑中已经诵《法华经》一千余遍了,你可以将窑扫洒干净,平日焚香供养它,不要再用它来烧瓦了。”窑主听了权当作笑谈,丝毫不信,仍然像从前一样用其窑烧瓦,孰料烧出的瓦居然片片皆作莲花的形状,窑主大为惊骇,叹服慧超有道,悔恨有眼不识高僧。

    慧超可说是悟真寺前期之核心人物,因为他道高德重,受净业之邀来到悟真寺,而后之法诚、保恭、慧因亦无不是被其精深的法华造诣吸引而来到悟真寺。也许正因为他对“法华”精深造诣的深远影响,此时期整个悟真寺《法华经》的信仰气氛非常浓厚,寺中诵《法华经》的感应也极灵奇丰富。

    然而,《法华经》毕竟与净土经典有着甚深渊源,经中“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完全可以为净土宗念佛往生成佛做一大注脚,经中作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的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普现三十二相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也无不透露出导归净土之消息,正因为此,自古佛门就有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史上最有力的事实证明莫过于智者大师了,他以天台一宗创始人的身份,一生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矢志不移。

    所以,悟真寺在前期法华信仰如此浓厚的背景下孕育出净土宗并不是偶然的。

    很快,悟真寺僧人启芳和玄果便从净土高僧道绰大师处访得念佛之道,悟真寺迎来了净土宗的春天里最早开放的花朵。

    五、悟真寺净土法门之先达——启芳和玄果

    释启芳,华阴人。贞观初年,他和玄果法师曾到山西玄中寺道绰大师处游学,在那里,二人遇到了僧人僧炫。

    僧衒是山西并州人,他本来学别的法门,对于了生脱死并无把握,九十六岁时偶然读到道绰禅师所著《安乐集》,晓得念佛法门的殊胜安乐易行,知道只要念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于是毅然放弃前所修法门,安心专修念佛,由于他年事已高,行将就木,旦夕近死,故而修行非常勇猛精进,他每天礼佛一千拜,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万遍,五年间从来没有丝毫懈怠。101岁那年有一天,他突然告诉身边的人说:“阿弥陀佛授我香衣,来接我来了,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列在阿弥陀佛两边,虚空中遍满了化佛菩萨,从这里往西看去纯是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话说到这里便往生了。启芳和玄果亲眼目睹了这殊胜的往生一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刹那间摒弃了从前的修行观念,完全接受了道绰大师的称名念佛法门。

    贞观九年,启芳和玄果回到了悟真寺,两人共同发愿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他们共折一杨枝,放在观世音菩萨像的手中,发誓说:“如果我们念佛能够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愿此杨枝七日不萎!”七天之后,杨枝仍然鲜活翠绿,两人大为欣喜,于是从此念佛更加精进勇猛。

    在一次结夏安居时,二人同时闭关念佛,很快同时证得了念佛三昧,屡见极乐胜境。

    当时的佛教界,流行一种“别时意”的学说,即“摄论宗”的大德们在解释净土法门时,普遍认为凡夫念佛并不能够当生就能往生西方净土,念佛不过是在今生是种植一点善根,积累一些功德罢了,等功德积累足够的久远劫之后方有可能往生,这种说法在当时非常盛行。然而佛在《观经》中却明言:善恶凡夫临终念佛,哪怕只有十声、一声也当下往生西方。天下的净土学人,无不纠结迷惑于此,欲修净土,却看不到当生得度的希望,心中难以决疑。

    启芳依道绰大师之教当然知道摄论宗人错谬的解说,但为了能够为天下所有人决断此疑,故而发愿在梦中见阿弥陀佛,亲问此事。

    启芳刚发愿的当夜,即三次梦入圣境。第一次,他梦见一广大的莲池,池中有八功德水,开满了四色莲花。池的西南方有一个极高的楼阁,启芳从阁楼上走下来,走到莲池东北岸,见有一高约两丈余的宝帐。启芳忽然一下飞进帐中,但只半身进入宝帐,须臾出来,向宝帐西方走去,那里有一宏大的殿宇,殿中有一大德告诉启芳说:“只要修净土法门,都能生到此宝帐之中。”

    第二次梦中,也是前所梦之广大的莲池,在池的北岸,启芳看见观世间菩萨全身金色,面朝北方,垂脚坐在池边,庄严神圣而又优雅闲适。启芳心大欢喜,感动莫名,走向前去,手捧着菩萨足而顶礼于地,起身时清楚地看下菩萨脚下有千辐轮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足下毂网轮纹,辐即车轮中之辐)。

    第三次梦中,还是那个莲池,启芳来到莲池的南边,面西而立。莲池往西,全都是愰漾浩翰如大海的池水,水中开满了微妙香洁的四色莲花。此时,忽然见阿弥陀佛自西而来,佛身金色,相好庄严,光明无量,启芳即刻头面着地顶礼弥陀,礼拜完后,即在佛前胡跪合掌,至诚地问阿弥陀佛说:“我们这样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依照净土经典一向专念您的名号,能够往生您的极乐净土吗?”阿弥陀佛即刻回答启芳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论善恶,无论僧俗,无论净秽,但能念我名者,皆可当生即得往生我土,切勿生疑也!”

    启芳三睹圣境之后,心大欢喜,且佛于梦中证言念佛定生,天下无数净土学人之大疑由此而决。

    启芳还有一次梦见自己身在此娑婆世界,突然回头向西望去,见极乐世界大地,平坦如镜,纯金而成,回首再看娑婆世界,则唯有山川、丘陵、坑坎,东西方之净秽粗妙差别,无法用任何言辞来说清楚。

    启芳还有次在定中见到一名叫法藏的僧人,驾一辆大车来迎启芳。启芳则见自身坐在百宝莲华上,一刹那间便成佛身。后来启芳又见三道宝阶也向西直去——第一道阶上全是在家居士,第二道阶有僧有俗,参差不齐,第三道阶则只有出家僧人,法藏对启芳说:“这些都是往生的念佛人”。

    5天之后,启芳和圆果在一起念佛时,忽然听到空中有钟声响,二人同言:“钟声,我辈事也!”二人心如明镜,一闻钟声便知是佛来通知他们往生西方的时候到了,于是二人即刻同时坐化而去。

    六、静藏法师与悟真寺玉泉院的奇特缘起

    善导大师的时候,悟真寺有六大建筑群落,其中有一处叫做玉泉院,这玉泉院原来名为玉泉寺,关于这玉泉寺的来历还有一段奇特的因缘,这段因缘跟悟真寺一个高僧有关系,这位高僧就是静藏法师。

    静藏,隋唐时期泽州高都(今山西高平)人,俗姓张。年九岁出家,投师于清化寺诠禅师。禅师对其训诲教导不倦,静藏数年间德行道业日进千里。受具足戒后,静藏喜好习定,定而生慧,久之,佛法的幽玄之处无不通达明晓,在当地有很多信徒归仰于他。

    静藏二十三岁时曾发弘誓愿言:“大丈夫出家离俗,以佛之释姓为己姓,岂可不立志作僧中之龙,令佛法之精义普流于四海天下乎?”

    他听说同乡的高僧净影慧远大师受诏在长安中大弘法化,便前往参学,不过他去时慧远已经移居别处,于是在长安城遍访诸师,四处采论听法。由于他所偏求的仍是慧远所精通的《十地经论》和摄论学,故最后仍回居于净影寺。

    隋大业九年,由于静藏声名久闻于朝廷,被皇帝召入前悟真寺高僧净业所任教的鸿胪寺教授外国学僧。由于东方来的学僧们世居偏狭蛮夷之地,本性中存有凶残暴戾之气,教授他们佛法向来颇不容易,然而静藏却能善察根机,循循接引善诱,外国学僧们个个景服于他,敬承仰受法训。

    受到净业和静藏教诲的日本留学生,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开始陆续回国,他们在中国滞留分别有十年到三十一年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众多的留学生也不时出入悟真寺,学佛求法,应获益匪浅。悟真寺至今还在日本享有盛名,除了善导大师的影响,大概还与此段历史有关。

    净业和静藏的学生们由于多年在名德风范的耳濡目染下,没有辜负两位恩师的期盼。他们学成回国后,各展所学、尽显其才,以各自出色的业绩书写了日本大化革新和佛教隆兴的历史篇章。不少人参与了政治革新,按照隋唐律令,实施班田收授,设置八省百官,颁布兴佛诏书,成为了日本大化革新时期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

    武德初岁,静藏的俗家弟子太仆卿宇文明达,因为过去曾在静藏处受居士戒,他们全家人都受教于静藏,对静藏非常恭敬承顺。

    有一年,皇帝下令使宇文明达到河南河北招抚当地贼寇,宇文明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无奈皇命难违,临别前辞别静藏,静藏送行前对他说:“世间无常,佛早已警悟我们,古人也常说离别容易再会则难,希望你能把这些话常存心间,信受奉持在心。”宇文明达过去就知道静藏一向能预知未来之事,过去曾发生很多事情都证验无爽,听了静藏的话,宇文明达不觉悲从心来,扑通一下跪倒在静藏面前说:“弟子如果此次衔命而去,果真不能回来,希望师父能以无上道力拔荐超度于我!”

