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僧教育
濟群
我出家兩三年後,就進入佛學院,此後就一直沒有離開過佛學院,從求學到教學,到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也許是因為生活在佛學院的關系,平時總會思考一些佛教教育的問題,似乎蠻有心得的,可是這次要寫這篇文章,左想右想上想下想,總是不得要領。原因在哪里?是不是現有的佛教教育模式有著太多太多的問題,才使得我不知從何下手呢?
現在社會上提倡素質教育,看來社會上也不滿意現有的教育模式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佛教有著非常優秀的教育制度。社會上提倡素質教育,其實佛教早就提倡了,確切地說︰佛教就是一種素質教育。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我們凡人斷煩惱、開智慧,成佛做祖,把凡夫改造成聖賢,這是何等的素質教育!
遺憾的是,清末民初以來,佛教教育也和中國的傳統教育一樣,接受了西方學院式的教育,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為目的,背離了東方傳統以做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許多佛教院校也和社會大學一樣,成為純粹傳授知識的場所。許多青年僧人通過佛學院的幾年學習,往往信仰淡化、道心退墮,甚至還俗回到社會;而許多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在教界往往口碑也不佳,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能說不能行”啊、“高不成低不就”啊!
佛學院承擔著續佛慧命的責任,我們要培養的是宗教家,其行為足以為人天楷模,假如品行太差,就連社會一般人的素養都比不上,何以化導社會呢?所以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是要倡導素質教育,未來的佛教教育應該以提升人的素質為重點。本文想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有品學兼優的老師引導
佛教的教育,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傳授做人的方法。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做為一個佛學院的教師,他不應該只是具有某個學科的知識、足以引導學生去從事某個學科的研究就了事,同時在做人方面也應該是個成功者。當然這里的成功,主要是從品行、修養上來說的。
當今的社會信息爆炸,新的知識在不斷的涌現,但這些知識大多與做人無關。而中國傳統文化和佛學一樣,都重視做人,也可以說都是做人的學問。不久前我在甦州就舉辦過幾天的講座,談學佛與做人,沿著這樣一個主題,我思考了一下,發現整個佛教所講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好的老師,具有良好的品行,是生活的藝術家,淡泊物質的追求,高度關懷現實社會人生,內心寧靜,行為灑脫,一言一行都足以為人典範。做人的教育,是建立在老師品行的基礎上的,缺乏良好的師資,想要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人才,那是很難的。
在做人的教育中,老師的人格魅力或感召力,是培養造就品學兼優人才的重要因素。一個缺乏德行的老師,在講台上宣揚道德的意義,本身就具有諷刺的意味,其言教能否影響學生,可想而知也。相反,品行高尚的老師,其人格就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一言一行,都會產生無形的教化作用。一位有德的高僧,有時只要往那個地方一坐,也能讓一個十惡不赦之徒生起善心。
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里
古德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郁郁黃花盡是般若”。老子也說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古代有許多禪者、隱士都喜歡生活在水邊林下。中國的孔老夫子和古希臘的智者們,也都喜歡把他們的學生帶到大自然去教學,從而培養出許多賢哲之士。而我們的佛陀也是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的,不是在現代化的教室里。
現代的教育,大多局限在教室、實驗室里,雖然培養出許多各個專業的人才,但身心健全的很少很少。他們只會做學問,只會賺錢,但不會做人,不會生活,對人生的認識驚人的無知。你看日本奧姆真理教的信徒,都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而李洪志手下也不乏其人。這也說明了現代教育的失敗之處。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兒子。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覺得很緊張,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就覺得放松、自在。諸位知道,科學的靈感和修行上的頓悟,從哪里來的?從放松中來。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幽默也是在人最放松的狀態下才能出現。人處于競爭強烈的社會,名利得失之心會日益增強,而大自然能使人的名利之心淡泊下來。今天的社會,紅塵滾滾,人心躁動不安,回歸大自然能使人寧靜。
理想的學習環境應該在大自然中,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聞到鳥的語言、花的芳香。可以獨自在林中漫步,坐在岩石上沉思,躺在草地曬太陽,跑到溪邊戲水。適當的種些農作物、水果,老師要經常帶著學生勞動,或游山玩水,在自由輕松的自然環境中,思考、討論宇宙人生的問題。
