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淨土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
我們有兩堂課的時間跟大家共同的學習唯識跟淨土,這兩個思想的相互應用的關系。那麼在講這個課程之前那,我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在我們中國佛教兩千年的時間當中,我們的確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證的大德出現。你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華嚴宗的法藏大師。那麼這些大師的出現呢,除了他本身的善根深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中國佛教建立的宗派,中國佛教的祖師,把這種甚深廣大的佛法,把它系統化。你看,天台宗有天台宗的修學的“道”,那麼華嚴宗有它的“道”。那麼這個宗派建立以後呢,使令這個浩瀚的佛法,那麼一個初學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根機,馬上找到自己的相應的法門。這當中減少了很多的摸索時間。所以中國佛教的這個宗派的建立,對中國佛教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到了末流,特別是在宋朝以後,也出現了過失。而最重要的過失就是到了後來,也因為宗派的建立而產生了門戶之見。使令這個後代子孫呢,得少為足,畫地自限。從今以後學唯識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學天台宗的不屑學華嚴的教理。乃至於淨土宗的所有教理都不看。那麼這樣子的一個結果呢使令一個修學者的思想變成封閉。我們都知道,佛法是重點︰行門宜專,解門宜廣。你在教理上的封閉,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很多障礙你都沒辦法突破。這個障礙就放在哪個地方。就減損了我們很多前進的動力。我們之所以花很多時間,但是我們的進步非常的少。因為我們障礙沒有消滅。所以到了宋朝以後,最有代表性的強調宗派的互相學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提出了禪淨雙修。他說淨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樣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禪宗的觀心法門來幫助你破除你心中的執取。如果你內心當中對三界的執取還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為哪個執取也就是一種業力。所以從宋朝以後開始,這些大德們開始去冷靜的去思維宗派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也就是說,行門上你修什麼法門,你還是修什麼法門。但是在教理上應該要去融通。那麼我們今天這個唯識與淨土就是說我們怎樣透過唯識的止觀來幫助我們念佛。唯識學強調的是心力不可思議,淨土宗強調的是佛力不可思議。那麼心力和佛力之間應該要怎樣的互動,我想這件事值得我們去探討。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開這兩天課的這個目的。好,我們看講義︰唯識與淨土
這樣一個主題有三科來說明,首先我們來看
甲一、總標佛教基本教義
那麼首先我們從大乘的教義來探討生命的緣起。到底佛教對生命是什麼看法《佛教的生命觀》。這是第一個主題
甲二、別明大乘修學法要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修學當中,有些什麼重要的次第
乙一、第一個,設定修學目標
大乘佛法的修學都是先發願才有修學。沒有人一步走一步的,沒有這樣的人修行。這個地方我們先要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發願?那麼第二個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發願?就是設定目標
乙二、就是認識生命的真相
那麼這一科當中呢,我們從大乘的角度中來說明,生命是怎麼產生的,更重要是生命又是怎麼改變的。我們現在是這樣子,我們的生命現在是這樣子,我們的目標在這個地方,那麼當我們趨向目標的時候,我們要做些什麼事情。從現在的我,改造成未來的我。那麼這個過程應該怎麼做。就是認識生命的真相。
乙三、修習大乘止觀
這個就是真實的把止觀的力量,把它回歸到淨土。
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也就是甲三、結示勸修
好,我們看第一個,甲一、總標佛教基本教義
那麼佛教對生命的態度呢,基本上我們用一個偈頌來作一個總持就是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這個“諸法”就是指我們一個生命的色心諸法。或者講叫五蘊的諸法。我們常常听到祖師講的一句話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其實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的起點是一樣的。起跑點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你看我們到了現在,流浪到現在,你看,有些變成一個男眾,有些變成一個女眾。有些人很富貴、有些人很貧窮;有些人長的很莊嚴、有些人長的很 陋。很多差別的相貌出來。那麼為什麼我們剛開始是一樣的,結果變成不一樣呢?這是怎麼回事呢?諸法因緣生!因為我們在生命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們創造很多不同的因緣。這個因緣就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這個呢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經常作如是的開示。所以也就是說呢,從佛教的角度認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軌則的。