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普光
    釋普光(約7世紀),又稱大乘光。著名的俱舍學者,籍貫及生卒年月均不詳。他是玄奘的主要弟子之一。宋《高僧傳》卷四說他“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從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開始,他參加玄奘的譯經事業,任筆受。先是在弘福寺翻譯《解深密經》和《大乘五蘊論》,直到最後在玉華宮翻譯《大般若經》,他與玄奘形影不離。宋贊寧評價說他“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玄類所譯的經論,大部分都是由他筆受的。關于這一點,宋《高僧傳》卷四有明確的記載。如說玄奘譯“出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之七八,是光筆受”。由此可見普光對于玄奘的譯經事業,貢獻是巨大的。

    普光除在譯場任筆受之外,其他時間則從事著述。據有關史書記載,他有以下作品:

    《俱舍論記》(俗稱《供會光記》三十卷、《供舍論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門論疏》二卷、《婆娑論鈔》(卷數不詳)、《大因明記》二卷。

    上述普光的著述,現在尚存前三種,其中《俱舍論記》是他的代表作。與普光同時的還有神泰和法寶二人亦作有《俱舍論疏》,當時號稱《俱舍》三大疏。其中法寶的《俱舍論疏》多處反駁普光的觀點一。雖然如此,但是普光的《俱舍論記》在學術界仍不失為最有權威的著述。神泰的《俱舍論疏》大部分已佚失,殘缺不全,現在僅存七卷,而法寶的《俱舍論疏》又多處引用《順正理論》(眾賢造)中直譯《俱舍》的原文,而且他又歡喜摻雜自己的意見,所以在歷史上從來就被冷落。普光的《俱舍論記》則不同,歷來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成為研究《俱舍論》不可缺少參考書。

    為何這部書受到如此重視?因為《俱舍論》本論在印度原就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共學的一部名著。據說連外道(佛教以外的教派)也研究。玄奘翻譯此《論》後,“密授”給普光。所謂授,就是說對他一個人講。另外密授的內各多是回憶印度薩多師的口義。普光將這些“口義”都如實記錄收入他的《俱舍論記》中,這可以說是普光這部著述中的特色,為神泰和法寶的《俱舍論疏》所不及的。普光的這部書,實際是玄奘所傳印度俱舍學者的不同觀點,有立有破,普光綜合其大成,不加評判,祥實地記錄各種解釋,保存了各派主張的本來面目。這樣的內容,當然會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普光有弟子多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圓暉。他承其師之學,並收法寶《俱舍論疏》中的某些觀點,著有《俱舍論頌釋疏》,調和普光和法寶之間的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