    果如静藏所料,宇文明达刚到相州便被当地的贼寇王德仁所杀害。宇文明达的儿子宇文世寿得到消息后,悲痛万分,一日上奏于皇帝:“微臣的父亲宇文明达奉皇帝旨意,安抚地方贼寇,忠心耿耿,竭诚奉国,不料却被贼杀害,父亲为国为民而死,于朝廷有功,他生前笃信佛教,希望皇上能够允许我为父亲在蓝田散谷里建一座寺院,并请度僧二十人,以此功德超拔我父!”皇帝当即应允,问取什么寺名,宇文世寿回来后询问静藏,静藏答说:“王顺山,上有润玉,下有流泉,寺院可名为玉泉。”

    其后皇帝诏使静藏住持玉泉寺,由于他与净业同出清化寺,相互熟识,又多次造访悟真寺,故而对这里情况并不陌生,寺院的殿堂楼宇回廊等皆是静藏亲自指挥建设。

    寺院建好后,远近四方道俗都进山朝拜,问法求道,静藏一一处以法药,救疗苦病。时间既久,当地百姓慢慢都得到佛法的润化,安于时世,各顺其志,恢复各自的本然天真佛性。

    数年之后,高僧空藏驻锡玉泉寺,他以其不可思议道力神奇地令枯泉复流,一举让天下更多的人知道了玉泉寺。

    几十年后,善导大师的时代,由于玉泉寺与悟真寺同处于玉润山,一在山南,一在山北,又有净业以前修的栈道想通,悟真寺便改玉泉寺为玉泉院,成为了悟真寺面向广大信众弘法的下院。

    武德九年十二月,静藏因事入长安城,不料遇染时疫,病殁于京城,春秋五十有六。

    佛教凡事讲缘起,凡事皆是因缘果报,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的。因就好比种子,缘就如同阳光雨露,长成的树苗就是果报现前。有种子,没有阳光雨露,种子长不成树苗,只有阳光雨露,没有种子,自然也长不成树苗。宇文明达正因为有临死前乞求静藏超拔之愿因,又有其儿子皇帝面前提议建寺之助缘,才有后来玉泉寺建成铸就功德之果报。玉泉寺的修建对宇文明达的超拔有没有作用呢?一定是有的,玉泉寺后来历代无数人来此出家修行弘法,传播佛法,造福数代,可说皆赖宇文明达最初这一段奇特缘起之功德。

    宇文明达被贼惨杀,客死他乡,本属横祸恶事一桩,这本是他宿生恶业所感,但却因为他与佛法深厚之因缘,恶缘转成了佛缘,业障转成了功德,这岂不是佛法不可思议之明证耶?

    七、道感竭泉复流的空藏法师

    释空藏,俗姓王,祖上是山西晋阳人,后来移居雍州新丰。

    空藏的母亲在怀他时,便自然不想吃酒肉五辛,父母知道是腹中胎儿影响所致,料知所怀必是异人,所以对胎儿倍加爱护,宝之如珠。

    空藏生下来后,一天比一天显露出来与众不同的虚灵与聪颖,小时候便志意高远,喜读经典,心中常存济世拔苦之念。

    在佛教历史上,悉达多太子十九岁的时候出家,数年修行后成为“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的佛陀——释迦牟尼佛,空藏十九岁时,想要与佛一样年十九而出家,然而父母却因为只有这一个独子而坚决不从,于是一天,空藏突然在他父亲面前四仰在地,不起不坐,不吃不喝,连续七日七夜,发誓许诺出家方起,父母百般求劝,毫不济事,最后唯恐儿子死在眼前,万般无奈只好含痛同意他出家,由此可见空藏出家志愿之坚刚果断。

    辞别了父母的空藏,在蓝田王顺山剃度落发后,便仍在山上办道用功修行。开始他只是背了六斗面上山,每天吃二升,打算作为一个月的口粮,可是这袋面居然吃了三年还没有吃完,原来,空藏在山上每日勤笃地禅坐诵经修行,精诚至极,竟感得装食的鼎器时时自然生出粮食,供其食用。

    空藏后来依止于判法师,住在蓝田龙池寺,他从师所教,修行特重于读诵研习经典,他每日诵经万言以上,数年合计诵经超过三百卷。三论经典和涅槃经典,都是他所研习的非常精深的,而且皆蒙印证悟得到了经文奥旨秘髓的。

    道高德重的空藏渐渐声闻远播,远近道俗都十分仰慕尊重他,后来皇帝诏使他入住于长安城的禅定寺。

    唐朝初年,举国开始崇兴佛法。空藏又被皇帝诏住于长安城金城坊会昌寺,在此寺中,上到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特闻空藏盛德,为之提供的供养极多极富,空藏可说是荣耀光显于一时。

    然而空藏本人却厌于眼前的繁华浮云,他志存清旷,本性中更爱乐于寂静的山水,逍遥自在,放情山水的生活。每年的春天,他都会离开繁华的都城,浪迹于京郊的山色风光之中。

    有一次,空藏来到终南山玉泉寺,此寺是前代高僧静藏所修建,他见这里林幽谷美,山色叠翠,秀林满目,清泉碧流,沁人心脾,是一块修行与弘法的绝胜佳地,于是便生出于此终老的念头。

    后来空藏果真移居此地,在此驻锡数年之间,信众闻空藏威名一时来聚如山,空藏为大众忘疲说法,化导开悟群迷不知其数。

    贞观年中,蓝田气候极度干旱,草枯苗焦,山泉俱竭。曾以玉泉流溪而闻名的悟真寺美景,由于断流而不复存在,更可堪忧的是寺内僧众的生活用水也成为一大困难。

    为此,空藏备设烛台香案,虔诚求赐,至心祈请,不多时,天雨滂沛,玉泉也随即涌溢而出,流溪佳景又重新复还,这一奇异景象,在当时让远近僧俗惊叹不已,大众欢腾雀跃,对空藏深不可测的道行和德能钦慕有加。如今一千四百年过去,悟真寺玉泉流溪依旧如新。

    空藏一生宠辱不惊,名闻利养不涉于心,济度群生的悲心殷重而急切,从不花费分秒的时间在对众生无利益的事情上。每次讲法前,他都仔细地作讲义,分发大众,以方便记持。他每日礼拜贤劫千佛一遍,三十年间夜不倒单,胁不沾席,常坐不卧,一心专注于佛法之上,种种勤笃的事迹难以具述。

    空藏最后圆寂于长安会昌寺,时在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春秋七十有四。死后尸骨葬于离悟真寺不远的龙池寺旁边,在这里有后人起塔纪念。当时道宣律师曾来此亲睹空藏遗骨,在《续高僧传》中如此记载:“视其髅骨,两耳通明,顶有双孔,眼眶各窍各有三焉。”道宣深服其德,禁不住叹为异人异相。

    八、悟真寺大规模扩建者法诚法师

    释法诚(563—640),隋唐高僧,俗姓樊,雍州万年(今西安灞桥区)人。法诚从小在蓝田王效寺出家,师事沙门弘和。

    弘和是当地人人人尊崇、目为圣者的高僧。过去曾有人想要加害于他,夜间持刀在弘和住的地方,刚一进门即见室内猛火腾焰,原来是有护法神在保护高僧,欲害之人见此异相,大为惊骇,遂悔恨而还。

    法诚师事弘和多年,恭敬承顺师教,时常勉励自己一生以敷讲《法华经》为己任。后来弘和又遣使法诚投师于禅临寺的相禅师,在禅师门下习禅定之学,很快法诚便入其堂奥,德行学问日进千里,深得众人仰慕。

    隋文帝听说法诚后,非常钦佩他的道德学问,下诏请他规范全国的僧戒,法诚上表推辞不就,因怕由此触犯龙颜,上表后即马上负笈长游他方。

    几年间法诚游历了全国的名山大川,一路访师问道,最后来到了终南山悟真寺,在这里得以与慧超一见,他非常钦服慧超的道德,又喜悟真寺清幽的环境,便决定栖留此地。

    法诚刚到悟真寺时,所住的茅屋非常狭小,除了睡觉地方,屋子只够放一张椅子,外面的空间也很局狭,经行用功时不小心就有可能跌下深谷。

    于是法诚发心重建悟真寺,在王顺山上重新划迹伐林辟地,四方募化,得到了京邑名僧的大力资助,从大业年中即开始为寺院修葺屋宇,房漏壁残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数年后,大功告成,宽敞的寮房代替了狭小的茅屋,瓦片挡作的窗变成了疏朗的房檐走廊,寺院建筑与山势地貌有序而自然地协调统一,巍峨壮观,气势恢弘。

