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詳清靜的佛教音樂
    音樂是藝術,好的音樂能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佛教音樂更是如此。美妙的佛樂也在無言地宣揚著佛法。佛樂的特質,就是听了使人安詳、清靜的,而不是靡靡之音,就好像喝茶與飲酒的不同。佛教音樂是“雅”而不“俗”,“覺”而不“迷”。

    第一篇佛教音樂漫談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與此同時,來自印度及現在中國西域地區的文化與音樂,也隨之傳入中原。根據中國史學界的研究,中原地區的文化在較早的時間就開始向西域傳播,進入東漢時期,西域文化開始回流,雙向交流日漸頻繁。佛教東傳則是絲路文化中最突出的事項。

    伴隨著禮佛儀式的需要,佛教借以傳播的重要手段——音樂藝術,便需要與中國本土的音樂形式結合。由于梵語與漢語的結構不同,無論用梵音詠漢語,或是用漢語歌梵聲,都難相通。原用梵語演唱的贊唄,隨著經文的翻譯過程,需要尋找它所面對的中國信徒能夠接受的、適合中國語言音韻特點的新曲調。

    一個推動佛教經典與中國音樂文化結合的重要人物是梁武帝蕭衍。他既是一位帝王,借弘揚佛法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又是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修養的人,因此他親制佛曲,把佛教儀式音樂與當時風行的清商樂融合一體。當然真正使佛教音樂中國化、通俗化的,還是眾多寺院中的藝僧。

    佛教稱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能慈悲濟世,利樂有情,解脫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樂在普度眾生方面,有著眾多的優勢。

    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最古宣傳弘揚的方法,只是翻譯佛經。後來,聰明的古德覺得只是靠佛經的翻譯流通,不能夠使佛教在廣大的群眾中推廣和普及。因此,又多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經文的朗誦,二是梵唄的歌唱,三是經文演繹成通俗的故事。

    在弘法的方法中,音樂的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冶性情,修養身心,尤其是在宣傳佛法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藝術特別是音樂、歌曲是屬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流動人們的感情,使眾人生起好感,引起共鳴。像叢林寺院里傳出的鐘聲、念佛聲,佛教合唱團播出的贊佛聲,歌詠聲,莊嚴、肅穆、柔和、恬遠,都能激發起人們佛教信仰的情緒。據史記載,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就用音樂傳教,感動了遠近許多野蠻的人,皈依佛教。其實,佛教音樂就是一個法門,是修行的法門,是普度眾生的法門。佛樂能夠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為美最樂”。在這寧靜、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佛樂能夠使我們感悟到清涼的人生,吉祥的意蘊,自性的圓滿。“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佛樂又能使我們當下清淨,當下覺悟,當下喜悅,當下自在,能使芸芸眾生通向智慧的彼岸,證得菩提——這就是“音樂禪”,妙音清心,諸佛菩薩度眾生是對機說法,隨緣度化,眾生需要佛樂,喜好佛樂,佛菩薩乘願而來,只要誠心念誦佛號、虔誠持咒,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就菩提,就能如諸佛菩薩一樣,大徹大悟,脫離生死苦海,走向極樂。

    在眾多的弘化方法中,用音樂來教化眾生,是最方便的,經文有時難以讀懂,民族間的語言不能溝通,這就需要花大力氣,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才能明文達義。佛樂的傳播,就沒有那麼復雜,它不分國界、民族、年齡、男女,只要是用心的人,即使听不懂和尚的唱贊,也會從梵曲聲聲中有所感悟,達到唱者與听者心靈的感應,使听者心靜如水,便會有“山含瑞氣,水帶恩光”之佳境,心花怒放,眼前一派大好,心情舒暢,這時周圍的山也會為我們的存在呈現出吉祥之氣,碧潭里的水也會為我們披被慈光恩澤。回歸自然,便會“奉古佛慈尊”,這是佛樂的妙用。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試驗,請來兩位“心煩意亂”的人,一位讓他听“流行音樂”,一位讓他听“佛教音樂”,一段時間以後,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兩位同時听音樂的人就會出現不同的心情。听“流行音樂”者,在激烈、刺激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中,會煩燥不安,加上原有的壞心情,人就變得瘋狂起來,隨後便會有一種失落感,更加痛苦不堪。听佛樂者則不然,剛才那種沖動、煩亂的心便會風平浪靜,象沙漠中出現的綠洲,夕陽里呈現的彩霞,如炎熱的夏日坐在清涼至極的井台上,遍體清爽,煩惱便會遠離他。用佛樂來傳播佛教思想,以歌唱弘揚佛法,就能教誨世人棄惡從善,就能撫籍眾生心靈的悲苦,是人間之佛教。

    佛教音樂有很大的潛力,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上對佛樂宣傳和普及不夠,現佛樂已鮮為教外人知,眾人對佛樂充滿神秘感和陌生感。因此,在佛樂的宣傳、普及上,應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視,讓這古老燦爛的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開花結果,重現一片生機。

    在繼承傳統佛樂的同時,更多地是開拓現代佛樂,以適應現代人們的渴求,讓佛樂更好地延續,脈脈相承,達到弘化的目的。

    佛教音樂是有很強的生命力。從兩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時代,到三國佛樂從印度傳入中國,乃至當今,永唱不衰。這對佛教的傳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一句佛號可以唱上千年,成為絕唱,永不乏味。佛教信徒已遍布世界各地,這對佛樂的傳播更為有利。

    佛教音樂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佛樂清涼,風格純樸,利于听者身心健康。佛樂來自自然,回歸自然,啟迪智慧,給人覺悟。《法華》雲︰“或以歡喜心,歌唱頌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佛教音樂給眾生帶來的成就,具有禪味,佛樂就是“音樂禪”!

