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行
    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

    朱士行(約3世紀),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他原籍潁川(今河南境內)。梁僧《出三藏記集》卷十三《朱士行傳》說他為人“志業清粹,氣韻明烈,堅正方直,勸沮不能移焉”。他少年即懷遠志,擺脫俗塵。出家之後,專務經典,以弘法為己任,常講《道行般若》于洛陽。唯此經是漢代末年由竺佛朔所譯,文句簡略,義理不全,前後文理,無法貫通。朱士行每嘆曰:“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因此他立志孤身遠游,尋求大本。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他從雍州(今西安北)出發西行。當時通往西城的旅途非常困難,他經過千辛萬苦,度過流沙,克服各種因難,終于到達了于闐(今新疆和田),求得大本《般若》,共九十章,六十余萬言。本當即時送回漢地,但由于小乘學人的阻撓,未能成行。

    小乘學人為何阻撓?因為他們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因此視大本《般若》為《梵書》,要求于闐國王禁止出境。他們對國王說:“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梵)書惑亂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將斷大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小乘學人所說的婆羅門書,即梵書。所謂梵書,乃梵王所說之書。《慈恩寺傳》卷三雲;“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說傳授天人,以是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雲毗伽羅者是也”。

    朱士行求得的大本《般若》,經過多方周折,才于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遣其徒弗如檀送回洛陽。公元282年(晉惠帝元康無年)轉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水南寺,由比丘無羅叉和居士竺叔蘭譯成漢文,稱為《放光般若》,二十卷。朱士行遣徒送經至漢地之後,他自己繼續留在于闐,八十歲病故,葬身他鄉。

    朱士行西行求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他雖只送回一部經,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不畏艱險,以為法忘軀的報毅然前往。他送回的大本《般若》譯出之後,頗受佛學界的重晉道安曾稱贊說:“善出無生,論空持巧,傳譯如是,難為繼矣”。當時的義學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汰、竺法蘊、康僧淵、于法開等人,都為之作注或講解,形成兩晉時代研究般若學的高潮。

    朱士行西行求法,為後世西行求法者如法顯、寶雲、玄樊等人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