    后来法诚又在寺院南山岭上建华严堂,在堂前树立石幢,建造石刻金刚座,立释迦佛像供奉。同时在法华堂西北修建了南多宝佛塔,并分舍利供养。在东北建起了钟楼;在东南修建了法华台,形成了与原有寺院南北对应的又一大建筑群落,这即是悟真寺上方南院的来历。

    这些工程非常浩大,延绵的殿宇堂庙填满整个山谷,蔚为壮观。道宣律师曾来到过这里,在著述中也掩不住惊叹赞美之情,如是记载道:“前对重峦,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雷霆,余曾游焉,实奇观也。”

    法诚专志于法华三昧的修习,平日用功甚为诚笃。一日梦中见普贤菩萨,菩萨劝他在山寺中书写“大教”,法诚心中思惟,大教之意应指大乘,大乘乃诸佛智慧所宣,诸佛智慧偏在般若诸经,于是便发愿书写八部般若经。

    法诚于是以重金请来当时书法造诣甚高的弘文学士张静,令其在寺中受斋戒,口含香,身着新衣,恭敬书写。

    法诚将写完的经卷放在案前每日虔诚焚香供养,由于他克心专注至极,竟感得种种奇妙异鸟飞入堂中,时而空中徘徊飞舞,时而落在经案上,凝神静观法诚,每只鸟儿都驯服可爱,久久才飞走。

    其后法诚又在悟真寺中造画千佛,当时有鸟儿飞到画佛的匠人背上,久久不去。经像完工,举寺庆典之日,平时常来的祥瑞的鸟儿们忽然在这一天反不见一只,法诚心中甚感奇怪,无比怅然面对眼前四面的山峦说:“瑞鸟既不来,说明我法诚真的德行不够,大概我平日心中有种种染污的心念,故有今日之表征吧!”

    谁知他话音刚落,鸟儿们一下子突然同时飞到寺中,数量比平日更多,鸣叫之声也比平日更加清亮婉转动听,鸟儿们在空中回旋不已,猛然一下冲入溪水之中,奋迅而浴,抖动着水珠出来后即翔逝于天空之中。大众观之异常感动皆大欢喜,叹未曾有,纷纷赞叹法诚的不可思议功德道力。

    法诚法师至诚恭敬供养佛经感得异鸟呈祥感动了无数后人,所谓诚极则明,诚极则通,至诚到极处便会有种种神妙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亦常常引用法诚的典故说明学佛人发至诚心的重要,屡屡叹言:至诚恭敬,实为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本!

    关于法诚不可思议之修行境界,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离悟真寺不远的村上有一个法诚的俗家弟子,仰慕法诚道德,一直供养法诚,后来居士家中忽然遭遇严重的传染病,家里上下长幼十几口人都病至危笃,居士来到悟真寺找到法诚,祈求法师能够以佛门道力解救,法诚引领居士到法华堂的两位护法神像前,指着居士朝护法神说:“这位施主,对佛菩萨信心真实,心无谄曲,现在全家同患疾苦,你们可以去为他家人除却此劫!”

    后来居士回到自家,听到家人说同时看见有两个天神来到他们家中,用手一个个抚按患者身体,全家人皆在天神抚按当下都应时痊愈了。

    贞观十四年夏日末,法诚忽感微疾,心中自知离谢世不远,发愿要往生到兜率天。一日,澡浴之后,忽交待身边弟子丧事宜俭,还托着病躯亲临现场督造自己的丧葬用具。

    到那一月月末的一天,天快亮时,法诚忽一个人在屋子里兀自对门外说:“你们既来到,直接进屋便好,何用一路弦歌鸣乐?”说完回身对侍者说:“有天童子来迎接我了,现在就在门外等候,我要走了。你们好好地持佛正戒,不要有所亏失,否则将来就后悔莫及了!”说完竟然从口中放大光明烛照整个房间,在场的弟子都闻到有奇异的香气芬馥一室,法诚此时便庄严安详地端坐而逝了,逝后观之仍俨然如生。

    法诚居住悟真寺23年,生前主持上下寺院大规模扩建,功德卓著,有名士为他撰文勒碑。现碑石损毁,仅余一残角,今天仍保存在悟真古寺里。

    法诚有个弟子名叫杨难,蓝田县人,年过半百方学佛法。他听说悟真寺法诚法师道德隆盛,于是便拜在门下。法诚法师教他读诵《法华经》,数月间便诵读通畅无碍,杨难平日反复读诵,昼夜不歇,白天作世务之时也讽诵不绝,后来杨难无疾而终,后人将其埋在了蓝谷。多年后,悟真寺僧人偶然听到地下诵读《法华经》的声音,刨开地看才知道是从杨难的颅骨发出的,颅骨已然枯槁,然而唇吻与舌头鲜润如同活人,从唇舌处传来讽诵法华经文的声音,词句异常清晰,法诚法师命人用石函盛装颅骨供养起来,置于千佛殿下。从此以后,每到夜间悟真寺便有诵经之声自千佛殿石函而出。长安士女听说悟真寺有此灵异,一时纷至沓来,观者数以万计。

    九、德感二龙的慧远法师

    龙,对于人类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谁都知道龙的形状;说陌生,一般人谁看到过真龙?

    在佛教里,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龙属于护法神一类。佛经中常常出现的“天龙八部”即是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护法,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

    有人说,既然有龙,我们为何看不见?因为龙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龙的大定。龙的能大能小,能粗能细,能飞能游,种种神通变化,都是由它的定力所来,所以叫“神龙”。今天我们也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

    龙常能行云布雨,慈云大师于《天竺别集》卷上称:“得一滴水,散六虚以为洪流”,这即是龙行云布雨之说明,龙并不是吸海水以降雨,而是以其神力加持一滴水成无数。

    因为龙前世往往是修行人,而且根机很猛利,但戒律松弛,故堕为龙身,然而龙毕竟是修行者,对佛法颇有悟性,悟真寺就曾经发生过高僧感化两条龙的故事。

    释慧远(597—647),隋唐高僧,俗姓杜,京兆(今西安人)人。

    慧远小时候便与普通儿童不同,不好玩耍,喜欢沉思内省。年方十岁,即投师于佛教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大师出家。

    吉藏大师出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本姓安,为中国佛史上著名翻译家安世高的后代,吉藏七岁时从兴皇寺法朗出家,他从小就聪明绝伦,记忆超凡,对法朗的讲述过目不忘、闻即能诵。十九岁时处众复述法朗讲义,一字不漏,每当讲经之时,法朗常令吉藏代讲,这样逐渐名声大振,传遍京城。隋建立以后吉藏受别请进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经十五年,听众常不下千余人,并著章疏,故后人称“嘉祥大师”。隋炀帝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别请吉藏奉召入慧日寺,著述三论著作。

    吉藏大师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居住真际寺圆寂,终年75岁,僧腊68年。圆寂前著《死不怖论》云:“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落笔而卒。吉藏大师为两代国师,深受陈、隋、唐三朝王室敬重。

    在吉藏大师这样一位宗师级人物的影响与引导下,慧远的道业日进千里。受具足戒以后的慧远,博文多识,讲《法华经》时多能自出心裁,都是自作科判释义,终成为吉藏大师门下的高足。

    慧远性情典雅,内心谦卑,在路上即便是遇到刚刚剃度的小沙弥,也必定下马致敬问好,有人问故,慧远答说:“沙弥虽刚出家,但同佛一样着僧衣,现僧相,要知道僧衣乃是三世诸佛一切圣贤清净幢相,连佛在世时都极恭敬他们,何况我这一介庸僧?”

