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融(公元594-657年),牛頭禪始祖;潤州延陵(在今江甦丹陽縣境)人。俗家姓韋,十九歲時,讀盡翰林墳典。這些世俗書籍,不能滿足他求知的欲望。因此他嘆息說:“儒道俗文,信同糠砒,般若止觀,實可舟航”。當時他家里正準備為他定親,他得知後,即逃往茅山躲避。傳統的說法是他從炅法師披剃出家,繼從朗法師研習經教多年產所學經教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華嚴經》、《大品般若經》、《大集經》、《維摩經》和《法華經》等多種經論。他還到各地參訪,向名師求教。其時有邃法師和曠法師分別在鹽官(今浙江海寧)和永嘉(在今浙江東南)兩地弘法,法融先後前去听講。他對經論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之後,認為“慧發亂蹤,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于是他就回到茅山隱居,習定二十余年。由于長期修定而引發智慧;他“遂入妙門,百八總持,樂說無盡”。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丞相房玄齡奏請沙汰寺僧,法融為護持佛教,進京請願。他的請願書詞情俱茂,主管其事的官員,遂將沙汰之事,暫予擱置。後來法融住牛頭山佛窟寺,該寺藏有豐富的圖書資料七藏,既有佛經、道書和佛教文史,又有世俗經史、醫方和圖符,這些圖書是劉宋初年富豪劉司空修建寺院時收藏,作為永鎮山寺之用的。法融得到管理人員的同意,遍覽群籍,作筆記,錄精要。經過八年,掌握了豐富的資料,其後他即移居幽棲寺。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在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另建茅蓬,日夜參究,數年之間,歸仰他的息心之士與其同住者,達百余人。其時睦州有妖女陳碩真作亂,有三百多人逃難到法融的茅蓬,生活十分困難,法融大發慈悲,每天下山進城乞糧,並背負上山供他幻食用。經過一百多天,亂子平息,避難的人才離山回家。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法融講《法華經》。永徽二年(公無651年),又講《大品般若》,听眾達千余人。其後不久,江寧縣令李珍本又請其講《大集經》。由于他曾在佛窟寺博覽群籍,內外兼通,因此他講經時據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道俗動欣,听經的人達三千之眾。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司功肖元善請法融出山住建初寺,他不同意,經過再三請求,他才應允。他知道此一出山,不會再回來了,便對同住僧眾說︰“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耳”。他說了這些話之後,便依依不舍地離開與他朝夕相處、共同修行的道友。第二年(公元657年)正月,即死于建初寺,時年六十四歲。
法融是禪教並重的學者。所以他一生既講經,又修禪。他在定禪方面的成就,得益于先學教。關于他的著述,據宋《高僧傳》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遺則傳》說法融有《文集》三卷(已佚),遺則曾為該書作《序》。《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載有法融的《心銘》一篇,全文一百零八句,每句四字。唐宗密《圓覺經疏》卷十一和永明壽《宗鏡錄》卷九十七都說法融有《絕觀論》一書。現代佛教學者林子青先生根據日本古經錄謂法融還有《注金剛般若經》一卷、《金剛般若經意》一卷、《維摩經記》二卷、《維摩經要略疏》一卷、《華嚴經私記》二卷、《法華經名相》一卷等。這些經都是法融青年時代學習過的,他為這些經作記疏注釋,是非常可能的。
法融住在牛頭山,他的禪法從山得名,稱為牛頭禪,其主要持點是排遣多言,著重空寂。法融認為六根所緣皆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現在摘錄他在《心銘》中的一些話,以顯示他的見解︰
心性不生,何須知凡?本無一法,誰論兼煉?往返無端,適尋不幾,一切莫件,明寂向現一心衣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叫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休,即是本性,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啟念不生前念自絕分利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煩惱本無,不須用除,靈知自照,萬法歸如意無心滅,心無行絕,不用證空,自然明徹諸矯惱忘,一切不憶,永日如夜,永夜如日,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無相苑,朗涅磐成
從上述《心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融的禪風是主張無心絕觀,順其自然的。
牛頭禪的興起,在歷史上各說不一。有說法融的牛頭禪,曾得到四祖道信的印可,這在《景德傳燈錄》中記載的很詳細。又有說道信曾對法融說他的禪法巳傳五祖弘忍,按照只傳一人的傳統,不能再傳,如是就要法融別立門戶,所以法融才創立牛頭禪。目此被說成是道信以下的一個流派。但牛頭禪與道信的達摩禪,有本質上的區別。牛頭禪主張心性空寂,與道信的觀心守一的主張迎然不同。他們兩人為同時代之人,彼此可能有過接觸,但不一定有師承關系。事實上,法融的開悟,是自然的因定生慧,沒有經過什麼人的指點。
法融創立的牛頭禪,僅傳六代而終止。其法嗣的傳承,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續高僧傳》卷二十《法融傳》中說法融最初的弟子是道纂和道憑。又有說曇璀曾事奉牛頭法融,似應為牛頭二世。但後來卻公認智岩為二世。此種說法的根據是唐劉錫禹《融大師新塔記》,其中排列牛頭傳承次第是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欽。但是李華《故經山大師碑銘》中則無法欽,而是慧方(第三)。圭峰宗密確定牛頭禪的傳承人物中又略有不同,他說的牛頭禪傳承次第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這種說法,成為後世的定論。
法融所創立的牛頭禪,雖然只有六傳而終止,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盛極一時,產生過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