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綽(公無562-645年),倡導口念佛號的淨太宗祖師。並州汶水(今山西汶水)人,俗家姓衛。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說他幼年時代,即以“恭讓知名”年十四,出家為僧,早年研究《涅磐經》後又從慧瓚禪師研習空理。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他到石壁山玄中寺戶此寺為齊時曇鸞所建,其中有關于曇鸞念佛修淨土得到瑞應的碑文。道綽讀後,很受感動。于是他就改信了淨土法門。從此他專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並為信眾先後講《無量壽經》近二百遍,得到當地佛教徒的普遍敬重。
道綽自改信淨土之後,只講《無量壽經》。此外,就是口念阿彌陀佛。念佛法門,在我國最早始于東晉時代的廬山慧遠。當時許多知名人士都集巾在廬山,慧遠集合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在佛前上供立誓,希望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是慧遠倡導的念佛,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和觀想。後來的曇鸞,在菩提留支的啟發下,也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口念佛號,實際是從道綽才開始的。
道綽每天要念七方聲“阿彌陀佛”。他勸人念佛以麻豆記數,每念一聲佛號,就數一粒稱豆。另外是串好木欒子作念珠。這是中國佛教徒有念珠(又稱數珠)之始。
關于念佛用麻耳記數,道宣的《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道綽“勸人念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其數量之大,實在驚人。林子青先生對道綽倡導念佛用麻豆記數的辦法,有更詳細的統計,他說道綽“廣勸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由此看來,假如有人念佛用麻豆記數,就必須準備專門的房間來堆積麻豆。據說當時並州、晉陽、汶水一帶在道綽的影響下,念佛的人很多。七歲以上的男女,稱念阿彌陀佛,成為:一時風尚。《續高僧傳》卷二十說:“人各掐珠(木欒子),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由此可以想見其念佛的盛況。據說道綽的此種作法,當時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他們一見到道綽的風範,就又無話可說了。
道綽的學德,在當時,聲望確實很高,連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尊敬他。太宗曾因文德皇後有病,到玄中寺訪問道綽,並在寺內上供作祈禱。唐貞觀十九年,道綽逝世,終年八十四歲。
道綽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為弘揚淨土法門,著有《安樂集》(《續高僧傳》作《淨土論》)兩卷行世。他為了證明念佛法門是佛所說,非他個人所創造,在《安樂集》中,引經據典達四十種之多。他除了引用淨十三經之外,還引用有《維摩詰經》、《法華經》、《涅磐經》、《華嚴經》、《增一阿含經》等。道綽能引用這許多經典,足見他是曾經博覽群籍、學識淵博的人。道綽認為:修念佛法門,首先要發菩提心。這是根本,否則既不能成就自己,也無益于他人。
念佛法門,實際是一種修定的方法。因為念佛,必須做到一心不亂,三業相應,所以稱為“念佛三昧”。所謂三昧,就是“定”的意思。
道綽是由教下轉為淨土的,並無師承關系。迦才的《淨土論》稱道綽為曇鸞三世之下的玄孫弟子,但是道綽門下,則有善、僧衍、道撫等人,其中以善導最為著名。因為道綽死後,他在長安大弘淨土,成為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
道綽倡導口念佛號的修持方法,簡便易行,任何人都能做到,故一千多年來,盛行不衰。由此可見道綽在淨土宗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