    慧远平日诵《法华经》为业,由于其至诚勤笃,常有灵异的感应,他用的油灯有时晚上不添油也能数日间自己发出光明。

    晚年的慧远,远离嚣尘繁华,移居于山水幽静的蓝田悟真寺,在此居静处幽,闲适清净,自享修道的无为法乐,如此十有余载。

    贞观十九年夏,时雨不下,蓝田大旱,慧远大师在悟真寺启讲《法华经》,以此功德回向祈求天降甘露,远近道俗听说后,云集于悟真寺听经闻法。当时听众之中有两位特别的老人,长相殊异,过去又从未见过,他们每日都准时来赴法席,慧远发现后默记心中,准备有时间询问一下他们的来历,然而一直忙于讲法,没有找到机会。

    有一天,慧远讲到经中的“药草喻品”时,忽然天降甘露,大雨滂沱,下了好久,大众感动莫名、欢喜踊跃,庆喜持续日久的旱情终于得到了缓解。

    然而接下来三天里,前面的两位老人在法席中却未再出现,慧远不禁心中暗自纳闷。

    第四天,两个老人又同时拄杖而来,慧远赶快迎上前询问,开始两人左右言他,吞吐犹豫,后来慧远再三追问,他们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弟子本乃是龙,先前蒙法师慈悲讲说譬喻品,大开方便之门,使我等心开意解,深悟法华玄义,为酬报法师之恩德,故忽然降雨天下,可是天帝安排降雨的时间本尚未到,我们擅自洒降,违犯了天规,故被龙王罚以鞭笞,因此三日没来听法。”说毕二人便忽然不见,于空中消失。

    慧远大师感念二龙慈心好生之德,特别在讲经的平台上修建了画龙堂,将二龙化作的老者形象塑在画龙堂中,这便是悟真寺画龙堂的来历。画龙堂边的泉窟,清流细水,四季不枯。最奇特的景象是,天欲下雨时即生白烟,似乎是二位龙君的一种有意兆示,在告诉寺内僧众和过往行人,山雨欲来,早避为安。

    贞观二十一年七月,慧远因病圆寂于悟真寺,世寿五十一岁。

    二位龙君与悟真寺缘同渊深,或普赐甘霖,惠泽地方;或抑止水害,造福百姓,作了不少与民有益的功德事迹。为此,悟真寺的道德高僧便祈求佛法显灵,在蓝水溪谷凿下车龙与黄龙二大深潭,并造龙宫,供二位龙君栖息。直到今天,上游橡湾的黄龙潭和下游蓝岭的车龙潭还是人们争相睹胜和拜祭的泓澄碧水。

    十、善能统理大众的大唐僧统——保恭法师

    释保恭(542—621),俗姓崔,青州人,晋朝时举家南迁至建业,他的父亲超道是当地刺史。

    十一岁时,保恭投师于炅法师,法师为了探晓保恭的根机神采,命他背诵《法华经》,保恭只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即于当晚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炅法师惊叹之余大为赞赏,即刻度他出家。

    后炅法师圆寂,保恭有一次梦见有两条蛇从法师脚板钻出来,钻入自己身体,倏然惊吓而醒了过来。自此以后,保恭感觉心志忽然变得恢弘宽雅,倍于平时,身心出现前所未有的平静安详的觉受。

    其后保恭到善彻法师处听《成唯识论》,他听完后可以把法师所讲一字不漏地写在纸上,彻法师弟子有500人,莫不推保恭为法师座下最杰出的弟子。

    保恭受具足戒后,随惠晓禅师习禅定之业,他很快便得到很深的观行定境,深蒙晓禅师的印可。后又听《成实论》,心生疑阻,知自己悟解尚有未彻之处,于是四处访师问道,结果无人能解其疑问。后来遇到高昌嵩公讲《地持十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地持》大义他皆能明了,前面的疑阻也随之削去一半。保恭平日自修行持上依《地持经》,对外弘扬则偏重讲《法华经》。再其后保恭在听慧布讲“三论学”之时,前面一切疑云才全部冰消释去。

    保恭少年入道时即具超拔的意志和深久的行持力,不被名利所倾诱,不以威势权贵而动摇,为人厚道,坚强弘毅,胸中自有大气魄大智慧。曾经一次走山路时看见一猛虎蹲伏在前,他从容地从虎身边走过,见如不见,毫无顾忌。

    陈朝时,保恭到江南三论宗的发祥地摄山,在这里遇到慧布法师。慧布法师发现保恭有处理僧务的不凡才能,便苦心挽留他,请他管理栖霞寺僧务,保恭十分敬重慧布法师,便没有拒绝,留居此处,在寺里,他树立僧纲制度,接引天下禅门学僧,很快栖霞寺道风远播,在全国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数年后,慧布圆寂,临终前将一寺徒众托付给保恭。保恭承托付嘱,谆谆携诱弟子们一如从前。

    因为保恭素来威严,不苟言笑,见到的人多少都有几分惧怕。

    仁寿末年,皇后崩,献帝造佛寺以超荐,闻知保恭德高道深,于是诏他住持禅定寺。保恭管理纲正僧网以清肃而名闻天下,故一直到隋朝都任此职。

    隋朝太子齐王杨暕,崇奉保恭的道德,并拜以为师。杨暕从保恭处受戒后,布施其师僧衣五百领,保恭全部转而布施给其他人,一件都没保留。

    隋大业年间,有叛贼伙同一些僧人一起造反。一日,保恭正与大众讲法时,贼兵突然包围讲堂,欲行杀害,当下大众惊惶失措,纷纷要离席逃跑。保恭则镇定自若地对大众说:“我自省与贼兵宿无怨对,他们绝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请大家继续安静听法。”于是继续讲法,讲完后方从容地与贼兵辩谈,脸上不现一点点异常之色,后贼兵惭服而去。

    唐朝初年,保恭归心于山林泉石,向往过清幽闲静的生活,又倾慕悟真寺慧超法师,于是避居于蓝田悟真寺。他本打算于此地度过余生,无奈于他统理大众的卓越才能早已名遍都城,上达天听,着实身不由己。

    武德二年,保恭奉皇帝诏使住持大庄严寺,也就是从前的禅定寺。

    当时在全国僧界要推举十位高僧统理天下僧尼,京城的僧人们因为素知保恭处事威严,个个心生惧惮,故上报到朝廷名单时,并不写保恭的名字。唐高祖李渊闻知此事后大为不悦,对文武百官司说:“保恭禅师志行操守清澄无染,道德隆盛,足堪天下僧尼纲统之职,你们都不推举他,我一人推举他。”此后保恭就任僧统后,部析判断决定僧务准确公平、合理恰当,僧团之间合而无怨,全国佛教发展亦日益景气盛达。

    保恭于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世寿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禅师的德风广传于陈、隋、唐三代王朝,三国的天子无不尊崇依仰,逝后其碑文由人称“关西夫子”的大儒——唐高宗幼年时的老师萧德言所制。

    十一、到阴间为阎王讲法的慧因法师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搜神记》这部书,它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神奇怪异故事的野史集,它可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和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这部书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这本奇书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干宝写这本书初衷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来证明鬼神确实存在。

    历史有时候爱开玩笑,或许也是共业招感,这位脑子里充斥着神鬼灵怪的史学家干宝的后世家族中,就曾出过一个高僧名叫慧因,而慧因就曾经真实地受阎罗王隆重邀请,来到地府中为阴间人讲法三个月之久,如果身为慧因祖先的干宝知道此事,恐怕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写进他的《搜神记》了吧!

    释慧因,俗姓于,吴郡海盐人,晋《搜神记》的作者太常于宝的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广受世人崇敬赞美。慧因小时候即聪灵颖悟,倍于常人,却又禀性温和,心志清虚,从小便在当地小有名气。

    十二岁时,慧因在开慧寺慧熙法师座下出家。十五岁时,在建初琼法师处听学《成实论》,很快便成为琼法师的入室弟子,一闻千悟的名声广被人传。其后又到慧晓、智瑾二禅师处请教“调心观法”,又师从长干(今南京长干里)慧辨法师处研习“三论学”,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不久后,他的“三论学”的造诣便超过了慧辩法师。

    后来慧辩法师圆寂了,将一寺徒众托付给了慧因,慧因于是在这里说法授徒三十余年,受业弟子多达五百余人。

    陈太建八年,夏安居伊始,慧因一日眠时突然被幽冥界的使从召请,说是阎王请法师去冥界有要事,一路上丝竹凑耳,像是很高规格的迎请仪式。弟子们后来见慧因气息已断,如同死人,然而体温却如同常人,故一直未举丧事。七天后,慧因醒过来,好像刚从深度的禅定中出来一般,弟子们问故,慧因让弟子打开屋内箱子观看,弟子们发现箱子里有两束白布,慧因说:这是阎罗王亲手馈赠于我的,我被阎王召进冥界,在其中讲解《大品般若》经,度过了三个月,又见到地狱众生次第辗转受苦诸相,真是惨不忍睹!

    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中记叙到此处之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慧因兴大慈悲感化冥阳两界,行持功深,感通天地,怎么能有缘应冥王之请,神游化导于地狱界中呢?

