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方信愿念佛往生者众。极乐世界。何以容纳。答。维摩居士。方丈之室。只有一丈之方。尚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况弥陀愿力。所成之极乐净土乎。喻如沧海纳众流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何疑之有。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者。此明信愿互助。谓若非深信西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则不发欣厌心。愿生彼国。是信为往生净土之前矛。○若但有信。而无志愿求生。则信心虽足。亦不能得生净土。譬如相信轮船。能运载行旅。到达家乡。倘不愿乘轮。亦不得到。故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求生彼国。 《解》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讲)此明三资中要。信愿行三。愿为尤要。故以愿为信之文券。行之门枢。喻信有愿。则文券在手。决无改悔。行有愿。则门枢安立。决定无倒。举一愿。则信行二者在其中。故为要务。所以信行只一劝。愿则殷勤三劝也。 此是第三番劝愿。第一番。在正宗第二科中。因闻说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故初劝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番。在正宗第三科末。次闻念佛。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故重劝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番。即本科。欲生彼国。有愿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三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而释迦悲心特切。不惮重烦。再三劝谕。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则辜负佛恩甚矣。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愿)[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讲)此明愿依四弘。上云发愿。皆得不退菩提。愿之为力。何以如是之大。故复次显明。愿即欣厌二门。二门具足菩萨四弘誓愿。厌门。厌离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故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厌离娑婆。诸惑炽盛。五住烦恼。悉皆积集众生心中。起业感报。故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欣门。欣求极乐。助道缘足。常得听闻。根力觉道。道品等法。诸善俱会。故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欣求极乐。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既与四弘誓愿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