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公元652-71O年),譯為“學喜”,大本《華嚴經》的譯者,于遁(又作于,即今新疆和田)人。宋贊寧《高僧傳》卷二說他“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喜大小乘,旁通異學”。由此可見實叉難陀在于遁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

    武則天即帝位之後,重視佛法,尤喜大乘。她以晉譯《華嚴經》內容不全,希望獲得梵本重譯。當時她听說于遁有此梵本,便派使者前往訪求,並請譯師。實叉難陀以是因緣應聘來華。武周正聖元年(公元695年),他攜帶諸梵本至洛陽,住大遍空寺。不久,即組織譯場,由菩提流志和義淨同宣梵本,弘景、圓測、神英,法寶、法藏等人擔任筆受和證義,復禮任綴文。經過將近五年的時間,于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始完成《華嚴經》的重譯工作,全書共八十卷。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以後,又在洛陽三陽宮譯經多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實叉難陀因母親年邁,要求回國省親,武則天允準,並派御史霍嗣送他。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請他來華。景龍二年(公元708年),他到長安,其時中宗以萬乘之尊,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請他騎大象入城。長安城內的僧眾亦熱烈歡迎也他杖後,住在大薦福寺,準備再次組織譯場,但是他病倒了,于景雲元年(公元7l0年)逝世,終年五十九歲。

    實叉難陀逝世後,尸體火化,傳說其舌根猶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護送他的骨灰回于遁安葬,又在他火化之處建塔作紀念,世稱“華嚴三藏塔”。

    實叉難陀雖有兩次應請來華,但是譯經的成就只是第一次,第二次來到長安不久即去世。他所譯的經典,據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九載為十九部,一○七卷。茲抄錄經名如下:

    《大才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大方廣入如來智穗不思議經》一卷、《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一卷、《大乘入楞伽經》七卷、《觀世音秘密藏神咒經》一卷、《妙臂印幢陀羅凡經》一卷、《百千印陀羅凡經》一卷、《救面燃餓鬼陀羅凡神咒經》一卷、《右繞佛塔功德經》一卷、《大來四法經》一卷、《十善業道經》一卷、《大乘起信論》二卷(第二出,與真諦出者同本)、〈摩訶般若隨心經》一卷、《大方廣不生不滅經》一卷、《大方廣如來難思議境界經》一卷、《離垢淨光陀羅凡經》一卷、《菩薩出生四法經》一卷。

    實叉難陀的上述譯經中,《大方廣佛華嚴經》卷數最多(八十卷),也是他的主要譯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華嚴經》稱為舊譯,而他譯的則稱為新譯。這新舊兩譯之問的不同之點是:

    (一)舊擇只有六十卷,新譯為八十卷。(二)舊譯只有八會三十四品,新譯有九會三十九品。(三)舊譯梵本為三萬六千頌,新譯梵本為四萬五千頌。(四)舊譯無《入法界品》,新譯有。

    實叉難陀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是他僅次于《華嚴經》的一部譯經。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曾譯此經,實叉難陀是重譯。但二者也有些不同之處,求譯只有四卷、而實譯則有七卷。此外,實譯經首多《羅婆那王勸請》一品,經文中間又開出《無常〉、《現證〉、《如來常無常〉、《剎那》、《變化〉、《斷食肉》等六品,經文較長,說理詳細。

    實叉難陀的譯經,大部分都是重譯本。他是在玄奘以後,按理說應該效法玄奘的譯風,但他沒有這樣作,而是摹仿鳩摩羅什的譯文,以簡約順勢為宗,經文近乎意譯,並采用羅什所創的許多譯名。這或許是由于助譯人員的喜好所致,並非其本意。

    實叉難陀是否重譯過《大乘起信論》,在學術界有爭議。迭部論的舊譯本,傳為陳真諦所譯,原來就有爭議,有人說是後人的偽托。現在實叉難陀的重譯本,也有人說是後人的偽托。但是記載實叉難陀重譯《起信》的是唐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智升本人與實叉難陀幾乎是同時代或很近的人,他的記載,是權威性的,一般說可信。故否定實叉難陀重譯過《起信論》的說法,還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