我們講一句簡單的話叫︰事出必有因。這個事情會在你的生命中出現,它的背後一定有它的因素。沒有一件事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現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那麼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生命它是遵循一定的軌則在運作的。那麼這樣子就值得我們去探討。那麼什麼是因緣呢?我們看,那麼它的因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識學叫名言種子。那麼它的緣是所造的業力叫業種子。這兩個因緣那,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導性的是“因”,就是你的思想。那麼這個緣是比較次要的力量。它是輔助性的,叫做業力。也就是說,今生,我們今天的果報為什麼不同?因為我們前生是思想不一樣。我們這樣講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塊來看,現在、過去、未來。你過去有一種思想,就創造了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創造了現在的你。那麼今生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來生的你。我們生命是這樣子的。就是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創造了出來。比如你前生有布施的思想,看到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你今天看到財物。我今天問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想到錢,你升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有什麼想法?你說,哎,這個錢我應該自己受用的。你來生一定很貧窮,慳貪。如果你今天想到錢,你的想法說︰哎這個錢是大家一起來受用,我願意跟大家來分享。我保證你來生,資具非常的充足。所以,其實我們現在可以從你現在的思想就可以預測你的未來。因為諸法因緣生嘛,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你來生的果報,其實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的生命的雛形就在你心中慢慢醞釀而成。很多人都很想知道我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不要去問別人,你靜坐下來,觀你的內心,你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消息,經常性的想法、習慣性的想法、強有力的想法,這個對你的生命會產生主導的力量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那個因緣已經在那個地方流動了,除非你懺悔改變,否則你生命的相貌其實未來已經慢慢有一個雛形出來。特別是你四十歲以後,你來生已經有一個相貌出來。所以我們講說啊︰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你所造的業力,對你的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改變。但是你心中產生一個美好的思想,產生一個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這個生命是永久的改變。所以今天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今天學習佛法,學習教理,听聞佛法,你是目的是什麼?我們出了家以後看了很多的經典,听了很多的課,諸位知道這是干什麼嗎?學習教理的目的,布施增長你的知識,是改變你的觀念。因為你的結果是由你的行為而來的。那麼你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你的內心一定有這個思想。所以我們看這個犯罪心理學,這個人一天到晚造罪。你說你從今以後你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壓抑。你暫時的壓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你壓抑性的,你來生照樣造罪,因為你思想沒有改變。所以你今天探本求源,他有這個罪業,他就是背後有那個思想。這個思想不改變,他怎麼可能改變呢?所以我們講,我們今天修學佛法的目的,是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所以我們在修學教理的時候,重點是你要掌握它的“道”。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我們講解脫道就是這個“道”。今天這本經論,這個戒律的課程,到底它的道在哪里?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它想告訴我們什麼觀念?因為這里的改變是對你人生路上的真的改變。比如講我們講道有世間之道跟出世間之道。當然世間之道最具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你看我們今天讀《論語》,上下篇的《論語》。到底這個《論語》在講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講“仁”,仁愛的仁,仁愛就是孔夫子之道。孔夫子認為仁者愛人,他認為人生本來就不平等。他說人生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定位。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看一個道場,他有方丈,有當家師,有知客師,有清眾。生命本來就不平等。但是不平等沒關系,我們可以去透過愛的力量來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那麼怎麼做到呢?