    隋仁寿三年,陈韩仆射徐陵在长安建禅定寺,建好后搜罗全国的高僧名德,使天下的法门龙象皆聚于此寺。慧因因为道高德隆而被大众奉为寺内知事上座。

    唐朝时慧因又被推举为全国十大德之一,京城僧俗中有名望之辈都恭敬承事于慧因,尊称他为菩萨戒师,彼时佛门受具足戒的比丘们无不依他为羯磨师。

    慧因与慧超同乡,和保恭一样,很仰佩慧超的道德,他又素喜山林寂静,故曾在悟真寺清修闲居。唐初悟真寺大规模扩建过程中,他和保恭对修建寺院提供了大量财物上的支持。

    慧因于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九。临终前初夜,他嘱付弟子说:“大众应依法住心,善加修正身口意三业行为,不要得一世人身却徒劳空过,应该依顺佛教,心住道业,不要在我离世后身着丧服,哀哭于我。”

    慧因说完后便整理衣容,继续禅坐入定,后夜时即便正坐而终。当是之时,弟子们纷纷闻到满室的异香。

    第二天,大众移送慧因的坐身到终南山至相寺时,沿途道俗千余人争相攀扶灵柩车辕,一直护送到长安城南,途中所有人都听到美妙的音乐于空中自然而鸣。

    十二、悟真寺的华严宗巨星法藏大师

    赫赫有名的华严宗三祖为法藏法师(643—712),一般人只知道他与华严宗祖庭华严寺、至相寺的密切关联,少有人知他和悟真寺还有很深的因缘,他曾任悟真寺上座僧,悟真寺六大群落之一的华严院即是大师所建,他曾应皇帝诏请祈雪解除全国大旱的灵迹盛事即发生在悟真寺。

    法藏的先祖曾是康居国(在古代西域)的丞相,祖父那一代来到了中国。他的母亲曾经梦见自己吞下日光,之后就怀孕了。

    法藏自幼喜欢自己研读佛经,成年后,还未出家的法藏在长安云华寺遇到了二祖智俨和尚,智俨对法藏十分赞叹欣赏,认为法藏是可以传法的根器;法藏也深为敬佩智俨和尚对《华严经》的妙解,认为

    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师父,于是发愤学习,不久便觉得《华严经》的要旨。

    法藏26岁的时候,曾到居留长安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多罗尊者处,请求授予菩萨戒。当尊者知道法藏能背诵《华严经》的时候,不觉惊叹地说:“华严是诸佛的秘密宝藏,这部佛经极难遇

    到,何况还能理解经中的深奥意思!如果有人能够读诵其中的《净行品》,就已经具足菩萨净戒了。你根本不需要再来我这里受菩萨戒了!”

    唐高宗年间,智俨病重,这时候因为法藏还没有出家,所以特地把他托付给长安德高望重的僧人道成和薄尘,希望把他培养成法门龙象。

    高宗皇后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为了积功德、树福田,把自己原来的住宅捐舍为寺院,取名为太原寺,准备剃度僧人。道成、薄尘等高僧由于曾受智俨和尚托付,于是一起推荐法藏,武则天就以皇上名义敕令法藏在太原寺剃度出家。

    由于对法藏的欣赏和敬佩,四年后,武则天又以皇上的名义下诏,让长安城的十大名僧来为法藏受具足戒。武则天还因《华严经》中有“贤首菩萨”,特赐法藏法号为“贤首”,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从此,法藏也被称为贤首国师。风华正茂的法藏,这一年才刚过30岁。

    法藏一生前后共讲《华严经》30余遍,传说曾有许多神奇瑞相产生,如:口吐光明、讲坛香气四溢、天上五彩祥云等。他在讲法时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让人理解。有一次他应请为武则天讲华严教义,讲到“六相”“十玄门”的道理时,武则天茫然不解。法藏当即指着镇殿的金狮子说:“金狮子是由金子制做的,所以说本来除了金子以外并没有狮子相,狮子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强加上去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本体的显现,除本体外,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虚幻的现象。”武后听后,豁然晓悟。

    为了表达出华严宗“无尽缘起”的道理,法藏还曾用十面镜子打比喻。他将这十面镜子四方、四角、上下,面面相对,相距一丈余,中间安置一尊佛像。然后,他再在佛象前点燃一盏灯火照耀佛像,使得镜子中的佛像看起来层层辉映,无穷无尽,以此来让别人了解“重重无尽”的道理。

    长安四年(704)冬,武则天要在皇宫内启建华严法会,准备请法藏讲经说法。法藏提议说,法门寺有佛指舍利,神异非常,应该请来庄严道场。于是武则天就让法藏前去迎请,法藏率众人在舍利塔前做了七日七夜的佛事后,打开舍利塔,截然发现塔内的舍利光辉闪耀。带着恭敬,法藏将舍利高高举起,大家又看到了他掌上的舍利放射出更为灿烂的五彩光明。

    法藏精通梵文,由于当时流行的晋译《华严经》不全,他便将漏缺的《华严经》补上,使得新译《华严经》文通义顺,更加完善。他对华严宗作了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完善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困此被认定为华严宗三祖。

    长安初年(公元701年),法藏大师不时避居悟真寺中。调露元年法藏大师回到太原寺,与日照等人勘校译补华严经脱文数年,之后入蓝田悟真寺被举为上座僧。

    武周长安年初,法藏大师与玄际上人共同修建河湾口华严堂。建成的华严堂气势恢宏,东临蓝水,南依山崖,涛鸣谷应,气象万千。

    唐景云二年,早春之际,整个大唐国土天雨不润,冬天又没有下雪,眼看禾苗庄稼一天天枯萎,各地百姓忧心忡忡。

    睿宗李旦临朝,听臣下奏报,也是心急如焚,于是召法藏大师入宫,问寻救农解旱之术。

    法藏大师进言说:“佛门中有部经叫作《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若能结坛净写经咒,投之于龙湫,则必有应验。”李旦闻言,连忙恳请法藏出面,诏令法藏结坛求祈。

    法藏大师接受诏命,随即前往玉润山悟真寺,住到华严院中。

    祭坛求祈是在蓝谷神庙的灵坛进行的。首次祭请黄龙潭的龙君,不久后便祈得漫天飞雪,大地茫茫。其次祭请车龙潭的龙君,大雪又下了一日,直到尺余之厚方才停息。

    两度瑞雪,如救火急,顿解旱象,朝野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睿宗李旦喜不自胜,随闻制表行文,差使驰送悟真寺法藏大师。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安详圆寂,世寿70岁,奉旨隆重葬于华严寺南边。法藏的一生虽贵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五代帝王之师,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

    始终以弘扬华严宗为终生的志向。

    一座寺院,两位开宗祖师争辉日月于其中,恐怕古今天下也只有悟真寺吧。

    华严宗所尊奉的正依经典《华严经》中最后一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世界海四十一位次之法身大士,共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明朝蕅益大师赞说:《华严经》所禀施(禀持授予)给众生一生成佛之法门,却在此净土宗念佛往生的法门。也许正是华严宗与净土宗如此天然本有、浑然一体的紧密联系,注定了法藏大师与净土宗祖庭能有如此深厚的因缘。

    十三、楚金法师和多宝佛塔的奇缘

    喜好书法之人一定都知道史上有个“多宝塔碑”,此碑全名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此碑是颜真卿的书法经典之作,碑书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历来受到书家所推崇,后世学书法者习颜体者,莫不是由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若论此碑的来历,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原来此碑和中唐时期悟真寺一位高僧有关,这位高僧名叫楚金。

    楚金(698—759),中唐高僧,俗姓程。河北广平(今河北省宛平县)人,年幼时全家移住长安。母亲高氏开始久不怀孕,后来夜梦诸佛而怀下楚金。

    小时候的楚金长得颜如珠玉,神情气和,七岁时便发誓出家,偶然在藏有大藏经的藏经阁里信手探的一部《法华经》,便时时诵读受持此经。九岁在长安西京龙兴寺出家,拜僧箓为师父,十八岁便能升座讲《法华经》。

    多宝佛塔的来历便源于《法华经》的宝塔品记。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他在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灭度之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自地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真义。故释尊说《法华经》时,果有七宝塔从地中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师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分半座与释尊。

    楚金三十岁时,曾在夜里读诵到《法华经》中的《多宝塔品》时,忽身心泊然如入禅定,见一宝塔,真实地现在目前,又见释迦佛的无数分身,遍满空界。楚金当时感动得泪下如雨,当即发愿在房里闭关六年,每天只吃一顿饭,足不出户,六年后出关建此宝塔。

    唐玄宗有一次做梦,梦中在九重天上目睹一高僧名字,醒来只记得下面一“金”字,醒来后问诸大臣,大臣们莫不举称为楚金和尚,玄宗自是之后虔诚归敬楚金,楚金也因此一时在京城中声望雀起。

    当时千福寺有一个怀忍禅师,有一天半夜梦中,见有一泉水,发源于龙兴寺,流注注往千福寺,泉水清澄澈净,水中还有一方舟顺流而下。又见一宝塔自空中而降,久久才隐没眼前。

    楚金听说此事,觉得是佛菩萨的明示。故而天宝元年,他选中在千福寺兴工建塔,工程开始后,法师每夜都到施工现场的台阶前诵经,当诵经时,僧俗大众都能听到空中有自然天乐,且闻见有奇异的香气。

