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佛陀(約5-6世紀),著名禪師,河南登封縣少林寺的開山祖師。他是北天竺人,生卒年月不詳。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說他“學務靜攝,志在觀方”。他與道友一共六人,據說其他五人都證了聖果,唯他自己一無所獲,他感到慚愧,不知自己如何辦才好,甚至要輕身。正在進退維谷之際,有道友對他說︰“修道藉機,時來便克,非可斯須徒為虛死。卿于震旦,特擇別緣。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他听了道友的勸告,遂開始游歷諸國,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一499年)來到中國,先在恆安(古稱州,即今山西大同),受到魏朝廷的敬重。魏孝文帝專為他設置禪林,又為他鑿石為龕,以便他集徒共修,一切費用,皆由國家供給。恆安城內,有二家姓康的富豪,資財百萬,主人篤信佛教,也為佛陀另造別院,供他居住,以便他靜修禪業。據說佛陪住在康家所造的別院時,曾顯示靈異。《續高僧傳》卷十六說有一小兒從門縫窺視,見室內熊熊火焰,驚告姓康的主兒待康家的人都來觀看時,並無火焰。因此就有人說佛陀是得了道的人。如果這種奇特的現象屬實,或即佛家傳說的“三昧火”乎!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魏遷都洛陽,佛陀亦隨同前往。孝文帝又專門為他設置安靜的眯蒂,供他居住。但是他︰“性愛幽棲,林谷是托”。經常獨自一人去嵩山,與世隔絕。于是孝文帝就敕令就少室山為他修造寺院,這就是今天尚存的古剎少林寺。

    少林寺修好之後,聞名遐邇。《續高僧傳》卷十六說“四海息心之儔,聞風響會者,眾恆數百”。由此可見佛陀在少林寺的法緣之盛,可謂空前。晚年,他命同住僧眾自行修持,自己則離開僧團,在寺外另建幽靜處,自己居住,直至圓寂。

    在南北朝時代,流傳在華夏的佛教,總的說來,是南重義學北重禪。北方的學禪,早期則以佛陀所傳的禪為代表,後來又傳入了達摩禪。佛陀去世以後,其禪由其弟子道房繼承。佛陀掉的待點是修“四念處”所謂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大乘和小乘共修的一種禪法。

    佛陀生前,雖然名聲很大,徒眾亦多,但能夠稱得上他的入室弟子的,只有慧光和道房二人。慧光後來成為北方有名的律師和《地論》師南道派的首領,而道房才是繼承他禪法的人。

    現在有些人產生某種誤瓣,即一談到少林寺,就說是菩提達摩的道場,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對佛陀禪師的名字提都不提。魏孝文帝為傲陀修少林寺時,菩提達摩可能尚未來中國。後來他來了,只是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如果少林寺是他的道場,為何後來他又離開它去呢?至于中國的禪宗,則鼎從唐代慧能才開始的。慧能以前的禪是禪學而非禪宗。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