生活條件要簡樸
東西方宗教都有關于禁欲的思想,宋明理學也有“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禁欲、滅欲雖然不現實,但也說明人類意識到了欲望的過患。佛經稱我們這個世界是欲界,人類都生活在強烈欲望中,由佔有而攀比,由攀比而競爭,在欲望的鼓動下,今天整個社會都瘋狂了。人們只知一味地去追求物欲,並在追求物欲中迷失了自己。
在這里我想起了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同時我也想起了佛陀告誡弟子們“少欲知足”的修身之道。欲樂與法樂往往不能並存,兩者之間你崇尚什麼?你希望學生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在教育期間就應該開始培養。
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意識到了沒有,今天的小孩比起我們小時候,不知要早熟了多少倍。你和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接觸,他說的話,會讓你大吃一驚。他關心的東西,他的世故,和成年人簡直沒什麼兩樣。在豐子愷漫畫中描寫的小孩,在這世界上越來越不容易找到了。這當然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社會太復雜了,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人自然也變得復雜了。
我們培養的人,希望永遠保有兒童的純真,這就需要創造一種簡樸的生活環境。在物質生活上簡單,在人際關系上真誠、和諧,他們不必為和人相處而煩擾,不會在衣食住上挑剔,這樣才能把整個身心放在對佛法和人生問題的思考上,這樣才會擁有一顆純潔而又寧靜的內心。
有適當的空閑時間自由思考
經商忙,從政忙,讀書更忙。小學生背著沉重的書包,中學生高考前的復習,大學年輕教師為職稱的奮斗,老教授為帶動某個領域的研究而努力。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何況今天社會的知識,比起兩千年前又不知增長了百千萬倍了。我感覺知識就像太平洋的波濤,人類早就被自己制造出來的知識給淹沒了。
你看任何一個學科,從他的產生、流傳,有許多原著;後人對這這些原著的研究,又出現許多成果,每年每月都會在雜志上出現很多很多的論文。佛教的學習,自從被西方學者納入學術研究範圍,它也就成了一種純學術了。在日本,佛教和物理學、文學一樣,被當作佛教學去研究。
佛教成了佛教學,佛法幾乎就死掉了。把佛學當做學術來研究之後,佛學成了一種專門供人研究的學問,許多研究佛學的人便忘記了佛陀創立佛教的最初意義——佛教是為改善現實人生服務的。你看許多學者的研究,他們很少會考慮到佛教契理契機的問題,為了研究一個領域,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看資料上,整個身心都陷入錯綜復雜的資料堆中,終日案牘勞形,身心疲憊不堪。當然這樣也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學佛方式,但那是一種和做人沒有關系的方式。
真正的學問,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要用心去體會;不為應付什麼,心中不能有任何成見,觀念中不能有任何框框套套,是自由的、自發的。因此對一個領域的學習,除了掌握一些該學科必要的知識,讀幾本經典性的原著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對該學科的重要問題作自由的思考。
我覺得治學應該像做人一樣,要簡明。知識使人復雜,智慧使人單純。我們培養出的人才,不能像個圖書館一樣,給人感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一張開嘴巴,就不斷冒出各種各樣的知識,而是要有智慧,能過濾吸收,像胃腸一樣,只吸收那些對自己生命真正有用的東西,每天把多余的通通都排泄掉,絲毫不要留在體內,造成生命的負擔。
基于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關懷
任何一種學問都有他自身關心的對象、解決的問題。研究佛教,首先應該知道佛教關心什麼。很遺憾,長期以來,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誤區,諸如神秘化、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學術化等,使得佛教的發展,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民國年間,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雖然帶有針對性,卻不是他老人家開創的,因為佛法本來就是屬于人生的。佛教以人為本,佛陀基于對人生的困惑,發心出家、修道,由人而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也基本上著眼解決現實人生的煩惱和痛苦。因此佛教本來就是屬于人生的。以佛法的智慧,去解決社會人生的問題,關心現實人生,這才是佛教的本位。
今天的世界,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問題都要多得多。如何以佛法的智慧,解決現實社會人生的問題,正是當今佛教徒應該思考的,也是佛教在新世紀應該發揮的作用。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諸如人類對宇宙人生的困惑、人類心理健康、社會人際關系、環保、毒品泛濫、道德重建、世界和平等問題,根據以往的思考,我覺得佛教都有極好的解決方式。
