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弘忍(公元601-674年),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後遷居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生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他七歲時,被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道信嘆曰:“此非凡童也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于是就派人跟隨他回家,征求他家長的意見,能否讓他出家作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長欣然同意,並說:“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雲。豈伊小駭,那堪擊訓?若重虛受,因無留吝”。這樣,弘忍就被帶到了道信主持的雙峰山(又名破頭山)道場。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為沙彌。他生性勤勉,白天勞動,晚間習禪。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禪門輔測試之,而他則能夠“聞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為根器,把道都傳給他了。道信死後,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眾修行。其後,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他乃干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名東山寺,安單接眾。由是其禪法,被稱為東山法門。
龍朔元年(公元611年),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意塵埃”。慧能听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遂將衣法密傳給慧能,命他連夜南歸。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終年七十四歲。唐代宗溢號大滿禪師。
弘忍得法于道信之後,先後住雙峰山和東山寺兩地數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兩次遣使請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藥到山供養。
弘忍的禪學繼承道倍的思想而來,主要有二依︰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師利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宗鏡錄》卷九十七謂弘忍常說︰“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諸佛只楚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由此可見弘忍的禪對心是十分重視的。據傳弘忍有《修心要論》之作行世,但在歷史上《楞枷師資記》的作者淨覺不同意。他認為那是別人的偽托,因為弘忍是“不出文記”的。但是淨覺又說他“口說玄理,默授與人”。這本書很可能是他說的“玄理”,听法的弟子記錄,整理成書之後,取名《修心要論》。不過這也只是推測而已。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雜染心,而是真心,或稱為清淨之心。此心本來清淨圓明,只因煩惱所攢,不能顯露。習禪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體證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說的“明心見性”。
中國的禪學,自達摩以來,以《楞伽》印心。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弘忍是道信的弟子,他繼承了老師的禪學傳統,但他又增加了以《金剛經》印心的新內容。這反映禪學在不斷地發展。
在生活作風上,弘忍也有創新。在他以前,禪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缽、修頭陀行,隨遇而安。到了道信、弘忍時代,禪者的生活為之一變,禪徒集中生活,自行勞動,寓禪于生活之中,把搬柴運水,都當作佛事。又主張禪者應以山居為主,遠離囂塵。這種生活的變化,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後來的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創叢林,立清規,道場選址在深山老林,稱道場為“叢林”提倡農禪並重,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都是受了道信、弘忍禪風的影響。
中國的禪宗在弘忍時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學禪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弘忍的門徒數以萬計,但是能夠弘法的人並不多。《楞伽師資記》和《歷代法寶記》說有十一人,《傳燈錄》作十三人。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作十人,又說十三人。各說不同,甚難統一。綜合不同的說法,共約二十五人。弘忍臨死之前也說到他弟字中能夠弘法的人不多。他對玄蹄說;“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這十個人,據說就是神秀、智洗、劉主簿、惠藏、玄約、老安、法如、慧能、智德和義方。而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響最大的是神秀與慧能。此二人雖然是同一師承;但所傳禪法則不盡相同。慧能在南方。其禪法宗《般若》為漸門,神秀在北方,其禪法宗《楞伽》為漸門,世稱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後來南禪北移,其方法更為簡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漸失勢,南禪進而形成一統的天下。無論是南禪還是北禪,都是出自弘忍門下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弘忍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