孔夫子︰
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你今天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你不願意這件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就不要加給別人。那麼以這種推已及人的思想來建立仁愛之道,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這個就是《論語》的思想。
其實孟子的道和孔子的道是不一樣的。孔子講“仁”,孟子講“義”,他講正義感。
孟子認為說︰生命的目的要賞善罰惡,他說這個慈悲心是不夠的。他說作為一個人,最重要你要分辨是非,然後賞善罰惡。他做錯了,你要嚴正的指正他,告訴他做錯了。他做對了你應該要贊嘆他。所以孟子強調浩然正氣,他是比較一種對治性的。所以古人說︰
讀孔子如沐春風,可以感覺孔夫子所散發出來的慈悲心,
讀孟子如聞戰鼓。呵呵,打仗一樣打那個鼓一樣,非常的對治。
所以講孔夫子之道與孟子之道其實是不一樣的。那為什麼講孔孟之道呢?因為他們倆互補。慈悲心要以正義感來幫助,正義感要有慈悲心。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孟之道。
當然在世間道還有一個叫老莊之道。這個老莊之道的思想就是強調“無為”。他認為人生不要有太多的作為,什麼培養慈悲心啊,培養正義感,那都是自作聰明。人只要自自然然的,自由自在的活著就好。他認為天定勝人。上天的力量是不可以違背的。我們只要順其自然的活著就好。你看有一次,這個楚國的國君啊,要請莊子去做他們的宰相。這個時候,楚國的國君就派了兩個使者來找這個莊子,這個莊子在湖邊釣魚。那兩個使者就到了湖邊說啊︰哎,莊公啊,我們這個國王要請你老人家,麻煩你去做我們的宰相。來輔導我們這個國君。莊子說︰我听說你們楚國的國君,之前抓到一條一千年以上的神龜哦,抓到了以後啊,你們這個國君寶貝得不得了,把這個神龜啊關在一個神廟當中,給它穿上美好的絲綢的衣服,每天供應它美好的飲食。那麼這個莊子就問這兩個使者說︰我問你們兩個,作為一個烏龜,你說是作為一個神龜被關在那個地方好呢還是做一個普通的烏龜,夾著尾巴在泥里面打滾好呢?那兩個使者說,那當然是自由自在的在泥巴里打滾的好。莊子說,我就是準備做一個在泥巴里打滾的那一只烏龜。那請你們回去吧。所以這個莊子的思想,他認為人生不要有什麼作為,順其自然。當然大家說那這樣很消極啊,這個怎麼算是道呢?那麼他的目標在哪里呢?是無為之道。
古人講一句話,這兩個道都有它的作用。古人說︰
得意有儒家,
失意有老莊。
你得意的時候要有所作為啊,你遇到順境的時候,得到重用的時候,你要培養慈悲心愛護老百姓。培養正義感,賞善罰惡,建立一個正常的社會。所以得意的人應該以慈悲之道,正義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所作為,但是你有失意的時候怎麼辦呢?失意的時候有老莊來安身立命,隨遇而安。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文化當中,為什麼中國人自殺率特別低,因為他有老莊的文化,退一步海闊天空。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莊。這個就是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那,我們兩種的道在維持著人生。但是這兩個道都是世間之道。會讓你今生過的很快樂,會讓你今生趨吉避凶,但是不能了生死。當然我們也可以談談,大乘小乘之道,佛教的道。小乘之道簡單的講,就是它的出離,以出離為道。所以你看,我們打開了《阿含經》,打開小乘的《阿毗達摩論》,它告訴你生命是無常,是變化的。你看你昨天還好好的,今天你看變這個樣子了。你昨天很健康,今天生病了。你們兩個感情,昨天好好的,今天變成這樣子了。所以它告訴你生命是不安穩的,你沒辦法掌控的。所有的快樂都是變化的。你根本都掌控不住的。從無常當中,我們知道無常故苦,所以生命的本質,所有的都是痛苦的。為什麼嗎,因為你沒有安全感,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變化。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痛苦當中我們知道,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生命的快樂痛苦不是你決定的。是“他”決定的,是依他起性,是他決定的,是業力決定的。所以
無常故苦,
苦即無我,
無我即空。
所以你讀《阿含經》有一個感覺,你《阿含經》看多了,你會覺得說,哎呀,這個生命實在是像一個破舊的瓦片。趕快把它拋棄掉,早一點往生早點好。因為它散發的道就是出離嘛。你一天都不想留下來,一天都不想。那種感覺就是這樣,出離,出離之道。那麼大乘之道是什麼呢?大乘是以菩提為道,菩提心。我們可以這樣講,小乘對大乘來講,以大乘法來說是過度悲觀。把人生講的是太過不堪。你想想看你用無常無我的智慧去看一切事情,沒有價值。布施,布施也是無常無我,忍辱也是無常無我。什麼都是無常無我。所以你看小乘的佛法,你不會歡喜去修善。也不會生歡喜悲喜之心,因為這個沒有價值,都是無常無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大乘佛法對人生有負面的批判,也有正面的提倡。所以有所放下,有所追求,這中庸之道。所以大乘的菩提道根本思想只有兩句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生心。