佛教從創立以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為解決各個時期的社會問題,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今天港台地區的佛教,在對現實社會人生的關懷上,已經以其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如舉辦各種講座,傳播佛法,啟迪智慧,淨化人生;創立慈善基金會,救濟貧困。針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正確的認識和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這是今天佛教徒的使命和任務。
佛教教育,不應該停留在純哲理的思考,或純學術的研究,應該結合現實社會人生,從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出發,去學習、思考和研究。從對自身生命問題的解決,到關懷社會大眾,推己及人,民胞物與。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就養成對現實社會人生的使命感、責任感。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中養成高尚人格
講到人格,似乎讓人覺得陌生。這一概念是不是過時了呢?現代人崇尚的是事業上的成就,比如財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情人有幾個、去過哪些國家等等,似乎只有這樣才風光,在社會上才受人尊敬。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也都在倡導︰人,應該有高尚的人格。
一個人,人格的養成是無始以來的積累。通常人們是隨著自己的習性在生活,因而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格。比如不健康的人格,是不好的生活環境、自身的錯誤觀念、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因緣造成的。佛法講因緣,人格不是天生的,不是固定的,是因緣和合的,是長期養成的,創造一種什麼樣的因緣,就能養成什麼樣的人格。
教育如果只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那麼局限在教室里,是可以的。可是,我們的教學是為做人服務,那局限在教室里顯然是行不通的。知識可以從教室里學習,但人格必須通過如法的生活來訓練。如法的生活,是一種通往真理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一種讓生命安祥、自在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養成人格完善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一種絕對健康的生活。
可是平常的人們,有著太多的問題、太多的缺陷,整個社會充滿著貪 痴,每個人幾乎都是一堆煩惱的組合。以孔老夫子的修養,都要活到七十歲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何況凡人呢!佛經上說︰修道如一人與一萬人戰。可見一個人想要克服自身的煩惱,是何等艱難的事啊!
教育培養人才,應該創造一種如法的生活環境。除了上面說到自然的環境、簡樸的生活以及下面將要說到的樹立人生的正見等以外,戒律的生活是為人類獲得完善人格、趨向解脫自在而設立的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依戒律建立起來的僧團生活,是法律平等、財富均衡、思想統一。
戒律中有關于禁止人類惡習流露的規定,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僧團半月半月布薩,用戒律檢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清淨;有人犯了錯誤之後,僧團通過羯磨,幫助你發露懺悔,改過自新;還有針對人心擺脫貪著的許多規定。如法的戒律生活,是塑造養成良好人格的關鍵。
每天有相當的禪修時間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許多人都躁動不安地活著。人們不斷尋求種種安慰、剌激、滿足,可是這顆心越是向外追求,越是躁動不已。佛陀啊!哪里才是我們安心的處所呢?
在禪宗里有一個故事,講二祖慧可禪師向初祖達磨請教安心之道。《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向佛陀提出︰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可見安心是佛教關心的重要課題。
眼下許多佛學院學生流動性很大,不穩定,是因為不安心的緣故;學生畢業後,不能在一處住上五年到十年,這里走走,那里住住,東看看,西翻翻,不能一門深入地學習,也是因為不能安心的問題。
佛教之有禪,尤如基督教之有祈禱。禪是佛教的靈魂,我們的佛陀便是參禪悟道的。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禪定是開發人類生命中無限智慧的必要手段。教理雖然能給我們提供人生的正見、解脫煩惱的方法,奈何人類積習深厚,在煩惱習氣面前,人類具有的佛教知識,時常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唯有禪定的力量,才能降伏妄想,才能降伏煩惱,讓這顆躁動不安的心安靜下來。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其中偏重教理的幾個宗派,如法相、三論、華嚴、天台,在修行上來說,原是止觀並重,有理論、有實踐,但現在看來,只剩下空洞的理論。各個宗派雖然都有自己的觀法,如三論宗的空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天台宗的三諦三觀等,但卻很少有人能把這些觀法修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為缺乏止的基礎。沒有止怎麼修觀呢?
