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跋摩(約5世紀),華言“眾鎧”,在華首開二部僧傳戒之梵僧。少年出家。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說他“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雜心》”。南朝劉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涉流,沙來到建業(今南京),深受道俗敬重,被尊為“三藏法師”。時京都有平陸寺,系許桑為平陸令時,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舍宅改建。道場寺慧觀以僧伽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僧伽跋摩重修持日夜諷誦不輟。因而“僧眾歸集,道化流布”。
依佛制,婦女出家,應從二部僧受戒。即既從男僧(比丘)受戒,亦從女僧(比丘尼)受戒。然劉宋以前,因不具備從二部僧受戒條件,所有比丘尼,僅從男僧受戒。宋文帝元嘉年間(公元424-453年),求那跋摩來華,精通戒品,又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比丘尼八人在建業。因此,景福寺慧果尼等要求求那跋摩舉行二部僧傳戒儀式,跋摩應允。後因尼數不滿十人,諸尼戒臘亦不滿十夏,而求那跋摩旋又示寂,終未舉行。其後不久,僧伽跋摩在華時,又有獅子國比丘尼十一人來華,為首者名鐵薩羅。于是從二部僧受戒條件具備,眾請僧伽跋摩為戒師,為慧果尼等舉行二部僧傳戒儀式,是為中國佛教有正式合法比丘尼之始。然事前有抵洹寺沙門慧義持異議,與僧伽跋摩反復辯論,終被僧伽跋摩之“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所折服。此次傳戒法會,得戒者數百人。梁慧皎《高僧傳》卷三說“宋彭城(今江甦徐州)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眾殷盛,傾于京邑”。由此可以想見其盛a況。
僧砌跋摩在華除傳戒之外,又應名僧慧觀等之請從事譯經事業,由寶雲譯語,觀自筆受,譯出經、論五部,凡二十七卷。梁僧 《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其書名及謄數如下:
《雜阿毗曇心》十四卷、《摩德勒伽經》十卷、《分別業報略》一卷、《勸發諸王要偈》一卷、《請聖僧浴文》一卷。
僧伽跋摩在華傳戒、譯經之後,于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乘外國商船歸還本國,後不詳其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