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戒(公元?-780年),拉薩法爭的勝利者。他是印度僧人,那爛陀寺著名學者寂護的弟子,其身世不詳。公元762年寂廣護逝世後,蓮花戒應西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諸到西藏弘法。其時有一名漢僧,俗稱大乘和尚,從內地去西藏宣傳禪宗的頓悟法門,主張佛教徒不必經過長期修煉,只要做到無念(即排除一切妄念)就可以頓悟成佛。他的這種主張,在西藏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當時蓮花戒正在西藏弘法,亦參加了這場爭論。他不同意大乘和尚的主張。認為佛教徒的修持,必須經過不同的階段,長期勤修四攝六度,積長福德資糧,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成佛。爭論的結果是蓮花戒取勝,得到藏王的贊許。這次大爭論,史稱“拉薩法爭”。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蓮花戒中說︰“這次爭論的內容在敦煌出土的漢文卷子《頓悟大乘正理決要》和西藏的《五部遺教》中都有詳細記載”。可是蓮花戒取勝後,卻遭到了西藏“本波”教徒的嫉恨,傳說他是被他們殺死的。
所謂“本波”教,俗稱黑教,是西藏地區流行的一種巫教,信奉鬼神與自然物。公元7世紀時,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之後,遭到本波教徒的抵制和排斥,彼斗爭得很厲害。公元8世紀以後,由于佛教盛行,本波教勢力逐漸衰弱。後受佛教影響,形成了一個類似佛教的派別,當地稱之為白本教,但偏僻地區,仍稱黑教。這個教派是藏族文化的產物,因受到外來文化的威脅,它就必然要抵制和排斥。蓮花戒在“法爭"中取勝,早期的本波教徒可能認為對佛教發展有利,對自己的教不利,因而嫉恨他,殺死他這是有可能的。
蓮花戒有著述多種,其中有些已翻譯成藏文。這里抄錄他幾部著作的名稱如下︰
《攝真實論注》(解釋寂護著〈攝真實論〉、《中觀明》(解釋寂護著《中觀莊嚴論》)、《正理一滴注》(解釋法稱著《正理一滴》)、《稻稈經注》、《修習次第》(即宋代施護翻譯,被稱為《廣釋菩提心論》。
關于蓮花戒的佛學思想,《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戒》奉讒他“追隨寂護的中觀瑜伽行見。他從中觀緣起性空的立場出發,融合了瑜伽派的思想,在世界觀上主張無相唯識,方法上受到清辯、法稱的強烈影響,對佛教說一切有部、經量及前期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都進行了批評;並對婆羅門教彌曼蹉派的學說、順世論滅論和時論等都進行了批判”。
以上是對蓮花戒佛學思想總結性的述評。蓮花戒是寂護的弟子,他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這是很自然的。總的說來,他融合中觀和瑜伽為一體的思想,對後世西藏佛學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對藏族文化建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故受到藏族人民的敬仰,即是在今天,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