現在的佛學院,雖然都在提倡學修並重,但總體上來說,是以學習教理為主,缺少相應的禪修。未來佛教的教育中,應該要重視禪定的修習。在中國漢傳大藏經中,保存了極為豐富的禪修典籍,有待于我們去整理、弘揚;南傳、藏傳佛教不但有許多禪修的資料,同時還有不少禪修有成就的大德,散布在各處講授禪法,我們可以派人去學習引進,為佛學院的教學服務。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無限的寶藏,具足一切的功用,教育的過程,就是開發這一寶藏的過程。學習經教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寶藏,認識開發這個寶藏的方式方法,禪修是開發寶藏的實際操作。沒有禪修,我們就只有關于寶藏的知識,永遠也無法發揮生命中的潛在作用。而在教育的過程中,錯誤的知識,錯誤的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寶藏的開發,甚至會使得這個寶藏越潛藏越深,乃至永遠都不見天日。嗚呼!難怪古人把“知”當成眾禍之根。
有限不能認識無限。人類的知識、文化,是人類經驗的積累,人類的經驗是有限的,由有限經驗所形成的知識、文化,永遠也都是有限的,何況一般世間的知識,總是帶有相對性、片面性和錯亂性,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人類崇尚知識,但知識有著很大的局限和缺陷,開發生命中的無盡寶藏,必須要超越由知識所構建起來的意識層面,通過禪定的力量平息這種紛擾的心態,才能開發出生命的無盡寶藏。
重視人生正見的樹立
佛法以八正道為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正見是從哪里來的呢?經論中告訴我們,是通過親近善知識,听聞正法。正見是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正見是正確的人生觀念。
佛教發展過程中,大小乘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正見。如《阿含經》講苦、空、無常、無我,聲聞學者從苦、空、無常、無我去看世界,從苦、空、無常、無我的修行中得解脫;大乘的中觀學者有中觀見,從中觀見去認識世界,從中觀見修行得解脫;唯識學者有唯識見,從唯識見認識世界,從唯識見修行得解脫。
眼下各個佛學院開設的佛學課程,雖然很全面,大小乘各宗各派似乎都有涉及。任課的老師,多數並非對某個宗派有很深見地的專宗學者。學生幾年學下來,總體上的效果是,除了一大堆由死記硬背得來的分數,還有一些支離破碎的佛學知識,對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見,如緣起、因果、苦、空、無常、無我等,都沒有準確的把握。
有些學員雖然也能在佛學理論上講的頭頭是道,但也只是停留在哲學思考上,只是一種佛學的知識,沒有去考慮要讓這些知識和自己的人生發生關系。他們雖然學到很多佛學知識,但對自己的生命依然很無知,而自己的人生絲毫也沒有得到改善。這是佛學教育中的一種失敗。
學佛是為了做人。什麼是佛法?為什麼要學佛法?這是做為學佛者首先應該知道的事。如果一個人是帶著人生的困惑去學佛,本著為究竟解決生命痛苦的問題去學佛,有著這樣明確的學佛目的,那他在聞思經論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結合實際的人生。佛法的正見,就是人生的正見。把佛法的正見,變為人生的正見,這需要有一個如理思維的過程。
佛學院的教學,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思考現實人生存在的問題,比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生的意義、生存的價值是什麼?佛法怎麼看命運?佛法如何參與人類的心理建設?佛教在宗教中有何獨特性?佛法對人生痛苦的解決之道是什麼?以及如何認識佛教的慈善思想和環保思想等。
脫離實際的理論,永遠是枯燥的。在目前僧教育中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許多學員剛進入佛學院的時候,信心道念都非常堅固,但在佛學院幾年學習下來,信仰淡化,道心退墮,甚至返俗走向社會,以至佛學院的名聲越來越差,難怪教界有很多老和尚不敢把自己的寶貝徒兒送去上佛學院,怕變壞了。
能把佛法結合現實人生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佛法對人生的重要性。人如果傻一些,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倒也沒什麼可說的。可就有一些不安份的家伙,說什麼沒有思考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于是有些人就在那里想起許多吃飯以外的事,這一想問題就來了。
可有了問題,就要尋找答案,這下慘了,翻遍古今中外的許多書籍,都難以得到圓滿的回答。也因為有了這些問題,你才會發現佛法的不共與殊勝。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不對佛法猛生信心嗎?
參與一些弘法和慈善的活動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似乎是一種乖學生的表現。可是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書呆子,不會做人處世,對社會大眾的疾苦漠不關心,那能算是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嗎?
這里我想起了《普賢行願品》中一段讓我每次念起來都會感動的話︰“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生命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感動呢?一個人帶著困惑和痛苦,在人生道路上艱難地活著,讀萬卷書,踏遍千山萬水,上下求索,尋師訪道,總是不得要領。有一天他接觸到佛法,听了佛陀的開示,解開他心中多年的困惑,給他的人生找到了價值和究竟的歸宿,他能不感動嗎?