    這些年來,海內外佛教團體成立了佛樂團、歌詠隊、音像部門出版發行了大量的佛教盒帶、CD、VCD等音像制品,這是一個很好地現象,背負著延續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佛樂,在當今盛世,借現代科技手段,敲起鐘磬、唱著古老的旋律。但是最近幾年,在傳播佛教音樂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一,研究佛樂的專家學者少而甚少,更不用說在晨鐘暮鼓中生活的僧人們對佛樂置若罔聞了。沒有一支專業的佛樂隊伍,專門從事佛教音樂的研究、傳播。這就出現了想學佛樂者而無處學的尷尬局面。其二,佛樂的研究和出版發行不系統,層次不齊,較為零亂,方向不明。有的音像公司和經營者追求公司或個人利益,偷版、盜版,不勞而獲,制作出版的佛樂制品量低下,影響佛門的聲譽,廣大購買者及信眾極為不滿。其三,佛教音樂的制作、配器粗制濫造,是“雅而不雅”,“俗而不俗”,讓人的感覺是不倫不類,難盡人意。佛教音樂是“雅”而不“俗”。其四,重視不夠。現全國佛教院校除中國佛學院曾開設過佛樂課程,其它佛教院校幾乎沒有。其五,現代的佛樂制品出現兩種情況︰ヾ是純傳統;ゝ是純現代。前者是完全保持佛樂的本來面目,以寺院廟堂傳統的音樂為主,這類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會人士不接受。後者是佛教界人士難以接受,現代人接受。傳統的要繼承,這是文化的延續;現代的去創新,這是佛法的圓融,是對機說法,是隨緣度化眾生。在保持傳統音樂成份上,也要適應當今人們的需要,“傳統”與“現代”兩者結合。這有利于佛教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佛樂的普及與推廣不應只在寺院,讓佛教音樂走向社會,要社會了解佛樂,真正達到慈悲濟世,利樂眾生之目的。

    第二篇新佛樂的崛起

    佛教音樂應當分為佛事音樂、通俗佛樂、高雅佛樂三種。佛事音樂是寺院廟堂的傳統音樂,通常在做佛事、做法事時唱誦;通俗佛樂就像通俗歌曲,旋律優美,朗朗上口,老幼皆宜,歌詞通常都是宣揚佛理的,或者是贊佛、聖號、咒語等,注重其教化性;高雅佛樂則往往是純音樂,雖然包含諸多佛教元素,但以音樂性、藝術性、欣賞性為重點,更注重營造的是音樂的美感,往往知識層次高的、年輕的尤其是音樂愛好者更容易喜歡。

    高雅佛樂以《阿姐鼓》的作者上海音樂學院何訓田教授的《波羅蜜多》音樂專輯為代表,該專輯是為紀念杭州雷峰塔重建而創作,頗具新世紀音樂(newage)的風範,制作精美、大氣,取材于佛教而不局限于佛教,是一張有名的音樂發燒碟,很多不信佛的音樂發燒友都人手一份,很受歡迎。很多人可能听不懂在唱什麼,但他們的心在不由自主地感動。

    再如台灣風潮唱片的古箏佛贊系列,該系列有12張,是台灣供佛齋僧大會指定音樂。屢上民族音樂唱片銷售排行榜。古箏佛曲讓人听了安詳清淨。風潮還出品有水晶琴佛曲,更顯晶瑩剔透。

    再如風潮出品的《佛曲新世》,是加拿大新世音樂大師SteveMiddleton心靈探索、五年沉澱之作。居住在加拿大哥倫比區的史提夫•米德(SteveMiddleton),長年身處于北美最美的風景區之一,大自然的自由空,使得他回歸心靈的無欲無求。以佛教音樂作為選曲概念,听來寧靜的新世紀音樂風格,除了是佛教音樂的創新,亦是一張沉澱心靈的佳作。

    該輯在配器上的使用豐富,包括小提琴、長笛、西塔琴、古箏、木魚、吉他、鋼琴、手鼓等多種東西方樂器。史提夫以他擅的新世紀音樂風格為佛教音樂作了清新的呈方式,改編有《寒山僧蹤》、《清淨法身佛》、《六字大明咒》、《三寶歌》共9首佛教知名樂曲,是一張以佛教音樂為基調的心靈佳作。

    除了高雅佛樂,還應倡導廣義的佛曲。何謂廣義的佛曲?佛樂的特質,就是听了使人安詳、清靜的,而不是靡靡之音,就好像喝茶與飲酒的不同。佛教音樂是“雅”而不“俗”,“覺”而不“迷”。不妨這樣說︰如果是讓人听了清淨、安詳、離卻紅塵煩惱的,都可以稱為廣義的佛曲。就好像一杯清茶,其意境是與禪的意境相通的。帶有禪的意境而又旋律優美的樂曲,即使與佛教毫無關系,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的佛曲!

    港出品有一張音樂發燒碟《湖》,描寫月光下湖水的安寧清淨,雖與佛教沒有關系,沒有貼上一個“佛”字,但意境深幽,可算是廣義佛曲的典範。

    任何藝術,需融入禪的意境,才能達到化境。讓我們以一顆清淨之心共享音樂禪悅的風味,菩提智慧的清涼、清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