當然大乘佛法的根本在“生心”。你要依止你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眾生。但是對于這個菩提心要有一個基礎︰
以無住為本,
以空正見作根本。
你在行菩提心的時候,你在上求佛道,在修繕度眾生的時候,那麼你必須要有一個空性的智慧來保護你的菩提心。我們講做你該做的事,菩薩去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時候,不管旁邊那些小人說三道四的,你還是做你該做的事。你該做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對于外在的因緣,不要太重視,對結果不要太重視。你重視你的因地就好。菩薩的目的是積集資糧,你的目的是為了來生而活的。所以它的思考模式是認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的是那些成敗得失,那些都是沒有價值的。重點的是你的心在一生當中,你積集了多少的福德跟智慧資糧。你的生心,那個你要注意的。因地要注意,結果你要放下。這個就是大乘菩薩之道,菩提道。
所以其實我們今天讀聖賢書,我們可以得到四種道︰
仁愛之道
慈悲之道
無為之道,
出離心之道,
菩提心之道。
那麼學這些道干什麼呢?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跟這個道一接觸的時候,這個道就可以對我們的心產生一個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使令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行為就可以徹底的改變,我們的結果就可以改變。這個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心中要抓住整個佛法的道,從道當中開始用這樣的思考模式來面對所有的生命。那這個就是你生命的變化的開始。如果你沒有掌握這個道,只是表面上的修學,那這個叫暫時的,因為你來生要變化,就像智者大師講,你根本沒有建立一個種性。你現在表面上做一些善法,但是你思想都沒有這個道的支持。你來生的時候,將全部恢復原狀。因為你沒有建立種性,沒有建立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再講一次︰
佛法的因緣觀,是從內而外的,所有的修學是從內而外,先由思想的改變,心理建設,然後再表現外的行為。那麼這個就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諸法因緣生。
看甲二、別明大乘修學法要
那麼我們前面講過,修學佛法是改變自己的思想,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後改變我們的結果。那麼思想應該怎麼改變呢?這有三段︰
乙一、設定修學目標
心中要有一個願力,一個目標。那麼這個地方有兩段,先說第一個︰
丙一、為何先設定目標
這有兩段的說明︰《大學》
物有本末,
事由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每一個修學的佛法,都有它的本末、根本,當然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我們講“道”。那麼枝末就是它的整個修行的儀軌,它的身口的方法叫做枝末。那麼枝末呢就是它的整個修行的儀軌,它的身口的方法叫做枝末。那麼也有它的一個終始。終就是你的目標是什麼?始就是你剛開始下手先做什麼?
你能夠掌握本,本末始終的這樣的修學次第,你就能夠成就這樣的一個解脫的功德。所以整個修學佛法,你一定要掌握它的本末始終。所以這個終那就是你要掌握它的目標。那麼我們設定了生命的目標有三個好處︰
第一、確認生命的方向
我們在修學佛法,很怕的一件事就是說,你今天持大悲咒,持三個月,持三個月以後改持往生咒,又持了三個月。後來又念地藏王菩薩三個月。你這個法門不斷的變化,結果你每一個法門都沒有真正相應。因為你這個心力分散, 益大師說啊,你現在口渴要掘井,你今天在這個地方東邊挖了三百公尺,沒有挖到水,你把它放棄了,到了西邊,又挖了五百公尺,又沒挖到水,又放棄了。你一輩子挖不到水,因為你把力量都分散了。你應該把精神放在挖一個井,直接挖下去,直到有水為止,叫一門深入。因為我們的生命非常的有限,你能夠修行的時間非常的短暫,你沒有確定目標,你就不知道你想做什麼?我們都常說諸法因緣生,你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結果。如果你不設定目標,這個結果出現的時候,結果不是你要的。你看有些人,他有一種習慣性的想法。他經常會後悔。他二十歲的時候,他後悔他以前所做的事,到了三十歲的適合,他後悔他以前的我所做的事。為什麼呢,他就是不設定目標嘛。所以他一輩子永遠活在後悔當中。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以願導行。你有了目標,你才能夠確認你生命的方向。你知道你來生要去哪里。