    天宝三年,楚金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经》一卷,这一过程中感得舍利三千粒。楚金后来把这些舍利盛在石函中,还造了自己跪对诸佛的石像,一同放入塔下,以示至高的敬意。

    十一年(752)四月,宝塔完工,塔为四角七层,砖结构,塔内有木楼,可沿梯而上,似大雁塔。玄宗敕检校塔使赵思侃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由颜真卿书之(此碑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便由此成为了颜真卿成名之作。

    楚金常以悟真寺和翠微寺为栖遁之所,曾奏请在二寺各建多宝塔。

    乾元二年,楚金示寂,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长安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旁,唐玄宗特派使者吊唁,监护丧事,并亲自书写了塔额,死后谥号“大圆禅师”。

    十四、“如金如玉”的玄际法师

    有一天,悟真寺北岭院中,忽然飞来一只奇异的鸟,身体透明,全身如翡翠般光洁剔透,黑色的嘴,朱红的脚,骨头橘黄,翅膀雪白,非常灵奇可爱。异鸟飞来直扑入一位高僧怀中,人用水果饭食等喂它,它都不吃,只是不时地啄食供桌上香蜡,白天它便在寺内庭宇间飞舞翩翩,晚上即在佛堂中眠息,七天之后,四处寻觅不得,原来它自己消失了。

    这位感得异鸟现世的高僧即是悟真寺僧人释玄际

    释玄际,唐代高僧,一名静务,俗姓刘,里南人。他的曾祖父任隋朝坡州刺史,祖父是隋朝宣范府,文武兼通,尤精于佛典,父亲久修儒术,喜好清幽,与世无争。

    玄际的父亲发现少年的玄际禀赋异于常人,神气清俊爽利,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佛门才器,因而允许他出家,故玄际才十一岁便落发出家了。

    出家后的玄际,夙慧重发,对佛法的深入与日俱进,受具足戒后,修学精专,行止俭束,威仪具足,堪为大众师表。

    三十二岁时,玄际在大兴善寺作维那,因为此职并非其所好,他本性中爱山乐水,喜过闲寂清幽的生活,于是在咸享年间便来到了蓝田悟真寺。

    在悟真寺,玄际平日恒常习诵《法华经》《般若经》等经典,其间灵奇的感应时时发生。

    有一次,他梦中进入一个大殿,殿内四面金山,光照彻耀,山间像龛中有无数观音菩萨像,玄际顶礼围绕圣像良久,忽见一玻璃瓶内盛舍利一枚。

    又有一次,梦见空中数百个檀木像龛,里面有观音菩萨像,他正以手仰攀时,观音像便从高处移降下来,突然空中有无数光耀可爱、金光闪闪的金珠如瀑布一样从上往下流,玄际以口仰接,吞咽金珠,顿感身心轻安法喜,梦醒后过了两顿饭时间,尚觉胃中饱满,从此以后身心安乐,异于平常。

    当时蓝田有个清信居士,秘书省校书郎刘玄,才华出众,笃信佛教,早年便于玄际交好,两人关系非常亲近。仪凤二年,刘玄来到悟真寺禅师院,将院中诵经之室,清洗一新,以香泥涂饰,散花悬幡供养,然后请来当地精于书法笔工的书生名为行正的,令其沐浴请净,着新净衣装,在屋中烧香,口中含香,虔诚书经。玄际则躬身来视,为之提供钱财及种种用具。行正在写经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时而夜梦神僧授以妙香;时而清醒时听到坛中有礼忏拜佛、空中击钟的声音,走过去看,却空无一人;时而又有仪容奇伟的婆罗门僧来入经室,合掌久立,时而笔砚放金色光,直耀窗际等等。当时玄际和华严法藏大师在场亲历亲闻,大为感动,故二人商议在经室旁边建塔,忆念此殊胜之见闻。

    玄际在悟真寺中的生活几十年,年老后冷疾频发,于神龙二年三月一日,圆寂于悟真寺,终年六十七岁。远近道俗弟子听到消息后,悲伤凄怆以极,哭怮之声响震整个蓝谷。

    玄际一生从不入俗世集市等地,足迹不至尼众寺院,平日勤修作务,积累福德,不知疲倦,日课礼诵之外,接待信众,启迷导愚,忙得没有一丝空闲之隙。当地时贤都非常推崇敬佩他,时蓝田县令郑南金,曾写文如此赞曰:“际公恬淡,无为无欲。待物以慈,处身知足。树春唯茂,潭秋更绿。懿哉上人,如金如玉。”

    十五、造像感佛的惠净法师

    释惠镜,宋朝山东淄州人。在蓝田悟真寺出家,平日念佛,欣慕西方净土,平时吃些简单的素食修种种苦行,他生来手极巧,自己亲手雕造了释迦牟尼佛像和阿弥陀佛像各一尊,每日虔诚地供养礼拜他们。

    到了他67岁那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梦到有一个僧人,全身金色,问他说:“你想见西方净土吗?”“愿见!”“还想见到阿弥陀佛吗?”答:“很想见到!”,于是沙门把一个钵给惠镜,说:“你可以往这个钵里看。”惠镜于是看钵,钵中忽然现出广大没有边际的庄严佛国净土,净土黄金为地、金绳界道,宫殿楼阁,重重无尽;往生的菩萨圣众,自由自在地游止其中;数不清的菩萨海会众,围绕着世尊阿弥陀佛,听佛说法,种种的圣境跟经中描述的一模一样。

    看完钵里净土,沙门在前引路,叫惠镜在后跟从,渐渐走近了佛前,两人到了佛面前时,沙门忽然隐没不见。惠镜合掌恭敬立于佛前,一心凝视眼前庄严相好的佛,目不暂歇,佛言:“你认识前面给你带路的僧人吗?”惠镜答:“不认识。”佛言:“他就是你所造的释迦牟尼佛像啊!你可认识我?”答:“不认识。”佛说:“我是你所造的阿弥陀像。释迦牟尼佛如同父亲,我如同母亲,尔等娑婆世界众生则如同我们的独子;譬如世间,父母有很多的孩子,孩子们由于年幼无识,出外嬉戏,不小心堕于深泥之中,父亲跳入深泥之中,拔出陷入深泥的孩子,抱他们上来,放在高处岸边。母亲在岸边,抱紧孩子们,给他们吃喝玩物,教导诱使他们不再堕入深泥,我们也是如此,释迦佛教化娑婆浊恶愚痴的众生,引导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则在净土摄取众生,使之不再退还六道轮转。”惠镜听到佛的开示,欢喜踊跃,想要继续听佛开示,可是忽然却什么都看不见了,幡然醒来。

    惠镜梦醒之后,法喜充满,身心安乐,如入禅定,更加虔诚地礼拜供养两尊佛像。

    后来惠镜又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以前的沙门,沙门在梦中说:“你十二年之后,将往生弥陀净土。”听到这样的预告后,惠镜心生大欢喜,自此后昼夜精勤用功念佛,身心不怠,到了七十九岁的时候便果真安然往生了。往生之时,隔壁僧人梦到有百千圣众,自西而来,迎接惠镜往生西方,精微美妙的音乐在空中盘旋不歇,当时听到音乐的人很多。

    十六、现代版的济公——金山活佛

    悟真寺能出现一个开宗祖师,这其中一定不是小因小缘,百余年间又能涌现出十数位高僧更属不易,而千年后能够再出高僧,最是稀有中的稀有,罕见中的罕见了的了,而且,千年后的这一位高僧还是一个特别的神僧、异僧。

    说起济公和尚,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宋朝神异僧人,外现疯癫怪异之态,内怀慈悲济世之心,神通自在,度世济人,少有人知的是,中国近代就出了个现代版的济公——金山活佛,他的举止、言行、广大神通,慈悲智慧,简直与古代济公如出一辙,与和悟真寺同样有深因缘的梁朝志公和尚亦颇神似。这个金山活佛和悟真寺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悟真寺正是活佛的剃度出家之地。

    金山活佛,近代异僧。俗姓董,是陕西省西安市南终南山人氏。母早寡,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出生,家宅颇多。

    光绪年间,这位董姓青年二十岁的那年,曾请求当时在终南山南五台住茅蓬的虚云大师度他出家,虚云知道他是家里独子,怕他出家后,家里会来找麻烦,因此没有允许他出家的要求。后来青年又来到蓝田悟真寺,在虚云大师的同参本照老和尚门下剃度出家了,法名妙善。本照老和尚原先双目失明,拜经四十年后居然重新复明,传说有老虎为其守门,世寿109岁。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妙善在宝华山受具足戒后来到金山江天寺。妙善法师在此常常显露灵异神通,渐渐便为众所共知了,由是称他为活佛的人便越来越多。

