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 别:唯识法相 |
作 者:昌迦禅师 |
管 理 员: |
全文长度:6709字 |
最后更新:2010-10-28 |
文章状态:已完成 |
授权级别:驻站作品 |
首发状态:本站首发 |
总点击数:1586 |
本月点击:3 |
本周点击:3 |
收 藏 数:0 |
总推荐数:0 |
本月推荐:0 |
本周推荐:0 |
|
|
|
|
|
最近章节: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
内容简介: 1,论传承
唯识学是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中的一大重要学派。在《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中,首次用了‘唯识’一词,它与未见汉译的《大乘阿毗达磨经》,同是唯识学所依据的根本经典。
现代汉地唯识学的传播,基本分为两路:一条是传统僧侣中般若学印证下的‘印证系’唯识学(是我定义的);另一条是清未民初,学者杨仁山从日本引归中国的‘学者系’唯识学。宋代以前“八大宗派”之一原有的那个唯识宗,已在晚唐的唐武宗灭佛运动中断了唯识宗法系传承。
常有人争,两个哪个才是唯识宗?两个是学都不是宗,是“宗”当应存留故往法系传承,而印证系的唯识学,是从旁宗得以印证唯识相性,缺了唯识宗法脉,学者系的唯识学因世俗人条件更是无法系的事实。不论‘学者系’唯识学还是‘印证系’唯识学,都不算是唯识宗。虽然两者都不是先唐的唯识宗,但两者所尊从的佛教经典还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弥勒和无著为祖,认世亲为先师,并以唐.玄奘法师据“印度.护法论师系学派”所译的经论为内容,所以,它们应归于同一个修执考察标准。
作品关键字:
本书公告: 本作品由佛教书籍网发布,本站网址:http://www.fjzjg.com
|
|
|
|
|
|
佛教书籍网:http://www.fjzjg.com提供佛经在线阅读,佛教手机电子书下载,佛经印刷,佛教网站建设,佛教用品,佛经结缘!
Copyright ©
站长信箱:haoyue999@vip.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
投诉建议:15600391918(同微信) 业务联系:1391083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