第二、引生修學動力
這是我們講的精進。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是很精進的。但是慢慢慢慢的修行就沒有力量了。我們說老參就沒有力量了。為什麼?因為他的目標消失了。他剛出家的時候所設定的目標早就達到了。所以我們這個目標要不斷的要做階段性的調整。你要調整好你的目標,不能讓你的目標達到以後,一個人永遠沒有一個目標在前面,你就沒有力量了。你說,哎喲,早晚課看他也在,他拜佛的時候也出現,怎麼他都沒有進步呢?因為他修行沒有那個心的動力在那個地方。他缺乏一種增上的意樂。早晚課他也沒有缺席。但是你看他二十年前是這樣子,現在還是這個樣子沒有變化。因為他沒有動力。所以你沒有目標,你就缺乏前進的動力。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第三、沒有辦法突破現前障礙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在修學,都帶著障礙來修學。我們修行不是很順的。這個障礙在唯識學叫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你前生的生命所留下一些負面的思想。你前生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是挫折,產生很多的印象。這些印象就像灰塵一樣,一層一層的在你的心中累積起來產生自我意識。你總是覺得我做不到,你就說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就是喜歡發脾氣,我改不了。我的個性就是貪愛,我也改不了。那麼這個自我意識把這個煩惱很堅固的把它強化。
有一個獵人,他這個獵人那,他養了一只老鷹。那麼這個獵人他為了節省金錢,就把這只老鷹養在這個雞群當中跟這個雞生活在一起。我們講我們一個人的見聞覺知會燻習,阿賴耶識會接受燻習。所以它成長的過程當中,是跟雞一起,所以它就覺得我就是一只雞。我是長的比較大的雞而已。所以長大以後,獵人就說你是一只老鷹啊,那你應該要飛翔才對啊。你的肩膀很正常啊,你的肩膀很有力量的啊,你跟雞不一樣,老鷹說,不對,我就是一只雞。所以這個獵人怎麼樣使令這個老鷹飛,老鷹就是不飛。我早呢嘛可以飛呢,我沒辦法飛的。這個自我意識很堅固的。後來這個獵人就很失望,失望就帶有生氣,把這個老鷹帶到這個山頂上就讓它自由落體。那麼到了山頂的時候,就把老鷹這樣放下去了。這個老鷹從空中就慢慢的掉下來,就在快要著地的時候,老鷹突然間潛能發揮,展起翅膀飛翔起來。它突破了自我意識。所以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設定目標,你就永遠活在過去。你過去是怎麼樣的相貌,你三十年後還是這個相貌,因為為什麼,因為你不想改變。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其他的都沒辦法。佛法只能夠給你一些改變的方法,真正的改變是你自己要改變。
你看我們受戒,我們受戒啊,你一定要面對這個三師尊證,你自己發願︰我從今以後,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未來的法王座下添新孫。從現在開始,我要作出改變,我要︰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眾生。
你一定要怎麼樣,自己講出來。很多事情,別人可以幫你做,但是你這個願,你要自己講出來,你才能夠得戒體。你自己不講出來,你就得不到戒體,就產生不了防非止惡的作用。所以我們講這個突破自我設限,我講一個實際的故事給大家作參考。
這發生在美國。有一天的聖誕夜,大雪紛飛,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個賣鞋子的櫥窗前面,眼楮盯著一雙美麗的鞋子在看著。站了三十分鐘以後,這個老板就覺得有點奇怪,這個小男孩一直盯著這個鞋子干什麼呢?就問他說︰小男孩,你想干什麼呢?這個小男孩就跟老板說啊︰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我很喜歡這雙鞋子,可以把這雙鞋子送給我。那麼這個老板說︰好好,那你先進來,就請他坐下,說我去幫你向上帝禱告,你等一會。那麼這個老板就進去房間里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鐘以後,這個老板出來了,他說你的願望,我幫你向上帝禱告了,上帝告訴我說,要我轉答你,他說︰上帝不能送你一雙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雙襪子,你穿著這個襪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這個鞋子要你去自己找。那麼講完以後就幫這個小男孩的這個腳洗干淨,把這個襪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後來三十年後,這個老板接到一個陌生人的來信,他說︰某某人你還記得在三十年前,一個在你櫥窗前面看著雙鞋子的小男孩嗎?當初你送我一雙襪子,還有給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勵,告訴我要自己去追求我的鞋子。別人不能把鞋子送給我,上帝不可以。我現在找到了我的鞋子了。後面的署名就是美國總統林肯。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呢,佛陀不能把目標送給你,不可以。你今天要追求什麼,你要成佛,你一定要……為什麼說,哎呀,受戒真麻煩,我要自己發願,佛菩薩幫我發願就好了,不可以。你一定要出現,所有的生命的改變,你要講一句話,我一定要改變。這個聲音一定要從你的內心發出來。否則你永遠保持原狀。