    活佛生活简单,与人无爱无憎,不好名,不喜功。在金山数十年,先在藏经楼任藏主,最后几年请书记单。

    他的衣装极简单,不论严寒盛夏,只是一衲在身,别无长物,冬天不觉冷,夏天也不知热。他住在金山寺藏经楼的闲寮房里,房子里没有桌椅床铺,也没有衣厨书架,只有一块方石头,石头上放著一个旧蒲团,他夜间不睡觉,不是经行念佛,就是坐在蒲团上参禅入定。

    他饮食更是异于常人,专喜欢吃残菜剩饭,甚至放倒在恶水缸里的饭菜也捞出来吃,常常连果皮、字纸、花生壳,都捡来吃。他逢人便磕头,自称为“弟子”。

    他平常除了打坐参禅外,就是在外游化,通过为人治病,来为金山寺募化斋米。

    活佛为人治病所显出的神通妙用,最为世人津津乐道。他为人治病时,既不把脉,又不开方,只用双手在病人患部搓揉。如果有人生疮疤,他就用舌头在疮疤上舐吸脓血;如果是内病,他就用口水、痰吐、鼻涕,或在身上搓出汗垢泥团,给病人吃,并说:“这是万灵丹,配水服用就可以了。”他的“万灵丹”治愈了各种的疑难杂症,由此活佛的尊称更加愈传愈远了。

    有一年,活佛在居士家接受供养,一次洗完澡,居士家的佣人进房去倒洗澡水,突然闻到一股很浓的檀香气味,看房里并没有烧檀香,顺便低头向水里一嗅,才知香味是水里面出来的,于是惊叫起来:“活佛洗澡水变成檀香水啦!”家里人都跑进房去看,大家嗅过,都觉得是檀香气,活佛对那个佣人好像开玩笑的说:“你觉得它香,你就喝一喝。”佣人对活佛本来就有信心,听说之后,就怀著一颗尝试的心低著头喝了一口,连说“好香,好香!”活佛又说:“恐怕这口水还能医你的毛病呢!”佣人听说这话,心里一动,顿觉周身热烘烘的,一股热力直透顶门脚心,四肢骨节轻松,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原来那个佣人在数月前患血崩,她羞于向活佛启齿求医,他家的人也没有人去告诉活佛,活佛神通自在,故早知此事,女佣人喝了那一口洗澡水后,毛病竟好了,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外面的人都知道活佛的洗澡水可以治病,于是就有人上门来求喝活佛的洗澡水,活佛也不拒绝,从此这位居士家的大门前,天天有人来要活佛的洗澡水喝,有时一到午饭之后,病人就来等著活佛洗澡。

    金山活佛的忍辱功夫亦十分了得。一次,一个军队的张营长因素来看不起活佛,却有那么多人尊敬供养,于是嫉恨在心。有一次,为了羞辱活佛,他将半桶尿屎的粪桶,从活佛后面,由头上倒盖下去,尿屎淋满活佛一身,这营长得意的在旁边鼓掌狂笑,凑热闹的士兵们更是追在后面拍掌大笑。可是金山活佛,并不生气,并且顶著粪桶和沾了满身的蛆虫往大街上跑去,这一下看热闹的人更多起来了。刚巧这时他本司令部师长的太太,坐车由此经过,因为他是活佛的皈依弟子,看到自己的师父被人作弄侮辱到这种地步,马上停车上前查问经过,活佛死活不肯说出是什么人干的,劝他不要追究,并且还说:“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只粪桶,整天的装著大粪到处跑,一点也不嫌臭,这一点大粪,有什么关系呢?”

    活佛在金山寺挂锡期间,为人治病,度人无数。他一生奇行异事甚多,盛传于世,然而有缘剃度于净土宗祖庭,或许亦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的祖灵冥冥引导,他佛法上自修、化他却偏在净土宗念佛法门,悟真寺净土宗千年余韵,可说在活佛身上以一种奇特的风格活灵活现的展现于世。

    活佛不管行、住、坐、卧,口中只有一句佛号。他念的佛号,与常人不同,是用一种特殊的腔调、旋律和节拍来唱念“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个字,他的嗓音响亮如洪钟,每一个字唱出来,都极有旋律,扣人心弦,高亢中含有悲壮,其音幽雅,有如溪声流水一般,余韵不尽,使人听了尘念顿消,身心轻快。过去在国内,他的弟子当中,就有许多人是听得活佛唱念佛声,受到感动而发心皈依三宝的,他在大金塔上行道五年,塔上住的缅甸人,都很喜欢听他唱佛,尤其是一般卖花姑娘们,每每也学著哼了起来,他唱念佛号的声音,不但能感动人,甚至能感动畜生呢,塔上的乌鸦和狗,听到他唱佛的音声,都自然会跑到他的面前来。

    他不管唱佛念佛,都是端正身体双手合掌,恭敬虔诚。他念佛时不用数珠的,每次恰恰108声,一句不多,一句不少,可见他的内心的静定功夫。

    乐观法师曾向活佛请教说:“佛教的法门很多,为什么只老实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何以不开示别的法门?”活佛回答:“现在世界上的人心眼多,说多了会漏掉,只教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才容易记得。”接着又说:“莫轻看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会念这句佛号的倒不容易呢!他能念,就可以得度。”

    一九二九年,金山活佛赴缅甸仰光弘化。一九三五年,一日活佛在洗澡时站立入寂,火化后烧出无数的舍利子,后来参加送葬的人有两三万人之多,出中国人外,还有缅甸人、印度人,当时场面甚是稀有感人,传说在场的人都嗅到一股奇妙的莲花香。

    民国僧人释妙舫曾口述一书,名为《陕西商州太白洞蓝田终南山悟真寺妙善大师行述》。再其后则有煮云法师著《金山活佛》和乐观法师的《金山活佛神异录》,记录了金山活佛生前种种事迹。

    有人大概会好奇活佛的神通,其实神通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只不过被业习障覆,不得显发,根基猛利之人佛教修学得法,戒定功深,障覆渐消,神通随之可慢慢显发出来,故神通只是佛教修行的副产品,修行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道德和智慧。在佛门,一般是真正有定戒之力的高僧,才可拿来用作度众的方便,一般戒定不足之人,倘追求得来神通,如同小孩子手上摆弄一把刀,弄不好就伤了自己。

    话说回来,凡夫想要得到神通其实也不难,只要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来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六通具足,乃至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的时候,便也可以像金山活佛这样大显神通,随意自在的度众生了。

    十七、悟真寺其余高僧略传

    以上是和悟真寺有紧密联系而又史传详实的高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僧,他们或只是在悟真寺暂居,或只是在寺中一时应现,或虽为久居悟真寺高僧,但因历史资料残缺,只了解大概情况,故在此节一并作为简略的记述。

    (一)竺道生传

    竺道生,东晋时期的名僧,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本来姓魏,是河北巨鹿人。他居住在彭城,祖先都是当官的。他的父亲是广戚县的县令,被乡里的人称为善人。道生年幼时非常聪明,领悟力很强,他的父亲知道他不平凡,所以十分疼爱他。后来,道生遇到了竺法汰,归依了佛门,而且跟随竺法汰学习佛法。他十五岁,便登座说法,赢得长老和名士们的赞赏。他曾住在庐山,研读佛经和修行长达七年之久。后来又与慧严法师一齐云游长安,并且向鸠摩罗什学习佛法,是罗什门下“四圣十哲”之一,关中的僧众无不称赞他的神悟。随后,他返回都城,住在青园寺,写了许多佛学论著。当时六卷的《泥洹经》已经先流传到京师,道生剖析经中的义理,建立了“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说法。这种说法,石破天惊,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拘泥于经文的法师和学者们都反对道生的观点,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大为排斥,并且将他赶出寺院。孤掌难鸣的道生,四处游走,最后来到了苏州平江的虎丘山,在山中,道生聚石为徒,为之讲解《涅槃经》。当他讲到“一阐提有佛性”时,他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居然所有石头都当下点头答应,这便是流传千载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十年之后,《大涅槃经》传到建康,那里的僧人们才知道竺道生当年的论断是完全契合佛理的,大家这才佩服道生的高见卓识。

    晚年的道生回到庐山,也许是受到慧远大师的影响,专志求生西方净土,成为著名的“东林十八贤”之一,在一次讲法时,道生端然而逝,往生西方,四众皆惊,叹未曾有。

    鸠摩罗什的长安译场在战乱中关闭后,约在公元414年,竺道生取道蓝谷,打算前往江南,在悟真豁谷,却为同门旧交道恒所留,在此一住就是五六年时间。在这里,他与道恒批阅群经,研讨经义,书写《涅槃经》卷,相传他曾经在悟真豁谷写《涅槃经》时由于精诚专一至极,竟感得飞鸽为他衔水填砚,这成了悟真寺历代相传的传奇佳话。