在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沉溺在煩惱的狀態中,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有多少人身患絕癥,瀕臨死亡的邊緣,沒有錢醫治,也沒有人照顧;有多少國家和地區戰火不息,疾疫流行,民不聊生,缺衣少食;有多少失學兒童,眼巴巴地望著同年人上學讀書,自己只能在校外徘徊。當我們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能不激發起慈悲心嗎?
假如我們有能力去幫助他們,能解除他們的困惑,為他們帶去幸福和安樂,你不覺得很開心嗎?在我弘法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信徒,每每看到他們對三寶的虔誠,總讓我慚愧不已。我何德何能,值得他們這樣尊敬我。當信徒听了佛法之後,向你匯報學佛的心得,說他們學佛後,心境、思想、行為得到多大多大的改善,這時候你會很有成就感,看到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和價值。當然也有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學修不足,對人家的問題沒有能力去幫助他,這時你會告訴自己,要加倍努力。
這是一種互動的教育。在佛教教育中,應該要善于運用這種互動的關系。從單純的課堂教育、自然教育,走向社會這個大課堂,接受社會的教育。一個人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教室里,局限在單純的書本知識里頭,久而久之,你就漸漸意識不到佛法對你生命的重要性,同時對社會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漠。而人一旦回歸自然,接觸社會,才能喚起你的童真,才能喚起你的慈悲心。
所以《普賢行願品》告誡我們,發心學佛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眾生。就像一顆樹的枝葉華果不能離開水份一樣,離開水就不能存活;菩薩離開眾生,悲心也就無從生起。基于這樣的原因,佛學院學生安排適當的弘法和慈善活動,對他們的學習無疑是一種促進,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啟發、引導而非灌輸的教學方式
人究竟是什麼?教育的意義在哪里?不了解人性是怎麼一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學生教育一通,究竟能教育出什麼結果出來,往往教育者自己也搞不清楚。
眼下學校的教育,就像寺院煮大鍋菜一樣,蘿卜、白菜、土豆、西紅柿通通放在一起,猛煮它半個鐘頭,然後撈起來。古人說的因才施教在這里是談不上的。從教育方式上,現在國內大中小學普遍采用灌輸式,教育似乎只是為了分數、文憑、升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直都在忙于掌握各門功課的知識,以備考試、升級之用。這種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簡直是一種摧殘。
自從清末民初以來引進了西方的學院式教育,目前佛學院基本上和社會上的教育方式一樣,也都采用灌輸式的。許多學院雖然都在提倡學修並重,事實上還是以學習佛學文化知識為主。學校課程的安排方式,也與社會學校沒什麼兩樣。一周的課程,佛學課和文化課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門。學生在一天的學習中,一會兒灌輸一種內容,學生還沒來得及回味,又得去接受新的灌輸。
傳統的教育是以做人修身為本,現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做人這個大前提,所以社會問題才這麼多。學佛是為了做人,佛教的教育,主要是一種學做人的教育,自然應該建立在對人的認識的前提上。比如基于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的思想,那在教育上主要任務是啟發人們去認識,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許許多多關于“佛性”的知識。
佛陀開示的佛法正見,如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萬法唯識等世間的如實相,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並非只在佛經上才能找到,在現實人生隨時隨地都存在,只是凡人被妄情所蒙蔽,看不到而已。佛學的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去認識。凡人的人性中,有著太多的煩惱,學佛修行是解脫煩惱,這在教育中就要采取一種針對性的方式。如對多貪眾生說不淨觀,對多 眾生說慈悲觀,對多障眾生說念佛觀,對愚痴眾生說因緣觀等。
從佛學研究所的辦班來說,尤其應避免目前學院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在課程開設上,可分為專業課和公共課。專業課是請法師和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集中時間講授。根據該門課程內容的多少,集中安排三至五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黃金時間開設,連續上完為止;公共課則相應輔助。
每一門課的學習方式,要求老師采用啟發性的教學,學生依教材及各種參考資料自學,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討論該書中重要問題,最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心得,寫一篇文章,作為學習這門課的成績。
結說
佛教教育不應該跟著社會教育亦步亦趨。佛教教育要繼承佛教優良的教育傳統,以提升人的素質為根本,全面培養學生的修證、管理、弘法、學術研究能力。佛教的教育是以契理契機為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吸收現代的學術研究方法,以及現代文明的種種成果,建立契理契機的現代佛教教育模式,以弘揚佛法、利樂有情。
2000年3月寫于五老峰阿蘭若處