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灌頂(公無561一632年),字法雲,天台宗四祖。俗家姓吳,祖籍原住常州義興(今江甦宜興),後移居臨海章安(今浙江境內)。他的父親早亡,由母親撫養。據說他出生三個月,就能學他母親念佛、法、僧三寶的名稱,曰詞清楚,成為當時的奇聞。他的母親將此種異常現象告訴了當地攝靜寺僧人慧拯,拯嘆曰:“此子非凡”。于是他母親就以“非凡”。二字作為他的乳名。年七歲,禮慧拯為師,當小沙彌,二十歲受具足戒。他的師父圓寂後,乃于陳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台山親近智 ,從智 研習教觀,成為智 的入室弟子。陳朝滅亡後,灌頂即隨智 南巡,《續高僧傳》卷十九說他“勝地名山,盡皆游憩”。他師承智 十四年,形影不離,直至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 逝世。次年(公元598年)灌頂赴揚州見晉王楊廣,呈上智 的《遺書》和信物,當然是希望楊廣對《遺書》中所說的事予以支持。果然不久,楊廣即派總管府司馬王弘送灌頂回天台,開始籌建智 生前所要修建而未建的寺院。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寺成,取名“國清寺”。灌頂以寺宇初成,又因楊廣奪得太子位,乃出山為揚廣慶賀,得到楊廣的禮遇。其後楊廣又派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灌頂回天台山,在天台大行布施,並設千僧齋,對寺宇台殿未臻完善者,更加修繕。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楊廣派專使持函到天台請灌頂赴京,用詞懇切,無論如何,要灌頂隨專使成行。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楊廣治兵涿州,自任統帥,將灌頂也請到軍中,共敘“同學之歡”。唐真觀六年(公元632年),灌頂卒于國清寺,世壽七十二歲。
智 建立天台宗,得力于灌頂的幫助。如果不是他為智 有言必錄成書,智 既不會存那麼多著述留下來,天台宗也不會有那麼多典籍。道宣在《大唐內典錄》卷五說:“天台智者,樂說無窮,止觀禪門,約心開演,(灌)頂皆總持,一聞糜失”。他在《續高僧傳》卷十九《灌頂傳》中又說:“智者辯才,雲行雨施,或同天網,乍擬瓔珞,能持能領,唯〈灌)頂一人”。道宣對灌頂的評價,是切合實際的。又智 的弟子,人數雖多,而真正稱得上入室弟子和繼承人的,只有灌頂一人。所以灌頂是協助智 建立天台宗的主要功臣。
灌頂一生,除了為智 的說法作記錄整理成書外,他自己亦有一些著作。道宣的《大唐內典錄》卷五載有六種十三卷,它們是:
《四念處觀》四卷、《天台山國清寺百錄》五卷、《金光明行法》一卷、《修禪證相口訣》一本、《天台智者大師利傳》一卷、《杭州真觀法師別傳》一卷。
關于灌頂的著述,郭朋先生在《隋唐佛教》第二章中列舉灌頂的主要著作有八種,其中除《智者別傳》、《國清百錄》、《真觀別傳》三種與《大唐內典錄》卷五所記相同外,還有五種是《內典錄》未記載的。這五種是:
《觀心論疏》五卷、《涅磐經疏》二十三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涅磐玄義》二卷、《南岳記》一卷。
綜上所載,灌頂的著述總數應為十一部,四十卷。灌頂因俗家住在章安,故史稱“章安大師”他的一生,為協助智 建立天台宗,付出了辛勞,功不可沒。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智 的“真如緣起論”。如他在《觀心論疏》中說的“是論終唯令觀心者,只為心是如來藏,具足一切佛之知見他繼承其師的遺志,弘揚其師的學說,為天台宗的創立和發辱,盡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故天台宗人尊他為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