我發覺這個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議,而真正不可思議的就是那個誓願力。
你在這麼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當中,三師七個尊證,你上去以後,你尊重的宣布,我的生命從今以後開始改變了。很奇怪,下去以後真的改變了。真的改變了。因為這是佛菩薩的智慧。因為改變是從內而外的,你自己要發願。你那句話沒有講出來,你就沒辦法,就沒辦法。所以,生命的第一個改變,就是你心中的願望。第一個。那麼這個就是你從心中的願望當中,確認你生命的方向,也成就你的修學的動力。慢慢的突破你整個自我的障礙。就是修行的第一個。為什麼要設定目標?我們看第二個︰
丙二、如何設定目標
第一、自利的功德
第二、利他的功德
從菩薩道來說,自利的功德︰
第一、現世的暫時的安樂
第二、來世的究竟的解脫
那麼依止這樣的目標,我們就開始安住般若的空性,來消滅心中的惡法,生起種種的波羅蜜的善法。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其實我們生活的目的,真正的價值來自於生命本身。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目標在哪里,要追求別人對你的恭敬。別人對你的贊嘆啊,很多的利養。其實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的重點在於生命本身,你要活得快樂。你一個人活得不快樂,你拿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而這個快樂的重點還是來生的快樂。我們這樣子講,如果僅是的快樂跟來生的快樂沒有沖突,那當然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如果這件事情你今生得到快樂會犧牲來生的會影響你往生的,那你要追求來生的快樂。所以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觀念,其實你的目的,你的生命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你不是為今生而活的。你要為今生而活你不用活得那麼辛苦。我們的每一個人是為了來生而活的。我們為了創造美好的來生而活。諸位有沒有想到我們為什麼那麼辛苦,早上那麼早就起來拜佛,拜完佛我們還要靜坐,靜坐完還要稍微誦幾部經,加強自己的思想。因為我們有一個願望,我們希望來生活得更好,我們希望來生得到淨土吧,其實我們今天所有的修學,都是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來生。這樣子是一個我們一個目標在支持我們,我們是為來生而活的。所以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來生的解脫,這是重點。這個是自利的角度。
第二個我們看利他
這個自利的心態跟利他不一樣,我們再說一下,
利他的功德︰
真——真實
善——善良
美——美好
這個真實和美好這兩個東西是沖突的。真實的東西往往是不美好的,美好的東西不真實。對不對。你看我們從小我們父母是告訴我們說,哎,月亮上面有嫦娥。嫦娥旁邊有一只兔子。所以我們中秋節吃月餅的時候看月亮,哎好像還真的上面有一個嫦娥。但是美國登上月球以後告訴我們,其實上面什麼都沒有,所以真相出來以後,那個美好的意境就消失了。一般來說啊,小乘佛法是求真,你看小乘佛法講生命講得太真實了。但是被這麼一看以後啊,生命都沒有美好的一面。無常、無我,那麼真的啊,真的是這樣。你看生命是無常是嘛,無常的變化當中,每一個變化你都沒辦法決定,都是因緣決定的。所以他是苦的。所以你看佛陀講《阿含經》,佛陀把生命講得是非常的真實。但是你看完以後,你一天都不想留在娑婆世界,一天都不想留,不美好。人天乘的法門是把人生講得太美好。哦,你布施能夠得到富貴的果報,持戒能夠成就尊貴身,忍辱成就莊嚴,但是它沒有告訴你說,這個東西會失去,它沒有告訴你。粉飾太平。所以人天乘是追求美。但是,大乘佛法它其實不求真,也不求美,太求善,安住大悲。我講一句實在話,你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你不能什麼事都求真相,你這樣子的話,人跟人之間沒有人敢跟你相處。很多事情不能講太白,安住慈悲包容就好。尤其是人跟人之間,思想有沖突,無法溝通時,人還可以保持一些默契。你看古代人講話,沒有把話講死的。特別是之間沒有共識的時候,你不講,我也不講,還可以保持平衡,所以我們今天待人處事,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所以菩薩道是求善,以善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