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安
    释道安(公无314-385年),东晋时代的著名佛教学者。俗姓卫,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扶柳人。出生书香门第,但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成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梁《高僧传》卷四说他“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披剃为僧,因形貌丑陋,不为其师所重,被派至田间劳役。他精勤劳动,重视修持,毫无怨色。三年后,他向师求经阅读,师给他《辩意经》一卷,约五千言,他带至田间,利用休息时间读诵。晚归,还经于师,要求更换。其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响道安说他《成具光明经》一卷,约一万言。道安照样带至田间阅读,晚问回来,又将经书还师。师命他背诵,安一字不差地背诵完毕,其师大惊,从此他被重视。

    道安受具足戒后、即出外参学。他先到邺都住中寺。其时西僧佛图澄正在该寺弘法,见到道安,知是奇才。但同寺其他僧人,见道安丑陋,皆生轻慢之心。佛图澄对他们说:“此人远识,非年俦也”。道安因被佛图澄赏识,就师事之。澄每讲经,由安复述,但听众仍轻慢,并扬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后来道安再次复讲,听众提出许多疑难,但他都轻松地为之解释,使得疑难者心悦诚服。因此他获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当时的佛教离创始人释迦牟尼已近千年,道安认为对佛教教理,应加以深究,并大力弘扬,使信奉者有所遵循。他说:“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于是他就离开邺都,到各处游方问道,遍寻经律,作深入研究,并从竺法济、支县讲受学。曾应武邑(今河北东南部)太守卢歆的邀请讲经说法。其时道安巳为佛教界著名人物,因此他开讲之后,融道俗欣慕”。

    道安四十五岁时,住冀都(今河北临漳西南,即邺都)受都寺,追随他的徒众达数百人之多。其时北方大乱,他带领弟子们过着流亡生活,最后到达襄阳(今属湖北),住白马寺,后自建坍自建檀溪寺。道安在襄阳十五年,讲说署述不倦。东晋孝武帝钦仰道安,待派使臣到襄阳致意问好。在长安称帝的符坚,亦对道安深表敬重。他说:“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产符坚后派符丕率兵攻取襄阳,道安接到长安,住五重寺。苻坚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这里的“一人”,就是指的道安。道安在长安备受符坚的敬重,而他亦利用其才华和地位为佛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道安预知时至,乃告众曰:“吾当去矣”。如是洗浴,无疾而卒,世寿七十一岁。

    道安的一生。对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领导的僧团。僧困是以“六和敬”,为原则的,根据这些原则,整个团体的成员和乐共存。这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创立团体的性质。在中国教史上最早出现的这样性质的团体,就是道安所领导的僧团。早已与道安通书问好的名流习凿齿,在与谢安的书,谈到道安及其领导的僧团时说:“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域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习凿齿的笔下,一个相敬相爱、和乐共存的僧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道安领导的是一个大僧团,人多,情况复杂,要维持这样一个团体的秩序,除了坚持“六和敬”原则外,道安还根据中国僧人的具体情况’另外制定了三项法规,即一、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日常矢心六行道时法;三、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他这三项法规一经公布,天下寺院无不遵行。由此可见道安在当时佛教界的声望之高。后来禅宗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领导的借团以及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的禅林集体制度,不能不说是受了道安所创僧团的一定影响。

    其次是为僧徒定姓氏。佛教在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起初是朝廷不准汉人出家为僧。从魏晋时期,开始有汉僧,但他们都依师姓。故僧徒的姓氏各不相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奠遵释迦”,乃以释命氏。他认为:出家人,皆为释迦之弟子,以释为姓,理所当然。后来他在《增一阿含经》中找到了根据。经中大意是说:印度有四大河流的水,各有不同的名称。当此四河之水流入大海后,不复有河名,而皆为海水。同样四个种姓的人出家之后,皆为释子,以释为姓,最为洽当。自道安为僧定姓氏之后,直到今天,中国僧人仍以释为姓氏。

    再其次是为经作注解。道安的时代,离佛教传入中国,还只有约3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时期的译经,因都属于初句,所译经典,大都晦涩难懂,他就为经作注解。关于此事,梁《高僧传》卷四云:“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至渊富,妙尽深旨,条贯即序,文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至渊富,妙尽深旨,条贯即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经他注解的经和卷数如下:

    《光赞析中解》一卷、《光赞抄解》一卷、《般若析疑难》一卷、《般若起尽解》一卷、《般若析疑略》二卷、《道行集异注》一卷、《小十二门注》一卷、《大十二门注》二卷、《了本生死注》一卷、《密迹金刚持心梵天二经甄解》一卷、《贤劫八万四干度无极解》一卷、《人本欲生经注摄解》一卷、《安般守意解》一卷、《阴持入注》二卷、《道地经十法句义》合为一卷、《义指注》一卷、《九十八结解》一卷、《三十二相解》一卷。

    以上共计十八种,二十一卷(比梁《高僧传》所记少一卷)。从此佛教界学者的疏经释论之作,不断出现。这一文化成果.应归功于道安的首创精神。

    道安还是中国佛教史上编写《经录》的第一人。道安时代,译经渐多,但古代译人,多不署名。道安为了编写《经录》,博览群籍,寻文比句,将许多失译的经典刊定为某人所译。他经过一番努力,编写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录》(史称《安录》)。凡这部《经录》虽已不复存在,但在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尚可看出一些眉目。由于道安首创编写《经录》,这对目录学是一重大贡献。其后历代都有《经录》一类的书问世。

    道安还十分关心译经事业。他在长安时,协助当时的外籍译师所出经论译文的审定。由于他见多识广,总结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这就为后世译经工作指明了方向。如隋彦琮的八备十条、唐玄奘的五不翻、宋赞宁的六例说,都是以道安五失本、三不易总结为典则的。

    道安的道德学问,名闻遐迩。当时远在西域的心鸠摩罗什称他为“东方圣人”后来罗什到长安,而道安则已过世,两位佛学太师终未能见面,罗什曾为此表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