    道生所提倡的“一阐提亦得成佛”的观点,可以说在理论上说明了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而两百年后,悟真寺善导大师所开阐出的“善恶凡夫,但念佛名,皆得往生西方成佛”的净土法门,可以说在事实上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从部分众生的没有资格成佛,到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从一切众生有资格成佛,到一切众生真的能够当生实现成佛的愿望,这是佛教发展史上两大质的飞跃,而促成这两大飞跃的祖师共聚于悟真寺,不得不说悟真寺诚是中国佛教的灵山圣地了。

    (二)志公和尚传

    志公和尚,法号宝志,俗姓朱,金城(今兰州)人。七岁时便追随僧检出家,修定禅观,数年后即有了很高的成就,集三论宗大成的嘉祥吉藏的师父法朗,就曾经向宝志禅师学习禅法。

    在刘宋泰始初年,宝志禅师的行迹忽然僻异于常,他居无定所,饮食也无定时,经常长发赤足,手执锡杖,上挂剪刀、拂扇、镜子等物,游行于街头巷尾间。

    由于他屡现神迹,应验无爽,江南的官员及百姓都很尊崇他,齐武帝却以妖言惑众之名,将其囚禁在牢狱,但人们仍旧见到他四处游走,故百姓皆知和尚有分身之术。

    后来梁武帝即位,对宝志禅师极为敬重,皇宫的婚丧嫁娶及大事,无不听从。各种史料中记载好多事迹,比较著名的是富商嫁女的故事,禅师以其五眼六通先后道出婚娶在场很多人之因果:“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这是苦。”

    梁武帝曾经藉由志公禅师的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宝志公告诉他,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于是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又梁武帝在即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政,宝志公通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怵目惊心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

    公元514年冬,志公悄悄告诉弟子说:“菩萨将去!”不到半个月,志公和尚无疾而终,逝后全身柔软,异香扑鼻。梁武帝礼葬志公于钟山,还在其墓侧建了开善精舍。

    宝志禅师留下了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

    相传志公和尚在金山寺设立水陆斋会后,有一次手执锡杖来到蓝田悟真寺。寺内僧人不识其异,只当是一般的游方僧人,安排僧舍后即自离去。第二天上午寺僧再来打扫僧舍,发现留居的和尚已不知去向,只留下锡杖一柄靠在门前松枝上。锡杖金光闪灼,柄上刻有一行篆书云:金城宝志。寺僧看到锡杖上有字迹,慌忙告知寺主。寺主见是志公和尚之物,立即命僧人四下寻找。未过多久,山北从寺有僧来报,说是昨晚有神僧借宿一晚,赐赠金山寺水陆仪文一册,命在山北设水陆道场,说“依仪行事,必得厚报。”寺主知是志公和尚分身示迹,于是便按志公所嘱,在山北开设道场,悟真寺的水陆斋会便由此开始传行起来。

    到了百年后的唐朝,悟真寺的水陆道场,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名闻十方,成为了在中国佛教最早修设水陆大斋的寺院中,仅次于金山寺的第二大寺,到了唐咸亨年间令水陆仪文广行天下,悟真寺成了天下超度亡灵的的第一寺院,史传连秦庄襄王并范睢、白起、王翦、张仪等久囚阴府的秦臣幽鬼,也要在法会次日迟暮来找主持法会的道英法师拜谢救护之恩。晚年移居长安的善导大师还经常回悟真寺,与道英法师谋划参加人数达十几万人水陆大法会。

    (三)清虚法师传

    释清虚,俗姓唐,梓州(今四川梓潼县)人。

    清虚为人,初始刚强桀傲,心计多端,狡诈难防。忽有一天,不知什么因缘,突然回心悔改,虔向佛教,长时诵《金刚经》为业,三业清净,精进勇猛,无有懈怠。他曾经在山林中讽诵经文,有七只鹿驯服地伏地在前,凝神倾听,诵经声止息,方四散而去。

    长安四年,清虚来到少林寺,当时寺里有一个大殿,甚是宽敞,但就是从来没有人进去过。清虚觉得奇怪便问寺里人,寺里人说,殿中有一厉鬼作崇,伤害了很多人,过去有一个律宗法师,仗其平时持律精严,以为自己能够制伏里面的鬼,夜间进到大殿诵律,结果鬼变为一巨人用长矛刺中律师,律师狼狈地逃下山,不久后因惊吓过度气绝身亡了。又曾有一个密宗僧人,时为大众仰重,弟子们问他:“师您持咒的道力天下无双,能制伏少林寺大殿的鬼吗?”僧人说:“区区鬼物,有什么好畏惧的?”于是当夜持香进到大殿持金刚咒,孰料,还不到一会功夫,鬼便用手擎住僧人的脚,抓下了山涧下,僧人七天说不出话来,直到现在还精神昏倒。

    清虚听说,对寺里人说:“比人趣还低几等的下趣鬼物居然敢如此猖狂作崇,让我来试试。”当天晚上便进到了大殿。

    在大殿里,清虚还像平时那样诵经,半夜忽闻殿东角有凄厉的声音特别恐怖。清虚改念十二面观音咒,然而声音并不止,又听到殿里似乎有两头牛猛烈的斗击之声,殿里所有佛像皆振动起来,此时咒力没有丝毫效果。清虚转念,一切力量莫不出于禅定,而禅定则出于一心,故放弃持咒,继续持诵一直所持的《金刚经》,刹那间所有声息都止。

    第二天清虚安然走出大殿,寺人皆惊,叹服清虚的持经道力。自此之后,大殿之中再无鬼神异物之患。

    长安二年,清虚游历至蓝田悟真寺,那时候上方北陆没有泉井,平时僧人用水得从很远的沟涧中用瓶瓮运水,很不方便。时在华严院的法藏大师听说清虚持经很灵验,便请他在悟真寺诵经祈泉,清虚应允,在弥勒阁中梦香诵经三天三夜。第三天,清虚心中忽现三位玉女,三人在北山一块地方以刀剜地,地便有水涌出。清虚默记位置,走出弥勒阁后,令人前去挖掘,果然获得清泉,用之不竭。

    (四)法盛法师

    法盛法师,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高足。他本来在智者大师创建的湖北当阳玉泉寺中弘法度众。

    武德年中,他去长安,途中路过悟真寺,在寺里遇到他的师叔慧超法师,被慧超挽留寺中讲经说法,居留数载。

    玉泉寺的方丈静藏病故后,法盛便移住玉泉寺。

    再其后入长安说法,广受长安百姓尊敬,四众拥戴,如同真佛在世,圆寂后朝廷赐其号为“悟真禅师”。

    (五)惠祥和怀信

    悟真寺高僧尚有《弘赞法华传》的作者慧祥,生平不详。

    《弘赞法华传》十卷成书大约在开元时期,后经日本、新罗僧人传抄流入日本、高丽,现流传的本子是宋时从国外回传刊印的。此书对于弘传《法华经》,增进修行人对于《法华经》的信仰有较大的影响,故一直流传至今。

    惠祥的著作还有《古清凉传》,这是五台山最早的志书。书中指明了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五台山后世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即滥觞于此。此书记述了五台山早期佛教的发展沿革,记录了有关佛教寺院,介绍了五台山早期的高僧大德,描述了其时五台山佛教的特点,为后人研究五台山早期佛教活动,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另外唐代悟真寺高僧怀信著有《释门自镜录》。书中收集了大量古今真实的因果报应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多数为出家僧人,凡偷盗、嫉妒、忿恚、貪鄙、懒惰、杀生、损坏佛门用品、饮噉非法及不信大乘教者,或变作畜生、毒蛇、蜘蛛之属,或下到地狱遭受地狱无量苦楚,作者著此书初衷在于警示修道人深信因果,善待因果,谨慎身口意三业造作。这本书作为佛门警悟修行和历史资料,对于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与史料参考价值。

    (六)化感寺高僧

    位于蓝田县蓝水峡谷南段的古栈道西侧,离悟真寺仅仅几公里远的终南山化感寺,是当时名闻京畿禅宗第一寺院。唐代诗人王维即在此寺皈依三宝。

    灵隋末唐初,以教授三韩学生闻名的灵润来到寺内,与道岳、志超、智信、智光合称五大高僧,弘传涅槃、俱舍论说,开闯了化感寺历史上的辉煌岁月,玄奘大师便曾同道岳学《俱舍论》。唐中宗神龙年间,深得禅宗北祖神秀密传的大智禅师义福潜居此间,构置法堂,修营殿宇,渐渐使之成为禅宗道场。

    由于灵润是净影慧远大师的法孙,灵璨的弟子,与悟真寺净业有同门之谊,灵璨与灵润常到悟真寺,灵润又在鸿胪寺与静藏一起教过三韩学僧,两人亦相互熟识。两寺距离如此之近,法缘又如此之近,两寺高僧之德光可谓交相辉映于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